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子乐教思想管窥

合集下载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摘要】荀子的“乐教”思想强调通过乐观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这种教育方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情感体验。

乐教与教育相结合,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乐教的教学方法突出了情感的重要性,强调情感的影响力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乐教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感。

乐教对学生的影响在于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和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乐教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情感的教育能力。

荀子的“乐教”思想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愉悦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感,对当代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荀子,乐教,思想,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学生影响,教师要求,教学意蕴1. 引言1.1 荀子的“乐教”思想概述荀子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被称为“乐教之祖”,他提出的“乐教”思想对于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认为,乐教是一种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的教育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和高尚品德,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荀子认为,音乐舞蹈是一种可以感染人心的艺术形式,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乐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

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乐教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在荀子看来,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自身修养和品德修养,才能有效地运用乐教的方法进行教育。

荀子的“乐教”思想强调了教育与道德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后世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正文2.1 乐教与教育相结合乐教与教育相结合是荀子教育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荀子看来,乐教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成为教育的基本方式和手段。

乐教与教育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乐教注重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进行教育。

荀子教育思想活动总结感悟

荀子教育思想活动总结感悟

荀子教育思想活动总结感悟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荀子的教育思想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以及教育的重要性。

经过学习和思考,我对荀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和感悟。

首先,荀子强调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修养和教育才能克服人性中的恶,实现德行完善。

在荀子看来,道德修养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只有通过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使自己“知耻自省”,才能成为一个有德的人。

这与当今社会普遍强调个人利益和欲望满足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修养自己,才能成为一个有品德和价值观的人。

其次,荀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培养得到的。

他提出了“养气立命”的思想,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使其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认为这个观点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容易被繁杂的信息和诱惑冲昏头脑,迷失自己。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格,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和正直。

第三,荀子强调学问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问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的基础。

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够明辨是非、懂得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当今社会,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不断更新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第四,荀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君子。

荀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的人,即君子。

他认为,只有君子才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也需要培养具备高尚品质和良好行为的人,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荀子的教师观

荀子的教师观

荀子的教师观荀子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于教师的角色和职责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荀子的教师观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以德育人,引导学生追求道德和智慧。

荀子认为,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以身作则。

他说:“苟不敬于父母,何以敬于师?”意思是说如果不能尊敬父母,又怎么能够尊敬老师呢?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应该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启发学生。

只有教师自己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

在荀子看来,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德育。

他认为,人的心智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塑造。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追求道德和智慧,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维能力。

荀子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德育,才能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荀子还提出了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博学多才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同时还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意思是说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够获得真知和真正的仁爱之心。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以仁爱之心去对待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荀子的教师观还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他认为,教师应该把教育作为一种神圣的事业,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他说:“兴天下之利,立身行仁者也。

”意思是说只有为天下人谋福利,才能够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事业。

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负责,同时也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负责。

荀子的教师观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以德育人,引导学生追求道德和智慧。

教师应该具备博学多才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同时还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教师应该把教育作为一种神圣的事业,关心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的未来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荀子天论》乐教以成人思想

《荀子天论》乐教以成人思想

读书心得——《荀子天论》乐教以成人思想音乐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

周公“制礼作乐”,由此奠定了宗周礼乐文明的基础,成为儒家思想的源头。

《礼记·乐记》记载:“天下大鼎,然后正溜驴,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在周代以乐德、乐语、乐舞教授国家儿童,在其中“乐德”尤为重要。

所谓“乐德”即“中、和、袛、庸、孝、友”,通过乐舞的一些审美属性来体现宗法等级道德观念,从小培养贵族子弟相敬、相和、相友的道德品德,以期造就“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和谐秩序,收到“广博易良”的社会效果。

但春秋战国时代,国家征战,社会变革剧烈,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收到动摇,因而其秉承的思想制度也开始瓦解,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力推先王乐教,将之视为成就人格的必经途径。

