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肠镜在180粒广基息肉内镜粘膜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术后随访观察

合集下载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1122018 年第 5 卷第 49 期2018 Vol.5 No.49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临床护理·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治疗肠息肉的护理体会孙 慧(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江苏 泰州 225321)【摘要】报道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治疗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体会。

完善术前准备,术中与医生默契配合、熟练的技巧,术后细致的病情观察以及饮食、运动等的指导是保证EMR 手术治疗扁平或亚蒂息肉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肠息肉;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49.112.02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扁平或亚蒂息肉等,是在息肉电切术、粘膜下注射以及钛夹止血术等内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其效果好、易操作、安全性高,已逐渐在临床推广普及[1]。

EMR 的顺利进行,疗效满意与否,与护理人员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收集我院2017年3月~7月行肠息肉EMR 的患者25人,年龄在38~70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

其中男18例,女7例;多发性息肉13例,单个息肉12例。

现将肠息肉EMR 的护理配合报告 如下。

1 术前护理1.1 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解释EMR 治疗的经过及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通过介绍以往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之以最佳状态配合治疗。

告知病情,包括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1.2 检查积极完善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等各项辅助 检查。

1.3 器械及药物的准备电子肠镜(OLYMPUS CF-H260AL ),透明帽(OLYMPUS D-201-10704),注射针(OLYMPUS N M -200U -0423)电圈套器(O LY M P U S S D -240U-25),钛夹释放器(OLYMPUS HX-110UR ),钛夹(OLYMPUS HX-610-135L ),1:1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靛胭脂混合液等。

内镜论文临床应用论文: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应用

内镜论文临床应用论文: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应用

内镜论文临床应用论文: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总结评价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的疗效。

方法收集分析我院73例患者,81个位点的结直肠无蒂息肉临床资料,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并对所有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术后1、3、6、12个月和长期结肠镜随访复查。

结果所有患者(100%)完整切除,术后1年复查中未发现残留息肉组织,1例切除时已经癌变患者术后3年随访未发现复发和转移,2例患者术后疤痕脱落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停止出血,未发现穿孔和其它并发症。

结论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是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内镜粘膜切除术无蒂息肉随着放大内镜技术的成熟、染色内镜的广泛开展及对内镜下早癌认识的提高[1],结肠癌起源于结肠腺瘤这一观点目前已被广泛接受[2]。

对于早期癌,内镜治疗与手术治疗有相同的效果[3~4]。

及时发现息肉、及时处理,即对息肉全瘤切除及全瘤活检,这对预防腺瘤恶变,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早期治疗,对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结直肠息肉的治疗原则:首选内镜下切除。

但是经内镜切除大的无蒂结直肠息肉比较困难,而且容易发生结肠穿孔和出血,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是国外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诊治消化道扁平病灶的一项新技术,自2000年3月至2009年6月,本院消化内镜中心对73例大肠广基息肉行肠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73例,其中男39例,女34例,年龄35~87岁,平均61.3±9.7岁,将2.0cm53颗,均执行分次切除。

全部81个病灶取到组织送病理检查,证明完全切除81个,完全切除率为100%。

2.2 病理及预后:腺瘤性息肉17例(23.3%),混合性腺瘤20例(27.4%),绒毛状腺瘤35(47.9%)例,1(1.3%)例癌变。

除2(2.7%)例术后3d继发性出血,经氩气刀电凝或局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处理后成功止血,没有发生穿孔,所有病例均无严重不良并发症发生。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金属夹治疗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的临床价值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金属夹治疗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的临床价值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及金属夹治疗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治疗中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金属夹所具有的治疗效果及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患者共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44例。

对照组接受内镜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实验组接受金属夹配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施术。

对比两组术后复发率、术后出血情况及临床手术指标。

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在术后6月内的息肉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出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各项手术指标较对照组均具有明显优势,P<0.05。

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金属夹在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切除中的应用,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并促进患者实现康复,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及并发症几率,故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金属夹;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治疗效果结直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息肉类型,可由于饮食、感染等多类因素诱发,主要表现为患者结直肠壁粘膜表面突出赘生物,在男性中具有较高发病比例。

