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 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试卷(含解析).doc.doc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试卷(含解析)1. 下列相关的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饿殍.(piǎo)逡巡..(qún xún)曳.(yè)兵金石可镂.(lǚ)B. 中.(zhòng)绳藩篱..(fánlí)庠.(xiáng)序锲.(qì)而不舍C. 句读.(dòu)数罟.(cù)畜.(chù)养亡矢遗镞.(zú)D. 经传.(z huàn)作难.(nàn)劲.(jìng)弩善假.于物(ji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
A项镂为lòu,B项锲为qìè,C项畜为xù。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驽马鸡豚疲敝约从离横B. 谪戍须臾磨砺度长挈大C. 孝悌槁暴膏腴相得益彰D. 逡巡跬步鞭苔贻笑大方【答案】C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着,一边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
B. 在地摊上买药要特别小心,鱼龙混杂的东西多得很。
C. 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
D. 大多数的隐士是孔子曾提倡的“道不行派”,被称为“隐君子”的陶潜,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家。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
A项“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不合语境。
B项“鱼龙混杂”比喻优劣善恶等各种各样的人混杂在一起。
结合”地摊上的东西”,不合语境。
C项“因人成事”是指依靠别人的力量来成事。
和“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矛盾。
4.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讲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B. 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中学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高一年级3月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刻:150分钟分值:150分)温馨提示:请将客观题1—12题涂在答题卡1—12题位置上,主观题(含作文)13—22题工整书写在答题纸13—22题位置上。
第Ⅰ卷选择题部份(共36分)一、基础知识部份(1—9题,每题3分,共27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杜撰(zhuàn)慢捻(niǎn) 霓裳(ní) 环珮(pèi) 琴弦(xián)吮吸(shǔn)B.懵懂(měnɡ) 幽咽(yè)暂歇(zhàn) 溯源(sù) 阜盛(bù) 惘然(mánɡ) C.轩昂(xuān) 惫懒(bèi)钿头(diàn) 银篦(bì) 温暖(xù) 飞湍(tuān)D.錾银(zàn) 敕造(chì) 内帏(wéi) 迁谪(zhé) 收拨(bō)喧豗(huī) 2.以下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笑魇乖张撕杀雕粱画栋望帝啼鹃B.敷粉漱口杜馔敛声屏气开门辑盗C.酒觚帷幄溺爱敷衍塞责闻名遐迩D.咨嗟怪诞转徒义愤填膺扪心自问3.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绩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全书共120回,后40回文字一样以为是高鹗所补。
曹雪芹是清朝小说家。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B.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
他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自《诗经》《楚辞》以至六朝诗歌的优秀传统,形成了歌行所特有的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
C.《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诗的风格,深切浅出,以平易通俗著称。
尤其是古体诗,意到笔随,没有雕琢拼凑的痕迹。
D. 李商隐,晚唐闻名诗人。
【人教版】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智慧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本文特指自然科学)和艺术之间在内容或者形式方面都有各不相同的联系方式,考察二者在不同阶段相互联系的特征对于理解二者的关系很有意义。
古代文明中,艺术与萌芽时期的科学的结合是通过神话传说和宗教来完成的,有关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后来的古希腊的史料几乎都是神话与宗教。
据记载,古埃及的医学史涉及一个有关“贺鲁斯之眼”的神话,这个神话使埃及人将“贺鲁斯之眼”崇敬为守护与康复的象征,以至于“R”这个象征着贺鲁斯眼睛的神秘符号便出现在后来医生的处方笺上。
古代的宇宙论思想也与神话直接相关,很多民族的神话传说里都认为大地是被某种有力的能够负重的动物驮在背上的,并以这些动物因为过于劳累导致腿脚抖动来解释地震的成因。
古代科学与艺术神话的这种从内容到形式近乎自然的融合,既与当时的科学发展状态有关,也与神话的性质和形成背景有关。
文艺复兴后,科学与艺术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绘画和文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将绘画艺术和科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早期人物之一是意大利的达·芬奇。
他创作了一系列详细记录人体结构及功能的笔记和素描,具有艺术作品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
近代以来,思想家们还用其他的文学形式来赞美科学,比如托马斯·莫尔以水手对话的形式写成幻想小说《乌托邦》,书中的“乌托邦人”竟然掌握着当时最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并广泛地加以运用。
空想主义者康帕内拉所著的《太阳城》也描述了公有社会里所拥有的先进科学和技术。
当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
从20世纪后期直到今天,现代科学和当代艺术又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古代和近代的结合方式呈现给世界,二者交融的侧重点不仅在于内容或者形式,更在于成果的相互利用,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的广泛渗透。
首先,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多种科技手段的参与和支持。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智慧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本文特指自然科学)和艺术之间在内容或者形式方面都有各不相同的联系方式,考察二者在不同阶段相互联系的特征对于理解二者的关系很有意义。
古代文明中,艺术与萌芽时期的科学的结合是通过神话传说和宗教来完成的,有关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后来的古希腊的史料几乎都是神话与宗教。
据记载,古埃及的医学史涉及一个有关“贺鲁斯之眼”的神话,这个神话使埃及人将“贺鲁斯之眼”崇敬为守护与康复的象征,以至于“R”这个象征着贺鲁斯眼睛的神秘符号便出现在后来医生的处方笺上。
古代的宇宙论思想也与神话直接相关,很多民族的神话传说里都认为大地是被某种有力的能够负重的动物驮在背上的,并以这些动物因为过于劳累导致腿脚抖动来解释地震的成因。
古代科学与艺术神话的这种从内容到形式近乎自然的融合,既与当时的科学发展状态有关,也与神话的性质和形成背景有关。
文艺复兴后,科学与艺术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绘画和文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将绘画艺术和科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早期人物之一是意大利的达·芬奇。
