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_到_的语法化_兼与北京大学刘子瑜先生商榷

合集下载

“五四”文学革命阅读资料

“五四”文学革命阅读资料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

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

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

吾所谓“物”,约有二事:(一)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此吾所谓情感也。

情感者,文学之灵魂。

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

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贵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夐绝千古也。

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

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

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

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

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

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

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

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

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_兼与王曾瑜先生商榷_何忠礼

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_兼与王曾瑜先生商榷_何忠礼
宋人对秦桧南归的原因有两种迥然不同的说法: 一种以为是秦桧自己设法逃归的, 除秦桧 所撰 5北征纪实6 以外, 尚有李心传 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6 ( 以下简称 5系年要录6) 卷 38 建炎
¹ 参见 5 3老学庵笔记4 中所见的秦桧6, 载 5 岳飞研究6 第 4 辑, 中华书局, 1996 年; 5 南 宋史稿6 , 杭 州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第 81) 83 页。
¹ 5系年要录6 卷 84 绍兴五年正月己酉条; 另参见同书卷 87 绍 兴五年三月癸卯条。 º 5中兴小纪6 卷 17 绍兴四年十一月己未条小注。 » 5中兴小纪6 卷 24 绍兴八年六月甲申条小注。 ¼ 5宋史6 卷 362 5朱胜 非传6 。 ½ 5三朝北盟会编6 卷 220。
# 162 #
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
#讨论与批评#
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
) ) ) : 有关秦桧是从金国自行逃归, 抑或金人有意纵归的问题, 由于各种 史料记载不同, 一直没 有定论。近 有学者认定秦桧 就是金人纵归 的 / 奸细0。然 而, 通过对现存史料的客观分析, 具体考察当时的宋金局势和朝野舆论, 言秦桧 逃归可能更符合历史事实。
# 161 #
历史研究
2003 年第 5 期
桧和汪伯彦0。殊不知, 朱胜非这道 / 慷慨激昂0 的奏折乃是 / 奉诏0 而作。当其时, 宋朝军队 在四川、两淮战场几次击退金与伪齐联军, 接连获得仙人关、大仪镇等大捷, 形势向着有利于 南宋方面转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宋高宗依赵鼎提议, 于绍兴五年 ( 1135) 正月诏赐吕颐 浩、朱胜非、李纲、范宗尹、汪伯彦、秦桧等前任宰执, / 访以攻战之利, 备御之宜, 措置之 方, 绥怀之略, 令悉条上焉0 ¹ 。既然皇帝下诏征求抗敌对策, 已经因逃跑过甚而遭到宋高宗不 满的朱胜非, 在奏章中发一通豪言壮语, 以改变自己形象, 也就丝毫不足为怪。王曾瑜先生在 5讨论6 中反复强调 / 研究历史忌讳孤证, 尤其不能回避与自己论点相悖的史料0, 可是他仅仅 依据朱胜非的这道奏折, 就宣称他是抗战派, 恰恰使自己堕入 / 孤证0 的陷阱之中。

也论“到”的语法化——兼与北京大学刘子瑜先生商榷

也论“到”的语法化——兼与北京大学刘子瑜先生商榷
20 0 9年 l 月 1
安徽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学 版) 哲
Ju n l f n u U i r t P i s p ya dS ca S i c s o ra o h i nv s y( hl 0 h n oi c n e ) A ei o l e
No e v mbe 00 r2 9 Vo. 3 N0 6 13 .
动补关 系 。
二、 西汉《 史记》 时代“ 的发展 到”
《 史记》 2 ③5 万余字 ,到” “ 字只使用了4 次 , 到” 7 “ 的使用情况如下 :
① ② ③ 据《 十三经注疏 ( 附校勘记) ( 、 》 上 下册), 中华书局 影印本 ,9 0 l8 。 据《 四库全书》第 88册第 l 4 5卷第 1 9—18页, 4 上海古籍 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97 l8 。 据《 四库全书》第2 3~24册 , 4 4 上海古籍 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97. l8 、
词性 成 分 ) 程 度述 补结构 ) _ ( 。J
笔 者觉得 刘子 瑜先 生 的部 分结 论值 得 商榷 。下 面结合 汉语史 料 进行讨 论 。


先秦时代的“ ” 到
先秦散 文 中较难 找到用 “ ” 例子 , 们 通 过 北 京大 学 的语 料 库 查 找 了《 三经 》, 到 的 我 十 ①只查 到 四个
“ V到 0 表 示 动作 行 为 到 达 某 处 所 ;3 “ 到 0 表 示 动 作 行 为延 续到 其 宾语 所 代 表 的 时 间 ;4 “ 到 ” ()V ” ()V 0” 示 动作 行 为 达 到 某 程 度 ;5 “ 到 0 表 示 动 作 行 为 有 了 结 果 。这 个 结 论 与 刘 子 瑜 先 生 的观 点 大 表 ( )V ” 同 小异 , 前 三 点 是 一 致 的 , 即 第四 点 与 第五 点 次 序 颠 倒 。

