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

合集下载

5.1法不可违(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教案+作业(部编版)

5.1法不可违(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教案+作业(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教案

备课序号:第10 节

4.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的责任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故事三】——故事呈案例,快乐好学习

近日,陕西吴起县公安局长城派出所依法查处一起谎报案情案件,谎报案情男子被拘留。2021年7月20日23时许,杨某酒后拨打110报警称其10岁的儿子走失。接警后长城派出所民警迅速出警赶往杨某家中,到达现场后,杨某并不在家中,民警向其家人了解情况后得知,孩子在走失前曾与杨某通过几次电话,在最后一次通话时孩子已独自一人外出了,之后孩子就一直没有回家,并且手机已经关机。次日凌晨2时许,杨某回到家中,民警向其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发现其丝毫没有因儿子走失而紧张的表情,并且说话相互矛盾,最终杨某承认孩子被自己带到出租屋了,报警称儿子失踪的目的就是通过此事能迫使离家出走的妻子回家。经调查,杨某夫妻关系不合,妻子外出两个月一直不与杨某联系,杨某便自编自演儿子失踪以吓唬其妻子回家。【小组合作】——互帮又互学,小组力量大

思考: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杨某?你还知道哪些同类型的违法行为?

预设:杨某谎报警情故意扰乱公共秩序,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破坏铁路封

③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的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要尊重他人的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

【知识梳理】——学会思维法,知识全概括

【课堂训练】——掌握怎么样,我来试一试

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就是( A )A.不违法B.不违纪C.不说谎D.不犯罪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法不可违》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一节内容。本

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的规范作用,以及遵守法律的必要性。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基石,是不可违背的。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于法律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可能还

不够深入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问题,但对于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还缺乏明确的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的规范作用。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维护自身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

1.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2.法律对公民权益的保护作用。

3.学生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五.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

义。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模拟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

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设计情景模拟题,让学生参与实践。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情景模拟。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上册八年级道德与法治5.1《法不可违》教案

人教版上册八年级道德与法治5.1《法不可违》教案

⼈教版上册⼋年级道德与法治5.1《法不可违》教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框法不可违

⼀、教学⽬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法的⼈。

2.能⼒⽬标:逐步形成⾃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活动的能⼒。

3.知识⽬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为的类别;认识⼀般违法⾏为的危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违法⽆⼩事。

难点:警惕⾝边的违法⾏为。

三、教学⽅法

情境体验、合作探究

四、教学⽅法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新课

活动⼀:【运⽤你的经验: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P46

问题:(1)⼩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学⽣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1)因为⼩勤不懂法,到建筑⼯地捡固定脚⼿架⽤的铁卡⼦去卖废品,他的⾏为是违法的。(2)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导语:法律作为⼀种⾏为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们⾏为的底线。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本节课我们就⼀起来学习《法不可违》。

(⼆)讲授新课

第⼀框法不可违(板书)

⼀、违法⽆⼩事(板书)

1.违法⾏为的含义(板书)

教师指导学⽣阅读课⽂P48正⽂第⼀⾃然段,帮助学⽣归纳总结。

含义:违法⾏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为。

2.违法⾏为的分类(板书)

教师指导学⽣阅读课⽂P48正⽂第⼆⾃然段,帮助学⽣归纳总结。

分类:民事违法⾏为、⾏政违法⾏为、刑事违法⾏为。

活动⼆:【探究与分享:认识违法⾏为类别】P47

问题:上述⾏为是不是违法⾏为?属于哪⼀类违法⾏为?

学⽣思考、讨论、回答……

5-1法不可违(教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一线自用课件教案

5-1法不可违(教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一线自用课件教案

了某项法律,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合作探究——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小试牛刀:判断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探究与分享

思考: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侵权和违约)。

民事违法行为:指平等的社会成员在民事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通常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赔偿损失、赔礼道歉、返还财产

2、根据你的经验,下列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3、判断违法行为类型的技巧:

一看所违法的法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

二看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拘留、罚款

三看典型行为:如,扰乱公共秩序

4、小结: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针对行政违法行为)

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针对民事违法行为)

③在社会交往中,依法从事民法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请同学们谈收获学生自由回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言

检测反馈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这直接体现了法律(C )

A.告知我们可以做什么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节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得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主观故意,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

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1.道德修养:践行以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