提出“兴于诗,礼于礼,成于乐”。

君子修行以学诗为始,成人以乐。

荀子继承孔子思想认为乐能感发人的心灵,使人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实行人道,可将乐中所蕴含的道德精神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人性。

本文试就荀子的乐教思想以及其对人格的塑造,使人达到从善如流的成人境界作论述,以期对现代社会的德育有所帮助。

1 荀子乐教的理论基础“乐教”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广博易良,《乐》教也。

”孔颖达对此解释为:“乐以和通为体,无所不用,是广博简易良善,使人从化,是易良。

”由此可见,所谓“乐教”就是以音乐来进行伦理政治教化。

因而《礼记·乐记》说道:“广乐以成其教。

”而在荀子生活的春秋战国之际,整个思想界存在着一股“非乐”思想,道家、墨家、法家对儒家所推崇的先王乐教持批判甚至否定的态度,使得儒家乐教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为了应对这一“非乐”思潮,荀子在弘扬孔子的礼学之外更提出了乐教,其继承了孔子“礼”“乐”对举思想,认为礼乐两者是相辅相成,无乐何以成礼。

在中国古代,天人关系是一切理论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荀子与孔孟二者不同,他并非将天视为道德意义上的天,而是将天作为客观存在之物,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教育。

荀子认为,教育是塑造人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他提出了自我修养、人伦关系、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荀子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的道德品质容易受到破坏。

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的德行和修养。

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行为,使其修养和德行得到提高。

他主张通过自省、修炼、思考等方法,培养人们的性格和品德,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其次,荀子强调了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教育的核心,而人伦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荀子强调了君臣、父子、夫妻、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主张在这些关系中注重礼节、忠诚和信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

荀子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使其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合作共赢。

此外,荀子还关注了政治道德的教育。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有为政育民的责任感和行动能力,政府应该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政治道德和职责心。

荀子强调了君主文化的重要性,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让人民能够从君主的言行中获得教育和启示。

荀子还提出了“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和正确的家庭教育,培养人们的政治道德和责任感,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的来说,荀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自我修养、人伦关系和政治道德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出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理念,为后世的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通过了解和学习荀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提供有力的指导。

荀子的教育思想论文总结

荀子的教育思想论文总结

荀子的教育思想论文总结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后世影响。

本文将对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为方便阅读,将其分为道德教育、智育教育和体育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人的本性是恶的,并认为只有通过合理的教育才能使人产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纪律、礼仪和道德来塑造人的行为规范。

在纪律方面,荀子强调要严格遵守规范,如家庭成员要按照等级关系相互尊重;在礼仪方面,他注重人们的行为举止,强调要尊重他人,注重礼貌;在道德方面,他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强调要关注他人的利益,以及道德情感的培养。

荀子的智育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智慧和才能。

他认为,人在生活中应当注重思考和学习,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来培养自己的智慧。

他指出,教育应当注重思维的培养,培养人们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他强调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

此外,荀子还提到教育的内容应当注重实际应用,而非空洞的理论知识。

荀子的体育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身体健康和身心的协调发展。

他认为,体育锻炼对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至关重要。

他主张通过体育活动来锻炼意志品质,如坚持不懈的训练,锻炼人的毅力和决心。

同时,他也强调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帮助人们保持身体的健康。

他认为,体育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勇气、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培养人的品格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来说,荀子的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智育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统一,通过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智慧和身心素质,达到人格全面发展的目标。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引领着人们对教育的探索和思考。

荀子的教育思想内容是什么

荀子的教育思想内容是什么

荀子的教育思想内容是什么荀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还有教育家,那么荀子教育思想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荀子教育思想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荀子教育思想内容荀子是周朝战国时期的一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哲学上,还是在教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尤其是其独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乃至当今,荀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政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我国的教育史,第一个注重“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并提出“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家即是荀子,但是荀子特别强调,一个人的好坏是受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综合影响,而非先天决定。