他创作了一系列详细记录人体结构及功能的笔记和素描,具有艺术作品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
近代以来,思想家们还用其他的文学形式来赞美科学,比如托马斯·莫尔以水手对话的形式写成幻想小说《乌托邦》,书中的“乌托邦人”竟然掌握着当时最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并广泛地加以运用。
空想主义者康帕内拉所著的《太阳城》也描述了公有社会里所拥有的先进科学和技术。
当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
从20世纪后期直到今天,现代科学和当代艺术又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古代和近代的结合方式呈现给世界,二者交融的侧重点不仅在于内容或者形式,更在于成果的相互利用,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的广泛渗透。
首先,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多种科技手段的参与和支持。
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36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争流颓圮(pǐ) 瞋(chēn)目创(chuà ng)伤B.挥斥方遒(qiú) 火钵(bō) 游说(shuì) 弄(lòng)堂C.变徵(zhǐ)之声山阿(ā) 酝酿(niàng) 窒(zhì)息D.长歌当(dāng)哭装载(zài) 害怕(qiè) 譬(pì)如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寥廓天伦叙乐绿草如茵旗竿B.榆荫忸怩担忧绿树成荫褴褛C.斑斓销行寥落泪下沾襟荤腥D.家具陨身不恤毫不犹豫殴打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暗自下了决心:不看电视,不听音乐,经过两个月的奋战,最终译完了这本书。
B.作为音乐老师的她,轻轻地哼着“摇篮曲”,孩子在她的怀中渐渐睡着了。
C.小狗包弟惨遭厄运,为后面的忏悔埋下了伏笔。
同时侧面描写“文革”起先后红卫兵们抄家、捉杀小狗的情形。
D.今年夏天,“云娜”台风登陆中国,一般风力大约七、八级,台风中心风力十二级以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楼市步入调整期后,放松“一套房贷”政策的呼声不绝如缕,但银行界普遍担忧,房价正在下降,房贷风险高,不敢轻易变更政策。
B. 这起发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的行政复议案,一波三折,扑朔迷离,不仅把当事人折腾得力倦神疲,而且折射出依法行政的尴尬与艰难。
C. 当奥运会开幕式上那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的鼓声响起时,一向沉稳的父亲拍案而起,兴奋得叫起来。
D.民间流传着五花八门的“养颜秘方”,其中吃燕窝或许算得上是众望所归的一种。
其实,吃燕窝只能换取一点心理劝慰而已。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据报道,中国国产第四代战斗机“歼20”昨日首飞成功,国防部外事办副主任在国防部新闻吹风会上表示,这是正常的工作支配,在时间选择上与盖茨访华无关。
山西省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月考试题(答案在最后)2023年3月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市朝,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
最新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论断并非针对当今。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北大荒的雪”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我”和北大荒人活动和生存的自然环境及感人故事,和雪有关系。“北大荒的雪”,
B. 衡量品质优劣、透露市场反馈、反映用户认可的数字是基于个体选择累计得出的。
C. 数据造假使用户“用脚投票”的权利成为摆设,也让数据失去了应有的标尺作用。
D. 互联网企业经营惨淡是造成流量无效和富有欺骗性的“数据泡沫”破灭的原因。
高一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外国语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学是人类社会一项极其古老的文化现象与学术活动。
历史学肇基于人类天然的记忆本能。
有记忆而后有历史叙事,有历史叙事而后有作为学术活动的历史学。
历史叙事是历史学与生俱来的根本形态,既是它的形式,也是它的内容。
近代以来之所以出现史学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历史叙事的过度批判。
剥离叙事性,简单地将历史学改造成仅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一种学术研究活动,不符合历史学的伟大传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学是由叙事派生出来的,叙事正是历史学的根本所在。
一旦剥离了叙事性,历史学也就失去了根基。
传统史学尽管缺少学科反思,但作为其叙事性自然长成的结果,曾经创造出辉煌的学科历史,中国传统史学就提供了这方面的实例。
而近代以来在史学反思中对历史叙事的批判,并没有再造现代史学的辉煌,反而留下了众多的迷惑与失落。
这当然并不意味着对史学的反思本身存在问题,而是说明对史学的反思需要进一步深化,或者者需要更换反思逻辑,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叙事性的批判上,而应重新审视叙事性与科学性对于历史学的不同意义与价值。
虽然在历史叙事中要运用想象与虚构,但它并不同于文学叙事中的想象与虚构,历史叙事者并没有想象与虚构的主观意图,而且对于想象与虚构始终是抱有排挤态度的。
历史叙事还可能因表达者主体认识的差异而对叙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产生重要影响。
种种因素都会造成所述“历史事实〞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并不能推翻历史事实的可靠性。
在根本领实层面,可以通过史料搜集的增加与史实考证的深化而得到修正,并渐趋统一。
而在历史叙事层面,虽然历史学家针对同一事实的表达,有可能选择不同的事实材料、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但这绝非历史学应受非议之处,它恰恰反映了历史学作为人类实现自我反思、自我认同的工具所具有的人文性。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所认为的是建构的、想象的。
历史叙事作为历史学与生俱来的根本形态,应成为历史学家自觉保卫的学科边界。
西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西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就是考察一国的戏剧在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后,如何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获得他者文化的理解和新的跨文化阐释,从而产生有别于它们在本土文化中的意义、影响和传播。
是否具有“跨文化性”,是确定跨文化研究对象和衡量其价值的标尺。
那些在中外戏剧史上产生了特殊跨文化影响力的经典,是戏剧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对象。
戏剧跨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个复杂且充满隐微细节的案例,只要涉及语言、国别、文化、文明、媒介等界线的跨越,具有跨文化、跨国族、跨地域的特点,就可进入比较视域的戏剧研究空间。
在中外戏剧的历史长河中,最具有文化交互属性、传播效果的戏剧经典,往往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经过剧本翻译或域外舞台表演成为跨文化戏剧史上的高光时刻,产生了广泛的国际传播效应。
《赵氏孤儿》不仅是18世纪在欧洲被译、编、演,广为流传的中国戏剧,而且开启了中西戏剧近三百年的交流史。
以欧洲戏剧为傲的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戏剧的模样,还尝试在西方舞台上体验中国戏剧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智能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新媒体等深刻改变着21世纪人们的生存方式,也给戏剧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新的契机与挑战。
