评梁启超的《学校读经问题》
梁启超传读后感500字
梁启超传读后感500字梁启超传读后感《梁启超传》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的传记。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梁启超的思想和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想分享一些我对梁启超的认识和感悟。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这对他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民主和法治,认为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他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维新运动,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启超的思想深受孔子和康德的影响。
他认为,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也需要与现代科学和民主相结合,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他强调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他还提倡教育改革,主张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梁启超对中国的政治现状和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他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批判,揭示了这些制度的弊端和不适应性。
他主张实行宪政制度,建立起一个民主的国家体制,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他还关注社会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关于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建议。
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才能实现中国的崛起和国家的富强。
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中国的希望和信念。
他在政治上多次受挫,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实践者。
他积极参与政治运动,为中国的进步和民主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读完《梁启超传》,我对梁启超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的思想和行动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追求和奉献精神让我深受鼓舞,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他的思想也让我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总之,读完《梁启超传》让我对梁启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古人悟出的读书指南: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读书法熟读精思
古⼈悟出的读书指南: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读书法熟读精思清刻本程⽒《读书分年⽇程》(供图:唐悠)元初教育家程端礼的《程⽒家塾读书分年⽇程》多被视为推荐书⽬的先导。
⽇程所指⽰的读书次第和读书⽅法对后世,尤其是对清代以来的读书风⽓影响较⼤。
对于⼀般读书⼈⽽⾔,《读书分年⽇程》是循序渐进的读书指南,更重要的是它成为读书⼈⾃我评判的准则,使读书⼈能⾃律⾃持,⼒求⽇有所得,⽽不⾄于荒废懈怠,从⽽有利于良好⼼性的养成。
《读书分年⽇程》其实只是⼀种衍⽣物,它将“朱⼦读书法”落到实处,并使之形成条理清晰的规章和程式,程端礼对朱熹的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涵泳、切⼰体察等读书法则深信不疑,以为其学初虽不如他⼈,但若能守朱⼦之法,“持⼼坚苦,积岁⽉以渐进”,终有收获;⽽他在教书育⼈之中,对朱⼦读书法亦⽤⼼实践。
程端礼将朱⼦读书法以学问的循序渐进为线索,将时间划分若⼲个⼤⼤⼩⼩的单元,⽤于⼀系列典籍的学习,从⽽使读书学习有⼀套严格的⽇程可以遵循,并可得到⽅法上的指导,这⼤致就是后来学校的课程表。
《读书分年⽇程》在讲明读书的次第、读书的具体⽅法和读书时间的分配⽅⾯,⼗分具体。
以读书时间的分配⽽⾔,限定读书⽇程是其核⼼。
程端礼制定《读书分年⽇程》,参照朱⼦“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之说,对平⽇读书进度有严格的规定,对⽣徒读书的字数篇数,如何温习,包括⽼师的相关责任都有条条框框督促约束。
“每夙兴,即先⾃倍读册⾸书,⾄昨⽇所读书⼀遍。
内⼀⽇看读,内⼀⽇倍读,⽣处误处,记号以待夜间补正遍数。
”⽽⽼师要以背读形式查检昨⽇所习之书,⽽当⽇讲读,如以讲六七百字或⼀千字为限,须多授⼀⼆⼗⾏,以备次⽇或因故不能授课,⽽⽣徒仍可⾃读。
《读书分年⽇程》重视晚间温习,⽣徒单⽇之夜,须涵泳每⼀节⼗数次,以求其通,双⽇之夜读平⽇已读书⼀遍,背读⼀、⼆卷或三、四卷,随⼒所⾄,将起⽌以符号作记录,以待后夜续读;如读《⼤学》时,随双单⽇之夜,还要读看玩索⼏种性理书。
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梁启超的答案
梁启超的答案1922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场演讲。
他向在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进学校?”他估计回答十之八九是“求学问”。
然后他又问:“你想学些什么?”回答则可谓言人人殊。
任公自己给出的答案是,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
他说但凡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数理化、史地、国文、英语,乃至哲学、文学、农工商等等,皆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
要成一个人,总要具备三德——智、仁、勇,实现了的状态便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无论是教育家教育学生,还是自己教育自己,皆应以这三件为准则。
事实上,梁启超亦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的。
他虽然疲于政治、忙于学术,还时时关爱着自己的9个儿女。
他关心孩子的身体,关注他们的思想,留意他们的职业,更为他们筹划未来,奠定立身之本。
他的观点发人深省:“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公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的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贡献。
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唯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
生当现在的中国人,悲观的资料太多了。
”“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诀。
