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传承及保护

合集下载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青竹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技艺之一。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至今仍然在一些地方得以保留和发展。

青竹刻是以青竹为材料,采用刻、雕、磨三种手法进行雕刻和装饰的艺术形式。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

青竹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中国。

据史书记载,青竹刻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那个时候青竹刻主要用于制作人物和动物的图案,代表着贤人聚集和吉祥的寓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竹刻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普通百姓也开始使用它来装饰家具和日常用品。

在唐宋时期,青竹刻达到了巅峰。

那个时候,青竹刻技艺经过进一步的提升,不仅在装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还作为贵族和士人的爱好而广泛传播。

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以青竹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这使得青竹刻成为了古代文人雅士的代表。

明清时期,青竹刻成为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在这个时期,青竹刻逐渐平民化,成为了一种普通百姓的娱乐和装饰手法。

青竹刻的技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技艺精湛的艺术家和大师。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表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近代以来,青竹刻在一些地方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和工业的进步,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需求逐渐减少,青竹刻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在一些传统的山区和农村地区,青竹刻仍然得以保留和传承。

许多有心人士致力于青竹刻的传承和发展,他们通过组织培训、举办展览和推广活动,使得青竹刻得到了一定的注重和认可。

青竹刻的传承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只有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青竹刻,才能够使得它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青竹刻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政策支持,从而保护和传承这项优秀的传统艺术。

青竹刻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喜好,也是普通百姓的装饰手法。

青竹刻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艺术家的努力和社会的支持,只有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将这项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它。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留青竹刻是中国传统的工艺技艺,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留青竹刻是以竹为材料,通过雕刻技术,将生动的图案和精美的文字刻在竹制品上,形成独特的艺术品。

这一传统工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如今留青竹刻依然传承着古老的工艺和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和审美情趣。

留青竹刻刻工精湛,品种广泛。

他们通过对竹子的表面进行精细雕刻,创作出鲜活、生动的图案和精美的文字。

常见的留青竹刻作品有花鸟虫鱼、诗句与图像等。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留青竹刻的内容也逐渐增加,包括历史人物传世语录、祝寿贺词、生活乐趣的描绘等,不仅在文房雅居中流传,其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留青竹刻的工艺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雕刻师傅有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创意,才能将竹子雕刻成精美的作品。

留青竹刻要求雕刻师傅有娴熟的技法,精准的操作技能是保证雕刻品质的重要因素。

而丰富的创意则能够保证作品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雕刻师傅需要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将文化和艺术融合在作品中,使得留青竹刻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留青竹刻也开始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

虽然留青竹刻的工艺依然沿袭着古法古制,但在创作内容上已经逐渐融入了当代的气息。

现代雕刻师傅除了传统的花鸟虫鱼和诗句图像外,也创作了更多与时代相关的作品,如现代人物塑像、城市风光描绘等。

而在工艺上,留青竹刻也借鉴了一些现代科技手段,使得传统的竹刻工艺更加精密和完善。

如今,留青竹刻的传承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爱好者加入到留青竹刻的传承与推广中来,他们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传统的工艺技艺,通过举办展览、比赛和培训班等方式,使得留青竹刻的传统工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这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当下,留青竹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工艺,更成为了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青竹是一种常见的竹子品种,因其色泽青翠,而得名“青竹”。

它不仅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还被广泛用于制作家具、文具和手工艺品等。

其中,青竹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深受人们喜爱。

青竹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已经有了用青竹制作筷子、笔筒等生活用具的记录。

而到了唐代,青竹刻已成为一种高级手艺,专门制作盒子、笔筒、香炉等文房四宝。

宋代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流行于宫廷、贵族,还深入到民间,成为了一种普及的生活艺术。

明清时期,青竹刻技艺得到更加精湛的发展。

竹刻家通过改良刻刀、刻制技法的突破以及选材等方面的优化,使青竹刻的作品更加精美绝伦。

此时的青竹刻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绘制出了许多精美的作品。

其中,名家郎世宁更是青竹刻的代表性人物,他所制作的作品风格独特,精湛绝伦,堪称青竹刻的顶峰。

近年来,青竹刻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保护。

一些知名的文化机构和手工艺协会,对青竹刻的历史、技艺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和推广,将其传承至今。

同时,许多青竹刻爱好者也自发组织起来,通过传帮带、交流学习的方式,保护和发扬青竹刻的精髓。

青竹刻技艺的传承,除了要讲究传统技艺的正宗性和流派发展的多样性,更要强调青竹刻的创新性。

创新是保护传统手工艺不衰老的重要手段,而青竹刻正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促进其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青竹刻技艺,让青竹刻这一道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风景线,继续流传下去,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例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例