有研究指出,部分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病后,可在各类因素影响下导致息肉向恶性肿瘤转化,引发结直肠癌,对患者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对此应通过手术进行切除,但由于部分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患者存在一定切除难度,故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易出现切除残留等问题,且易发生不良医疗事故,故需采取相应措施辅助治疗[1]。

因此,为对比研究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治疗中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金属夹所具有的治疗效果及影响,特实施本次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患者共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44例。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广基息肉的临床效果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广基息肉的临床效果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广基息肉的临床效果杨俊川解放军989中心医院外五科 洛阳 471031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广基息肉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32例(48枚)结肠广基息肉患者实施内镜下EMR治疗。

结果 32例(48枚)广基结直肠息肉均经EMR手术一次顺利切除,一次切除率为97 92%。

手术时间(79 30±18 28)min,切除息肉直径为(3 43±1 51)cm。

其中腺瘤性息肉38枚,增生性息肉8枚,局灶癌变1例(病理证实并追加外科行根治性手术)。

术后24h出现延迟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

未发生术中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术后随访1a,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病例。

结论 EMR治疗广基结肠息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可靠。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广基结肠息肉;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 R5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77-8991(2020)03-0054-02 结直肠息肉是从结直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病变,也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息肉类型[1]。

其中腺瘤性息肉最为多见,具有一定潜在的癌变风险,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2016-01—2018-05间,我院对收治的32例(48个)广基结肠息肉患者均予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MR)治疗,效果肯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内镜等检查确诊,符合EMR手术指征。

排除:(1)合并心、肺、肝、肾等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

(2)存在其他手术或麻醉禁忌证者。

其中,男20例(29枚),女12例(19枚);年龄32~76岁,平均57 59岁。

以下腹部隐痛、便血、便秘、腹泻等为临床主要表现。

其中无症状肠镜体检发现4例。

1.2 方法 对有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活血中成药等抗凝药物史的患者告知停用药物1周以上。

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对肠道进行清洁。

结肠息肉3种内镜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

结肠息肉3种内镜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

结肠息肉3种内镜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武阿丽;吴兵;张亚飞;周景丽;武舍舍;董蕾【摘要】目的:探讨结肠镜下不同方法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方法:756枚结肠息肉行结肠镜下治疗,分别采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378枚,高频电切术治疗115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237枚.术后随访3月,比较3种方法的治愈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APC组(治愈率100%)、EMR组(治愈率96.7%)对于治疗扁平及浅表隆起的结肠息肉明显优于高频电切组(治愈率63.4%,P<0.01),而APC组和EMR 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高频电切组(治愈率94.5%)、EMR组(治愈率100%)对于治疗亚蒂隆起及有蒂隆起的结肠息肉明显优于APC组(治愈率74.5%,P<0.01);而APC组和EMR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PC治疗扁平及浅表隆起的结肠息肉疗效较好,但无法获取完整病变病理结果;高频电圈套器切除可应用于亚蒂及有蒂息肉.EMR对于治疗各种息肉均更加理想.【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42)002【总页数】3页(P214-216)【关键词】结肠息肉/治疗;结肠镜检查/方法;对比研究【作者】武阿丽;吴兵;张亚飞;周景丽;武舍舍;董蕾【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710004;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西电集团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7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9目前对于结肠息肉(尤其是直径<2.0c m)的内镜下治疗多采用氩离子凝固术(APC)及经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为探讨结肠镜下治疗结肠息肉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现将内镜下氩离子凝固疗法、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3种方法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对比分析如下。

对象与方法1 对象 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我们共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结肠息肉患者3748例,检出456例,总计1037枚;结肠息肉756枚,其中炎性息肉253枚,腺瘤503枚;男439枚,女317枚,男女性别比1.38∶1,年龄67±13.4(11~85)岁。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摘要】目的探讨黏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广基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

