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论文识同法论文:古汉语同义词识同方法浅谈

合集下载

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同义连用现象分析

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同义连用现象分析

在古 汉语 神祀 类 同义 词 的辨 释 当 中我 们 发 现 ,
由单音节 的词复合而成 的双音节词所表示的词义绝 大多 数都 是 同义连 用 , 由单 音 节 词 组合 而 成 的双 即 音节词的词义都与原来的单音节词的词义相同。但 是, 正如我们强调同义词绝大多数都是 同中有异一 样, 双音节词与单音节词 的词义还是有“ 别” 微 的, 更何况原来 的两个单音节词 的词义 本来就存在着 “ 中之异 ” ! 同 呢
收 稿 日期 :0 00 — 2 1-31 3
段注 : 此 合 三 字 会意 也。……统 言 则祭 祀 不别 “ 也。 徐灏笺:无牲而祭日荐 , ” “ 荐而加牲 日祭。…… 浑言则有牲无牲 皆日祭也 。 《 ” 广韵 ・ 祭韵》 “ , :祭 享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 目编号 : J Z D 40 8 项 0 A J 70 1 。 2 作者简介 : 曾昭聪 ( 99 ) 男 , 16 一 , 湖南洞 E人 , 1 文学博士 , 暨南大学 中文系教授 ,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 : 汉语训诂研究 。


双音 同义复合词的词义分析
词语 , 即通义词语。 有学者通过对《 ” 尔雅》 《 、 说雅》 、 《 楚辞通故》 《 、 郑雅》 四部书所释词语进行 了定量分 析, 发现 文化 词语 与通 义 词语 之 比是 2 l - 这 也 : 。2
说 明 了文 化词 语在 古汉语 词 汇 系统 中所 占的重 要位 置 , 应 地 , 化 同义 词 的 重 要 性 也 就 提 高 了 。另 相 文 外, 由于汉 语词义 的继 承性 及其 变化 的关 系 , 我们 这 里所说 的古汉语 , 以先 秦 为基 础 和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是 的一个 比较 宽泛 的 阶段 。 在 古汉语 同义词 研 究 上 , 于 其 中 占重 要 位 置 对 的文化 同义 词 , 人 已经 比较 重 视 了 ; 过 , 古 不 由于客

古汉语同义词的认定方法

古汉语同义词的认定方法

v 12 o3 o.3N .
Ma .0 2 r20
20 0 2年 3月
古 汉 语 同义 词 的 认 定 方 法
周 文德
( 四川 大 学 文 学 与 新 闻学 院 , 川 成 都 606 ) 四 104
摘 要 : 汉语 : L 有 自己的 独 特 性 , 古 司,词 其研 究 方 法 和研 完 手段 与 现代 汉 语 的 不 完奎 相 同。 确 定 词 的 同卫 关 系的依 据 只 能
国外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 , 如莱 昂斯在《 理论 语言学 导
或所指称对象须保持一致( 等义词“或基本一致( 近 指“ ) 指“
义词”。有学 者认 为这 种方法是要为 同义词“ ) 寻拨一个形 式
Hale Waihona Puke 论》 中认为: 同义现象可以这样来下定义: 如果一个句子中某  ̄i拿 另一个词 替换 而意思不 变, -  ̄ 1 这两个 词就 是 同义 词。 “ 嘈 换法 是学者们使用得最普遍的方法, 这种 但“
是 词 在 语 言 运 用 中的 实 际 情 况 。 古 汉语 专 书 同卫 词 的 认 定 方 击 应采 用 盟 重 印 证 法” 这 种 方 击 的根 本点 是 :一 ) 经典 文献 。 ( 从
原 文 中找 . 据 , 定 专 书语 词 同 j关 系的 最 直接 、 可 靠 的 依据 是 专 书原 文 。( ) 用 训 诂 材 料 对 从 经典 文 献 原 文 中考 察 出 I 蟊 确 L 最 二 利
研 究同义词 , 一个重要的 问题是 : 确定哪些是同义词 , 确
下: 设给定语言单位为“ 丙”其意义为“ ; + 甲+ , 丁”如果 乙
丙 的意义也 等於或 基本 等 於 “ ( 丁” 即甲 +丙 =乙 + = 丙 丁)那 么 ,甲” 乙 为同义词。采用这种 方法的学者主要 , 与“ 有: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篇一:《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恳请辨析以下各组同义词:1.骗人、筹钱2.更、改为3.作、为4.恳请、求5.至、致6.锐、利7.完、备8.贫、穷9.三、参10.十、什11.时、世、期12.官、吏13.权、衡、度、量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东站出来,用作“搞”时候也常所含“蓬勃发展”、“缔造”、“创建”。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恳请:恳请对方容许我搞某事。

谋:恳请对方搞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锋利。

利:刀刃慢。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少衣食金钱,与“富”矛盾。

愁:无法贵戚,与“通达”矛盾。

此外:困穷=贫困。

9.三:则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作“三分”或“再分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作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则表示“十倍”、“十分”,可以做为则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以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恳请辨析以下各组同义词:1.归属于、还2.游等、游3.改采、改采、彩、彩4.振、震5.援、持、操、把、秉6.征、伐7.获、获8.帝、王、皇9.众、庶10.谏、身11.领有、颈12.仇、雠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无法译成游等。