关于荀子的教育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教育的作用方面。

荀子认为,教育的最大作用或意义即在于将人“恶”的本性逐渐转化为“善”,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通过教育,使人的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并改善或扭转人的命运。

因此,荀子认为教育才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关键因素。

二是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方面。

关于教育的目的方面,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向学者传播知识,不断增加学者的知识底蕴,使学者博学多识。

关于教育的内容方面,荀子特别强调《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等儒家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尤其是《礼》和《乐》这两部儒家经典名著。

因为这些儒家经典名著对于规范学者的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荀子子道主要内容荀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在思想上颇有建树,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之性恶”,因此必须以后天的教化礼仪来改造升华人性,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荀子子道篇》论述的是孝悌之道,指子女应该怎么对待父母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荀子认为孝敬父母的孝道固然应该遵守,但这其实只是一个人很小的德行,顺从上级也只是人的中德,只有遵守道义才是真正的有道德,这是人的大德,也可以说这是“大孝”。

荀子德育思想探析

荀子德育思想探析

荀子德育思想探析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德育思想方面,荀子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对于德育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探索。

本文将从荀子的生平背景、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对当代德育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析,希望能够对荀子的德育思想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荀子生平背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鲁国人。

他是鲁国贵族出身,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精通儒家经典和历史文献。

后来,荀子辗转于齐国、秦国等地,广交朋友,游说列国,以求得到重用。

他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最终在秦国痛苦地度过了晚年。

荀子一生致力于思想的探索和教育的实践,他对人性和政治的探讨尤为深刻,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德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荀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1. 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他认为人的本性倾向于贪婪、自私、残暴和懒惰。

这与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荀子认为,如果不进行教育和约束,人就会沉湎于自己的私欲之中,无法顾及他人的利益,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之中。

德育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唯有通过教育和制度的约束,才能有效地控制人性的恶,使社会得以和谐发展。

2. 德治天下荀子主张以德治国,他认为,通过德育的实施,可以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和习惯,使人心向善,从而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

荀子认为,君子应该以德为先,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来感化他人,使众人心服。

他提出了“民惟邦本,邦惟君主”、“君臣不得不尽忠一”、“民不得不愿以其财用一”等观点,强调了君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和协作,提出了一种以德治国的理想模式。

3. 教育的重要性荀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劣本性,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主张让学校成为培养君子的地方,认为教育是实现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荀子教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工作的启示

荀子教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工作的启示

秩序的社会,或者称之为一个高尚伦理价值的社会。l , 学生要模 仿教师 的行 为和精神办事 , 以教师要 样 所 苟子所宣传的具体教育思想也是以其宏观上的道德 1 严格要求 自己, 起到表率 的作用 。 第二 、 苟子对于教师 教育为基础和最终目的的。 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 l 的资质 和能力也进行 了严格的要求 , 他认为教师应该
l , 把教 师提高到 了一种备 受尊重 的地位 , 生见教 师 学
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 , 苟子对于人性 : 师必须遵照 固定礼仪行事 。 苟子认 为国家的统治 和管
理依靠 的是受过教育 的人 , 而这些人 的知识往往都是 的认识与儒家的思想刚好相反 ,主张人性恶的假设 , l 但是, 苟子认为人的性格和道德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 l 自于他们 的教师 。 来 因此 , 苟子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 , 育和培养, 实现善的状态的。苟子根据人性恶的特点 l 为教师能够决定 国家的兴衰 。苟子认为人 性是恶 认 提 出了三种教化人的方法 , 分别是礼仪 、 法律和音乐 ,: , 如果没有受到教师的教诲 , 的 人就会变得恶 ; 反之受 他认为只有通过这三种手段和方法的结合才能真正 l 到教师 的教诲 , 就会 成为社会 中的栋梁之才 。通过苟
益终身 的, 长期利益 和有远见 的人往往追求 的是 追求 道德规范, 道德才是最长远和最实在的利益。道德教 育要抓好礼仪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 礼仪是个人和社会 道德的外在体现,理想中的社会是一种具有道德, 并
且外在表现出礼仪的社会。 l 困 。不 闻不见 , 必 则虽 当 , 仁也 , 道百 举而 百陷 非 其 第二 、通过音乐和礼仪共同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l 。这段话充分表现 了苟子 的实践观 , ” 也 他认 为人 的理 苟子认 为音 乐的教育对 于人的道德 教育有着重 要 的 l 主要 是来 自于 自然 , 论 同时 , 人学 习的 目的也是 通过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的观点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的观点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的观点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德行、修身立命的教育方法。