”梁启超堪称是一位极为负责任的父亲,他并不为子女展示虚幻的未来,他告诉他们生而为人的忧思与世界的混乱,要他们以德性涵养的功夫和理性的训练去行动。
而且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够获得内在的快乐,这颇有以无生的彻悟做有生事业的味道。
他像苏格拉底一样,训练年轻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他们能力杰出或成为“成功者”,而是启发他们的尊崇和节制,学习和创造,同时又不乏生之乐趣。
这是一个元气淋漓的父亲,一心想让孩子们实现健旺的思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一种豁达的态度;而儿女们此后的人生也分明投射着父亲谆谆以求的影子。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出发,探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评价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并总结对今天教育的启示和建议。
生平事迹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他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聪明好学,17岁时考中秀才,18岁时进入广州学海堂学习,接触西方文化。
梁启超在读书期间,深受康有为的思想影响,认识到中国需要变革政治、推进现代化。
1895年,他参与了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运动,随后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担任了内阁司法部长等职务,后来又成为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币制改良委员会会长等要职。
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动了学术和思想的发展。
学术成就梁启超在学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以研究学问和培养人才为己任,提倡“学以致用”的治学态度。
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多个领域,且都有独到的见解。
他的著作《饮冰室合集》收录了他的重要文章和演讲稿,其中包括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思考。
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既受到当时社会变革的影响,也与他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尖锐。
面对国家的危局,梁启超认为,教育是拯救国家、培养人才的关键。
他提出,“教育者,万事之本源也”,认为教育应该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
同时,梁启超也受到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推崇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发挥自己的天赋和兴趣。
教育思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的梁启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德行,使人具备爱国、进步、实干的精神。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第1篇:梁启超读后感读《梁启超传》有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之所以想了解一些有关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可以说完全是因为《少年中国说》里的这段话。
身为梁启超口中的少年的我们,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又该如何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到真正的中国少年呢?或许通过对《梁启超传》的阅读,了解他的身处的特殊环境,感受他屹立时代前沿的想法,能让我收获不少吧。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的名字与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如公车上书、立宪行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等等紧密相联。
他一生多变,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古今中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其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都极其复杂,且时常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是争议颇多的人物之一。
他的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通过他既可以从一些侧面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又可以从一些层面了解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化的轨迹。
《梁启超传》是李喜所和元青所著,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传记。
一方面对其思想文化建树分析评价;另一方面对他的家庭生活、个人性格、业余爱好、人际关系,以及后人情况等进行介绍。
读书之前,就曾听说读梁启超,如果能读出忧患,便是读懂了他所处的时代,甚至也会读懂他身后即今天的中国和世界。
确实如此,梁启超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而事业多艰,这也是跟近代国家之忧患坎坷相合。
他的思想,也是在不断地求新求变,其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言的:“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以明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战。
”但其思想的一个核心,还是爱国,强国之梦,忧国,忧民之心。
梁启超所生于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内忧外患,乱象毕现,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堕入地狱的底层”。
梁启超教育思想总结
梁启超教育思想总结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家,他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调“以人
为本”、“教育为本”的理念,倡导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师德师风、提倡素质教育等。
首先,梁启超强调“以人为本”、“教育为本”的理念。
他认为,
