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接受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启示_王琪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卢少求;刘艳军
【期刊名称】《教育艺术》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是由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
20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对我国美学理论及美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
是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将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就意味着一种思路的转换,即从“灌输论”转向“接受论”。
【总页数】4页(P13-15,12)
【作者】卢少求;刘艳军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育艺术》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靳羽西及其文化意义 [J], 何世剑;程慧雯
2.论接受美学视野下《黄河》钢琴协奏曲的历史性、历时性与共时性(中)——兼论“接受美学”在中国音乐学领域之接受过程 [J], 王进
3.以\"美\"的力量实现\"美\"的效果\r——接受美学视野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J], 李瑞军
4.接受美学视野中的国产青春爱情片 [J], 高钤
5.接受美学视野中的读者接受心理 [J], 李曙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美育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
高校美育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作者:王琦杨小语来源:《重庆行政》2020年第04期2019年教育部下达《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旨在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美育体系,全面塑造学生的人格情操。
美育课程已成为高校教学开展的着力点之一,亦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落脚点,高校美育課程教师应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课程思政的任务与使命。
高校美育与课程思政有着类似的核心诉求,当前高校美育思政处于起步阶段,从教师思政意识培养到课程内容方法建设均尚待完善,其工作路径可围绕先天契合性及现存薄弱点逐步展开。
一、美育与课程思政契合性分析在高校美育中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先天优势,主要是因为美育教学与思政工作在方针目标上存在一定相似性,二者在内容传递中亦有彼此借鉴之处,工作思路上双方也存在着相互契合的要素。
(一)目标的相似性就高校美育而言,其目标具有总体性与分散性。
分散目标是为了总体目标服务的,既有侧重精神的审美意识、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养成等目的,也有侧重实践的审美评价、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等要求。
总体目标则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协助德、智、体、劳教育综合目标的更好实现”[2]。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等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且具有正确政治方向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政工作是其中的重点。
课程思政秉持这一理念,全方位着手,让思政工作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以培养合格的未来中国社会建设者为目标。
可见,高校美育与课程思政都是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而发力,两者的内核中德行教育是关键,立德树人是二者工作中需要坚守的重要原则。
(二)内容的契合性高校美育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基础型的美育理论教学,提高型的艺术鉴赏教学,以及实践型的审美应用教学”[3]。
从现状来看,艺术鉴赏教学的体量最大,开展时间最长,学生接触面最广,教学内容最丰富,在大美育视野下涉及了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史、哲等多个社科门类。
6回顾与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研究进展
回顾与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研究进展[提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自20世纪9o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予以了高度关注,集中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涵艾与特征、类型与机制、过程与规律、效果及其评价四个方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接受理论;研究回顾;研究评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已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综观已有研究成果,理论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涵义与特征、类型与机制、过程与规律、效果及其评价四个方面。
对这些方面的成果进行回顾和评价,是我们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基础。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涵义与特征从涵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涵义经历r由不完整到逐步完整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涵义首先出现在邱柏生等人编的《思想教育接受学》一书中,即:“所谓接受是指主体(即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活动。
”…(这一概念强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在社会环境影响、教育控制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一定义有一定的局限性:第,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仅理解为受教育者的一种内化过程,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过程这一事实。
这种对内化关注较多,对外化关注不是概念实际上属于理解接受观的范畴。
并且,从接受的涵义来看,即接受主体出于某种需要对接受客体的反映、理解、解释、整合、内化以及外化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一种接受过程当然是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过程;第二,将接受客体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已经不适应当今信息社会化的发展了,接受客体应该更广泛,包括形形色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第三,从概念中可以看出,接受的结果是形成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其实这是不完整的,也不是最终结果。
论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美学的借鉴
论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美学的借鉴摘要:接受美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把期待视野、审美经验、读者参与和第二文本等接受美学理论的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将意味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关注的视角由教育者转向受教育者,由教育转向接受,从灌输论转向接受论,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美学借鉴路径接受美学,亦称“接受反映文论”,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美学理论派别。
其创始人是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
接受美学使西方文论由“文本中心论”转向“读者中心论”,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研究、接受研究为着力点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注定是为读者创造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如果没有读者的能动接受,文学作品将毫无意义。
从接受问题的角度看,接受美学所关注的读者接受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接受是两个类似的概念,具有相通性。
将接受美学的接受理论观点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既转换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又把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不无禆益。
