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高考现代文大阅读解题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答题思路例说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答题思路例说教学园地05-06 2142:一.答题时要有“”意识答题时如果没有“意识”而是仅凭自己的想当然,往往答不到点子上,答非所问,离题万里,或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作题时要想到写这些语句,用这些手法是怎样的用意,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态度。
如“质检二”《长吻蜂》的14题:长吻蜂“它似乎发愿要把这棵樱桃树的粉蜜都随喜一番”中“发愿”一词的作用。
看起来这里的“发愿”似乎只表现长吻蜂的心思,表现它的可贵的品质,最后一点答案显得牵强,但这里的指导思想很好,让我们的学生牢记答题时要考虑字时行间寄寓的的态度情感思想。
二.答题时要有“主旨”意识在回答“边缘”问题,即涉及个别语句的问题时,学生往往只注意要局部的内容,而忽视从整体考虑出准确而完整的答案。
例“质检一”16题问:文章最后引用了一位枭雄的一首咏雪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出门一啊喝,天下大一统),并说它“应该是很出色的一首歪诗”,请对它的“歪”与“出色”作简要分析。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学在夸他写得好的时候,说到这首诗好是好在非常恰当地表现了这位枭雄的气质和大一统的思想。
我们知道这篇小品文,梁实秋拉拉撒撒地讲的是有关雪的趣闻知识和感想。
所以在问答这首诗的“出色”之处时,也不要忘记它是怎样服务于主旨的,答案应该是“通过狗身上的变化突显了雪的颜色白和下得规模大的特点”。
另有06年的湖北试卷18题。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问:本文最后突出了狗的形象,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同学们在完成这道题时,都能看出这些语句表现了狗的忠诚。
是的,回答出狗的这一形象特征是正确的,但它不是全部答案。
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用意上,我们还应考虑到,“狗”的形象只是整个农庄中诸多动物中的一个典型,那么通过它的行动及“语言”和“心理描写”,来表现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动物与家园之间的亲密关系,乃至动物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样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
我们要告诉学生在问答这类试题时要多个心眼,要想到这一问题与主旨有何关系,以确保答案的完美无憾。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解题策略——以“被劝进来的病人”为例
作品赏析1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解题策略——以“被劝进来的病人”为例谢 勇2020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被劝进来的病人”是一篇较为难懂的文章,究其原因,是因为考生在面对较为陌生化的文章时和在考场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六神无主,手足无措。
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应该要“见微知著”、“题目为主”、“同类迁移”、“艺术相通”和“抓住主流”。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现代文是“被劝进来的病人”(干亚群),作为一篇本来较为平常的高考现代文阅读,应该是平淡无奇的。
但是在考完之后,网上一片惊呼,直言难懂。
据腾讯网转发“魔都语文课代表”采访:“昨天是高考首日,课代表奔赴考场,为大家带来了考生对高考语文第一手的评价。
在采访的过程中,不止一位考生提到了对现代文二的疑问。
课代表在考场外采访考生们,‘你觉得整张试卷最难的部分是?’考生们异口同声:现代文二!”下面笔者不揣简陋,简要分析一下文章,探究原因和解决策略。
先看一下原文:1.逢三与逢七,是小镇的市日,类似于我老家的赶集。
碰上市日,医院比较忙,病人把集赶了,顺带把自己的病也看了。
2.市日把村民赶到镇上。
毫无遮拦的市场里,村民们挑肥拣瘦,掂斤捻两,最后以惊人的耐心杀价掐价。
市场上的果蔬大多是自产自销,所以,他们买卖人的身份一个月里经常在换,轮到别人向自己砍价时,嘴上吵吵嚷嚷,手上却不让人吃亏,秤早已捏了起来,秤尾往上一翘,顾客的头随之一歪,一桩生意就完成了。
3.太阳跳上树梢,把市场照得像块煎饼时,人们各自完成买与卖,然后周围的声音慢慢浅下去,摊位上的东西也渐渐薄起来,零乱的脚印,散落的垃圾,以及花花绿绿的鸡屎,跟灵感跑了一半的油画似的。
4.市日把一撮人劝进了医院。
他们带着集市的痕迹来看病。
他们把拖拉机的突突声拐进了医院的大门,手推车咕噜咕噜,一个侧身依在墙角,自行车前架后搁,心事重重似的靠过来,医院的天井一点点被它们拥塞。
清洁工阿德挥舞着扫帚,指挥着拖拉机停这边,手推车放那边,至于自行车,一律摆到车棚。
20 高考新题型现代文阅读Ⅱ小说之文本特征探究题答题攻略-高考语文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
20 小说创新题之文本特征探究答题攻略
高考新题型典例集训
一 考题考向
1. 考题式样
1. (刘慈欣《赡养上帝(节选)》)作家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需要保 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请从“科学性”与“文学性”的角 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2. (郑武文《万年桥》)历史小说是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的文学创作, 请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人物特点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诗意小说”的特征。
答案 这三则材料的诗意之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百合花》没有正 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描写了新媳妇和通讯员美好的第二次相见,虽误解却有情趣。②富有诗意 的景物描写。《哦,香雪》通过满月、山谷、小路、败草、树干等诗化景致的描写,烘托了寂静、 清冷的氛围,为下文香雪心境的变化做了铺垫;《荷花淀》选取诗意的意象,如洁白如雪的苇席、 透明的薄雾、荷叶荷花香等,字里行间充满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③细腻生 动的心理描写。《百合花》中“不断向房里瞅着”“好像在掂量”等细节,表现出新媳妇为是否献出新 被子而展开的纠结;《哦,香雪》中,香雪端详铅笔盒时一系列的细微动作,如“打开”“一拍”“合严 ”“又打开”“摸出”“放进去”“又合上”等,表现了她爱护珍惜铅笔盒的心理;《荷花淀》表现了在唯美 诗意的情境下,水生嫂等待丈夫回来的恬静而不急躁的心情。④清新自然的人物形象。三篇选文分 别塑造了娴静美好、深明大义的新媳妇形象,细腻纯真、自尊自爱的少女形象,勤快利落、温柔贤 淑的水生嫂形象,这些人物都是美好自然、淳朴善良的。总之,清新、温柔、情趣、明媚、细腻、 娴静、美丽,这些诗意之美洋溢在三则材料中,故可称之为“诗意小说”。(写出两个角度即可)
现代文阅读考点例析:句子含义题解题技巧例析
现代文阅读考点例析:句子含义题解题技巧例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现代文阅读考点例析:句子含义题解题技巧例析现代文阅读考点例析:句子含义题解题技巧例析01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试题中的重点和难点,而理解句子含义又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要:例解小说情节核心考点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要:例解小说情节核心考点糖醋张唐波清“糖醋张”,是个挺有名气的厨子,也是个挺有名气的铺子。
张爱国的爹病死得早,娘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他长大。
张爱国打小就讨厌读书,翻开课本头皮就发麻,逃学便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娘也拿他没辙。
娘有一手好厨艺,糖醋排骨糖醋鱼,糖醋豆腐糖醋薯,糖醋茄子糖醋梨,那可是十里八乡第一厨。
娘的心里打着盘算,老话说得好,饿不死的厨子,冻不死的铁匠,咱就将这门手艺传给儿子吧,也算是替他寻了一条谋生的路。