教育的中心不是课本、教材,而是学生本身。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素质、有创造力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以人为本”,认为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其次,梁启超倡导实用主义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贴近生活,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主张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创造力的人,他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梁启超非常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师风,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强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倾听他们的声音,关心他们的成长,以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来影响学生。
最后,梁启超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他主张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
公民。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教育以人为本、强调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师德师风以及倡导素质教育等特点。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被誉为“百年学风之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育的目的对于教育的目的问题,梁启超认为,教育应该是让学生获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并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方法梁启超在教育方法方面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提倡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
此外,他还提倡实用教育,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和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实用价值的人才。
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内容方面,梁启超认为,学科的设置要紧贴实际需求和时代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同时还要注重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的教育。
他提倡要强调人的整体性和个性发展,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和个性化。
教育的对象梁启超关注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中国青年,在他看来,青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栋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目标和有才能的青年人才,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的意义梁启超认为,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成长发展的核心,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关键。
教育不仅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人文传承的重要手段。
教育可以给人的生命带来新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结语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用教育的方法,不仅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也对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我读了梁启超的文章之后,感触颇深。
他的文章写得简洁明快,思维犀利,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见地的解决方案。
在我看来,梁启超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和改革家。
梁启超在文章中指出了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封建等级制度、女性地位低下、教育落后等等。
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这些问题描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看到了真实的社会现实。
特别是他对女性地位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平等和公正的强烈追求。
梁启超认为,妇女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他呼吁解放妇女,给予她们更多的机会和权利。
这种激进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非常前卫的,梁启超的观点为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梁启超不仅能够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他倡导改革,提倡西学东渐,将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为“知识教育”,以开放和进取的态度引进西方先进的知识理念和教育方法,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他强调了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梁启超的思想在中国的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倡的教育理念为中国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梁启超的思想并不止步于社会问题和教育改革,他还积极探索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发展模式。
他提出了“君主立宪”和“君主政治哲学”的观点,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实现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稳定。
他认为,君主应当成为国家的灵魂和道德引领者,而民众则应尽忠于君主,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非常大胆和颠覆性的,但梁启超却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使得这一理论在中国政治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梁启超的思想触动了我内心最深处的某个角落,让我反思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作用。
他似乎在向我提问:“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为社会做了什么?”这些问题使我深感自己的渺小,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并思考如何为社会作出贡献。
