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各种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成为评判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
新时代下,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迫在眉睫。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需要更加关注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建设。
在全球化时代,各类风险不断增多和扩散,从自然灾害到恐怖袭击再到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应急管理必须更加注重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加强预警机制的建设。
国家应该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及时预警和处理突发事故,降低损失。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需要加强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
应急救援力量是应对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基础和保障。
国家应当加强救援力量的建设,提高应急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
国家还应推动民众参与应急救援,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力量。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需要强化灾后恢复与重建的能力。
突发事件发生后,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是保障灾区民众生活和产业恢复的重要环节。
国家应完善灾后恢复与重建的机制,加强政府规划和资金支持,提高灾后恢复和重建的效率和质量。
国家应加强对灾区民众的关注和帮助,提供必要的生活和教育等援助,帮助灾区民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第四,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突发事件不仅具有国际性,而且涉及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
国家应加强与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分享经验和信息,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国家还应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国家的综合应对能力和水平。
在新时代下,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只有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损失。
为了应对这些突发事件,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各国都积极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自己的国家应急管理体制。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新时代下对国家应急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发展。
一方面,中国在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组织机构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和调整,建立了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
新时代下,中国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部,将之前分散在多个部委的应急管理职责集中统一,加强了应急管理的一体化和协同性。
中国还建立了多层次的应急管理机构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管理机构,形成了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应急管理的效率和协同作战能力。
中国在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中国制定了《国家安全法》、《应急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在突发事件中的职责和义务,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规范。
中国还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交流,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应急管理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协议,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声誉。
除了组织机构和法律法规的创新发展之外,中国在应急管理的科技手段方面也进行了重大升级,加强了预警监测和信息通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中国建设了全国性的灾害风险信息系统,对各类自然灾害风险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评估,提前预警和应对灾害风险,保障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中国还加强了信息通信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建立了国家应急广播系统和国家应急公共信息平台,提升了信息传递和发布的效率和准确性。
除了在组织机构、法律法规、科技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之外,中国在应急管理的理念和能力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时代下,中国强调了应急管理的全社会参与和全要素保障,形成了全民应急管理的格局。
中国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都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中,形成了多元化、全方位的应急管理体系,有效强化了应急管理的全面性和灵活性。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是建设安全中国的重要任务之一。
新时代,中国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创新,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风险管理与防控机制,提高了国家应急管理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急管理法律制度。
近年来,中国加快推进应急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完善了涉及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强调了应急管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法》的颁布,使国家应急管理制度有了统一法律标准,从而加强了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有力地保障了整个应急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次,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建设。
在应急事件发生时,全国各地的应急信息的汇聚与分享是重要的应急管理工作。
为此,中央政府不断推进全国应急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应急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并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类应急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的高效性和科学性。
此外,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也重视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的完善。
随着社会发展,各类灾害应急事件危害日益加剧,因此风险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应急管理部门加强了对各种可能性灾害事件的风险评估,细化了应对方案,提高了应急管理机构的快速响应能力和协调工作效率。
例如,针对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中国快速出台了应对措施,形成了有序、科学、集中的疫情防控模式,切实控制了疫情蔓延的势头。
最后,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也强化了应急资源保障机制的完备性。
应急救援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应急救援需要大量的物质和人力资源。
中国应急救援部门秉持“生命至上、抢救第一”的原则,加强了应急资源保障机制的完整性,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升应急救援的组织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各类应急事件得到有效的资源保障和支援。
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变迁与思考
