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从络论治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针对冠心病患者,中医药治疗方案备受关注。

中成药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具有安全、有效、价格实惠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

本文将对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

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的原理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的原理主要包括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节气血、改善心功能等方面。

中医药理论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血脉瘀阻、气血不畅有关。

中成药通过改善全身气血循环,舒展狭窄的血管,调节心脏功能,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并促进康复。

二、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1. 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片是一种经典的中成药,主要成分为丹参、薄荷和降香。

该药具有活血化瘀、祛痰止咳的作用,并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

临床研究表明,复方丹参片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提高心功能指标,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

2. 降脂通络胶囊降脂通络胶囊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为红曲素、鳖甲、丹参等。

该药通过降低血脂水平、抗氧化、改善血液黏稠度等作用,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临床研究表明,降脂通络胶囊能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减轻心绞痛程度,并改善心功能。

3. 玉蝴蝶丸玉蝴蝶丸是一种由夜交藤、僵蚕等中药制成的中成药。

该药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缓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

临床研究表明,玉蝴蝶丸可显著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减轻心肌损伤程度。

三、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评估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评估主要通过评估临床症状、心电图、心功能等指标来进行。

临床观察表明,中成药治疗冠心病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中成药还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副作用相对较少。

然而,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疗效相对较慢,不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急性病情。

结论:中成药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对于冠心病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

冠心病病因病机及治疗综述

冠心病病因病机及治疗综述

冠心病病因病机及治疗综述摘要: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查阅近20年中医及西医临床治疗冠心病的相关文献,对冠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中药方剂治疗、针灸治疗及西医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简单概括总结,为中医及西医临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冠心病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综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1冠心病的中医研究概况1.1病因病机冠心病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虽然无此病名,但临床多以胸痹论之。

胸痹之病名[1]最早出自《内经》,《金匮要略》对胸痹的主症、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做了详细的论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胸痹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

目前中医学多认为冠心病与血瘀、瘀毒从化、阳虚血瘀、痰瘀、络病、热毒及络风[2]有关。

1.1.1血瘀学说瘀血证首见于《黄帝内经》,提出因寒而致瘀,《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绝”,《素问·调经论》所言:“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认为因怒而瘀。

《素问·痹论》有云:“心痹者,脉不通”认为血液瘀滞,脉涩不利为痹证的主要病机。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发展瘀血学说,集活血化瘀之大成,重在瘀血辨证。

首辨脏腑经络,次辨气血虚实,创立了补气活血法及其组方。

1.1.2阳虚血瘀说《金匮要略》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从“阳微阴弦”到“脉不通”简单提出“胸痹心痛”的病机。

“阳微”是指心的原动力虚损,心阳之虚;“阴弦”即标实,是因血气不和、脉络痹阻,心血瘀阻而致胸闷、疼痛。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治疗冠心病、脑血栓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治疗冠心病、脑血栓

吴以岭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医杂志》编委、《疑难病杂志》主编。

吴以岭教授对络病理论的深入研究带来了心脑血管病治疗上的重大突破。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的通心络胶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第一个荣获此奖项的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成药,是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唯一药物,标志着中医药在冠心病、脑血栓治疗领域的最新学术进展。

李学敏(下称笔者):络病理论是一个比较专业、也很抽象的概念,应该怎么理解呢?吴以岭教授:人们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经络。

其实,络脉是经脉的支流系统,人体各大经脉均有络脉与之相连。

经络相连就像一张遍布人体的“蜘蛛网”,是运行气血、能量与信息的特殊通道。

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专门论述人体经络生理、病理及治疗的独特学说。

我们首先将络病这一理论体系运用到心脑血管病的病机探讨及治疗之中。

前一段时间,我在学术界提出络脉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对络病学说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络病理论。

笔者:从以往心脑血管病治疗药物的思路看,治疗冠心病、脑血栓一直采用活血化瘀手段。

为什么说以络病理论指导冠心病、脑血栓治疗是继活血化瘀治法后的又一重大发展?吴以岭教授:络病主要包括络脉瘀阻和络脉绌急,血瘀证与络脉瘀阻较为一致,但未包括络脉绌急,络脉绌急反映的是血管病变。

