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朱光潜)

合集下载

朱光潜《咬文嚼字》课件PPT(36页)

朱光潜《咬文嚼字》课件PPT(36页)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 制,字的联想意义运用好了,可以 使意蕴更为丰富。
⑨ 第6-7段的分析对我们有何启发?
答:阅读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 准确把握作品的内蕴。
段落小结:
苏轼写 《惠山烹小龙团》
用“柳腰桃面”等 套语
善用联想意义, 意蕴丰富。
误用联想意义, 易生流弊。
用好词语的联想意义, 避免俗滥的语言和思想情感。
③ 郭沫若改得不好,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就连 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 高阅读、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④ 用好语言很困难,那么评价鉴赏又要特别 注意哪些问题呢?
①独立思考。正如我们自己所做的那样,不能盲从,既不迷信传统,也不迷信权威。 ②实事求是。先哲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迷信盲从,就要求有实事求 是的精神。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敢于怀疑,更要实事求是。 ③掌握方法。咬文嚼字。 ④充足储备。“腹有诗书气自华”,朱先生能够对问题有真知灼见,与他深厚的储 备有关。这就要求注意资料的积累整理。
03.
生字词
jiáo
咬文嚼字
学富五车

尺牍
zī zhū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zhēn zhuó
斟酌
陈言务去
援例

咬文嚼字课件朱光潜

咬文嚼字课件朱光潜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 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 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 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 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 《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 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
• 缺衣(一)少食(十)
2、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 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 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 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 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 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 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小处不可随便
“咬文嚼字”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 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 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 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 的形容词找出来。”一样。
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 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 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2009年6月17日修定 廊坊一中 蓝墨制作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咬文嚼字》朱光潜课件

《咬文嚼字》朱光潜课件

《咬文嚼字》朱光潜课件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该文选自高中语

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第二章“文学与生活”第五节。文章主要

围绕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展开,探讨了文学创作中如何通过

“咬文嚼字”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含义及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2. 分析朱光潜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准确、生动、形象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并将其运用

到实际写作中。

教学重点:分析朱光潜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a. 情景设置:描述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如“下雨天的街头”。

b. 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个场景。

2. 新课导入:介绍朱光潜及其《咬文嚼字》一文。

a. 简介朱光潜:生平、成就、代表作。

b. 提问:什么是“咬文嚼字”?它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什么?

3. 文本阅读与解析

a. 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

b.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c. 分析朱光潜的写作手法,如选词、造句、篇章结构等。

4. 例题讲解:以文章中的精彩语句为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b. 学生仿写,巩固所学。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a. 练习题:如选词填空、改写句子等。

朱光潜咬文嚼字知识点总结

朱光潜咬文嚼字知识点总结

朱光潜咬文嚼字知识点总结

一、“咬文嚼字”理论

1.概念内涵

朱光潜提出的“咬文嚼字”理论是指对文字进行深入的品味和品鉴,深入剖析文字的细微之处,领悟其中的内在含义。他认为,只有“咬文嚼字”,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才能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做到深层次的把握。

2.方法论

朱光潜在《文艺与审美》中指出,“咬文嚼字”的方法论应该是“入微处发现伟大”,意即在微小的细节中找到伟大的意蕴。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细小的文字、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品鉴,才能真正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做到精准。

3.意义价值

“咬文嚼字”所要表达的,是对文学作品的全面审美和深入领悟。通过“咬文嚼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和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够提高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水平。

二、“知识点”理论

1.概念内涵

朱光潜提出的“知识点”理论是指文学作品中的点睛之笔、亮点所在。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精华所在,往往是在细小的“知识点”中体现。只有发现并把握住了这些“知识点”,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2.方法论

朱光潜在《文艺与审美》中指出,“知识点”的发现和把握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剖析。他认为,只有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节、情节、人物性格、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把握,才能找到文学作品的“知识点”,从而领略到其真正的魅力。