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变迁与思考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变迁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在面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公共卫生危机等多种应急事件时,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演变、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应急管理体系的演变1.1 初期演变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由于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带来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这对政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当时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自然灾害防治和救助为主。
1.2 体制建设及完善1998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组建方案》和《国务院实施突发事件应对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进入了“以国务院领导小组为核心”的新时期。
政府加大了在应急管理体系的投入,从单一的自然灾害防治扩展为应对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危机等多种应急事件的综合体系。
1.3 现代化建设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也朝着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政府加强了对于应急预警、信息共享、救援协调等方面的投入,推动了应急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和完善。
尽管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指导应急管理工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机制和体系建设上,政策协调不畅、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
在应急救援装备与技术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2.2 需要加强协同合作针对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协同合作。
应急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形成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合作机制,加快信息共享、资源对接、协同救援等方面合作的建设,提升应急管理体系的效能。
2.3 加强应急管理的创新建设当前,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亟待加强创新。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当前,全球范围内灾害频发,社会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也严重挑战着国家的治理能力。
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挑战,中国国家应急管理体制也面临着创新发展的压力和任务。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需要顶层设计,要在法制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
当前,中国已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
还应建立健全与社会治理紧密配套的法律法规,提高国家应急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第二,加强制度机制创新,构建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应急管理的制度和机制。
这包括健全领导体制、加强应急管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建立健全协作机制等方面。
还需要建立健全以国家应急管理部门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成部门间、地区间、层级间的有机协调和密切配合,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要创新发展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必须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这不仅包括具备应急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还需要具备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危机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还要加强应急管理技术手段和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应急管理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第四,加强舆情引导和社会参与,构建社会应急管理体系。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还需要加强舆情引导和社会参与。
灾害与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舆情的扩散和社会各方面的参与,所以要加强对舆情的引导和管理,确保公众获取准确、及时和有效的信息。
要加强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应急管理中的参与,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三位一体的应急管理体系,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顶层设计、制度机制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和改进。
创新发展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上)-王宏伟.ppt
(三)综合性应急管理发展时期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所面对的各 种安全问题、风险和挑战具有 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003年,中国发生严重的非典疫情。 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
1949年到 1978年
1978年到 2003年
2006年
21世纪之 后
单灾种应对能有效地适应各种风 险和挑战。
01
应对能力不对称 应对常规突发事件的能力越来越强; 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旧薄弱, 甚至出现了极强和极弱的高度不对称。
当前应急制度设计不适应突发事件
的跨界性
02
当前我国应急制度设计以行政区域为基础、 以致灾因子为导向,强调分类管理、分级负 责。现实中,复杂性巨灾会突破既有的分级、 分类的制度设计。
应急办的三个职能中,应急值守和信息 汇总是从属性职能,它从属于综合协调。
现在面对的风险,具有 很强的联动性和耦合性。
为什么说综合协调是最为关键的呢? 案例:山东新汶煤矿
A
把应急办设在党委
三种设想
B
把应急办设在公安局
C 把应急办设在政府的办公厅或办公 室
应急办作为政府的办公厅或办公室的内 设机构,相对于它要协调的部门,职级 过低。
卫生部
铁道部
国家发改委
国务院应急办
2008年年初,发生南方雪灾后,国 务院在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 挥中心设立相关指挥部。
应急管理的体制不顺,给机制的创 新也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3、法制方面
中国应急管理的体制建 设已经进入了瓶颈期。
2007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 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应对 突发事件的母法或根本大法。
通过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来应对 日趋复杂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呈上升趋势,对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必须进行创新发展,以应对突发事件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巨大挑战。
第一,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要加强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并与其他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进行协调配套。
要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作用,确保应急工作依法进行。
在法律法规方面,还需要加强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专门立法,尽可能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类、处理程序、权责分工等具体细则。
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执行落实,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第二,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和管理,提高应急管理机构的水平和能力。
要加强对应急管理机构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高,提高应急管理机构的综合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要构建起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应急管理队伍,确保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有效性。
