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物理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八年级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巩固和掌握八年级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力的概念、重力、摩擦力、浮力、压强、浮沉条件、牛顿三定律、功和能量、机械能等。

2. 热学:温度、热量、比热容、热传递、热机、能量转化等。

3.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视差、色彩等。

4.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路、用电器、磁现象等。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让学生提前预习,自主学习教材,梳理知识体系,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

3. 课堂练习:讲解后,及时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

4. 课后作业:布置合理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5. 辅导答疑:在课后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四、教学策略1. 直观教学:利用实验、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4. 评价激励: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测验成绩:定期进行测验,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材。

2. 实验器材: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相关实验器材。

(完整word版)初二上物理复习教案

(完整word版)初二上物理复习教案

一.光现象光的传播特点、光速实例及应用规律现象基本知识成像规律及应用透镜凹透镜基本知识对光的作用一.光的直线传播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应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还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

二、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月亮、烛焰、眼睛和钻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太阳、烛焰。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明确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

3.光在直空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三、复习过程(1)、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应用: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 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 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例题1(2006 北京)如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例题2(2006连云冈)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 .树在水中的倒影 B .立竿见影 C .冰透镜向日取火 D .鱼翔浅底 例题3 (2006乐山)如图所示,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复习。

复习的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乐音与噪音、声速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掌握声速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声速的概念。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声波图形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尺子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例子。

2. 知识点复习:(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乐音与噪音:乐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均匀变化的声音,噪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不均匀变化的声音。

(5)声速:声速是指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米/秒,在水中约为1500米/秒。

(1)为什么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声音的音色不同?(2)为什么在冬天,声音传播的距离比夏天远?4. 随堂练习:(1)判断题: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对/错)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乐音与噪音5. 声速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_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___中传播最慢。

(3)音调与________有关,响度与________有关,音色与________有关。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教案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是明代东林书院的著名楹联,鼓励了多少代读书人奋发向上,刻苦读书。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这幅对联上联形象地说明了: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 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初二物理上学期总复习教案()(DOC)

初二物理上学期总复习教案()(DOC)

初二物理上学期复习教案第一章 运动的世界1、运动的相对性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记:记下数值和单位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 3、长度单位换算 1=103m 1m=10100103mm106μ109例:45μ4.5⨯10-5m 0.232.3⨯1074、速度的计算公式: 其中:(1)计算时将s 和t 的单位化成或者(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

若汽艇以100m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 船船100m ⨯5500m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 声声340m ⨯51700m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 (S 船+ S 声)/2=1100m5、平均速度严格按公式ts 来计算,切勿利用221V 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 的公路上行驶,前50m 的速度为20m,后50m 的速度为10m,汽车在这100m 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

解:前半段时间为:v s sm m /2050 2.5s 后半段时间为:v s sm m /1050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t s s m 5.710013.3m[应用练习]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的。

(2)小明对公共汽车的驾驶员来说是的,这是以为参照物。

202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篇(完整)

202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篇(完整)

202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篇(完整)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难点)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活动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进行新课1、什么是噪声?(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保角度加以说明)2、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

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

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

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

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

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

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八上物理复习课教案

八上物理复习课教案

八上物理复习课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机械运动与力第二章:压强与浮力第三章:简单机械第四章:功与机械能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及单位压力的概念、计算及单位浮力的概念、计算及阿基米德原理简单机械的分类、特点及计算功的概念、计算及单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转换及守恒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及单位,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计算及单位,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4. 让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的分类、特点及计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使学生理解功的概念、计算及单位,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及守恒。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浮力的计算、简单机械的计算、能量转换及守恒。

重点:力的概念、压强的计算、浮力的应用、简单机械的使用、功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气压计、浮力计、简单机械模型等)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中与力、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等现象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复习知识点(15分钟)结合教材,带领学生回顾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及单位等知识。

举例讲解压力的计算及单位,让学生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浮力的计算及阿基米德原理。

分析简单机械的分类、特点及计算,使学生了解其应用。

讲解功的概念、计算及单位,让学生理解能量转换及守恒。

3.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例题,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的计算、浮力的应用、简单机械的计算、能量转换及守恒等知识点。

鼓励学生参与解题过程,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及时解答疑问。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及单位2. 压力的概念、计算及单位3. 浮力的计算及阿基米德原理4. 简单机械的分类、特点及计算5. 功的概念、计算及单位6. 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及守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已知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八上物理复习课教案

