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1)
脉诊‖二十八脉与主病【一】
脉诊‖⼆⼗⼋脉与主病【⼀】⼆⼗⼋种脉象,可以通过脉位、次数、形状和脉的⽓势等四⽅⾯来体认。
例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数是次数的不同,⼤⼩是形状的不同,虚实是⽓势的不同。
有些脉象⼜是⼏⽅⾯相结合的。
⼆⼗⼋脉的体象与主病分述如下:1.浮脉脉象:轻取即得,按之稍减⽽不空,举之泛泛⽽流利。
主病:表证(表实或表虚)。
说明:浮为经络肌表之应,主病在表。
邪袭肌腠间,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搏于外,应指⽽浮。
浮⽽有⼒为表实,浮⽽⽆⼒为表虚;但内伤久病虚证也有脉浮的,这是虚阳外浮之象,除浮⽽⽆⼒之外,还兼有其他虚候,不可误作外感论治。
2.沉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证(⾥实或⾥虚)。
说明:沉为筋⾻之应,主病在⾥,阳⽓不舒,⽓⾎困滞,所以脉见沉象。
⾥实热证,⽕邪内郁,则脉沉有⼒;⾥虚塞证,阳虚⽓陷,则脉沉⽆⼒。
表邪初感,时或反见沉脉,这是风寒外束,阳为阴蔽,不能⿎搏脉⽓于外的现象。
3.迟脉脉象:⼀息脉来不⾜四⾄。
主病 : 寒证(虚寒或积冷)说明:寒凝⽓滞,阳⽓失职,故脉象见迟。
迟⽽有⼒为冷积实证;迟⽽⽆⼒多属虚塞。
邪聚热结,阻塞经隧亦见迟脉,但必迟⽽有⼒,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则⼜不可概认为寒证,当脉证合参。
4.数脉脉象.:⼀息脉来超过五⾄。
主病:热证( 实热戎虚热)。
说明:数为阳盛,邪热⿎动脉⾏加速,故令脉数。
必数⽽有⼒;阴虚久病阳偏胜的脉亦数,但必数⽽⽆⼒。
虚阳外浮⽽见数脉,必按之豁然⽽空。
上述三者的鉴别,还应注意证脉合参。
5.虚脉脉象:三部脉举按皆⽆⼒。
主病:虚证。
说明:内虚不⾜,故脉来⽆⼒,⽆论何脉,但见指下⽆⼒,便是虚脉。
6.实脉脉象:全部脉举按皆有⼒。
主病:实证。
说明:邪⽓有余,壅遏正⽓,所以脉道坚满,应指有⼒。
凡脉来指下有⼒的,便是实脉。
7.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如珠⾛盘,应指圆滑。
⽣病:痰、⾷、实证。
说明:滑为阳脉,⽓实⾎涌,故脉来应指圆滑。
痰逆⾷滞,阳盛热实,多见滑脉。
平⼈脉滑⽽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孕妇见滑脉,不作病脉论。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超全的中医脉诊知识!(附详细图解)
超全的中医脉诊知识!(附详细图解)脉诊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
中医望闻问切,切脉诊病,由来已久。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脉象是什么?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
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
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
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中医脉诊学-基础知识汇总(一)【精辟论述】
中医脉诊学-基础知识汇总(一)【精辟论述】一、脉学的起源中医脉学起源于两千五百年以前。
有关脉学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黄帝内经·素问》及公元前5世纪秦越人(扁鹊)的《八十一难经》。
在这两部经典著作中,有关脉学的论述颇多。
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这里着重地讨论了以脉诊决死生的临床意义,认为脉道是血液归聚的地方,借其气的推动作用而血液在经脉中运行。
所以,脉之盛衰者,以候气血的虚实,故知长脉象表示健康状态,短脉象表示气虚,数脉象表示热烦,大脉象表示病情发展,上部脉盛者表示邪壅于上,下部脉盛者表示邪壅于下,故腹满而胀。
代脉象表示气衰,元气衰弱,细脉象表示气虚,涩脉象表示血少气滞而出现心痛,脉来混乱如涌泉,弦急而长,为病势加剧,必形色败坏;若脉来微微似有而不甚应指,如弦绝的样子,是将要死亡的象征。
《难经·第九难》中曰:“何以别知藏府之病耶?然:数者,府也;迟者,藏也。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
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藏府之病也。
”这是从迟脉、数脉以辨藏府之疾病。
由此可见,祖国医学在很早以前就能够运用诊脉的方法来测知人体疾病的性质、轻重及预后,并能够根据脉象的异常变化来区别和推断各藏府的多种病变。
同时,在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中,有关诊脉的方法记载亦很多,其中有三部九候,人迎脉口诊法,寸口诊法,尺寸诊法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扁鹊对脉学的贡献很大,立论最早,因此在《史记》中有记载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惜无专书流传后世,甚为遗憾。
西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是我国传世的第一部脉学专著,他整理了我国历代名医的脉法精华,并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和实践心得,将脉学的种类分析归纳为24种,并采取了诊脉独取寸口的方法,明确了寸、关、尺三个诊脉部位,为中医脉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不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一)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