第一,戏剧舞台层面,早期的多媒体技术将舞台、布景、音效、灯光、影像等不同形式灵活切换和组合,极大丰富了舞台的视、听觉元素。
21世纪数字技术的渗透对舞台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人工智能植入与应用剧场后,人机互动的舞台创造力和表现力有了更多可能性。
与此相应,智能技术与剧场艺术的交叉研究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新高考)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新高考)语文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错误。
原文的表述是“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
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所以“擒”“一收”针对的是攻打郑国的害处。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实的主观认识”错误。
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是为了给自己的主观认识寻找客观依据。
C.“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错误。
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晋国与郑国相邻,灭亡了郑国,对晋国有利,但秦国并不能得到实际的好处。
D.“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错误,“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是策略而非战略。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刘勰的观点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
A.虽对当时有利,但不属于“说辞”,且不属于“忠于为君”,更没有“敏于成事”。
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只是谈论如何施行王道,不符合“敏于成事”的特点。
C.《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完全符合“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的特点。
D.《庖丁解牛》中“依乎天理”是强调顺应自然,物我合一,并非针对时弊的说辞,且不符合“忠于为君”的特点。
4.①开篇指出“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主要还是凭实力”,以此提出烛之武是在缺乏实力后盾的条件下,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②接着阐释了烛之武的谈判技巧:策略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秦穆公,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
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凝脂.(zhǐ)鼙.鼓(pí)钗擘.(bò)花钿.(diàn)B.酌.酒(zhuó)踯.躅(chí)眇眇..(miǎo)修葺.(róng)C.扁.舟(biǎn)玉簟.(diàn)衰鬓.(bīn)祠.堂(cí)D.聒.噪(guō)垆.边(lú)渌.水(lǜ)岩扉.(fěi)【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
B 项,“踯躅”应读zhí,“修葺”读qì;C项,“扁舟”应读piān,D项,“渌水”应读lù,“岩扉”应读fēi。
所以选A。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凝脂回眸缓歌慢舞九重城阕B.绰约迤逦含情凝睇流水孱湲C.鹧鸪绸谬袅袅秋风临邛道士D.仙袂玉扃芳馨庑门逍遥容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用比较排除法,可以先排除固定词语、常用词语,然后,结合着词语意思来辨别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A项:“阕”应为“阙”;B项:“孱”应为“潺”;C项:“谬”应为“缪”。
所以选D。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杨玉环的花容月貌非常张扬地一闪,顷刻之间,皇宫里所有的宫娥嫔妃都黯然失色!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的倾城倾国....之貌。
B.楼下那一棵海棠花已经完全凋谢,成全了她那婉转绝美的败落,春风桃李....的美艳,竟是如此短暂!C.蓝色是凡高晚期作品的主要色调,这种颜色上的转变正是他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的真实表现,与他早期以黄色为基调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高一下学期月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高一下学期月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高一年级下学期三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家法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郑学宝张剑伟过去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道家不讲法治或不重视法治。
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充分挖掘《老子》中的法治思想精髓,或仅把道家思想理解为老庄思想而忽视了对黄老道家思想的研究。
系统了解道家法治思想,对我们今天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作用。
《老子》中称脱离道的“德、仁、义、礼、法”为“道之华”和“愚之始”。
但它对符合大道的“德、仁、义、礼、法”持一种推崇态度,如对“与善仁”的期待、“有德司契”的赞扬和“无德司彻”的抵制,等等。
针对春秋时期“侯王”恣意妄为、恶法盛行、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的情况,《老子》鲜明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也就是说,统治者有法不依、恣意妄为是社会混乱的罪恶渊薮;恶法盛行,必然给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老子》强调:“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只有推行“良法”,才会有“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效果,并使人们逐渐回归到自然的天性。
《老子》强调导致社会混乱的根源是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恶法盛行。
黄老道家思想既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又兼收并蓄了儒、法等家的观点。
它揭示了法律的起源、特征及法与道的内在关联,讨论了德与刑、立法、司法等具体问题。
关于黄老道家思想的划分、著作真伪等问题,学界争议很大;但把《黄帝四经》《管子》《淮南子》等作为黄老道家的作品,则异议不大。
黄老道家提出了“道生法”的命题。
《黄帝四经》曰:“道生法。
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管子》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
”“权”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来源于道并由道生发出来。
高一年级语文3月月考试题(附答案)
.高一年级语文3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的建筑美唐诗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而且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
所谓建筑美,不是说唐诗与建筑具有同样的美学特点,而是说唐诗像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
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