八上物理复习课教案

八上物理复习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课,主要围绕第一章《力学基础》和第二章《物体的运动》进行复习。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测量;2. 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加速度及运动规律;3. 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4. 简单的力学单位制和力学公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2. 能够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重点: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2. 学具:练习本、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力学知识,例如运动员踢球、扔铅球等,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本概念;2.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如力与运动的关系、加速度的计算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检查学习效果;4. 小组讨论:针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学基本概念;2. 力与运动的关系;3. 力学公式;4. 课堂练习题;5. 课后作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2)解释牛顿第一定律,举例说明;(3)计算题:已知物体质量和加速度,求力的大小。

2. 答案:(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F=ma。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巩固了力学知识,但部分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仍需加强;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交通工具的运动、建筑物的稳定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八上物理复习教案

八上物理复习教案

八上物理复习教案一、教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帮助八年级学生复物理知识,巩固他们在上学期所学的内容。

通过本次复,学生将能够回顾并理解以下物理概念和原理:- 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热能和热传递-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水的密度和浮力二、教案内容1. 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复物体的运动概念: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 复力的作用:接触力、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 通过案例和实验进行研究和巩固。

2. 热能和热传递- 复热能和温度的概念。

- 复热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 通过实例和实验加深理解。

3.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路径等。

- 研究声音的特性:声音的高低、音强、音调等。

- 利用实验和互动的方式进行研究。

4. 水的密度和浮力- 复水的密度概念。

- 研究浮力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 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和加深理解。

三、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和实验进行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 利用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复前一学期所学的物理知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

3. 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加深对热能和热传递的理解。

4. 利用有趣的互动活动,帮助学生研究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5. 进行浮力实验,让学生验证浮力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6. 总结本次复内容,检查学生的研究情况。

7. 分发复材料,让学生进行个人的巩固和复。

五、教学评价1.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答题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

2.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3. 在复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提出问题。

六、教学资源- 复教案和课件- 实验器材和材料- 学生作业练册- 互动活动材料以上为八上物理复教案,希望本次复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物理知识,为下学期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八上物理复习课教案

八上物理复习课教案

八上物理复习课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理解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

2. 学会判断电路的状态,了解电路故障的处理方法。

3. 能看懂电路图,并正确绘制电路图。

4. 掌握电流和电阻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电路分析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路的组成,电路图的理解与绘制,电流和电阻的计算。

难点:电路故障的处理,电路图的分析,电流和电阻的计算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路元件(电源、导线、开关、灯泡等),电流表,电压表,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生用电路元件,电流表,电压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电路的组成,引导学生回顾电路的基本知识。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分析电路的组成、状态、电路图的绘制以及电流和电阻的计算。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点讲解(20分钟)详细讲解电路的组成、状态、电路图的绘制、电流和电阻的计算方法。

5. 互动环节(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处理电路故障,如何正确绘制电路图。

7. 课堂反馈(5分钟)让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组成2. 电路的状态3. 电路图的绘制4. 电流的计算5. 电阻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个简单电路的电路图。

(2)计算给定电路中的电流和电阻。

2. 答案:(1)电路图:见附图。

(2)电流和电阻计算结果:见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路的组成和状态掌握较好,但在电路图的绘制和电流、电阻计算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并计算其电流和电阻。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互动环节的设计与实施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难点解析:电路故障的处理和电路图的分析是本节课的难点。

初中物理上册复习课教案

初中物理上册复习课教案

初中物理上册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 巩固和掌握初中物理上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2.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力学:牛顿三定律、功和能量、浮力、重力、压力、摩擦力等。

2. 热学:温度、热量、比热容、热传递、蒸发和沸腾等。

3.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电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力学、热学、电学三个部分的主要知识点。

2. 提问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二、复习力学(15分钟)1. 复习牛顿三定律,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应用这些定律。

2. 复习功和能量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和能量的转化。

3. 复习浮力、重力、压力、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三、复习热学(15分钟)1. 复习温度、热量、比热容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热量传递的原理。

2. 复习蒸发和沸腾的原理,让学生了解蒸发和沸腾的条件和特点。

四、复习电学(15分钟)1. 复习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电流的计算方法和电阻的测量方法。

2. 复习欧姆定律的应用,让学生能够解决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问题。

3. 复习电功、电功率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电功的计算方法和电功率的计算。

五、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物理现象,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总结和复习计划(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 布置复习计划,让学生明确接下来的复习内容和目标。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清晰,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来应用所学的知识点。

3. 学生能够在实验中体验物理现象,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并能运用这些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3)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力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牛顿定律的应用。