以下是对荀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总结。

首先,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恶劣的,如果不进行教育和修行的矫正,人们就会沉溺于私欲,毫无底线的追求利益。

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纠正人的恶习,培养出道德正直、品行端正的人。

荀子主张以道德为本的教育。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绳,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

只有通过教育,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

他强调“修身”即个人修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努力,才能使德性得到提升。

荀子提出了“性、命、物”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培养人的个性出发,即“性”;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

其次,教育也应该关注人的生命问题,即“命”。

荀子提倡培养人的生活技能和健康的身体,认为身体的健康是实现自我的基础。

最后,教育还应该涉及到物质的培养,即“物”。

荀子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能力和才华,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立足并作出成就。

荀子强调了师道尊严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师道为重,教师应该是充满威严和榜样力量的人。

荀子提出了敬业教育的概念,认为教师应该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他还提出了学生要以师道为尊的观点,认为学生应该以师道为师,尊敬和听从老师的指导。

最后,荀子强调了自我反省和修正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能够自我反省和修正,在面对错误和挫折时能够坦然面对,不断进步。

他强调了适度的自由和自主,认为人应该自觉地改善自己的行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总之,荀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德育和修身立命的重要性,强调了道德和品行的培养,提出了“性、命、物”的教育方法。

他强调了师道尊严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自我反省和修正,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荀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强调“乐教”,即通过音乐来进行教育,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教学意蕴的角度,对荀子“乐教”思想进行浅析。

一、乐教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品质荀子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感染人的艺术,可以通过音乐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情感品质。

在古代的教育中,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充分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与人沟通、相处。

荀子提出的“乐教”思想就是要通过音乐来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塑造和提高,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积极、开朗,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二、乐教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学习的重要基础,荀子认为,音乐可以通过旋律和节奏来刺激学生的肢体反应,进而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学生可以跳舞、跑步、做体操等,这些活动都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荀子认为,这种“以乐为教,以身为器”的教育方式,可以将学生的身心健康相结合,从而实现全面培养。

三、乐教可以促进学生成才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修养。

在他看来,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敏锐地感受世间事物的美妙之处,从而具备发现和创造美的能力。

此外,荀子认为,音乐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让他们更加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成为多才多艺的人才。

综上所述,荀子的“乐教”思想具有重要的教学意蕴。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思想,将音乐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并且注重情感教育和身体素质培养,从而培养具有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论述荀子的教育思想

论述荀子的教育思想

论述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是我国重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理论基础,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荀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荀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㈠“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荀子批评“性善论”是一种无实用价值的理论,他认为“性恶论”更能说明问题。

提出了“性伪之分”,“性伪之和”,“化性起伪”的观点。

⒈性伪之分“性”是指人的先天素质,人的自然状态,他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

“伪”是指人为,泛指一切通过人为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

在谈论人性时,首先应把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获得的品质区分开来。

⒉性伪之合性与伪是区分乃至对立的,但也是联系与统一的,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有素材与加工的结合“——性伪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⒊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荀子以为,“涂之人可以为禹”只是可能性而已,从可能性到事实,需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㈡论教育目的荀子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

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㈢论教学内容荀子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传播,教育内容仍然是以儒家的经典为主。