中 图分 类 号 : G 7 1 5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 7 5 1 8 【 2 0 1 6 ) 2 9 — 0 0 8 6 — 0 3
2 0 1 4年 《 苏南 现代化 建设 示范 区规划 》 中提 到 : “ 彰 显苏 南文 化风 采 ,要充 分发 掘 苏南 优 秀传 统文
实 际人 数 来 看 , 家 族 传 承正 面 临 人才 缺 乏 的 困境 , 在 非遗 的传 承 中 ,传 承 人是 非 遗 传 承链 中最 重 要
色. 加 强非 物质 文化遗 产保 护传 承 和开发 利用 。 ” 党
的 十八 届 五 中全 会 提 出 的 “ 十三五” 规划, 建 议 将
综合 探 讨 Z O N G H E T A N T A O
家族传承保护“ 非遗” 的职教路径研究
以 常 州 留 青 竹 刻 为 例
口邵 展 霞
摘 要 : 家族传 承 对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保 护起 了极 其 重要 的作 用 , 家族传 承 不仅 守住 了本 家族极 参 与也 为传 承技 艺积 蓄 了 宝贵 的人 才 , 使得“ 传承链” 历 经 百余 年 而没 有 中断。 然 而 。家族 传承 固有 的血缘 关 系传承 使得 传承 人数 越 来越 少 ,这对 传承 手 工技 艺本 身的发展 是 极 为不 利 的 。 高职 是 培养技 能 型人 才的 重要基 地 ,高职 校 非遗人 才 的培 养 可通过 家族成 员走 进课 堂传授 “ 核 心技 艺” 、 设 置课 程 内容与 编 写“ 留青” 教材 、 参 与 工作 室项 目及 拓展 社会 实践 活动等 一 系列途 径来 实现 。
8 6 职教论坛/ 2 o 1 6 . 2 9

常州工艺精粹——留青竹刻

常州工艺精粹——留青竹刻

常州传统工艺精粹——“留青竹刻”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朱佳娜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针对九年级学生设计的《常州传统工艺精粹——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是常州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品。

我国的留青竹刻工艺、技艺起源于唐代,而竹刻与书画艺术结缘,则始于明代常州府的张希黄和清代周之礼。

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并早已取得卓越的成就。

国家出版的史料专著上称:“清末,江苏常州的留青竹刻独占鳌头”。

著名鉴赏家王世襄在其编著的《竹刻》一书中介绍了五位全国顶尖竹刻艺术家,常州就占了四位。

近、现代常州留青竹刻更是人才辈出,崛起了以徐素白、白士风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群体,并涌现出徐秉方、范遥青、徐秉言等一批代表性传人,徐秉方、范遥青的作品在美、英等国展出时,几度形成轰动盛况,并引起外国朋友学习、研究中国常州留青竹刻的热潮。

二、说学情:初中九年级学生通过以往的美术学习,已基本掌握了造型、纹样的基础知识,也有了一定的审美知识积累,这为学生在本课中调用所学知识来理解留青竹刻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搜索调查等方式,收集整理学习资料。

三、说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希望通过本课的开设让学生了解常州留青竹刻的产生与发展,感受其艺术美感,理解常州留青竹刻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关注传统工艺的传承,并以现代的审美理念审视民间艺术的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寻找常州留青竹刻的历史资料和实物资料,通过整理、展示常州留青竹刻资料,对留青竹刻的历史及其艺术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掌握在文献中寻找历史,在调查中了解历史的能力。

进行留青竹刻的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留青竹刻的欣赏,感受留青竹刻的艺术美感,了解常州留青竹刻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关注并传承民间艺术。

教学重点:对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留青竹刻的设计与表现过程中,学生作品个性化的引导。

留青竹刻非遗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留青竹刻非遗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留青竹刻非遗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留青竹刻非遗五年保护计划:守护传统艺术的瑰宝留青竹刻,一种源于中国的独特雕刻艺术,以其精细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刻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竹刻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竹刻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作者:叶澜裴海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03期摘要:作为中国竹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州留青竹刻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技艺精湛,是刻竹与书画相结合的产物。

留青竹刻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不断转型,常州留青竹刻面临着严峻挑战,当前对于其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探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留青竹刻传承保护[本课题为安徽大学精品课程“民间美术”(项目号J10118540025)研究成果之一。

]竹刻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民间工艺形式之一,其中留青竹刻以其“青筠白刃留神韵”在中国竹刻技艺中独树一帜。

留青竹刻,是汉族传统的雕刻艺术,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

它兼具中国传统绘画线条美和手工雕刻的精细,古朴典雅,有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和典型的地域特色,而常州则是当代留青竹刻重要的创作区域之一。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以白士风、徐素白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竹刻名家,将常州留青竹刻艺术推向历史的新高度,2008年常州留青竹刻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这一方面意味着常州留青竹刻更加被政府和社会所认可;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范围,需要加以保护,以避免它由于城市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而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

传统留青竹刻制作工序复杂、技术要求高且市场狭小。

因此,对常州留青竹刻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

本文认为:对于留青竹刻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要落到实处,既要遵循竹刻工艺发展规律,又不能有悖于它的文化内涵。