也论严复自由思想的“所以然”——兼与黄克武先生商榷

也论严复自由思想的“所以然”——兼与黄克武先生商榷
别开 来。
[ 键 词 ] 严 复 ; 自由 ;所 以然 ;悲 剧 意 识 关 [ 图分类号] B 6 中 2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4 7 ( 0 1 40 7 —2 文 0 87 2 2 1 )0 .0 50
严 复 的 自由 思想 一 直 是 颇 值 得 争 议 的话 题 。 统 的 理解 传 是认为严复早年主张 自由,晚年背叛 自由…;随着对严 复思 想研 究 的 逐 步 深 入 , 张 严 复 自由思 想 前 后 期 一 致 的观 点渐 主 渐 成 为 主 流 f; 而 人 们 的 理 解 仍 然 没 有 脱 离 西 方 自由主 义 2 然 】
的 理 论 框 架 , 而 也 还 没 有 真 正 深 入 到严 复 思 想 的 深 层自 由 思 想 的 基 础 是 什 么 第 一 次 从 一 种 广 阔 的 背 景 来 理 解 严 复 自 由 思 想 的 是 美 国学 者 史华 茨 。 如 张 汝 沦 在 《 解 严 复 》 文 中所 评 论 的 : 正 理 一 “ 复 的 重 要 性 决 不 只 是 在 对 西方 的 理 解 上 ,而 更 在 于 他 的 严 思 想 和 他 所 提 出 的 问题 具 有 超 越 东 西 方 畛 域 的 普 遍 意 义 。,3 ,【史华 茨在 《 求富强:严复与西方 》中也说 :“ J 寻 我们 在讨论的不仅仅是两种 文化的冲突 , 是在研究某种程度上 也 超 越 文 化 范 畴 的 各 种 难 题 。 4 把 这 种 难 题 归 结 为 “ 士 ”I他 1 浮 德 宗 教 对 财 富和 力 量 的 无 限追 求 与 社 会 政 治 价 值 — — 乃 至 更 基 本 的 人 类 价 值 — — 的 实 现 之 间 的关 系 问题 ,I , ,亦 即个 人活力和 自由的发挥与 社会政 治或整 个人类 的群体 道德价 值 的实现 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 ,严 复 “ 对现代 工业企业 的 许多研究 更多 的是看到个 人经 营和社 会组织 双方成 功 的一 面 , 这 种 对 于 个 人 自由与 社 会 组 织 和 谐 共 赢 的理 解 思 路 , ,。 l 实 际上是 在西方文化 ( 强调个人 自由) 之外加入 了深深影响 严 复 的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维度 ( 视 社 会 伦 理 秩 序 ) 史 华 茨 重 。 的上 述 思 路 是 基 本 符 合 严 复 的 思 想 实 际 的 ,严 复 在 1 0 9 6年 的 《 小学教科书亟宜 审定》一文 中就 说过 :“自由秩序二 论 者 ,交 相 为 资 ,既 免 奇 邪 ,而 其 势 又 不 至 于 腐 败 ,诚 法 之 至 善 者 矣 。 自 由与 秩 序 的 关 系 来 界 定 自由 的 概 念 , 正 与 ”【从 史华茨所说相合 。 对史华茨 的观 点, 黄克武先生进行 了批判和进一步 的发 挥。他在 《 自由的所 以然— —严复对约 翰弥尔 自由思想 的认 识 与 批判 》一 书 中 ,认 为 “ 华 茨 所 谓 严 复 将 个 人 自由视 为 史 达成 国家 富强之手段 的看法 是错 误的 , 复的误 解不在于将 严 个 人 自由 视 为 手 段 , 在 于 受 儒 家 思想 与社 会 达 尔 文 主 义 影 而 响,从 ‘ 己平衡 ’的角 度来理解弥尔 。……扭 曲了弥尔论 群 证个人 自由之 所 以然 ”【。或者说严 复 “ 略了弥尔思想 中 8 】 忽 悲观主义认识 论的倾 向,I , ,而体现 出一种与弥 尔不同的乐

202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龙门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龙门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龙门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21分)刘半农①:教我如何不想他林天宏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如果将韬略比作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支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

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

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

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

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不已。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他作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30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

刘半农便当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于是,时人评论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字-----“浅”。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

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为他饯行,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

刘半农无法忍受,讽刺道:“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殊途同归_言语的语言学_兼同刘大为先生商榷(岑运强2004.06)

殊途同归_言语的语言学_兼同刘大为先生商榷(岑运强2004.06)