络病不仅反映了血液的瘀阻,还反映了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痉挛等。

从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机来看,络脉瘀阻导致血液黏稠凝聚,使冠心病心绞痛有久病久痛的特点;由于络脉痉挛即血管自身的病变,使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具有猝然而痛的特点。

脑血栓的形成也是由于脑络瘀阻和脑络绌急形成的。

运用活血化瘀法只能解决血液的黏稠凝聚问题,但不能全面解决冠心病、脑血栓血管自身的问题,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痉挛等。

所以说,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治疗冠心病、脑血栓是继活血化瘀治法后的又一重大发展。

笔者: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络病理论是怎样指导冠心病、脑血栓的治疗呢?吴以岭教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引起冠心病、脑血栓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的血管自身病变。

“通”治冠心病随笔

“通”治冠心病随笔

“通”治冠心病随笔关键词冠心病从“通”论治医话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卒心痛”等范畴。

其发病多与年老体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寒邪内侵等因素有关。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以心之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瘀血、痰浊、气滞、寒邪阻滞心脉为标。

治疗多以扶正祛邪为法,治以补虚、活血、化痰、行气、温通等,具体根据正虚或邪气孰轻孰重而以补虚或祛邪为主,但最终治疗目的均是为了通心脉。

胸痹心痛病病位在心,“心主血”,赖心气以推动,气血以流通为贵,故治疗过程无不贯穿“通”法,故谓治疗胸痹心痛病“以通为补”、“以通为顺”。

1病机略述1.1正气亏虚,心脉不通:胸痹心痛临床上以“虚”居多,“虚”乃胸痹心痛之本,而本虚以心气虚为多,病久可气损及阴。

《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

《景岳全书》指出:“凡人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

心之气(阴)亏虚,气血流动无力,停而为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而致胸痹心痛。

1.2痰浊阻滞,心脉不通:《素问·经脉别论》:“食入于胃,浊气归心”。

肆食膏粱厚味,内生痰浊,上犯心胸清旷之区,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而生胸痹心痛。

1.3瘀血阻滞,心脉不通:外邪、七情、正虚、外伤、久病等多因素均可导致瘀血阻滞心脉,不通则痛,发为胸痹心痛。

1.4痰瘀互结,心脉不通:痰浊、血瘀均为阴邪,“同性相求”,易胶结缠绵,阻滞心脉,气机不畅,导致胸痹心痛。

1.5寒凝心脉,脉络不通:寒邪凝滞,心脉绌急,不通则痛,发为胸痹心痛。

1.6心肝气滞,心脉不通:情志失调,心肝之气郁滞,血脉运行不畅而致心痛。

2论治举要2.1正气亏虚,心脉不通:患者因正气亏虚引起心脉不通,故治以补益正气为主,通过扶正而达到“通”脉的效果,亦是“通”法的体现,寓“气为血帅”之意。

可选用人参、党参、黄芪、太子参、炙甘草等。

偏心阳虚可加用肉桂、制附子、桂枝等;兼心阴虚加用白芍、首乌、黄精、麦冬等。

冠心病从“络”论治探讨

冠心病从“络”论治探讨

冠心病从“络”论治探讨关键词冠心病络病学说中医药疗法学术探讨中医学将冠心病心绞痛归属于“胸痹”、“心痛”范畴,多从气虚、瘀血立论,多以活血化瘀法治疗。

笔者通过学习近年来的络病学说,结合现代医学认识,体会到冠心病心绞痛与络病关系十分密切。

临床上从“络”论治冠心病心绞痛,收到较好的疗效。

兹初步探讨如下。

1 病因繁杂,“入络”是基础中医学认为导致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病位在心之络脉。

如《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

”指出邪客络脉可致心痛。

又如《医门法律·中寒门》所说:“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类证治裁·胸痹》也说:“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临证指南医案》亦指出:“虚痛久,痛必入络,宜理营络。