因此,常州留青竹刻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应重点关注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改进常州留青竹刻的工艺创作工作,提高保护能力和创作水平留青竹刻的发展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如今已成为一门精湛的工艺美术形式,它广阔的发展前景被世人所瞩目,这在当今众多生存艰难的民间工艺美术中是罕见的。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青竹刻,是一门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以青竹为材料,利用工具对竹子进行精细刻划而成。

留青竹刻是指在青竹竹壁上进行刻划,保持竹子本色的一种刻画方式。

下文将从历史和传承两方面来介绍留青竹刻的发展。

留青竹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在秦汉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已经发现了青竹刻的痕迹。

这说明青竹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被人们使用,并且在古代中国文化艺术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在唐宋时期,青竹刻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

唐代文人墨客中,许多人都对青竹刻着迷,他们利用刀具在竹子上进行刻画,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

宋代以后,青竹刻进一步发展,艺术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当时有许多著名的竹刻家,如王士祯、王鹏祚等,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欣赏。

明清时期,青竹刻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生活艺术。

许多民间艺人利用自己空闲时间在竹子上刻画,以表达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和感受。

他们在竹子上刻出了许多美丽的花鸟、山水等图案,给人一种宁静、纯朴的感觉。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品和礼品。

近代以来,留青竹刻经历了一段沉寂期。

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留青竹刻逐渐被遗忘和边缘化。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关注,青竹刻逐渐重新兴起。

很多传统留青竹刻的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并且有一些新的创作方式和风格也出现了。

留青竹刻的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留青竹刻需要一定的工艺技巧和经验,这些技能需要通过师傅传授和学徒跟从的方式进行传承。

由于青竹刻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艺术,传承者还需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才能在作品中体现出民族传统的品味和气息。

为了保护和传承留青竹刻这一传统艺术,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他们建立了一些培训班和工作坊,邀请著名的留青竹刻艺人来授课和交流经验。

他们还组织了一些展览和比赛,以激发年轻人对留青竹刻的兴趣和热爱。

留青竹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起伏和发展,不断为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留青竹刻起源于古代中国,尤其在南方地区,因为竹子生长茂盛,而中国南方地区崇尚文化艺术,因此留青竹刻在这里得以发扬光大。

留青竹刻的技艺一直在中国民间传承,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

留青竹刻的创作原材料主要是竹子,因此留青竹刻作品都有一种清新淡雅的风格,给人以清新淡雅之美感。

留青竹刻是在新鲜的竹子上刻画出各种图案,然后用特制的工具进行深度雕刻,最后再上色。

留青竹刻的题材广泛,可以是山水花鸟、人物、动物、山石等等,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留青竹刻的最大特色就是用竹子本身的色彩来勾勒出画面,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因此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留青竹刻技艺的传承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冲击,留青竹刻的传承面临许多挑战。

留青竹刻技艺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而这些技术都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才能掌握的。

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社会的变化,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退,导致留青竹刻技艺的传承面临困难。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推广,留青竹刻的传承工作也在逐渐得到加强。

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扶持和保护留青竹刻这一传统工艺,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到这一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在一些地方,还成立了留青竹刻的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来培养留青竹刻的传承者和技艺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留青竹刻在当代中国还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工艺品。

由于留青竹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因此在建筑装饰、工艺品制作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当代中国,留青竹刻不仅是一种传统工艺,更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艺术形式,它在当代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留青竹刻的传承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需要加强对留青竹刻技艺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留青竹刻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还需要加大对留青竹刻传承者的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留青竹刻技艺人才。

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留青竹刻展览、交流活动等方式,来增加这一传统工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竹刻(常州留青竹刻)

竹刻(常州留青竹刻)
常州留青竹刻缺乏产业化发展
传统文化保护已经逐渐得到地方政府的。常州地方政府出台了保护地区手工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相 关政策。2008年常州留青竹刻也被列入保护范围,这给常州留青竹刻艺术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空间。
徐秉方,男,汉族,1945年12月出生,江苏常州人,当代竹刻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 员。2009年5月26日,徐秉方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物,江苏省常州市申报,传承 项目:竹刻(常州留青竹刻)。
常州留青竹刻缺乏传承人
徐秉方和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一样,常州留青竹刻也面临缺乏年轻一代传承人的问题。虽然常州留青竹刻艺 术仍然繁荣,但这是上一辈留青竹刻艺人努力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当代的年轻人往往不 愿意苦坐在工作台前从事留青竹刻创作。老一辈的艺人守护着留青竹刻这一门珍贵的手艺,却难以找到合适的继 承人。
常州留青竹刻的另一个独特的使用线条的方法就是表现中国传统绘面中的皴法。这种皴法在《传神与会意》 中这样解释道:“一笔下来阔仄不一,浓淡有异的线,有别于一般的线,称为‘皴’”。皴最早被用在山水画的 表现中,通过皴法来表现山石的质感,而且还能营造出山峦叠嶂和怪石层层的立体感。“鳞皴之状,随意纵横” 正是形容了皴做为线条的丰富表现和衍生而出的产物,它是中国绘画重要的特征之一。皴在常州留青竹刻中多被 使用在刻画山水奇石,通过留青竹刻艺人的铲底方式,形成了青筠多留和少留的分筠方法。这种铲底的方式把中 国画的皴法展现于留青竹刻的艺术作品中。
(三)创新作品形式
留青竹刻,自古以来就属于文人墨客的书房文玩,它的样式多以台屏臂搁、扇骨为主。但随着时代发展及人 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臂搁、台屏等作为案台文具已经逐渐稀少。
制作工序
采竹