2.法治观念: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教学重点:什么是违法行为及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学会辨别身边的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多媒体教学、网络音视频资源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教师设置活动:《孤注一掷》

1.展示电影《孤注一掷》内容梗概 1.仔细阅读材料。

2.播放视频片段

3.言语引导提出主题

2.认真观看视频,跟随教师引导。

1.剧情回顾:诈骗集团窝点被铲除,涉案人员获刑

展示事件的详细背景

《法不可违》参考教案

《法不可违》参考教案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5.1 法不可违教案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46-52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

1、如何正确认识法律的作用?(P46)

2、什么是违法行为?(P48)

3、违法的个人原因?(P48)

4、★违法行为包括哪几类?(P48)

5、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6、如何防范一般违法行为,做到遵章守法?(P51)

【运用你的经验】

请同学们阅读P46页运用你的经验,回答问题。引入新课。

归纳小结: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只要做到不违法,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避免。

一. 违法无小事

1、如何正确认识法律的作用?(P46)

➢请同学们阅读P46页,正确认识法律的作用。

归纳小结:①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②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什么是违法行为?(P48)

➢请同学们阅读P48页,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

归纳小结: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违法的个人原因?(P48))

➢请同学们阅读P48页,知道违法的个人原因。

归纳小结:青少年容易违法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①个人方面: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能明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5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5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教案

5.1 法不可违初二政治组教案

让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填写表格:(时间5min左右)知识释疑:

1、民法:指的是一类民事法律法规,如民法总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商标法、专利费、组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等

2、民事责任:补偿和恢复原状的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

3、行政处分: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给予有违法失职行为的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的一

种惩罚措施;具体见书本。

知识运用:

下列镜头中的行为是何类违法行为?

镜头一:生活中经常出现捡到失物据为己有的情况,或者向失主索要报酬。

上述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民事违法行为

镜头二:我们经常在公众场所看到他人喧闹起哄,扰乱公共秩序。

镜头二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

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镜头三: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新闻里报道持刀抢夺他人财物的事情。

镜头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刑事违法行为环节三: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展示图片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这些行为。

思考:想一想,这些行为违法吗?违反了什么法律?属于何类违法行为?

了解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举例: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散布谣言、违反交通规则、旅游不文明行为、破坏公物等。

案例分析:

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收一半货物。

人教部编版八上道德与法治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上道德与法治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人教版

一、备理念

教育教学新要求,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以适应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文化基础为需要,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为必备能力的三大基本要点构成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而形成法治意识是核心素养必备的重中之重,这种关键能力是学生在实现公众参与时的主观要求,同时也是必要前提。为此,教师作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二、课标要求

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一、成长中的我部分(三)心中有法

1、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2、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教材分析

《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内容安排:本框题通过“运用你的经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的后果,从而开启下文。通过展示违法行为的镜头,剖析违法行为的类型和法律责任。通过探究治安管理违法行为案例,让学生了解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型和危害。通过分析“探究与分享”活动中的民事违法行为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都是民事违法行为。本框题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形成认识,突破难点。

部编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1 法不可违教案

部编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1 法不可违教案

部编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某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令某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的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故意的,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

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定义和特征,认识到法律是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2. 使学生明白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会在生活中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

3. 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法律的特征。

2. 难点: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

三、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法治素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教学新课:介绍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让学生理解法律是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违反法律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会在生活中遵守法律。

4.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五、课后作业

1.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违法行为,分析其危害和后果。

六、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等。

2. 使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违反法律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七、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法律的基本原则。

2.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

八、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单元素养目标

【2022新课标】

政治认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的传统美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

道德修养: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理解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做到言行一致;团结同学,宽容友爱;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遵纪守法,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法治观念:了解民法典中的诚信原则;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责任意识: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

二、课时核心素养目标

【法治观念】

1.理解法律的作用;

2.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

3.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并学会正确判断;

4.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责任意识】

1.树立法律意识,远离违法行为;

2.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

【难点】违法行为的判定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与建议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

【少年犯看守所与妈妈团

聚】

总结:违法犯罪,不仅给

个人的人生道路留下阴影,而

且给家庭带来痛苦和悲伤。这

节课,我们来一起走进《法不

可违》

1.看视频,思考问

题:视频对你有何启

示?