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改革。
要加强应急管理体制的改革,构建起一个高效、协调、有序的应急管理体制。
这需要在机制上加强统一领导和全面协调,做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应急工作有序协调;在制度上加强完善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灵活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在人员上加强组织和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应急管理队伍;在技术上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理能力。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影响已经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因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应急管理相关的合作,分享经验和最佳实践,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必须进行创新发展,以应对突发事件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挑战。
在创新和发展应急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机构建设,加强体制改革,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上)-王宏伟
国务院机构改革前部门职责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安全生产职能
九
农业部的草原火灾防范职能
个
部
国家林业局的森林火灾防范职能
门 公安部的消防职能
水利部的防汛抗旱职能
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范职能
自
国家地震局
然
灾
害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救
助 职
民政部
能
国务院机构改革前协调机构
高
01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层
次
1949年—1978
单灾种应对时期
年
1950
国家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
年
(二)单灾种应对不适应时期
1978年—2003 单灾种应对不适应时期 年 国家成立多个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
1989年 2000年
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 (现国家减灾委员会)
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2003年 成立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非常规突发事件
非常规突发事件使得既有的职责、职能 设定被完全打乱,危机现场的情境是高 度动荡和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能 领导靠前指挥。
应急办或成“僵尸部门” 05
应急管理的首要职责:防范化解重大安 全风险。 应急管理的主要任务:高效应对非常规 突发事件。
三、组建应急管理部的“9+4”模式
(一)“9+4”模式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的安全体制也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中央层面成立了中央国家 安全委员会。中国应对巨灾的模式也在悄 然地发生变化。
雅安的芦山地震
云南的鲁甸地震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巨灾应 对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巨灾应对模式变成以地方应对为主,中 央提供支持。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类灾害事故频发,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加强国家应急管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福祉的重要任务。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的体制创新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加强国家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国家应急管理机构是国家应急管理的核心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应急管理工作,应急资源的调度和应急预警的发布。
在新时代,应该进一步加强国家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增设相应的人员和职能部门,提高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应急管理机构的人员队伍建设。
要招募具备应急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加强对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提高他们的应急处置能力。
还要建立应急管理人员的评价制度,激励他们积极履职,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国家应急管理机构与各级地方应急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国家应急管理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和流程,指导各级地方应急管理机构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要建立各级地方应急管理机构与国家应急管理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和沟通渠道,确保信息流通和资源调度的迅速高效。
二、完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是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新时代,应该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制度的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升应急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障国家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及时修订和补充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要加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要加强应急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推广。
应急管理政策是指导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借鉴先进的国际经验,制定适应国情的应急管理政策。
并且要加强对应急管理政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公众对应急管理的认知和参与度。
三、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是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的发生,应急管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
在新时代下,应急管理体制需要创新发展,以应对新的挑战和问题。
新时代下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应急管理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以确保各级政府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
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机制,以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还需要充分发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安全办等相关部门的作用,加强应急管理的引导和组织。
新时代下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要加强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使其与时俱进、科学合理。
需要完善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机制,加强对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执行能力。
还需要完善应急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新时代下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需要加强创新技术和装备支撑。
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创新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是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应急管理技术和装备的水平。
加强对智能化、信息化、无人化等新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对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应对能力。
还需要加强应急管理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新时代下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和组织协调。