常州非遗

常州非遗

乱针绣留青竹刻:起源于唐代。

竹刻家仅利用薄薄的一层竹青和衬托竹青的红色竹肌,巧施全留、多留、少留、微留,不留的技艺,使作品现出层次明暗浓淡,翻转掩映,给人以文静、淡雅、清秀、高雅古朴的艺术享受,已成为常州一绝。

史料专著上称:“清末,江苏常州留青竹刻独占鳌头。

”常州梳篦厂2007年3月常州梳篦被定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常州梳篦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厂有限公司被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的责任单位2009年3月金松群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代表性传承人常州市唯一一家有资质生产常州特产梳篦的厂家一直是由这家有着将近60年生产历史的厂家传承至今。

为了保护自主品牌沿用1925年注册的白象商标至今。

虽然梳篦的利润不高,但是他们一直以来都在用自己的力量为常州为常州的文化添光加色。

2010年5月,常州梳篦厂成为常州市内首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可以直接到厂里参观常州唯一一家手工操作制作梳篦的厂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勤业路17号868537479月8日,参加了由市文联民协组织的“传承常州民间文化在行动”——参观常州梳篦厂的活动。

该活动旨在让我们了解、宏扬常州地方传统文化,让这些独特的工艺能得以传承,不至于消亡。

其实在参观之前,我就陪着民协的“飞行”、“欢欢”做了先头部队,先大家一步参观了梳篦厂,金厂长亲自花了半个小时把梳篦的前前后后给我们讲解了一遍,收获不少,以前我对此是毫不了解的。

常州梳篦是我国著名手工艺品,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常州市梳篦厂建于1951年,座落在西门南运河畔的勤业桥下,专业生产梳篦,年生产梳篦能力300万张。

“白象牌”是该厂的注册商标,1925年前注册,一直沿用到今天,如今已经成为常州十大名片之一。

在历史上,常州的梳篦取得过辉煌的成绩:该厂的梳篦产品曾荣获1915年美国旧金山世博会银奖;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金奖。

细心的朋友会问,51年才建厂,15年和26年获奖,这是从何说起呢?听了金厂长的解释我才明白:原来,51年之前,常州的梳篦生产者以个体作坊的形式存在,当时的“老卜恒顺梳篦店”(现常州梳篦厂有限公司老卜恒顺梳篦店)尤其出名,他拿着他生产的产品分别参加了15年在美国旧金山和26年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世博会,分别获得银奖和金奖,而常州梳篦厂就是在吸收这些个体作坊主的基础上建立的,那么作坊主获得的荣誉自然也是该厂的荣誉了。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留青竹刻,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它将青竹作为材料,以刻画、雕刻的方式表现出各种图案和文字。

留青竹刻不仅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而且也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关注和认可。

在中国的民间,留青竹刻被视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探寻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留青竹刻的传承在当代依然十分活跃。

尽管在现代社会,留青竹刻这一传统手工艺已经逐渐退出了主流的舞台,但是在一些民间工匠和文化爱好者的努力之下,留青竹刻的传统并没有被遗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光大。

不少地方的文化机构和民间团体,也积极投入到留青竹刻的传承工作中。

他们组织各种活动,如举办留青竹刻展览、开设留青竹刻工作坊等,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留青竹刻的传承中来。

留青竹刻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化中持续传承下来,其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留青竹刻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通过刻画和雕刻竹子的纹理和纹路,艺术家们可以表现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和文字。

这种独特的手法,使得留青竹刻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美感,在艺术内涵上也愈发丰富和深刻。

留青竹刻在文化意蕴上也具有非常深厚的底蕴。

留青竹刻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和民族精神。

其图案和文字往往与中国传统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紧密相连,通过留青竹刻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留青竹刻在社会功能上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通过作为艺术品来进行收藏和展览,同时还可以成为一种文化礼品、纪念品,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播正能量。

在留青竹刻的传承过程中,民间工匠和文化爱好者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和真挚的热爱,将留青竹刻的传统工艺传承并发扬光大。