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
三、诊脉的部位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中医号脉,这28种脉象,教你分辨什么病,收藏!|||1. 浮脉——特点——位于皮肝表浅处,只要把指头轻轻按在皮肝上,就能感觉到脉搏动,如果用力重按,反而会觉得脉搏减弱,或有空虚的感觉。
-主病: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的表虚。
主里虚:痨瘵阴虚,阳气虚。
-2. 沉脉——特点——位于筋骨的深处,当指头轻轻按在皮肤上时,脉搏的搏动很不明显,必须用力重按到筋骨的深处,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搏动。
-主病:主里证。
(1)沉而有力为里实证,多因水、寒、积滞所致。
常见干下痢、浮肿、呕吐、停食积热、气滞等证-(2)沉而无力为里虚证,多因阳气衰微,无力统运营气于外,或亡阴失血等原因所致-3. 迟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缓慢,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减少。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多见于寒证。
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4. 数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快,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过多。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主热证。
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5. 虚脉——特点——脉象柔软无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弱,脉体软的,都属于虚类脉。
-主病:虚证:湿邪为病。
-6. 实脉——特点——脉象强劲有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强,脉体大的,都属于实类脉。
-主病:主病程初起、正气不虚,阳毒暴作或邪气旺盛的脉象。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作出疾病的诊断。
中医脉诊的要点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体位、定位布指以及掌握脉象特征等方面。
1. 选择合适的体位:患者应该采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不正确的体位可能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脉象。
2. 定位布指:医生需要确定关脉、寸脉、尺脉的位置。
关脉位于桡骨茎突处,关脉上面一点就是寸脉的位置,关脉下面一点就是尺脉的位置。
然后用右手的中指放在患者左手的关脉上,食指按于左手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于尺脉部位。
三个手指呈弓形,指头平齐,手指腹按触在三个部位上。
3. 掌握脉象特征: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需要了解脉象的深浅、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脉象有根主要表现为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
病虽重,但尺脉尚滑实有力,则提示肾气犹存,还有生机。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诊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非专业人员的脉诊结果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同时,脉诊前患者应先休息片刻,调整呼吸,放松心情,以免影响脉诊结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
中医脉诊歌诀
中医脉诊歌诀中医脉诊歌诀整理,十分难得,记住了能顶半个医生!一、浮脉类(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革全)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足,表证为主虚阳浮。
2.洪脉:脉体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主。
3.濡脉: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二类主。
4.散脉: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匀伴至数,脏气将绝元气散。
5.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血。
6.革脉:中空边坚浮搏指,亡血失精半产崩。
二、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脉类,沉脉伏脉弱与牢)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里是唯一。