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应急管理的职能和能力。
要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发挥其在应急救援、灾后重建等方面的作用。
加强与企业、媒体、学术界等的合作,形成应急管理工作的合力。
还需要加强政府间的协调和合作,促进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新时代下,国家应急管理体制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问题。
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创新技术和装备支撑、加强社会参与和组织协调是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一、中国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背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各种自然灾害、技术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发生。
这些突发事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安定造成了巨大威胁。
国家应急管理体制作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日益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重要性1.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和技术事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能够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救援伤亡人员,减少损失。
2. 促进社会稳定:突发事件容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例如恐慌、恐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等,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可以为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保障。
3.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发展,可以提高国家危机管理的能力,减少灾害损失,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4. 适应全球化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例如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和公共卫生事件等。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可以提供有效的响应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挑战。
三、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1. 加强顶层设计和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国家应急管理顶层设计,将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整体规划,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国家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2. 完善机构设置和职责布局:建立健全国家应急管理机构和地方应急管理机构,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推动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3. 加强能力建设和技术支持:加大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提高应急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4. 强化国际合作和应急响应能力: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际救援机构的合作,共享经验,提升我国在国际应急援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摘要】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是当前重要课题。
本文从应急管理体制创新的意义、主要内容和重要举措等方面进行探讨。
重点分析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特点和建设路径,提出应急管理体制在面对挑战时需要创新应对策略。
结论部分总结了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发展趋势和建议。
通过对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的研究,可以推动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提升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关键词: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重要性、现状、意义、主要内容、特点、建设路径、重要举措、发展趋势、建议。
1. 引言1.1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应急管理体制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应对灾害事故、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应急管理领域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能够提高国家的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通过完善应急管理体制,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灾害事故的发生,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创新发展应急管理体制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整体应急管理水平。
新的管理体制可以更加高效、协调地组织各类资源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促进各部门间的协同作战,提升国家整体的应急响应能力。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是推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对于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创新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与稳定。
1.2 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现状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现状,是一个国家在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时的组织结构、法律体系、管理制度等的现有状态。
目前,我国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国家安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突发事件频发,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亟待加强,以应对新形势下的各种灾害和安全威胁。
在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而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体制机制的全面革新和完善。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一、挑战1. 多元化的灾害和安全威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各种灾害和安全威胁呈多元化趋势,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网络安全、恐怖袭击等。
这些多元化的灾害和安全威胁给国家应急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需要更加全面、多元化的体制机制来应对。
2. 应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应急能力、协同机制和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不足。
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不够,应急资源整合不够有效;灾害发生后救援力量的调度和指挥不够灵活和高效,存在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情况。
3.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应急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获取必要的信息和服务,而传统的应急管理体制无法满足这一多样化的需求。
二、机遇1. 国家政策的扶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应急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投入和扶持。
国家政策的扶持为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保障。
2. 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应急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利用新技术,能够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更好地应对各种灾害和安全威胁。