说来也巧,张爱国读书没兴趣,学厨子可是上心得很。
他做起糖醋菜来,一点就通,一学就会。
张爱国听说城里开餐馆赚大钱,他便一头闯进了县城,开张了一家叫“糖醋张”的小铺子。
张爱国自豪地说,这个“糖醋张”的招牌,还是咱宴请了几位文化人琢磨出来的呢。
酒香不怕巷子深。
这个“糖醋张”的小餐馆,虽然铺面的位置有些偏,可架不住张爱国的手艺精湛,味道堪称一绝,一传十,十传百,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慢慢地,食客们便四处传播张爱国的神奇传说,那就是什么客人吃什么菜,他只要看一眼就知晓,客人定个价位就行,无需自己点菜,他保准伺候得客人一百个满意。
就因为这个神奇的传说,小县城里的人们,从此便忘却了张爱国的名字,只记得他就叫“糖醋张”。
新来的张副县长就是不信“糖醋张”的神奇传说。
张副县长下了班,挤进了“糖醋张”铺子,他点了个高档价位,好奇地坐等上菜。
几分钟的工夫,主菜就上了桌,糖醋茄子糖醋梨,还配了几碟爽口的小吃。
张副县长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糖醋茄子,外脆里嫩,酸酸甜甜,味蕾全开;张副县长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糖醋梨子,酒香扑鼻,沁人心脾,胃口大开。
张副县长乐呵呵地走了。
店里的伙计好奇地问“糖醋张”,你咋就知道他爱吃啥呢?你没看出他是个当官的人?当官的平时大肉大鱼吃腻了,他们就好这口“素”的。
“糖醋张”有板有眼地说。
一帮在机关上班的年轻人就是不信“糖醋张”的神奇传说。
下了班,男男女女挤进“糖醋张”铺子,几个男的坐一桌,几个女的坐一桌,两桌都点了个中档价位,好奇地坐等上菜。
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考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一、内容型:关于文章内容的考查,常见的有两个考查方向:【提问方式】本文阐发的主旨是什么?/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
【答题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情感。
【答题示例】《阳光的香味》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主旨。
[参考答案](1)通过..夜来香和昙..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
(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06、2《绵绵土》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7分)(1)通过...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2)通过...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3)通过...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或行文思路或:请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
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习题技巧-借代的表达效果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习题技巧-借代的表达效果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习题技巧-借代的表达效果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习题技巧-借代的表达效果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有的人》)例①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借代的运用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④旌旗十万斩阎罗。
(《梅岭三章》)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
例④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体。
例如:⑥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例⑥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五、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⑦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例⑦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现代文阅读表述题失误例说
23.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者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 要明确教育 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要鼓励学 创造的目标 〖文本《创造宣言》节录〗 生也创造 第3段 ①教育者不是造神像,不是造爱人。②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 善美的活人。③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我们的石像,我们的 爱人。④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⑤先生之最大 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⑥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 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 人。⑦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 像者之失败。⑧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 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⑨在 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 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若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 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要注意集体 要注意师生 创造的特点 间合作创造
二.研读不透,主次不分
• 如1999年高考23题的第一问:“教育的最大成功 是什么?” • 正确的答案:“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 活人。” • 而有考生则答成:“教育要有正确的理论和方 法。” 没有答出要害的东西。 • 解决办法:要避免此类失误,必须要把握准原文 精义,找出凝聚文意的核心段,找准蕴涵文旨的 关键句,这样就具有高屋建瓴的答题优势了。
2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 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 比喻什么? 〖文本《创造宣言》节录〗 第 4段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 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众多的)活人的塑像 教育方法
高考现代阅读例文解析: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高考现代阅读例文解析:重峦叠嶂间的田园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
历史上许多文人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也曾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
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使大家感到陌生。
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人们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可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
人们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大众的关注之外。