2.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3.弱脉: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虚衰气血虚。
4.牢脉:沉按实大而弦长,疝气癥积阴寒积。
三、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迟,迟缓涩脉与结脉)1.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聚。
2.缓脉:脉来怠缓息四至,平人脾虚与湿病。
3.涩脉:迟滞不畅往来艰,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痰食阻。
4.结脉:迟而时止无定数,寒痰瘀血气血虚,阴盛气结症候全。
四、数脉类(五至以上数脉征,数疾促动4类分)1.数脉:五至以上不足七,热证亦主里虚证。
2.疾脉:脉来急疾七八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3.促脉:数而时止无定数,阳亢脏衰痰瘀食。
4.动脉:脉短如豆是动脉,滑数有力痛惊恐。
五、虚脉类(应指无力虚脉类,虚脉细脉微代短)1.虚脉:举按无力指松软,虚脉虚证一对一。
2.细脉:脉细如线指明显,气血俱虚与湿证。
3.微脉:似有似无极细软,气血大虚阳气衰。
4.代脉:迟而中止有定数,跌仆痛惊脏气衰。
5.短脉:不及本部首尾短,无力气损有力郁。
六、实脉类(应指有力实脉类,实滑弦紧长大)1.实脉:举按充实而有力,实证平人两类全。
2.滑脉:往来流利指圆滑,痰湿食积与实热,青壮年脉或孕妇。
3.弦脉:端直以长按琴弦,肝胆病疼或痰饮,疟疾老年健康者。
4.紧脉:绷急弹指如转索,实寒疼痛与宿食。
5.长脉:首尾端直超本位,阳气有余或阳证、热证实证与平人。
6.大脉:脉体宽大无汹涌,病进健康两相背。
中医脉诊基本内容
中医脉诊基本内容中医脉诊是中医学中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摸诊、辨析来判断人体的脉搏变化,以达到辨病、定病、自我调节、治疗疾病的目的。
它将脉搏视为人体内脏经络的反映,通过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寒热、浮沉等方面的变化,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脏腑功能等情况。
下面将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内容。
一、观察脉象中医脉诊的第一步是观察脉象。
观察脉象可以通过患者手腕上的动脉来实施,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次数等变化。
脉象有弦脉、涩脉、滑脉、弱脉、濡脉、虚脉、实脉、长脉、洪脉、结脉等不同的类型。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二、摸诊脉象中医脉诊的第二步是摸诊脉象。
通过手指放在患者手腕上的动脉上,用力轻柔地按压,感受脉搏的力度、沉浮、速度等变化。
摸诊脉象有重多、浮滑、静捣、沉结等不同的类型。
摸诊脉象是中医脉诊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摸诊脉象可以深入了解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脏腑功能等状况。
三、辨析脉象中医脉诊的第三步是辨析脉象。
通过观察和摸诊脉象,可以将脉象归纳成不同的类型,进一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辨析脉象可以根据脉象的形态、节律、力度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也可以结合其他临床表现来进行综合判断。
例如,如果脉象偏沉、沉长且有力,可能与肾虚有关;如果脉象偏浮、浮滑且有力,可能与气虚有关。
通过辨析脉象,可以帮助中医医师初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分析脉象中医脉诊的第四步是分析脉象。
通过观察、摸诊和辨析脉象,可以对脉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增加对人体健康状况的了解。
分析脉象可以结合人体其他症状、舌诊、面诊等来进行,通过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进一步确定人体的病症和病因。
例如,如果脉象偏快、滑敏,结合面色苍白和乏力的症状,可能与贫血有关;如果脉象偏缓、无力,结合面色萎黄和大便干燥的症状,可能与脾虚有关。
分析脉象是中医脉诊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可以帮助中医医师准确判断人体的病症和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脉诊图文详解
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
于表,故脉浮。
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
虚阳外越。
相类脉——浮
(1)散脉
脉象特征: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
临床意义: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
切 诊
《濒湖脉学》:“至数不齐,涣散不收。”
(二 )
脉诊的部位
切 诊
2、仲景三部诊法: 寸口、趺阳、太蹊
意义: 寸口——候脏腑病变。
趺阳——候胃气。 太溪——候肾气。