㈣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⒈闻见荀子认为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人的学习开始与感官对外物的接触,但是感官又缺陷,因此荀子主张“善学者尽其理”,在闻见基础上,学习者必须向“尽其理”阶段发展,这就是“知之”。

⒉知荀子认为学习并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统类”和“道惯”,及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前所未有的事变,这就是知。

⒊行荀子认为行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荀子的“行”不仅指对书本知识的验证,也指人的社会实践,如个人修养,教人,从政治国等。

㈤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⒈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荀子把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总结出来,把教师的地位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

中国教育史——荀子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荀子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荀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积”。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积”“渐”荀子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为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

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

他说:“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注错习俗”即指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与教育。

他还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说明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

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这段话表达了学习过程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学习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思想。

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也是知识的来源。

人的学习开始通过耳、目、鼻、口、形等感官对外物的接触,形成不同的感觉,使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故云:“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

”但是,闻、见只能分别反映事物的一个方面,无法把握事物的整体与规律。

知的阶段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

荀子说:“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

”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规律,就能自如地应付各种新事物。

这实际上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然而,仅有理性认识而不去实行,虽有广博的知识,也仍然不是终结,还存在更高水平的“知道”,即“行”。

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他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作者:潘泳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12期摘要本文主要基于荀子的“乐教”思想来谈对当前学校教学的意蕴。

从荀子“乐教”的含义得出乐教具有陶冶人性,化性起伪的作用。

从为何要“乐教”的角度,提出了“乐教”具有表达人的共同情感、道德教化、心灵沟通这三个方面的功能。

并且由此提出了在教学中通过配乐导入,创设氛围;由情入境,激发学生情感;以乐立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乐教教学策略。

关键词“乐教”思想荀子“乐教” 教学意蕴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荀子是先秦乐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孟子“辟杨墨”的基础上,提出了“墨家蔽于用而不知文”,积极推进孔子的“成于乐”的成人指向。

从荀子的乐教思想中认为人的教育可以从感官到实践,从感性上升至理性,将“审美”和“品德”的培养相互融合,使人的感官、认知和行为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在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中,当代教育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的教育方式逐步受到各中小学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但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多数一线教师仍然忽视了“乐教”的作用,荀子的乐教思想对于解决当代教育问题具有启示作用。

本文主要从何谓“乐教”、为何“乐教”、“乐教”思想的教育意蕴做具体阐释。

1何谓“乐教”孔子的“乐”是以“仁”为基础,从个体对理想的追求而展开的“乐”,这种追求是精神上的追求,将社会责任感作为追求的尺度,而并不是对物质上的追求。

孟子的“乐教”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更多倾向于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强调个体严于律己自我反省。

但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自身的反省是远远不足的,还受教育、社会环境和遗传因素多方面的影响。

相较于孔子和孟子的“乐教”思想,荀子的“乐教”观更具有时代特色,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和个体的发展。

荀子认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荀子·乐论》)声乐的第一个特点是“人也深”,即能够深入人心。

荀子教育思想研讨会发言稿

荀子教育思想研讨会发言稿

荀子教育思想研讨会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教育工作者及各位来宾: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在这个荀子教育思想研讨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今天,我将围绕荀子的教育思想展开讨论。

首先,荀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意味着人性具有共同的因素,但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实践,可以达到道德的提升。

因此,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人们的德才。

荀子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为人处事的能力,强调塑造人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核心任务。

其次,荀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者的责任。

他认为教育应该普惠于全体人民,任何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教育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充分的知识,他们有责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其成为品行端正、胸怀坦荡的人。

再次,荀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实践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他强调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荀子也提倡自我教育,他鼓励人们通过思考、反省和修炼来提高自身素养,使其能够自觉地实现人的完善与升华。

最后,荀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全面发展人的各个方面,包括智力、品德、身体等多个方面。

他主张通过研究文学、音乐、礼仪等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以及通过实践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总而言之,荀子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强调了教育的道德价值和人文关怀。

