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与冕

合集下载

冠冕堂皇的意思

冠冕堂皇的意思

冠冕堂皇的意思释义冠,帽子。

冕,古代官员的礼帽。

[冠冕],引申为首、体面之意。

语出《三国志,卷三七,蜀书,庞统法正传,庞统》。

[堂皇],古代官员办事的大堂,引申为气势宏伟的样子。

语出《汉书,卷六七,杨胡朱梅云传胡建》。

[冠冕堂皇]形容庄严体面、气派高贵的样子。

亦用于形容表面上光明正大的样子。

典源1、[冠冕]: 《三国志,卷三七,蜀书,庞统法正传,庞统》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

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颖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1>甚异之,称统2>当为南州士之冠冕3>,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4>。

性好人伦,勤于长养.(1)徽: 司马徽,字德操,东汉颖川人,生卒年不详。

善知人,人称水镜.(2)统:庞统(公元17 9 ~ 2 1 4),字元,三国襄阳人。

少时朴钝,未有识者。

往见司马徽,徽甚异之,称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刘备召以为治中从事,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佐刘备取蜀。

后因围锥县,攻城时中流矢而卒,时年三十六。

(3)南州士之冠冕: 比喻才识出众的人。

见[南州冠冕]。

(4)功曹:负责选署功劳之官。

汉代有功曹吏,为那属吏,北齐以后多称功曹参军,至宋代时废除。

2、[堂皇]:《汉书,卷六七,杨胡朱梅云传,胡建》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

孝武天汉中,守军正承,贫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尉荐走卒,甚得其心。

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日:[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

一于是当选十马日,监御史1>与护军2>诸校列坐堂皇3>上,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渴4>,因上堂(皇],走卒皆上。

建指监御史日: [取彼。

]走卒前曳下堂皇。

建日:[轩之。

]遂斩御史。

(1)监御史: 监军御史,监督军务的官更。

(2)护军:护军将军,汉代于出征时为协调诸将领而置。

后渐变为与领军并置,握中央军权,并负有守护宫城之责。

古代帝王的冕冠设计

古代帝王的冕冠设计

古代帝王的冕冠设计一、简介冕冠是汉服礼服中搭配冕服的冠式,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冠式,也称“旒冠”,俗称“平天冠”。

与冕服、赤舄、佩绶、玉圭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

相传,冕制起源于黄帝,冕是黄帝的大臣胡曹制作的礼冠,之后在有虞氏时期称为“皇”,夏代称为“收”,商代称为“冔”,周代再称为“冕”。

冕:《说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纩。

”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参加祭典等典礼活动时所戴的等级最高的礼冠。

周朝礼仪规定,戴冕冠者都要身着冕服,冕冠的基本样式以及这套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后代所沿用。

在周朝,男子在二十岁左右便要行冠礼,而戴冠则被视为贵族男子成年的标志。

根据身份、地位、以及出席的场所不同,佩戴的冕冠也是不同的。

唐代进行改制,使用二十四旒。

明灭以后,在清朝主导的剃发易服下,冕冠也随之消失,代之以朝冠。

二、组成汉服分为礼服和常服,其中冕服是帝王和百官最为隆重正式的礼服,通常在祭祀时穿着。

冕服包括冕冠、冕服、鞋子。

冕冠,简称为冕,是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礼帽。

冕冠(如图1所示)主要由冠圈、玉笄、冕綎、冕旒、充耳等部分组成。

玉笄:纽中可插玉笄,以便将冠固定在发髻上。

冕旒:綎的前后两段垂旒,用五彩丝线穿五彩圆珠而成,象征君王有所见有所不见。

视佩戴者的身份,有三、五、七、九、十二之分,以十二旒最为尊贵,是帝王的专用。

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冕延:又写作綖,最上面的木板,又称冕板、延板,上黑下红、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

后比前应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象征君王关怀百姓,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帽卷:即帽身,图中没有标出。

