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孝教育
仁孝主题教育课PPT课件
第三篇章:回报爱
2021
2021
2021
2021
2021
2021
2021
2021
2021
2021
2021
2021
2021
2021
如何感恩父母?
①了解父母各个方面(如:爸爸妈妈的工作是什么?辛苦吗?爸爸 妈妈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你了解爸爸妈妈的身体健康状况吗? 你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 ②尊敬父母,对父母有礼貌,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不当面顶撞父 母,不和父母发脾气 ③生活节俭,无浪费现象,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过高要求 ④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负担。 ⑤有心事主动和父母说,经常与父母聊天(多和父母沟通) ⑥碰到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要和父母商量,征求和认真考虑父母的 意见.。 ⑦外出时,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应把去向和时间告知父母(未成年 人保护法) ⑧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经常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 情况,不让父母操心 ⑨父母亲有做得不对的地202方1 要诚恳的指出(实话实说)
外出时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应把去向和时间告知父母未成年人保护法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经常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不让父母操心父母亲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诚恳的指出实话实说202141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
“心怀感恩,与爱同行”
——四年级190班“仁孝” 主题教育课
2021
会意。从人,从二。 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 两个人愿意走在一起, 表明相互之间都有亲 近的要求,否则就不 会走在一起。因此本 义:两个人亲近友爱。
「没关系,我可以请你吃呀!来,我下碗 馄饨面给你吃!」 不久,老板端来面和一 些小菜。佳芬吃了几口,竟然掉下眼泪来。 「小姑娘,你怎么了?」老板问。 「没有
谈谈我对传统文化中仁慈孝道的理解作文
谈谈我对传统文化中仁慈孝道的理解作文全文共7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谈谈我对传统文化中仁慈孝道的理解作文篇1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中华民族具有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不孝子孙常常被人们谴责。
我特别爱读历史书,发现许多皇帝的谥号前都加有一个“孝”字,特别是汉朝的皇帝,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它体现出孝道在中国古代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孟郊的《游子吟》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母爱的博大和无私,父母对儿女的奉献是不图回报也是难以报答的。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颖考叔的小官,有一次,他去见郑庄公。
郑庄公赏赐他饭食,他把肉片放在一边舍不得吃。
庄公很奇怪,问他是什么原因,颖考叔说:“我的母亲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美味的食物,请允许我将它拿回家孝敬我的母亲。
”庄公听后十分感动:一个小官在美食面前都没有忘记老母亲。
颖考叔的故事让我想起我的一些同龄人,现在的许多孩子看见美食,很少会想到父母。
用经济上的专用语说,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是一种“投资”,而很大程度上,父母对我们的“投资”多,我们对父母的“回报”少。
这是一种“逆差”,既然是“逆差”,为什么父母还要“投资”呢?因为它出于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
面对这种无私的爱,有一部分人竟然无动于衷。
一本书上说:古人把孝敬父母归纳为“尊亲,弗辱,能养”三个层次,尊亲是孝道的最高层次,弗辱其次,能养最低。
现在有些人对父母“能养”都不能做到,更别说尊亲了。
这样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有钱有势而忘了本的人;一种是“少壮不努力”,长大后还需要父母来养活的人。
孝敬父母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这样长大后方能为父母撑起一方晴空。
谈谈我对传统文化中仁慈孝道的理解作文篇2【谈谈我对传统文化中仁慈孝道的理解】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其中仁慈孝道理念更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作为当代青年学子,我对于仁慈孝道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孔子的仁与礼、孝的关系
浅析孔子思想中仁和礼、孝的内在联系【内容提要】“仁”、“礼”、“孝”可以说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三个范畴了。
在哪个范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的问题上存在着三个不同的基本倾向:仁中心主义、礼中心主义和孝中心主义。
而笔者认为,对待中国先秦的哲学家的思想,尤其是孔子,我们不能用西方传统的本体论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否则只会肢解他的思想,无法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