游等:与奔跑有关,都可以译成游等。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

古汉语同义词辨析方法初探

古汉语同义词辨析方法初探
“ 岐” 山名 , 山有 两 歧 , 以 为 名 焉 。 ( 文 选 -张 , “ 因 ”《
衡 ( 京 赋 ) 薛 综 注 ) 此 “ ” 其 叶子 支 散 歧 出 西 》 因 芰 因 而名, 李时珍 《 本草 纲 目》 三 十 二 “ 实 ” : 其 叶 卷 芰 云 “ 支散 , 故字 从 支 。 本 指 叶子 , 大而指 整 个植 株 。 由 ” 扩 此 可见 , 献 中二词 虽 然用 以指称 同 一种 植 物 , 它 文 但
同 义词丰 富 是 词 汇 发 达 的 重 要标 志 , 义 的 同 狭 义词 指两 个词 意 义完全 相 同 , 即等 义词 , 广义 的 同义 词除 了包 括等 义 词 外 , 还包 括 意 义相 近 的 词 。 由于
种植 物 。“ 从 “ ” 声 , 凌 ” 菠” 凌 得 “ 又从 “ ” , 麦 ” 麦 声 “ 声之 字 多 有 “ 凸 ” , “ ” 形 容 高 耸 突 兀 ; 尖 义 如 崦 , “ ” 物 体 的尖 角 或 凸起 的 条 状 物 ; 崆 ” 大 土 山 , 棱 , “ , 亦为 高耸 之物 。“ 耸 ” “ 凸” 通 。 可 见 “ ” 高 与 尖 义 菱 当取 义于 果实 有 尖锐 的角 。《 草纲 目》 本 卷三 十二 即 日 : 其 角棱 峭 。故 谓 之 菱 , 俗 呼 为 菱 角 。 敦 煌 写 “ 而 ” 本《 俗物 要名 林 》 十六 “ 子 部 ” “ , 果 实 。 也 卷 果 :菱 水 ”
NO . 2 0 V 0 6
第 8 第6 卷 期
Vo. No 6 I8 .
古 汉 语 同义 词 辨析 方 法 初 探
朱 惠仙
( 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 院 。 浙江 杭州 3 0 3 ) 1 0 2

浅谈同义词辨析

浅谈同义词辨析

浅谈同义词的辨析【摘要】古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

同义词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要想正确理解古代汉语词汇、增强阅读古文的能力,就要学习辨析同义词。

反过来,对同义词进行辨析,也是研究同义词的重要方法,本文就是从意义、色彩、用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如何辨析同义词,以达到理解并灵活辨析同义词的目的。

【关键词】同义词、意义、色彩、用法同义词,顾名思义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它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但广义上的同义词就是近义词。

由于古代汉语同义词与现代汉语同义词的不同特点,《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中给古汉语同义词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它们所包含的一个意义相同,而在其他的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或用法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就叫同义词。

我们所说的同义词辨析其实就是近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中同义词的差别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分析,就可能发现不同的差别。

辨析同义词我们只要从主要方面的差别进行辨析即可,而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色彩、用法上。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古代汉语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上的差别,而词义差别又表现在很多方面。

主要有两点:(1)有些同义词概念的内涵不一样。

概念不同表现为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不同。

“枉”和“曲”的概念内涵存在区别,“枉”本为木不直,《礼记·投壶》:“某有枉矢哨壶”,孔颖达疏:“枉,谓曲而不直也。

”“曲”的本义是弯曲的受物器。

《说文》:“象器曲受物之形也。

”其实两者的本义不同,但在后来的“弯曲”“不正直”等意义上成了同义词。

“驰”和“驱”在概念的外延存在区别,它们都有“赶马快跑”和“马快跑”的意思,《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驰”“驱“连用都是指“马快跑”;《诗经·大雅·板》:“无敢驰驱”,“驰”“驱”连用都是指“赶马快跑”。

但是后来“驰”主要沿着“快跑”这个意思发展下去;而“驱”主要沿着“使快跑”的意思不断发展。

古汉语同义词形成途径探析

古汉语同义词形成途径探析

古汉语同义词形成途径探析同义词是指处于同一语言系统某一共时平面中的,有一个义位相同的一组词。

本文对古汉语同义词进行了探析,认为古汉语同义词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词义引申的途径、方言词进入通语的途径、新词新义与旧词旧义共存的途径、词义渗透的途径等等。

标签:古汉语;同义词;途径;同义词是指处于同一语言系统某一共时平面中的,有一个义位相同的一组词。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汉语中的这些词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形成了同义的关系呢?本文就对古汉语同义词进行了具体的探析,试图找出它们形成的各种途径。

根据笔者目前的研究,古汉语同义词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词义引申的途径、方言词进入通语的途径、新词新义与旧词旧义共存的途径、词义渗透的途径等等。

