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根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根本概论名词解释马克思根本原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者不断丰富和开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开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开展和转变为社会以及社会和共产开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是由一系列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物质: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分开物质的运动。
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没有发生某种特定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从定义可以看出静止其实也是一种运动,不能说静止就是绝对不运动意识〔主观能动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理论、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辩证法: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络和变化开展的哲学学说。
联络: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叫做联络。
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开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开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开展过程的始终。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他的理论是现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宏观社会理论,试图解释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的过程,并提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认为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制度的变化和演进是由于经济条件的变化所导致的。
唯物史观关注社会的历史进化过程,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上层建筑的产物。
这意味着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按照经济利益和生产方式来塑造的。
马克思主义倡导用唯物史观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以实现社会变革和进步。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推动社会朝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主要体现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和财富,而无产阶级只有自己的劳动力,这导致了剥削和压迫的现象。
无产阶级需要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阶级社会。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关键。
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财富公平分配和人的全面发展,消除了阶级和剥削的存在。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他对剥削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劳动者创造了价值,其中一部分作为工资支付给他们,剩下的部分由资本家占有。
这部分剩余价值是通过剥削劳动者而获取的。
马克思进一步将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降低工资等手段获得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等手段获得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2024年名词解释
马克思2024年名词解释
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24年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上,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马克思的概念和思想。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主要思想体系,它包括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阶级斗争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剥削,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其次,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也是他重要的贡献之一。
他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剥削工人的基础上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从工人剩余劳动中获取的利润。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将导致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最终崩溃。
此外,马克思对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理论也非常重要。
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将推动社会的变革。
马克思认为历史上的社会发展是一种辩证的过程,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社会将朝着更高级的形
态发展。
此外,马克思的思想对社会科学、哲学和文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批判理论和对意识形态的分析为后来的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总之,马克思的思想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经济学理论、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理论等多个方面。
在2024年,我们可以继续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思想,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马克思名词解释
第一章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3.联系: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4.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独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6.矛盾同一性: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7.矛盾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其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8.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第二章1.实践: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视觉和表象三种形式4.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5.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三章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2.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4.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5.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设施;6.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7.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们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第四章1.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2.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3.劳动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有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4.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5.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第五章1,生产集中: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2.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3.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4.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实践: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地客观物质性活动。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理性认识: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
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精神生活现象,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斗争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成果。
技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
马克思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也叫宇宙观。
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2,方法论: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4,物质: 哲学上的物质其实是针对绝对时空而言的,揭示的是物质的真正本质。
我们可以认为哲学上物质的完整含义是:“物质是在绝对空间中占有体积,具有质量、能量和信息,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既不能被创生,又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则是相对时空中的物质,认为看得到摸得着或通过仪器直接观察到的在相对空间占有体积,具有有质量的就是物质,它运动的速度不能低于光速,还可以在相对空间长时间静止,甚至能被消灭或创生,因而有物质湮灭和质能转换的说法5,运动: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征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和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6,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 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人阶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社会变革的行动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核心理论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通过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基础的分析来解释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变迁。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决定的。
他强调人们的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意味着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这个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和对社会改革的指导起到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核心理论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阶级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和被剥削的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剧烈的矛盾和冲突,他们的利益相互对立。
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解放自己。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个核心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无产者,没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为生。
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压迫使得无产阶级有了对抗的动力和能力。
马克思主义倡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证明其在社会变革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分析社会矛盾冲突有着深入的影响。
