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洛霍夫
人物的魅力取决于人物形象、性 格,而不是其政治立场
充满生命活力的顿河草原 ,与血腥、动荡的人类世界相 抗衡。
肖洛霍夫“像一个热爱顿
河、哥萨克人生活和大自然的 三套话语共同影响小说中的人物类别和立场
哥萨克那样写作”。这构成了
作品内在的乡土情结。
顿河哥萨克与“外乡人” 4
1.米沙·柯晒沃依 2. 格里高力·麦列霍夫、彼特罗·麦列霍夫
10
c
Thanks!
欢迎提问
c
9
参考文献:
[1](苏)米哈依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M].力冈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1]何云波,刘亚丁.《静静的顿河》的多重话语[J].外国文学评论,2002(04):44-53. [2]力冈.美好的悲剧形象——论《静静的顿河》主人公格里高力[J].外国文学研, 1989(01):50-54+81. [1]傅星寰.从“摇摆”到“回归”——《静静的顿河》伦理审美意识形态辨析[J].外国文 学研究,2006(02):65-69. [1]闵洁. 由现代意识解读《静静的顿河》的悲剧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8.
c
小说的多重话语体系
——以《静静的顿河》为例
c
ontents
·作品的特殊性 ·三套话语与三套叙事 ·悲剧形象分析对比
2
“白卫军喜欢的东西。” ——1929苏联《现在时》杂志《为什么白卫军喜欢〈静静的顿河〉》
“……肖洛霍夫以其巨大的天才力量和对哥萨克生活、风俗的深刻了 解,表现了一个哥萨克家庭的历史,表现了反革命事业注定要失败。然而 ,前途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代替它而诞生的事物是什么?这在小说中却没有 ……”
与A话语形成矛盾 真正具有“人性魅力”的并不是坚定不移的 革命者和反革命者,而是左右摇摆不定、体现了
真5 实人性的软弱与犹豫的格里高力。
三套话语:A.真理
B.人性
C.乡土
三种叙事:A.历史叙事 B.私人叙事 C.抒情叙事
以“人性”的话语作为评判人的价值尺度,以“乡土”的话语与“ 真理”抗衡,以私人叙事展示格里高力·麦列霍夫身上的人性由萌发到 残存、泯灭的过程,作品的悲剧性正在于美好的个性被毁灭
《静静的顿河》始终把人、人性放在 重要的位置。以格里高力的视角进行叙事 ,充分展示出真实的人性。战争中有革命 者悲壮的牺牲和悲壮的胜利,更有哥萨克 家庭的家破人亡,以及主人公格里高力人 性泯灭的悲剧过程。 8
《静静的顿河》——对话性文本 巴赫金:“同意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
系”。当对话出现在人与人的意识中,就构成了一种对话性,这是“ 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 《 静静的顿河》中,各种声音杂然并存,众声喧哗,都有其存在的合理 性,但谁也无法取得统治地位。这就使这部小说迥异于苏联文学中那 些完全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独白型文本,而获得了丰富的意义。
A.“真理” 1——进步的布尔什维克 2——反革命哥萨克军官
表现两个不同阵营的你死我活的斗争。着力展现 前一组人物如何正义在手,仇恨在胸,奋起战胜后一 组人物,或如何因势利导、分化瓦解、孤立打击他们. 以第一组人物为作品中心,体现革命发展的趋势。
B.人性 米沙·柯晒沃依——大义灭亲 格里高力——摇摆不定、善良仗义
6
格里高力人物形象分析
善: 1. 热烈奔放、追求爱情 2. 富有正义感(对波兰使女、对司捷潘) 3. 对不同政权的失望(加入又退出红军) 4. 厌恶战争(禁止抢劫、放走俘虏)
战争对人性的扭曲: 1. 对德作战、对红军作战, 2. 因悲痛而杀死俘虏 3. 哥萨克互相残杀,不同政权对立
7
《铁流》、《恰巴耶夫》、《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以革命的英雄作主人公 ,忽视人物的心理活动。
——法捷耶夫,在斯大林奖金委员会讨论会上的发言
“作为一位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作家,肖洛霍夫以其正直和艺术表现 力,描绘了俄国革命和内战时期顿河地区哥萨克人民的斗争。
——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3
话语:与一定文化精神相联系的,作为某种知识载体和特定价值指向符 号的概念、范畴体系,包含概念范畴、话语规则和文化架构三个层面
A.“真理”(社会语境下的话语)
B.Leabharlann Baidu性
C. 乡土
“写作《静静的顿河》的主要 任务,是表现顿河边疆区的人们的 生活。许多人问我,像葛利高里、 麦列霍夫这一类人的前途如何?苏 维埃政权已经把这种类型的人从他 们所处的死胡同里解脱出来。他们 中间的某些人选择了同苏联彻底决 裂的道路,但多数人则靠近了苏维 埃政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