具体分析如下:1.词义引申形成同义关系两个词本义并不相同,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们的引申义相同了或者是其中一个词的本义与另外一个词的引申义相同了,而人们在使用它们的时候不再细加区分,那么,它们就形成同义关系了。

我们以同义词“追、逐”为例来说明这种现象。

根据许伟建编纂的《上古汉语词典》:“追”的意义为追逐,且对象多为人;“逐”的意义有两项,一为追逐,一为驱逐。

作为“追逐”义,甲骨文的“逐”多为追逐兽类。

《甲骨文合集》10348:“戊戌卜贞:王往逐麋,获。

”杨树达说:“余考之卜辞,追逐二字用法划然不紊。

盖追必用于人,逐必用于兽也。

”由此可见,“追”的本义是追人,“逐”的本义是追逐兽类。

但是,随着词义的引申,“追”的对象也可以是兽类,“逐”的对象也可以是人。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在《左传》中“逐”的对象已经可以是人了,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左传·庄公十年》),而“追”的对象还只能是人,没有1例是以兽类为对象的;在《孟子》中,“追”有3例对象为人,1例对象为兽,如:孟子曰:“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孟子·尽心章句下》),“逐”只出现1例,用于追赶兽类;在《韩非子》中,“追”还只是用于追赶人,而“逐”既可以用于追人又可以用于追赶兽类;在《史记》《论衡》中,“追”和“逐”都是既可以用于追人又可以用于追赶兽类。

[整理]古代汉语近义词

[整理]古代汉语近义词

古代汉语近义词同义词及其辨析一、古代汉语同义词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陶渊明《杂诗》二)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

(鲍照《代东武吟》) 1、同义词的定义同义词就是彼此可互训,在某一个意义上相同或者相近的一组词。

偷、窃:“偷”在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苟且,得过且过,又有刻薄、不厚道义。

如张衡《东京赋》“示民不偷”;窃,古代常作谦词,表私自、私下,又用作副词,表暗中、暗暗地,但从两汉以后,在“暗中盗取他人财物”上,它们是相同的,《孔乙己》“窃书不算偷”。

学习同义词应注意问题A、同义词是相对的,古汉语同义词是随着词汇的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因而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有些词可能在上古同义,到了中古或近古则不同义,反之,有些词在上古可能不同义,到了中古或近代却变成了同义词,因此对于古汉语同义词,既要从共时的方面去考查,又要从历时的角度去考虑。

好、美好:上古两义:美,特指女子貌美;良、善、优义。

《国策· 赵》“鬼侯有子而好”;《陌上桑》“秦氏有好女”;《列子· 杨朱》“贤愚好丑,成败是非”;但后来“美丽” 这个意义消失了,只剩下“良、善、优” 义,跟“坏、劣、差”相对,不再与“美” 构成同义关系了。

徐、慢徐的本义是慢走,慢的本义是怠慢、傲慢。

从本义来说,不是同义词。

后来慢引申为缓慢,在这个意义上与徐构成了同义词。

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徒、步本义是步行,《易· 贲卦》“舍车而徒”;《庄子· 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后由于引申,两词意义越来越远,“徒”由“步行”引申为名词步兵、徒众、门徒:《左传· 宣2》“倒戟以御公徒”;《论语· 微子》“是鲁孔丘之徒与?” 又为形容词空:《孟子· 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步”由“步行”引申为“脚步”:《东京赋》“驾不乱步”(驾:驾车的马);量词,举足两次为一步:《荀子· 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六尺:《史· 秦始皇本纪》“六尺为步”。

古汉语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研究方法的异同

古汉语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研究方法的异同

古汉语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研究方法的异同作者:殷宏雁郭伦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9期摘要:在汉语史研究方面,古汉语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研究逐渐得到学者们的重视,并且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目前,对于重要的先秦典籍,大部分已经做过同义词和反义词的专书研究,同时,对于专书研究中,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定义、确定、分析等已经产生一些比较成熟的术语和方法。

本文主要以此为基础,分析古汉语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研究方法的异同。

关键词:同义词反义词研究方法古汉语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同义词和反义词的研究联系紧密,研究方法互相影响、互相借鉴。

这两种词聚的研究方法有同有异,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其研究方法的差别和联系,以更好地促进同义词和反义词研究。

同义词和反义词研究方法比较相同的方面是一些基础性的方法,主要有“义项归纳法”和“义素分析法”。

古汉语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的界定中,都强调要有一个义项的相同或相反。

因此古汉语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的认定中都是以词的义项(义位)为基础的,需要科学、严谨地归纳词的义项,而在典籍中的词展示的都是词的义位变体,对它们的训示一般为文意训释,文意训释不能用来作为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界定的基础。

王宁先生认为随文释义中的单训,即以单词来解释另一单词的训释方式,也不能直接作为词的义项。

因为一旦离开语言环境,这种形式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用甲训乙时,究竟采用的是甲的哪个义项,没有相关的标志可以显示,又没有语境可以补足,特别是当同一个义项用不同的词语做训释词时,更难归到一起。