梁启超的思想深深地激励了我,并告诉我,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自己和社会的现实。
浅析梁启超教育改革主张
养灵活应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 注意教学趣味性 。梁启超为使善学好
梁启超痛陈含混 、 灌输式教授的积弊 , 提 思 内化 为 习惯 , 使得学习、 学问、 文化 为 之 一
目的。 梁启超深谙制度建设 的重要 , 对近代 中 出教育应实现 “ 教人学做人 、 学做现代人 ” 的 新 , 提 出启发式 、 兴趣教育原则 。1 9 2 2年 4 国各级各类学校. 胜质 、 任务 等要素及其相互 目的 。 他 提倡 遵循 教育 规律 、 尊重 人 的发展 需 月 1 0日,梁启超演讲 《 趣味教育与教育趣 关系进行 了系统论证。他于 1 9 0 2年撰文拟 要 、 教育层次分明 、 理论实践并举 、 教育方式 味》 的中心论点就是 : “ 对 于教育来说 , 趣味
人 档 案
口 勾正刚
张冬梅 葛明
人专管 、 推广普及 , 地方筹措资金 、 按人 口规 也。识 字之始 , 必从眼前名物指点 , 不好 难 模开办一定数量的学校 , 重视官私 编订教材 也。 ” L 1 他认为在通识教育积淀下 , ] 开展专门 的管理等。 诚然, 梁启超对学生身心发展阶段 教育 , 反对传统灌输 、 跳跃的教育。 他在《 学校 的划分还 比较粗糙 , 然而在对人客观尊重的 读经问题》中指出, “ 学童幼时,当利用其记 肇始 于鸦 片战争 的近代 中国社会一直 前提下制定较为完备 、 合理 的教育制度及管 性 , 稍长及利用其悟性 , 盖悟性与年俱进 , 不 在新旧交替中反思、 前进 , 无数志士仁人积极 理模式 , 已是一大创举。 这体现了梁启超个人 患不浚发 ; 若记性则一过其时 , 虽勤劳十倍 ,
二、 教 育必 须制 定 明确的 目标
及 时利 用 各年 龄 阶段 优 势 , 以达 到 良好 的教
梁启超的育人观
梁启超的育人观梁启超,字观之,号黔峰,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育人观被广泛认为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重要理念之一。
梁启超的育人观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实践教育,提倡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和品质,使其成为有用之才。
梁启超的育人观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他认为,品德是一个人的根本,是一个人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的基础。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诚信、正直、勤奋和责任感,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梁启超强调学校应该注重品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梁启超的育人观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
他认为,知识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是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因素。
他主张学校应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他提倡学生要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培养综合素质,不仅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梁启超的育人观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他认为,实践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主张学校应该开设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倡学生要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怕失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
梁启超的育人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他认为,创新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主张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他提倡学生要积极思考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断挑战自己,不断追求进步。
梁启超的育人观是一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他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知识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核心任务。
他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评析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评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梁启超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师范教育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师范教育为“群学之基’的光辉思想,首创了教育制度表并参与了教育决策的过程。
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促进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
作为教育家,梁启超对教育的论述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其中对于国民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等都有精辟而深刻的论述,许多见解具有开创性。
本文仅对其师范教育思想理论及实践进行阐述和分析。
我国师范教育思想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萌芽,一些著名人物如张之洞、盛宜怀、康有为、张謇、孙中山、严复等对师范教育都有所论述,但是,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而且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论述则是粱启超。
梁启超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论师范》一文,集中阐述了他的师范教育思想。
他的《论师范》及其以后有关著述中所表达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为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思想渊源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
当时的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后遭到西方列强的瓜分,民族危机、社会危机重重,对在国家危亡之际中国往何处去,各阶层人士纷纷探讨,提出自己的救亡主张。