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
建筑看起来,完全是静的、实的,建筑所用的材料,如砖、瓦、木料等,无一不实,无一不静。
然而,建筑师通过对门、窗、房间、走廊等结构的安排,却不仅使建筑内部具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而且外部也与整个宇宙相联系,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
这样,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个小宇宙,它把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融合汇通在一起。
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
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
例如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雨中黄叶树”与“灯下白头人”,这是两组看似各不相关的具体意象;“浮云”与“游子”,“落日”与“故人”,更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好象蒙太奇一样,不同的镜头组合在一道,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
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这样的建筑美,还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
汉字是从象形字产生出来的,象形字的特点是摹拟具体的物象。
唐诗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
例如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里写了凤凰、凤凰台、长江三个具体的物象,然后用三个动词描述它们各自的状态,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道,成为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难道不像建筑的门、窗与墙壁,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融贯,从而产生出建筑的美吗?凤去、台空、江自流,我们读着,我们的眼前不仅浮现了它们作为物的形象,像建筑一样竖立在我们的面前,而且从它们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并列关系转化成了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江山长在而人事沧桑的感慨,不禁油然而生。
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考辅导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5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
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
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
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
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
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
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
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
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
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
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
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
(完整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月考测试卷(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三月考测试卷(人教版)【高一文必修三月考卷(人教版)】第 I 卷(26 分)答案写在答内一、基知和基本能力(20 分)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是A. 敕(ch ì) 造翠幄 (wò)宸(ch én) 翰笑 (y àn)B. 炮烙 (l ào)商 (g ǔ)歆(x īn) 享(zh àn) 道C. 参 (sh ēn) 猿猱 (n áo)跬(ku ǐ) 步迁 (zh é)D. 藩(p ān)(tu ì) 皮曳(y è) 兵豚 (t ún)2.以下各中没有字的一是A.寒暄残羹冷炙走无路天有不云B.烟砭弊唉声气失之毫厘,以千里C.崔嵬礼上来往百无聊庄舞,意在沛公D.歆享迫不急待背水一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解有的一是A. 国之民不加 ( 更 ) 少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B. 填然鼓 ( ,鼓 ) 之非能水 ( 用做,游水 ) 也C. 合从 ( 通“ ” ) 交粮而景 ( 通“影” ) 从D. 而耻 ( 以⋯⋯耻,意用法) 学于南(向南,)取中4 .以下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以下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做《师说》以贻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神明自得,而圣心备焉C.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弃甲曳兵而走D.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6、以下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色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例:可是不王者,未之有也。
A.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 不拘于时,学于余。
C. 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依次填入以下各横线上的词语,最合适的一组是①尽管各套班子誓词各异,但他们都一致要“忠于宪法”“廉洁奉公”“忠于职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一(下)3月假期学习总结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
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
所以,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
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
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
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
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
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
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
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
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有删改)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的主题。
B. 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 文章末段赞颂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写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 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感到不满。
