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练《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合集下载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课标内容]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要求]

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意义;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史料分析、情境再现、比较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艺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成就。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百花千卉共芬芳——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五六十年代)

1、表现

2、原因

(1)社会环境的变化

政治变化: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

经济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逐步展开。

(2)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创作

(3)双百方针的提出

背景

必要性: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的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

可能性: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内涵: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意义:是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遭遇曲折的原因

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14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14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

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背景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提出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含义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特点

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

5.意义

(1)“双百”方针正式成为中国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方针。

(2)“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带来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春天。

6.成就

(1)主要内容:反映革命历史题材和火热的现实生活。

(2)代表作品:《红旗谱》《红日》《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

1.原因

(1)“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的破坏。

(2)一些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

2.表现

(1)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被点名批判。如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林家铺子》《怒潮》《红日》等。

(2)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被批斗、迫害。

(3)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种、剧目被停演,文艺上形成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局面。

3.影响

严重影响了文艺的发展、繁荣和学术的进步。

知识点三欣欣向荣的新时期文艺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文艺领域经过拨乱反正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

2.表现

(1)短篇小说:代表作是率先揭示了极左思潮对青少年心灵毒害的《班主任》。

(2)长篇小说:一大批文学精品问世。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战争与人》《长城万里图》《白鹿原》等。

(3)报告文学:受到欢迎。代表作:《哥德巴赫猜想》。

(4)艺术领域:杰作频出,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ppt 人民版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ppt 人民版
——《必修三教学参考》
合作探究:新中国“扫盲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感受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1970年,福州,小 学生在模仿革命样板戏 《红灯记》主角李玉和的 表演。
大学生
说明:浙江平阳知青 在学习批评邓小平文 件。
说明 1968年,广东高州,知青胸带
大红花乘车下乡当农民。当时流 行的口号是:“满怀豪情奔赴广 阔天地炼红心”。
思考讨论:
教育方针提 出的背景和实施 措施及影响?
新中国“扫盲”教育成 就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中国共扫除文盲 2.03亿,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 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年轻的中国摘掉了世界 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必修三教学参考》
材料二:1984年以来,在国际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 际扫盲奖评选活动中,中国先后有11个单位获奖,其中 有6个单位获大奖。中国突出的扫盲成就得到了国际社 会的充分肯定,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一千遍一万遍地寻找
守望初衷
寻找源头
守望未来
寻找根脉
守望精神的家园
寻找回家的小路
守望一个民族的骄傲
寻找我的魂牵梦绕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 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建设。”
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能力检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能力检测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含解析):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

1.“某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高中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分配到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从该履历中可以看出

①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②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他提供了成才机遇③《义务教育法》保障了其受教育的权利④赴美深造得益于中美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消失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2.(2012年4月徐州/淮安/宿迁/连云港调研12题)毕业证书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程度的证明,同时也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特征。下图所示的毕业证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 D. ①④②③

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新中国建立后,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这次热潮最早出现于20世纪的()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5.(2012年11月福建四地六校高二月考29题)“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②归国科学家成为中国尖端科技和空白学科的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第26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人民版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第26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人民版

2013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仿真预测知能闯关:第26讲现代

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1.“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解析:选B。此题隐性考查历史时间。1977年12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3年7月国家教委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2.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剧名曲《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

A.双百方针的贯彻

B.昆曲名剧的涌现

C.大众舆论的吹捧宣传

D.昆曲艺术的高雅

解析:选A。此题考查的是对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文艺发展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56年我国文艺发展的主要原因得益于认真贯彻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百方针,文学艺术、科技发展迎来了发展繁荣机遇。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3.(2011·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面向工开门,开办工农学校③恢复高考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014年创新方案高考复习资料历史人民版史料解读精品课件 专题十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2014年创新方案高考复习资料历史人民版史料解读精品课件 专题十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和政府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样性格局。 材料二 “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 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参 加。” ——1956年5月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小结 明确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 身份和阶级属性,使知识分子从精神上得 “双百”方针提出的意义 到解放,是贯彻“双百”方针的政治前提。 “双百”方针吸取了中国历史上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符合社会 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反映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做 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 出了怎样的评价?“双百” 方针和根本保证;有力地推动了科 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 技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探究一பைடு நூலகம்“双百”方针的提出
材料一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总结发言:“‘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 上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 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反映了“双百”方针的适用范围,表明党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5-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1课)及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5-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1课)及答案

专题五第1课

1.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两个高峰,分别是()

A.20世纪5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

B.“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后

C.20世纪5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D.全面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 A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因为“双百”方针提出,改革开放后因为“二为”方针提出,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两个高峰。

2.毛泽东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讲学术,

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

会越多。这一发言应该是在()

A.《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的

C.发出“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中提到的

D.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时提到的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

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下列对“双百”方针中“百家争鸣”的正确理解是()