3. 社会力量的参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力量对于应急管理的参与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
各种应急管理志愿者组织和慈善组织的发展,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三、创新发展的措施和建议1. 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要提高国家的应急管理能力,首先需要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应急管理是一个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安全威胁和风险挑战时,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在应急管理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
下面我将就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进行详细阐述。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突出了领导体制的改革。
根据应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并履行了统一领导、协调管理的职责。
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使得国家应急管理工作有了更加统一和高效的领导机构。
地方各级政府也成立了应急管理机构,建立了应急管理体系。
这些体制创新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组织保障。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加强了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国家应急管理法是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领域的综合性基础法。
该法规定了国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职责和权力,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强化了应急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法治化水平。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加强了应急能力的建设。
国家应急管理部门积极推进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了各类培训和演练,提高了应急处置的能力。
国家还推动应急资源和装备的建设,确保应急救援力量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应急通信网络的布局,提高了应急指挥和信息传递的效率。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还注重国际合作的加强。
在全球化和地区化的背景下,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必须与国际接轨,与国际社会开展合作。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应急管理组织和机制,开展应急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提高了国家应急管理的国际影响力和合作水平。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着重于领导体制改革、法律法规完善、应急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
这一创新发展使得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完善和高效,能够更好地应对安全威胁和风险挑战。
在未来,我国应继续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国家安全的全面保障。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加强国家应急管理,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
在组织体制上,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形成一体化的应急管理机制。
这意味着要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起紧密的联动机制,形成协同作战的态势。
要加强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的衔接,实现上下贯通,形成高效的决策执行体系。
还应当注重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格局。
在法律法规上,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要加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行动指南,正确有效地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对于加强国家应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要加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完善应急管理的法律体系,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
还应当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增强公民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意识和能力。
在技术手段上,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应急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手段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应当积极推动科技与应急管理的深度融合,加强应急管理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应急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前预警和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还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全国一张网的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信息的快速传递,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和水平。
在人员队伍建设上,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要注重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应急管理队伍。
应急管理工作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安全,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应急管理能力的人员来担当。
要加强对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与发展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与发展首先,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法律法规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以来,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进行了修订,更加明确了应急管理的原则、职责和统一指挥系统的建立。
此外,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应急管理法规,如《水污染防治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为应急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其次,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注重了组织体系的建设。
中国建立了由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管理机构组成的统一指挥体系。
国家级应急管理机构升格为国家应急管理部,实现了应急管理的专业化和系统化。
同时,迅速构建了全国、省、市应急管理应急指挥体系,提高了应急响应的效率和指挥的科学性,有效应对了各类突发事件。
第三,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重视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全球化背景下,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国际性和跨国性,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应急管理合作与交流,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在应急管理领域展开广泛合作。
同时,中国还举办了多场国际性的应急管理会议和培训,为其他国家提供技术支持与人员培训,促进了国际间的经验互换与共享。
最后,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注重技术支持与创新。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应急管理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了应急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水平。
例如,在无人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应急管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突破。
