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血液和血细胞)
[医学]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3. 分类:
嗜中性粒细胞 50%~70%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0.5%~5%
白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0%~1%
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 3%~8% 淋巴细胞 0%~40%
嗜酸性细胞ຫໍສະໝຸດ Baidu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嗜碱性细胞
血细胞分类
白细胞分类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1. 渗出: 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的白细胞 都能伸出伪足作变形运动, 凭籍这种运动,白细胞可以 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 从血管内渗出。
2. 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定义: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及溶血的 特性 等渗液 红细胞无变化 等渗等张 高渗液 红细胞皱缩
低渗液 红细胞膨胀直至破裂 溶血
系列低渗NaCl溶液: 0.85% 0.8% … 0.45% 0.35% 0.3%
部分溶血
全部溶血
脆性范围
红细胞内渗透压变化示意图
产生:大分子物质(主要白蛋白) 作用: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大分子胶体 小分子晶体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血浆渗透压与红细胞渗透脆性
渗透压:溶液 =血浆 溶液 >血浆 溶液 <血浆
等张溶液:
等渗液 0.9%NaCl溶液
5%葡萄糖溶液
高渗液
低渗液
等渗
生理学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一)
生理学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
(一)
引言概述:
生理学中,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它通过供给氧气和养分,排除代谢产物,维持身体各系统正常运作。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本文将从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方面,对血细胞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
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 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是无细胞的液体部分,占血液体积的5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占血液体积的约45%。
- 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呈酸碱性,pH值约为7.35-7.45;血液具有一定的凝结能力,能在伤口处形成血凝块来止血;血液在体内通过心脏的泵送作用循环流动,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
2. 红细胞
- 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红细胞呈现扁平的双凹圆盘状,直径约为7-8微米,中间较厚,边缘较薄;红细胞由红细胞膜、红细胞质和血红蛋白组成。
- 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主要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和释放实现了气体的运输。
- 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红细胞的生成发生在骨髓中的红髓,需要受到一系列细胞因子的调控,而红细胞的代谢主要通过脾脏、
肝脏、肺和骨髓等器官完成。
- 红细胞的寿命与衰老:红细胞寿命约为120天,随着寿命
的增加,红细胞会发生衰老和变形,最终被脾脏等器官清除。
3. 白细胞
- 白细胞的分类: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大类,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而淋巴细胞包
括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
生理学血液课件
变异: 可有6%~10%的变化: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 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 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
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 质;正常成人100-300 ×109 /L;<50×109/L 易出现 瘀点、瘀斑。寿命7-14天,衰老破坏或发挥作用而消耗 功能:参与生理性止血,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稳定性。
淋巴细胞: 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己” 构型物,•特 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 除的能力。 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三)白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 (四)白细胞的破坏
三、血小板 (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10~30万/mm3)。
••
•
纤维蛋白 ↓ 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 (形成凝血块)
两种凝血途径的区别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损伤组织释放出组织 因子Ⅲ开始 存在组织和血浆中
血管内膜下胶原纤维 凝血过程启 或异物激活因子Ⅻ开 动 始 凝血因子存 在部位
参与凝血酶 数量 凝血过程 时间 长短,速 度 全在血浆中
多
约需数分钟 较慢
注:①四种血型都有H抗原(是形成A、B抗原的结构基
础),但其抗原性较弱,故血清中一般不含抗 H抗体。
②A1型RBC可与A2型血中的抗A1发生凝集反应。 ③A2型和A2B型的抗原性比A1型和AB型的弱, 血型鉴定时易使A2型和A2B型误判定为O型或B型。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05
血浆成分与功能
Chapter
血浆主要成分介绍
水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约占 90%-92%,为细胞提供液体环 境。
电解质
如钠、钾、钙、镁等离子,参与 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及神经 肌肉兴奋性。
01 02 03 04
蛋白质
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 原等,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运输、免疫等多种功能。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具有运输、调节、 防御和保护等功能。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的过程、影响因素及纤维蛋白溶解 系统的作用。