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是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荀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当下的教育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谢谢大家!。

荀子教育思想活动总结

荀子教育思想活动总结

荀子教育思想活动总结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

他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深入人心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下面,我将总结荀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首先,荀子非常注重人格教育。

他认为,人的品质决定了其行为和命运。

因此,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个人修养。

荀子认为,品德是内在修养的基础,只有人格高尚的人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品德,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看待世界、决策和行动。

其次,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相信教育是塑造人性的最有力工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他提出学能和行能理论,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人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荀子鼓励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教育学生。

荀子还主张以德育为主导的教育。

他认为,德性是人的基础,只有培养出健全的德性,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伦理道德,崇尚仁爱和公正,引导学生正确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荀子注重纪律教育。

他主张通过严格的纪律和规则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他认为纪律教育是培养学生自控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倡导严格的自制和规范化的行为准则。

对现代教育来说,荀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很多启示意义。

首先,他的人格教育观点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个人修养,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其次,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呼吁教育者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教育引导学生成长。

此外,他的德育理念提醒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放在首位,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他的纪律教育观点提醒我们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规范化管理,通过严格的纪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荀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现代教育也有诸多启示意义。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荀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并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教育思想。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荀子》中,他将教育视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能力的重要手段,提出了以学习为中心、强调自我修养和培养人的人格的教育理念。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本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和享乐,而不顾他人的利益。

因此,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道德的培养和知识的学习,使人们能够战胜自我私利,建立起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在荀子的教育思想中,他强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他认为以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主张从小学习,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心智。

荀子倡导严格的学习纪律和规范,要求学生不能懒散,要勤奋努力,不断追求进步。

另外,荀子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修养是培养人的品质和人格的根本途径。

通过修养,人们可以战胜自我私欲,成为有理性和道德的人。

他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具备忠信、廉洁、辞让、恭敬等美德,这些美德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受人所敬重和受人所追捧的重要标准。

荀子对于根据不同的层次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才能和潜能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并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他认为教育应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经验去学习,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荀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倡导学生勤奋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纪律。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品格,关注道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他的个别化教育思想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综上所述,荀子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他的教育理念以学习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标准,以及个别化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格养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从荀子的教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在现代教育中加以运用。

荀子教育思想总结

荀子教育思想总结

荀子教育思想总结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如下:首先,荀子强调人的本性是恶的。

他认为人类本来就具有贪婪、嫉妒和自私的本性,如果不加以教育和约束,人们就会沉溺于个人私利,社会秩序就会混乱。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以控制恶的本性。

其次,荀子提倡“性恶论”,即认为人性本恶,并相信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造和提高。

他认为,人类的天性虽然是恶的,但人的道德品质可以在后天的培养和训练中得到提高。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矫正人的恶行,培养出道德高尚、仁爱和忠诚的人。

荀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他认为,教育不仅可以改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而且可以改变社会的风气和道德观念,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荀子主张用教育来培养人的德性。

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道德高尚、有公德心的人。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使人吸取伟人的精神,以及培养人的正直、信义、孝顺等美德。

荀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掌握知识,人们才能够理性地思考和行动,从而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智力和学识,使其能够理解和解决复杂的问题。

荀子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

他认为,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他主张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学习到的知识,使学习具有实际应用的能力。

他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一种真实感。

荀子强调了"尚劳苦"的教育观。

他认为,通过辛勤的劳动,人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就和幸福。

他主张通过劳动来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并使其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力和奋斗精神。

总之,荀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

他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培养人德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引言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姓荀,名卿,字子荀,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

他的学说以儒家学派为基础,强调的是道德修养和儒家教育体系中的道德教育。

本文将对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他的思想。

荀子的教育观点1.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贪婪无欲望的。

他相信人性本恶,是基于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根据荀子的观点,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克服人性的恶,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和道德价值观。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还包括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的道德规范。