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
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
细细一读,果然是好陶渊明成了热门。
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
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
紧扣题目 瞻前顾后 由此及彼——例说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
紧扣题目瞻前顾后由此及彼——例说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唐宗海
【期刊名称】《初中生学习技巧》
【年(卷),期】2004(000)012
【摘要】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的评价强调重在考察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等方面的整体理解能力。
同时还明确指出:“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
现代文阅读题都是围绕这些评价建议拟出的。
对于这类阅读题,我们只要做到紧扣题目,瞻前顾后,由此及彼,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现以200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中“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唐宗海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高中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分析
2.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法指导
3.奏响现代文阅读教学三步曲--例说现代文阅读教学“三步导读”模式
4.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法研究
5.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例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考现代文阅读叙述视角题答题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叙述视角题答题技巧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叙述视角题是一个常见的题型。
为了更好地解答这类题目,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答题技巧。
以下是针对叙述视角题的答题技巧:1. 明确题目要求:首先,学生需要明确题目问的是哪个文本的叙述视角,是小说、散文还是其他类型的文本。
2. 了解常见视角:在小说和散文中,常见的叙述视角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第二人称是以“你”的视角来叙述,而第三人称则是用“他/她”的视角来叙述。
3. 定位叙述视角:学生需要根据文本内容,判断出使用了哪种叙述视角。
例如,如果文本中使用了“我”、“你”等词语,那么就是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视角;如果文本中使用了“他”、“她”等词语,那么就是第三人称视角。
4. 分析叙述视角的作用:叙述视角的选择会影响到文本的意义和氛围。
例如,第一人称叙述通常更具有真实感,而第三人称叙述则更加客观。
学生需要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出叙述视角的作用。
5.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在答题时,学生需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叙述视角的作用。
例如,如果使用第一人称叙述,那么文本中的“我”就可能是作者本人或者某个具体的人物,这种叙述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人物。
6. 考虑作者意图:在分析叙述视角时,还需要考虑作者的意图。
作者选择某种叙述视角可能是为了表达特定的主题或者情感,学生需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
7. 总结答题思路:在答题时,学生需要先明确文本的叙述视角,然后分析这种叙述视角的作用,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和作者的意图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以上技巧,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解答叙述视角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文本和作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因此学生在答题时还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高考语文阅读“作用题”解答思路例说
高考语文阅读“作用题”解答思路例说近年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中,“作用类、好处类”题目出现的频率较高,仅2015年高考就至少有5套试卷出现此类题目。
由于“作用、好处”范围广泛,出题的角度多变,学生面对此类题目时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听凭感觉、任意作答,得分率非常低。
因此,认真探究“作用类、好处类”的设题角度、答题思路和方法,有助于考生解答此类题目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作用题的命题表述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请说说这一段话(或这一句话,或在某方面)的作用”,等等。
本文在此探讨一下这种题型的解答思路和技巧。
一、注重整体阅读意识,是解答“作用题”的前提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第一步都应该“通读课文,知道文章之大概”,从宏观上大致描绘文章的轮廓,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
通过整体阅读,我们不仅能了解作者的基本倾向及表达的内容,而且容易在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重难点。
因此,不管段落是在文章的哪个位置,都必须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切忌只阅读被考查的段落内容或只看它的位置就急于答题,因为每个段落都是文章有条理的组织者,阅读时空缺任一个段落都容易造成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失误。
例1.(2015年湖北卷)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本题采用整体感悟法,整体阅读全文,从文章的中心思想结合波德莱尔诗的表情达意方面入手,从两个方面作答:①以具体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境,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
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才华――即使身不能至,也能够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远方的风景,呈现出富有诗意、流光溢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二、把握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位置,是解答“作用题”的关键段落在文章不同的位置主要是从结构上讲,它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也往往是不同的,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
(一)开头段的作用1.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现代文阅读题失误原因及对策例析
现代文阅读题失误原因及对策例析作者:沈琴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3年第02期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综合性强,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历年高考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在这一部分失分率相当高。
