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

合集下载

从《论语》看孔子的饮食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饮食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饮食观摘要:合理的饮食起居是人类生存和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身体健康,很少生病,这也许与他重视饮食起居的养生之道有关。

孔子一贯身体力行饮食起居的养生之道,并且提出过许多精辟论述,在我国古代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论语》孔子饮食观《论语·乡党篇》的主体虽然强调时时刻刻要遵从各种礼仪,但具体涉及饮食起居的卫生与科学,相当集中地表达了孔子饮食起居的观点,对后世的饮食起居有示范作用。

一、注意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是孔子的饮食名言。

所谓“精食”,是指选择优质原料,精心烹调,这很符合营养卫生的要求。

“细脍”是指把食物切得细小精致,这样烹调时受热均匀,成熟迅速,杀菌率高,符合食品加工的科学性,而且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孔子晚年坚持了这一饮食卫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这成了他长寿的重要保证。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论语·乡党》)。

饮食经久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不吃;食物颜色变坏的不吃;气味不好的不吃;烹调不当的不吃;不合时令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作料放得不适当的不吃;从市场上买的酒和熟肉不吃。

酱醋姜蒜等调味品,既可增加食欲,又可使人体吸收多方面的营养。

《周礼·天官》提到:“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利窍。

”对于饮食的卫生与营养,孔子显然深得个中三昧。

讲究饮食的卫生与营养价值,讲究美味可口的烹饪技术,这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饮食状况既能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能体现人的文化素养。

二、注意饮食的量与度孔子特别提到饮食的量与度的问题,对肉、酒、姜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多食”的观点,对今天的饮食习惯依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节制食肉,“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论语·乡党》)肉虽然多,但吃的量不能超过饭食。

孔子养生之道:“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孔子养生之道:“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孔子养生之道:“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论语》记录了先圣孔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观和人生观。

《论语乡党》一节中对饮食方面的论述,表达了孔子对食物的制作、品质、数量、烹调方法的具体要求。

虽然孔子表述时的生活处境和社会饮食水平有限,但仍然有指导我们科学饮食的现实意义,比如“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胜”就是胜过、超过的意思,“气”就是主食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各种美味的肉类非常之多,但是吃的时候不能让肉食总量超过主食的总量。

在孔子看来,好好地把握好肉食和其他种类的食物的比例,也是君子饮食要注意的地方。

孔子不提倡“耻衣恶食”,“恶食”意即挑食、偏食,与饮食上“食不厌杂”的现代营养学主张科学配膳、平衡配膳的理论是一致的。

按照营养保健要求,膳食中不可忽视食物纤维,膳食上不偏食,荤素结合,粗细搭配。

这样就可能获得较为全面的营养,将极大地促进健康。

《皇帝内经》中说到“兹食肥甘,足生大疔”,意思是过量吃肉就会产生疮疡类的疾病。

现代研究更是发现,过量吃肉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病、癌症慢性疾病复发密切相关。

饮食不能没有节制,按照国际标准来说,每餐应1/3是素菜、1/3肉类、1/3主食,这样的食物搭配最合理。

肉类多了容易产生毒素,损害肝胆,对于有炎症、肝胆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更应减少吃肉,甚至是戒肉。

孔子12个饮食观

孔子12个饮食观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饮食也有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孔子的12个饮食观:
1. 食无求饱:孔子认为饮食不应该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应该追求饮食中的文化和礼仪。