3、寸口诊法: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切 诊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1)寸口为脉之大会。全身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 会于肺,将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于寸口脉象。 (2)寸口脉气明显。寸口是手太阴经经穴和输穴, 其经气流注最旺盛之处,脉气搏动显著。 (3)可反映宗气盛衰。寸口亦太阴,肺脾关系密切, 脉气相通。脾胃吸收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化生宗气, 布散全身,脉气变见于气口。 (4)寸口位置固定,部位表浅,便于诊察。 故通过切寸口脉可了解全身气血盛衰变化。
寸关尺的定位
2、再定寸、尺: 关前为寸 关后为尺
切 诊
1、先定关: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
3、脏腑划分——寸关尺分候脏腑
左手 心 右手
寸
统括胸以 上及头部
肺 脾 (胃) 肾
(命门)
肝(胆)
心 肝 肾
关
统括膈以 下至脐上
肾
尺
统括脐以 下至足部
肺 脾 肾
(二)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平息和体位
切 诊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切 诊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在初学者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
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没有作用,也不会流传至今。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在这里要说的是,脉诊不好掌握,是比较难学的。
当然,学会了,你也成了半个中医。
作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脉诊,其实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般“神乎其技”。
有人说摸脉那么专业,自己很难学会,其实不然,给自己摸脉并不难学。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端正坐好,将一侧手臂手心向上平放在桌面上,可以在手腕下面垫一个小小的枕头,这样脉搏会更加清晰容易摸脉。
然后,用另外一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轻轻放到该手腕上,如果没有感受到脉搏,可以多换几个位置稍加寻找自己的脉搏,如果反复多次都摸不到脉搏,最好去医院请医生就诊。
最后,摸到脉搏后最重要的就是记录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所以每次摸脉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分钟,同时还要感受脉搏跳动是否规律、脉搏的强弱情况,两边的手腕都要进行摸脉,可以作为一个对比。
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中医脉诊(课堂PPT)
2024/1/11
13
6、四时气候《素问·平人气象论》春胃微弦、夏胃
微钩、秋胃微毛、冬胃微石概括四季平脉
7、地理环境:北方之人脉多强实,南方之人脉多
软弱 。
8、脉位变异: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
称为斜飞脉。若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称为反关脉。 此属于挠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于病脉。
2024/1/11
2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的关系
肺有主气,司呼吸,朝百脉的功能。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 肺与心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统血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又 称“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可表现 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肝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 量,调畅气机的作用,有利于使全身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脏腑功能正常。
2024/1/11
11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1、有胃:脉有胃气表现在脉位居中,不浮不沉;脉率
调匀,不快不慢;脉力充盈,不强不弱;脉道适中,不 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2、有神:(1)应指有力柔和;(2)节律整齐。
3、有根: (1)尺脉有力、 (2)沉取不绝,所以有“尺以
候肾”、“沉取候肾”的说法。
寸口部位切脉始见《内经》,《难经》对此有较
详细的论述,并提出寸口脉与脏腑相对应的分属关系。
2024/1/11
4
部位:位于手腕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桡动脉),
