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学案及答案解析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10e0ffcd15abe23482f4db6.png)
参考答案【例1】(1)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词句注释]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
月:一作“雪”。
朔:北方。
边:边境。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⑶更催:再次催促。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
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
[白话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作品鉴赏]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边塞诗专题学案
![边塞诗专题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58143a10661ed9ad51f386.png)
明月古今伴烽烟,醉卧沙场看征云——边塞诗鉴赏专题一、基本常识:1、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
2、如何判断边塞诗?①时间:秋天、黄昏②空间:楼兰、阴山、天山、瀚海、凉州、长城、玉门关、古道、荒城、大漠、辕门、阳关③乐器:羌笛、胡笳、琵琶、号角、鼓④战具:干、戈、战车、烽火、旗⑤行为:登高、凭栏、吹奏、饮酒⑥意象:黄沙、秋月、冬雪、寒雁、风雨⑦曲子:《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二、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边塞的美好风光;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讴歌边关将士的奋勇杀敌精神、誓死卫国豪情;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征战之苦;如:【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4、抒写征人乡愁、离恨或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5、歌颂正义战争或控诉战争的残酷;6、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
三、边塞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多用比喻、夸张、用典、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技巧。
四、边塞诗的艺术风格1、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注意时代背景对边塞诗风格和主题的影响:1、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边塞诗鉴赏学案教师用
![边塞诗鉴赏学案教师用](https://img.taocdn.com/s3/m/7b394fe4910ef12d2af9e7d3.png)
边塞诗鉴赏学案一、边塞诗简述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诗人。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
二、不同时代的边塞诗特点盛唐: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三、归纳特征(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四、边塞诗鉴赏方法1、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2、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把握作品。
3、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4、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5、注意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五、边塞诗考点有:1、字词、语句的理解。
对字词的理解,重在考查:①对词义的理解。
主要是考查正确解释诗中实词的语境义。
如对《望蓟门》“三边曙色动危旌”一句中“危”字意义的考查,对“烟台一望客心惊”一句中“客”所指代的对象的考查,皆属此类。
②在诗中的表达作用,如《望蓟门》中“望”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海畔云山拥蓟城”一句中“拥”字的作用。
高考语文复习边塞征战诗学案
![高考语文复习边塞征战诗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2bafa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4.png)
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2、边塞军旅诗景:人统治者:将士:友人:边塞诗(词)的艺术风格:①豪放旷达。
②雄奇壮美。
③豪壮悲慨。
④委婉清丽。
意境特点:雄健雄浑雄壮浑厚悲凉苍凉苍劲萧瑟奇寒奇丽辽阔壮阔【边练边悟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2015·全国卷Ⅰ) 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简要分析。
(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边练边悟2】望蓟门祖咏〔唐代〕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蓟门:在今北京西南,盛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
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下句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
B.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
C.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防守非常牢固。
D.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与之类似的还有《观沧海》的“观”字。
4.本诗尾联借用典故抒发情感,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种手法的是()A.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李白《将进酒》)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_边塞诗的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_边塞诗的](https://img.taocdn.com/s3/m/b335c9c902d276a200292e4b.png)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边塞诗课前热身: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一、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
其兴起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
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二、边塞诗派的特色,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在诗的风格上,奔放雄伟,慷慨激昂,以气象雄浑见长;语言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如: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在诗的体裁形式上,以七言歌行为主,也有若干七言绝句,因为七言诗句法多变化,适足以显现慷慨雄浑之气。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边塞诗学案
![边塞诗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4c562ef46527d3240ce0f9.png)
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特点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学习过程:一、导入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形成于汉魏六朝时代,兴盛于唐代,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他们被称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派。
二、整体感知:1、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整体感知边塞诗的意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际,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得出意象:塞外、衡阳、雁、角声、长烟、落日、孤城、浊酒、燕然、羌管、霜、将军、征夫2、学生分析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表达的感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体现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从“燕然未勒归无际”体现出作者深沉的忧国爱国的感情。
总结边塞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三、找出典型的边塞诗,学生分析情感,教师总结。
1.初唐诗和表达的情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诗和表达的情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豪迈,勇敢,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3.中晚唐诗和表达的情感: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总有些悲壮,惋伤之情。
)4.宋代诗和表达的情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虽然洋溢着爱国的热情,却有了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多了一些凄厉,一些惆怅。
)四、边塞诗的特点(一)标志边塞诗标题——(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课题:边塞诗导学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战争有关地名: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七)边塞诗的主旨五、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高考设问方式】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解题指导】1、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边塞战争诗学案答案
![边塞战争诗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2edcbdc77da26925c5b0e9.png)
思乡怀人 温庭筠《商山早行》
“客行悲故乡”(或“因思杜陵梦”)抒发了诗人 怀念家乡,心系长安的心情。 这两句均为三个名词的并列,无动词,属一个意 象的组合。 我们接触过的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 霖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等。
高适《蓟中作》
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 的景象。 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 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 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 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李益《塞下曲》 常用手法
意象)
采用的表现手法 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王昌龄 《从军行》两首的异同
二诗在抒情上,“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 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直 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 情壮志。 二诗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 “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 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 虚写方式,以想像写情; “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 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 慨悲壮的激情。
边塞诗专题学案
边塞诗的主题
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阅读步骤
边塞诗 答案