概况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审题不准,答非所问,随心所欲,主观臆断解题示例1:芦芙荭的散文《一只鸟》第一问是: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并简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6分)解题分析:这个题目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而有的学生只回答了其中一个问题,即使回答了两个问题,也未注意到“跌宕”二字,只是一味地概括故事情节,显然没有认真审题。
解题示例2:2010年河北衡水中学调研题《纤夫》第15题:作者为什么说纤夫只是“谋生而已,与伟大却像隔着几重山头”?(6分)解题分析:有学生答成:纤夫,趟河拉纤的苦力。
这种人一无生产资料,二无一技半长,只是靠着有几分蛮力,给人拉船运货,辛苦谋生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理想、志向、情操,甚至人格,又怎么能跟“伟大”联系上呢?这个答案完全是主观臆断,根本没有从原文寻找答案,未能做到就题答题。
技巧点拨:答题的原则是回归原文,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不能主观臆断。
另外要认真审题,不能犯低级错误。
如 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第1小题:请用一句话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
(不超过10个字)可有的学生偏偏写了11个字。
有的题目要求“分三点对此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就只能答三点,而且必须概括。
题目问的是怎样写还是问为什么要这样写,题目问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还是要求推导出事情的必然结果,回答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因此,一定要认真揣摩题干,明确“问”与“答”之间的内在关系,以确定解答的方向和具体内容。
二、就题论题,牵强附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解题示例3:季羡林的散文《月是故乡明》文中有一句是写年近耄耋,所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后有这样的题目,分析该句的表达特色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反复的表达效果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反复的表达效果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反复的表达效果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反复的表达效果反复的赏析要点1、定义: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
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2、反复的类型A、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
例如: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纪念刘合珍君》)B、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例如: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纪念刘和珍君》)3、反复的作用A、连续反复一般都是为了能够强调突出某种意思。
用于写人,强调人物心理状态或思想感情用于写事,强调事件结果或意义用于抒情,强调作者思想感情用于议论,强调作者观点和看法B、间隔反复的作用除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之外,还能起到分清层次脉络,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的作用。
用在抒情文字中能达到反复咏叹,回环起伏抒情效果,充满语言美。
例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铁凝《哦,香雪》)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
再如:忘掉她闻一多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那朝霞在花瓣上,那花心的一缕香──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象春风里一出梦,象梦里的一声钟,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听蟋蟀唱得多好,看墓草长得多高;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这是闻一多悼念自己不幸夭折的女儿的诗,“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在诗的每一节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出现,意在反复强调“忘掉她吧”这是痛极之语,中年失女的巨大哀痛始终包裹着诗人的心,诗人始终都是既努力超脱,又始终无法超脱,只能这样来安慰自己。
新高考语文试卷例题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例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时光的河流①时光的河流在无声地流淌。
从远古的洪荒,到今天的繁华,它一路蜿蜒,将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
河流之中,有无数故事,有无数传奇,也有无数感慨。
②在时光的河流中,我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了整个家族。
她叫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的奠基人。
她一生都在为妇女的健康事业奋斗,从未放弃。
她曾说:“我愿意为妇女的健康事业献出我的一生。
”这句话,道出了她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
③在时光的河流中,我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战士,他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英勇斗争,不畏牺牲。
他叫杨靖宇,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他曾在抗日战争中,率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他曾说:“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我愿意献出我的一切。
”这句话,道出了他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意志。
④在时光的河流中,我看到了一位普通的农民,他用自己的双手,耕耘着希望的田野。
他叫李连成,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民。
他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而努力,从未放弃。
他常说:“种地就是为国家作贡献。
”这句话,道出了他朴实的情怀和坚定的信念。
⑤时光的河流在无声地流淌,那些伟大的母亲、勇敢的战士和普通的农民,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时光的河流”这一标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指时间的流逝B. 指历史的变迁C. 指人生的历程D. 指生命的传承【小题2】请简要分析林巧稚、杨靖宇和李连成三位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时光的河流在无声地流淌”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1】D【小题2】林巧稚:坚定信念,无私奉献;杨靖宇:崇高的信仰,坚定的意志;李连成:朴实的情怀,坚定的信念。
【小题3】这句话意味着时间的流逝是无声无息的,我们无法阻止它,只能顺应它。