一、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美学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接受问题的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美学理论的借鉴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1.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美学的必要性(1)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接受美学理论认为,美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
美育能使受教育者心甘情愿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操,获得精神的满足与愉悦。
美育的这些独特性,使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接受美学理论认为,在文学作品活动中,文本的传播和接受效果的好坏,重点取决于读者而不是作者。
接受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分析
Junl fFj nA r utr n oet nvrt P i sp yadSca Sine) o ra o ui gi l eadFrs yU i sy( hl oh n oi c cs a c u r ei o l e
一
、
接受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 化为其 品 德 行 为 。它 强 调 的是 接 受 主 体 的主 导
地位 , 接受主体 的一 系列接受 活动, 是思想政治教 育过程的关键 。传统 的灌输式 教育方法是一种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强调 以教育者为 主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
体, 片面地 采 取 灌 输 的方 法 , 视受 教 育 者 的接 受 领域 内 以提高 接受 主体 的接 受 活 动为 目标 的教 育 , 忽 主体 地位 , 略受教育 的需要 。这 与 思 想政 治 教育 它研究教育主体与接受主体 、 忽 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 作 为一 门实践性 很强 的学 科不 相 适应 , 约 了思 想 之间的相互关系 , 接受主体 出于 自身需要 , 制 是 在环 政 治教育 实效性 的取 得 。 因此 , 强 大学 生 的思 想 境作用下通 过某些 中介 对接 受客体进 行反 映、 增 选
Ab t a t s r c :Ree r gt e rs ac e u t a o t h e d rsa c p o fr c p o e t eis t e c n o ain o t e r c p o fi fri o t e e r h r s l b u e r a e c e f n o e e t n a sh t ,h o n tt f e e t n o - n h s t i i c o h i d oo i a n oi c le u ain i u r a d a d te fa i i t sr c pi n i a ay e . c ri gy i i p o o e n a c e lg c a d p l i a d c t p t o w r , n sbl yo i e e t n z d Ac o dn l -t s r p s d t e h e l t o s f h e i f t o s l o n t e a c p a c f d oo ia n o i c u ain i r f“ e d r n o v d ‘ e t ei x e in e “ n cp ts vs n ’a d h c e tn eo e lgc l d p l ia e c t t ms i a tld o ne o ra esi v le ”I‘ s t e p r c ”- a t i ae ii ’ n a h c e i o
谈接受美学对文学教育的启示
谈接受美学对文学教育的启示文学理论与文学教育的关系十分紧密,它是文学教育的理论依据,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欣赏文学,在理解、欣赏中实现既定的语文学习目标。
事实上,我们也根本不可能脱离文学理论来进行文学教学。
文学教育中,对作品的主题、结构、风格、形象等的分析都是吸收了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
20世纪文学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变革,其中有一些观念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以前对文学的某些偏执认识,弥补了视野中的一些盲点。
语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理当关心这些变革,并适时改变对文学教育的一些陈旧的看法,使之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接受美学就是其中一种。
在当代文学研究中,接受美学起到了革故鼎新、拓展视野的作用,它把文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读者接受和阅读活动上,根本改变了以往以文本、作品为研究中心的视野,引起了整个文学观念的巨大变革。
随着接受美学的发展、演进、世界化,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即注重读者的审美接受,注重文本与读者的对话交流等等。
其实,语文教学中已经运用了接受美学的部分观点及其方法论。
2003年颁布的高中新课程标准就已经明确引用有关接受美学的理论,在“教学建议”部分就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实现的。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教学中要“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由此,再认真考察接受美学,掌握其与以往“作品中心论”不同的“读者中心论”,研究该理论深刻的方法论意义,会使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贯彻以接受者(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加灵活。
接受美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确立了读者在文学接受中的中心地位,读者在文学活动三环节中占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者一起参与了文学作品价值的创造。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通过对作品符号的解码、解释,不但理解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而且还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对原来的艺术形象进行开拓、补充,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不能言,深化原来并不很深刻的东西。
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素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政治理论的灌输和思想观念的宣传,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和感情冷漠。
而通过美育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使他们更加敏感和包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让他们在对待社会和政治问题时更加细腻和理性。
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灌输知识和传授观念为主,容易使学生陷入“纸上谈兵”和理论空谈的泥淖中。
而通过美育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体验,鼓励他们通过艺术创作和表演活动来传达对社会和政治的思考。
通过参与艺术实践,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表现欲望,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使自己在思想政治领域更加有思想和创造性。
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政治观念的灌输,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而通过美育的教育方式,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呵护,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学生可以得到情感的释放和心灵的滋养,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快乐和充实,更加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灌输为主,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较少,课堂内容显得枯燥乏味。
而通过美育的教育方式,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形象和生动,更加接地气和贴近学生的生活。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立体和多样,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浅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涵_王玉
2011年4月刊改革与开放浅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涵王玉(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接受,是一种特殊的接受活动,它有着特殊的主体、客体、媒介及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