! "" !
以建立语言学, 但不能建立言语学 ” 倒是说对了 $ 尽 言语的语言学 管他对索绪尔语言理论理解有偏颇 % 。 就是个人运用语言工具的学问。 所以言语的语言学 是既有个人又有社会的, 是动态的、 异质的, 它是复 杂的但不可能是残渣 & 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无疑是合理的, 但它们 不是截然分开的。 语言和言语,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二者互补构成言语活动, 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言语 是语言的运用。 如岑运强所说 “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 $ 岑运强, 长期 犹如工具和工具运用的关系。 ’((" % “ 以来, 在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上存在不同的说法, 归结 有: 具体与抽象说; 个别与一般说; 工具与工 ’、 )、 *、 具运用说。 应该说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比 较起来, 工具与工具运用说更加符合动态与静态以 及同质与异质的根本区分, 也更加符合索绪尔原 ” $ % 工具与工具运用说包含了 意。 岑运强, )+++ 而且, 前两说, 因为这里的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 是一套规 则系统, 规则系统是从具体运用中抽象出来的, 也是 “ 存在于个别运用之中的。 正象索绪尔所指出的: 语 言和言语是互相依存的; 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 又是 ” $ 索绪尔, 言语的产物。 "’ 页 % 语言的语言学就是研 究相对静态的语言工具内部系统的语言学, 言语的 语言学就是研究人们在不同语境中运用工具的动态 的语言学。 这两种语言学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是 相对静态的、 同质的、 有限的、 社会的; 后者是相对动 态的、 异质的、 无限的、 除了社会因素外还有个人因 素的。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绝不是刘先生所说的万有 引力与苹果的品种, 地面是砖铺还是泥土的关系 & 刘 先生的比喻是不恰当的。 “ 刘先生的文章中有下面的结论: 归根结底语言 的语言学与言语的语言学这两门学科的区分, 违反 了科学的研究对象中操作对象和目标对象的划分原 ” “ 则。 所谓的言语研究, 要么是毫无意义的—— — 无论 在语言领域中进行什么研究都必须从言语入手, 在 这一意义上任何语言研究都应该是言语研究, 包括 语言的语言学; 要么就是理论上的一个矛盾表述, 既 要求研究者去发现抽象的语言规则和单位, 又要求 他的目光停留在具体的研究材料上。 当然言语研究 还有一种选择, 那就是个案研究, 但这已经不属于学 ” 科构建的领域了 。 其实矛盾并不存在于索绪尔的理 论中。 一切的矛盾就是因为解读者对索绪尔的误解。 语言是相对静态的系统, 它的单位如语素、 词、 词组、 句子类型模式, 音位、 音节, 义位、 义素—— — 并不是言 言语是人们 语 $ 尽管它们是从言语中提炼出来的 % , 说话和所说的话。 怎么能说 “ 任何语言的研究都应该 前面说过, 索绪尔要建立的不是 是言语的研究呢 , ”

《朱子语类》反复问句研究——兼论反复问句历史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朱子语类》反复问句研究——兼论反复问句历史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朱子语类》反复问句研究——兼论反复问句历史发展中的
相关问题
刘子瑜
【期刊名称】《长江学术》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本文对南宋重要文献《朱子语类》中的反复问句进行了全面考察,同时辅以共时历时比较,描写分析了《朱子语类》反复问句的句法语义特点,并就反复问句的历史发展特点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文认为,《朱子》反复问句基本延续了唐五代的发展特点,元代是反复问句发生变化转折的重要时期,从"VPNeg"式反复问句中分化出是非问句等并非普遍现象,只有"无"字句真正完成了向是非问句等的分流转化,"无"语法化成语气词,其他形式则始终没有完成向是非问句等转化的语法化过程。

【总页数】13页(P102-114)
【作者】刘子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1
【相关文献】
1.荣成方言的反复问句研究 [J], 房小倩
2.耒阳方言中的反复问句研究 [J], 何睦;刘立新;
3.清末北京话教材《四声联珠》反复问句研究 [J], 张洪健
4.清末北京话教材《四声联珠》反复问句研究 [J], 张洪健
5.合肥方言中的“可”字反复问句研究 [J], 刘纪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

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

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叔雅先生講席,承命代擬今夏入學考試國文題目,寅恪連歲校閱淸華大學入學國文試卷,感觸至多。

據積年經驗所得,以為今後國文試題,應與前此異其旨趣,卽求一方法,其形式簡單而涵義豐富,又與華夏民族語言文學之特性有密切關係者,以之測驗程度,始能於開卷定分之時,有所依據,庶幾可使應試者,無甚僥倖,或甚冤屈之事。

閱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別痛苦,而時間精力俱可節省。

若就此義言之,在今日學術界,藏緬語系比較研究之學未發展,眞正中國語文文法未成立之前,似無過於對對子之一方法。

此方法去吾輩理想中之完善方法,固甚遼遠,但尚是誠意不欺,實事求是之一種辦法,不妨於今夏入學考試時,試一用之,以測驗應試者之國文程度。

略陳鄙意,敬祈垂敎。

幸甚!幸甚!凡考試國文,必考其文理之通與否,必以文法為標準,此不待論者。

但此事言之甚易,行之則難。

最先須問吾輩今日依據何種文法以考試國文。

今日印歐語系化之文法,卽馬氏文通「格義」式之文法,旣不宜施之於不同語系中國語文,而與漢語同系之語言比較研究,又在草昧時期,中國語文眞正文法,尚未能成立,此其所以甚難也。

夫所謂某種語言之文法者,其中一小部分,符於世界語言之公律,除此之外,其大部分皆由研究此種語言之特殊現相,歸納若干通則,成立一有獨立個性之統系學說,定為此種語言之規律,並非根據某一種語言之規律,卽能推之以概括萬族,放諸四海而准者也。