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

武: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镶成。

中古时期以前冠武正前方饰以玉蝉,意为受禅于天。

缨:冕板左右垂下的红丝绳,在颔下系结,用于固定。

纩:是系在冠圈上悬在耳孔外的两块黄玉,叫做瑱,俗名充耳。

国学常识:“冠”与“冕”的历史变迁

国学常识:“冠”与“冕”的历史变迁

“冠”与“冕”
“冠”“冕”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冠的使用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其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冠式,其中皇帝重臣朝会或祭祀时所戴之冠又称为“冕”。

商代,男子头上就已经出现了冠。

但通常仅仅覆盖一部分头顶,更多是一种礼仪上的要求。

所谓“二十而冠”指的就是男子年及二十即行冠礼,表示正式成人。

汉代以前,只有士大夫才有资格着冠,普通平民则使用一块布包住发髻,称为帻(zé)巾。

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风尚为之一变,文人士大夫也以着巾为荣。

北宋大文豪苏轼《赤壁怀古》中形容诸葛亮“羽扇纶巾”其实就是那个时代风尚的一种体现。

进入唐代,幞(fú)头普遍流行,成为官员的标准头饰。

幞头源自民间的包头布,实际上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制作的软帽。

幞头在额前打有两结,在脑后也有两脚。

唐时,幞头两脚自然下垂,称软脚幞头。

宋代时,两脚平伸,称展脚幞头。

同时,幞头结构也经改良,不再需要捆扎而脱放自如。

因为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又称“乌纱帽”。

明代,汉冠再度流行,但样式已有很多变化。

清代统治者为满族,满族服饰成为主流,体现在冠制上就是用顶子代替了各种汉冠。

冠

冠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其中“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汉代的时候,冠的种类非常多。

起初,发冠是套在束起的发髻上的一个罩子,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美观的需要,样式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

大约在商朝,开始出现冠服制度。

到了汉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身份和等级。

汉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长冠、进贤冠、武冠和法冠等等。

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戴冠帽有严格规定,帝王在参加祭祀大典的时候要戴冕冠;在朝会和宴会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长冠是参加祭祀时官员所戴的冠帽。

武冠是各级武职人员在朝会时所戴的礼冠;进贤冠专门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折叠音韵参考[ 上古音]:元部见母,kuan[ 广韵]:古丸切,上平26桓,guān,山合一平桓见[ 平水韵 ]:上平十四寒·去声十五翰[ 唐音]:guɑn,guɑn[ 国语]:guān,guàn[ 粤语]:gun1gun3[ 闽南语]:koan1,koe3折叠汉语大字典解释[①][guān][《广韵》古丸切,平桓,见。

](1)帽子的总称。

(2)特指古代官吏所戴的礼帽。

(3)物体的顶端部分。

(4)指突起象帽子的东西。

(5)古代贵族戴的普通帽子。

[②][guàn][《广韵》古玩切,去换,见。

](1)戴帽子;戴。

(2)指使人戴上帽子。

(3)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一般在二十岁。

(4)泛指成年。

(5)谓超出众人,居于首位。

(6)谓加在前头。

(7)尊崇。

(8)覆盖。

(9)贯穿;贯通。

折叠相关词语·白冠·白冠厘缨·白冠牦缨·白面儒冠·白衣冠·宝冠·暴衣露冠·被发缨冠·标冠·摽冠·布冠·步摇冠·蝉冠·蝉冠豸绣·长冠·超古冠今·超今冠古·朝冠折叠相关成语·白面儒冠·褒衣危冠·暴衣露冠·被发缨冠·超今冠古·冲冠发怒·冲冠怒发·冲冠眦裂·弹冠结绶·弹冠相庆·弹冠振衿·弹冠振衣·倒冠落佩·倒冠落佩·遁迹黄冠·峨冠博带·发怒冲冠·发怒穿冠折叠相关诗词·素冠·女冠子·女冠子·女冠子·女冠子·玉真张观主下小女冠·女冠子·女冠子·女冠子(夏景) ·避暑女冠·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冠的概述发冠起初,发冠只是用以包裹发髻,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生活方便,同时也有一定的美观装饰作用,至于发冠的样式则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