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家庭生活、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关系密切。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基础,而社会则是国家治理和天下安宁的基础。

只有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都能达到道德规范,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3.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制定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行和品质。

他强调学习和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尤其是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和培养。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行为的改变,而不仅仅是知识和理论的传授。

4.成人教育和自我修养:荀子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事情,成人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和自我修养。

他强调通过学习和修养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荀子认为成人教育和自我修养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修养,才能达到道德的完美。

5.教育与社会进步:荀子认为教育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和造就人才,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社会才能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荀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荀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现实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荀子教育思想在现实社会的几个方面的意义总结:1.培养公民素质:荀子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和谐发展的关系。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
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他的“乐教”思想是他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人
的德行和品德。

荀子的“乐教”思想强调音乐的教育作用。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渗透到人的心灵深
处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的欣赏和表演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和意志,培养人的情感和品性。

他强调,通过音乐的教育可以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使人具备和谐的情感和稳定的道德观
念。

荀子的“乐教”思想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的人格完善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个性为目标,使人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承担社会责任。


认为,只有通过音乐教育,人才能够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
益的人。

荀子的“乐教”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强调音乐教育的重
要性,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人的情感和品德,引导人的行为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思想对中
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今天的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使我们意识到音乐
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文明素质的重要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括 ,是第一篇专门性 的乐教文献 ,并直接影响到后来 ( < 礼
记 ・ 记 的 产 生 。 乐
养善心 , 尤其突 出了乐教 的政治教化意义 ,因而在理论上坚
持和重新确立 了儒家乐 教思想 。 苟子的核 心思想就是其 “ 性恶” ,即认为 “ 论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苟子 ・ ( ( 性恶> > )否定入有先验 的道德观念 , 认 为文化、 道德都是人后天努力创造的结果 。 在人性修养上,
白春秋末期以来,思想界就存在着一股势力强大 的 “ 非 乐”论思潮,道家、墨家、法家几乎都对先王乐教传统 以及 儒家乐教持批判甚至否 定态度 。 这一思潮一直延续到战国晚
期, 使先王乐教传统和儒 家乐教思想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 冲击 。在先秦,最激烈地反对乐教的是墨子 。其 “ 非乐”思 想,即出自忧患之感。如何应对这一 “ 非乐”思潮,是儒家 乐教思想面临的关键 问题 。苟子在 ( ( 乐论 篇以墨子 的 “ 非 乐”论为主要批判对象 ,特别强调先王作乐 以化性起伪 ,培
冶、净化作用 , 对于乐教与个体人格修养的关系作 了更为突
出 的强 调 和 更 为具 体 深 入 的论 述 。 子 的乐 教 思 想主 旨是通 苟
过礼乐教化来达到 “ 化性起伪” 积善成德”的 目的。这一 、“ 主 旨贯穿 苟子 全书 ,并集中体 现在 乐论》篇。在儒家 乐教 思想发展中 , 苟子 乐论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不 仅是儒 家乐教思想的第一篇专门性 的理论文献, 而且可以说 是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系统化的理论总结。
对于乐教与个体人格修 养的关系作 了更为突出的强调和更为具体深入的论述。荀子的乐教思想主 旨 是通过礼 乐 教化来 达到
“ }起伪” 积善戍德” 的目的。 化・ 生 、“ 关键词:乐教; 荀子;礼 乐教化
中图分类号:J 00 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 2 9(0 9 102 — 3 63 2 1 20 )1— 0 20
从儒家开山大师孔子的思想中, 我们更多地看到礼、乐
两者的并列和合一。 孔子有时将乐教礼仪化 , 有时将礼教审
苟子从 “ 性恶”论出发,一方面强调个体 自 的人格修养, 觉
收 稿 日期 : 20 -0 -0 09 8 1
主张 “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苟子 ・ 劝学 》 ;另一方面 )
等言论 随处可见 ,对于 诗 礼、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化功能与意义进 行了很多富于启发意义 的论述 ,并将 “ 成于乐”作为君子修
养的最高境界,充分显示出他对 “ 乐教”的高度重视 。孔门 后学继承孔子所奠定的乐教传统 。 苟子在先秦诸子中最注重乐教问题 ,其 ( < 乐论 篇对孔 子 以来 的儒家乐教思想进行 了系统化总结和深刻 的理论概
美化 , 固然 反映 出两者的密切关系 , 这 而同时也证明了两者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 促使并完成乐教 向伦理作实质性转化的
代表人物并非孔子 ,而是孔门后学苟卿。 苟子是先秦儒学的最后一位大师 , 也可以说是先秦最后