因此“义项归纳法”对于同义词和反义词研究都是很有必要的。

具体来说,“义项归纳法”首先就是准确把握词的文意训释,即义位变体。

其次是把义位变体归纳为义位,具体方法为苏宝荣先生在胡明扬等先生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是断层区分法,“义项在多义词的整个系统内部是相对独立的,但是义项之间又有联系,因此原则上应当在意义联系最薄弱的地方划分义项”。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文化之一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以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为主要代表,进入上世纪80-90年代许多学者开始对同义词作为重点研究,以王征白先生《古汉语同义词辨析》为代表。

随着研究专项的深入,现已对同义词所涉及的多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对研究古汉语同义词及词汇有重要影响。

同义词从名称上看,是指词汇中意义相通的一组词,但是,在语言实际运用中真正意义相同、连同感情和色彩也完全相同的词是很少的。

所以张永言在《词汇学简论》中提到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

这些意义表现同一个概念,但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上则可能有所不同。

而蒋绍愚认为同义词只是所表达的概念的相同,而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

所以,同义词不是两个词意义完全等同。

如果两个词意义完全等同,就叫做等义词,两个词意义相近而并不相同,就叫近义词。

蒋先生提出等义词这个概念来代替我们传统的同义词概念。

我们认为,同义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在理性意义上有一个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他们的隐性意义可以不同。

例如:死、亡、卒、崩这四个词在理性意义上都表示人死,但在隐性意义色彩上却存在着差别。

死,是贵族的死亡,亡,是百姓的死亡,卒,是大夫的死亡,崩,是天子的死亡。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古汉语中具体同义词关系进行考察、分析,可以总结出语言内部发展变化是同义词产生的主要原因,同义词产生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词义的分化、引申词汇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而词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词义的不断变化。

如有些词本来没有同义词,由于词汇的引申的结果,出现同义词。

词汇的引申主要有两类:第一,引申之后,一个词的引申意义与另一个或多个词的本义重合,构成一组同义词。

让学生领略古汉语中的微妙之处——例谈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让学生领略古汉语中的微妙之处——例谈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Z HONG X UE J I AOX UE C ANKA O
教 学经纬
让 学 生 领 略 古 汉 语 中 的 微 妙 之 处

例 谈 中学 文 言 文教 学 中 同义 词 的辨 析 方 法
青 海西 宁 市青海 水 电 高级技 工 学校 ( 8 1 0 0 0 7 ) 何 家文
在 中学 文言文 教学 中, 同义词 ( 或 近义词 ) 占有相 当 大的分量 , 准确 、 精 细地辨 析 同义词 , 会让 学生 领略 到古 汉语 中的微妙之处 , 提高学习兴趣 。 辨析 同义词可从 词汇属性和语法属性两方 面着手 。

对 或 一 组 同义 词 , 往往兼 有多方面的差别 。
( 一) 概 念 的差 别
有些 同义词所表示 的概念有 细微 的差 别 。如 《 韩非 子》 中“ 语 日: 家 有 常业 , 虽饥不饿, 国有 常 法 , 虽 危 不 亡” , 这句话 中“ 饥” “ 饿” 这对 同义词 对用 , 就体现 了它们

差别 。辨析 引 申义 的差 别 , 不 仅有 助 于认 识 词 义 的全
貌, 而 且 也 有 助 于加 深对 原 有差 别 的认 识 。
如“ 宫” “ 室” , “ 宫” 因包括 “ 周垣 以 内” , 可 以引 申为
围墙 。“ 室” 因指 “ 四壁 之 内 ” , 可 引 申为 家 室 。《 孟子》 :

词 的词 汇 属 性 方 面 差 异 的 表 现
“ 男女居室 , 人 之大 伦也 。 ” “ 室” 还 可 以 引 申为妻 子 , 如 《 礼记 》 上说 “ 三十日壮有室” 。由此可见 , “ 宫” “ 室” 的本 义虽都 指房屋 , 但从它 们各 自的 引 申义来 看 , 差别 还不 小 。从 这个 意义来说 , 引 申义有 似放 大镜 , 把某 些 同义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作用及其微殊管窥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作用及其微殊管窥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作用及其微殊管窥
张守良
【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8)003
【摘要】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存在着大量同义词,它们在表情达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使意义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更加准确、更加生动,还能有效地避免用词的重复单调,同时还能增加文章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表现力.但是,一组组同义词之间存在着诸如词义的内涵的多寡、程度的深浅、范围的大小、色彩的褒贬、适用对象的宽窄等多方面的细微差异.从微观出发,用大量的例证从多角度入手论述同义词的作用以及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总页数】4页(P248-251)
【作者】张守良
【作者单位】晋中学院,师范分院,山西,榆次,030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2
【相关文献】
1.研究古汉语同义词的开创之作--简评《古代汉语同义词辨释论》 [J], 李艳
2.从“理一分殊”到“气一分殊”的逻辑管窥 [J], 孙兴彻
3.论古代汉语文化同义词典的学术意义——《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编写浅识[J], 曾昭聪
4.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对同义关系的再界定 [J], 吴立;
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中微殊类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教学探讨 [J], 李玉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辨析