对此,社会应当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一方面,可加大对留青竹刻传承工作者的技术培训和经济扶持,提高其传承的积极性和热情。

常州民间美术的载体系列之二

常州民间美术的载体系列之二

常州民间美术的载体系列之二—留青竹刻何谓留青竹刻?留青竹刻,顾名思义就是在竹子上的表面得竹青其表面图案留下,其余刻掉。

其实就是竹青为纸,刻刀为笔,在竹青表皮上做文章,达到刀笔转化,刀笔统一,刀笔融合,笔意刀味达到艺术的完美结合。

就留青竹刻而言,本质上是属于竹刻浅浮图画的形式。

正因为它独具在竹表皮层上做文章,有能体现出中国书画的笔墨神韵而在其他雕刻艺术中首屈一指。

留青竹刻的发源地:留青竹刻在全国有许多地区为原生地。

江苏,上海均有,常州的雕庄在明代时已形成了以竹木雕刻扇骨,鸟笼,麻将,牌九的起源地。

正一位常州东门外的村庄为集中雕刻地,后来就称为“雕庄”,所以许多本色有各的雕刻家都起源与雕庄这个雕刻之乡。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工美家王世襄先生就在他编著的《竹刻》中介绍了常州的五位竹刻艺术家。

其中四位大名鼎鼎的就是常州雕庄东门人。

如白土风,徐素白,徐秉方(言),范遥青等。

他们的作品现在已被世界各国,以及国内著名博物馆收藏。

留青竹刻的特点:留青竹刻有圆雕,透雕,皮雕,浅雕等几种。

皮雕就是在竹子的青皮上雕刻。

是竹刻中难度最大的一种,也就是在竹之的表皮上的一层竹青上雕刻出图案。

采用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刀功,使作品表层显出层次,明暗,浓淡的各种立体,质感来。

座椅常州的民间工艺美术中的留青竹刻,使传统工艺美术中凤毛麟角。

享有盛誉,曾在1983,1988年两次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留青竹刻的历史:虽然留青竹刻发源地在常州东门的雕庄。

但发源与明代末年,成熟于清代初年。

当时有常州府的张希黄皮雕造诣颇深,人称“留青圣手”。

据查,在我国留青竹刻制作技艺起源于唐代,到了清代常州人周之礼得以奖留青竹刻发扬光大,在表现手法和工艺上改进。

至近现代,常州留青竹刻更使人才辈出,许多资料典籍称:“清末起江苏常州的留青竹刻在全国已独占鳌头”,由常州籍的竹刻家的作品已经在英美等国引起轰动。

留青竹刻的选料和工艺步骤:竹刻的材料极为重要,非一般的竹子所能,之必须选自竹龄在五年以上的阴山竹。

浅谈中国竹刻艺术的流变与传承——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例

浅谈中国竹刻艺术的流变与传承——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例

067谭文如在我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竹刻艺术享有“艺术百花园中的幽兰”之美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留青竹刻”。

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竹的情结,陈寅恪先生更是提出华夏文化就是竹的文化。

历来,竹文化就备受各个历史时期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的痴爱,于是竹刻艺术就逐渐成为传统艺术世界中极具艺术价值的一分子,常州留青竹刻艺术更是堪称中国竹刻艺苑中的奇葩,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本文将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例对这门艺术的流变与传承进行深入研究。

一、常州留青竹刻的过去与今天常州留青竹刻艺术源远流长,王世襄先生编著的《竹刻》一书中所介绍的5位全国顶尖的竹刻艺术家中常州就占了4位,到了近现代,常州留青竹刻艺人更是人才辈出,形成了以白士风和徐素白为代表的两大流派,并且涌现出大量的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在两大流派之中,白氏一派的留青竹刻以工为主,胜在一个“实”字,这一流派对于任何一件作品都秉持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青筠的半透明特性被利用得淋漓尽致,所以将白士风称作中国留青竹刻泰斗。

而他所创立的白氏流派留青竹刻,作品题材范围甚广,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刻梅,后来更是创作了史无前例的“竹简式”,为传统竹刻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至今,白士风及其后人的作品还陈列在艺术馆内。

“徐派留青”与“白派留青”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以写意为主,该流派的创始人为著名竹刻家徐素白。

徐素白生于常州,学艺于上海,其留青技术综合了明清时期各家所长,在不断地学习与钻研中对传统留青竹刻艺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其作品中的花鸟虫鱼、肖像、山水既蕴含古意又具有创新感,因此其作品不仅受到世人的欢迎,也深受收藏家的喜爱,国内多家刊物对其作品进行了展示。

而其子徐秉言和徐秉方又在其父的基础上实现了工笔与写意的融合,作为20世纪知名的留青竹刻名家,兄弟二人作品众多且技艺精湛,在竹刻作品中对工与写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这也使其作品更加生动自然,具有更高的观赏性与趣味性。