位重要思想家。苟子继承 了孔子以 “ 礼”约 “ 仁”的思想,
重要内容 ,其功能主要是陶冶性情 ,即所谓 “ 疏其秽而镇其
更重视通过社会性的礼乐教化来 “ 化性起伪” 积善成德” 、“ 。 因此, 苟子的整个思想基本上是围绕教育、改造 人性问题展 开的,而其 “ 乐教”思想则是这一理论倾 向的突出表现 。
作者简介 :谢维营 (9 9 ) 14 - ,男 ,广东梅州人 ,上饶
师范学院教授 ,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汪鹭 (9 1 , 18 一) 女,江西九江人,上饶 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 , 研究方向为高
乐教化观念 。春秋战国之际,“ 礼坏乐崩”之势愈演愈 烈。
随之兴起的诸子百家如道家、墨家、 法家等更从不 同角度对 礼乐教化传统进行批评甚至否定 , 以孔子为代表 的儒家则从 继承和发展的角度根据 “ 仁学”观对传统 的礼乐文化进行重 新阐释 。 论语 所载 的孔子说 诗趴 论 “ 、言 “ 礼” 乐”
浮” 。对 “ 乐教”问题的理论思考从春秋早期 就开始了。春 秋 时期 , 西周礼乐制度逐渐衰落,引起 了当时众多贤士 大夫 和王国乐官的说 “ 礼”论 “ 乐”风潮 ,他们突出强调礼乐传 统的政治和道德教化意义 , 从而继承和发展了西周 以来的礼
立足 于 “ 恶 论 ” 性 ,强 调礼 乐 对 人 的性 情 的规 范 、塑造 和陶
“ 乐教”一词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 ,是 礼记 ・ 经解 篇 的如下论述 :孔子 日:“ 入其 国, 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 : 温柔敦厚 ,( 》教也 ;疏通知远,( < 诗 < 书》教也 ;广博易 良, 乐教也 ;絮静精徼 ,《 > 易>教也 ;恭俭庄敬 ,礼教也 ;属辞 比事 , 春秋》教也 。 乐教 ”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教 育的 ”“
校 音乐 理论 和 小 提琴 专 业 教 学 。
2 2
孔子最早提 出 “ 性相近 也,习相远也”(论语 - 阳货 , ) 孟子将其发展为 “ 性善 ” , 论 认为 “ 人无有不善”(孟子 ・ 告 子 上》 ,人在本性中就有 “ 、义、礼、智”四端 ,“ ) 仁 仁、
苟子乐教思想管窥
谢维营



(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 4 0 ) 30 1
要:荀子在先秦诸子 中最注重 乐教 问题 ,其 乐论 篇对孔子 以来的儒 家乐教思想进行 了系统化总结和深刻的理论
概括。他继承 了孔子以 “ ”约 “ 礼 仁 的思想,立足于 “ 性恶论 ,强调礼 乐对人 的性情的规 范、塑造和陶冶、净化作用,
第3 0卷 第 1 期 1
20 09年 1 月 1
湖 南 科 技 学 院学 报
J u n l fHu a i e st f ce c n n i e r g o r a o n nUnv r i o in ea d E g n ei y S n
、 -0N O. l bl3 I N O .OO V2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