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辨析

教学实践新课程NEW CURRICULUM文言文中,几乎每个词都有数量不一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

关于同义词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

王力先生认为:“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哪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哪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

”蒋绍愚先生认为:“所谓同义,是指一个或几个义位相同而不可能是各个义位都相通。

”郭锡良先生认为:“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叫等义词或绝对同义词,这类词数量很小。

绝大部分同义词都只是部分意义相同。

”从中可以看出,几位学者对同义词的界定各有所长,侧重的方向也不一样,但都关注词的义项。

蒋绍愚、郭锡良等学者作为王力先生的后辈和学生,对同义词的界定都是在王力先生“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哪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的观点的基础上衍生发展的,这也成为学术界主流的观点。

一个义项相同即可确认为同义词,因同义词有不同的义项,所以会出现同一词有多个同义词,但他们之间并不能构成递推关系。

与以上观点不同,王宁先生认为:“声音没有渊源而意义局部相近的词叫同义词。

同义词必定不同源。

两个词只要有一个义项的义值相近,就可称为在这个意义上的同义词。

”即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

这个定义尊重了王力先生的观点,但在具体的分析上又有差别。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王力先生的观点提出了同义关系的词的本质性特征,但由于其高度凝练,又会有适用性的局限。

对王宁先生的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包含三层意思:其一,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不存在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

即多数词的同义只存在某一义项上,而且与语言环境和历史时期有关。

古汉语词往往具有多个义项,不同义项往往在多义词的义项中处于不同位置,如有的为本义,有的为引申义。

具体作区分,可分为同位同义词和异位同义词。

同位同义词,就是把词与词处于相同位置上的义项的语义相同作为条件构成的同义词,如“兵”“士”与“卒”“兵”本义指兵器,“士”本义是男子,“卒”本义是奴隶,都可引申为“士兵”,以引申义相同构成同义词。

古汉语同义词历史现状论文

古汉语同义词历史现状论文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浅析摘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同义词的问题,古汉语同义词的确定和辨析是古汉语同义词研究工作中的两大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参考我国古汉语研究路程,浅要分析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关键词:汉语同义词词义辨析我国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研究起步较晚。

虽然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同义词的问题。

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学者们对同义词问题也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但直到20世纪上半叶,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始终没有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到20世纪中期,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代表,在常用词部分有一些同义词的辨析。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才开始真正重视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出现了《古汉语同义词辨析》(洪成玉,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其中对同义词的特征、辨析方法提出了系统的看法。

这种研究开始虽迟,但成果却十分丰富。

到了90年代又出现了一些专著和论文。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不断发展,同义词的具体研究从以个别同义词组的辨析为主,发展为目前的以专书同义词研究为主,这一趋势体现了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科学化。

并且在研究专书同义词或研究具体问题的同时,进行理论探讨,使理论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实际研究,使实际的研究与理论建设同步进行,相互推进。

另外,同义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单音节、复音节是主要形式,此外还有特殊的形式也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20年来在古汉语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关于特殊形式同义词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如:曹先擢《并列式同素异序同义词》(《中国语文》1979年第6期),曹廷玉《近代汉语同素逆序同义词探析》(《暨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等。

又如:二字同义并用在汉语中常见,多音节同义连用作为特殊词汇现象研究虽然不多,但仍有一些重要的成果,如:罗正坚《中的同义词语连用》,徐流《论多音节同义并列复用》(《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3期)等。

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不断丰富、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无论是在理论问题的探讨中还是在实际的研究操作过程中,有两大问题始终围绕着人们:一个是确定同义词的几个基本观点;一个是辨别同义词的原则和方法。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范文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范文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范文篇一: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摘要:古代汉语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古汉语词汇的理解,而其中,对古汉语常用词的掌握程度又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关键所在。

在此希望通过对古汉语中同义词的分析,找出它们的部分特点,从而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对同义词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同义词;词例;辨析同义词是人们长期思维发展的成果,也是语言发达、词汇丰富的重要标志。

同义词可以帮助人们细致地区别客观事物或思维感情的细微区别,精确严密地表达思想,使语言更加准确明朗。

拥有异常丰富地同义词,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

同义(或近义)是同义词的重要特征,但它们又是同中有异,大同小异。

它们的“异”,或同义性质(范围、程度、性状等)有别,或感情色彩存异,或用法风格不同。

这些差异,正是我们要加以辨析的地方。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来对同义词的现象进行分析:1.适用对象不同如“杀”和“拭”在表示“使人失去生命”意思上是同义词,但“杀”是指杀普通人,或把人处死。

《陈涉世家》:“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而“拭”则谓臣杀君,子杀父母。

《易·坤》:“臣就其君,子拭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

”再如“唯、诺”,皆表应答词。

但不同的是:“唯”,恭敬而顺从的应答,下对上,卑对尊。

《文选》中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王曰:‘试为寡人赋之。

’玉曰:‘唯唯’。

”同时,又表顺应而不表示可否。

《战国策·秦三》:“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唯曰:‘唯唯。

”,“诺”,应承之词,上答下,尊对卑或平辈之间。

又说,疾应日“唯”,缓应曰“诺”。

((礼·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

”《战国策·齐四》:“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2.词义的实际所指不同例如:扩充的“扩”与“廓”同义,实际所指:原本不大或不满,通过“扩”使之变大或变满。