这时,随着西学在中国影响的日渐深入,人们从对西方器物层面的学习和模仿,转而开始了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借鉴。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教育救国论”思想的影响梁启超生活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狂潮的时代。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进一步加强,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家巳面临危亡之险。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
了重要贡献。
在阅读梁启超的著作后,我深受启示,对他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梁启超的著作强调了个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
个人惟独通过不断学习和修炼,才干够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梁启超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使命感。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不仅要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还要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梁启超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强调了国家的强盛
和社会的进步与人材的培养和选拔密不可分。
他认为,惟独通过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人材,才干够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梁启超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惟独通过教育,才干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人材,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梁启超对于社会问题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关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提
出了改革和革新的观点。
梁启超认为,惟独通过改革和革新,才干够解决社会的问题和矛盾。
他强调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主张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梁启超的观点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于中国现
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阅读梁启超的著作,我对他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量。
梁启超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思想的宝库,更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指南。
梁启超给学生教育意义
梁启超给学生教育意义梁启超给学生教育意义1. 引言在中国的近代史中,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梁启超,他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学生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思考。
本文将以中文概念“梁启超给学生教育意义”为主题,通过深度和广度的探讨,探索梁启超对中国学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他的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2. 梁启超的学生教育观点梁启超生活在中国的一个动荡时期,他对学生教育持有积极而深思熟虑的观点。
梁启超强调了教育对于培养人才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道德和智慧,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梁启超对中国教育体制的贡献梁启超对中国教育体制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还表现在他的改革实践中。
梁启超提出了要推广普及教育,并主张教育应该为每个人提供机会。
他还主张要改革教育课程,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梁启超还倡导解放思想,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4. 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生价值观。
我们需要改革教育课程,使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
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个性化教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5. 结论梁启超给学生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启示。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借鉴。
当代教育改革需要借鉴梁启超的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品格、道德和智慧,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改革教育体制和课程,推行个性化教育,并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为什么我们进学校梁启超读后感500
为什么我们进学校梁启超读后感500
他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思想上,他主张开眼看世界,开启民智;在政治上,却始终未凉他为国事操劳的热血。
他的名字叫——梁启超。
大约在100年前,梁启超先生应苏州学界之邀进行了一场演讲:如果我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
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的答道:“为的是求学问”。
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
你在学校里头学的什么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
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把这些件件学的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成个人还是个问题。
这一篇距今接近100年时间的演讲,哪怕是如今读来,也丝毫感觉不到“过时”,可见在当时,梁启超先生的思想已经这样进步。