(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牛顿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相对论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例,如推门、拉绳等,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复习:(1)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

(2)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3)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3. 实例分析: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实例,如滑块与斜面实验、汽车加速运动等,引导学生运用牛顿定律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与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作用效果、牛顿定律的应用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关键知识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与运动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最新11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最新11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最新11篇)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1)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2)了解近视眼与远视眼的调节。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制作眼睛模型,通过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眼睛成像原理以及眼镜的矫正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凸透镜、烧瓶、水、牛奶或墨水、平行光源或多媒体课件、凹透镜。

四、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什么?2、为什么有的人要戴眼镜才能看清物体?(二)进行新课1、整体感知眼睛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

近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凹透镜来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凸透镜来矫正。

2、教学互动互动1眼睛就好似一架照相机,你知道是如何看物体的吗?明确利用眼球模型(或多媒体课件、挂图)观察分析,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互动2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明确讨论分析,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调节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

互动3探究探视眼的矫正。

明确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处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眼。

引导学生设想用凹透镜将光线发散,使远处景物传来的光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远处的景物。

互动4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明确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

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

互动5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各自的度数不同,镜片相同吗?明确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眼镜度数不同,眼镜的凹凸程度不同。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教案: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复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光的折射和透镜的相关知识。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光的折射定律、透镜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的现象。

2. 了解透镜的分类和特点,能够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3.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透镜的分类和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透镜模型,光具座。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光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回顾光的折射定律。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复习光的折射定律,学生自主完成学生手册中的相关练习。

3. 透镜分类:讲解透镜的分类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透镜模型,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4. 凸透镜成像: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光具座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现象。

5. 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放大镜或望远镜。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 活动重点:光的折射现象,透镜的分类和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的方式,使学生巩固了光的折射和透镜的相关知识。

在活动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光的折射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光纤通信、眼镜等。

同时,可以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摄影、电影等领域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运用光的折射定律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

初中物理总复习光学教案

初中物理总复习光学教案

初中物理总复习光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及应用。

(2)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4)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应用。

(5)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掌握成像规律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光速,实例及应用(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2.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面镜成像,实例及应用。

3.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成像规律及应用。

4. 光学作图:掌握光学作图的方法和技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光的传播特点和应用。

2. 知识梳理:复习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 重点讲解:讲解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以及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光学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并加以解释。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和思考能力。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内容为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光》第二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继光的反射后的又一个新的光现象。

本节知识是光学中的重点知识、是理解透镜作用原因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

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

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2、教学目标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

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复习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复习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复习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物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物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复习教案1第一节功(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进行新课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初中物理复习电子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电子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电子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巩固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2.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条件、惯性等知识点。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2. 二力平衡条件3. 惯性4. 重力5. 摩擦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15分钟)1. 复习二力平衡的概念: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三、复习惯性(10分钟)1.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惯性的应用:惯性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行驶时的安全带、运动员起跑时的助跑等。

四、复习重力(5分钟)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引力。

2.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3.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五、复习摩擦力(5分钟)1.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2. 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第二课时:一、复习力的作用效果(5分钟)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等。

二、复习二力平衡条件(10分钟)1. 大小相等: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2. 方向相反: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三、复习惯性(10分钟)1.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惯性的应用:惯性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行驶时的安全带、运动员起跑时的助跑等。

【打包6份】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单元复习精品教案复习课

【打包6份】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单元复习精品教案复习课

【6份】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单元复习精品教案复习课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复习课【复习目标】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是有区别的。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描述运动,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能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4、能通过实验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利用v=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长度的测量,测量时要引导学习选择合适的工具,然后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与计算【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学具准备】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稿【复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让学生把准备的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放在桌面,问:我们利用所有的器材可以做哪些实验?学生回答:可以进行长度、时间的测量,还以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引出复习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长度、时间入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达到温顾知新的目的。

二、专题复习【专题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聚焦知识点一: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3.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为:1km= m、1dm= m、1cm= m、1mm= m、1μm= m、1nm= m练习题:1.中学生的大拇指指甲宽度约为( )A.1 mm B.1 cm C.1 dm D.1 m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人头发直径约7×10-5m= μm地球半径6.4×106m= km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3 =884443 (填上单位)3、估测课桌的长度为 80 (填上合适的单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光现象光的传播特点、光速实例及应用规律现象基本知识凸透镜对光的作用成像规律及应用透镜凹透镜基本知识对光的作用一.光的直线传播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应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还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

二、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月亮、烛焰、眼睛和钻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太阳、烛焰。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明确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