”张锡纯亦认为“其瘀多在经络”。

这些论述基本上涵盖了现代中医学所论。

因而冠心病心绞痛发病原因其始虽异,但其最终“入络”则同,“入络”是造成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也是引起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各种并发症的基础。

2 病机进退,“心络”为枢纽中医学认为心络郁滞是心络病变的最初表现形式和始动因素。

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逸失调,年老体弱或外邪犯心,致脏腑功能失调,心之气血阴阳不足,心之脉络郁滞,气机不利,血运不畅致冠心病心绞痛,或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患者气虚、气滞、痰凝或寒邪入侵,均可导致心络不畅,瘀血内停。

此外,心之络脉细窄易滞,胸痹、心痛可因情志、外邪等因素引起其挛急、拘急而发。

叶天士认为: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卷,缩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更有年迈体衰,加之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后天化生不足,造成络脉空虚而发病。

由于络脉营血不足失于濡养则气失所养,脏腑功能亦因之减弱,气行无力;阴血亏损,营阴涸涩,血气运行稽迟,则停留于局部而为瘀,致使瘀滞固结难解,即“不荣作痛”。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体质虚弱等。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方法之一。

针对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心悸气短、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调理气血,补益心脏,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等。

2. 痰湿阻络证痰湿阻络是冠心病的另一常见证型。

患者常表现为胸闷、胸痛、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清热化痰、通络开窍,常用的药物有半夏、陈皮等。

3. 热毒蕴结证热毒蕴结是冠心病进展较为严重时出现的证型。

患者常出现剧烈的胸痛、口渴、舌质红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连翘、三七等。

二、中医论治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两个方面。

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核心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气血两虚证可用补气养血的药物,痰湿阻络证可用化痰通络的药物,热毒蕴结证可用清热解毒的药物等。

2. 辅助疗法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会结合一些辅助疗法进行治疗。

如针灸疗法可以调理气血,改善心脏功能;推拿按摩可以舒缓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等。

这些辅助疗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症状。

三、预防与调理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时,也强调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定期的运动锻炼,以及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发展。

此外,中医还倡导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造成不良反应。

总结: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辅助疗法和预防调理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阻塞所致的心肌缺血坏死。

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位虽在心,但与脾胃关系密切。

诸多医家从瘀、痰论治,认为本病发生的本质是脾胃运化失常,痰浊血瘀是疾病之标。

近年来,关于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渐增多。

1 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来源1.1调理脾胃治疗胸痹,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

”这是《内经》论述脾胃与心的关系,两者生理上相互依赖,病理上相互影响。

《灵枢?厥病篇》曰:“胃心痛,取之大都、太白。

”即通过针刺脾胃经脉的输穴,调节脾胃经气,达到治愈因脾胃失调而导致的胸痹心痛的目的。

1.2五行关系: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之脏。

生理情况下,脾喜燥恶湿,心阳能温煦脾土,助脾运化,脾胃必得心火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的运化功能。

病理情况下,依据母子相及理论,心病可以传脾胃,脾胃病变也可以传心,这也是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依据之一。

1.3气血生化关系:脾胃主受纳、运化水谷,乃多气多血之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脏血脉中气血之盈亏,实由脾之盛衰决定。

李东垣说“心主荣,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若胃气正常,饮食入胃,其荣气上行,以舒心肺”,可见只有当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其化生血液的功能方能旺盛。

1.4功能心主血脉和主神志功能正常依赖于气血、精微物质的濡养,而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与心阳温煦密不可分。

脾主升清,升清阳于上,以养心胸;胃主降浊,降浊阴于下,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则上不得精气之滋养;浊气亦不得下降,易痹阻胸阳,发为胸痹。

脾主运化水液,若功能失常,水湿停聚,影响气血运行,继而成痰成瘀,阻滞心脉,发为胸痹。

心与脾胃的功能联系还表现在协同化生方面,并以心主血、脾统血两功能控制血液运行周身,内濡五脏六腑,外养肢体、官窍、皮毛。

《2024年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范文

《2024年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范文

《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篇一一、引言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中医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通过对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独特优势。