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应急救援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救灾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发展。
在法律法规、组织体系、国际合作、技术支持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应急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需求,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应急管理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安全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保障。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遇、挑战与创新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遇、挑战与创新作者:滕五晓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05期【关键词】应急管理体制 ;总体国家安全观 ;风险管理 ;智慧技术【中图分类号】D63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19.05.005应急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众等各利益相关方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1]。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事故灾难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灾害应对是政府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建立了一系列防灾减灾体系和工作机制,在灾害预防、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公共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创新,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经历了由单灾种管理到协同应急管理再到综合应急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单灾种管理的防灾减灾体制。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为了有效预防和抗击洪涝灾害,早在1950年6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就批准成立了中央防汛总指挥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设立的国家防灾减灾机构。
同样,为了有效开展地震预测预报、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在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地震局,替代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作为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职能部门。
这种为应对某一类灾害而专门设立的职能部门(常设机构)或协调机构(非常设机构)是我国灾害应对的主要管理体制,是单一灾种管理体制。
如地震减灾方面,中国地震局承担了地震监测预警预报和科学研究等常态工作,为我国防震减灾进行基础性、政策性、前瞻性的管理和研究。
而当地震发生时,则由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实施地震应急指挥和救灾抢险,地震局提供余震监测、灾害评估等专业支撑。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上)文档资料
(五)应急管理走进新时代
2018年
农业社会
A
应急管理走 进新时代
要组建应急管理部
工业社会
B
信息社会
后工业社会
C
人类发展历史的三种社会形态
14
社会形态
风险
农业社会 简单而确定
时期 改革开放前
工业社会 低度复杂、低度不确定 改革开放后
信息社会 高度复杂、高度不确定 21世纪后
15
不再是一种线性演进的过程,而具 有很强的复杂性、复合性、耦合性, 甚至是高度的叠加性,且不可预测、 不可预盼、不可预知。
21世纪之后,面对的危机多为系 统性危机。
16
二、综合性应急管理为何停滞
17
(一)综合性应急管理停滞的原因
1、应急预案 以“一案三制”为核心构建的综合性应急管 理体制,基本上是以工业社会的低度复杂性、 低度不确定性风险为假设背景的。它瞄准和 锁定的并不是后工业社会中具有高度复杂性、 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 发展(上)
王宏伟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1
目录
一、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回顾 二、综合性应急管理为何停滞 三、组建应急管理部的“9+4”模式 四、应急管理部的挑战 五、应急管理部的风险
2
一、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回顾
3
(一)单灾种应对适应时期
面对的风 险较为简 单且确定
10
应急办的主要作用
最关键
A
应急 值守
B
综合 协调
C
信息 汇总
应急办成立
推力:2003年的非典 拉力:2008年召开奥运会
11
应急管理:“一案三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个重大问题研究IMPORTANT ISSUES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海波【摘要】应急管理部成立之后'中国的综合应急管理体系从强调全灾害管理走向重视全过程管理'这是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创新发展的主逻辑。
从体制上看'新时代应急管理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以应急管理部为牵头组织的多主体协同网络。
从机制上看'新时代应急管理创新发展的关键是流程重塑,从准备、预防、减缓、响应和恢复五个环节全面优化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应急管理应急管理部全灾害管理全过程管理综合应急管理[中图分类号】D63【丈献标识码1A[DOI]10.16619/ki.rmltxsqy.2019.05.001从泛指的意义来看,新时代应急管理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之后的应急管理实践。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包括对于安全的需要,新时代应急管理要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
在这种意义上,应急管理是以安全为目标的治理,即广义应急管理,涵盖的范围相对宽泛。
"从特指的意义来看,新时代应急管理主要是指应急管理部成立之后的应急管理实践,仅针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是以应急管理部职能为限定的应急管理。
这是狭义应急管理。
广义应急管理涵盖狭义应急管理。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狭义应急管理,且聚焦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关键议题。
在本文中,体制主要指应急管理的组织结构,机制主要指应急管理的运行过程。
体制要通过机制来发挥作用,机制要在体制的约束下运行,二者互为依托。
国家应急管理创新发展的主逻辑:从全灾害管理到全过程管理应急管理部成立之后,应急管理的外延虽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仍属于第二代应急管理体系。
为张海波,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研究方向为应急管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公共安全、社会治理。
主要著作有《公共安全管理:整合与重构》《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参著)等。
G丨学术#>S|2019.05i厘清国家应急管理创新发展的主逻辑,有必要对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演化过程和趋势作一个总体性描述。
第一代应急管理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分灾种管理。
⑷实际上,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03年“非典”之前,官方文献、理论研究和媒体报道都极少使用“应急管理”的概念表述。
对这一时期的相关实践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灾害管理”。
从体制机制来看,分灾种管理主要有四个特征。
一是不完整单部门负责制。
例如,水利部门主要负责洪涝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气象部门主要负责气象灾害的预报和监测,地震部门主要负责地震灾害的预报和监测,民政部门主要负责灾后的生活救助,安监部门主要负责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救援和调查。
这里所说的“不完整”,主要是指灾害管理在制度上缺乏整体设计,仅对洪水和地震的管理相对成熟。
二是临时性指挥部机制。
在国家层面,主要有三大临时性指挥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
这些指挥部的设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部门负责制的缺陷,提升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和森林灭火中的对多部门进行协调的能力。
三是外生性减灾机制。