所以,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从文本出发,按照《论语》中的语境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剖析他的思想,最终搞清楚孔子思想中仁、礼、孝三者的内在联系。
本文由于篇幅所限,只能集中讨论仁与礼、仁与孝的关系。
【关键词】仁礼孝孔子思想《论语》一、仁与礼的关系“仁”是孔子《论语》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范畴,在许慎的《说文解字》有这样的解释:“仁,親也,从人从二。
[注]臣铉等曰:仁者兼爱,故从二。
”可见,从构词学上看,“仁”字已经内含有爱人的意思。
孔子在《论语》里对其也是进行了多次解释,在《论语·颜渊》中回答樊迟问仁时就是用“爱人”这个意思。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从《论语》这个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在孔子这么个注重“尊师重教”、注重“上尊下卑”的人口中能说出这种话可见他对仁的重视程度。
为了仁义,可以“不让于师”,可见他把仁放到了怎样的位置上。
在孔子看来,为了仁义,连最可宝贵的性命都可以不顾。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同上)志士仁人,不会为了苟延残喘而损害仁义的,但是却会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个人性命。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把实现仁的境界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一生为仁,以仁为归依、归附。
可见,在孔子这里,仁是一种人生追求或人生境界,是内在于道德个体的、在对待他人时表现出“泛爱众”的道德至善境界。
2024年仁孝文化演讲稿(3篇)
2024年仁孝文化演讲稿“孝”从点滴事做起我呢。
曾经在《动物世界》中看到了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小象出生后,腿脚不利索,脚步也不硬朗。
但是,大象妈妈依然“狠心”用长鼻子驱赶这刚从母腹中落地的小象,企图让小象站起来自己行走。
一次,两次,—直至小象能够自行走。
能够跟上象群。
这时的母象,眼睛里似乎有如释重负的喜悦在闪烁,也好像有欣喜的泪光在涌动、因为小象能够自己行走了,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了。
主持人说:“生生不息的象群得以繁衍,与大象父母对后代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同学们。
我们好好想一想。
一只大象,尚且懂得自己的爸爸妈妈对自己严厉的要求是为自己的好,而我们自己。
把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当做是应该的,很坦荡的样子,就认为父母改为我们做这些事。
每当上学或放学的时候,在各个学校的门前,挤满了接送学生的家长。
有地位的用专车,没地位的用摩托车,有钱而没地位的打“出租车”,没钱没地位的家长亲自来接。
家长们不论地位尊卑、职务高低,一律采用相同的方式呵护自己的孩子。
“风雨”来了,有神通广大的父亲冲上去遮风挡雨,生活中遇到了难题,有任劳任怨的母亲挺身而出;及时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也有家长请来的家教老师孩子成了每一个家庭耀眼的太阳,而这颗太阳的光辉,可又往往决定着这个家庭的幸福指数。
于是,有考上大学后,父母要每月来学校一次帮助收拾床铺的;也有每一个月都要把衣服寄到家里,要父母洗的;还有一些特殊的,竟要父母辞职陪读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们几乎是呕心沥血了。
他们不惜血本的努力着,都是为了我们以后的健康成长。
然而,我们回过头来细想一下,父母为了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衣服脏了,破了,有人缝补,有人洗,生病了她们无微不至的照顾,等等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自己,可是我们作为他们的子女可曾又为他们做过一些什么呢。
2024年仁孝文化演讲稿(2)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仁孝文化”。
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积淀、深厚的道德底蕴和优秀的家风家训。
孝德育案例
“孝俭勤”班风——“孝”记德育案例奉化区莼湖镇下陈小学毛益利科学理念: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
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是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而德育是一个人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从大处想,我们的孩子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对每个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从小处想,小学阶段的孩子思想最纯洁,进行德育的启蒙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合生活实际,我把我家的家训搬进课堂,于是就有了我们的班训“孝、俭、勤”。
在小学阶段引导孩子们认真践行“孝、俭、勤”的班训。
“百善孝为先”,孝要让孩子们尊敬长辈、体贴父母。
老话说“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俭就是节俭,生活要朴素,不追求名牌,穿着干净就可以,学习用品不浪费。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就是勤奋、勤劳,学习时讲勤奋,工作时讲勤劳。
勤能补拙,勤能致富。
道德是社会之基石,仁孝是道德之根本,当然要从“孝”字入手,而孝的本质内涵是“爱”,由爱父母、爱家人开始,推及爱师友、爱同学,进而爱班级、爱学校。
由小爱至大爱,形成从善、尚美的道德意识。
实际情况:本届孩子共40人,独生子女占三分之一,外地生虽很多,但以小儿见多,这些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一家人的“小皇帝”、“小皇后”。
特别是本地的独生子女不知有多少人围着他(她)团团转,可以说是集家中万千宠爱于一身,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过分的溺爱使孩子个人自理自立能力很差,害怕吃苦、贪图享乐,如同温室中的“鲜花”。