2.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物应该尽可能精致,烹饪方式也应该细致。

这不仅是为了口感,也是为了表达对食物的尊重。

3.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食物不仅要煮熟,还要保持其原有的颜色和香味。

如果有任何变质或者不好的味道,都不应该食用。

4. 失饪不食:食物应该熟透,半生不熟的食物不应食用。

5. 不时,不食:食物要应时令而食,不应食用非时令的食物。

6.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使有很多肉,也不应过量食用,主食应该占据主导地位。

7. 惟酒无量,不及乱:酒可以适量饮用,但不应过量以至于醉酒。

8. 沽酒市脯不食:孔子认为从市场上买来的酒和肉可能质量不可靠,因此不食用。

9. 不撒姜食,不多食鱼肉:孔子喜欢吃姜,但并不多吃。

他也认为鱼肉等荤腥应适度食用。

10. 食不语,寝不言:吃饭和睡觉时都不应说话,这是为了更好地消化和休息。

11. 席不正,不坐:孔子非常讲究礼仪,如果席子放得不正,他就不会坐下吃饭。

12. 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不说话,睡觉时不言语,这有利于身体健康。

孔子的这些饮食观不仅代表了他对食物的看法,也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
孔子是长期受到人们推崇的杰出人物,他倡导的饮食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食物原料要选择优质的(精食),肉要切得细细的(细脍),做饭菜应该讲究选料、刀工和烹调方法,饮食是不嫌精细的。

割不正不食意思是说,宰杀猪、羊时割肉不合常度,是失礼的,食物形态也被弄坏了,所以不吃。

席不正不坐意思是说,筵席的四边应与屋子的四边保持相应平行,铺放端正,如果席子摆得歪歪斜斜的,有损于饮食的形制,那就不能入席了。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意思是说,在人家用丰盛的肴馔招待自己时,必须肃然起立,向主人答谢致意。

(以上见《论语.乡党》)在孔子生活的三礼时代(三礼指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烹调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宫廷里已能烹制八珍美食;这时期的饮食礼仪也制度化了。

《礼记》所载进食之礼,连座位怎么排,盘碗怎么放,吃饭时不许反鱼肉(不许把咬嚼过的鱼肉放回到共食的食器中),不许扬饭(不许用手散其热气),不许大口喝汤,不许剔牙齿等细微末节都作为礼仪加以规定。

孔子虽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自己却崇尚俭约,反对贪
食。

他注重美与善的统一,即使是一餐饭的时间,也不能背离仁德(《这就是所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论语.里仁〉)。

精食细脍不能实现的时候,宁可饭蔬食饮水,也不能违仁。

正是这样,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的安贫乐道风格(〈论语.雍也〉)。

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

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

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具体,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主张饮食简朴孔子曾经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可见他并不追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

恰恰相反,他追求的是饮食简朴而平凡,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因此,他对于那些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采取了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即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而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以苦为乐、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则大加称赞,他说:“贤哉回也!”意即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二:要求饮食卫生,健康饮食孔子提出了许多饮食卫生的原则和鉴别食物的卫生标准,而且阐述精辟,见解独到。

这集中载于《论语·乡党》中。

如:食物陈旧变味了,鱼和肉腐烂变质了,不吃;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食物色味不好,不吃;如果不是进餐时间,不吃,因为吃饭不应时会扰乱肠胃的消化功能。

孔子还认为吃饭应以作为主食的谷物为主,吃肉佐饭,要使肉与饭有一个适当的比例。

肉太多,饭太少,油腻腻的,是肉气胜于饭气了,也不相宜。

这一点既反映华夏民族的饮食文化意识,又合乎营养卫生的原理,因为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后的产物带酸性,吃肉过多的人,由于小肠液和食物中的碱性中和力长期失掉平衡,就可能患酸血病;血压高的人吃肉过多更是危险。

在外卖方面,孔子认为市场上买来的酒,多有掺水掺杂质的;买来熟肉熟菜,往往不清洁卫生,都不能吃。

这也是从卫生出发来考虑的。

孔子还要求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因为姜味辛,可祛湿解毒,吃饭前吃一点有益于健康和饮食。

另外,“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不说话,睡觉时也不说话,这不仅吃得清洁卫生,而且能及早进入梦乡,自然这也是符合健康饮食原则的。