血细胞种类及特点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细胞的形态、 结构和生理功能。
血型与输血原则
ABO血型和Rh血型的遗传规律、输血前检 验与配血原则。
生理学其他相关领域拓展延伸
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
如尿素、尿酸、肌酐等,为蛋白 质代谢的终产物。
营养物质运输和代谢废物排泄途径
营养物质运输
血浆中的蛋白质可与脂溶性物质结合,使之成为水溶性,便于 运输;同时,血浆中的蛋白质还可与铁、铜等微量元素结合, 形成复合物进行运输。
代谢废物排泄
血浆中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肾脏随尿排出,部分也可通过皮肤 以汗液的形式排出。
影响因素
止血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血管壁完整性、凝血因子活性和抗凝物质等。其中,任何一个 环节的异常都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
生理学-血液
(三)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干细胞 ↓
白系祖细胞 ↓
定向白系祖细胞 ↓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
成熟白细胞
抑制因子
乳铁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
集落刺激因子(CSF)
(四)白细胞的破坏
四、血小板生理
(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形态:双面微凸的圆盘形小体 数量:100~300×109/L 功能:(1)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
单核-巨噬细胞主要功能是: ① 合成、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他细胞活
动的调控; ② 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 ③ 加工处理并呈递抗原,在特异性免疫应答
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需数天/数周后才能成为炎症局部的主要吞噬细胞。
3.嗜酸性粒细胞
主要存在于组织中 ①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Ⅰ型超敏反 应中的作用。 ②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变形 趋化 特性 游走 吞噬 分泌
功能:实现对机体的防御功能
1.中性粒细胞(多形核白细胞) (1)特点:
活跃的变形游走能力和较强的吞噬能力。
(2)主要作用 ① 将入侵细菌包围在一个局部吞噬掉,防止 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 ② 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 合物等。 故急性炎症时中性粒细胞将明显增多。
4.收缩 形成的止血栓,封闭血管破口。 5.吸附 吸附多种凝血因子,利于血液凝固和止血。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
和胆红素等。血中NPN主要经肾脏排出,测定血中
NPN或尿素的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状
况和肾功能。
(四)其它
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脂类、乳酸,微量酶、维生素、
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
血清: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注: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
临床: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 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②蛋白质: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切关
系,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
●叶酸:
体内过程: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多谷 氨酸→参入DNA合成。
临 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常在2~7个月内导致贫血)
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
激活物的形成
松软血栓
2.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⑴ 聚集过程:NO.1聚集时相=可逆聚集时相;
NO.2聚集时相=不可逆聚集时相。
⑵影响聚集因素:
① 致聚(诱导)剂:
Ⅰ.ADP与凝血酶 ADP与剂量 呈依赖关系
[低] [中] [高]
聚相1 聚相2 聚相先1后2
4.收缩:在Ca+作用下,血小板微管环状带
和骨架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
血液—血细胞(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
3.功能:运输O2和CO2。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可塑变形性 正常红细胞能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 血窦孔隙。
2.悬浮稳定性 指红细胞能悬浮在血浆中彼此保持一定距离 而不下沉的特性。通常用血沉(ESR)表示: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B) 形态:球形 结构: LM 胞核分叶或呈S型,染色浅;胞质内含有 嗜碱性
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覆盖在核上。 功能:与肥大细胞功能相似,参与过敏反应
4、单核细胞(monocyte)
形态:胞体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形态多样,可呈卵 圆形、肾形或马蹄形,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 色浅;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常染成蓝色,内含许多细小的 嗜天青颗粒。
功能: 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
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E)
形态:球形
结构: LM 核常分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 匀的嗜酸性颗粒, 在Wright染色中呈桔红色
功能:趋化性、吞噬能力较弱,但能选择性吞噬抗原抗 体复 合物,杀菌力低。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时,E增多
功能:活跃的变形运动、趋化性、吞噬功能,可分化为巨 噬细胞。
5、淋巴细胞(lymphocyte) 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 结构:胞核呈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深;胞质较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医学
1
本章要求
1. 掌握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浆渗透压的概念、正常值和 意义。