方法采用胃镜、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40例共47个胃、大肠广基息肉。

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胃镜、结肠镜随访。

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最大的2*3cm,无手术并发症。

术后病理:增生性息肉20例,腺瘤样息肉13例,腺瘤癌变位于黏膜内1例,边缘及基底均无浸润。

幼年性息肉1例,炎性息肉1例。

随访中,1例腺瘤样息肉癌变,基底部及切缘无肿瘤组织残留,未行进一步手术治疗,术后1月、3月及24个月复查未见复发。

结论 EMR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消化道息肉腺瘤【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5-0062-0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近年来发展的内镜治疗新技术,常用来治疗广基息肉、消化道早期癌及黏膜下肿瘤。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按形态可简单分为有蒂和广基两种。

传统的内镜下息肉圈套、电切技术对有蒂的消化道息肉具有较好疗效,但对广基息肉往往难于彻底、安全地切除。

本院采取EMR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内镜中心2010年1月—2013年1月的40例消化道广基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共47个息肉。

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7-80岁,平均年龄52.5岁。

息肉位于胃15例,十二指肠球部1例,十二指肠降部1例,回盲部2例,升结肠2例,横结肠2例,降结肠4例,乙状结肠7例,直肠13例,均为广基息肉,最大的2×3cm,有蒂及亚蒂息肉不包括在内。

2.器械Olympus GIF-H260、GIF-160、GIF-Q-180胃镜,CF-H260AI、CF-V1结肠镜,Medwork INJI-AI-07.160注射针,Olympus-PSD-30发生器,圈套器,钛夹,黏膜下注射液:1:10000肾上腺素盐水。

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体会

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体会

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68例肠息肉患者参与实验,经过对其基本资料的分析后确认符合研究入组条件,均符合EMR术治疗条件。

同时为达成研究目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并分别对其采取常规护理、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心理状态评分。

结果:据统计数据显示,观察组、对照组分别出现2例、6例并发症情况,发生率分别为5.88%、17.6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EMR术治疗肠息肉时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可提高护理综合性、全面性,有助于稳定患者情绪状态、防范并发症。

关键词:肠息肉;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综合护理;并发症;情绪状态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生于结肠道,表现为粘膜表面出现息肉状的病变组织,据有关研究显示,结肠息肉在发展时可能会产生癌变,因此风险性较高。

目前临床上对于肠息肉多采用EMR术治疗,该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良好,治疗针对性高。

EMR术整个操作过程比较复杂,需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升围术期护理质量[1]。

目前看来,常规护理措施的整体效果不佳,极有可能影响EMR术最终的治疗效果,基于此应重视对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深度优化,使其可以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本次研究中,便探析了EMR术治疗肠息肉的护理配合。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共有68例患者参与本次实验,均符合肠息肉诊断条件,于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在我院就医。

本次研究以对照研究形式实施,采用随机数字法对68例患者分组,最终将其分配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4例,例如在对照组,其中包括21例男性和13例女性,年龄43~74岁,平均(52.85±7.16)岁;观察组中男女比例19∶15,年龄介于40~73岁,平均(51.72±7.06)岁,相比之下其基本资料并无明显差异(P>0.05)。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疗效。

方法68例经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大肠广基息肉患者,分析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

结果68例患者的所有广基息肉均一次性成功切除,5例患者术中少量出血,2例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经电凝、钛夹夹闭等处理后止血,无穿孔等其他严重并发症。

术后3、6、12个月随访复查结肠镜,未见息肉复发。

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用于治疗大肠广基息肉,临床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安全,同时能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

关键词大肠广基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临床疗效大肠息肉是起源于结肠、直肠黏膜上皮层的赘生物,是一种临床常见但发病隐匿的肠道病变。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据统计,50%~70%的大肠癌源于腺瘤性息肉[1],“息肉-腺瘤-癌变”被认为是公认的演变模式,结肠镜检查一旦检出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不论大小、部位均应常规活检并切除。

广基息肉指息肉基底较宽,与肠壁紧密相连,较有蒂息肉治疗难度大,如治疗方式不当,很容易造成病灶处大出血和肠壁穿孔,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与预后效果。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最早用于大片组织活检,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治疗浅表平坦型病变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技术[2],通过完整切除带病灶的黏膜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并能获取完整的标本进行病理学研究,明确病变性质。