古代又称“气口”或“脉口”。历代医家在此部位切按动 脉搏动的形象,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是中医诊察病 证的方法之一。
原理: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14
(一)浮脉
脉象特征:轻按即得,重按力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中医诊断学|脉诊概述
中医诊断学|脉诊概述【含义】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沿革】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世纪的扁鹊首用脉法诊断疾病;脉法具体记载于《黄帝内经》;脉法实践者是东汉张仲景;脉学专著创始者是西晋王叔和(《脉经》);许叔微首绘脉象图及施发的《察病指南》为学习脉法提供了直观教学;推广普及脉法的是明·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创新发展于近现代。
【地位】脉诊是中医学流传至今的一种独特的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中医诊病,不可缺少的步骤和内容。
其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诊检测方便,信息丰富,通过诊脉可了解人体表里诸多的生理病理变化,为诊断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诊脉主要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加以体验而识别,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诊脉是一种理论性极强、操作极为细致的诊病方法。
因此,它要求医生必须对脉象形成的基本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等问题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一、脉诊原理【含义】(1)脉:即脉道,是血液汇聚之处,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道运行的作用。
(2)脉动(脉搏):心气推动心脏搏动,使营血在脉道中运行时产生脉动,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3)脉象: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是血脉脉动所呈现的部位(深浅)、速率(至数,即快慢)、形态(长短大小)、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等组成的综合形象。
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原理】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简而言之,脉象是以心脉为主,在各个脏腑和气血的综合作用下形成,所以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信息窗口,具有见微知著的作用。
脉诊图文详解
整理版ppt
51
相类脉——迟 缓脉:脉来和缓, 一息4次(60—70
次/分)。
❖ 脉来缓怠无力,驰纵不鼓。
❖主病:湿病,脾胃虚弱,
❖正常人。
整理版ppt
52
示意图
缓脉
浮 中 沉
一息
脉图
常缓脉
40
60
如 微 风 拂 柳
心脏—心主身之血脉, 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
脉—血脉、血管 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与血脉紧密相连,共同作用, 形成脉象
整理版ppt
5
气血的作用
❖ 气---- 推动血液运行 固摄血液于经脉
宗气--聚于胸中—“贯心脉而行血气”---虚里
❖ 血----充盈血脉
整理版ppt
6
脏腑的作用
心气的推动
肺气的敷布
脾气的统摄
体表约呈45度左右,使手指紧贴脉搏。 ❖ 指目按脊,指目对准脉脊,便于体会脉象。 ❖ 指目——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处与指甲二角之
间的部位。触觉灵敏,便于推移。 ❖ 诊脉时三指不宜平按或垂直。
整理版ppt
20
手指敏感部位--指目
整理版ppt
21
❖ 2、布指 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 布指疏密视患者手臂长短,医生手指粗细而定。 臂长,指细,布指宜疏;臂短,指粗,布指宜密。 ❖ 小儿一指定三关。
脉诊
整理版ppt
1
切诊
脉诊
概念: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不
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整理版ppt
2
脉诊简史
切诊
1、扁鹊:已将脉诊用于临床实践。 2、《内经》:“三部九候论”、“独取寸口”。 3、张仲景:“平脉辨证。” 4、王叔和:著《脉经》,记载24种脉象。 5、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记载27种脉象。 6、周学霆:著《三指禅》,以缓脉为权衡标准。 7、黄宫绣:著《脉理求真》。 8、赵绍琴:著《文魁脉学》。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中医诊断中,脉诊是一项重要的技能,通过诊断脉象来了解人体气血运行状况和脏腑功能,进而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及其特点、临床意义和诊断方法。