古今帽子背后的故事

古今帽子背后的故事

古今帽子背后的故事
帽子在古代被称为“头衣”、“元服”、“首服”,是全身服饰中最重要的,最早的作用不是用来保暖,而是区分官与民的标准,也是识别官位等级的手段。

传说帽子是黄帝发明的,不过当时不叫帽子,叫“冠”和“冕”。

古时,男子20岁举行冠礼,《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只有士以上的人才有资格戴帽子,平民只能戴头巾。

还有一个关于帽子的历史故事。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率领残兵南下,准备与孙权和刘备展开生死决战。

在这场大战中,曹操的军队被围困在一座小山之中。

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曹操却发现敌军的箭矢总是射不中他。

原来,曹操出征前曾向工匠定制了一顶坚不可摧的铁帽,这顶帽子不仅防御力惊人,而且还有自动感应敌军箭矢的功能。

缁布冠是指什么颜色的帽子

缁布冠是指什么颜色的帽子

缁布冠是指什么颜色的帽子
缁布冠是指深黑色的帽子。

帽子古代称首服,“冠”在古汉语里第一个意思就是首服的通称。

古时,人的社会身份不一样,“冠”也就不一样:庶人戴的为缁布冠。

缁为深黑色,缁布冠就是深黑色的布所制的帽子。

而大夫和士戴的是玄冠,用黑缯制成。

玄也是一种颜色,是浅黑色。

冠的第二个意思是冠礼。

冠礼是男子的成人礼,士二十而冠。

与冠相比,冕的地位要高得多,冕为首服之最尊者。

冕的大致规格如下:上面是木板,木板外包麻布,上面是黑色,下面是红色。

一般来说,只有天子、诸侯、卿大夫才有资格戴冕。

因此“冠冕”虽然连用,但二者却有严格的区分,冠和冕内部又有很多差别,所以冠冕并不皆堂皇。

(整理)古代男子的发冠.

(整理)古代男子的发冠.

【古代男子的发冠】●冠与冕“冠”古代是头上装饰的总称,用以表示官职、身份与礼仪之用。

冠类在历代的演变中从形式可分为冠冕、巾帻、幞头、帽、盔,笠等,从身份也可分为帝王官吏、文人学士、武职将帅、后妃仕女,布衣、道释等几大类。

冠冕的形成据历史资料及有关记载的推测:冠是古人根据自然界中鸟兽的头形加以模仿、装饰与改制而成。

为了礼仪与装饰,古人根据鸟兽的头型改制成冠,将鸟兽的须胡改饰成缨与緌,这是古代冠的基本结构。

并用簪贯插在发上使其稳定,用缨装饰在冠上,用緌带垂下使其牢固与美观。

冠的质料,在黄帝以前用皮革制成,以后多用布帛制成。

1 小冠(也称束髻冠)这是一种束在头顶的小冠,小冠多为皮制,形如手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其髻上,用緌系在项上,武官壮士则多饰缨于顶上,称为垂冠,初为宴居(在家便装)时戴,后通用于朝礼宾客,文官,学士常戴用。

2 獬豸冠(也称法冠)这是执法官所戴,獬(音卸)豸(音志),传说是神羊,善判断曲直,故为执法官所戴,秦汉及秦以前各代常用。

3 进贤冠(也称儒冠)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为记,亦称梁冠,以梁的多少来分等级爵位,并可再衬巾帻,如无巾帻与梁数,则为儒者戴用。