本文旨在系统整理古今中医文献中关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方法、理论体系及临床实践,以期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参考。

二、冠心病心绞痛古代中医文献概述古代中医文献中,冠心病心绞痛多被归为“胸痹”、“心痛”等范畴。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胸痹的描述,认为其病因多为气血不和、经络阻滞。

随后的医家如张仲景、孙思邈等人在其著作中也对胸痹心痛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以调和气血、通络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拔罐等,其中以中药治疗为主。

三、冠心病心绞痛现代中医文献分析现代中医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更加深入,不仅继承了古代医家的理论体系,还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

现代医家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与气血亏虚、痰瘀互阻、寒凝心脉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等,其中以中药治疗为主。

在中药方面,医家们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选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益气养阴等作用的中草药。

四、古今中医文献中治疗方法与理论的比较研究古今中医文献中关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有一定的传承与发展。

古代医家主要从气血、经络等方面进行论治,强调调和气血、通络止痛。

而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对病因病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出了更多的治疗方法。

在药物选择上,古今医家均强调辨证施治,但现代医家更注重药物的剂量和配伍,以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

此外,现代医家还注重患者的心理调护和生活方式的改善,认为这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环节。

五、结论通过对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喜乐者, 神惮散而不藏, 愁优者, 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 迷
作者单位: 137007 吉林省白城市挑北区三合乡卫生院
总而言之, 从中医角度看, 冠心病是病在心而关联脾、 胃、 肾、 肝、 肺等脏器的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机主要是机体衰 退之虚证, 并非实证; 胸痹之胸中寒, 并非外寒。外寒只是本 病的诱因之一。所 以, 非一般治疗寒涩之温药可解, 非一般 实证用行消之法可治。中医药治疗时, 要以正虚阳衰为治疗 重点, 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患者症状、 恢复患者体质、 防止病情 进一步发展,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书籍《 内经》 中早有记载。《 素问 藏气法时论篇》 记有“ 心 病者, 胸中痛, 胸支满, 胁下痛, 膺背肩脚痛 , 两臂内痛。 ( 灵 ” 枢 痛篇) 记有“ 真心痛, 手足青至节。心痛甚 , 旦发夕死 , 夕 发旦死。这些描述类似西医的重症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 金 暇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中除了“ 胸痹不得卧” 、 “ 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 等一系列证候描述外 , 在治疗上也提 出了比较系统的方药, 临床上运用这些方药治疗冠心病收到 了较满意的疗效。因此, 应将冠心病归属 于“ 胸痹” “ 、心 痛”“ 、真心痛” 的范畴。 从中医理论来看, 胸痹心痛真心痛与心、 血脉和胃等 肺、 有密切的关系。人体营养的摄人和废物的排出有赖于血液 运行, 血液运行有赖于心脏的鼓动, 所以循环不息。血运失 常, 则血流阻塞。所 以疼痛甚或浊阴不化 , 造成梗死不通。 ( 金厦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 日: 夫脉当取太过不 及, 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极微故也。今阳虚 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道出本病的根本 ” 在于极虚。冠心病是因虚致实, 本虚标实的一种病症。《 素 间 痹论篇》 “ 日: 心痹者, 脉不通。 心痹因脉不通 , ” 脉不通 则心血虚, 心血虚则胸中冷。胃中冷也即胃阳虚微, 不能消 谷。营卫宗三气来 自中焦。谷不消则气乏源, 血不足则胸中

冠心病中医常用治法古今文献分析

冠心病中医常用治法古今文献分析

冠心病中医常用治法古今文献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在中医上认为冠心病属于真心痛、心痛、胸痹的范畴,从古至今我国历代中医名家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大量理论和经验。

现代中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了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通过对冠心病中医相关古今文献的分析,总结出集中常用治法,为冠心病中医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标签:冠心病;中医;常用治法;古今文献在心脏病当中,冠心病具有较高的发病几率,中医认为冠心病属于真心痛、心痛、胸痹的范畴。