此外,食物烹饪应当有度、有节,实际上也暗含日常言行当有度、有节,“唯酒无量,不及乱。

”孔子认为只有酒没有限制(当时酒的乙醇度很低),但以不醉为度。

孔子的饮食礼仪

孔子的饮食礼仪

孔子的饮食礼仪篇一: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在《论语》中,孔子关于国君赐食设食、君子依礼而食、民间饮食礼仪、膳食均衡搭配及其色、味、形、质、养、器等话语和教诲,字字为后世箴铭,故称为“孔食箴言”。

其中,《论语·乡党篇》集中记载了孔子膳食观。

总的内容可从七方面来理解:一、君子膳食讲求精细之道。

二、注重膳食营养均衡。

三、重视食物安全。

四、讲求饮食规律。

五、讲求厨艺烹调并且身体力行。

六、饮酒要有节制,提倡适度饮酒。

七、恪守饮食斋膳礼仪礼节。

其实概括孔子礼食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礼、节、道。

一、礼:“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伺食于君,君祭,先饭。

席不正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

有酒食,先生馔。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意思是说,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

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席子摆放的不端正不合适,不坐。

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做客时,如果食物丰盛,一定要站起来整冠施礼致谢。

买来的酒,买来的熟肉干,不吃,但出于礼貌,不退回。

有了酒饭,让长辈先吃。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射完后,又相互作揖而后下场一起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了。

’即使是吃粗米饭,喝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像敬献祭礼那样严肃恭敬。

”后来,“衍圣公”府中的一切活动几乎无不以礼的要求予以规范,膳食礼仪尤其如此。

孔府膳食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餐一饮,乃至一菜一点、一杯一盏,都充满了“礼”的内涵。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国君代表国家,是一方政权象征。

国君在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按礼有人先尝一尝膳食。

孔子在与国君吃饭时,也依礼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国家的忠诚、对礼的遵从。

从孔子的饮食观看儒家文化

从孔子的饮食观看儒家文化

礼 器 , 子借 以说 明 自己懂 得礼 仪 , 孔 可 见其 对 于饮 食之 道 和 寓于 其 中的 饮 食之 礼还 是 颇为 熟 知 的。 食 不厌 精

另外 ,孔 子在 进 食时 强调 “ 席 不正 ,不 坐 。 “ 不语 ,寝不 言 。 ” 食 ” 坐席 是 有其 等 次 的 ,是礼 的体 现 。 坐 了不 该坐 的 席 ,就 是破 坏 了纲常 秩序 。坐 了没 摆正 的 席也 是不 懂 礼 的 体现 。 吃饭 时言 语 ,睡 觉 时讲 话 都 是不 守矩 的 ,这 也 不符 合科 学进 食和 睡 眠 的要 求 。至 于进 食 时听什 么音 乐 ,欣 赏什 么 舞蹈 则 更有 严格 的规 定 。音 乐 、舞 蹈 的 内容和 形 式
其 酱 ,不 食 。 沽 酒市 脯不 食 。不 ”“ 撤 姜 食 ,不 多 食 。 一连 几个 “ ” 不
加虔 诚 , 祭 于公 ,不 宿 肉 。 肉不 “ 祭 出三 日。 出三 日 ,不食 之 矣 。 “ ” 虽 疏食 菜 羹 ,瓜 祭 ,必 齐 如 也 。 即 ” “ 如在 ,祭 神 如神 在 。吾 不 与祭 , 祭
4 树 立典 型 , 、 发挥 榜样 的带 动 作用 。大学 生可 塑 性 强 ,对 生活 周 围 的人 或事 物 ,他 们 总是 作 为一 种 参照物 , 进行 比较性 学 习和吸 纳 , 尤 其 是 心 中崇 拜和 喜 欢 的人 物 ,是 他
们学 习和成 长 的榜样 。 我们 一方 面 通过 大 力宣 传伟 人 、名 人 、科 学 家 的成 长 历程 ;一方 面在 校 园 内树 立 先进 典 型 ,包 括教 师 、干 部 、工 人
3 、注 重学 生智能 教育 ,培 养创 新 人才 。故 唯有 继续 教 育和 终 身教 育 才 能使 人类 知 识 不断 补充 、更新 和 提高 知识 、技 能。 而 所谓通 才教 育 是指培 养全 面发 展 的人才 。 这些 都 是面 向知识经 济时代 的教 育改革 。 辅 导 员如 果 不 了解这 些 教育 改 革动 向 ,不清 楚 这些 教 育 的 内涵 ,则在 日常 的思 想政 治工 作和 教 育管 理 工 作 中很 难贯 穿这些 教育 思想 。这样 , 极 有可 能 使培 养 的人 才 难 以适 应知 识 经济 社会发 展 的需要 。 在 提 高对 创 新人 才 培养 工 作认 识 的 同 时,还 必 须根 据 高等 院校 的 实 际情 况 , 采取 切实 可行 的措施 , 有 力 有序有 效地推 动创 新人才 的培养 。 在 这些 措 施 中 ,无论 是 强化 创 新意 识 的教育 , 强化创 新 思维 的训练 , 还 是 强化 创 新 能力 的培 养 ,都 离 不 开 强 化教 师 的 “ 导创 ”作 用 的发挥 。