本院消化内科于2010年1月~2013年10月经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大肠广基息肉患者68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68例大肠广基息肉患者,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54.6±10.2)岁。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大肠广基息肉,病理活检除外癌变。

1. 2 术前准备术前所有患者完善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电图检查,术前至少1周未服用抗凝类药物,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息肉治疗的必要性和检查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风险,签署结肠镜下检查和治疗同意书。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干预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干预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干预【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粘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配合。

方法对60例接受EMR治疗病例近期远期的观察,并总结手术经验。

结果所有病例无迟发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三个月后复查创面愈合好,无肠管疤痕狭窄,一年未见息肉复发。

结论EMR治疗结肠息肉既经济、疗效又好。

对行EMR的患者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及术后的精心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内镜粘膜切除术;结肠息肉;护理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6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41岁至82岁,平均年龄61岁。

息肉单发性40例,多发性20例,息肉部位直肠12例,乙状结肠21例,横结肠15例,41结肠及盲肠12例。

息肉小于1.0厘米的25颗,1.1厘米至2.0厘米的46颗,大于2.0厘米的6颗。

1.2使用器械及药品电子肠镜,高频电发生器,电凝止血钳,圈套器,钛夹,注射针,五爪钳,等渗盐水,肾上腺素,美蓝。

2护理2.1术前护理患者对手术方式、效果不太了解会产生紧张心理,护士应耐心向患者介绍EMR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效果,给与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签好手术同意书,以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肝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测定,老年患者做心电图检查、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对心脏病患者了解近期是否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术前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清洁肠道。

禁用甘露醇以免产生氧气而发生肠道爆炸。

检查各电源连接无误,功率调至适中。

取掉患者随身携带的所有金属物品,以免导电误伤。

检查仪器上各条导线是否连通、圈套器开收是否灵活及钛夹释放器是否正常。

[1]2.2术中的配合及护理术中予以心电监护,测量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60岁以上患者予以低流量输氧。

进行EMR操作时,医护互相配合,60岁以上术中给予氧气输入,并进行心电监护,护士进境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擦伤肠粘膜。

进行粘膜下注射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肠息肉镜下切除术及术后复查

肠息肉镜下切除术及术后复查

肠息肉镜下切除术及术后复查近年来,随着医院业务量的增加,门诊住院患者完善肠镜检查的人次明显的增多,而肠道息肉检查出量也明显的增多,今天跟大家科普一下肠道息肉的相关知识。

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新生物,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

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高。

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

所以,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

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应积极处理,大肠腺瘤演变成癌所需的时间为5~15年。

当然,并非所有腺瘤都会发生癌变。

腺瘤到癌这个时间约为10年。

但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5年。

治疗方法有:内窥镜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肠息肉切除必须做活检,以排除癌变。

1 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一般步骤:步骤一:发现息肉,并尽可能将息肉暴露于视野正中。

步骤二:通过肠镜上的孔道插入圈套器,并在息肉旁伸出钢丝圈。

步骤三:将钢丝圈套住息肉,并于息肉根部收紧钢丝圈。

步骤四:轻轻向肠腔内提起息肉,使钢丝圈尽量远离肠壁黏膜。

步骤五:在钢丝圈上脉冲式通高频电进行电灼烧,直至息肉根部被切断,息肉脱落。

步骤六:为防止创面迟发性出血,可以使用金属夹子夹闭创面。

至此,肠镜下切除息肉的操作完成。

脱落的息肉需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而留置于肠道内的金属夹也将在以后的数日内自行脱落排出体外。

2 不同的息肉要采取不同的切除方法:2.1 单发性息肉:息肉直径0.5 cm的,且有蒂者:可用圈套器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切,如果蒂部较粗:可预先用尼龙绳或金属夹夹闭蒂部远端,再行电切术。

2.2 广基大息肉:直径2cm的广基大息肉和平坦型病变,即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如果选择EMR治疗,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但该方法复发率较高,且不能进行准确的病理检查;故优先推荐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大块、完整的切除病变,并进行完整、准确的病例评估。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疗效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疗效