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明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涵就,进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过程。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accept,is a special kind of accept activity,it has a special subject, object,media,and environment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y,the important segment.The proc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tter,it must be clearly understoo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ccept the connotation is optimized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ept activity process.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涵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ept connotation作者简介:王玉,女,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4-0028-01一、接受的内涵接受,其词义为心理上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如我们平常讲接受任务,接受观念等,可理解为承受,采纳。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
论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作用姜旭晨(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 321004)摘要:情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重要因素。
授受主体之间、接受主体与客观因素之间的情感作用的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有效性。
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就要引导授受主体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增强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情感分量、提升思想接受中的“美感”,以提高接受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情感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灌输和接受两大环节,受教育者的接受状态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受教育者接受状态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有来自教育者的、受教育者本身的,以及教育环境的。
其中作为一种非理性因素的情感是影响接受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之中,接受主体的情感体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相容度是关键,影响着主体的认知和行为走向,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有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情感因素分析人的行为不仅受思想认识的支配,也受情感的驱使。
情感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态度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1]当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与人的需要一致时,两者处于肯定的关系中,就会产生喜悦、愉快等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反,两者就处于否定的关系中,就会引起失望、愤怒、厌恶等情感体验。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的情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关系的主观体验,反映的不是教育的客观价值,而是我对教育价值的心理感受。
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是构成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
因为情绪往往处于心理活动的前沿,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不仅受其价值参与的影响,更受其情感参与的影响。
教育者的教授是理性使然,是教育者的责任在起作用,而受教育者则是临场的情感体验在起作用,是对自己负责。
不是内心诚服的接受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受体的情感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正负效应的关键。
积极的情感,可以强化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促进接受的效果;相反,消极的情感,会弱化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抑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将艺术审美元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评估
将艺术审美元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评估发布时间:2023-07-11T06:12:09.199Z 来源:《科技潮》2023年12期作者:王喆[导读]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方面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教师应秉承终身学习的意识,尝试将艺术审美元素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提高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甘肃省兰州市 730020摘要:艺术审美教育具有非常独特的教育作用,并逐渐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宠儿”。
艺术与人们的情感、生活都存在非常紧密的关联,能取得一定的思政教育效果。
在此背景下,教师应尝试将思政教育、艺术审美元素融合起来,挖掘全新的教育路径,运用多样化的教育素材,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艺术审美元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方面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教师应秉承终身学习的意识,尝试将艺术审美元素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提高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一、艺术审美元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积极态度、高尚品德、独立人格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怡情养性、提高气质和人格魅力方面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如果将思政教育、艺术教育融合起来,那么就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1]。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下,学生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能够从网络上看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不仅有正面积极的信息,还有很多不良信息。
如果教师不够关注思政教育,未能融合思政教育和艺术审美元素,那么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使其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最终影响到其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
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融入
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融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创新。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美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更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就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融入进行探讨。