2. 熟悉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血液的功能。 3. 了解血细胞发生的部位和过程。 4. 掌握红细胞的数量、功能、生理特性、生成与调节。 5. 熟悉白细胞与血小板的数量与功能。 6. 掌握生理性止血的概念与过程。 7. 掌握血液凝固的概念、基本过程和特点;了解生理性抗
30mg,其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来自RBC破 坏)的再利用。Fe3+需还原成Fe2+才能被利用。
临床应用: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
失血→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②蛋白质:
(3)成熟因子: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切关
系,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
医学
医学
30
三、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
总数:(4.0~10.0)×109/L(4000~ 10000/mm3)
分类:中性粒细胞占50%~70% 淋巴细胞占 20% ~40% 单核细胞占3%~8% 嗜酸性粒细胞占0.5%~5% 嗜碱性粒细胞占0~1%
医学
31
变异:在不同生理情况下 波动范围较大,如: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Erythrocytes
(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 • 正常成年人红细胞数
男性为 4.0-5.5×1012/L 女性为 3.5-5.0×1012/L • 血红蛋白 男性为 120-160g /L 女性为 110-150g/L
19
贫血
2. 促进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值。 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
3. 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
35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黏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黏着; ☆聚集:血小板之间相互黏着; ☆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致密体、溶酶体内
许多物质排出的特征;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自学)
1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细胞内液 (40%)
体液 (60%)
细胞外液 (20%)
血浆(血管内液) (1/4)
组织液(血管外液) (3/4)
2
一、血液的组成
Components
(一) 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
白细胞(4.0~10.0)× 109/L
粒细胞 granulocyte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 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 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
血液生理学
血液生理学
血液是人体内一种特殊的循环组织,它在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血液不仅为机体各组织和器官输送必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还将代谢产物从组织中带走,维持体内环境的稳态。此外,血液还参与了机体的免疫防御、体液的调节以及许多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
1. 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主要由水、无机盐类和有机物质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占血液总量的45%左右。
2. 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类型,其主要功能是运载氧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能与氧气结合,将其从肺部运送到全身各处。同时,红细胞还参与了二氧化碳的运输。
3. 白细胞
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抗感染和肿瘤发挥关键作用。根据不同的功能,白细胞可分为多种类型,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
4. 血小板
血小板对止血过程至关重要。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伤口处
形成血小板栓,防止过多的失血。同时,血小板还参与了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
5.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级联反应过程,涉及多种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适当的血液凝固可以防止大出血,但过度凝血也会引起危险的血栓形成。
6. 免疫功能
除了白细胞,血液中还存在多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等免疫分子,共同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
血液生理学是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全面理解血液的生理功能,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
生理学全书笔记第三章血液(一)
生理学全书笔记第三章血液(一)引言概述:
本文是对《生理学全书》第三章“血液(一)”的笔记总结。血液是人体最重要的液态组织,负责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维持身体正常运行。本章将详细介绍血液的组成、功能以及与其他生理过程的关系。
正文:
一、血液的组成
1. 血浆:血液的液态部分,主要由水、蛋白质和其他溶质组成。
2.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充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
二、血液的功能
1.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红细胞携带氧气,血浆中运输营养物质。
2. 排除代谢产物:血液通过运输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将其带到适当的排泄器官进行清除。
3. 免疫和防御: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参与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4. 维持酸碱平衡:血液中的缓冲剂能够调节体内酸碱平衡,维持稳定的pH值。
5. 血液凝固:血小板和凝血蛋白参与血液凝固,防止出血。
三、血液与循环系统
1. 心脏和血管:血液通过血管系统循环,心脏负责将血液推送到全身。
2. 毛细血管:血液通过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包括氧气和营养的传递以及代谢产物的回收。
四、血液的形成与破坏
1. 骨髓:血细胞的产生主要发生在骨髓中。骨髓造血干细胞通过分化生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2. 血红蛋白的合成: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合成过程,包括铁的吸收和利用。
3. 血细胞破坏:血细胞老化和损伤后会被脾脏和肝脏清除。
五、血型和输血