4 鶡冠(又称武冠)为古代武官武将所戴,冠顶插饰鶡毛以示英勇。

鶡(音何)是属鸱鸟类,性勇好斗,至死不却,为秦汉及秦以前各代武官所戴。

5 高山冠高山冠在古代多为谒者所戴,谒者是掌宾受事之官(为皇帝传令或引见外宾受事之官),一般为中外官、谒者、仆射所戴用(仆射为隋唐官制,是尚书省的主管)。

高山冠其形方而有山(山为冠中间之饰),高而竖直。

6 委貌冠(又称元冠)委貌冠为诸侯朝服之冠,委貌即礼仪之道,委即安定,貌即正容,是在朝官臣所戴。

委貌冠其形如圆,倾斜,后高前低,根据〈庶物异名疏〉云: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

7 远游冠远游冠为王公所戴,在朝上品的朝臣也多戴用,有展筒(即冠前的横围片),冠上一般饰有三梁,有时也衬黑介帻或青緌以做装饰。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2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2
古人狭义的衣指上衣,广义的衣指一切可以蔽体的东西。 【贵族头衣】又称元服,即帽子。帽是汉以后的称谓。古时贵族戴冠、冕、弁,百姓戴帻。冠,是贵族 男子所戴的普通不、帽子。《礼记· 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成年男子“必冠”,“不冠不见”。 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宁可被杀,也不能不戴冠。冕,是一种最尊贵的黑色礼冠。天子、诸侯、大 夫在祭祀的时候都戴冕。冕上面是一幅长方形木板,前沿挂着一串串的小圆玉,叫做旒,天子十二旒。后来 只有帝王才可以戴冕。王维《何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月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冠指 达官贵人,冕旒指帝王。冠冕堂皇形容气派,后来指表面文章作得好。弁,有皮弁、爵弁,样子像瓜皮帽, 有用白鹿皮缝制的,上面缀有宝石。 【胄】冠、冕、弁是平常戴的,战时在冠上要戴胄。甲士见到尊者,要免胄、下车,表示敬意。 【髫发】未成年的不戴冠。未行冠礼前头发自然下垂,叫髫。“髫发励志,白首不衰”是鼓励人们奋斗 后终身的格言。古人不剪头发,长了就扎在脑后,叫总角。总角因此指年幼的人。 【平民头衣】帻,就是包头发用的巾。平民头发上包上巾,一直盖到额头,叫帻。帻多为黑色或青色的, 所以百姓在秦代称为黔首(黔,黑色),在汉代称为苍头(苍,青色)。陌头,又称帕头、绡头等。也是布 巾,用法像今天陕北人包白羊肚手巾,从后面包到前,在额上打结。 【上衣】短上衣叫襦。《孔雀东南飞》中“妾有绣腰襦”。衣与裳合为一的叫深衣,长到脚踝。深衣是 士的常服,庶民的礼服。古人御寒的衣服有裘。古人穿裘,毛向外,在行礼或接见贵客时,还要在裘上加一 件罩衣,否则就会被认为不礼貌。袍原指絮了旧丝棉的上衣,汉代以后袍成为朝服。褐,是最粗劣的一种衣 服,用粗毛编织,所以贫苦的人被称为褐夫。《孟子》:“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布,指布衣,后代 指平民。 【左衽】衣襟古代称衽。中原地区的服装衣襟一律右掩,边远地区的则左掩,因此左衽代指不臣服的远 方敌人。 【下衣】古代的下衣有裳、绔。裳指裙子,古代男子也穿裙。绔,是不分前后的套裤。纨绔是质地很好 的裤子,因此便以纨绔子弟指不务正业的富家子弟。指与现在的裤子接近的裤子。 【鞋】上古的鞋叫屦,有麻屦、皮屦。麻屦夏天穿,皮屦冬天穿。屦今天叫履。捆屦又叫草鞋。《孟子》 “舜视弃天下犹弃蔽屣也”,敝屣就是破草鞋。屐,是木鞋,汉代妇女的屐不仅是彩绘的,还饰以五彩的带 子。登山的屐底下是厚板,前后有齿。《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古代鞋的种类 很多,还有皮制的、丝制的等。 【佩饰】古人的佩饰不仅有美化的作用,还可表示身份。玉,古代贵族“行则鸣佩玉”、“君子无故玉 不去身”(《玉藻》)。容刀,指装饰漂亮的刀子,佩戴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礼仪需要。佩巾,不仅可以