3.意义价值

“知识点”理论的意义在于,提醒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者注意细节,关注点睛之笔,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可以通过“知识点”的发现和把握,进行更深入的文学批评,促进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展。

咬文嚼字课文主要内容

咬文嚼字课文主要内容

咬文嚼字课文主要内容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人们,无论在阅读或写作中,都应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具体来说,这篇文章强调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关键。朱光潜认为,咬文嚼字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更恰当地运用语言,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此外,朱光潜还通过举例来说明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他引用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和学者的例子,分析了他们的作品和言论,指出了他们在咬文嚼字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总的来说,《咬文嚼字》这篇文章强调了咬文嚼字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技巧,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语言,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赏析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赏析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赏析

朱光潜先生认为一篇文章的精要在表述思想。那么,如何表述就尤其重要了。他膺伏于桐城派所倡导的“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因此,睿智的思维须借之于明晰的思路与娴熟的技巧了。他说:“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①

他的文章的结构一般都极为简洁明了,但所阐述的思想则极为深刻而清晰。这则归之于他执着而求真的精神。这是事先须明确的。他说:“一番话在未说之前,我必须把思想先弄清楚,自己先明白,才能让读者明白,糊里糊涂地混过去,表面堂皇铿锵,骨子里不知所云或是暗藏矛盾,这个毛病极易犯,我总是小心提防着它。”②

《咬文嚼字》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除此之外,我以为至少有三点颇值得称说。因为我特别注意到,有些人至今还在为韩愈的“推”字鸣不平,其实这是意气用事,却是错解朱先生的一番良苦的用心了。

作者持论公允,且较能深入浅出。这是其一。他的论述之所以令人叹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不著空文,例举详赡,并以细腻的笔触注意对语言的品味,注意展示思索的过程,因而在心灵深处很能打动人。我们读他的文章,总时时有这样的感觉,他的例子信手拈来,从容不迫,意态祥安。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同样可见朱光潜先生沉潜学术,为人显示其渊博扎实的一面。如对郭沫若先生的用例,作者既引书证又依据事实的经验,因而他的论述的涵盖面极广,不能不令人信服。作者在论述语言文字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的重要性时,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作高深的陈述,而是在一开首便以生动的实例吸引着读者。在读者深服其思想的过程后,他从容不迫,娓娓道出“咬文嚼字”对于文学创作与阅读的重要性。但他对此也没有死死不放地大讲特讲,而是轻轻一带,即转入下一例的分析与品味。因而他的说理点到为止,生怕读者的厌倦。他的说理给人以理性的认知而不抽象,于生动的例证中恰是一种精当的概括与小结,故而能见出归纳与理性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喜悦。这是一种难得的大家风范!

咬文嚼字 朱光潜

咬文嚼字 朱光潜
胡子《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 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 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 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 (吟咏),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左右拥至(撞到)尹前,岛具对所得诗云云(经 过…后省略多少多少字),韩立马良久,谓岛曰: ‘作‚敲‛’字佳矣。’‛逐与并辔(并驱,骑马 一起走)而归,留连(留恋不止)论诗,与为布 衣之交(古代贫民的衣着,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 也指显贵与无职官员的人交往,此处指平民的贾岛 与为官的韩愈间的友谊)。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 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 广射虎一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 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 复射,终不能如。
词语辨析

必须 必需 必须:副词,表示实际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或 者用于加强命令语气。 必须:动词,表示一定要有,不可少。 举例:大家都知道去车管所对爱车进行年检的时候, 行车证件、三角牌、灭火器是必需的物品,也是强 制要求车主朋友们必须随车携带的物品。
词语释义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 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索然无味:形容枯燥,一点兴趣和意味也没有。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清沁肺腑:渗透到人的肺腑之中,形容感受深刻。 不即不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点铁成金:神话故事中说闲人用手指头一点能使 铁变成黄金,后也用以比喻对别人的文句略加变 动,就顿然改观,成为好文章。 举不胜举:举也举不完。形容几极多。