《论语》与饮食文化

《论语》与饮食文化

《论语》与饮食文化文/吴培凯中国的饮食文化十分发达。

全国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八大菜系就是例证。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饮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及人的生存需求,不能不予重视。

但是。

仅仅重视饮食是不够的,也不能把人从自然界区分开来。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理性、有思想。

反映到饮食上就是文化。

这说明人们的饮食是要受思想节制的。

在饮食中有价值诉求和精神内涵。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近读《论语》,深感孔子关于饮食的思想理性而务实。

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孔子关于饮食的论述。

真是具体而细微。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

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

”读着这段话。

叫人忍俊不禁。

孔子这样的圣人竟然对饮食关注到如此程度,要求之高简直成了一个美食家,而且还有那么多的规矩。

这段话至少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饮食要讲究精细。

即粮食舂得越细越好。

鱼肉切得越细越好。

二是饮食要有利于健康。

即食物的味道、颜色、气味坏了,不能吃;生熟不当,不能吃;街面小摊上不合适的酒肉,不能吃。

喝酒因人而异,不限量,但也不能喝醉,喝醉有害身体。

三是饮食要重视礼节。

即不合时令的食物不能吃;割不正,不得其酱的食物不能吃。

祭肉要按时分完吃完,否则不能吃。

饮食前祭祀要恭敬严肃。

吃饭就寝要恭敬,不要多言语。

由此可见。

这段看似饮食细节的论述。

都有着很多的理性思考和文化韵味。

实际上,《论语》关于饮食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给人以许多启迪。

孔子关于饮食的思想,首先是和他的“民本”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在他看来,对于百姓来说,饮食是至高无上的。