梁启超认为,在学校学习知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让自己“不惑”。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
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到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知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如今那么多孩子厌学,甚至觉得“读书无用”,真的应该好好思考下梁启超先生当初的话。
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读书”尚且如此重要,更何况是如今?所以,好好学习,才是我们更应该需要做的事情。
梁启超文集的启发与思考作文
梁启超文集的启发与思考作文前些日子,我偶然间翻开了梁启超的文集,本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没曾想却被深深吸引,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思想世界,给我带来了诸多的启发与思考。
梁启超先生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位亲切的长辈,把他的见解和感悟娓娓道来。
在他的文集中,我看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民族未来的殷切期望,也看到了他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变革的独特见解。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思考。
他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这句话乍一听好像很普通,但细细琢磨,却蕴含着极深的道理。
就拿我身边的事儿来说吧。
我有个小侄子,今年刚上小学。
小家伙聪明伶俐,可就是不爱学习,整天就想着玩游戏。
家里人着急啊,又是骂又是哄,可就是没啥效果。
有一次,我去他家,正碰上他又因为不写作业被他爸妈训。
小侄子一脸的不服气,嘴里嘟囔着:“学习有啥用,我以后能打游戏挣钱。
”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这孩子咋能这么想呢?我把小侄子拉到一边,问他:“你为啥觉得学习没用啊?”他眨眨眼睛说:“学校教的东西太无聊了,我不感兴趣。
”我想了想,跟他说:“宝贝儿,你不是喜欢打游戏吗?那你知道那些游戏是怎么被做出来的不?”他摇摇头。
我接着说:“那些做游戏的叔叔阿姨,可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他们要懂数学,才能计算游戏里的得分和概率;要懂语文,才能写出吸引人的剧情;要懂美术,才能设计出好看的画面。
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能做自己喜欢的游戏呢?”小侄子听了,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好像有点明白了。
梁启超先生强调教育要培养“现代的”人,其实就是要让我们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快得惊人。
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眼前的一点小快乐,不愿意努力学习,那将来很可能会被社会淘汰。
再比如说,梁启超先生还提到了创新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小区门口的一家小吃店。
梁启超三部巨著评析
《评三部梁启超思想研究专著》笔记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论文结构:(一)对《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李文森)的评价着重关心一个问题——一个中国人面对中国文化解体的事实,如何才能心安理得!以之为主线揭示了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和所经历的心路历程。
围绕历史与价值、感情与理智的冲突对梁启超的心路历程分为了三段!第一阶段: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既戊戌维新时期!对中西文化综合主义的态度,主张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选择一切有价值的成分构成一种新文化!文化形式类比——中西政治、社会理想实际上是相同的,儒家经典所示的本民族所独立法杖的道路,它所要大达到的目标和西方是一致的!文化价值的类比——将引进的西方事物说成古已有之!第二阶段:1899——1912梁启超在戊戌变法致辛亥革命爆发流亡海外的那段岁月!从文化主义者变为了国家主义者!将国家而为文化作为自己忠实的对象!他通过以政体为标准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较,消除了自己对文化忠实的责任!梁的国家思想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既为历史而自豪又不得不抛弃历史,既要赞美西方有要嫉恨西方!维护中西文化平等始终是他的一种内心需求!第三阶段:1912——1929梁逝世,实际上其中又以1919年辛亥革命分为两段!在1919年之前的七年里,梁启超关心的是国家问题,在文化问题上仍旧大体沿袭以前的思想,但心中仍旧有的萦绕不去的困惑仍在于“历史”和“价值”应该珍惜哪一个:身为国家主义者,他急于使自己的国家强大,勇于指出自己国家的错误,赞成采用外国曾证明正确的方法进行补救:但是同样身为国家主义者,他又必须信仰和保存中国的名族精神!他把“西化”改为“近代化”,以此说明中过区洗发也只不过是实现自己的近代化,不必对西方存受惠之心,从而把自己从文化的自卑心理中解放出来!在1919年梁欧游回来到1929年逝世的最后十年,由于战后欧洲的反思,一种与前期不一样的新的文化综合主义。
梁启超的评价语
梁启超的评价语梁启超(1873年-1929年),原名启材,字东山,号秋水,别署紫阳老人。
中国近现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文化史学家。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社科学术奠基人之一,在中国社会革命和政治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是对他的评价语的相关参考内容。
1. 身份多元的知识分子:梁启超是一位身份多元的知识分子,他不仅精通经济学、政治学等社科学科,也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
他以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卓越的思维能力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界的泰斗。
2. 政治改革的倡导者: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君主立宪制度,并倡导以民主、法治、科学、平等为核心的现代政治体制。
他在政治言论和行动上积极探索,对中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曾担任过多个职务:梁启超曾担任过多个政治职务,如秘书、顾问、教育家等。
他在这些职位上积极推动社会变革,为推进中国的进步和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积极参与了光复会、光复社、维新会等先进团体,不断呼吁社会革命。
4. 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梁启超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曾经创办过中国首个现代大学——南开大学。