经验交流75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 无蒂息肉的疗效李成香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医院,陕西省渭南市 715100)摘要:目的 分析对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的具体效果。

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消化道息肉患者1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共156枚息肉。

男性样本60例(95枚息肉),女性样本40例(61枚息肉),其中大肠息肉与胃息肉样本分别有40例(82枚息肉)、60例(74枚息肉)。

采用黏膜下注射-切除法,切除直径小于2cm 的消化道息肉(无蒂/亚蒂);采用透明帽负压吸引,切除直径大于2cm 的(无蒂/亚蒂)胃部息肉;采用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直径大于2cm 的亚蒂胃息肉或大肠息肉(无蒂/亚蒂)。

结果 1例样本(3枚大肠息肉)拒绝手术;EPMR、黏膜下注射-切除法实施对象分别有2枚胃窦部扁平息肉、8枚2cm 以上大肠息肉(无蒂与亚蒂)、其余息肉;术后息肉病理检查结果为管状腺瘤47枚、炎性息肉42枚、绒毛状腺瘤7枚、管状绒毛状腺瘤8枚、增生性息肉65枚、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枚;手术期间样本均无出血、穿孔现象,术后复查均无息肉复发情况。

结论 在消化道无蒂或亚蒂息肉患者中,实施内镜黏膜切除术效果优良,安全性较高,息肉复发情况较少。

关键词:消化道;息肉;直肠黏膜;病理检查;内镜黏膜切除术;穿孔在大肠息肉中,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等属于新生物,该类息肉生长在肠上皮,癌变风险较高;炎性息肉一般是由于吸血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性刺激导致的炎性反应增生,不会发生癌变;增生性息肉发生在肠黏膜,是一种无蒂小结节,部分患者会出现多发现象,病灶直径较小,且无明显症状。

临床数据显示[1],胃肠道无蒂或亚蒂息肉在手术时,均存在难以圈套的现象。

传统手术在切除时,引起凝固时间较长、凝固时电流值较大,因而易导致黏膜壁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黏膜壁穿孔、出血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整体治疗效果[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黏膜上的腺瘤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但长期不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为恶性病变。

对于结直肠息肉的治疗非常重要。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是目前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主要方法,两者各有优劣势。

本文将从临床效果的角度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常适用于结直肠息肉较小且无恶性变化的患者。

该术式通过内窥镜引导下,在息肉鼓起的基础上,利用电切、剜除等方式将息肉切除,同时保留正常的结肠黏膜。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有操作简便、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但也存在术后可能出现残余、复发的问题。

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内窥镜引导下,将圈套套在息肉基部,然后使用高频电切割除息肉。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出血少,同时对于大、扁平、广基的息肉疗效较好。

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也存在术后息肉复发、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三、临床效果比较1. 术后复发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虽然术后可能存在残余的可能,但由于其切除基部充分,并且可以同时取材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因此术后的复发率相对较低。

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的复发率稍高一些,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才能切除干净。

2. 出血风险:两种手术在出血方面都有较好的控制,但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对于较大息肉的切除更为方便,并且减少了出血的风险。

3. 术后恢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由于是对结肠黏膜的直接剜取,术后可能存在结肠收缩等情况,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对正常的结肠黏膜损伤较小,术后患者的恢复速度相对较快。

四、结语通过以上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的临床效果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劣势,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可以针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