假使能之,亦已變為普通語言學音韻學,名學,或文法哲學等等,而不復成為某特種語言之文法矣。

昔希臘民族武力文化俱盛之後,地跨三洲,始有訓釋標點希臘文學之作,以敎其所謂「野蠻人」者。

當日固無比較語言學之知識,且其所擬定之規律,亦非通籌全局及有系統之學說。

羅馬又全部因襲翻譯之,其立義定名,以傳統承用之之故,頗有訛誤可笑者。

如西歐近世語言之文法,其動詞完全時間式,而有不完全之義。

不完全時間式,轉有完全之義,是其一例也。

今評其價值,尚在天竺文法之下。

但因其為用於隸屬同語系之語言?故其弊害尚不甚顯著。

也论物化劳动与创造价值—兼与钱伯海先生商榷

也论物化劳动与创造价值—兼与钱伯海先生商榷
维普资讯
南开经济研究,2 0 0 2年第 3期

也 论 物 化 劳 动 与 创 造 价 值
兼 与 钱 伯 海 先 生 商 榷
南开大 学经济 学 系教 授 张仁德
摘要 : 在新的历 史条件 下 ,种深化与发展应 当立 于科 学
关键词 : 劳动价值论 ; 物化 劳动 ; 活劳动 ; 资本
Ke o d Th a o rThe r fv l ; aeil e bo ; i elbo ; p tl y W r s: elb u o yo aue M trai d l r L v a r Ca ia z a
下的原材料 、 辅助材料等物化劳 动c, 并没有被本期耗用 。 这 充分说 明, 物化劳动c 肯定是本期生产 的 , 是本期 活劳动的
物化 。 这样 , 活劳动是本期的, 物化劳动又是本期活劳动的物
钱伯海先生认为 , 物化劳动能否创造价值是根本关卡。 他指 出:要深化认识 , “ 就会碰到 ‘ 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 不
论 的逻 辑 性 , 多 问题 都 有 逻 辑 混 乱 之 嫌 。 许
劳动的物化 ”它参加 了本厂本期 的生产过程 , ? 但它肯定不是 上期其他部 门活劳动的物化。 这些棉花等原材料 、 辅助材料
牵 强附会 , 缺乏解释力。 中一个重要原 因是没有顾 及到理 本厂本期生产 的物品 , 其 也不是本 厂本期 活劳动 的物化 , 而是 首先 , 钱文( 论 深化劳动 价值论认 识 的根 本关 卡 》一 作为c 《 _ 在参加纺纱厂本期生产过程之前 , 已经在别 的部门 就 文 , 经济学动态 )o z9 混淆了物化劳动 同活劳动的根 成为活劳动的凝结物。 厂本期生产 的 、 见《 ) o,) 2 本 本期活劳动的物化 本 区别。 该文主张物化劳动创造价值 , 其依据是“ 因为物化劳 成果是产品棉纱 , 不是原材料棉花 。 在这里 , 不能偷梁换 柱 , 动来 自社会的活劳动 , 并且是本期的活劳动”这就抹煞了物 ① 钱伯 海 :论 深化 劳 动 价值 论 认 识 的根 本 关 卡 ,《经济 学 动 态 》 。 化 劳动和活劳动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 中所具有的根 2 0l, 9 。 0 第 期

也论当下陕西本土文学批评——兼与李徽昭先生商榷

也论当下陕西本土文学批评——兼与李徽昭先生商榷
话 , 陕 西文坛 尤其 是 陕西本 土文 学批评 完全 “ 将 妖魔 化 ” 绝望化 ” 在 此 , “ 。 笔者 想和徽 昭先 生 商 榷 : 西本 土文 学研 究者 到底 是“自满 ” 陕 还是 “ 自信 ” 陕 西本 土文 学研 究 者与 作 家 关 系近 了 ?
是好 事 还是 坏事 ? 并提 出了 自己的观 点 : 对接 、 对话 和 交响 是 当下 陕 西本 土文 学批 评 突 出重 围、 与世界 文 学接轨 的 关键 和基 本发展 趋 势 。
” ep rt n .T eeoe 1 wa t t ic s i .i d s e ai ” h rfr n o d su s w t MrL :Ar aie S a n i le au e rs ac es ”ef o h e n t h a x i rtr e e rh r sl- v t c ne td o ”ef c nie t? I t g o r b d fr n t e S a n il eau e rs ac es t a e a o tne ” r sl— o f n ” s i o d o a o ai h a x i rtr ee r h r o h v d v t co e rlt n hp w t rtr? Hee a e my ve p it:itr o n cin ak n c mmu iain a e ls eai s i i w i s o h e r y iw on s nec n e t ,t a d o o l nc t o y
7 1 1) 2 0 3
摘 要: 李徽 昭博 士在 其新 作《 当下 文学批评 问题 及其 理念 思考—— 以陕 西本 土文 学批 评 为例 》 中对鄙人 《 学批 评 三足 鼎立局 面观 察》 行 了批 驳 , 陕西 本 土文 学批 评进 行 全盘 否 文 进 对 定 。 徽 昭先 生眼 里 , 西本 土文 学批 评 问题 多 多, 如批评 身份 错位 、 在 陕 诸 批评 意识 匮乏等 。 句 一