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及赏析

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及赏析

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及赏析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

朱光潜先生1943年撰写的《咬文嚼字》,已收进现在的高级中学语

文课本。朱先生《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其涵义,是《辞源》(1979年修订本)所注释的“指词句上的推敲”。朱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

想和情感。”并且还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

‘推敲’。”卒读全文,豁然开朗,你不能不敬服朱先生的超人的慧眼和

不同凡响的见解。朱先生的这一独到的见解,再加上那么多翔实精当的例句,尤其是鞭辟入里的剖析,让中学生去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在《咬文嚼字》中,朱光潜先生还说:咬文嚼字非“锱铢必较”不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话,无疑是很

对的。按朱先生的这一观点,我便想对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来

咬嚼一番。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共三条,其一是: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朱先生的这个释义,与《现代汉语词典》,甚至更多的当代辞书的注

释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可是,它们多没有例句,于是,人家就无话可说,

或者,你想说,也很难说得好;既然,朱先生有例句,我们不妨先从朱先

生的例句入手来咬嚼一番,看一看朱先生例句中“咬文嚼字”的涵义及其

褒贬,与朱先生自己的“咬文嚼字释义”及其褒贬,是否吻合?或许,你

从中还能弄清楚朱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到底确当与否?

朱先生的例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是句子的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课文举了哪些“咬文嚼字”的事例?
(明确文中所举五个例子) 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3、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朗读体会课文例子分析区别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感情不同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情境不同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解题
“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 义项: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 ③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或强词夺理。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通常意义 上都是贬义的,作者笔下的“咬 文嚼字”有什么新的意义呢? (用文中原话回答)
“咬文嚼字”在文中的新意义(原句)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将 贬词褒用了,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 的谨严精神。
拓展延伸
1、阅读方面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话中的“诗眼”分别是哪 一个字?为什么?请你简要分析。 咽,冷。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A.数 B.一 C.几 D.若
“一”字,它凌寒独自开放,是报 春的使者,生命的先行者。
郭沫若改台词 王若虚改《史记》 韩贾“推敲”
句式变换 情感不同 字数增减 意味不同 文字改动 意境不同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 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现代美 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 学》、《诗论》、 《谈美书简》、《西 方美学史》等。其中 《西方美学史》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 研究西方美学历史的 专著。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 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 不推诿给旁人”。
自掩自推,独往独 来,自有一副胸襟 气度;冷寂 ,无声
拓展:
⑴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 “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 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 心情。
⑵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析:“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 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 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不仅有色,而 且似乎有声,表示他们在视觉里仿佛 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 拖延到未来”。

朱光潜《咬文嚼字》(实用)PPT课件

朱光潜《咬文嚼字》(实用)PPT课件
“小老鼠看书”
咬文嚼字
朱光潜
-
1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著名 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著有《悲 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 。译有黑格尔的《美学》等。
-
2
作者素材积累:严谨、责任、惜时、淡薄
-
3
咬文嚼字释义
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 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 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 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 形状似饼, “天上小团月”就是由“小龙团”茶联想 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联想不同,意蕴不同
-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 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C.形容强词 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 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 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A) (B)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 ( C )
-
20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唐· 贾 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 唐· 卢延让
-
21
1,给我一支枪 2,给我一枪

《咬文嚼字》朱光潜最新课件(精品)