统治者必须把饮食放在管理的重要位置。

在《尧曰篇第二十》中,孔子借尧禹汤武和周武王等上古圣贤帝皇的口说,统治者“所重民、食、丧、祭”。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课件—02孔孟食道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课件—02孔孟食道
乱,泰至则多奇乐” ▪ (三)、借饮食寓意人生
本章重点回顾
▪饮食文化的概念 ▪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孔孟老庄饮食思想
▪ “以礼食,则饥而死; 不以礼食,则得食”
▪ 食而弗爱,豕交之也; 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三、老子的饮食 思想
(一)、为腹不为目
为腹不为目
(二) 、五味令人口爽
(三)、味无味
(四)、
四、庄子的饮食思想
▪ (一)、充分享受人生乐趣 ▪ “含哺而嘻,鼓腹而游” ▪ (二)、饮食要有节制 ▪ “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
尝饱也。”
食而有“礼”不乱其序
▪ “克己复礼” ▪ 黍子 桃子 ▪ 施父 季氏 ▪ 寓食于教 ▪ 食非小事
3、提倡科学饮食
▪ 首先,主张饮食简朴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 “贤哉回也!”
▪ “吾少也贫贱,故多能鄙事。”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 “割不正,不食” “沽酒、市脯不 食。”
▪ “不得其酱,不食” “不撒姜食,不 多食。”
▪ 最后,烹制、调味也要讲究养生之道。
4、倡导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 “君子谋道,不谋食” ▪ 人穷志不短,食劣道不弃。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鲁国相国季平子 阳虎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其次,饮食要讲究时、节、度 ▪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不多食” ▪ “唯酒无量,不及乱。” ▪ 虽无海量,亦饮百觚 ▪ “一日觞,受三升者觚。” ▪ “食不语,寝不言。”
▪ 再次,饮食要讲究卫生。
▪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先秦诸子对饮食文化的思考和态度

先秦诸子对饮食文化的思考和态度

先秦诸子对饮食文化的思考和态度儒家十分重视饮食文化。

孔子重视民食,把它作为三个立国的基本条件,(即兵,粮,信)之一,而儒家起源于古代方士,术士,其掌管祭祀,祭祀中最重要的是酒食,因此,掌管祭祀者谙熟各种礼仪饼精通饮食之道。

墨家朴质的饮食文化思想也影响了很多人。

墨家的思想与实践代表了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利益,这些在当时的社会中极不稳定的人群最迫切的就是衣食问题。

墨子说:“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

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

”墨子主张“去无用之费”,节制过度奢侈的饮食。

而道家和法家则忽视了饮食文化的进步。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社会思想是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把人的种种欲望都抑制在最低点。

所谓“不见可欲,心思不乱”所以人们要“甘其食、美其服”,以最低的生活水平满足。

而庄子更是主张回归,直至太古时代的“茹毛饮血”的生活。

韩非子一反先秦思想家用过度的奢侈和追求酒色美味会导致亡国亡身来恫吓统治者的传统,公开声称君主奢侈,追逐美味顺理成章,而百姓则要制欲,节俭,才能使国家富强。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

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

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浅谈孔子十不食

浅谈孔子十不食

浅谈孔子十不食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人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

这个不用多说,家喻户晓。

但大家知道他对食品—吃也有独家的见地么?在《论语乡党篇第十》中就详尽的记载了孔子的“十不食“原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论语乡党篇第十》记载孔子的饮食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就是说不嫌食物做的精细,其实这和细嚼慢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可以便于消化吸收。