也论美学的对象与学科定位——兼与孔建平教授商榷

也论美学的对象与学科定位——兼与孔建平教授商榷
, 萨 特 的“ 想象” 等, 都 是 这 一 观 点 的 是“ 感性认 识 的完 善 ” , 美 学 便 是 研 究感 性 认 识 的 无 意识 原型 ” 体 现和 发挥 。 完 善 的学 科 。 二、 美 学 的对 象足 艺 术 。这 种 看 法 最 早 为古 四、 美学 的 对 象 是 世 界 现 象 的 全 体 。这 是 现 这种取 向 罗 马的普 罗 提诺 所 持 有 , 他 认 为 艺 术 可 以体 现 本 当代 西方哲 学 和美 学 研 究 的 重要 取 向 , 在尼 采那 里 较 早 凸显 出来 。尼 采 认 为 , 传 统 真理 体 和传达 美 , 美 学 应 当以 艺 术 为 思 考 对 象 。这 一
的柏拉 图 。柏 拉 图 在严 格 区分 “ 什 么是 美 ” 与“ 什 美 学 的正 当名 称 应 该 是 “ 艺术哲学” , 或 者 更 确 切 美 的艺术 的哲学 ” l 1 _ 3 ~。 么东西 是美 的” 两个 命题 的基础 上 , 认 为美 学 的沉 地说是 “ 思 对象 是“ 美” . 而不 是 “ 美 的东 西 ” 。 指 出 , 美学的“ 对
西方关 于美学 研究 对象 主要 有 四种 看法 :

象就是 广大 的美 的领域 , 说得 更 精确 一 点 , 它 的范

或则 毋宁说 , 就 是美 的艺术 ” , 他认 为 美学 的对 象 是 美 。这 种 看 法 始 于 古 希 腊 围就是 艺术 ,
不能再 用来 把 握 世界 和 生存 , 取 倾 向后 来 被 谢林 、 黑格 尔 继 承 和 发 展 。谢 林 将 他 论 已经 日薄西 山 , 而是 的美学 著作 直接 命 名 为 《 艺 术哲 学 》 , 认 为 艺 术 远 而代之 的应 当是 艺 术 论 。艺 术 论 不 是 别 的 ,

也论百回本《西游记》定稿人与全真教之关系——兼与胡义成先生商榷之二

也论百回本《西游记》定稿人与全真教之关系——兼与胡义成先生商榷之二

州师专学报} 0 3 2 0 年第 2 ; 期 《 今本 西游记作者 : 否定吴承恩 , 主张阎希言师徒》 达县师专 ̄ 《
人 与全 真教关 系 。 胡 先生与 前 人 不 同之 处 在 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 以龙 门 派 试
元代大文学家虞集为《 西游记》 所作《 , 序》 这在百 回本 《 西游记 》 流传 刊刻 史上 是破天 荒首 次 。 作为“ 虞集序” 发现” , 的“ 者 汪象旭 , 字澹漪 ,
原名 淇 , 右子 , 字 写有《 吕祖 全传 》 传世 , 卷首题 “ 奉
者认 为无论从 虞集序真伪、 句容 茅山华 阳洞 天、 闫希言师徒等 方 面来 综合考察 , 均难 以将 全真教徒 与 百回本
《 西游记》 定稿人直截 了当地划等号 , 相反 , 吴承恩为百回本《 西游记》 笔者却愈加难 以否定 。
[ 关键词 ] 吴承恩 ; 处机 ; 丘 全真教 [ 中图分 类号] I0 .1 274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52 (0 6 0 —0 7 —0 02 2720)4 05 4
维普资讯
20 06年 1 0月
第2 7卷 第 4期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学社会科学版 ) 哲
J un l f u nx T ahr E uai nvri (oil c neE io ) or a o a g i eces d ct nU iesy Sca Si c dt n G o t e i
道弟 子汪 象旭 重订 ” 可见 , , 是一 位道教 中人 , 在其
《 西游证 道书》 上刊 载 “ 集 序 ” 并非 为 元 代文 学 虞 , 大家虞集 树碑 立 传 , 在 弘扬 全 真 教龙 门派 祖 师 意

也论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构建——兼与陈尚达先生商榷

也论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构建——兼与陈尚达先生商榷

二、语文课 程知识 系统是 一元的还是 多元
名 资深 的语文教 师 ,几十年 的教学 实践 使他 的
语文课程 的知识 系统确 实存在 ,这一 点毋
说 出了众 多一线教 师心 中的困惑 :既然其他 学
科 的课程 标准能够 明确指 出知识系统 ,既然考 庸置疑 ,分 歧在于这 种知识 系统 到底是一 元的
《 语文建 设 》2 0 年 第 4期 发表 了黄厚 江 又不得 不在三尺讲 台上辛勤 耕耘。甚至还 有一 09
先生 的 《 教学实践 的角度看语 文课程 知识系 些 自称懂 语文 的和 完全不懂语 文的人士提 出五 从 统的建立 》 ,文章从 一线教 师教学 实践 的立场 出 花 ),J 意 见 ,让 这 些 一 线 教 师 成 了 “ 夫 所 t- i的 ' 千 发 ,提 出 了建 立语 文课程知识 系统的相关建议 , 指”的对象 , 甚至是 “ 误尽苍生 ”的罪魁祸 首。 笔者拜读 之后 ,感慨 良多。此后不久 , 语文学 因此 ,黄厚 江先生从 教学实践 的角度 ,提 出 了 《 习》2 0 年第 9 09 期发表 了陈 尚达先 生的 《 对建 构建一种服 务于教学 的语文课 程知识系统 的设 构语文课 程知识 系统 的两 点质疑—— 与黄 厚江 想 ,这种 知识系统 “ 应该是 只求有用 ,不 求系 老 师商榷 》一文 ,从 教学理论 的角度对黄 厚江 统 ,不 求全 面 ,更不 可从学理 的角度苛 求严 谨 先生 的观 点提 出了两点质疑 。这 是一线语 文教 的体 系 ” 2黄 厚江 先生 希望 改变 教学 现状和 。[ 师和高校 语文课程 与教学论 专家之 间学术 思想 教师处境 的迫切心情 可见一斑 。而陈 尚达 先生 的碰撞。 不管争论 的结局如何 ,至少我们 可以 则旁征博 引, 学理的层面提 出了 自己的质疑 , 从 相信 ,有 如此 多的专家、学者 关心 ,语文 学科 这就使得他 的观点和 黄厚江先 生的实践视 角擦 的未来 必定光 明。在此 ,笔者想 从一个更 为冷 肩而过 ,形成 了一种 理论和 实践的对 立 ,一 种 静 的角度 ,谈 谈对语 文课程 知识 系统建构 的一 理想 与现 实 的矛盾 。我们 无 意评 判孰 是孰 非 ,