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仍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制度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
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
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
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有F·培根、霍布斯、洛克、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
2.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所特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3.联系: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多种多样的关系。
其实质是矛盾。
联系就是指彼此差别、对立和矛盾的联系,差别、联系存在于相互联系之中。
根据不同情况,联系可分为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以及空间角度的横向联系与时间角度的纵向联系。
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主要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4.矛盾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5.现实性: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客观存在性。
它与可能性是对立统一的。
一方面,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的,他们相互区别,不能等同。
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它只是作为一种趋势而存在,不是实现了的东西。
反之,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东西。
另一方面,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相互统一的。
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可能性作为现实的一个内部的。
从属的因素而存在于现实性之中,是潜在的还没有展开的现实;现实是可能性发展的结果。
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之后,在新的现实中又包含了新的可能性。
6.客体:客体指主题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即同认识主体相对立的外部世界。
马克思名词解释
52.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3.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2.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3.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63.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3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33.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34.度: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26.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7.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马克思-名词解释
1.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范畴2.实践: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3.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4.经济基础:社会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5.货币:在长期的交易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6.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且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7.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通过互相协议或联系,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8.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9.社会意识:以观念、理念、心理等方式反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10世界观: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11.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12.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13.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14.生产关系: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15.生产力: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戏那个自然以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16.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17.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18.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定事物内部的存在和作用19.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20.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的哲学范畴21.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2.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题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23.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24.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25.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的自身规律的认识26.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意义27.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马克思名词解释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目录1.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最高问题:3.思想路线:4.认识路线:5.哲学的党性:6.一元论:7.二元论:8.多元论:9.信仰主义:10.目的论:11.本体论:12.本原:13.派生:14.唯物主义:15.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16.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17.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18.朴素唯物主义:19.素朴唯物主义:20.自发唯物主义:21.素朴实在论:22.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23自然历史的唯物主义:2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5.机械唯物主义:26.旧唯物主义:27.庸俗唯物主义:28.直观唯物主义:29.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30.实践唯物主义:31.辩证唯物主义:32.现代唯物主义:33.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34.新唯物主义:35.战斗唯物主义:36.唯心主义:37.原始唯心主义:38.客观唯心主义:39.主观唯心主义:4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42.彻底唯心主义:43.绝对唯心主义:44.唯意志论:45.思辨哲学:46.存在:47.非存在:48.自然界:49.物质:50.物质观:51.物质不灭:52.运动:53.静止:54.时间:55.空间:56.时空观:57.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8.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有限性:59.系统:60.结构:61.组织:62.要素:63.实在:64.客观实在:65.实在论:66.唯实论:67.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68.客观世界:69.外部世界:70.物:71.实体72.发展观:73. 辩证法:74.唯物辩证法:75.客观辩证法:76.主观辩证法:77.朴素辩证法:78.自发辩证法:79.古代辩证法:80.唯心辩证法:8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82.自然辩证法:83.历史辩证法:84.形而上学:85.庸俗进化论:86.机械论:88.联系:89.普遍联系:90.本质联系:91.非本质联系:92.内部联系:93.外部联系:94.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95.间接联系:96.关系:97.相互依赖:98.相互包含:99.相互作用:100.中介:101.中间环节:102.运动:103.运动不灭:104.自己运动:105.物质运动基本形式:106.社会运动:107.思维运动:108.静止的相对性的表现:109.生成:110.变化:111.发展:112.进化:113.过程:114.规律:115.规律的绝对性与特殊性: 116.规律性:117.决定论:118.非决定论:119.宿命论:120.机械决定论:121.形而上学决定论:122.独断论:123.一般规律:124.普遍规律:125.特殊规律:126.对立统一规律:127.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规律: 128.一分为二:129.合二而一:130.一点论:131.两点论:132.两重性:133.两分法:134.重点论:135.片面性:136.矛盾的普遍性:137.矛盾的特殊性:138.矛盾特殊性与矛盾普遍性的关系: 139.基本矛盾:140.根本矛盾:141.主要矛盾:142.次要矛盾:143.矛盾的主要方面:144.主要的矛盾方面:145.矛盾的次要方面:146.次要的矛盾方面:147.不同性质矛盾的不同解决方法: 148.矛盾问题的精髓:149.矛盾:150.差异:151.差别:152.内因与外因:153.外因论:154.内部矛盾:155.外部矛盾:156.根据与条件:157.条件:158.对立:159.冲突:160.对立面:161.统一体:162.一般与个别:163.普遍与个别:164.个别:165.普遍:166.特殊:167.单一:168.共性与个性:169.个性:170.主流与支流:171.支流:172.同一性:173.统一性:174.直接同一性:175.矛盾同一性:176.抽象同一性:177.具体同一性:178.幻想同一性:179.形而上学同一性:180.辩证同一性:181.斗争性:182.转化:183.异化:184.异己:185.异在:186.平衡:187.不平衡:188.均衡:189.不均衡:190.对抗:191.非对抗:192.对抗性矛盾:193.非对抗性矛盾:194.质量互变规律:195.量变质变规律:196.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197.规定性:198.界限:199.质:200.本质:201.本质和规律:202.本质与质:203.属性:204.本质属性:205.初级本质:206.量:207.度:208.量变:209.渐变:210.质变:211.飞跃:212.渐进过程的中断:213.部分质变:214.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215.质变中量的扩张:216.度量关系关节线:217.度量关系交错线:218.关节点:219.新陈代谢:220.否定之否定规律:221.波浪式前进:222.螺旋形上升:223.肯定:224.否定:225.否定之否定:226.扬弃:227.间断性与不间断性:228.不间断性:229.连续性与非连续性:230.有限与无限:231.无限:232.相对与绝对:233.相对主义:234.绝对主义:235.范畴:236.本质与现象:237.现象:238.假象:239.表面性:240.内容与形式:241.形式:242.内部形式与外部形式:243.外部形式:244.形式主义:245.原因与结果:246.结果:247.因果性:248.必然性与偶然性:249.偶然性:250.全局和局部:251.局部:252.整体与部分:253.部分:254.可能性与现实性:255.可能性:256.抽象可能性:257.现实可能性:258.潜在:259.现实:260.动机与效果:261.效果:262.必然与自由:263.自由: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马克思是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理论家,他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理论。
1.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关键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们工资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关键来源,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
2. 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驱动的。
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基于利益和权力的矛盾,这导致了阶级之间的斗争,并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将社会生产活动分为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指的是社会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