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们要珍惜每一刻,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价值,让生命在时光的河流中留下美好的痕迹。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案《现代小说》及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案《现代小说》及例题解析二十年后[美]欧·亨利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
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
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
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
你听了觉得奇怪,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
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
”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
火柴光一亮。
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
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
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
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
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
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
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
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
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问。
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
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
”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
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
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
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
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不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说高考现代文大阅读解题“三步法”【现状分析】多年来高考现代文大阅读题得分率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不少考生平时没有遵循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在解答时,读一遍文本就匆匆答题,还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深入理解文本;三是没有真正掌握解答现代文大阅读题的方法。
因此,我们复习迎考要特别注重训练答题方法和技巧。
下面试以徐州市2008届高三摸底卷现代文大阅读题为例,谈谈解答此类试题的“三步法”。
【试题示例】徐州摸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2分)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议论抒情性散文』特点:常见,难挑战你的智商啦~哈哈(认真看哦,要不然……冷夏荧屏闪电的时代刺激着我们的感观。
可是我们依然爱恋梦境这个虚拟世界带给我们的美妙遐想。
在美丽和感动愈走愈远的时代,我们在梦境里得到永恒的慰藉。
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
阳光像梦一样,安静地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
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
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汽。
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地跑步呼吸。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
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
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
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斯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
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
可以步履缓慢、从容。
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
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
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
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
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失落的珍贵东西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地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
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
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
人心越来越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
人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梭罗的《瓦尔登湖》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
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
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
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
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
他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
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
永远。
1. 文章第二段“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一句中的“近”和“远”的含义与题目“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中的“近”和“远”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4分)『分析题目の类型→答题层次』2. 文章第七段,作者描写了“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斯汀的时代”怎样的生活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3. 结合全文,针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1) “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3分)(2) “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现在的人们心灵与心灵相遇?(3分)4. 作者捧读《瓦尔登湖》“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地跑步呼吸”。
请参照原文,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试举两例谈谈你阅读经典(包括课文中的文学作品)的愉悦感。