宋太祖誓约_不诛大臣_言官_新论_兼与张希清_刘浦江等先生商榷

宋太祖誓约_不诛大臣_言官_新论_兼与张希清_刘浦江等先生商榷

· 53·
《史林》 6 /2012
或多或少都提到了拙作。 如刘浦江先生称拙文“认为所谓太祖誓约可能出自徽宗而非高宗的杜 , “今人在没有任何史料凭据的情况下 , 并说 随意推断这是曹勋、 高宗或徽宗杜撰出来的故事, 恐 撰” ” 怕是不够慎重的。 杨海文则对刘浦江先生的观点表示认可 。张希清先生认为由于拙文的见解是以 “由此而发的一切也就不足论了 ” 。 这不免引起笔者高度关注。 通 错误的论据为依据得出的, 因此 过对这四篇论文认真细致的研读, 笔者修正了对宋太祖誓约原文的认识, 即宋太祖誓约的原文是 “誓不诛大臣、 , 。 至于张希清先生认为拙文的见解不足论的观 言官” 而非“誓不诛大臣、 用宦官 ” 点, 笔者不敢苟同, 笔者恰恰认为正是对宋太祖誓约文字的更正 , 解除了笔者的疑惑, 让笔者更坚定 了原来的主张, 即徽宗让曹勋向高宗转述的誓约很可能是出自徽宗自己的编造 。
“阴祈拯营救 ” , 欲诛丁谓, 丁谓急忙求救于另一宰相冯拯, 所谓 在冯拯的袒护下, 丁谓被免予处死, ② 贬往朱崖。 其次, 官员们从维护士大夫阶层的整体利益出发 , 反对最高统治者诛杀臣下。 为了维护士大夫 阶层的整体利益, 一些当权的官员不仅极力为那些与己没有恩怨的官员开脱 , 而且在与政敌斗争 时, 也力戒以诛戮作为最终的打击手段 , 以免在己方失势时, 招致对方毁灭性报复。对此笔者在《论 “不杀士大夫” 》 一文中举宰相蔡确车盖亭诗案以证 , 兹不具论。 北宋 其三, 为避免朝廷变相诛杀大臣, 官员们对最高统治者处置获罪大臣的手段非常警惕 。 仁宗初 “性悍梗少通, ” , “在位既久, , , 年, 枢密使曹利用 力裁侥幸 颇恃功 ” 而为听政的刘太后所“严惮 ” 结 , “投缳而绝, 。 议者以为这是被变相处 途中因押送宦官逼迫 以暴卒闻 ” 果在宦官诬陷下被贬流放, ③ “死非其罪, 。 顾宏义先生就此事发论称 : “章献太后垂帘时宦官势力虽有所扩 死, 因 天下冤之 ” , 大, 但远未到敢擅自逼死朝廷大臣的地步 ” 指出“如曹之死, 确属宦官之胡作非为, 士大夫岂能默 ④ ‘天意’ , ‘冤之’ 。 此事引起官员们高度警惕, 故天下人只能 而已” 因此哲宗初, 蔡 默? 因此事出自 确因车盖亭诗获罪, 听政的高太后坚决主张贬蔡确为英州别驾, 新州安置。 宰相范纯仁劝之不解, : ‘臣奉 担心其袭刘太后故智, 派宦官押送, 要了蔡确性命, 特地请求不让宦官押送。 所谓“纯仁曰 ’ : ‘如何? ’ : ‘决不杀他。 ’ 只乞免内臣押去。 帘中曰 纯仁以曹利用事言之。帘中曰 遂退而行其责 诏, 命。忽夜批出, 差入内侍省供奉官裴彦臣等押送, 谏垣与中司俱欲救止, 而恐与初论相戾, 且非体,

也论“持有犯罪”的行为方式――兼与储怀植教授、杜宇博士商榷

也论“持有犯罪”的行为方式――兼与储怀植教授、杜宇博士商榷

也论“持有犯罪”的行为方式――兼与储怀植教授、杜宇博士商榷关键词: 行为方式/作为/不作为内容提要: “持有犯罪”的行为方式到底是作为,还是不作为,还是所谓的融作为与不作为于一体的第三种行为方式,至今争论不休。