2. 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 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①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②内容上,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③结构上,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3. 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
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
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
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本题中,A项错,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
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
“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
D项错在“惭愧”和“不满”,没有此意。
【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考查段落的作用。
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先找到前三个自然段,内容上写了……,表现了……;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
前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听闻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后怀抱巨石自沉汨罗而死的事件,交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这一内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标题“端午的阳光”,引发下文有关端午节的感想。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
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
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
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然后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接着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
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比如本题所涉及的段落是文章“前三段”,属于开头的文字,所以对于结构上的作用,主要从与标题的照应和对下文的引出等方面作答。
【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标题设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题干已经明确“几重含义”,说明答案不止一点,同时应分点作答。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由此可以知道“端午的阳光”表层意是指此时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见证了此刻的历史。
“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端午的阳光”又指“屈原的精神光芒”。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端午的阳光”更是指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对后人的影响。
实用类文本阅读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
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
2014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6000万一事,不屑地称:“太低了,2000年我就拿到1000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8000万。
”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十平方米的旧房子。
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
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
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
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的扭曲。
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
于是各种包装炒作,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度,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关注社会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
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有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历史责任感的名人太少了。
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
人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起?(选自陈中华博客)材料二经济合作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OECD 国家的平均值。
去年,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个人微博,短短半个月粉丝数量突破了350万。
事实上,霍金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不光因为他对广义相对论的贡献,还来自于以下趣事:他在美国热门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扮演他自己,利用电子发声器与美国的摇滚乐团录制歌曲。
写得了论文,做得了网红,酷劲十足,这就是霍金的魅力,也是科学家的魅力。
整日埋头于实验室,甚至抱病工作,英年早逝,在我们的宣传中,仿佛科学家不历经坎坷,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
而事实上,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科学家想象更能凸显人生的高度和厚度。
科学家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除了科学本身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学家来具体化和人格化的。
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实现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
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如明星、企业家也是当下的现实。
现在,我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5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正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们应以此反拨社会潮流,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让科学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成为孩子们争相崇拜的偶像,唯有如此,当科学家才能重新成为孩子们的职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