从先秦到清末,我国历代中医学家,经过数千年研究实践,对于冠心病已经形成了清晰的认识,并且建立了科学的辨证理论和系统的论治方法。

根据冠心病的不同病因,分别采取不同的中医方法治疗。

通过分析古今文献得知,冠心病中医常用治法主要包括了理气法、化痰法、温通法、补肾固本法、益气养阴法、活血化瘀法等。

基于此,本文分别对这些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

1 理气法理气法是古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法,张仲景提出对于胸痹、气短、胸中气塞的症状,可使用橘枳姜汤治疗。

《圣济总录》中提出可使用川芎汤方治疗卒心痛,药方包括厚朴、桂枝、川芎等,可发挥行气治心痛的效果。

在王肯堂的《医镜》中提出,治疗心痛应当以开郁行气为主。

现代中医上认为胸痹指的是胸痹而痛,在治疗当中,可以使用旋覆花汤,配合茯苓杏仁甘草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以达到理气开胸祛痹的功效。

或可加入橘络、丝瓜络、川芎、丹参等起到活血通络之功效。

2 化痰法关于化痰法,名医张仲景在胸痹的治疗中,注重使用该方法化痰通痹。

《金匮要略》中提出,对于胸痹不能卧者,可使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

此后,历代中医认识到,在心痛、胸痹发病中,痰浊发或者重要的影响[1]。

痰浊壅塞内阻,郁久而化热,痰瘀阻滞脉络导致气机痹阻,血行不畅,进而引起心痛。

现代中医中,路志正根据痰浊阻络的病机,通过调理脾胃治疗胸痹,使用薏苡仁、杏仁、半夏、茯苓等药材治疗。

程丑夫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多见闷痛,认为该病由痰热病机,使用清热化痰法治疗。

运用络病理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运用络病理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运用络病理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吴以岭
【期刊名称】《家庭中医药》
【年(卷),期】1998(000)005
【摘要】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中一个独特而又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

它起源于《黄帝内经》。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发展《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络病的病机特点及治疗方法,认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指出了久病久痛是邪气入伤血络,并提出这类顽固性的痛证,“必用虫蚁飞走之品搜剔”,但是从他的医案当中可以看出当时他用虫药治疗的久痛证,多属于癥
【总页数】1页(P9-9)
【作者】吴以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李胜涛运用络病理论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经验 [J], 郭丹丹;徐英霞;邓雪梅;李胜涛
2.依据络病理论运用眼针配合中药汤剂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研究 [J], 杜鹃;邵妍;崔聪
3.基于络病理论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观察 [J], 杨荣仙;王艳清
4.基于络病理论运用皮内针埋针联合腰痛宁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J], 李运淮
5.参元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络病理论初探 [J], 孙晴;刘红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中医治法方药研究概述

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中医治法方药研究概述

而克服溶栓及介入疗法的不足 。 现将近年来相关研究总结如下 。
1 中 医对 冠 心 病 心 肌 缺 血 的 认 识 中 医 根 据 心 肌 缺 血 病 理 过 程 中所 表 现 出 的 症 状 多将 其 归
属于 “ 胸痹 ” 心悸 ”和 “ 、“ 真心痛 ”等范畴 。由于诸多原 因造
成 血 管 闭 阻 , 致 心 肌 缺 血 缺 氧 而 产 生 心 悸 、 胸 痛 等 症 状 。 中 导 医 认 为 , 为 缺 血 、 氧 之 本 , 致 虚 的根 源 则 在 于 气 血 阴 阳 的 虚 缺 而 平 衡 失调 , 病 理状 态 则 以 虚 实 夹 杂 、本 虚 标 实 多 见 。其 机 制 其 或 因寒 湿 外 侵 , 血运 行 受 阻 ; 或 因饮 食 不节 , 伤 脾 胃, 生 气 损 滋 痰 湿 , 碍 心 脉 ; 或 因 劳逸 失度 , 伤 心 脾 , 血化 源 不 足 ;或 阻 损 气
得 到 了广 泛 的应 用 。 2 2 益 气 养 阴 法 .
汗出等。现代 医学 治疗包括药物溶栓 、经皮冠脉介入 (C ) P I、
冠状 动脉 旁路 搭 桥 术 (A G 及 心 脏 移 植 术 等 , 其 不 良反应 、 CB ) 但 复发 率 及 致 死 率 居 高 不 下 。 中医 药 通 过 辨 证 论 治 , 以发 挥 全 可 面 调 节 机体 功 能 , 有 多 途径 、多 环 节 、 多靶 点 干 预 的优 势 , 具 从
[8 1]李先 良, 学明. 半夏 叶柄外 植体 快繁 技术 研究 [] 安徽农 业科 学, 王 荆 J.