3.光在直空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三、复习过程(1)、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应用: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 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 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例题1(2006 北京)如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例题2 (2006连云冈)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 .树在水中的倒影 B .立竿见影 C .冰透镜向日取火 D .鱼翔浅底 例题3 (2006乐山)如图所示,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

这主要利用了( )A 、光的直线传播B .光的曲线传播C .光的反射D .光的折射例题4 (2006 大连)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_________。

若光源是圆形的,小孔是方形的,则成的像是_________形的。

四、堂上练习(一).填空题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传播。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千米/秒。

2.太阳与地球相距1.5×108千米/秒,则太阳光传到地球需秒。

(二).选择题3.关于光的直线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B)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C)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二.光的反射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光的反射的学习,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特点,会画光反射的光路图。

二、基础练习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2.入射光线与镜面成30°角,则反射角是。

若将镜面转动,使入射角成40°,此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3.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

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和反射。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的缘故。

三、复习过程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⑴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⑵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时,要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因果关系。

回答问题时,不要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因为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反射角由入射角决定,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图中i是入射角,r是反射角,∠r=∠i。

还要注意到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任何一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即使在发生漫反射时,每一条光线还是遵守反射定律的。

例题1 (2006 南通)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立竿见“影”B.毕业合“影”C.湖光倒“影”D.形“影”不离例题 2 (2006成都)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A.60°B.90°C.120°D.150°例题 3 (2006 广州)(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图12中光线AO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并在图中标出反射角大小;例4 (2006 扬州)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发光点S,从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请作出光路图。

四、堂上练习(一)填空题1.当入射光线跟镜面的夹角是30°时,反射角的大小是,要想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成80°,入射角的大小应是。

2.能够从不同的方向看到一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缘故。

这时,每一条反射光线都反射定律。

(二).选择题3.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60°,则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A)30° (B)60° (C) 90° (D)120°4.如图5-8,入射光AO与镜面成30°夹角,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反射角是60°(B)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夹角为120°(C)入射光线AO与法线间夹角是60°(D)反射角是30°(三).作图题1.在图1中,已知入射线OA画出经过两个平面镜反射的光线,并在图中标明每次反射的反射角。

2.在图2中,已知入射光线与其中一块镜面夹角是30°,两块平面镜夹角是60°,画出这条光线在两镜间的反射光线。

30°图1三.平面镜成像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光的反射的学习,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画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

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规律,是理解平面镜、球面镜作用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

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知识要有全面的理解。

二、基础练习1.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

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和反射。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的缘故。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正立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

3.球面镜分和两种,凹镜能使平行光线焦点,使焦点发出的光。

凸镜能使光线。

三、复习过程(1)平面镜:1、成像特点: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大小相等④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2、“正立”“等大”“虚象”“像、物关于镜面对称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4、作用:成像、改变光路5、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⑵球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应用:汽车后视镜例题1 (2006 黄冈非课改)下列设备主要利用平面镜来工作的是()A、潜望镜B、显微镜C、照相机D、电影机例题2(2006江西)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现象B.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应打开驾驶室里的电灯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平面镜所成的像会变大D.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镜子照射例3(2006广州市)“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如图6),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折射现象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四、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一个人立于平面镜前2米处,此人在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的像。

人与像之间的距离是米。

2.物体与在平面镜内的像相距9米时,则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为米,如果以1米/秒的速度正对镜面运动则像将以的速度朝方向运动。

这过程像的大小将。

(以地面为参照物)3.医生检查耳道时,戴的是镜是利用该镜对光的作用。

汽车的观后镜要选用镜,这是因为它比同口径的平面镜有观察范围。

4.把凹镜对着太阳,太阳的平行光被凹镜反射后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镜的。

(二).选择题5.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离平面镜越远,经平面镜所成的像越小(B)平面镜所成的像总是与物体等大(C)若像与物之间的距离增大20厘米,则物体要向平面镜靠拢10厘米(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岸边的景物在水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6.能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A)凹镜 (B)凸镜(C)平面镜(三)、作图题1、(2006 上海浦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A′B′。

2、(2006 盐城)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四)实验题。

1、(2006 锦州)如图所示,某小组用甲、乙两个相同的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他们在实验中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点燃的甲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都可以使乙蜡烛与甲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他们进一步测量了两蜡烛到玻璃板之间的距离,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距离次数甲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乙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1 13 132 14 143 15 15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选填“实”或“虚”)像;(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4)物体逐渐远离平面镜时,它的像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2006 泰安)小红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在此实验中:(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关系;(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