独生子从小无兄弟姐妹,性格孤僻高傲,唯我独尊,独霸一切,不懂得与人一起分享,很难与人处理好关系,也较难融入班级。
经过近二十年的工作,真真切切感受到现在的孩子们迫切需要有好的思想或理念来引领,并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踏踏实实落到实处,从律己修身入手,从孝老爱亲做起,带动孩子们,带动班级、学校、家庭形成长孝于言、长孝于行、长孝于思、长孝于心的中华传统美德,使孩子们一生受益,也为三尺讲台和社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主题班会优质课件:孝悌仁爱ppt课件
One day, the boy came back to the tree and he
looked sad. “Come and play with me,” the tree
asked the boy.
有一天,男孩來到樹 下,看起来有点伤心
樹說:「來啊,孩子 来我的樹下玩耍吧!」
“I am no longer a kid, I don’t play around trees anymore.”The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享受60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一 次发放,全年内有效。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 每次发放的特权有效期为1个月,发放数量由您购买 的VIP类型决定。
每月专享9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持续有 效不清零。自动续费,前往我的账号 -我的设置随时取消。
Ate the apples, 吃吃蘋果,
Grab on to the tree branches to swing,
抓著樹枝荡秋千,
收集她的叶子, 把叶子編成皇冠, 扮成國王。
Collect the leaves from
the tree to make into a crown,act like
boy replied, “I need money.”
「我不是小 孩子了,我不要和樹玩 耍。」男孩 說。「我需
要錢。」
“Sorry, but I don’t have money...but you can pick all my apples and sell them. So,
you will have money.” The boy grabbed all the apples
中华传统美德
第三节 明礼诚信
二、诚信 一般说来,“明礼”是人的外在行为表现, “诚信”是人的内心状态。 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方面。 “诚”主要是指诚实、诚恳;“信”主要是指信 用、信任。“诚信”的含义,主要是指忠诚老实、 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 在古人看来,“诚”既是道德规范,也是道德 修养的态度和方法。“信”的基本要求是对人诚 实不欺,这与“诚”是一致的。 “信”的重要内容是对人说话要诚实。 此外,“信”还要求人们办事要忠诚可靠。
第二节 勤劳节俭
一、勤劳 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对“勤”的解释是:“勤,劳也。”这说明“勤”和“劳”在 古代是相通的。勤劳是指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与品格,作为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积极 参加劳动,用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 根据古代的百科全书,如《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的归纳整理,古人对勤劳一词的用法,大 体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安邦治国方面的;二是关于自强不息方面的;三是关于吃苦耐劳方面的。
第一节 仁爱孝悌
二、孝悌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何谓孝?《尔雅·释训》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 孝。”就是说,身为子女要顺承父母的意思,而 且要奉养父母,这才算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 孔子说,孝是为人之本。 中国人提倡孝道,源于中国血缘文化的特点。
第一节 仁爱孝悌
二、孝悌 “孝”不仅仅是一种美德,也是做有道德 的人的根基。或许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古 人将“孝”界定为诸德之本。 “悌”属于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顺 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其常 与“孝”并列,称为“孝悌”。 “悌”的含义包括敬重兄长、善事兄长, 兄弟笃爱和睦及友顺和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源自五第第第
第
节
(完整)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最新谈“孝”及“孝”的教育
---------------------------------------------------------------最新资料推荐------------------------------------------------------最新谈“孝”及“孝”的教育谈谈孝及孝的教育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孝并不陌生,因为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还是现代文明社会中,孝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伦理道德。
孝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不了解孝,就不能全面了解中国文化。
一、什么是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也。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从孝字的结构来看,老在上,子在下,意思是儿子把老人背在身上才是敬重老人,子者敬老即为孝。
子承老也这个承是承受之意,是子对老的护持。