“充”是以“扩”为基础,是“扩”的结果,赵歧注“扩,廓也”。

浅论古汉语同义词辨析

浅论古汉语同义词辨析
作者简介:张微(1993.08),性别:女,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古汉语同义词辨析心理词
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为使语言表达严密、精确,句式上富于变化,语体风格鲜明突出,古今汉语中的同义词大量存在。同义词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它们所包含的一个意义相同,而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或用法上存在细微差别的一类词。
语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并促使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词汇不断发展。词汇的日益丰富及自身的发展变化,使同义词不断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原先并不是同义词,但随着词汇的发展,尤其是词义的变化,就由非同义词演变为同义词了。同义词的产生是语言变化发展的必然。词义的引申、方言的差异、古今异的并存、同源词的运用、同音假借等是同义词产生的主要原因。
(1)哭泣无涕,心中不戚。(《庄子·大宗师》)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送殷大人入蜀》)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5)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礼记·檀弓》)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古汉语中“喜”“悲”心理活动词的同义词辨析
(一)表“喜”心理活动的组词:欢、喜、乐、悦、快
“欢、喜”表示从内心到外表情态高兴的表现,如“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喜形于色”等;虽然“欢、喜”意义较为相近,但“喜”更侧重外部形貌上的高兴程度;“乐”侧重于和谐、愉快的感觉;“悦”侧重于内心的高兴,常伴有相应的动作行为;“快”侧重于感觉上的舒畅、痛快之意。“快”与“乐”比较接近,都侧重于自我感觉、自得其乐的含义。如: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教学探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教学探析

生 的 行 迹 和 思 想 变 化 的 情 况 ,然 后 就 开 始 分 期 讲 解 作 品 。 种 讲 授 方 式 自然 有 其 内 容 全 面 、 理 清 晰 的优 点 , 这 条 但
面 对 人 生 困 境 我 们 该 如 何 思 考 和 应 对 ? 这 不 仅 是 古
人 , 是现 代 人 急需 解决 的问 题 , 其 对 于涉 世 未深 的大 也 尤 学 生 来 说 , 多 同 学 都 会 遭 遇 人 生 困 惑 , 代 文 学 的 学 习 很 古 应 该 , 且 能 够 为 他 们 提 供 多 种 解 答 和 参 照 。 轼 一 生 政 并 苏 治命 运 坎 坷 , 被 贬 谪 到黄 州 、 州 、 州 等 偏 远 蛮 荒 之 曾 惠 儋
间的差 别 , 高 学 生 阅读古 籍 的 能力 。 提
同 义 词 的 定 义
同 义 词 是 意 义 相 同 或 相 近 的一 组 词 。 同 义 词 并 不 一 定 意 义 完 全 相 同 , 义 完 全 相 同 的 词 称 为 等 义 词 。 义 词 意 等 由 于 不 符 合 语 言 的 经 济 原 则 , 因 此 一 种 语 言 中 的 等 义 词
( ) 析 作 者 的 生 存 困 境 一 解
现 出强烈 的个人 生 命感 受和 体验 。又如 柳宗 元 和刘 禹锡 。 他 们 同 时 遭 受 政 治 迫 害 和 人 生 逆 境 。 由 于 不 同 的 性 格 形 但 成 了不 同的生 命 思考 和 文学 风 格 : 个 凄楚 哀 婉 , 个 豪 一 一 放 乐 观 。 这 种 比较 能 够 加 深 学 生 对 生 命 体 验 的 理 解 , 时 同 对 于 把 握 不 同作 家 的 文 学 风 格 的 形 成 和 特 点 也 有 裨 益 。

古汉语(文言文)常见同义词辨析

古汉语(文言文)常见同义词辨析

同义词的概念
• 同义词: • (1)几个词在某一个或某几个 义位上相同,而不是全部义位都 相同。 • (2)只是所表达的概念(理性 意义)大致相同,而在文化意义、 情感意义等其他方面却不一定相 同。
【沐