(6分)【题目解析】1.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实际上是考查对文本内容要点的筛选、整合与归纳能力。
理解第二段中的“近”和“远”的含义主要结合第一、二两段解答;而理解题目中的“近”和“远”的含义,则要结合全文的主旨来把握。
所以解答本题要以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本的大意为基础,着重筛选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然后加以分析归纳陈述。
参考答案:不同。
因为第二段中的“近”指现代社会(荧屏闪电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物理(外部)距离接近;“远”指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绝加大。
(2分 )题目中的“近”,指作者跨越时空从以梭罗为代表的大师们的作品中,感受到大师脉搏的跳动、思想的节律;作者与大师情感相通、心灵相遇、灵魂相望。
“远”指作者与文学大师们的时空距离遥远。
(2分)2. 本题第一问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第二问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第二问必须紧扣文章主题和具体语境(即上下文)来考虑,一般要从两个方面回答:内容和表达技巧。
但落脚点还要落到表现内容、主题的作用上。
参考答案:生活情景:生活环境静谧舒适,生活节奏悠闲从容,人们内心丰富善感。
这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生活。
(2分)作用:和《瓦尔登湖》中的干净而安静的环境、心境互为映衬;(1分)和人们忙于追逐名利,忙于交际应酬,却不关注内心情感,缺乏情感交流和嘈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作对比;(1分)批判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冷漠、匆忙、焦躁、麻木,表达了作者对安静温暖的理想生活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2分)3. (1)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二要理解本句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2) 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筛选出原文直接表露作者感情倾向的语句,然后加以归纳概括。
参考答案:(1)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文学)对陶冶心灵的重要性,它可以净化灵魂,带给人精神的愉悦和慰藉。
(2) 消除生存的紧迫与焦虑,抛弃对名利的追逐,打捞失落的珍贵东西,通过阅读进行情感交流。
4.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探究能力。
这是今后高考的趋向,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干的基本要求,要“参照原文”,“举两例”,谈谈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愉悦感”。
答题时,可先按照先总说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愉悦感”再“举例解析”的思路展开。
参考答案:本道探究题较开放,答案中应包含“阅读的愉悦感和举例解析”两个要点,每例解析给3分。
比如:示例一: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愉悦身心。
如我读《神的一滴》时,闻到了“那片树林的青涩气”、“潮湿的新鲜的水汽”,看到了“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我感受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
示例二:阅读经典可以丰富情感。
如我读……示例二:阅读经典可以净化灵魂。
如我读……【方法归纳】解答此大题,实际上要经历“三步走”,现归纳如下:第一步,总揽全篇,把握要旨。
首先要强化整体把握的意识,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
如果没有整体意识,就很难把第1题和第2 题答得全面、正确。
在快速阅读并整体感知全文的同时,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拎出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一般指:在篇章结构上,起总领作用的起始句,起收束、总结作用的收束句,起承前启后作用的过渡句;在句子内容上,能概括段落大意的中心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论点的主旨句、中心论点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寓意句,以及关联词、指代词等。
对这些词句作圈画勾点,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如:通观上题中的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文章是围绕着题目“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这一思想感情来串起全文的。
开头部分是指现实中的人们之间“近”和“远”,后文主要指“我”和《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以及以梭罗为代表的大师们之间的“远”和“近”,作者借此表达了《瓦尔登湖》等作品可以净化现代人的灵魂,带给冷漠、匆忙、焦躁、麻木的现代人精神的愉悦和慰藉这一主题。
把握了这些,第1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要“辨明文体特征”。
辨清文本是叙事写人、写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还是抒写人生哲理;然后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去把握思想内容。
如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较为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
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最重要的是把握融于景物之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要体味象征这一表现手法,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议论抒情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
三要“把握行文结构”。
文章的起承转合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
如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句,领起句或总括句,表示主次轻重的词语等,借助这些从而逐段概括内容大意,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框架形成明确的认识。
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把握。
如第一段“我们在梦境里得到永恒的慰藉”,第五段“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第十段“人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梭罗的《瓦尔登湖》”,第十二段“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第十三段“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文章结尾:“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
永远。
”这里的议论抒情句一脉相承。
据此我们把握:开头的“梦境”就是相对于“现实”的理想境界,这正是《瓦尔登湖》等作品带来的美好想象,下文以具体的描写诠释这一可以得到“永恒的慰藉”的“梦境”。
第二步,细读全文,深入理解。
在前面理顺行文思路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则,一要抓住每段的主旨句或关键句,化面为点(浓缩每段内容),连点成线(串起各段内容)。
如果是记叙性作品,就看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等。
二要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注意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