![边塞诗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4aaa4f69eae009581bec4a.png)
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1)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激情投入,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
预习案
一、边塞诗简述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等诗人。
二、边塞诗鉴赏指津:
1.要弄清边塞诗的立意,深挖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探究指导】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和音乐:箫、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折柳曲》、《落梅花》、《关山月》;
边塞诗学案及答案
![边塞诗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35523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69.png)
边塞诗鉴赏编写: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衔接高考〔2021.湖南卷〕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鸊鹈〔pì tí〕泉:泉水名。
【试题】〔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二、典型诗歌回忆〔一〕欣赏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参军行七首 (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参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参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熟读参军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燕歌行,参军行唐代: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代: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燕歌行唐代: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复习诗词鉴赏复习(三)——边塞诗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复习诗词鉴赏复习(三)——边塞诗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412121ff00bed5b9f31dd0.png)
九年级诗词鉴赏复习(三)——边塞诗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知识。
2.掌握边塞诗的答题方法。
教学流程:一、边塞诗的知识:学法指导:拿起笔自学有关边塞诗的知识,把你认为不明白的或难理解的勾画出来。
1、概念: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
2、边塞诗的常用意象①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②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③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④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⑤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3、边塞诗的主旨: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二、典型例题学法指导:在“读懂”的基础上答准、答顺、答美。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9分)。
诉衷情宋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7.诗中“觅封侯”用了(人名)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使用了修辞手法。
(2分)8.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
(3分)9.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
(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9分)。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边塞诗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边塞诗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a8729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0.png)
【中考链接】(一)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结合诗中词语,说明前两句描写一个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丧”描写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2、诗的后两句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试对其精妙之处作简要分析。
“可怜”句紧承上句,诗人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对牺牲的将军表示同情。
但是,“犹是”一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在年轻的妻子的梦里,这些枯骨还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们并不知道丈夫早已献身疆场,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二)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1、请分析诗中“碎”“独”的表达效果。
“碎”字足见将军征战时间之久,所历战斗之残酷;“独”字写出了将军力压敌人千军万马、勇武过人、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2、这首诗在选材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的分析。
选材上写了一次败仗而且是从败仗中写出豪气。
首先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包将军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
其次用“城南已合数重围”来衬托将军,于重重包围之中,将军却能射杀敌将杀出重围写出了将军的豪迈气概。
(三)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设置了怎样的背景?前两句交代时间、地点、季节、氛围。
为主人公的抒情设置了一个苍凉荒远孤独寂寞的背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者巧妙的转换角度,借主人公设想万里之外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妻子以及家庭的无限思念之情。
(四)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春风一夜满关山。
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qì):浅水中的沙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雪”“月”,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案(含答案)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20d550b9d528ea80c7793a.png)
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含答案)第第6课课边塞战争诗四首边塞战争诗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课所选四首边塞战争诗的思想内容。
2.把握边塞战争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边塞战争诗的写景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抒情特点。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意解读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景,由实生虚,虚实交错,相映生辉,似边塞风情速写,富有生活情趣,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写景状物颇具匠心。
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为写实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战士牧马归来,明月洒下清辉,戍楼里吹起羌笛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宁静,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可多见的平和.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
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既点出风传笛曲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又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开阔之感。
尤其精妙绝伦的是诗人将梅花落曲拆用,写声成像。
用“梅花何处落”构成一种虚景,与一.二句中“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构成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极尽丹青之妙。
“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
胡地有雪无梅,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于是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有思乡之情,但能感而不伤,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堪称唐人边塞诗中的精品。
名句识记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考点演示如何理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一句诗答案此句含有思乡情调,在写法上虚实结合。
“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战士听此曲容易想到故乡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为实写。
听到梅花落,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一夜之间洒满关山,作者将“梅花落”拆为“梅花何处落”,以设问形式,此为虚写。
实虚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境界。
边塞诗鉴赏导学案
![边塞诗鉴赏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0992b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0.png)
边塞诗鉴赏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边塞诗的定义、特点和起源;
2. 掌握边塞诗常用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段;
3. 通过赏析经典边塞诗作品,提升对边塞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
一、边塞诗的定义与特点
边塞诗是指古代中国在边疆地区的歌咏之作,它以描写边塞风光、表达边疆情怀为主题,反映了军民在边塞地区的艰辛生活和困境。
边塞诗的特点包括:
1. 火热激昂:边塞诗通常充满激情和豪情,以歌颂边塞的英勇和英雄气概。
2. 蔚为壮丽:边塞诗以其雄壮、磅礴的景象塑造和描绘边塞的风光和气势。
3. 苦难与希望:边塞诗揭示了边塞地区人民的辛酸和苦难,同时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二、边塞诗的起源
边塞诗起源于古代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军民民间歌谣和诗歌创作,受到了兵荒马乱、边疆军事要地的影响,因此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独特之处。
最早的边塞诗作品可以追溯到唐代,如《塞下曲》、《凉州词》等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作。
三、边塞诗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段
1. 空旷广阔的景象描写:边塞诗作品通常以大漠、边塞、边关为背景,通过描绘辽阔的草原、浩渺的沙漠和奔腾的黄河等自然景观来体现壮丽和边疆的气势。
2. 英勇豪迈的英雄歌颂:边塞诗用以表现边塞地区的军民英雄主义,歌颂边塞将士的勇敢和英雄气概,以及他们舍生忘死、守护家园的精神。
边塞诗专题学案
![边塞诗专题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077bc55fbfc77da269b1e9.png)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