在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倡导下,中国也成立了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并在“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结束之后更名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2005年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简称“国家减灾委”)。
可见,在2003年“非典”之前,中央政府已开始重视防灾减灾,然而由于地方政府缺乏内生动力,防灾减灾的效果并不理想。
四是重大自然灾害的中央“兜底”机制。
地方政府在自然灾害管理中责任模糊,相应的机构设置也不健全。
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救灾主要依靠中央“兜底”,地方政府缺乏开展防灾减灾的动力。
从总体上评判,分灾种管理主要是一种事后“修补”模式,既有显著不足,也有贡献,尤其在应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中发挥了作用。
第二代应急管理体系的主要特点是综合化管理。
冈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开始建设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和应急法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统…应对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
在这一时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概念开始频繁见诸官方文献、理论研究和媒体报道。
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是对第一代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既大部分保留了分灾种管理的体制机制,又进行了适度的扩展和创新。
对照来看,综合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也主要有四个特征。
141一是相对完整的事前单部门负责制。
在第一代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单部门负责制的适用范围扩大。
除水利、气象、地震、民政、安监等部门外,卫生、公安、外交乃至人民银行等金融部门都被赋予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职责,从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分类管理体系。
这里所说的“事前”,主要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
分类管理部门需要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和准备工作。
二是高度统一的事后政府负责制。
2007年发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在中央由国务院,在地方由各级人民政府统一负责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主要在市、县两级,实践中由各级党委直接统一负责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因此.这里所说的“政府”是指广义的“政府”,并不仅指《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行政法适用的各级行政部门。
三是附属式综合协调机制。
为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中对不同职能部门的协调.通常由各级人民政府在其办公厅内设应急管理办公室(简称“应急办”)。
这里所说的“附属式”,主要是MAR2019I FRONTIERS!7瞬油二十四个重大问题研究避y IMPORTANT ISSUES指应急办在行政层级上低于相关职能部门,只能依托各级人民政府办公厅的行政权威才能有效开展协调工作。
因此,在实践中,应急办的主要职能是应急值守,综合协调职能发挥得并不充分。
四是属地化的“责任下沉”机制。
突发事件按照一些主客观指标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响应主体分别对应于国务院、省(直辖市)、市(区)、县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只需要对特别重大或需要其协调的重大突发事件作出应急响应,其他级别的突发事件则由地方政府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来进行应对。
从总体上评判,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有整体性设计,覆盖面广,虽然仍存在许多不足,但对成功应对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2013年“芦山地震”和2014年“鲁甸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功不可没。
应急管理部成立之后,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综合化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二是以应急管理部为牵头组织的应急管理体系。
这两个阶段都属于综合应急管理的范畴,都是在综合性和专业性之间进行取舍和权衡。
®在理论上,"综合应急管理"(Comprehensive Emergency Management,CEM)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最初主要见于美国的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
1979年,美国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NGA)在题为《综合应急管理:州长指南》(Comprehensive Emergency Management: A Governor's Guide)的研究报告中,初步提出TCEM的基本框架:全灾害管理、全过程管理与多主体参与。
其中,最为核心的理念创新是全过程管理,即将应急管理视为一个包括了减缓(mitigation)、准备(preparedness)、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四阶段的循环周期。
冏同年,主要基于"三里岛事件”(Three Miles Island Incident)的教训,美国成立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将应急管理从主要由州一级政府负责的地方事务上升为联邦政府的职能。
⑺FEMA 成立后,将CEM作为推动应急管理实践的理论基础。
至20世纪90年代,FEMA通过发展多组织合作网络,有效地推动了灾害的减缓,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综合应急管理强调的全过程管理。
凶也正因为如此,FEMA在克林顿政府的第二任期成为美国联邦政府內阁部门,综合应急管理也成为一种被其他国家仿效的成功模式。
®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部分地借鉴了美国F EMA 的体制和机制,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同样也强调全灾害管理、全过程管理与多主体参与。
然而,在实践中,全灾害管理和全过程管理很难同时实现,且全过程管理的实现难度要远远高于全灾害管理换言之,综合应急管理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全灾害管理和全过程管理是这一过程的两个重要节点。
至于多主体参与,则是相对恒定的维度,无论是全灾害管理还是全过程管理,都需要多主体参与。
应急管理部成立之后,应急管理的外延显著缩小,仅针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全灾害管理的特征弱化;与此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迫使应急管理不仅要重视事后的响应和恢复,更要重视事前防灾减灾和安全管理,全过程管理的特征得以强化。
从全灾害管理走向全过程管理是综合应急管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不仅中国,美国也是如此。
FEMA在成立早期,为配合里根内阁“星球大战”计划,FEMA试图同时兼顾自然灾害管理和民防(主要是应对可能的核打击)。
其结果是,预想 的核打击并未发生,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政府的应急管理收效甚微。
在20世纪80年代,FEMA因此而备受诟病。
直到1994年,FEMA进行内部机构改革,剥8丨学术#>S|2019.03上离民防职能,将主要精力转向灾害的减缓,并在应急管理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才赢得了美国政府、公众和国际学界的一致认可。
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十余年中,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在一些领域实践效果不佳,但“功夫在事外”,另外三项重大实践在客观上分流了应急管理的部分职责,为应急管理“瘦身”并从全灾害管理走向全过程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是社会治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正式提出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社会治理创新”则正式提出于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
社会治理创新是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
社会治理创新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维度,主要由中央政法委负责。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尤其是自中央“两办"2009年发布《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和2012年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指导意见》以来.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社会泄愤类群体性事件大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