这说明孝字的形体?Y构已经说明孝的含义。
从孝字的定义来看善事父母者也,这个定义简明精当,不仅阐明要事父母,而且是善事父母,善,即是美善,有关心、爱护、体贴、敬爱之意,就是要好好的照顾父母,心中充满无限敬意和爱怜的情感赡养父母。
安徽西递村敬爱堂里,保存有宋代理学家朱熹孝字笔记(图1),这个孝字,右边上半部酷似一个仰面作揖、祭奠祖宗的人,左边也就是这个人的身后酷似一个猴头,对上拳打脚踢,意思是尊老敬老即为人,反过来就是畜生。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伦理1 / 9道德规范,中国文化以孝为根本,宗法社会以孝为基础,梁溯溟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
二、孝教育的内容古人对孝教育的内容并没有系统的阐述,但通过他们的只言片语,仍能看出孝教育思想包含的内容:(一)孝养。
孟子说过: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爱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
(《孟子・离娄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生活;喜欢赌博、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喜爱钱财,爱护自己的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这些都不是孝养父母。
孝养就是指从物质生活层面赡养父母、照顾双亲。
二十四孝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二十四孝教学设计(推荐五篇)第一篇:二十四孝教学设计《亲尝汤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讲《亲尝汤药》的故事。
2.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学做有孝心的孩子。
教学准备:1.古文《亲尝汤药》及对照的现代文。
2.搜集故事主人公刘恒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指名学生读一读: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2.请学生齐读,之后解释意思,并谈自己的理解。
3.师:在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中,就有一位这样大孝至贤的人,他的名字叫刘恒。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亲尝汤药》的故事。
(板书:亲尝汤药)二、初学古文,了解故事:1.教师出示古文《亲尝汤药》: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
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2.教师范读之后,请学生自由练习,读熟该文。
3.请学生试读,纠正读音(指名三人,)4.全班齐读。
指名说说故事的意思。
(学生根据理解变成现代文,教师适当补充纠正)三、学讲故事《亲尝汤药》:1.出示该故事的现代文,请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同桌互相读,纠正读音。
3.小组内试讲,选出优秀的小讲解员。
4.班内展示讲故事,评选优秀讲解员。
四、补充资料,联系自身谈体会,指导实践:1.搜集并交流其他《二十四孝故事》,并就故事中各个人物谈谈自己的看法。
2.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该怎样做。
3.为父母做一件事,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孝心。
《弃官寻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古语有云:“百行孝为先”,可见“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言传身教的孝敬诗句
言传身教的孝敬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言传身教的孝敬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5到10句仁孝的名言,诗句君子能仁于人,不能使人仁于我;能义于人,不能使人义于我. ————《鲁连子》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1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父母惟其疾之忧. ——孟武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父母之年,不行不知也.1则以喜,1则以惧.——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3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2.敬重师长孝敬父母的有关名言诗句1、谁言寸草心,报得3春晖。
——孟郊(唐)意思是: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出自:《游子吟》2、孝子的奉养,是要使他们从心里感到愉悦和欢乐,不违反他们的意志。
(.)——戴圣(西汉)意思是: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
出处:《礼记·内则》。
3、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1事时。
——白居易(唐)意思是:在朝中做官的我和在南寺的自远禅师,什么时候能再相见呢?也许要等到我心中没有世俗之事的时候吧。
出处:《远师》4、孝有3: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戴圣(西汉)出处:《礼记》意思是:孝顺的行为可以分成3个等级:最高1等的是言语、行为和内心都能敬重父母,其次1等是不打骂污辱父母,对他们好,再下1等的是能给他们养老送终。
当然连养老送终都做不到的就是不孝了。
5、子曰:父母之年不行不知也1则以喜1则以惧。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出处:《论语·里仁篇》意思是:父母的年纪,不行以不知道。
“仁孝文登”实施方案