“类型化”思维似乎能够说明“持有犯罪”的行为方式属于第三种行为方式,但也经不住推敲。

“持有犯罪”的行为方式问题可从“持有犯罪”行为特征、刑法规范的种类和明确“持有犯罪”的行为方式归属的意义来予以澄清。

在“持有犯罪”引入国内刑法理论之前,犯罪行为方式就是作为和不作为两种类型。

在“持有犯罪”引入国内刑法理论之后,围绕着犯罪行为方式到目前为止形成了第三种行为方式肯定说与第三种行为方式否定说:前说认为在作为与不作为这两种行为方式之外,犯罪行为还有与之并列的融作为与不作为于一体的第三种行为方式①;后说又分为:(1)“作为说”,即认为持有属于作为的范畴②;(2)“不作为说”,即认为持有属于不作为的范畴③;(3)“择一说”,即有的情况下是作为而有的情况下是不作为[1]。

“持有犯罪”的行为方式究竟有哪些类型呢?由于“持有犯罪”的行为方式是该类犯罪的首要问题,故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由于储怀植教授率先提出持有型犯罪的“持有”是与作为和不作为并列的所谓第三种行为方式[2],现又有杜宇博士以“类型化思维”为其作“有力”佐证[3],故本文同时也是与二位学者商榷。

一、“持有”的“作为”定位(一)“持有”不属于第三种行为方式笔者认为,“持有”是否应为犯罪行为的第三种方式,首先应着眼于“持有犯罪”的行为特征。

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积极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其现实表现是行为人的直观有形的身体动作或物理运动,如抢劫、盗窃等。

而“持有犯罪”,以非法持有毒品罪为例,我们显然不能说毒品持有者没有对毒品实施动作,因为持有者恐怕暴露总是要对毒品进行包装或再包装、寻找藏毒地点、藏匿毒品、经常或适时转移毒品。

由此看来,我们把“持有”归属于作为或把“持有犯罪”归属于作为犯罪,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关于_本体论_的本体性说明_兼与朱立元先生商榷

关于_本体论_的本体性说明_兼与朱立元先生商榷

文学评论 1998年第1期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兼与朱立元先生商榷高建平 内容提要:朱立元先生注意到“本体论”概念误释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这是有意义的,但在具体论述上存在许多值得商讨和理清的问题。

此文围绕朱立元先生文章中涉及到的哲学史上的情况,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同时对这些材料作了富有针对性的、充分的说明。

最近读到朱立元先生的《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以下简称《误释》)一文(1)。

朱先生注意到当前在哲学,美学和文艺评论文章中对“本体论”一词的运用存有不妥当的情况,提出要加以“梳理”,以“厘清其准确意义”。

这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很有必要。

然而,对朱先生在文章中的具体论述,我却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直率地说,我基本上不能同意该文章的主要论点。

朱立元的文章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从古希腊哲学到17、18世纪的理性主义哲学,再到当代存在主义哲学,还捎带提到近、现代中国哲学,要把这些问题分别说透,恐怕不是一、两篇文章所能完成的。

我在此仅围绕《误释》一文所涉及到的哲学史上的情况,提供一些材料,同时对这些材料的含义作一些针对性的说明,也以此与朱先生商榷。

一朱立元的文章认为“本体论的含义不是本源、本质”,而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是“误译”。

他经过一番词源学的讨论,断定ontology应译为“存在论”,而不应译为“本体论”,由于“‘本’、‘体’二词均有根本、根据、本原、本性、等意,二词合用于一‘论’,给人的印象便是探究宇宙、世界、天人之本质、本原、根据、第一原因的学说。

这就离开了ontology(存在论)的本意。

”(2)这种所谓的“本意”是否存在?是谁的“本意”?在《误释》一文中,我们看到了对本体论历史的几个描述。

第一个描述是认为,柏拉图的《巴曼尼德斯篇》为本体论奠定了基础。

(3)亚里士多德把本体论建设成为一门学科。

(4)“以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神学本体论(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至笛卡尔的二元本体论,再到黑格尔的《逻辑学》关于理念本体论推演,都是亚里士多・631・德本体论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也论_到_的语法化_兼与北京大学刘子瑜先生商榷

也论_到_的语法化_兼与北京大学刘子瑜先生商榷

2009年11月第33卷第6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ve mber2009Vol.33No.6也论“到”的语法化———兼与北京大学刘子瑜先生商榷曾海清(新余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江西新余 338000)摘 要:“到”从独立作动词到用在动词后作结果补语的语法化过程为:(1)“到”独立作动词;(2)“V到O”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处所;(3)“V到O”表示动作行为延续到其宾语所代表的时间;(4)“V到O”表示动作行为达到某程度;(5)“V到O”表示动作行为有了结果。

这个结论与刘子瑜先生的观点大同小异,即前三点是一致的,第四点与第五点次序颠倒。

关键词:到;“V+到”结构;结果补语;语法化中图分类号:H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09)06-0079-06行为动词“到”经历了两条语法化路径:一是由行为动词演变为介词;二是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动词补语。

本文着重讨论后一种语法化的历程。

目前,已发表的一些讨论“到”的语法化的文章大都只是概述式的论述,仅北京大学刘子瑜先生的论述很详细,她认为:这种“到”字结构语法化的过程是:(1)“到”独立作动词;(2)V到O(O:处所词)(连谓结构);(3)V到O(O:处所词)(方向义动趋式述补结构);(4)V到O(O:时间词/数量词/表程度的名词性成分)(结果义动趋式述补结构);(5)V到C(C:谓词性成分)(程度述补结构)。