一、28种脉象概述根据《脉经》的分类,脉象分为浮、沉、迟、数、滑、涩、长、短、紧、缓、芤、弦、濡、散、革、实、牢、虚、细、濡、促、代、洪、细微等28种。
每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二、肺脉肺脉位于寸口,属于浮脉,具有轻按即触、散大无力的特点。
若肺脉异常,可能存在肺脏病变,如咳嗽、气喘等。
三、心脉心脉位于中指,属于沉脉,具有重按始触、强大有力的特点。
若心脉异常,可能存在心脏病变,如心悸、胸闷等。
四、肝脉肝脉位于关部,属于弦脉,具有如悬弦之状、长而有力、柔和不紧的特点。
若肝脉异常,可能存在肝气郁结、肝火上炎等病变。
五、肾脉肾脉位于尺部,属于沉脉,具有重按始触、细长而有力等特点。
若肾脉异常,可能存在肾虚、肾气不足等病变。
六、奇脉奇脉又称怪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脉象,具有沉细欲绝、似有似无的特点。
若出现奇脉,常提示病情危重或预后不良。
七、其他脉象除了以上常见的五种脉象,还有一些其他的脉象,如芤脉、洪脉等。
这些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
八、诊断方法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对脉象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
同时,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病情,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九、结论中医的28种脉象各具特点,每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通过对脉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十、展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脉诊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
教你把脉脉象脉理
教你把脉脉象脉理脉象分类和辨脉纲领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历代医家分类方法不一,常使人无法适从。
清张石顽对脉象分类最多最细,共分32脉;李濒湖分为27脉;陈修园分为28脉;现一般仍沿用28脉。
据临床体会,脉象分类不宜过多,以免彼此易于混淆。
根据临床需要,对一般常用的28脉,如能鉴别清楚,精心体会,使用熟练,对于指导临床辨证,运用八纲八法诊断疾病,立法用药,即能得心应手。
由于脉象繁多,不易掌握,前人便考虑执简驭繁的办法。
汉张仲景把脉象分为阴阳两大类,以大、浮,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元滑伯仁主张,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统辖各脉,以浮沉候部位,以迟数候至数,以滑涩候形状。
陈修园则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统各脉。
芤浮脉包括芤脉、革脉、散脉。
沉脉包括牢脉、伏脉。
迟脉包括结、代。
数脉包括促、紧、动。
虚脉包括弱、濡、细、微、短、涩。
实脉包括滑、长、洪、弦。
大脉包括缓脉。
以上28脉,可通过脉位、脉率、脉力、脉形来辨认。
例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数是脉率的不同;大小微细,是脉形的不同;虚实芤弱,是脉力的不同。
这些脉象均是在病邪与正气斗争过程中形成的。
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体有盛衰强弱,脉象就有浮沉迟数大细长短的不同,故取八脉,作为28脉的纲领,是初学诊脉的一种执简驭繁的方法。
先掌握这八种脉象,再进一步详细体认28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脉学不难体会,今根据前人的分类方法,加以具体化,以浮沉迟数长短细大为纲,而以兼见之脉附于其中。
为使易于分析记忆,编成脉象八纲四言体状歌,附录于后,为初学入门之用:浮脉主表属腑属阳轻手一按形象彰彰浮而有力洪脉火炀浮而无力虚脉阴伤浮而虚甚散脉靡常浮如葱管芤脉血殃浮如按鼓革脉外强浮而柔细濡脉湿伤浮兼六脉疑似当详沉脉主里属脏属阴重手寻按始了于心沉而着骨伏脉邪深沉而底硬牢脉寒淫沉而细软弱脉虚寻沉兼三脉须守规箴迟脉主寒脏病亦是二至三至数目可揣迟而不衍缓脉病解迟不流利濇脉血痞迟而时止结脉郁实迟止定期代脉多死数脉主热腑病亦同五至以上七八病凶数而流利滑脉痰涌数而牵转紧脉寒攻数而时止促脉热烘数见于关动脉崩中数见四脉休得朦胧长主素强得之最罕上鱼入尺迢迢不短长而端直弦脉属肝指下迢迢气郁多见短脉素弱不由病伤上下相准缩而不长多因禀虚瘦枯其相诸脉见此宜补阴阳细主诸虚蛛丝其象脉道属阴病情可想细不明显微脉气殃细而小沉弱脉失养细有三脉辨须明详大主诸实形阔易知阳脉为病邪实可思大而涌沸洪脉热司大而坚硬实脉邪肆大兼二脉病盛邪炽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自学脉诊最简单方法
诊脉-部位和方法(一)诊脉部位诊脉部位历来有多种。
《素问·三部九候论》记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诊法;《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诊法;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寸口趺阳或太溪脉的诊法。
现在切脉沿用的寸口部位始见《内经》,《难经》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到晋代·王叔和编著的《脉经》,对脉诊的理论作了较完整的整理。
迄今脉诊仍是中医临床诊病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现在切脉部位使用最多的是寸口脉法。