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

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

气味变了,不吃。

就是说腐败了的坏了的食物是不能吃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清楚。

一般引起食物腐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微生物作怪。

环境中无处不存在微生物,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

只要温度适宜,微生物就会生长繁殖,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素,以满足自身需要。

这时食物中的蛋白质就被破坏了,食物会发出臭味和酸味,失去了原有的坚韧性和弹性,颜色也会发生变化。

2、酶的作用。

动物性食物中有多种酶,在酶的作用下,食物的营养素被分解成多种低级产物。

孔子的饮食观念

孔子的饮食观念

孔子的饮食观念孔子的饮食观念“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食不语。

”“食不厌精”,不一定非吃很精美的食物。

“脍不厌细”,脍是把肉切成很细的丝。

古代认为牛羊肉等五畜类食物营养价值很高,对人体是补益的,补精血。

这种脂肪类的东西,老人60岁以后可以吃一些。

把肉切得很细,有益于消化。

“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腐烂的食物一般不允许吃。

“色恶不食”,食物的颜色不对的也不要吃。

“臭恶不食”,臭是味道不好的意思,味道不好的也不能吃。

“失饪不食”,烹调手法不对的不吃。

鸡是火性的,如果烤,就是失饪。

“不时不食”,不按季节,不按节气去吃的东西不要吃。

比如冬天吃西瓜,古代认为史不守时令。

要吃应季食物。

食物有两个方面:气和味。

按照时节去吃,守住其气。

“割不正不食”,烹饪时切割不对都不要吃。

厨师如果连切割都做不好,烹饪的其他事情也可能做错。

做事要严谨。

“不得其酱不食”,不同季节要配不同的酱,配伍不当也不可以食用。

中药的配伍很大程度上源于食物的配伍。

写过中药的书的伊尹,就是殷王的厨师。

第一本关于饮食的书,也是一本关于中药的书。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吃再多的肉,不可以超过主食。

古代认为主食是养生很重要的东西,五谷为养。

吃菜不能代替主食,五菜为充。

“唯酒无量,不及乱”,酒可以多喝,这个酒类似于古代的醪糟。

醪糟可以多吃,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及乱,不要让自己喝醉了。

“沽酒市脯不食”,买的酒不喝,市场上买回来的肉脯也不吃。

“不撤姜食”,古代鼓励吃姜,“冬吃萝卜夏吃姜”。

“上床萝卜下床姜”,晚饭应吃萝卜顺气,利于消化吸收;早饭吃姜,姜助阳气助生发,使阳气更加振奋。

“不多食”,吃多了增加脾胃负担,夺心的气,火生土,心为火,火就会生脾胃,如果胃的负担特别重了,就会子盗母气,要心火之气。

吃得多,会导致心脏的不舒服。

从孔府宴看儒家

从孔府宴看儒家

一、什么是xx宴孔府又被称为衍圣公府,是孔子及其后裔居住的地方,兼具家庭和官府两大职能。

孔府宴,是指历代衍圣公府内的宴席,是接待王公贵族、加封晋爵、生辰、婚丧等特备的高档宴席,经数百年发展,现已形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家宴。

另外,孔府的内眷均来自各地官宦的大家闺秀,她们也会从娘家带着厨师到孔府来,所以,孔府宴又吸取了全国各地的烹调技艺,可谓集中国宴席之大成。

二、xx宴的标准及要求孔子作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礼制是他毕生的追求,他认为人的所有言行都要服从礼,而宴饮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

其后人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所创造的宴席自然也要表现礼。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的饮食言论,是孔府饮食文化的起源和根本所在。

在《论语&middot;乡党》中记载了孔子这样的言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这一章记载了孔子对饮食的看法,涉及健康与养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这里谈到对用于祭祀的肉该如何处理的问题;食不语,寝不言指的是祭祀期间的做法,体现庄严肃穆;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指能够吃上粗茶淡饭,也要感谢自然的赐予;席不正,不坐指赴宴的时候要分清主宾的位置依次落座,不要坐在自己不该坐的位置;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是指宴饮时的礼节。

体现对长者的尊重,这是年轻人的基本礼节。

以上可以看出,这是一段关于饮食要求的完整论述,从食品的加工,食材的选择,烹调的火候,食品的卫生标准以及就餐过程中的食量、酒量、礼节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这一先祖的饮食训导成了孔府宴饮的标准。

三、xx菜的特点孔府菜是遵循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思想,由孔府历代名厨精心创制的具有独特风味的官府菜,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和作用。

1.烹调手法多样。

主要采用炸、烧、炒、蒸等方法,严格选料,精雕细琢,在北方菜基础之上,又广泛吸取全国各地的烹调技艺,不断充实创新而发展成为一套独具特色的菜系[1]32。

从《论语孟子》饮食规范说到中华饮食文化

从《论语孟子》饮食规范说到中华饮食文化

从《论语孟子》饮食规范说到中华饮食文化一、本文概述《从《论语孟子》饮食规范说到中华饮食文化》一文旨在深度探讨中国古代两位儒家巨擘——孔子与孟子——在其经典著作《论语》与《孟子》中所蕴含的饮食观念与规范,以此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并揭示其对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与独特贡献。