古代文化常识之服装配饰 完整版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之服装配饰 完整版课件
万国衣冠拜冕旒。”
•弁
弁也是贵族穿戴的比较尊贵的头衣。有皮弁、爵弁之分。 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爵弁也称雀弁,色红中带黑似雀头而 得名。爵弁与皮弁只是颜色不同,形制完全一样。
“弁言”指写在卷首相当于前言或序文的文字。
《诗经》:“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 骐。”
•胄
“胄”,打仗的时候所戴,秦汉以后叫做“兜鍪 móu”,后代叫盔。
从汉代起帻为戴冠者所用。汉以后帻、冠可以并戴, 也可以只戴帻。 颜师古注《急就章》:“帻者,韬发之巾,所以整乱发也 。常在冠下,或单著之。”
•冕 天子、诸侯祭祀时戴冕,是一种尊贵的礼冠。
成语:冠冕堂皇
南北朝后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liǘ)(皇帝礼帽前后的 玉串),于是“冕旒”成了帝王的代称。 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kuí) 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 ,而逵马仆甚多。侃数斛(hú)米, 斫(zhuó)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cuò)诸茬以为马草。 (《世说新语》)
最后说百姓。百姓是不戴冠的,但也要留全发,通常 上罩黑色或青色头巾,称为帻(zé)。 《说文》:“发有巾曰帻。” 秦代称百姓为“黔首”。黔,黑色。
《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怡 然自得。”
总发
总角
《诗经·氓》:
“总角之宴,言
笑晏晏。”
再说罪犯。 古代有一种刑罚叫髡[kūn] ,即剃去头发。当时的奴
隶多为受了刑罚的罪人,既已剃发,自然不用头衣。 未受过髡刑的奴隶通常是青布束头,汉称仆隶“苍
头”。
【小科普】 如果有人生就的秃顶或头发脱落怎么办呢? 古代的假发叫“髢dí”。
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弱冠、及笄——古代的“成人礼”

弱冠、及笄——古代的“成人礼”

加冠(guàn ):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后即以“加冠”指男子年满20岁。

弱冠(guàn ):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因为还未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滕王阁序》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的句子。

相关成语、典故、名句:弱冠之年;及笄(jī)之年;成家立业;豆蔻(kòu )年华;青梅竹马。

成人礼,是少男少女到成人年龄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

中国古代的成人礼指冠礼和笄(jī)礼,这个传统从周代一直延续到明朝。

国学知识卡男孩子的成年仪式称为“冠礼”,女孩子的成年仪式称为“笄礼”。

男子行冠礼的年龄是20岁。

成人礼的目的,是要教育孩子树立成年意识,成为一名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成年人,要懂得怎么样担当各种社会角色。

男孩子的成人礼为什么要叫“冠礼”呢?因为在古代,未成年的儿童是不戴冠的,“冠”是成年男子的象征。

所以要用加冠的方式,来表示成年。

古代的冠礼是以家庭为单位完成的。

选定吉日,邀请德高望重的嘉宾,准备冠礼用的三个帽子——缁(zī)布冠、皮弁(biàn )、爵弁,依次给冠者戴上,并发表训诫之词。

女孩子的成人礼叫“笄礼”。

笄是插在发髻上的簪子。

在笄礼上,女孩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古代的“冠礼”和“笄礼”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取“字”。

古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或号。

小孩生下来满了三个月,要有取名的仪式。

母亲把孩子抱到父亲那里,父亲给他起名。

这个“名”,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希望。

到成年了,周围的人就不能直呼其名了。

因为在古代,只有长辈、天子、国君才能直呼他人之名。

为了社交的方便,就在姓名之外再取一个“字”(或称“表字”),供彼此称呼时使用。

“字”与“名”之间,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如杜甫(“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字子美;苏轼(“轼”是车前的扶手,可供眺望),字子瞻。