1 6・ O
Chi es J ur a1 f n or n e o n o I f mat o o T M in n C

从络病学说论治冠心病心绞痛

从络病学说论治冠心病心绞痛

从络病学说论治冠心病心绞痛
吴以岭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1(007)004
【摘要】从中医络病学说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机和治疗,认为冠心病心绞
痛病位在心之络脉,主要病机为心气虚乏、络脉瘀阻、绌急而痛,制定了补益心气、活血通络、解痉止痛的治疗大法,并组成益气药和虫类药为主的通心络胶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

【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吴以岭
【作者单位】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
【相关文献】
1.谢林从络病学说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 [J], 王楠; 唐田; 钱宇章; 董煜琪; 谢林
2.基于络病学说从瘀论治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 [J], 原彬蔚;张晋岳;王爱梅
3.从络病学说论治卒中后抑郁 [J], 韩雪菲;刘泽华;王豆;李涛;闫咏梅
4.基于络病学说论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J], 苏坤涵;刘万里
5.基于络病学说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 [J], 张啸宇;邓蓉蓉;席志鹏;徐文强;李敬池;王轶;谢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发表于2009-05-18 16:12 概述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样硬化,心肌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引起的心脏病。

冠状动脉受累特点是其内膜有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病变,常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冠心病属于中医的胸痹、真心痛、厥心痛范畴。

本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脑力劳动者多见,对人们健康危害大,为老年人主要死因之一。

我国医学书籍中对此病早有记载。

如《灵枢?厥病篇》:“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这里所述的真心痛,是指冠心病的危重症,若失治、误治则预后不良。

如《千金方》云:“胸痹有绞痛如刺……。

”“不治数日死。

”汉代张肿景《金匮要略》叙述最详。

指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简要说明胸痹为胸中阳气闭塞引起,并扼要地描述了胸痹证的特征,胸痹病位在上焦,故《金匮要略直解》说:“胸中者,心肺之分,故作喘咳唾也”。

尔后几乎无异议。

到明清,在原有认识基础上,对本病的治疗也有独到见解。

如《灵枢?五味》已有“心痛宜食薤”的记载。

《金匮要略》强调宣痹通阳为主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世医得效方?心痛门》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的方法“治卒暴心痛”。

后世医家又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如《证治准绳,诸痛门》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等治疗胸痹心痛。

所有这些,均是当今治疗冠心病有效的方药。

病因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认为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龄大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的常见致病因素是:1.肾气亏损随着年龄的增长,脏气功能渐退,或未老而肾亏,命门火衰,不能温煦各脏腑,导致阳衰气滞,血行不畅,发生气虚血瘀;或肾阴亏乏,不能滋养脏腑之阴,也可导致阴虚血瘀。

2.寒邪内侵由于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心脏不通发为胸痹。

从肾论治冠心病的研究概况

从肾论治冠心病的研究概况

从肾论治冠心病的研究概况尹琳琳(综述);刘如秀(审校)【摘要】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is one of multiple disease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which shows a trend of rising year by year along with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no concept of CHD,which is usually defined as "thoracic obstruction", "heart pain"and "real heart pain". CHD is positioned in heart,but related to five viscera.Heart and kidney influences each other both in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therefore CHD can be treated by recuperating kidney.Fruitful results have been yielded in treating CHD from renal conditioning.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to guide the clinical practice .%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多发疾病之一,并随着人口老龄化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中医学无“冠心病”病名,根据其症状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的范畴。