传统工艺美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例

传统工艺美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例

传统工艺美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例传统工艺美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例摘要:公共艺术设计是体现城市文化与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传统工艺美术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例,探讨了传统工艺美术如何运用于公共艺术设计中,从而实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公共艺术设计;留青竹刻;传承一、引言公共艺术设计是一项追求创新的创造性艺术活动。

在城市发展中,公共艺术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城市,还有象征、教育、互动等多重作用。

而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传统工艺美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又形成了现代艺术的新风格。

而本文将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例,探讨传统工艺美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二、常州留青竹刻的介绍常州留青竹刻是江苏省常州市的一种传统工艺美术。

此工艺采用常州特有的南洋竹,并根据作品主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刻法,从而形成各种精美的竹刻艺术品。

留青竹刻充分体现了江南地区的文艺精神和代码意识,刻画出了江南的山水人情和建筑风格。

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留青竹刻工艺将传统造型和手法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从而保持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构思。

三、传统工艺美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1、艺术品的创意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意的设计。

而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留青竹刻艺术,正是因为其独特的设计手法,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留青竹刻讲究把竹子当作一项设计素材。

在留青竹刻中,运用了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创新理念,使其自然的美、自然的气息和独特的竹质材料与现代艺术形式完美融合,使留青竹刻成为公共艺术的佳作。

2、艺术品的材料选择作为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种,留青竹刻以竹子为一种主要的材料,这种材料在保持传统美学的同时,又具有环保性和可替代性。

与石雕、铜雕等材料比较,留青竹刻具有更轻便、通透、雕刻方便、成本低等优点,使其成为公共艺术设计的理想材料之一。

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1.留青竹刻的历史以及演进我国的留青竹刻工艺、技艺起源于唐代,而与书画艺术结缘,则始于明代常州府的张希黄和清代周之礼。

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并早已取得卓越的成就。

国家出版的史料专著上称:“清末,江苏常州的留青竹刻独占鳌头”。

近现代常州留青竹刻更是人才辈出。

涌现了以徐素白、白士风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群体。

著名艺术鉴赏家王世襄在其编著的《竹刻》一书中介绍了全国五位顶尖竹刻家,常州就占了四位。

目前,常州留青竹刻主要分布在常州市天宁、钟楼、武进等区。

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虽然竹皮留去分明,但所刻的纹饰,也只是进行阳文或阴文雕刻,只有花纹的变化,而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

到了明代,竹青雕刻技法更加完善、纯熟,雕刻时,雕刻大师们通过对竹皮的全留、多留、少留,可以雕刻出深、浅、浓、淡的变化,犹如在纸上作画,有水墨之分五色的韵味;以明末竹刻家张希黄为代表,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图纹,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

这一时期,许多竹刻名家都兼精书画,他们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

而以竹的青皮作为图纸的雕刻绘制法,与绘画的笔墨神韵更加贴近。

但到了清末,竹刻工艺日趋衰退,留青名家不多,佳作也较罕见。

20世纪中期,留青艺术家大多聚居上海,如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以及无锡的张韧之等。

他们在继承明、清名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2.留青竹刻中留青的含义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

故名“留青竹刻”。

因留青,是留其表皮一层,所以又名“皮雕”。

竹材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成品底面光润。

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

竹筠色浅,年久呈微黄;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

留青竹刻,宜充分利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效果。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留青竹刻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青竹刻一直是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留青竹刻在中国南方地区尤为盛行,尤其是在江南一带,留青竹刻的技艺更是发扬光大。

江南地区的气候湿润,适宜竹子生长,而江南的文人雅士更是钟爱留青竹刻。

他们将诗词、名言警句刻在竹子上,把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融入到艺术创作中。

留青竹刻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留青竹刻在江南一带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留青竹刻的传承,一直都是依靠师傅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

在古代,留青竹刻技艺一直是由家族式传授的,师徒关系非常重要。

师傅会教会弟子刻竹的技术,同时也会传授对于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的知识。

这种传统的手艺传承模式,使得留青竹刻技艺能够在家族内代代相传,得以延续。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承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留青竹刻的传承形势也逐渐有所改善。

国家加大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留青竹刻这种传统手工艺也得到了相应的支持。

民间也出现了一些致力于留青竹刻传承的组织和团体,他们通过举办留青竹刻的展览、比赛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们关注留青竹刻,为留青竹刻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留青竹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承载着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

留青竹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只有在更多人的参与和传承下,留青竹刻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

希望留青竹刻这种精美的手工艺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传承,延续下去。

留青竹刻非遗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留青竹刻非遗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留青竹刻非遗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 is crucial for passing down traditions to future generations. 保护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传统至关重要。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bamboo carving, a five-year protection plan has been implemented. 为了保护竹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了为期五年的保护计划。

This plan aims to not only safeguard the traditional art form of bamboo carving but also to promote its appreciation and practice. 这一计划旨在不仅保护传统的竹刻艺术形式,还要促进其欣赏和实践。