A.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C.政治上不同派别进行争论,自由发展

D.类似于战国时期的众多学说的自由讨论

【答案】 B

【解析】理解“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含义分别是:“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和“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其目的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快速抢答: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 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 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 为“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 他是谁? ________
学思之窗:
猜一猜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 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 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
电影 剧目 艺术精 品
自主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双百”方针 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实质有何不同?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激烈, 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 “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 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
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原因: 受“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影响
即时训练
1、新中国建立后的十几年中,科技领域取得了 巨大成就。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居世界之首的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D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
D
3、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的论断,是在: A 1978年 B 1985年 C 1988年 D 1990年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世界近现代科技、文学艺术与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A卷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世界近现代科技、文学艺术与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A卷

第十五单元世界近现代科技、文学艺术与新中国的科技、文化、

教育

A卷基础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中国2000~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图(单位:万人),由此可知中国

A.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

B.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

C.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

D.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2.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个剧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A.“双百”方针的贯彻B.昆曲名家的涌现

C.国家领导人的肯定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3.小明在参加重庆市中学生“红言颂”演讲比赛中,朗诵了毛泽东同志的:“……在人民内部,不但有宣传唯物主义的自由,也有宣传唯心主义的自由。只要不是反革命分子,不管是宣传唯物主义或者是宣传唯心主义,都是有自由的。两者之间的辩论,也是自由的……”请从下列选项中,为小明的演讲拟个标题

A.百花齐放

B.百家争鸣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科教兴国

4.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在当时,

对苏联专家提出疑问或持不同意见者被视为落后者甚至反动者,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

A.完全脱离中国的实际

B.存在教条主义的倾向

C.为“双百”方针的提出奠定基础

D.背离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初衷

5.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下面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自1977年高考的是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百家争鸣 ”的方针。
第9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3.含义 (1)在
艺术问题 上百花齐放。
(2)在 学术问题 4.意义
上百家争鸣。
(1)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 根本保证 。 (2)促进了
文化艺术工作者
思想的活跃。
(3)使文学创作出现 繁荣 盛况。 (4)使电影和 戏剧 创作百花争艳。
第2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解析]
“茅盾文学奖”是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而设
立的,故①错;鲁迅文学奖是为鼓励优秀文艺作品而设立的, 故②错;排除①②,应选 C 项。
[答案] C
第2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教育制度的确立 (1)背景 ①新中国建立,新中国
第4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复习建议 1.这一时期的文化是新中国政治、经济的反映,反过来又 受它们的影响,特别是新中国的政治措施。因此本专题是历年 高考的重点之一,以基础题为主,难度不大,容易与当今社会 的热点相联系。 2. 复习时应注意区别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个阶段, 即过渡 时期、十年探索时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 注意把本专题内容与相应的各个阶段的新中国政治、经济、外 交及指导思想相联系,特别是十年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知识详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知识详解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专题主干知识: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的重要发展历程

1.1949~1965年,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起步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全国相继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国务院也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从此,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走上由国家统一领导的大规模发展的道路。在中国科技发展起步时期,中国部分领域和科学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而且已初步具备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2.1966~1976年,是新中国科技发展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文化大革命”以来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的科研事业受到重创,但还是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选育出了杂交水稻新品种。

3.1977~1979年,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恢复时期。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共中央很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口号,并为此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1980年至今,是新中国科技全面发展时期。

(1)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科研机构发展,在完善科技体制方面不断向前迈进。

(2)从1986年起,国家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及重点成果推广计划(六大计划),形成了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新格局。

(二)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的两个高峰及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1.两个高峰:一个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另一个是改革开放新时期。

2.主要原因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开展。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十九 近现代世界与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

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十九 近现代世界与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

专题十九近现代世界与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

高考试题

考点一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经典力学、进化论、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解析:A 本题以恩格斯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从此,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故选A。B项“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项“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项“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均与题干“自然科学的独立”不符,故排除。

2.(2013年广东文综,21)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

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达尔文的进化论颠覆了上帝造人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与题干中“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相符。

3.(2013年四川文综,9)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该州还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违背圣经上帝造人教导的学说。此法在该州一直适用到1967年。据此可知( )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40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40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规范练40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选择题

1.(2020河北张家口期末)

据表推断( )

A.“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具有前瞻性

D.“大跃进”运动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2020山东聊城一模)英国一位科学家在1965年访问中国时报道说:过去,农民们把庄稼得病看作天祸,对得病的庄稼不采取任何措施。现在,在我所访问的公社里,每个生产队都对社员进行了训练,让他们认识最普通的虫害和各种类型的作物病害,并让他们懂得在发现病虫害时该采取什么补救措施。这表明( )

B.“左”倾错误影响基本消除

3.(2020湘赣皖长郡十五校第一次联考)读下表,影响遗传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据《中国遗传学史》整理

B.“科教兴国”战略

C.“双百”方针

4.(2020四川成都二模)20世纪80年代初期,流行音乐在中国异军突起,风靡一时。歌曲生产和消费各个环节的资源,如写作、出版、演出等,都大量集中到了流行音乐领域。这一现象( )

5.(2020河南洛阳一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公布了《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加强了高等工业院校。这一学制的调整( )

6.(2020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指出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调动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这次大会( )