美育是一种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理解和创作,来提高个体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教育活动。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具有以下几个价值:1.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美育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通过接触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如音乐、绘画、雕塑等,可以使学生从心灵上获得满足和愉悦,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
2. 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美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美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美德情操,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对美的感悟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更加向往美好、追求真善美,走向阳光和积极的人生轨迹。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使他们在审美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美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美育如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充分发挥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创新思路,不断探索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使美育活动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下面是一些推荐的融入方式:1. 在思政课程中融入美育元素。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思政课程中,可以融入丰富的美育元素。
通过对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解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教学案例中的美学思考,引导学生审视美好的生活追求;通过大学生自主演绎、合作创作等形式,在思政课中注入美育元素,使思政课程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而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兴趣。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者:赵海琪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年第03期摘要:审美教育是一种易于普及,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多样化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具有特殊的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审美教育作用途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示。
学生对美的崇尚和追求,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其自身来说,无疑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我们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特殊功能,把审美教育切实渗透、贯穿到思想政治课程的全过程,使其发挥应有的效力。
一、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谓审美教育,是指为了培养人在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趋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
黑格尔曾精辟地指出:“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乳交融。
”因此,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美育具有令人愉悦的可塑形象,它对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仍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人们的任何道德行为,都是源于人们的内心指令,一切道德规范,只有当它成为人们的内心信仰和要求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
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不仅从理性认识上应该这么做,而且从内心情感上也甘心情愿地去这么做的时候,人们的道德信念才能是坚定的、稳固的。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审美教育正是依靠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教育,通过情感的变化来分辨美丑,自觉地趋善避恶,实现道德的升华。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美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追求理想的生活。
审美理想是人们在生活中所追求、向往的一种完美的生活境界,是与社会政治理想密切联系的。
接受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角色管理的启示
次 的需求满足过程 。这说 明 ,我们要 以学生为本 ,关 注受
教育者 自 身 需求 ,并且 在积极引导需求实现 的过程 中 ,潜移 默化 、润物无声地 实现教育的 目标 。其三 ,作为权利 主体的 受众 ,受众不仅是信 息的使 用者或消费者 ,他们还是 构成社 会 的基 本成员 ,也是参 与社会管理 和社会公 共事务 的公众 , 他们 具有 “ 主人翁 ”的公 民责任 意识 。“ 接受美 学”理 论正 好涵盖 了上述几 点 ,借 鉴 “ 接受美学 ”理论 ,以学 生的学习 效果 为评价 重点 ,利于提高师生 的积极性 ,营造 良好的竞争 环境 ,从 而实现预期效果 。也就是说 ,对思想 政治教育各方
于教科书 ,接受媒介则 起到 了教学方式或方法 的功 能 ,接受
在《 最后一 案 》 中安排他死 于决 斗。但 由于读者 的呼声太 高 , 大家 一致 要求不 应该 让这 么一位 正义 的化 身就 此死 掉 ,柯 南道 尔便 在 《 空 屋历 险记 》安排 福尔 摩斯 复活 ,重返 英 国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 与“ 接受美学 ” 理论 的共通性 、 相似性 , 使两者之 间相互借鉴又有其 可能性。“ 接受美学 ”理论认为 , 文本接受 的过程 由五个要 素构成 : 创作者 、接受主体 、接受 客体 、接受媒介和接受环境 。同样的政治教育 的接受过 程也 是 由这五个要素相互影 响共 同构成的 : 创作者与教 师的角色 相对应 ,接受 主体 与学 生的角色相对应 ,而接受客体则 相当
青年与社会
2 0 1 4 年1 0 月上 第2 8 期 总第5 7 4 期
接受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角色管理的启示
雷 娜
浅析美学理论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美学理论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者:罗夏梓平叶欣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5期关键词美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作者简介:罗夏梓平,四川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俗学、文化人类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叶欣,四川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2.204(一)美学的涵义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美学”一词。
就我国而言,对美学进行了两次讨论:第一次是50、60年代,对美学本质的讨论;第二次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关于中华民族对自己历史、命运、前途的深刻反思。
宗白华提出“人生艺术化”的美学理念。
李泽厚认为,应从人类学本体论的角度来对待和研究美与艺术,是一种实践美学,注重的是美学的社会效用价值。
叶朗在批判继承宗白华和李泽厚等前人的基础上提出美学应关注人生和艺术,他认为,“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世界的和价值世界”。
[1] 如今,学界普遍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目的在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追求幸福,在人生的追求上给予人们更好更多的向导。
(二)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的引领,用美来教育人民大众,具有现实意义。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赵士林认为,美学是为了扩大美学的应用领域,使之成为一门全面完整的关于美的科学,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广泛地、更加密切地联结起来,从而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服务。
[2]从思想政治的角度来看,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及其研究意义探究
、