One of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five-year protection plan is the documentation and research of bamboo carving techniques. 五年保护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对竹刻技术的文献记录和研究。

By studying and documenting the intricate techniques used in bamboo carving, future generations can learn from the past and continue to practice this traditional art form. 通过研究和记录竹刻中使用的精细技术,后代可以借鉴过去,并继续练习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This research will not only help preserve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bamboo carving but also shed light on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art form. 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保护竹刻的知识和技能,还能揭示这一艺术形式的历史意义。

传承,让留青竹刻发扬光大

传承,让留青竹刻发扬光大

传承,让留青竹刻发扬光大夏婵婵周雯洁留青竹刻是“常州三宝”之一。

以刀代笔,以竹代纸,在竹子表面仅0.1毫米厚的竹皮上,通过雕刻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把诗、书、画、篆刻融于一体,呈现文静淡雅、清秀古朴、层次分明的意境。

2008年,常州留青竹刻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

以雕刻闻名的天宁区雕庄街道,在芸芸雕者中,范遥青、儿媳徐敏、孙子范千里祖孙三代一脉传承留青竹刻被传为美谈。

也许整天与竹子打交道,竹子高洁、谦逊、坚韧的品格深深影响着他们。

“正直为人、清白传家”是范家秉承的家风,“锲而不舍”是他们坚守的艺训。

在治竹刻竹中,从选材、材料处理、创稿、雕刻以及画面再创作,每道步骤讲究的就是严谨认真,崇尚慢工出细活。

譬如,竹材选取标准特别严苛,采竹必须冬至后,到深山采原生态竹,挑3至6年竹龄的背阴竹,直径越大越好,节距越长越佳,且竹子颜值光洁,没有虫斑。

砍下的毛竹,按所制器物大小截成段或片,须当日架锅煮沸,用软竹花拭去竹油,运回架空风干三年后才用。

而在仅0.1毫米厚的竹皮上雕刻,能否墨分五色、融入个性思想,是检验其功力以及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

祖孙三代人一有空就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思想,用言传和身教当楷模做榜样,发挥好传帮带作用。

1996年出生的范千里,2016年从事留青竹刻,已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竹刻艺术青年人才培养》。

范千里虽然还处在学习和模仿阶段,但小荷已露尖尖角。

他起点高,朝气蓬勃,汲取着多元信息,沉稳朴实的性情中,蕴含的是不服输、爱创新的新时代内涵。

源于初心,传承向前。

在发源地将留青竹刻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留青竹刻这项传统技法,让更多年轻人认识留青竹刻的艺术价值,让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这就是范千里的初心。

小的时候,家里没有刻意让他传承,也没有报书法、绘画班,而是耳濡目染看着爷爷和母亲在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家庭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在爷爷范遥青和母亲徐敏的鼓励下,范千里勤学竹刻技法,苦练基本功,形成了简洁、清新、明快的作品风格,较好地传承了范式竹刻技法,成为常州留青竹刻的新生代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困境 。

6今 , 中国传统文化在 市场 经济 的影响下往往显示 出疲态 ,


面对外来文 化的冲击往往处于下风 。一些地 区的民间艺术面临 着消亡 的危 险, 这种情况得 到 了一些地方政府和学者 的关注 , 相
关 部 门为 了保 护 濒 临 消 亡 的 民 间 艺术 , 投 入 了相 当大 的人 力 、 物
3 . 常州 留青竹刻缺乏产业化发展
通过研 究 , 希望 能使常州 留青竹刻 艺术 的理论 研 究形 成系
统化 、 理论 化 的研 究成果 , 在 留青 竹刻 艺术形式开发 上 , 学习 与
借鉴相关 的经验 和科 学 的研究方式 , 并利用先进 的技术手段 , 使 对 留青 竹刻 艺术的研 究更具合理 性 、 科 学性 。 留青竹 刻的基础
性研 究任重道远 , 对于保护 和传承 留青竹刻 艺术具有现 实的指
导意义。
2 . 广泛 交流 , 扩大技艺影响力
从文化 发展规律 来看 , 民 间 艺 术 和 地 域 文 化 生 态 有 着 密 不
可分 的联 系 , 任何 一种 民间艺术形 态都 不可 能离开社会 文化而
独立存在 , 民 间艺术逐渐走 向衰 亡, 其原 因之 一是 和时代 的文化
人 文研 究
ART EDUCATf oN R E SE A R C H
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传承及保护
口卞