国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体会

国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体会

国产 内镜 下 黏膜 切 除术 治 疗广 基 结 直 肠 息 肉的体 会
时强 钟 芸诗 姚 礼庆 陈涛 任 重
2 0U2 圈 套 器 , D 40 R 热 活 检 钳 ,t -0 .3 止 血 夹 , 3 -0 F -1 L I 6 015 X
17 9 3年 n h等首先报道黏膜下 注射 生理盐水切除结肠无 蒂 y
法 、M 、S E R E D等 ; 医师需要 根据 息 肉的 大小 、 内镜 形状 、 否有 是
蒂及 医师 自己的经 验 , 选择合 理 的方法 来治疗 不 同的息 肉。 中
合 晴况 及 有 无 复 发 。以 后 根 据 病 理 结 果 , 3年 复 查 一 次 , 防 1~ 预 复发和再发。 二 、 果 结
10 0 0余例 胃肠镜检查 的基础上 , 开始使用该 内镜行 E MR治疗结 直肠 广基 息 肉。2 1 年 1 月 至 2 1 01 1 0 2年 2月共完 成 2 6例患 者 , 3 O枚广基 息 肉的 国产 内镜 下 E R治疗 。术 前告 知患 者可 能获 M
垫! !且第 6 第 l 堡 鲞 3期
C i Cii asEet ncE io ) J 12 1 V 1 N .3 hnJ l c n( lco i d i . ni r t n u .02.o. o 1 6.
可, 而重度胆 漏除 了行乳头肌切 开 , 还需放 置胆 道内 引流 支架或 者 鼻- 胆引流管 。
道 的梗 阻 , 从而加 大胆 道 的压力 而使胆 漏 量增加 。因此 我们 主 张行乳头肌 切开术后取石 , 并放 置鼻. 胆引流管 。 放置 内引流 支架 时 , 特别是对 于胆囊管 胆漏 的患者 , 最好将
疗需再次手术 , 理起来 比较 棘手 。利用 E C 处 R P放 置鼻 胆 管或

内镜粘膜下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大息肉的应用现状

内镜粘膜下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大息肉的应用现状

内镜粘膜下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大息肉的应用现状摘要】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结直肠巨大息肉病变以及早期肿瘤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

内镜粘膜下切除术(ESD)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手术方式,相对于内镜粘膜剥离术(EMR)而言对于外形扁平、直径较大的肿瘤切除效果更佳,术后复发率更小,目前已经被临床视为结直肠巨大息肉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但是ESD操作也存在一定风险,主要收集了近年来关于ESD治疗结直肠巨大息肉的报道资料,具体阐述了其在结直肠巨大息肉中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结直肠巨大息肉;内镜粘膜下切除术;应用现状【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2-0151-01以往对于胃肠道粘膜肿瘤患者治疗主要采用的是内镜粘膜剥离术(EMR),该种手术具有微创、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是手术切除深度具有一定限制,很难一次性切除外形扁平、直径较大的侧向生长肿瘤(LST),也很难进行完整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存在较高的肿瘤复发率[1]。

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是基于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技术,在癌前病变以及早期消化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ESD技术虽然切除更彻底,也可以进行完整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但是该种技术对于术者操作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术后很容易出现延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2]。

为进一步了解ESD 治疗结直肠巨大息肉的临床价值,本文对其实际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1 ESD适应症及禁忌症ESD 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加入染色剂的生理盐水注射到内镜粘膜下,充分分离粘膜以及肌层,进而采用特制的高频电刀剥离病变所在黏膜,进而达到治疗目的。

ESD技术可将病变完整切除,将消化道肿瘤彻底根治。

但是该种手术治疗必须掌握严格的适应征以及手术禁忌征。

1.1 手术适应征主要包括以下三点:①类癌。

直径在2cm以下,肌层并未受累。

②黏膜下肿瘤。

位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的肿瘤,可以采用ESD技术进行完整剥离。

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平坦型息肉临床疗效观察

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平坦型息肉临床疗效观察

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平坦型息肉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评价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平坦型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收集我院50例结肠平坦型息肉患者,给予内镜下行结肠黏膜切除术(EMR),并对所有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术后1、3、6、12个月随访复查。

结果切除组织表面渗血为5例,给予止血钳止血后无渗血,45例直径<2 cm者术后溃疡表面4周完全愈合;5例>2 cm者6周愈合。

术后未发生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治疗后随访未见复发。

结论EMR操作简单、安全,经济,治疗结肠平坦型息肉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结肠平坦型息肉;结肠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最早在德国和日本用于大片组织活检,近10年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不断创新,应用范围在扩大,主要用于消化道早期癌的切除、腺瘤重度异型增生、平坦型息肉的切除。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们对我院50例结肠平坦型息肉内镜下行结肠黏膜切除术(EMR),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50例结肠平坦型息肉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1岁~70岁。