《咬文嚼字》朱光潜最新课件(精品)
这一课件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风格和人格魅力, 是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宝贵财富。
旨在帮助学习者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部首、结构及书写规则。
熟悉汉字的音、形、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
课程目的
课程亮点
课件内容由朱光潜亲自撰写,并经过专业团队的整理和编辑。
内容权威
体系完整
互动性强
xx年xx月xx日
《咬文嚼字》朱光潜最新课件(精品)
目录
contents
引言朱光潜简介咬文嚼字的定义咬文嚼字的实际运用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思想如何避免滥用咬文嚼字朱光潜咬文嚼字课件的启示
引言
01
1
课程背景
2
3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学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和哲学家。
他的《咬文嚼字》课件总结了他的语言学研究成果,结合了多学科知识和理论。
咬文嚼字在翻译中的应用
适应目标语言习惯
02
在翻译中,咬文嚼字可以帮助我们适应目标语言的使用习惯和文化背景。对于一些文化色彩浓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
增强翻译美感
03
在翻译中,咬文嚼字可以帮助我们增强翻译的美感和可读性。对于一些生硬呆板的表达方式,可以进行适当的修饰和美化。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思想
朱光潜认为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关键环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和锤炼,能够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增强读者的审美体验。

《咬文嚼字》朱光潜最新课件(精品)

《咬文嚼字》朱光潜最新课件(精品)
精炼语言
咬文嚼字还可以帮助我们精炼语言,去掉冗余和重复的词汇,使文章更 加简洁明了。通过反复修改和润色,我们可以使文章达到言简意赅的效 果。
阅读中的咬文嚼字
理解文本含义
在阅读中,咬文嚼字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本的含义。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或段落 ,通过仔细分析和推敲,我们可以弄清楚作者的真实意图和表达的含义。
学会思考
咬文嚼字需要学会思考和分析,建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 思考、多分析,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THANK S感谢观看
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咬文嚼字,可以锻炼写作技巧 ,提高写作水平,使文章更加优美 、流畅,富有感染力。
咬文嚼字的技巧和方法
深入理解词义
推敲句子的表达
要正确使用词语,必须深入理解词义,包 括词汇的含义、用法、搭配等。
运用修辞手法
在写作中,要反复推敲句子的表达,选择 最恰当、最生动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意思 。
第六讲
文化视野下的语言文字,探讨语言文字在文 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五讲
文章的阅读和写作,讲解阅读和写作的基本 技巧和方法。
第七讲
总结回顾,回顾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强调语文素养和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02
咬文嚼字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指对文字进行反复推敲、仔细琢磨,以达到准确 、生动、形象地表达意思的效果。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 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完成课后练习一,每个例子说明的道理用不超 过10个字的话来概括。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说明
说法不同,意味不同
2、“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说明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 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 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 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 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
朱光潜(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 论家。安徽桐城人。 京派文学代表人物, 代表作《文艺心理 学》、《诗论》、 《谈美书简》、《西 方美学史》。
朱光潜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 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 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 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 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 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 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 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 《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 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

咬文嚼字朱光潜(共10篇)

咬文嚼字朱光潜(共10篇)

咬文嚼字朱光潜(共10篇)

咬文嚼字朱光潜(一):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有什么含义

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读了本文,应有很大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由此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

咬文嚼字朱光潜(二):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文章主题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咬文嚼字》提出文学理论,探讨文学现象,通过品味语言,主张讲究文字的运用,倡导以咬文嚼字的谨严,通过斟酌文字来调整思想和情感.

咬文嚼字朱光潜(三): 《咬文嚼字》朱光潜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他分别用了什么例子

提高对文字的分析理解和使用能力.郭沫若改剧本,李光谢虎,还有推敲的故事

咬文嚼字朱光潜(四): 朱光潜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含义

他对认真做学问求学的人很尊重,也对后来的要做学问与求学的人很期待! 告诉大家,一切都来之不易,需要认真努力!

咬文嚼字朱光潜(五):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在阐述论点时,主要用的论证方法是

论证方法以举例论证为主

咬文嚼字朱光潜(六): 分析朱光潜的咬文嚼字

第3段这番话不免噜索.自会明白.

第4段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5段无论阅读或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第6段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四段分析都从 1段意 2中心论点 3分层 4论证方法 5修辞手法这几方面分析【咬文嚼字朱光潜】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

《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

正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

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朱光潜)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姢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

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

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

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

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