(二)诊脉方法医生诊脉的指法十分重要,正确运用指法可以获取比较丰富的脉象信息。
诊脉指法要领概括为三指平齐、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以指目按脉脊,指法有举、按、寻、总按、单诊等。
三指平齐是指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指目即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指目便于推移,以寻找脉动应指最佳的部位,并可调节适当的指力。
指尖的感觉虽灵敏,但因有指甲,不宜垂直加压。
指腹的肌肉较丰厚,用指腹切脉有时会受医者自身手指动脉搏动的干扰,容易产生错觉。
所以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适的。
常用指法介绍于下:1.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动的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2.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3.寻法寻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4.总按即用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正确的切脉方法:选时间(平旦,阴气未散,馀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定位置,平气息,齐三指,举按寻,满五十,知演便,明顺逆。
二、什么是正常的脉象一息四至,不浮不沉,不长不短,和缓有力,节律均匀注:年龄,性别,体质,饮食,精神状况,季节等因素日均可影响脉博三、正常脉象是怎样形成的三位一体心血脉,血充脉壅心气实,肺朝百脉肋心气,肝主藏血脾统之,经血互转属于肾,五行生克阴阳知脉壅:阻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以上说明五脏均可影响脉博的运行四、异常脉象是怎样形成的心主血脉邪伤之,邪盛正抗则脉实,有力无皆因正,浮表沉里属位置,若问寒热怎么辨,迟寒数热自然知注: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均可影响脉象脉博形态,节律,流畅几个问题浮沉宽细与第短,疾数动迟缓,有力无力滑涩完五、宽细动长脉宽由于洪芤革,脉细臑弱伏微散,脉动中止促结代,脉长又分牢紧弦注:宽脉书上并无,把脉管比成一条封闭的河流,河床有宽窄,它是一种脉,洪芤革三脉的总称细脉既是单个脉又是一类脉,即是濡弱伏微散的总称动脉既是单个脉又是一类脉,即促结代,它们都是动而中止,只是规律不同,所以反映的疾病也不同长脉既是单个脉又是一类脉,即牢紧弦三脉总称六、28部脉象浮沉细长短,疾数动迟缓,虚实滑涩,洪芤革,濡弱伏徽散,促结代,牢紧弦。
八,脉证一位置浮:轻取即得-表证沉:重按即得-里证二形态宽洪:浮宽有力-热盛,芤:浮宽无力-亡血失精革:浮宽外坚(如按葱管)-亡血失精细濡:浮细无力-虚湿,弱:沉细无力-气血虚伏:沉细甚无-邪闲、厥证、痛剧,微:沉细甚无-虚脱散:浮细甚无-元气离散,三长短长牢:弦长-阴寒结聚疝气癥瘕,紧:紧长-寒证,湿证,弦:端长-肝胆病、寒证、疟疾、痛证,长:超出本位-气逆火盛有余短-关部明显,寸尺不足有力-气郁无力-气虚四节律疾:一息七八至-阳炽阴竭数:一息五六至-动:关部滑数不匀-痛证、惊厥迟:一息不足四至-寒证缓:一息四至-虚证、湿证五流畅虚:无力总称-气血阴阳俱虚实:有力总称-气血水食四实滑:往来流利-痰湿食火妊涩:往来坚涩-精伤血少、气滞血瘀六中止促:数止无定-热、实结:缓止无定-阴盛气结代:缓止有定-脏气衰竭七、证脉表浮紧:无汗,恶寒重,发热轻-麻黄汤浮缓:有汗,恶风重,发热轻-桂枝汤浮数:恶寒重,发热轻,咽痛-银翘散里洪数:大热,大渴,大汗属里热-白虎汤虚气虚:气短,乏力,自汗,纳差,舌淡,苔少,脉虚血虚:心悸,心烦,自汗,失眠,健忘,多梦,舌淡,脉细阴虚:在血虚的基础上加上五心烦热,舌红,脉数阳虚:在气虚的基础上加上形寒肢冷,舌淡,脉迟实气滞:血瘀:一疼二肿三出血,舌有瘀斑,唇色黑水停:水行为津,水停为饮,湿为水类,饮聚为痰,水饮,痰阻,湿停统称水停,夫饮有四,夫痰有十,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食积:呕,利,痞,痛,苔腻脉滑十,如何理解脉理(脉证,证脉)解决了那些问题外感以辨表里为主,所以辨脉浮与不浮相当重要,浮紧,浮缓,浮数洪均代表外感病。
内伤以辨虚实为主,所以辨有力无力相当重要,虚有四虚:气血阴阳;实有四实:气血水食。
它们都有共性,双根据病位不同,它们双都有个性,虚实可以单独为患,也可以虚实互见,临床上虚中瘀(郁)或瘀中虚有所偏重,应该动态看问题。
脉证和证脉进一步理论联系,由脉理推测病理,同病理推测病症的最佳访方法,由脉理推测脉象。
证脉是八纲辨证的具体应用,是对疾病诊断的一个初步总结,可以结合望闻二诊得出初步的诊断,如结合问诊才能万无一失。
初学中医的同事可以作一个参考,以防误入死胡同。
十一,28脉有多少纯虚脉1、虚:三部举按皆无力,主虚证(无力)2、弱:细软而沉,主气血不足(沉细无力)3、微:细小而软,似有似无,欲绝非绝,主诸虚(沉细甚无)4、代:脉速缓慢,时而一止,止有定数,脏气衰微(绥止有定)5、芤:脉大中空,如按葱管,主亡血失精(浮宽无力)6、革: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皮鼓,主亡血失精(浮宽外坚)7、散:浮细甚无,元神离散。
以上七种为纯虚脉。