内镜下均给予取活检送病理,病理回报:其中增生性息肉8例,管状腺瘤12例、绒毛状腺瘤6例、管状绒毛腺瘤l4例,局部癌变4例,混合性腺瘤5例,1例癌变。

均具备EMR适应证:①化验血常规及凝血机制正常,无心、肺、肾功能不全。

②病理证实为腺瘤样增生、黏膜内癌,病变直径小于3 cm[1]。

禁忌证:1肿物侵及黏膜下层,2局部注射后病变抬举不完全者,3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间粘连者,4有结肠镜检查禁忌证5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者。

1.2 手术方法术前化验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检查心电图,清洁肠道。

进镜后全面观察结肠情况,确定病变的距离与位置,首先将内镜注射针经活检孔病变边缘约1~2cm处黏膜下注射0.05%肾上腺素生理盐水2~4 ml,确定病变处黏膜与黏膜下组织充分分离。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DOI:10.16662/ki.1674-0742.2023.19.104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徐坤,宋泽汎,童凤翔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江苏宿迁223800[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 EMR)在胃肠道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6例胃肠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

以信封法分组,对照组43例患者接受电凝电切手术治疗,观察组43例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

统计对比两组息肉成功切除、疾病复发、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和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息肉成功切除率更高,疾病复发率较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术后腹胀、腹痛、便血并发症发生率(25.58%)低于对照组(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460,P<0.05)。

术后,观察组的炎性因子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胃肠道息肉患者,临床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的效果确切,可保证患者胃肠道息肉成功切除,避免疾病二次复发,对减少机体因手术而发生的炎症反应有重要意义,可提高临床疗效,还可保证患者安全。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电凝电切手术;胃肠道息肉;术后并发症;炎症因子;疾病复发;成功切除率[中图分类号]R6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3)07(a)-0104-04Clinical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 (EMR) for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PolypsXU Kun, SONG Zefan, TONG Fengxiang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Suqi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qian, Jiangsu Province, 2238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polyps.Methods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22, 86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polyps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Suqi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e,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Grouped using the envelope method, 43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electrocoagulation and resection surgery, while 43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surgery. Statistically compared of successful polypectomy, disease recurren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s well as the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higher successful polypectomy rate and lower dis⁃ease recurrence rate,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such as abdominal distension, abdominal pain, and bloody stool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5.58%)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6.98%),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460, P<0.05). After sur⁃gery, the average inflammatory factors level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polyp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 surgery has a precise effect, which can [作者简介] 徐坤(1988-),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消化科诊疗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9 0— 3 . 5 : 3 95
[ ] 苏飞, 3 李峰, 晋红中.tr Wee 综合征 国际皮肤性疾病杂志[ ] S g u e~ br J,
20 ,5 3 : 1 0 . 093 ( )1 —13 0
[ ] 高雪梅, 4 程敬亮, 翠萍, S re 任 等.t g —Wee 综合征的影像诊断( u br 附7 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0 83 ( )1 9 20 ,12 : 6—1. [ ] S i it ol M rh M,uh gE ,t1Ptrs f ots e— 5 mr o pu s G, upyF R si Jea.atn nr t l n o oJ n e oc a l hne n i teba n n gs J . ai r h s20 ,7 2 : aemctn h rnadmei e[ ] Rdo a i ,07 2 ( ) i n G pc
图4男 ,6岁, , 4 结核性脑膜炎。a增强 F A H— 显示脑沟内粗线 : L S T WI 样强化( ;: 箭)b 平扫 F A R显示脑沟内高信号( 。 LI 箭) 图 5男 , ,t g — br , 6岁 Su e Wee综合征。a增强 G E—T WI r : R 显示脑沟内 粗 线样强 化 ( )b 平扫 F AR显示 脑沟无 异常 信号 。 箭 ;: LI 图 6女 ,4岁, , 5 卵巢 c 柔脑膜转移。增强 F A H—T WI a LS 显示小脑脑
医学信 息