公民道德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为深入落实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提高我校师生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程度,根据文登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仁孝文登”公民道德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结合体校的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活动意义:“仁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
弘扬仁孝文化,倡树仁孝理念,建设“仁孝文登”,既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需要。
以“讲仁爱、重孝道”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更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自觉践行的道德根本,我校要把开展“仁孝文登”公民道德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干部师生思想道德领域建设的基础工程,作为深化“热爱教育、奉献教育、赞美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二、总体要求: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行教育为根本,以提高师生道德素质为目标,以“仁孝文登”为主题,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全体师生认真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从侓已修身入手,从孝老爱亲做起,开展孝德模范创建活动,在全校形成崇仁孝、知感恩、尚美德、倡文明的良好风尚,为我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目标内容:道德是社会之基,仁孝是道德之本。
仁孝的本质内涵是“爱”,即仁爱之心,始于爱父母、爱家人,推及于爱师友、爱同事,进而爱集体、爱岗位、爱国家。
具体表现为“五爱”。
一是修身爱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礼。
以平和、理性、包容的心态为人处事;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养成求真、从善、尚美的道德意识。
二是孝老爱家,做一个有孝心的人——孝。
大力倡导尊老爱幼、夫妻和睦、知恩惠报的美德。
三是宽厚爱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和。
有用宽已之心宽人的度量,有用责人之心责已的胸怀,多沟通少误解,多信任少猜疑,多宽容少计较,多行善举、济危救困、助人为乐,建立团结友爱、相互信任、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孝,仁之本也——从《论语》看孝与仁的关系
孝,仁之本也——从《论语》看孝与仁的关系发布时间:2022-01-14T01:29:26.08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1月31期作者:郭颖欣[导读] “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角度和课题。
郭颖欣珠海市斗门区白藤湖初级中学广东珠海 519125摘要:“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角度和课题。
由于《论语》语录体的形式和内容的分散性很难完整地去解读孔子的思想。
就算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在论语也有很多种解释。
为了更加集中地去研究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我们从“孝”与“仁”的关系存在出发,探索儒家关于“仁”的思想。
本文首先明确“仁”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与“礼”相区别。
再在两者的关系中明确仁的具体内涵,最后发散到今天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孝与仁论语孔子礼前言“孝”是“仁”的根本是《论语》有子的观念,[ 杨伯峻,《论语译注》第3页,中华书局,2017]人立足于对家庭关系最初的体会,领会父母的生养之恩,进而增强孝心,并将这种“孝心”践于行为。
孔子还说“泛爱众,而亲仁[ 杨伯峻,《论语译注》第6页,中华书局,2017]。
”具体微小的“孝”生发为“仁”,是有一个自己到他人再到社会的过程。
再者,关于“孝和“仁”的根本性问题历来都有争论,到底是“仁之根本”还是“行仁之根本。
”一、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思想在论语中孔子曾经对弟子曾参说过:吾道一言以贯之。
孔子的思想体系有一个核心在支撑,来贯穿整部《论语》。
在《论语》中,“礼”提到了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高达109次。
[ 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8、19页,中华书局,2017]孔子既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78页,中华书局,2017]孔子的弟子颜渊问道:何谓仁德?孔子解释道,克制自己,使个人言行与礼相符,就是“仁”。
一旦能够做到,世人皆称你为“仁人”。
礼是通往仁的途径之一。
“新六艺”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8页精选文档
“新六艺”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黄新古,中学政治高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曾任佛山市南海实验中学校长,现任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校长。
作为一名优秀的校长,他领导下的南海外国语学校坚持“敏行日新,修己安人”的校训,大力推行“新六艺”教育,坚持“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外语见长、文理兼强,具有多元文化思维的新型人才,迅速成长为广佛都市圈中一所标杆式外国语学校。