1. ABO血型系统:ABO血型由血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
2. Rh血型系统:Rh抗原的存在与否决定了Rh阳性和Rh阴性血型。
生理学——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液由⾎浆和悬浮于其中的⾎细胞组成。⾎浆占全⾎量的50~55%,⾎细胞包括红细胞、⽩细胞和⾎⼩板细胞,在⾎中所占的容积百分⽐,称为⾎细胞⽐容。⼈体内⾎浆和⾎细胞量的总和,即⾎液的总量称为⾎量。正常成年⼈的⾎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即每公⽄体重有70~80mL⾎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FU-E
早期红系祖细胞
晚期红系祖细胞
CFU-E
EPO
1)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CFU-E
晚期红系祖细胞
幼红细胞
RBC
EPO产生部位:
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细胞(90-95%)
肾外组织(肝,5~10%)
EPO=0
RBC≈0
EPO促进RBC生成的作用
含大量溶酶体酶 ① 吞噬、杀灭细菌(最早到达) ② 清除免疫复合物及坏死组织
感染 数量↑;<1×109/L 易感染
2.单核-巨噬细胞(体积大,核不规则)
单核C→巨噬C(组织) 吞噬能力强(含酯酶)
①吞噬杀灭细菌能力强 ②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干扰素
和白细胞介素 ③杀灭肿瘤及感染病毒细胞 ④加工处理呈递抗原,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1. 刺激有丝分裂,促进CFU-E增殖 2. 抑制CFU-E凋亡 3. 激活Hb相关基因的表达 4. 促进网质红细胞的成熟和释放
2)雄性激素
① 促进肾脏产生EPO ② 直接刺激骨髓,促进RBC生成
雌激素抑制红系祖细胞对EPO的反应→RBC↓ 其他促RBC激素:TH、GH 抑制RBC生成的激素:TNF、IFNγ、TGFβ
红系定向祖细胞
原红细胞
早-中-晚幼红细胞 网质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不分裂 脱去核
成熟红细胞
1. 造血原料
Hb:蛋白质、铁 RBC成熟:叶酸、VitB12 RBC生成:AA、 VitB6、 Vit B2、 Vit C、 Vit E
Cu/Mn/Co/Zn
1) 铁—合成血红蛋白
总铁量:人体内有3~4 g,67%存在于Hb 日需:20~30 mg,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男:40~50%
女:37~48%
稀释原理,推断血量
RBC (32P): 1 ml × C起始 = x ml × C稀释 x = RBC总容积
血量 = RBC总容积 RBC比容
血浆蛋白的功能
1. 形成胶体渗透压 2. 与激素结合 3. 载体运输 4. 参与凝血和抗凝 5. 参与机体免疫 6. 营养功能
(一) 数量及形态: 男 4.0~5.5×1012/L 女 3.5~5.0×1012/L 血红蛋白: 男 120~160 g/L 女 110~150 g/L 贫血: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
(二) 生理特性与功能
1.可塑变形性(双凹圆碟形) 表面积/体积↑,易变形
2.悬浮稳定性 (suspension stability)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1.3
渗透压与细胞容积
等渗与等张溶液
尿素:产生渗透压 自由通过细胞膜
等张溶液:由不能自由 通过细胞膜的溶质组成 的等渗溶液。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中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 主要:白蛋白 作用: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白蛋白(40~48g/L):肝脏 球蛋白(15~30g/L):γ-球蛋白
3.嗜酸性粒细胞(存在于组织中)
吞噬能力弱-无杀菌作用
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 细胞引起的I型超敏反应
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③释放促炎介质→哮喘
4.嗜碱性粒细胞
(四)红细胞的破坏
寿命:120 d
血管外破坏(90%)
(脾、骨髓巨噬C吞噬)
Hb (AA)
Fe
血管内破坏
(血管内机械冲击)
Bilirubin
Recycle
三、白细胞生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分类及数量:(4~10) ×109/L 4000~10000 mm3
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5%
血液的理化特性
比重 全血:1.050~1.060
血浆: 1.025~1.030
RBC:1.090~1.092 Hb
血液的理化特性
粘 度 以水为参照1 血浆: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全血: 4~5,取决于血细胞比容
血液的理化特性
粘 度 ∝ 切率-1 切率:抛物线的斜率
血浆渗透压
300 mOsm/kg H2O
来自浆细胞
血浆pH值 7.35~7.45
① 血液缓冲系统 ② 肺排酸功能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贫血、出血和感染
白血病 再 障
一、血细胞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造血部位: 卵黄囊 肝脾
肝脾↓骨髓↑
骨髓
胚胎早期 2月胚胎
4月胚胎
出生后
干细胞 多/单祖细胞 可识别前体细胞 成熟细胞
二、红细胞
第三章 血 液
本章内容
➢ 血液生理概述 ➢ 血细胞生理 ➢ 生理性止血 ➢ 血型和输血原则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 血浆 血细胞
➢主要功能: 运输 缓冲 止血 免疫反应 体温调节
第一节 血液生理概述
体液:人体内的液体(占成人体重的60%) 细胞内液:40% 细胞外液 组织液15% 血浆5%
血量:全身血液的总量(占体重7-8%) 循环血量 储存血量
细胞与血浆间的磨擦 血沉 男:0~15 mm/h;女:0~20 mm/h ※ 血浆成分→RBC叠连→血沉表面积/
体积↓→血沉↑ 活动性结核、风湿热:球蛋白↑
3.渗透脆性 (osmotic fragility)
NaCl 0.85%:维持正常形态 0.42%:开始溶血 0.35%:全部溶血
低渗液
4.运输功能
嗜碱性粒细胞 0-1%
单核细胞
3-8%
淋巴细胞
20-40%
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二) 生理特性和功能
功能:参与机体防御功能 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吞噬、分泌
白细胞渗出 趋化
(除淋巴C) 趋化因子
吞噬
1.中性粒细胞(核呈分叶状)
血液中: 循环池 小血管内皮C:边缘池 骨髓储存(2.5×1012)
物理溶解(1.5%):形成氧分压 O2 化学结合(98.5%):氧合血红蛋白
先溶解再结合
物理溶解(5%)形成二氧化碳分压 CO2 化学结合(95%) HCO3-(主要) 88%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7%
CO2的运输
RBC的其它功能
免疫调节:表面有Ⅰ型补体的受体 缓冲系统:缓冲对
(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储存于Hb的铁可供再利用,因而每日 从食物摄取1 mg 转铁蛋白将铁运输至幼红细胞 缺铁性贫血—低色素小细胞性
2) 叶酸、VitB12
Vit B12 -内因子 (壁C)
叶酸
四氢叶酸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NA合成
孕妇叶酸缺乏—新生儿唇裂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IL-3:白介素3 CSF-GM:粒-巨集落刺激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