他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全面的教育改革,倡导科学教育,并积极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5. 文化史学的奠基人:作为文化史学的奠基人之一,梁启超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关注文化演变和文化传承的问题。
他将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文化理论和见解。
6. 思想独立与求真务实:梁启超思想独立,崇尚求真务实,他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他在思想和实践上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为中国近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 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贡献:梁启超早年留学日本,深受西方现代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他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复兴事业。
他提出了中国必须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国家民族自主的现代化目标,并努力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23年《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2023年《梁启超家书》读后感2023年《梁启超家书》读后感1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
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
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
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
"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
"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
"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
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对梁启超的评价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但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过去很多人批判他是保皇派和反革命直到近几十年才对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予正确的评价。
我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并归纳了他对近现代中国的十四大贡献。
一、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最早将西方的民权,民主自由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促使了国人的觉醒,使国人产生了近代化意识。
以戊戌变法为界,中国思想此前是封建正统思想,此后是启蒙思想兴起。
他将民权思想引进实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开创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他的启蒙思想还影响到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具有国际意义。
二、梁启超先生坚决不妥协地反封建专制,倡导民主宪政,开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思想自由化和法律制度化的新时代。
三、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宣传家梁启超先生把报刊作为宣传思想的阵地,先后创办了《中外纪闻》、《实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闻报》、《大中华》、《申报》等有重大影响的报刊。
他的文章反映了当时最科学的思想,广受知识分子的欢迎,影响广泛。
他将西方的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和法学等当时先进的学科和学说介绍到中国。
四、梁启超是世界史上罕见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政治家梁启超先生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主将,君主立宪的倡导推动者,革命共和的大力鼓吹者和立宪派领袖。
辛亥革命后任进步党党魁,熊希龄主阁时任司法总长兼财政总长。
袁世凯称帝,他愤然拒绝重金收买,发表著名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讨袁,与蔡锷等组织护国运动。
一战后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会外顾问,极力主张力争国权。
他事先探听到日本欲接管山东这一帝国主义图谋,及时将消息传回国内并在报纸上发表,引发了标志中国民主革命转入新阶段的五四运动。
五、梁启超是坚决反帝的旗手梁启超组织领导了公车上书反对签定《马关条约》。
发表文章《瓜分危言》揭露帝国主义欲瓜分中国的野心。
坚决地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读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又热火起来,乃至发展为一种“运动”。
对“儿童读经”,我是持反对态度的。
近来读到梁启超的《学校读经问题》一文,发现目前儿童读经运动的支持者们所持的观念其实与梁启超有颇多相似,因而便觉得有必要对梁启超的这篇文章做一番评论,希望这种评论有助于认清儿童读经的利弊: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改良派人物。
梁启超曾坚决主张吉老的中国进行文化改良.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然而他的《学校读经问题》一文宣扬的思想,却有向复古派、国粹派妥协的倾声:在此文中,梁启超直言不讳地指出.读经是件苦差事,让小孩子们读经是件难事,所以在学校是否应当废止读经问题上,他起先是偏向于废经一派的,但是后来从各方面考虑,终于还是走向了读经派。
这一转变过程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学校读经问题,实十年来教育界一宿题也,因争持未决,而至今各校亦遂无经课。
吾自昔故疑读经之难,故偏袒不读之说,谓将经语编入教科书已足;吾至今仍觉其难也,然从各方面研究,渐觉不读之不可。
”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不论是其先前偏袒废经还是后来支持读经,他都一贯认为小孩子读经是件苦差事:“吾自昔故疑读经之难”,因而偏袒废经派,后来转为读经派一方,依然还是认为“吾至今仍觉其难也”。
这位童年受过旧式读经教育的思想大师“立言修其诚”,并不像某些主张儿童读经的人士所宣称的那样,把读经说成是一件带给童年欢乐的美差事。
梁启超后来为何转变为读经派?他自言“从各方面研究,渐觉不读之不可”。
他的“各方面”其实是以下五个方面:“第一。
经训为国性所寄,全国思想之源泉自兹出焉。
”梁启超认为,“经”是中国的文化命脉。
废经而不读,就会导致文化传统的断裂。
甚至酿至“国性分裂消失”。