在南海外国语学校,围绕“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本刊记者与黄新古校长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理想教育的幸福底色记者:黄校长,我一直都坚持一个看法,那就是对于教育从业者,尤其是对于一位校长来说,教育理想与情怀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请问在您心目中,什么样的教育是理想教育?您心目中理想教育的底色是什么样的?黄新古: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我理想中的教育,应该具备三种因子,第一种因子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必须具备人文情怀,必须传递人文关照,必须生成人文精神。
师者的爱,应该是大爱,是有教无类的爱,是纯洁无私的爱。
第二种因子是智慧。
教育不能没有爱,但不是有爱就等同于教育,我们还应该要有智慧。
这种智慧。
既应该包含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也应该包括科学的教育实施的路径手段,还应该包括因材施教。
理想的教育是让小草成长为小草,让大树成长为大树。
但不是我们去判定学生是小草还是大树,而是通过我们的教育过程给他们提供参照物,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从而做出他们自我的正确选择。
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智慧。
第三种因子就是幸福。
无论是爱,还是智慧,教育都应该是让人认知、追求并获得真正的幸福,这才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终极价值。
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要以人为本,追求幸福的人生是人的本质需要,作为培养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必须为学生获得幸福的人生提供各种幸福元素。
这是理想教育的底色,也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广大校长最根本的教育理想。
孔子仁爱小故事之1
孔子仁爱小故事1、【仁爱箴言】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释义助读】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不尊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仁爱故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
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仁爱感悟】作为一个人,应该重视孝顺父母,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
当他们生病了,需要安慰时,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话,也会让他们很开心。
我们需要一种爱的教育,而这种爱,要在每个人心中生起来。
2、【仁爱箴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而亲仁。
”——《论语》【释义助读】孔子说“学生们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兄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品德高尚的人。
”【仁爱故事】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
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
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
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仁孝之道
《论语》仁孝之道『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9』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0』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11』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3』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5』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16』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仁与孝的关系及其现代价值_以_论语_其为人也孝弟_章为主_韩星
实现天 下 归 仁 的 理 想 就 成 为 孔 子 基 本 的 致 思 方向。 孔子之前, 仁、 孝观念都有了, 相应地“孝 ” 。“孝 ” 观念可能比起“仁 ” 来更早一些 观念经 过漫长的历史发展, 逐渐形成、 积累并固定了两 。 层基本意思 一是对在世父母的事养, 即《尚书 ·酒诰》 。 用今天的话 所说的“用孝养厥父母 ” 表述, 也就是子女从物质生活上赡养事奉父母, 满足父母衣食住行用的日常需要, 以维护父母 。 二是对去世父母 的生命存在, 使父母“活着 ” 及祖宗 神 的 祭 礼, 即《克 鼎 》 所 说 的“显 孝 于 。仁观念出现以后仁、 神” 孝的关系就为人们所 。《尚书·金縢》 “予仁若考, 注意 载周公自谓 能 , “予仁若考 ” 多材多艺, 能事鬼神” 是现存典籍 “仁” 中 字的最早出处, 屈万里先生引于省吾先 生谓金文考与孝通, 此“考 ” 字应为“孝 ” 字。 意 。《国语 思是说我抱着仁心孝敬祖先, 仁就是孝 ·晋语一》 : “为仁者, 中说 爱亲之谓仁; 为国者, , “仁 ” ” 就是父母 指居 利国之谓仁。 这里的“亲 ” “爱亲 ” 、 。 显然, 家能 之“人 ” 早 在邦能“利国 ” 期仁的 内 涵 就 是 孝 敬 祖 先、 亲 爱 父 母。 因 此, “如果仁是一种爱的意识, 孝顺祖先就是爱的内 容。到 了 春 秋 时 代, 仁 被 理 解 为 孝 顺 双 亲。 ……仁同孝是分不开的, 这是传统的观点, 说明 ” 从儒 仁或爱的意识是古代宗法关系的反映。 家伦理 范 畴 形 成 发 展 的 历 史 来 看, 孝为仁之 : “在宗族共同体的范围 源。 所以, 有学者指出 , …… 后来的‘仁 ’ 内, 最重要的德行是‘孝 ’ 德
” ‘孝’ 甚至是从 的观念发展出来的。 , “仁 ”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 的观念中蕴涵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爱孝悌