文章将遵循历史脉络,首先解析《论语》中孔子关于饮食的哲思、健康观、礼仪准则以及对君子品格塑造的关联,展现其提倡的节制、适度与和谐之美继而,聚焦《孟子》中孟子对孔子饮食思想的传承与发展,阐述其“食志—食功—食德”体系如何进一步丰富了儒家饮食伦理,并对社会风尚及个人修身实践产生了深刻启示。

文章还将超越文本本身,结合历史背景与考古材料,勾勒出先秦至汉代饮食文化的发展轨迹,揭示《论语》与《孟子》所载饮食规范与当时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烹饪技术以及礼制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这些规范如何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大框架内,塑造了国人对待食物的选择、烹饪方法、餐桌礼仪、养生观念乃至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态度。

本文还将探讨《论语》与《孟子》中的饮食理念在后世的流传与演变,考察其如何融入历代饮食文献、民间习俗、节日庆典以及现代饮食风尚之中,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精神内核的一部分。

通过对古代经典与现代实践的对比分析,揭示儒家饮食观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挑战,探讨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个体健康、环保意识、社会公平等议题的潜在启示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论语》与《孟子》中饮食规范的深度解读,不仅呈现儒家饮食文化的历史风貌与理论体系,更旨在揭示其对中华饮食文化乃至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与持续影响,为理解和鉴赏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供一个独特的哲学与伦理视角。

二、《论语》中的饮食礼俗与伦理观念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在《论语》中对饮食的论述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饮食习惯和要求,更蕴含了丰富的礼俗与伦理观念。

饮食与礼:孔子强调饮食过程中的礼仪规范,如“割不正,不食”,即切割食物的方式要合乎礼仪“不得其酱,不食”,即食物需要搭配合适的酱料。

浅谈孔子十不食

浅谈孔子十不食

浅谈孔子十不食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人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

这个不用多说,家喻户晓。

但大家知道他对食品—吃也有独家的见地么?在《论语乡党篇第十》中就详尽的记载了孔子的“十不食“原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论语乡党篇第十》记载孔子的饮食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就是说不嫌食物做的精细,其实这和细嚼慢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可以便于消化吸收。

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

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

气味变了,不吃。

就是说腐败了的坏了的食物是不能吃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清楚。

一般引起食物腐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微生物作怪。

环境中无处不存在微生物,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

只要温度适宜,微生物就会生长繁殖,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素,以满足自身需要。

这时食物中的蛋白质就被破坏了,食物会发出臭味和酸味,失去了原有的坚韧性和弹性,颜色也会发生变化。

2、酶的作用。

动物性食物中有多种酶,在酶的作用下,食物的营养素被分解成多种低级产物。

孔子饮食观的主要内容

孔子饮食观的主要内容

孔子饮食观的主要内容
1. 孔子说饮食要洁净啊!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肯定不会挑那些脏兮兮的吧?洁净的食物才吃得放心呀!
2. 孔子讲究不时不食呢!这就好像你总不会在冬天去吃西瓜,夏天去吃火锅吧,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嘛!
3. 孔子注重饮食的品质哟!好比你吃水果,肯定喜欢新鲜多汁的,而不是烂兮兮的呀!
4. 孔子倡导吃饭要有节制呀!不是像有些人遇到好吃的就狂吃不停,得适可而止呀,这道理多简单!
5. 孔子还说肉切得不方正都不吃呢!这不就跟你做事认真,力求完美一个样嘛!
6. 孔子强调饮食的礼仪呢!一家人吃饭和在外与朋友吃饭,那肯定不能一样随便呀,对不对?
7. 孔子重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哇!你想啊,如果总是乱吃东西,身体能好吗?肯定不行呀!
8. 孔子的饮食观多全面啊!简直就是生活的智慧呢!咱们平时是不是也该多学学?
9. 孔子饮食观那可是很有价值的呀!咱们要真能好好践行,生活肯定大不一样呀!
我的观点是:孔子的饮食观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认真领会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我们的饮食会更健康,生活也会更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关于国君赐食设食、君子依礼而食、民间饮食礼仪、膳食均衡搭配及其色、味、形、质、养、器等话语和教诲,字字为后世箴铭,故称为“孔食箴言”。