古代男子的发冠

古代男子的发冠

【古代男子的发冠】●冠与冕“冠”古代是头上装饰的总称,用以表示官职、身份与礼仪之用。

冠类在历代的演变中从形式可分为冠冕、巾帻、幞头、帽、盔,笠等,从身份也可分为帝王官吏、文人学士、武职将帅、后妃仕女,布衣、道释等几大类。

冠冕的形成据历史资料及有关记载的推测:冠是古人根据自然界中鸟兽的头形加以模仿、装饰与改制而成。

为了礼仪与装饰,古人根据鸟兽的头型改制成冠,将鸟兽的须胡改饰成缨与緌,这是古代冠的基本结构。

并用簪贯插在发上使其稳定,用缨装饰在冠上,用緌带垂下使其牢固与美观。

冠的质料,在黄帝以前用皮革制成,以后多用布帛制成。

1 小冠(也称束髻冠)这是一种束在头顶的小冠,小冠多为皮制,形如手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其髻上,用緌系在项上,武官壮士则多饰缨于顶上,称为垂冠,初为宴居(在家便装)时戴,后通用于朝礼宾客,文官,学士常戴用。

2 獬豸冠(也称法冠)这是执法官所戴,獬(音卸)豸(音志),传说是神羊,善判断曲直,故为执法官所戴,秦汉及秦以前各代常用。

3 进贤冠(也称儒冠)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为记,亦称梁冠,以梁的多少来分等级爵位,并可再衬巾帻,如无巾帻与梁数,则为儒者戴用。

4 鶡冠(又称武冠)为古代武官武将所戴,冠顶插饰鶡毛以示英勇。

鶡(音何)是属鸱鸟类,性勇好斗,至死不却,为秦汉及秦以前各代武官所戴。

5 高山冠高山冠在古代多为谒者所戴,谒者是掌宾受事之官(为皇帝传令或引见外宾受事之官),一般为中外官、谒者、仆射所戴用(仆射为隋唐官制,是尚书省的主管)。

高山冠其形方而有山(山为冠中间之饰),高而竖直。

6 委貌冠(又称元冠)委貌冠为诸侯朝服之冠,委貌即礼仪之道,委即安定,貌即正容,是在朝官臣所戴。

委貌冠其形如圆,倾斜,后高前低,根据〈庶物异名疏〉云: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

7 远游冠远游冠为王公所戴,在朝上品的朝臣也多戴用,有展筒(即冠前的横围片),冠上一般饰有三梁,有时也衬黑介帻或青緌以做装饰。

冠冕堂皇的意思是

冠冕堂皇的意思是

冠冕堂皇的意思是问题:冠冕堂皇的意思是?回答: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冠冕堂皇释义】高冠:古代用来作皇帝﹑官员等的帽子的一种帽子;冠冕堂皇:冠:帽子;冕:帽子上面顶着华美的帽子,比喻最高的官位。