冠心病的病位在心,并与五脏相联系,心与肾在生理及病理上相互影响,可通过调理肾脏来治疗冠心病。

络病理论的具体含义及特点

络病理论的具体含义及特点

络病理论的具体含义及特点1、络病理论的具体含义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指导难治性疾病辨证治疗的临床应用理论。

络病属中医学病理概念并非一个独立病种,而是广泛存在于多种难治性疾病中的病理状态和病理过程。

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明确指出各种慢性疾病随病程迁延最终均会发展到络病阶段,并运用通络治疗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风(脑血管病)、癥积(恶性肿瘤)等疑难杂病取得了显著疗效。

古人的论述和用药经验提示络病理论指导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重大疾病治疗,对于准确把握上述疾病的发病规律,确立更具针对性的治法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2、络病理论的特点1)络病理论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未受到重视和深入研究,近年研究推动建立了络病学中医新学科,属中医学全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中医学脏腑、经络、气血理论在两千年中医学术发展史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络病理论却呈散在论述,并未形成系统理论,络病理论研究滞后也制约了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的提高。

自上个世纪80 年代初开始,络病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关注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及治疗。

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经200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论证认为:“该项研究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对络病常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属国内外创新研究成果”,获得2006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通过研究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学”重点学科,形成了指导难治性疾病治疗的全新学术领域,也成为近年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2)络病理论研究带来了对疾病病机与治法的新认识,研发的通络药物治疗难治性疾病显示出独特的临床作用以络病理论与难治性疾病治疗相结合,通过提出疾病发病机制与治法的新观点,开辟了不同于既往治疗的新途径、新治法、新组方,形成指导新药研发原创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 达 于血 管 ,血 管 无气 必停 留为 瘀 ” “ 血 者 ,气 也 ” “ 不 自 ,运 ,血
冠 心 病 心 绞痛 ,包 括 冠 状 动 脉 粥样 硬 化 性 心 脏 病 和 冠 状 动
脉功能性改变( 挛) 痉 。属 于 中 医学 “ 痹 ” “ 痛 ” 畴 。基 本 病 胸 、心 范 机 是 本 虚 标实 , 变部 位 在 心 之 脉 络 , 病 即心 脏 的 冠 状 动 脉 。
巾 围 中医 急症 2 1 年 1 11 3 0月 第 2 0卷 第 1 O期 J T M. . 0 l V 12 N .O E C O t2 1 , o. O, o1