建构 和重构 , 并形成新 的思想 意识的过程; 外化就是 将这种意识 转化为 具体的待人接物的行为和态度 。 完整的接受过程是 内化和外化的统一 , 只有其一 的不是完整的接受 , 是虚假接受 。 () 3 长期性和反复性 的统一 。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不是一蹴而就 的, 而是一个 长期的反复 的过程 , 某种意义上说 , 从 它将贯 穿人的一生 , 它 和人类的一般的认知活动一样 ,它需 要经历多次 的反复 , 无数 次的实 践、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的接受活动过程 。同时 , 由于主体 的个体差 异 性及其 生活环境 、 工作 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的性质 和范围的阶段性 的改 变, 连续不 断的思想 政治 教育接 受过程 又表现 出阶段性 的特征 。随着环 境的不 断变化 , 过程 不可避免 的出现各种 曲折 , 接受 导致思想和 品德 的 反 复变化 。 二 、 究 思想 政 治 教 育接 受 的 意义 研 1理论意义 、 第一 、 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 育接受理论 。目前 , 思想 政治教育接 受理论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中一个新兴的领域 ,它 以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活动和过程为研究对象 , 涵盖思想政 治教 育接受过程 、 机理 、 律 、 规 原则以及诊断 、 评价等丰富的内容 。 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可以不断丰富发 展着原有理论体系 , 充实和完善着思想政 治教育的接受理论 。同时 , 作 为一项新兴的理论课题 , 因其起步较晚 , 论研究 未免相对薄弱 。 目前 理 涉足思想 政治教 育接受 理论研 究 的学 者们还 未达 成较 一致 的理论观 点, 有些理论观点有待进一步的商榷。 从不同的视 角来谈 思想政 治教育 接 受理论 , 可以使这一 理论 不断完 善, 向着科学化 的方 向发展 。 第二 、 有利 于扩展 思想 政治教育研究 的广度 和深 度 , 促进思想政治 教 育学科 理论 的发展。 思想 政治教 育学在其 日臻科学化 、 系统化 的发展 轨道上 , 需要不 断地丰 富、 拓展 自身的理论体系 。作 为思 想政治教育学 研究 的一个重要领域 ,思 想政 治教育接受理论便是 这种 丰富和拓展 的 有力体现 。 它一反传统 的过 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 的主导作用 , 把 处于客体地位的受教育者视为 主体 , 把研究的重点转 向接受 主体 , 从思 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 的角度来 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 活动 ,注重接受 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中自主性和能动性 。 因此 ,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理论的形成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 教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必将 为整 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系统化 、 科学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 2 实践意义 、 研究 思想政 治教育接受有利 于增 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 、有效 性和 科 学性。 首先 ,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把受 教育者放在接受主体的位置 上, 把研究的重点 转向接受主体的接受上 , 有利 于提高思想政治 教育的 针对性 。其 次, 思想政 治教育在当前遇到很 大的困难 , 其效果不能令人 满意, 主要还是接受效果 不佳 , 思想政治教育 的接受研究从考察受教育 者 的接受特点和过程 出发 , 大限度的发挥受教 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 最 调 动他们 的积极性 , 实现思想政 治教育接受 的目的, 利于提高思想政治 有 教育 的实践成效 。 再次 ,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的关 于接受特征 、 规律 、 运行体制及效果评价的研究 , 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的科学性 。
从接受美学角度浅析
《傲慢与偏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 世纪末到19 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文章跌宕起伏,给人以丰富的假象空间。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心情也随着作者和自己的想象四处漫游,从而吸引了广大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而这种跌宕起伏的情节正是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让读者置身于作品中能动的创作自己的作品。
这恰恰符合接受美学也称接受理论的主张。
接受美学既是一种文学理论,也是一种美学理论。
20 世纪60 年代,以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派迅速崛起,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理论,实现了文学研究方向的根本变化。
首先,在接受美学中,“期待视域”是它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作者留给读者的空白之处,给予读者填补的地方。
根据读者所处客观背景以及读者主观方面的差异,“期待视域”也不尽相同。
“期待视域”主要有两大形态:一个是既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的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隘的文学期待视域)另一个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域。
其次,姚斯提出的“审美距离”是接受美学的又一重要概念,姚斯认为一部作品的审美价值在接受过程中被反复得到证实,是由人们既定的期待视域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一个审美距离所决定的,而“审美距离”就是读者的“期待视域”和实际的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
《傲慢与偏见》正是通过利用“审美距离”与读者进行交流。
这种“审美距离” 在描写伊丽莎白和达西以及简和宾利的爱情时,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首先,作家在描写简和宾利最初相遇时,两人在聚会上一见钟情,随后宾利便邀请简到府上做客,让读者理所当然认为两个人会在互相倾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交往,迅速拉近了“审美距离”。
然而作品并为如此发展,而是因为简的不善于表达、看似冷漠以及宾利亲人及朋友对两人身份差距的指责,宾利不得不放弃对简的追求而离开。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及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doc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及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作者:冯达成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6期[摘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的研究,坚持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价值性、民主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契合性原则,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作者简介]冯达成(1964- ),男,广东广宁人,广西财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广西南宁 530003)[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9-0104-02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接受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人类对待与自己有关的事物都有一个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的问题。
人类的接受对象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对象构成不同的接受活动。
作为人类认识活动意义上的接受,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受传者对传授者通过一定媒介而传递的思想文化信息的选择、接纳、认可的动态过程。
接受标志着人作为主体对于客体的认同、承认、接纳的态度。
一个人接受了某种思想,就意味这种思想进入人的头脑,进而成为人的内在观念和行为指导、准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社会的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思想品德与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要求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同时要求受教育者自觉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一般知识教育不同,它是人类价值认识的成果,受接受主体价值倾向的制约。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且后者更为重要。