戴着这种官帽出来做官。

后来多指借帝王或有权势者的名义或以此自炫。

现也指某些人打着某种旗号或借某种名义而招摇撞骗、鱼肉百姓。

【成语故事】南北朝末年,宋州刺史毛修之对刘裕说:“你们宋朝皇室还有点血性,没有让晋安帝司马德文当傀儡,已经很难得了。

如果司马家族真的想夺取政权,杀掉天子,让他做儿皇帝,那就太可怕了。

”刘裕听后,哈哈大笑起来。

接着说道:“好啊!我本来不过是为了讨好你才帮你劝谏司马德文的,没想到反被你夸奖。

既然你把我看成是危险人物,将来要除掉我,何必再费唇舌呢?”随即命令手下将毛修之抓捕入狱,并且派兵监视。

刘裕担心毛修之日后会在狱中害死自己的孩子,便想了一个计策。

刘裕又命人制作了一口棺材,里边装满石灰粉,准备到刑场时将其放进去。

临刑前,刘裕吩咐亲信对外宣称:“晋安帝早就死了,现在行刑的只是晋恭帝司马德文。

”众人信以为真,都不敢怀疑。

第二天,刘裕领军北伐,毛修之就在半路被斩首示众。

毛修之是东晋名士,曾任尚书郎和中书侍郎,主持编写了著名的《宋书》。

平生好学不倦,常戴高冠,穿华服,颇具儒雅风度。

他知识渊博,善于谈论历史,人们敬重他的学问,尊崇他的节。

他家世代居住在京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自己喜欢游山玩水。

从晋安帝时期开始,官至光禄勋、廷尉卿,迁任吏部尚书、太子詹事兼卫将军。

永初三年(422)五月去世。

【造句】这个人说话做事总是不肯实事求是,往往冠冕堂皇地讲空话。

他就算犯罪,也要在媒体面前,扯块破布遮羞。

尽管他衣冠楚楚,但他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卑鄙。

古代文化常识 之 服饰和器物

古代文化常识 之 服饰和器物

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和器物(一)服饰1.头衣(1)冕从曰,免声,即古帽字,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

冕上有长方板叫延,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liú)。

天子有十二旒。

(2)冠从“冖”,从“元”,从“寸”,会意字,从“冖”,用布帛蒙覆。

从“元”,人头。

从“寸”,手。

意思是以手执布帛之类的制品戴人头上为冠。

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显不同。

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头顶上。

从冠的作用看,主要是捆住头发,同时也起装饰的作用。

(3)巾古时只有王公贵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头。

《释名》说:“士,冠;庶人,巾。

”巾,又称帩头、幅巾、帻(zé)。

王公贵人在巾上再加冠。

唐朝时,巾又称幞(fú)头,以纱为之,因为纱质较软,就用桐木作一衬子垫在里面。

后又因两脚软垂,就以铁丝为干把“软翅”撑起来,这样就成了硬质的乌纱帽。

如《灌园叟晚逢仙女》:“那槐枝上挂的,不是大爷的软翅纱巾么?”2.体衣原始人本是蓬头跣(xiǎn)脚,不冠不履,以兽皮树叶为衣遮体,后来才分为上衣和下裳(chánɡ)。

先秦时衣长而裳短,裳的上半截藏在衣内。

后来变成衣短裳长,裳就加衣上。

如《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陌上桑》中“紫绮为上襦(rú)”的“襦”是小衣,《羽林郎》中“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的“襦”则是短袄。

袍,本是一种简单便服,如《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汉以后成了朝服,不分衣和裳。

古代的裙与裳不同。

《尔雅》说:“绕襟谓之裙。

”意思是说裙子要从衣襟斜下通过右腋,往下绕至腰臀间,以至前膝。

后代的裙与古代的裳则相近。

如《林黛玉进贾府》:“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饰。

”古代体衣,在质地、颜色上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司马光《训俭示康》批评“近岁风俗尤为侈靡”时说:“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古代服装及材料

古代服装及材料

中国古代一直是礼仪之邦古人对服饰的不同部份有相关的名称不同身份、社会地位的人的着装也有区别渐渐地人们就用一些服饰的名词代替各种社会身份的人。

“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个称呼叫元服夏朝时的冠称为“弁”又指缁布冠商朝时称为“冔”而周朝则叫做“冕”。

“簪”指插在发髻或头冠上的长针“簪缨”是结冠的带子。

上身的服装是“衣”下身的服装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后幅称“裾”“缝掖”指宽袖单衣。

破烂的衣服叫“褴褛”华丽的服饰称“华裾”。

“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背负小儿的背带和布兜“弁髦”是保护婴儿前额的一种头发的装饰。

“左衽”指小襟在左边的衣服东夷和北狄人的服饰就是这个样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长后短的“短后”便成为武夫衣服的名称了。

古代朝廷位列至尊的三公用的是皇帝钦命的九种器物即车马、衣服、乐具、朱户、纳陛、虎贲、弓矢、斧钺、秬鬯。

士庶之人年满20加冠有三加的礼仪即初次加缁布冠二次加皮弁三次加爵弁。

“布衣”指还没获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穿的衣服后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时也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