D.响应了“科教兴国”的号召

二、非选择题

7.(2020山东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命原处平津两地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1月,教育部下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主持学校日常工作的梅贻琦教授提倡“德、智、体、美、劳、群六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主张“博先于精”。联大的很多教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们经常夹着讲义逃警报,在树底下、茅屋内给学生讲课,一些教授运用化学方法制造战时急需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农业生产,还将云南马油适当处理作为火车、汽车及飞机的润滑油使用。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 学案: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检测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 学案: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检测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专题检测(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科学和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双百”方针的提出②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③广大科技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④政治运动的开展和“文革”进行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出现繁荣景象原因的叙述”,①②③都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促进科学和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原因,④是科学和艺术领域受挫的原因。

2.1957年2月5日,中央实验歌剧院在北京上演了古典歌剧《茶花女》,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将西方古典名剧全本在中国公演。与之相关的政策背景是()

A.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文化大革命”开始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落实

答案 D

解析结合1957年我国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政策方针可知,答案为D项。

3.“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习俗、旧习惯。右图为“文革”中孔子塑像的命运,反映出红卫兵“破四旧”运动()

①破坏了文物②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倒退③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美德④破坏了社会秩序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文革”虽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改变。

4.爷爷说:“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大片、看韩剧。”“那段日子”是指()

A.过渡时期B.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C.“文革”十年D.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期

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关素材 人民

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关素材 人民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关素材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发生了改变。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情况下,通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接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一时

期,中国共产党还顺利地开展和完成了对于农业和手工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对农业,党采取了生产互助合作运

动,1952年底,全国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同时,

也进行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

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科技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科技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科技试题及答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科技试题:选择题

1.(2014middot;桓台)“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hellip;hellip;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脱离饥饿。”这里的“他”是()

A.邓稼先

B.袁隆平

C.李四光

D.华罗庚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中只有袁隆平符合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hellip;hellip;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脱离饥饿,所以,这里的“他”只能是袁隆平。

2.(2014middot;嘉峪关)慈云桂七绝《银河颂》云:“银河疑是九天,妙算神机费剪裁。跃马横刀多壮士,披星戴月育雄才。”这首诗所描述的我国的科技成就是() A.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投产 B.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

D.基因工程技术不断进步

[答案]C

[解析]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从材料中“银河、妙算神机”等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计算机方面的成就。故应选C。

3.(2014middot;淄博)小明的爷爷在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某工业大学,当时他在校学习的课程有电工技术、电机学、电路分析原理、电机测试与控制等,可见学校重在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他说那时我国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该材料说明当时我国的教育()

A.遵循旧中国的教育模式

B.重视文理科院校均衡发展

C.培养工业化建设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到1956年初……党内对知识分子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宗派主义,学术研究存在‘舆论一律’的严重制约,学习苏联经验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迫切需要制定一个正确领导科学和文艺工作、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的总方针。”对此,毛泽东提出(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C.文艺工作者到农场“改造”,接受“再教育”

D.“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

解析:B 依据题干中关键信息“1956年初”“科学和文艺工作……的总方针”可知B项正确。

2.如图为毛泽东关于“双百”方针的题词。该方针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 )

A.中共“七大”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解析:C 结合史实可知“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展开,C项正确。

3.“双百”方针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自由,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文学艺术在形式风格上可自由发展

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自由争论

C.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D.可以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看待

解析:D “双百”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看待是“左”倾错误的表现。

4.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解析:A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体现了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争鸣的主张。故A项符合题意。“百花齐放”主要是在艺术问题上,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所反映的领域;C、D两项不符合题意。

5.“它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该成果是指( )

A.《物种起源》的发表

B.杂交水稻的培育

C.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D.人类基因图谱的测定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的解读和知识的运用。从材料中“人类在认识生命”“人工合成蛋白质”等关键信息可知C项正确。

6.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 )

A.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研制了银河系列计算机

解析:A 2003年“神舟5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研制了银河系列计算机,故B、C、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1965年”不符,排除。本题答案为A。

7.《人民日报》曾刊发一则“喜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化大革命’小组,向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工作者和一切有关人员,致以最热烈的祝贺……”。该“喜报”是祝贺我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解析:B 根据材料中“文化大革命”“核武器研制”等信息,可以知道这件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且与核武器有关,综观四个选项,B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之前,C、D

两项不属于核武器领域。

8.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下列科技成就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5号”成功返回

解析: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中国的航天时代,C项正确。

9.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 ) A.加强国防力量 B.提高国际地位

C.建立科研体系

D.服务生产发展

解析:A 根据材料中“复杂的国际形势”“战备”“上天、入地、下海”等信息,可知中国当时的科研战略旨在发展军事,以提高国防力量,故A项正确。

10.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群岛,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破

解析:D 抓住时间“1967年”来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与材料时间有一定距离,故B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是在195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氢弹的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符合材料时间,且原子弹、氢弹属于核技术领域,故D项正确。

11.“‘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研制“两弹一星”是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

B.“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

C.“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D.“两弹一星”的成功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并没有反映“两弹一星”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12.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究其原因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