精品好资料——————学习推荐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因为“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一直都被思想家、文人学者所提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反应出“仁”就是人的根本。
“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
“仁者爱人”老子说:“与,善仁”。
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
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仁”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性。
而“孝悌”是“仁”的根本。
它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还有句古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还记得子路借米的故事,为了满足父母想吃米饭的要求翻山越岭去亲戚家借米,望着父母吃的高兴地样子,子路忘记了疲惫。
中国的古代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都让我们很感动。
“仁爱”和“孝悌”都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我们都应该好好感受和学习,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又一代代的传下去。
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孝教育
(1)加强孝道教育,可以促进爱国守法的道德教育。
在中国自古做官讲究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做人讲究光明磊落,不屈不挠。
在国家面临外敌威胁入侵时,涌现出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去做呢?是源发于“孝”的爱国精神。
孔子要求人们要树立自己的志向,平时立身反省,行为处世遵循道理,扬名显亲,光宗耀祖,这是尽“孝”最圆满的结果。
“孝”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无数爱国志士献身的精神动力。
现在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或学校德育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教育,采用的是宣传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教育法,如英模报告会、巡回演讲(演出)团等,这种教育方法是为了爱国而爱国、守法而守法的教育。
而中国古代教育人爱国守法的方法却是由提倡孝道而派生出来的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深层次的长久的生命力。
(2)加强孝道教育,可以营造团结友善的和谐环境。
“孝”不仅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都是以孝道为基础而展开的,发自于人的仁爱之心,以礼为它的表现形式,始于爱父母,推及于兄弟之爱、宗族之爱、师友之爱、国家之爱。
只要“孝”的教育功能能够得以推广,家庭便可以和睦,人们能得以长寿,社会能得以安宁。
所以说“孝”是增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基础。
孝道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公民做到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人民、爱国家,多尽责
任,多做贡献,在这种道德教育下,以孝德扩展仁心,抵制不正当竞争,减少犯罪,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对待他人,就可以逐步营造出团结友善的和谐环境,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
(3)加强孝道教育,有助于完善公民人格。
孝为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
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由孝道教化来培养。
不教孝道,其它的品德便无从教起。
因此,在公民中进行和加强孝德教育,对他们人格的自我完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孝道教育就其实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具有鲜明的普适性和时代性。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孝道教育要顺应历史潮流,把孝德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信守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培养公民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良好品质,增强公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
(4)加强孝道教育,可以帮助解决代沟隔阂的社会问题。
代沟是一个社会问题,父母、老师、学校、社会为下一代付出了许多关爱,可得到的却是埋怨。
而在我国古代,“孝”的教育发挥了重要的连接作用,“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在古人心目中,十分重视承前启后的责任和生命的整体性与连贯性,道德、宇宙、人生是一个一脉相承、物我契合的统一体系。
在古人祖孙数代的那根生命的链条里,首尾呼应,家族各代人之间和社会各种人之间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些人伦理观念模糊,对父
母缺乏孝道,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缺乏尊师意识,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针对这种现象,如果从孝道教育入手,强化公民对父母对国家的孝,就可以树立其社会责任心,消除代沟隔阂,成为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