34 ・ 4 0
N .2 2 1 o1 00
皿 IA F R _ IN 血 的慢 血 流 逆 行 , 膜 血 管 扩 张 和 软 脑 膜 增 厚 【 。 本 组 资 料 中 , 脑 2例
图 1男 , , 3 0岁 , 毒性感 染 。a增 强 F S T WI 病 : A L H— 显示 脑 沟 内细线 样 Sug —Wee综合 征均表 现为 粗线样 强 化 , FA R序列 脑 沟 内均无 异 常 强 化 ( ) b平扫 FA R显示 脑 沟内元 异常高信 号 ( ) tr e br 但 LI 箭 ;: LI 箭 。 信 号 。机理 是 因发 育不 良的软脑 膜 血 管血 流缓 慢 和局 部 皮层 组织 缺 血 _ , 3 _ 图2 男,9岁。M ymoa , 3 oa y 病。a增强 F tH—TwI显示脑沟内广泛 : IS  ̄ 及 慢性缺 氧后胶 质增生 , 比剂 漏入 软脑 膜和 第一 皮层 小 间隙 中 , 对 导致 软 脑 细 线样 强化 ( ) b平扫 F AR显 示脑 沟内线样 高信号 ( ) 箭 ;: LI 箭 。 膜 强化 [ 。 图 3 女 ,8岁 , 毒性脑膜 脑炎 。a增 强 F A H—T WI 示 脑 沟 内粗 , 5 病 : LS 显 文献资 料显示 J 细菌性 脑膜 炎 和病 毒 性 脑膜 炎 常表 现为 柔脑 膜 的 线 线样 强化 ( ) b平 扫 F AR显示 脑沟 内高信号 ( ) : 箭 ;: LI 箭 。

atn ae n e s nr c v r ma ig i y mo a ds a e A s no t u t d iv ri e o e yMR i gn nmo a y ie s : i f e o g
dc ae e ba vsua r ev[] AN m JN uo do,(9 3 er sdcr rlacl sreJ . J RA err i 2o ,O e e re a l 】
样强化, 真菌性脑膜炎则表现为厚 的、 或表面凹凸不平的波浪状、 或结节状 柔脑膜强化。因软脑膜为颅内动脉供血, 瘤细胞可经血液转移至柔脑膜 , 所 以, 增强扫描时柔脑膜转移性肿瘤表现为线样强化或结节样强化_ 。因病 6 J 变较局限及扫描技术缺陷等原 因, 平扫 F I I R容易漏诊。本组 2例均是增 A 强发现病变后 回顾复习 FA R才肯定为异常高信号。 LI 总之 , 同原因致 柔脑 膜增 厚 , 以是 弥 漫性 或 局 限性 , 不 可 可表 现 为 细线 样 、 样或结 节 样 增厚 。 细线 样 增 厚 多 见 于感 染 性 , 多 见 于 病 毒 性 感 粗线 尤 染 , 可见于柔 脑膜 转移性 病变 或血 管性 病变 等 ; 线样 增厚 多见 于 结核 其次 粗 性感染、 血管性病变等 ; 结节样增厚多见于真菌性感染及柔脑膜转移性病变 等 。增 强 F A H— , 较非 增强 F AR更有 价值 , 提高 柔脑膜病 变 的检 L S T WI LI 能 出率 。而平 扫 FA R偶 可早 于增 强 F A H—T WI LI LS 显示 柔脑 膜 病 变 。二 者 相结合能较好地评估不同性质柔脑膜病变特征 , 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 供重 要线索 。
沟 内结节 样强 化 ( ) 箭 。 图 7女 ,7岁 , , 3 右额 叶结 核性 软脑 膜 炎 。平 扫 F AR显示 脑 沟 内 高信 LI 号 ( ) 箭 。 参 考文献
[ ] SukyS G hT H f ra ,t1H pr t syi t ua cni 1 t e L,o D, e e nr ea. yene i esbr h o c n i nt nh a d s c O L I R [] ARA R et nl 07 1 :1 — 2 . p e i ARM IJ . J m J o g o, 0 , 99 3 9 1 a l F ne 2 8 [ ] Mo , gktSHgn , I h po ei el i sn i ud 2 l iN Muiua ,iaosea T eet nn a“w g“o i t l m g i l l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