浴】
• 《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 新沐者弹其冠。” • 今 古 洗手 盥guàn 洗腳 洗 洗衣 浣
• 等:候: 上古时“等”有相同、等级、 次序义,无“等待”义;“候”有守望、放 哨、哨所、侦察、问候义,其中只有“守望” 与“等待”略有牵连。上古时表“等待”义, 一般用“俟”、“待”。如: • 父老年年等驾回。 范成大《州桥》 •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有花时采。 《梦溪笔谈·药议》 • 中古以后,“等”、“候”都有“等待” 义,成为一组同义词。
一個詞既然在某一義項上與其他詞同 義.那麼也可能在其他義項上分別與不同 的詞同義。如: “類”,在“種類”這一意義上,與 “族”同義; 在“相似”這一意義上,與“似”、 “如”同義; 在“輩份”、“條理”的意義上,輿 “倫”同義; 在表示推測的“大抵”、“大都”意 義上,與“蓋”同義。
二、同义词的时代性
• 宫:室:先秦时,都有“房屋、住宅” 义,如: •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尔雅·释 宫》 • 秦汉以后,只帝王的房屋、殿堂才 称“宫”;“室”则多指“内室”。 故不再同义。
• 树:艺: 在上古都有“种植”义, 如: •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 子·滕上》 • 中古后,“艺”一般不当“种植” 讲,“树”主要作名词“树木”,少 作动词(除文人作品外),故不再同 义。
• 同义词是有时代性的,有的词古义一 直同义,如“至、到”、“恐、惧”。 有些词在上古原本同义,后来却不同 义了。 • 劝:勉: 上古都有“勉励”义,正由 于此,所以“劝、勉”可连用: • 故奸邪不作,盗贼不起,而化善者劝 勉矣。 《荀子·富国》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焦点问题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焦点问题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焦点问题作者:熊园静张守涛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8期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脉络,集中探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中的几个焦点问题。

关键词:同义词的界定;同义词的识同;同义词的辨析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70-01同义词研究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先是从现代汉语开始的,一些观点、理论也是先从现代汉语领域开始讨论的,而后才应用于古代汉语。

20世纪90年代,周荐先生的专著《同义词语的研究》对之前的同义词研究作了总结和评析。

之后池昌海先生先后写了两篇专论,论及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然而“都是在现代汉语范畴展开的”,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情况鲜有论及。

真正涉及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研究,是从90年代出现的一批同义词词典开始的,尔后一些古汉语教材和学者的专著中也增加了同义词的章节,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理论探讨性文章。

一、同义词的界定黄金贵先生的《论同义词之“同”》一文中已经就出现的各种界说根据时序作了归纳。

池昌海先生在《五十年汉语同义词研究焦点概述》中把同义词的界定归纳为“意义同、近”说、“概念同一”说、“对象同一”说和“义位同一”说。

“意义同、近”说认为同义词指的是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词。

张永言、洪成玉、刘乾先、郭锡良、王政白、段德森、赵克勤等人的观点虽表述各有特点,不尽相同,但大致可以归为“意义同、近”说一派。

“义位同一”说认为义位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才是同义词。

王力先生是“义位同一”说的先驱,而后黄金贵先生发展了“义位同一”说。

“概念同一”说认为同义词是指在同一概念内具有各种细微差别的词。

张世禄先生和曹先擢先生即持此论,都强调同义词表示的是同一概念。

“对象同一”说则认为判别同义词唯一的依据就是它们是否概括同一对象。

以上四种提法只是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的,实际情形要复杂得多,很多学者的观点其实是几种的杂糅,比如周光庆强调的是同一义位,但同时要求反映的是同一对象,可说是“义位同一”和“对象同一”的杂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义词论文识同法论文:古汉语同义词识同方法浅谈
摘要: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是进行识同辨异。

同义词分为两类:异称词和一般同义词。

对异称词我们采用“同一概念”识别法、“同一对象”识同法找出同义词。

对一般同义词,则利用训诂材料或根据文献通用情况确定同义关系。

关键词:同义词;异称词;识同法
同义词研究要做的工作是识同辨异,而迄今的古汉语同义词理论研究的专文专书,大多都强调对同义词的研究重点在于“异”而不在于“同”。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识同是辨异的前提。

识同准确,辨异才能精准透彻。

若识同有误,那么辨异肯定就会出现问题。

因此,识同是决定同义词辨释优劣的前提。

一、同义词划分标准
识同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同义词之同的标准。

王力在1953年提出:“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的两个或更多的词。

”到1956年,他在《汉语讲话》中又重申:“同义词,是指同一意义可由两个以上的词为代表。

”同义词是“一义多词”。

上世纪80年代在他的《同源字典》的前言中他又写道: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个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个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

这种“一义相同”就是同义词的划分标准。

二、同义词的分类
同义词按词义相同的程度来分,分为异称词和一般同义词两类。

异称词有两个特点,一是所指为同一概念,即内涵和外延均相同,不能有细微的差别。

二是所指为同一对象。

这种同一对象,必须是具体的某一事、某一物,不能是同一种、同一属的。

一般同义词也有两种情况:理性意义有异而附加意义相同者,理性意义有异而附加意义也有异者。

这种一般同义词虽有两种情况,但是词义是以理性意义为主的,附加意义的异同不关词义的基本性质,所以它们本质上是理性意义有异者。

三、同义词的识同方法
(一)异称词识同方法
1.“同一概念”识别法
较早提出同义词以概念相同作为同义词的区别标准,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语言学家。

不达哥夫说:“所有同义词总起来则能从各个方面表达出一个概念的全部丰富意义来。

”中国学者接受并发挥了这一思想。

石安石指出:“同义词,正确地说,应该是概念相同但词义有所不同的词。

同义词间意义的差别不能大到概念间的差别,只能是在同一概念的情况下的细微差别,或所谓‘补充意味’的差别,例如感情色彩上的、风格上的、运用范围上的,等等……如果意义差别超出了一个概念的范围,那么它们的意义无论怎么‘相近’,也不是同义词。