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
请看显示作者铁板钢牙、激昂斗志的一首七绝: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
诗起句峻急,次句犹悬流飞瀑,从高处跌下,气势磅礴。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联系现实,我们可读出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的复杂感情。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沉郁已久的愤懑情怀。
三、四两句诗人不禁要问: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不用陈述句,而用祈使句和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浓郁。
看起来,诗人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然性,但实际上,这里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
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鉴赏这类诗作还应注意,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我们应给予具体的分析。
高三语文第7讲教案边塞诗
![高三语文第7讲教案边塞诗](https://img.taocdn.com/s3/m/d60edbd719e8b8f67c1cb9c0.png)
遁逃,唐朝将士追击作了铺垫。 【解析】
与“夜遁逃”“轻骑逐”串联思考,问题迎刃而解。 2.诗中能表现主题的形象是什么?
【答案】 主题是表现边境战争艰苦,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能表现这一主题的
形象在最后一句,一支骑兵列队正要出征,刹那间,将士的弓刀上落满 了大雪。 【解析】
联想指向“唐军”的行动。
5.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
。
【答案】
这首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解析】
“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
府诗的基础建立起来的。
6.这首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 面描写。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 。 【答案】
二、知识讲解
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 刀、铩、箫笛……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 夷、楼兰、安西、单于…… 思想情感: 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 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同情边关将士。 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 专业术语: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同情、厌战、离恨…… 表现手法: 对比、触情入景、虚实结合、用典 。 考点1 边塞诗的情感赏析。 考点2 边塞诗的手法赏析。 考点3 边塞诗的语句赏析。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边塞诗学案与答案
![边塞诗学案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ca4a68fab069dc51220133.png)
边塞诗鉴赏编写:审核: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衔接高考(2012.卷)度破讷沙①(其二)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鸊鹈(pì tí)泉:泉水名。
【试题】(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二、典型诗歌回顾(一)欣赏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行七首 (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王昌龄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北征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渔家傲·秋思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熟读《从军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燕歌行》,从军行唐代: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代: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燕歌行唐代: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边塞诗学案及答案
![边塞诗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8a0960b9f3f90f77c61b3a.png)
边塞诗鉴赏编写:审核:时间:【学习目标】1、 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 学习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第一课时破讷沙头雁正飞, 平明日出东南地,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鸊鹈(pit 【试题】 (1) 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2)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二)熟读、衔接咼考 (2012.湖南卷)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满磧寒光生铁衣。
)泉:泉水名。
二、典型诗歌回顾 (一)欣赏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咼咼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磧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 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从军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燕歌行》,从军行唐代: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代: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燕歌行唐代: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边塞诗(讲解+练习)
![边塞诗(讲解+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d3cbba65f5335a8102d220e2.png)
方法点拔: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塞诗学案与答案
![边塞诗学案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d3a9b452ea551811a6878d.png)
边塞诗鉴赏编写:审核: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衔接咼考(2012.卷)度破讷沙①破讷沙头雁正飞,平明日出东南地,【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鸊鹈(pit 【试题】(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二)熟读(其二)益鸊鹈泉②上战初归满磧寒光生铁衣。
i)泉:泉水名。
诗。
二、典型诗歌回顾(一)欣赏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咼咼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王昌龄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北征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磧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渔家傲秋思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从军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燕歌行》,从军行唐代: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代: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燕歌行唐代: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鉴赏编写:审核: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衔接高考(2012.湖南卷)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鸊鹈(pìtí)泉:泉水名。
【试题】(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二、典型诗歌回顾(一)欣赏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二)熟读《从军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燕歌行》,从军行唐代: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代: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燕歌行唐代: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三、边塞诗的文体特点:(一)、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二)、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
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卢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王昌龄)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己亥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四、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李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象,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李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五、边塞诗的风格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雄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六、边塞诗鉴赏技巧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如: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李益)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七、鉴赏流程: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第二课时巩固训练(一)(2011.浙江卷)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二)(2015 全国I卷)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三)(2010 陕西卷)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四)(2010安徽卷)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五)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E.“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断漏”“斜月”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2.陆游与辛弃疾同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本词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都非常的相似。
请问两首词都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附:边塞诗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杨炯《从军行》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己亥岁感事》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宋)陆游《书愤》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宋)欧阳修《渔家傲》衔接高考【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