十二、28脉有多少种纯实脉1、实:三部举按皆有力,主实证(有力)2、滑: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中走珠,主痰饮,食滞,实热,妊娠(痰食热妊)3、紧:紧张有力,状如牵绳转索,主寒证,积聚,疝气,癥瘕(紧长)4、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主有余,气逆火盛(超位)5、弦: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痰饮,疟疾,痛证,高血压,溃疡病(端长)6、牢:重按实而弦长,()主阴寒积聚,癥瘕疝气(弦长)7、结:脉来缓慢,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缓止无定)主阴盛气结。
8、洪:脉体阔大,来盛去衰,如波涛汹涌主热盛(浮宽有力)9、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不见(沉细甚无)主邪闭厥证,痛剧。
10、促: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数止无定)阳盛热极,气血痰饮,宿食停滞。
11、动:脉大如豆见于关上,节律不匀,滑数有力(关上滑数不匀)主痛证,惊恐以上十种纯实脉动十三、28脉中表现虚实两种病理的脉有多少种浮:轻取即得,重按稍减。
主表证,有力表实,无力表虚(轻取即得)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有力里实,无力里虚(重按始得)细:脉细如线,应指明显,主气血诸虚,劳损湿(如线)短:关疗明显,寸尺不足。
主气病,有力气郁,无力气损(关部明显)疾:一息七至,主阳阳极阳竭数:一息五六至,主热盛会,有力实热,无力虚热。
迟:一息不足四至,主寒盛,有力实寒,无力虚寒缓:一息四至,主湿病,气虚。
涩:往来坚涩,如轻刀刮竹。
主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濡:浮小细软,轻取即得,重按则无(浮细无力)主虚,湿。
以上10种脉可以反映虚实两种病理。
以上28脉中仍然可以看出虚有四虚,实有四实的病理,学习切脉贵在知理,由简执繁,切不可一开始就要求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把不该项出现在相互对立的两种脉象出来,这样就时入了死胡同,认为切脉高不可测,甚至不科,一概否认,这两种态度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十四、切诊弦脉,问诊沉默,闻诊太息,望诊不悦肝气郁结,疏泄不及:1:善太息。
2:咽紧(书上无)3:胸闷。
4:脘腹胁痛。
5:手紧(晨起有)。
肝郁化火,疏泄太过:6、急躁易怒。
7、头痛。
8、头晕。
9、目眩。
10、口苦肝气横逆,犯脾克胃:1、恶心。
2、嗳气。
13、纳差。
14、气秘(大便不干但不通畅,需要长时间才能解完)肝郁日久,导致痰瘀:15、月经不调。
16、各种癥积附:气血水三者关系1、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刚血行,气滞则血瘀,气对血是生行固,血对血是生与载。
2、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水行为津,水停为饮,饮降聚为痰。
气对水是生行固,水对气只是生与载。
3、血水同源,痰瘀相关,瘀久气滞,导致痰生,痰久气滞,导致瘀血,气血痰三者互为因果。
十五、什么是三部九候十六、正常人一息四至,缓脉也是一息四至,二者有何区别正常人缓脉和缓有力,浮沉得中。
病理缓脉分:浮缓为风湿,沉缓为痰热,涩缓为气血虚。
十七、弦脉端直是指三指同时起落,而长是指如张弓弦,弓弦不会在一个部位出现。
十八、浮数一般主表证,但是如果患者体瘦之躯,或遇到浮脉类之脉,如濡散洪芤革等均为非表证可言,所以要具体分析。
十九、节律问题直接反映心主脉的功能,所同在一个人主宰下工作的脉搏,其节律不会不一样,有动脉炎或畸形者例外。
二十、脉搏的力度是动脉弹性,血容量的多少,心脏功能共同形成,所以三部也应该是一致的,力度和按脉角度有关系密切二十、滑脉和弦脉都属于有力脉,但滑脉往来流利,说明有时间差,而弦脉端直,同时起落,没有流利的感觉,说明时间差。
二十一、滑脉是痰食热妊四种病理形成,说明是实证,且往来流利如盘中走珠。
涩脉动是两种病理气血虚和气血瘀都可以形成,如轻刀刮竹,往来坚涩,所以一道脉管中涩没二脉不会同时出现。
二十三、滑脉是往来流利,一个部位怎么往来,必须有比较才能知道流利与否,所以一个部位不会单独出现。
二十四、切脉能定性,寒热虚实,也可以定位叫做表里,但不能定五脏六脏之病都十分准确一个肪管,一样的血容量,一个心脏动力,部位不同就明确某一个部位是某个脏腑位置,而且又有很多说法,好象有点不好解释,所谓切脉报病,必须结合望问闻三诊,而且必须胸有成成竹,通过二诊,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病都了解十分清楚,要四诊全参,如有必要要结合现代医学检查。
二十二、舍脉从证,舍证从脉脉象是由脉理形成,脉理是由病理决定,有某种病理就有某种脉象,脉证一致为顺,脉证相反为逆,凡暴病因正气虚,现脉浮,洪数实为顺,久病多虚肪沉微,缓虚弱为顺,新病正气不虚而且沉微细弱,久病而见浮洪数,实者为皆为逆,脉证贵生产结合,凡不合就就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方能取舍得当。
二十三、主要脉象的分类及临床意义浮脉:机体反应强,多见于感染性疾病的初期,病势较轻。
沉脉:可能与心搏量较低,周围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有关。
迟脉:生理状态下的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甲减,颅内压增高,阻塞性黄疸,完全性室性传导阴滞。
数脉:甲亢,发热状态,数而有力,贫血,休克,心肌炎,数而无力(疼痛也数)实脉:机体对疾病反应较强,可见急性感染极期。
洪脉:主热盛,多见于感染性疾病极期,甲亢。
滑脉:主血盛,痰湿,食积,实热,妊娠(妊娠之滑和其它之滑也有小别)虚脉:全身衰弱状态和各种原因的低血压。
细脉:贫血,各种原因的血容量少,心包炎,心肌炎。
结脉:房颤,早搏,第二度传导阻滞。
代脉:二联律,三联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