现实中,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受教育者会因其各自不同的需求而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并导致不同的接受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可行性与接受可能性的反差,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属性与受教育者接受的适应与契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文 论 坛
157
INTELLIGENCE
浅析接受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启示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 琪
摘 要:接受美学是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前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学派,本文把接受美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结合,论证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借鉴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接受美学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 借鉴
接受美学作为20世纪60年兴起的一种美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将接受美学理论观点引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将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一、两者概念阐述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是由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美学理论,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伊瑟尔等人是这种美学形式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是读者积极参与的过程, 是一种主动的接受过程。
读者的参与可以实现作品的价值并带动作品的再次创作,离开了读者的审美接受,作品也就缺少了存在的意义。
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读者中心论,强调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凸显自己作为接受主体的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理论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是以提高接受主体的接受活动为目标的教育,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和教育接受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接受主体处于某种自身目的的需要,在具体的环境影响下通过某种媒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的活动过程,通过有效的接受,使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观点以及政治观念被内化为接受主体内在的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其品德行为,从而形成人的内化的精神和外化的行为。
二、接受美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结合的必要性分析(一)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上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过程,片面的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达不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素质的目的,反而会使得受教育者产生厌学的情绪。
而接受美学作为一个健全的理论体系,我们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借鉴接受美学的理论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并把两者结合很具有必要性。
(二)从两者的构成要素来看
接受美学认为整个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是由作者、读者、文学作品、接受媒介和接受环境等组成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以及教育活动的环境。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接受美学中的文学作品的作者相似;受教育者是接受活动的主体,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施加影响的对象,相当于接受美学要素中的读者;教育媒介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相当于接受美学中的接受媒介。
教育环境是指能够对具体思想政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又和接受环境相似。
三、接受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的借鉴(一)用“期待视野”优化思想政治接受理论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
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程度取决于作品能够满足于读者的“期待视野”的程度。
如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作品的感受等于或者小于自己在阅读活动开始前对作品的“期待视野”,读者会感到作品是索然无味的,会主动的放弃阅读。
相反,如果作品超出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便会觉得作品很有吸引力,从而会通读整个作品,同时,这种阅读体验也会更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读者新的“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对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启示在于,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必须认真分析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期待视野”,承认接受主体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期待视野”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我们也要分析受教育者在受教育教育前和开始后不同的“期待视野”,并引导受教育者把两者结合,促使受教育者不断进步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促进“视野融合”的手段有很多,最主要就是激发受教育者的自身需要。
作为思政教育者应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是在受教育者自身需要的驱动下进行的,需要越强烈,主体的接受活动就越具有内在的驱动力。
(二)用“第二文本”内化思想政治接受理论
接受美学认为:“未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是第一文本;经过读者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第二文本”“经过了读者主观的润色、加工与改造,渗透着读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重视“第一文本”的基础上,也应该重视“第二文本”的实现,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在已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上,加以自己独立的思考,融合自己以往的实践经验从而形成新的认知活动。
另外我们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关键取决于受教育者形成的“第二文本”,而不是“第一文本”。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把“第二文本”作为反馈自己教育效果的媒介,通过“第二文本”的反馈的信息及时发现教育对象的问题,并根据反馈的“第二文本”的差异性来寻找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不足, 在保持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 进行有效的改进, 实现“第二文本”与“第一文本”的有效衔接, 在二者的有机统一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
教育者要始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向受教育者灌输已有的道德、法律规范,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去认识、去遵守,自觉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美学的理论在这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张耀灿、郑永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 2006: 191。
[3] 卢少求:《试析接受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