其中,《论语·乡党篇》集中记载了孔子膳食观。

总的内容可从七方面来理解:一、君子膳食讲求精细之道。

二、注重膳食营养均衡。

三、重视食物安全。

四、讲求饮食规律。

五、讲求厨艺烹调并且身体力行。

六、饮酒要有节制,提倡适度饮酒。

七、恪守饮食斋膳礼仪礼节。

其实概括孔子礼食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礼、节、道。

一、礼:“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伺食于君,君祭,先饭。

席不正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

有酒食,先生馔。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意思是说,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

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席子摆放的不端正不合适,不坐。

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做客时,如果食物丰盛,一定要站起来整冠施礼致谢。

买来的酒,买来的熟肉干,不吃,但出于礼貌,不退回。

有了酒饭,让长辈先吃。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射完后,又相互作揖而后下场一起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了。

’即使是吃粗米饭,喝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
且表情像敬献祭礼那样严肃恭敬。


后来,“衍圣公”府中的一切活动几乎无不以礼的要求予以规范,膳食礼仪尤其如此。

孔府膳食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餐一饮,乃至一菜一点、一杯一盏,都充满了“礼”的内涵。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国君代表国家,是一方政权象征。

国君在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按礼有人先尝一尝膳食。

孔子在与国君吃饭时,也依礼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国家的忠诚、对礼的遵从。

孔子时时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

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即使在膳食宴饮活动中,一举一动、主宾、老幼次序,都必须按照礼的原则行动。

孔子从来主张注意大节,也注意小节。

这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二、节: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姜,食,不多食。

不为酒困。

惟酒无量,不及乱。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君赐腥,必熟而荐之。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

大体意思就是米饭久放变了味,鱼腐烂变了质,不吃。

食物外观不好,不吃。

食物气味不好,不吃。

食物烹调不当,不吃。

食物分割处置不当,不吃。

吃饭没有提供调味料,不吃。

姜,孔子食用,但不多吃。

不受饮酒的困扰。

只有饮酒很难以限量,但应量力而行,不要醉酒昏乱了神智。

参加国君的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留到第二天。

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给祖宗上供。

斋戒,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一定要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君子服丧守孝,吃美味感觉不到香甜。

孔子对于膳食,不仅讲求进食规律、合理搭配、餐饮礼仪,也非常注重烹调技艺。

烹调不当,食物没有熟透,口味、气味不佳,饭食肉食无法下咽,都不可食用。

膳食的外观不好,看相差,孔子主张不要吃。

膳食的味道不好,味道不正,孔子也不主张食用。

把分割处置不当的食物、没有调味料的食物提供给人食用,孔子认为不能接受。

生姜是好的食物,味辛性温,可在吃饭时调味,又可助阳保健,但孔子主张不能多吃。

也就是说,调味品和补品都不宜多吃。

现代烹调所注重的色、香、味、形、质、养,在《论语》记载的孔子礼食思想中,均可寻根溯源。

三、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意思是饭食不厌精,肉食不厌细。

孔子吃饭不要求数量而要求质量,吃饭不求饱而求精,吃肉不求多而求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只能是被视为一种养生之道,真正有条件或者能做到的还是少之又少的。

孔子膳食之道。

它影响中国人膳食习俗长达两千多年,而且远播海外,成为人们日常膳食活动的基本准则。

读完这本书,我只觉得似懂非懂,头脑里对它的内容结构还比较模糊,所以写这篇文章时只能抱着书边看边写,有不足之处还望见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