1 7. 63

治 疗 探 讨 ・
冠 心 病从 络论 治研 究 概 述 木
张君 合 1 董 昌武 李 忠志
络 ”“ 虚 通 补 ” 、络 等治 法
1 冠 心 病 心 络 损 伤 的 生 理 病 理 基 础
2 1 益 气 活 血 通 络 法 叶天 士 指 出“ 虚 则 痛 ” 而且 认 为 “ . 络 . 最
虚 之处 , 是 容邪 之 处 ” 便 。王 清 任 《 医林 改 错 》 “ 气 既虚 , 不 云 元 必
征。
脉 的分 类 、 理 功 能 、 理 变 化 、 络 的方 法 、 生 病 诊 络脉 病 变 的临 床 表
2 冠 心 病 从 络 论治 研 究 概 况 故 病 在 络 , 络 为 其 治 疗 原 则 , 据 正 虚 和 标 实 的主 次 , 通 根 辨
现 以及 络 病 的治 则 治 法 等 方 面 l。 张 仲 景 在 《 寒 杂 病 论 》 】 伤 中首
尽 管 现代 医学 之 血 管 与 中 医之 络 脉 不 等 同 ,但具 有很 大 的 相 关 性 。 生理 分 布 、 构 和 功 能 描 述 上都 非 常 相 似 。 络 当 属 在 结 心
缠 络 、 络 , 既 反 映 了 络 脉 的基 本 属 性 又 有 着 特 殊 的 生理 病 理 孙 它
开辛 温 通 络 、 药 通 络 用药 之先 河 . 虫 所创 系列 虫 类 活 血 化 瘀 缓 攻
证 论 治 , 方用 药 总 体 不 离 辛 药 通 络 、 药 通 络 、 药 通 络 和 络 遣 虫 藤
虚通补。
通络 方 治 内伤 疑难 杂 证 为 后 世 医 家 推 崇 。清 代 名 医叶 天 士 注 重 络 病 治 疗 , 出“ 病 人 络 , 提 久 久痛 入 络 ” 机 规 律 , 创 立 “ 味 通 病 并 辛
l 徽 中医学院( 徽合肥 203 ) 安 安 3 0 8
2安 徽 中 医 学 院第 一 附属 医 院 ( 徽 合 肥 2 0 3 ) 安 3 0 8
中图 分类 号 : 5 14 文献 标 志 码 : R 4. A 文章 编 号 : 0 4 7 5 2 1 )0 6 7 0 1 0 — 4 X( 0 1 —1 3 — 2 1
【 要 】 络 病 学 说 是 中 医学 术 体 系 的独 特 组 成 部 分 ,中 医界 在 近 3 摘 O年 间进 行 了大 量 的 文献 和 临床 研 究 , 其 中“ 脉 一 血 管 系 统 病 ” 络 概念 的 提 出 引 发 了 对 中 医 络 脉 络 病 与 现 代 医 学 心 血 管 病 关 系 的 深 入 研 究 , 取 得 较 并
特 征 。 络交 错 于 心 窍 的 心 络 , 气 血 最 盛之 所 , 养 心 脏 , 养 网 为 充 濡 心 神 。络 病 理 论 的 现 代研 究认 为 , 脉本 身 属 血 液 循 环 系 统 . 络 与
缺 氧能力 , 加冠状 动脉血流量 , 低血脂 , 善心脏缺血 、 增 降 改 缺 氧 , 而使 心 电 图 S — 从 T T异常 变 化 得 以纠 正 。丁 树 根 等 采用 高 脂 饮 食 复 制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家 兔 模 型 ,0周 后 测 定 家 兔 各 项 指 1 标 。得 出 的 结 论 是益 气 活 血 解 毒 汤 可通 过 调 节 血 脂 改 善 家兔 血 液 流 变 状 态 和 降低 血 清 同型 半 胱 氨 酸含 量 ,对 动 脉 粥样 硬 化 家
南 6 用 益气活血汤 ( 琵 、 子参 、 参 、 归 、 仁 、 芎 、 采 黄 太 丹 当 桃 川 瓜
萎 、 白等 ) 疗 冠 心病 心 绞 痛 6 薤 治 0例 , 结果 心 绞 痛 l 疗 效 总有 临床 效 率 8 .3 . 电 图 总 有 效 率 7 .3 . 示 该 方 能增 加 心 肌抗 81 % 心 81% 提
行 ,随气 而 行 ”。这 些 理 论 提 示 了气 虚 血 瘀 也 是 胸 痹 的 基 本 病 机 。王松 耀 L运 用益 气 活 血 通 络 法 治 疗 冠 心病 心 绞 痛 , 心 绞 痛 s 其
发 作 次 数 持 续 时 间 以及 心 电 图 S T段 回升 均 有 明 显 改善 作 用 。 杨
大发 展 。
【 键 词 】 络 病理 论 关
冠 心 病
络 而 痛 者 , 乍 间 乍 盛 , 作 有 时 也 ” 则 与 冠 心 病心 绞痛 突发 心 则 休 ,
络 脉 是从 经 脉 支 横 别 出 、 层 细 分 、 布 全 身 的 网络 系 统 , 逐 遍
把经 脉 通 道 中 纵性 运 行 的气 血 横 向弥 散 渗 灌 到脏 腑 组 织 .是 维 持 人 体 生 命 活 动 和保 持 人 体 内环 境 稳 定 的 网 络结 构 。 “ ” 络 的概
念 早 在 先 秦 时 期 的 《 帝 内 经 》 已 经 提 出 , 且 初 步 阐述 及 短 暂性 、 复 发作 的特 点 相 符 , 临 反 其 床 症 状 与 心 之 经 络 循 行 的 一 致 性 ,也 说 明该 病 久 痛 入 络 的 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