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和权力结构。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不协调是社会矛盾的根源。
4. 社会化劳动:社会化劳动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过程被组织为社会性的劳动,而不是个体劳动。
劳动者通过在生产过程中互相配合和协作,共同创造商品和服务。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化劳动被资本家私有化,剥夺了劳动者对创造的价值的控制权。
5. 商品:商品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劳动力经过加工而成的具有价值的物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交换价值指的是商品在市场上的实际交换比率。
6.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它认为,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它们决定了社会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7. 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将最终导致社会变革和革命。
革命是劳动阶级通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行为。
马克思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2.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4.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5.实践: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6.联系: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和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7.矛盾:是对立的统一体,矛盾的双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8.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9.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10.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11.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12.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咨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13.价值规律: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14.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作和控制。
1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6.资本积累:是把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17.经济基础:是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8.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19.规律:规律即客观规律亦称法则,指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借助中介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
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是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总和。
社会意识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并受政治结构的制约。
个体意识:社会成员个人独特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指由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对它们的共同社会地位、共同利益以及共同生活条件等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
社会心理: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主要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非意识形态:是指不构成上层建筑成分的那些社会意识成分,主要指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知识系统。
实践:人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为目的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主体客体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它包括自然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马克思名词解释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
他的著作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名词。
以下是对一些关键马克思主义名词的解释。
1. 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个多出来的价值被剥削者(资本家)占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也是阶级斗争的核心。
2. 阶级斗争(Class Struggle):马克思认为,社会的演进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这是因为社会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
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社会变革的驱动力,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社会进步与解放。
3. 劳动力(Labor Power):劳动力是劳动者出卖给资本家使用的一种商品。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并将其用于生产过程中,从而获得剩余价值。
劳动力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核心要素。
4. 为了扩大再生产(Reproduction):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需要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并实现经济增长。
这种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危机。
5. 革命(Revolution):马克思主张通过革命实现社会变革,实现阶级的消亡。
他认为,资产阶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部分,但随着阶级斗争的升级,无产阶级将发起一场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建立无阶级社会主义。
6. 指导思想(Ruling Ideas):马克思认为,社会的法律、道德和宗教等意识形态都是由统治阶级控制和塑造的,他们通过宣传和教育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这些意识形态被称为指导思想,它们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观点。
7. 商品(Commodity):商品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商品,通过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来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借助中介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
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是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总和。
社会意识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并受政治结构的制约。
个体意识:社会成员个人独特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指由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对它们的共同社会地位、共同利益以及共同生活条件等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
社会心理: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主要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非意识形态:是指不构成上层建筑成分的那些社会意识成分,主要指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知识系统。
实践:人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为目的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主体客体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它包括自然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讲解]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马克思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学术和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机能的作用。
5、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①具有客观性,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②具有普遍性,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6、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7、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斗争性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实践:指人们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表示的规定性。
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实践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包括表象,感觉,知觉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周转/循环: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和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炒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
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经济革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而的总和。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
会主义。
2、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这三方面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发展创立起来的。
4、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19世纪40-60年代,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4、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阶级性和实践性。
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8、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9、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10、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1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的总特征。
1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3、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4、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劳动。
15、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6、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17、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9、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20、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或者国家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了。
21、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历史分析发和阶级分析法。
1.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那种主义?
2.价值形式及货币
3.P148页第五行三种价值中间五种职能
4.P47 实质和核心
5.P146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6.P158 马克思两大创新(唯物主义观,剩余价值论)
7.P155 劳动力价值三个部分
8.P160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