2.交流、分享,体会

违法导致的恶劣后

果。

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

步形成遵纪守法的价值观取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51法不可违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51法不可违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5.1法不可违预览教师讲述: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治理处分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治理的行为。违反治安治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平安,X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治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分的行为。

活动五: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分?

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约,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我国〔合约法〕第—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约义务或者履行合约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X了对方的肖像权。〔X民法通则〕第—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排解影响,赔礼抱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X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法来标准公平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X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约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六: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标准自己的行为。

5.1 法不可违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5.1 法不可违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授课内容:教育部组织编写《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课时《法不可违》。

一、授课对象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中,第一节《成长中的我》,心中有法里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要帮助学生梳理法律、违法、犯罪的概念,知道社会秩序的含义,树立法律意识启觉做到维护规则、遵守法律。根据教材具体分析,本节课须掌握以下内容:

(一)违法无小事

1.法律的作用

2.违法行为的含义

3.违法行为的分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的典型表现:违反治安管理法律

2.民事违法行为的典型表现:侵犯他人的民事权利和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3.如何做遵章守法的好公民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大多处于13-14岁期间的青春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会自

发的思考问题,但是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在情绪上有不稳定、起伏较大、易冲动的特点;在态度上极易受到环境和身边人的影响,且对法律和违法行为等内容了解甚少,法制观念淡薄,加上这一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快速发展,会有特别想表现自己的欲望,导致极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所以,帮助学生树立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非常的重要。

五、设计思路

(一)导入环节(2分钟)

本节课以监狱的部分生活实录视频导入,借以震撼学生的心灵,彰显本课内容的严肃性,引出本课主题——《法不可违》。

(二)自主学习(4分钟)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加上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科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对基础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如违法行为的概念、违法行为的分类等,并整体感知本节课内容。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八年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课题5-1法不可违

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知道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了解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

了解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掌握遵章守法的要求。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学会分辨是非。

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审核人

教学过程

流程时间教学

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

及对策

5分钟导入

新课播放视频

播放‚吉林省副省长谷春立落马‛的视频。提出

问题:

吉林‚首虎‛谷春立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不能违法,

无论是谁违法就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学生观看、思考并回

答问题。

视频的展示,激发

学生探究学习本课

的兴趣,引发学生

对法律及法不可违

的思考。

7分钟问题

引领,

自主

学习

学生根据

学习目标

和问题导

读自主预

习。

导读问题:

1、运用你的经验说明法律的规范作用具体体现在

哪些方面?

2、结合P47活动,什么是违法行为?从哪两个角

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

3、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4、‚违法必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观点对吗?

5、P49探究,我们身边有哪些行政违法行为?

6、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哪些民事活动?

哪部法律规范公民的民事活动?

7、结合P50探究和P51上相关链接,社会生活中

有哪两种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阅读教材P46~52,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5.1法不可违》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5.1法不可违》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5.1法不可违》

一. 教材分析

《5.1法不可违》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每个人的约束力,以及遵守法律的必要性。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更加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增强遵守法律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每个人的约束力。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3.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法律的重要性

2.法律对每个人的约束力

3.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五.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增强法律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等活动,提高法律素质。

六. 教学准备

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法律的作用。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3.准备模拟法庭器材和材料,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如法庭、警察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了解?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

2.呈现(10分钟)

呈现典型案例,如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法律对这些行为有哪些制裁措施。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法律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1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得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主观故意,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

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1.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2.分组对三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讨论:这些行为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怎么才能解决问题?

提示: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

苏某的手表;

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

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3.分享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1.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一)警惕和远离行政违法行为

活动一: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设计意图:选取的三个案例中的情形都是中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或可能遇到的。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对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由进一步认识,认识其危害性,并在生活中加强防范。

1.阅读教材P49“探究与分享”

2.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提示:三个案例分别对应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三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镜头一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镜头二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属于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镜头三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属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

教师强调: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

教师补充:《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二)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三)在铁路线路、桥梁、涵洞处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的。(四)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或者平交过道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中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但是如果把对方打成轻伤,就会受到刑事处罚。

教师总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的行政违法行为。

(二)警惕和远离民事违法行为

1.阅读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2.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

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3 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违法无小事⎩⎪⎨⎪⎧什么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法不可违,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法律名词较多,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可以在学习本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为了解各类违法行为的表现作好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