Hale Waihona Puke 要: 常州 I 留青竹刻历 经百年传承 , 在经济社会 高速发展 的背景 下面临一些传承 、 保护的 问题。文章通过剖析 留青竹刻在 传承
和保护 中面临的 问题 , 提 出发展 的建议 和想法 , 希望通过采取建 立专项研 究机制 、 扩大交流影响、 增加 产业投入和扶持 、 重视 发展 地方
性普及教育等措 施 , 建立常州留青竹刻 的可持续发展 机制。
关键词 : 留青竹刻 传承 保护 创新发展
常州 留青竹 刻在几 百年 的形 成和发 展过程 中 , 经历 了许 多
起伏 和风 雨 , 历经颓废 时期 的凄凉 和冷遇 , 也 有过近代 的辉煌 , 在 常州这片具有 丰厚 文化底 蕴的地 区得 以继续绽放 艺术魅 力和 光彩。经过 时间的锤 炼、 艺术 的交融, 在一代又 一代竹 刻艺人 的

常州留 青竹刻 在传 承及 保护 中的 问题
1 . 常州 留青竹刻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和学术指导
常 州 留青 竹 刻 是 常州 地 区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重 要代 表 。 就
力和财 力 , 耗费 了巨大 的精 力。相 关人 员必 须做 到有指 导性地
传承和保护 , 有序地开发和利用 , 而这 一切都 离不开加强对民 间
产业化发展 的集群 , 且深 陷单打 独斗的尴 尬境地 , 这 对 留青竹刻
的保护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 常州 留青竹刻 的 保护 和发 展
1 . 加强研究 , 构建专项研究机制
传 承和大 力发展下 , 留青竹刻成 为具有 浓郁常州地 方特色 的 民
间艺术 品。百年传承 的常州 留青竹刻艺术发展 至今却 面临发展
目前而言 , 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还 没有引起足够 的重视 , 留 青 竹刻 艺术缺乏完 善的政策保 障。 文化、 旅 游部 门可 以因地 制 宜地 对常州非物质文 化遗 产建 立专题性 的民间文化博 物馆和 留
青 竹 刻 艺术 馆 , 通 过 这 类 形 式 加 强 常 州 市 民 对 常 州地 区 非 物 质
传 统文化保护 已经逐 渐得 到地 方政府 的关注 。常州地方政
府 出台 了保 护地 区手工 艺、 大力发展 文化创 意产业 的相关政策 , 并 于2 0 0 8 年建 成华夏艺博园。园 区挖掘本 地 区辉煌 的江南特色 传统 工艺 , 促进 民族民俗 民间文化 的传承 弘扬与创 新发展 , 成为 江 苏省重点扶持 的工 艺美 术产 业 园区。常州 留青竹 刻也被 列入 保护 范围, 这给常州 留青竹 刻艺术提供 了很好 的发展 空间。 但 经过 几年 的发展 , 缺 乏持续 的政策和任 其发 展的模式 , 导
生态产 生 了断裂。从 民间艺术保 护和传承 来看 , 与 时代 文化生 态保持适度 的交流和沟通必不可少 。 要传承 常州 留青竹刻 艺术 , 必须培 育传 承人 。政府可 以从 保 护和 提供 良好 的 民间艺术生存 环境 着手 , 大力发展 留青竹刻
文化遗产 的 了解 。另外 , 常州地 区高校 、 工 艺美术研 究所、 非物 质 文化遗产相关研 究与管理部 门对常州 I 留青竹 刻也缺少 深入 的
研 究和 分析 , 对 留青竹刻的产业化发展缺少 学术指导。
2 . 常州留青竹刻缺乏传承人 和 其他地 区的民间艺术 一样 , 常州 留青竹刻 也面临缺 乏年 轻 一代 传承人 的问题 。虽然 目前常州 留青竹刻 艺术仍 然十分繁 荣, 但这是 上一辈 留青竹刻 艺人 努力 的结果, 随着 时代 的变迁和 商 品经济 的发展 , 当代 的年轻人往 往不愿 意苦坐在 工作 台前从
艺术的研究和对保护开发的理 性指 导。
第 一, 建 立常州 留青竹刻研 究基地 。常州 的地 方性大 学应 该 以保 护地 区非物质 文化遗产 为 己任 , 建立 与常 J , t 、 I 留青竹 刻艺 人 的联 系 , 通 过设 立研 究所 、 大 师工作 室等方式 , 共 同建设 常州 留青竹 刻艺术研 究基地 , 更 好地为 常州 I 留青竹 刻的传承和保 护 提供指导。 第二 , 深化研 究, 提供理论指 导。政 府相关部 门更应该划拨 相应 的经费 , 为研 究提供 良好 的保 障并建立相 应的专 家研 究 团 队, 从 而为研 究提 供更加科 学 、 合理、 有效 的理论 指导 。帮助常
州 留青竹刻产 业在市场经济发展和 外来 文化冲击的双重压力下 获得更好 的保 护和发 展 , 既能坚持对 传统文化 的保护 , 又可 以将
传 统 文 化 以更 加 现代 化和 大 众 喜 闻 乐 见 的形 式推 出。
事 留青竹刻创作。老 一辈 的艺人守护着 留青竹刻这 一门珍贵 的 手 艺, 却难 以找到合适的继承人 , 不免让人觉得惋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