其实,“经训”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在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固王朝的奴隶制而提出的一些学说,奏汉以岳又经后世儒者历代改造而逐步成为中国封建专铡的意只形态:如果说它们是“国性所寄”,那么也只能是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国性”。
如果说它们是“全国思想之源泉”,那么总体上说.,只能是封建意识形态的“全国思想之源泉”,是必须进行根本改造的“国性”和“全国思想之源泉”。
我以为,中国的文化改造需作从“从火变水”的质性改造,只有如此,中国的文化才能真正实现转型,中国的“国性”才能得到解放和提升,中国文化才能从封建形态走向现代形态,中国才能找到富强、民主的康庄大道。
“第二,吾国言文分离,现在国语未能统一,所恃沟通全国人之情,使控抟为一体者,全恃文字。
文字古今,虽微差别,然相去实不远。
”梁启超既然明白读经之难,何以让小孩子们读呢?让小孩子们从小习文言用文言。
其中的危害,倡导白话运动的胡适、周作人等人均有阐述,这里不必赘言。
所以梁启超所谓中国人“自幼即当读(古书)”的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将语言的统一视为国家统一的前提,认为“现在国语未能统一”(这里的“国语”从其上下文看,是指汉语的白话口语),而全国使用的文字却是统一的,按梁启超的打算,国家的统一便依赖这统一的文字了。
而“文字古今,虽微差别,然相去实不远”,照他看来,既然现在口语中的文字与古代文言中的文字差别不大,于是学习文言便能沟通全国人民的心灵。
但是梁启超应当知道,“沟通全国人之情”的文字未心一定是文言文中的文字,也可以是日常白话口语中的文字。
既然“文字古今,虽微差别,然相去实不远”,那么。
为什么崇文言而贬白话呢?这一点已经牵涉到下面一条的讨论了。
“第三,我国因言文分离之故,故文字无变化,欲用国文以表今日各种科学思想,已觉甚难。
然古书训词深厚,含意丰宏。
能理解古书者,则借此基础以阐发新思潮,或尚有着手处。
若全国皆习于浅薄之文学,恐非惟就学失坠,而新学亦无自昌明。
”在此处,梁启超显然鄙薄白话文、新文学,将其贬低为“浅薄之文学”,这似乎并不确当。
事实上,白话文是对古代语文吸收和改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不会削弱、反而会提高汉语的深厚丰宏的表达力。
在白话文学运动发展近一个世纪的今天,白话文学的份量和成就已经有了相当的沉积,已经不再有任何理由来嘲讽白话文学为“浅薄之文学”,它在宣传和普及新思想方面,显然远远优于文言古文。
同时也应当看到,语言是思想库,中国的文言文的世界当然也是思想库,如果“能理解古书”,自然可以丰富白话文学。
所以我们还是应当学习“古书”、理解“古书”的。
但是,学习“古书”应当有个前提,那就是不能违背儿童教育的进现代立场和观念,不能违背科学精神,也就是说,不应当像目前儿童读经运动倡导者所宣扬的,让托儿所幼儿园的小孩子死记硬背“古书”。
我以为从小学低年级学习“古书”也是过早。
小学高年级甚至是进入初中再接触古书,方可避免死记硬背,方能实现“能理解古书”。
“第四,学童幼时,当利用其记性,稍长乃利用其悟性。
盖悟性与年俱进,不患不浚发;若记性则一过其时,虽勤劳十倍,亦难收效。
”梁启超在这里所谈的应属心理学范畴内的内容,不过他讲的是中国传统的常识心理学,并不科学。
他的关于记性“一过其时,虽勤劳十倍,亦难收效”,这种理论认为,儿童13岁以前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我在别处已经批评过,这里不再赘言。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这种常识心理学只将眼睛盯在记忆或记性上,而忽视了儿童的全面的活泼的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本身对于儿童的成长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这也是近现代儿童教育学最根本之观念。
在梁启超那个时代,这种近现代儿童教育学的观念在西方正是方兴未艾,遗憾的是他对此竟然缺乏了解。
甚至到了21世纪,这种近现代儿童教育学的最根本之观念在中国仍然找不到落脚的文化土壤,实在令人痛心和寒心!君不见,当下的儿童读经运动的发起者振臂一呼,而众人不就应者云集吗?在不少人眼中,读经俨然成为开发儿童大脑潜能的所谓科学的儿童教育的工具,这背后是标本式的伪科学、伪心理学、伪教育学。
儿童读经之风愈烈,则近现代儿童教育学的最根本之观念在中国愈难建设,中国文化现代化变革便愈难展开!在第四条中,粱启超还说:“苟若应读,则非自小学时即读之不可。
长大以后,非特无此时日,即读亦不能受用。
”他所说小孩子错过了记性的黄金时期,长大以后即便再读“亦不能受用。
”坦率地讲,我倒觉得这话说得有些“科学”道理。
一个人如果幼年就不读经,如果幼年学习其他的东西,自然而然,他的心理结构中就不会被“经”盘据。
如果他们学习了主张自由、民主、平等的“新学”,长大后再学习“君则敬、臣则忠”这些“经”中的陈腐内容,大概是不会有谁能接受、能感动、能受用。
“第五,今之学童,亦曷尝不朗诵坊间所编教科书者。
实则此本不必诵,而皆诵之,亦可证其性宜诵也。
与其费日力以诵此,费脑力以记此,何不反求诸圣经贤传乎?”梁启超在此以废经后小孩子依然背诵新式教科书来证明:小孩子有背诵的天性。
这正与王财贵先生所谓你不让小孩子读经小孩子便会转背广告之说相互一致。
而梁启超认为与其背教科书倒不如背“诸圣经贤传”,因为这些新式教科书在粱启超看来,其价值是无法与“经”相提并论的,而这正与第三条之“全国皆习于浅薄之文学”相呼应。
南怀瑾先生对待新教科书和经书的不同态度以及鄙薄新教科书之价值而主张回到旧式的读经教育方面的思想,与梁启超这里的第五条内容可谓惊人相似。
梁启超在此认为小孩子“其性宜诵”。
然而他在《学校读经问题》的开篇即言:“吾自昔故疑读经之难,故偏袒不读之说,谓将经语编入教科书已足;吾至今仍觉其难也……”古代寓言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思想方法,现在将其用在梁启超身上,就会发现,既然小孩子“其性宜诵”,梁启超又缘何讲“吾自昔故疑读经之难”,“吾至今仍觉其难也”?显然他是自相矛盾的。
以上就是我对梁启超主张儿童读经的五条原因的评析。
值得一提的是,梁启超认为反对读经的人并不是厌恶经书,只是不知读的方法。
其实这不是历史实情。
梁启超认为“反对读经最强的理由”是群经浩瀚难以卒读,认为即便在没有西学传入的时代,学子也是穷年莫殚,更何况后来东传的西方各种科学也成为研习的任务。
不过他说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那就是:“欲读经则非删经不可,非编经不可。
”而这一点是与当今的儿童读经运动的主张是不同的,其一,当今的读经运动的发起者王财贵先生主张无差别的背诵,根本没有梁启超删经编经的想法;其二,梁启超主张让儿童读的经书应当“文从字顺,能使儿童理解”,而现时的儿童读经的发动者提出“小朋友,跟我读”的“六字箴言”,公然主张儿童不必理解经书内容,实际上是公然主张死记硬背;其三,梁启超主张学龄儿童读经,而当今的儿童读经运动将读经的年龄提前到托儿所、幼儿园。
当今读经运动的另一倡导者蒋庆先生倒是进行了删经、编经的工作,然而他却主张从娘胎里开始进行胎教读经,这与梁启超主张从小学开始读经的主张便大有不同了。
可见,现时的儿童读经的发动者的主张与梁启超也有大相径庭的地方。
我并不同意梁启超支持儿童读经,并如上面分析的,认为他主张儿童读经的种种理由也是值得商榷的。
而现时新一轮的儿童读经运动的发起者与梁启超的主张相比更为极端,极端到荒谬的境地,因而我更不敢苟同。
梁启超是改良派,他与复古派是不同的,但他的文化改良的观点是不彻底的,尤其是到了晚年,有向中国封建文化传统认祖归宗的投降倾向。
可以说,不论是复古派还是改良派,不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反映了传统文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顽固影响。
中国文化变革的路任重而道远,而同样是东亚国家、有浓重儒学文化色彩的日本在19世纪中后期便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文化的现代转型,日本成功的文化转型和经济腾飞,确有许多值得我们中国人镜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