”这一说法用来识别异称词非常有用,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同一概念”识同法。

也就是说,如果一群词的概念义相同,即其内涵和外延都相同,则可知它们就应该是概念相同但词的附加意义有异的异称词。

如“亡、殁、终、绝、故……”它们都表示死的概念,是概念相同的异称词。

“岁、年、祀、载”都表示一个回归年的概念,也是概念相同的异称词。

而“肥、胖”虽是同义词,但它们表示的不是同一概念:“肥”是指“动物含脂肪多”,“胖”是指“人含脂肪多”。

所以它们不是概念完全相同的异称词,而是一般同义词。

2.“同一对象”识同法
这种方法指的是,如果一群词有共同的指称对象,这个对象必须是具体的某一事或物,那么这群词也是异称词,即理性意义等同的同义词。

如“爸爸”和“父亲”理性意义等同。

再如,在宋代以前,“母、孃”都是母亲之称,为异称词。

杜甫《兵车行》:“爷孃妻子走相送”,而“妣”指称死去的母亲,所指对象和“母、孃”不相等,因此和它们两个不构成异称词。

“汞(鸿)、水银”所指对象相同。

《广雅释器》:“水银谓之澒”,《正字通》以“澒”是“俗鸿字,道家改作汞”,汞是丹砂经过煅烧还原出来的水银,因煅烧后还原出的汞呈现出银白色光泽的液态物,故称水银。

可见二词指的是同一事物,是异称词。

(二)一般同义词识同方法
1.“浑言通义”识同法
一般同义词在古代传统的同义词辨释中,属于浑析通别词,即古人常用浑言析言、散言则通对文则别这些训诂术语来研究、表示这些同义词的同与异。

如《说文》段注,《日部》:“暑,热也”,段注:“暑与热浑言则一,故许以热训暑。

析言则二,暑之义主湿,热之义主燥”。

这种浑言是它们的同,而析言则是辨同义词之异。

这种浑言通义能够概括一组词的某一个共同点。

我们利用训诂材料或根据文献通用情况,找出浑言通义,就获知了它们的理性意义的主要、基本部分都相同,成为它们的共同义,它们就是理性意义有异类的同义词,这种识别古汉语同义词的方法就叫做“浑言通义”识同法。

如《说文》疒部:“病,疾加也”,“疾,病也”。

段氏在下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

”由此可看出,病和疾的共同点就在于病也是疾,疾也可以称为病。

“疾、病”为一组同义词。

2.“训诂文献材料”识同法
此种方法包括互训、同训、递训、同义连用、同义对文、异文等。

互训就是同义词相互训释。

这在古代的辞书如《说文》中就很多。

凡是互训词一定是同义词,可以作为同组的依据。

如:“逐,追也”,“追,逐也”;“讽,诵也”,“诵,讽也”;“亡,逃也”,“逃,亡也”;“珍,宝也”,“宝,珍也”。

“追、逐”;“讽、诵”;“珍、宝”各成同义关系,但是它们
是理性意义有异的一般同义词,而不是异称词。

同训指的是不同的词用同一个词来训释,如《说文辵部》:“遭,遇也”,“逢,遇也”,“逢、遭、遇”三者同义。

递训是用同义词递相训释。

即a同b,b同c,a、b、c可能构成一般同义词。

如《说文》:“逝,往也”,“往,之也”,“逝、往、之”在到义上是同一词。

但应注意一般一递还可利用,二递以上多是近义词了。

如《说文》:“祉,福也”,“福,祐也”,“祐,助也”,“祉、福、祐”在福义上同义,而“助”则是另一义了。

异文是同一典籍的不同版本,或不同文献记载同一事物,相应的不同词往往同义。

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会梁孝王卒”,《汉书司马相如传》:“会梁孝王薨”,“卒、薨”同义。

同义连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相近甚至相类的词并列连用的语言现象。

如《史记燕召公世家》:“国大乱,百姓恫恐”,《索隐》曰:“恫,痛也;恐,懼也”。

王念孙谓“小司马分恫恐为二义,非也。

恫亦恐也……《苏秦传》:‘秦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小司马以恫为恐懼是也。

疑亦恐也。

或言恫恐,或言恫疑,其义一也”。

“恫、恐”可由此判定为同义关系。

同义对文也是判定同义词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如杜牧《寄浙西李判官》:“青云满眼应骄我,白发浑头少恨渠”,满、浑对文,浑即满也。

另外还有避讳。

避讳改字,用同义替换是主要的方法。

因此,避讳字也就成为了确定同义的一个依据。

如汉高祖刘邦,以“国”替“邦”,“邦、国”即为一组同义词。

唐太宗李世民,“民”改为“人”,原字和改字构成同义。

三、结语
以上,我们简单的讨论了一下同义词识别同义关系的方法。

对于异称词,我们可以采取“同一概念”和“同一对象”两种方法来鉴别,而对于一般同义词,我们则要依靠训诂材料或根据文献通用情况找出它们的同义关系。

参考文献:
[1]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