缙绅和簪缨都是对仕宦人家的称呼章甫和缝掖是对儒生的称呼。

在古代黄色的衣服是贵人的服装绿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绿色的面料做衣而里子却是黄色的则被人们认为是颠倒了贵贱的伦序了。

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妇女服装款式是襦裙其特征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长裙。

历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变主要是下身裙长有变化。

襦裙作为中国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贵族和平民都穿着主要的区别在制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艺。

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渐消失前后近2000年。

尽管襦裙长短宽窄有变化但历代始终保持最初的款式。

原始时期并没有鞋的概念人们采用兽皮包裹脚部便于采集狩猎等生产劳动。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利用皮革、丝、麻、草等材料制作鞋子。

古时履、屣、舄都是鞋子的名称其中“履”是上朝穿的“舄”是祭祀穿的“屣”是家居时穿的。

古人夏季穿葛草做的鞋冬天则用皮屦如果冬天仍用葛草做鞋则会被人讥笑太吝啬。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与冕
[日期:2010-01-27]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冠”古代是头上装饰的总称,用以表示官职、身份与礼仪之用。

冠类在历代的演变中从形式可分为冠冕、巾帻、幞头、帽、盔,笠等,从身份也可分为帝王官吏、文人学士、武职将帅、后妃仕女,布衣、道释等几大类。

冠冕的形成据历史资料及有关记载的推测:冠是古人根据自然界中鸟兽的头形加以模仿、装饰与改制而成。

为了礼仪与装饰,古人根据鸟兽的头型改制成冠,将鸟兽的须胡改饰成缨与緌,这是古代冠的基本结构。

并用簪贯插在发上使其稳定,用缨装饰在冠上,用緌带垂下使其牢固与美观。

冠的质料,在黄帝以前用皮革制成,以后多用布帛制成。

1 小冠(也称束髻冠)
这是一种束在头顶的小冠,小冠多为皮制,形如手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其髻上,用緌系在项上,武官壮士则多饰缨于顶上,称为垂冠,初为宴居(在家便装)时戴,后通用于朝礼宾客,文官,学士常戴用。

2 獬豸冠(也称法冠)
这是执法官所戴,獬(音卸)豸(音志),传说是神羊,善判断曲直,故为执法官所戴,秦汉及秦以前各代常用。

3 进贤冠(也称儒冠)
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为记,亦称梁冠,以梁的多少来分等级爵位,并可再衬巾帻,如无巾帻与梁数,则为儒者戴用。

4 鶡冠(又称武冠)
为古代武官武将所戴,冠顶插饰鶡毛以示英勇。

鶡(音何)是属鸱鸟类,性勇好斗,至死不却,为秦汉及秦以前各代武官所戴。

5 高山冠
高山冠在古代多为谒者所戴,谒者是掌宾受事之官(为皇帝传令或引见外宾受事之官),一般为中外官、谒者、仆射所戴用(仆射为隋唐官制,是尚书省的主管)。

高山冠其形方而有山(山为冠中间之饰),高而竖直。

6 委貌冠(又称元冠)
委貌冠为诸侯朝服之冠,委貌即礼仪之道,委即安定,貌即正容,是在朝官臣所戴。

委貌冠其形如圆,倾斜,后高前低,根据〈庶物异名疏〉云: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

7 远游冠
远游冠为王公所戴,在朝上品的朝臣也多戴用,有展筒(即冠前的横围片),冠上一般饰有三梁,有时也衬黑介帻或青緌以做装饰。

远游冠其形方,后倾,外有围边,开前合后。

8 梁冠
梁冠多为在朝文官所戴,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为历代在朝文官所好戴。

梁冠其形方,前低后高,后倾,有围片,前开后合,冠形按〈三才图会〉复制。

以上所举是历代常用的主要冠式,在远古时,据记载还有缁布冠、周弁、皮弁,爵弁、毋追冠、章甫冠、巧士冠、却非冠,汉代还
有樊哙冠、建华冠、术士冠等等,这些冠有的冠名改为上述的冠名,有的很少被延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