[1]笔者觉得刘子瑜先生的部分结论值得商榷。

下面结合汉语史料进行讨论。

一、先秦时代的“到”先秦散文中较难找到用“到”的例子,我们通过北京大学的语料库查找了《十三经》,①只查到四个用“到”字的句子:(1)《公羊传》: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庄王曰:“寡人无良,边垂之臣,以干天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

北京师范大学 200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 200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科目代码:437以上专业所有方向考试科目:汉语言文字学一、指出下列词的词性(兼类的分别标出):(5分)(1)擅长2)许多(3)侥幸(4)辩证(5)进而二、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词组:(6分)(1)有的可以用前面三项来解释(2)对于这样一个竞争对手的出现三、用成分分析法分析下列句子:(6分)(1)镇海随手把头上的大草帽摘下递给了媳妇。

(2)缝好那一天,我争着让姥姥打发我送去的。

四、用夹线法分析下列复句:(6分)(1)我们很多人没有很好的学习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2)一篇好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方法,这样,就不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所能济事。

五、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6分) ,/‘(1)在火车上,我始终被林务局江科长的几句话兴奋着,不能平静。

(2)至于戏曲舞台上那更是丰富多彩,既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现代剧目,更创作了不少表现历史题材的作品和整理出不少杰出的传统剧目。

六、具体分析下列语言片断中所使用的修辞格:(6分)(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 一处不服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刘鹗:《明湖居听书》)(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朱自清:《荷塘月色》)七、名词术语解释:(5分)(1) 传统语法(2)《新著国语文法》(3)兼语句(4)唐钺(5)夸张八、谈谈语法修辞的区别和联系:(10分)九、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4分,共20分;)1、分化字2、本义3、反切4、古无舌上5、集解十、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l、举例说明隶变对汉字构形进行调整的方法。

2020年江门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0年江门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0年江门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人类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使信息成为一种全球共享的资源,但同时也正显著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乃至于对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环境产生了极大的挑战。

网络伦理是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研究对象包括在网络使用和运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网络与社会其他现象相关联而出现的交叉问题和由网络道德而引起的深层次的理论问题。

(摘编自陆航、畅国杰《构建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网络伦理》)材料二:网络为保持本国的政治独立带来困难并导致民族文化的衰落。

过去,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恶意的政治制度信息多数不能侵入他国民众,网络的出现大大减少了不同国家、民族和信仰的人们进行交流的限制。

网络日益成为政客们善用的政治工具。

此外,信息网络的国际化趋势,导致民族文化的萎缩,形成文化霸权主义。

英语是计算机网络应用发展中的最主要的语言,这样,以英语为语言载体的全球网络文化随着信息网络的延伸而扩大,而网络文化中所携带的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观点冲击着非英语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养,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逐渐征服当地文化,最终形成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全球网络文化。

网络使人际关系淡漠、情感疏远,造成人类退化危机。

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越来越少,群体纽带越来越松弛,最终导致群体意识淡薄和各种群体结构松散。

同时,网络的发展使人进化朝反方向发展:人类由于工作和生活对电脑的依赖,将会使身体出现退化;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地域之间的交往都越来越多地依靠信息传播媒介,从事间接交往,不同人种的混杂现象来越少,人类将进入永久的隔离状态。

这将导致人类人种质量退化,最终可能出现人类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1月第33卷第6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ve mber2009Vol.33No.6也论“到”的语法化———兼与北京大学刘子瑜先生商榷曾海清(新余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江西新余 338000)摘 要:“到”从独立作动词到用在动词后作结果补语的语法化过程为:(1)“到”独立作动词;(2)“V到O”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处所;(3)“V到O”表示动作行为延续到其宾语所代表的时间;(4)“V到O”表示动作行为达到某程度;(5)“V到O”表示动作行为有了结果。

这个结论与刘子瑜先生的观点大同小异,即前三点是一致的,第四点与第五点次序颠倒。

关键词:到;“V+到”结构;结果补语;语法化中图分类号:H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09)06-0079-06行为动词“到”经历了两条语法化路径:一是由行为动词演变为介词;二是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动词补语。

本文着重讨论后一种语法化的历程。

目前,已发表的一些讨论“到”的语法化的文章大都只是概述式的论述,仅北京大学刘子瑜先生的论述很详细,她认为:这种“到”字结构语法化的过程是:(1)“到”独立作动词;(2)V到O(O:处所词)(连谓结构);(3)V到O(O:处所词)(方向义动趋式述补结构);(4)V到O(O:时间词/数量词/表程度的名词性成分)(结果义动趋式述补结构);(5)V到C(C:谓词性成分)(程度述补结构)。

[1]笔者觉得刘子瑜先生的部分结论值得商榷。

下面结合汉语史料进行讨论。

一、先秦时代的“到”先秦散文中较难找到用“到”的例子,我们通过北京大学的语料库查找了《十三经》,①只查到四个用“到”字的句子:(1)《公羊传》: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庄王曰:“寡人无良,边垂之臣,以干天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

”(2)《论语・季氏第十六》: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3)《诗经・荡之什・韩奕》:蹶父孔武,靡国不到。

(4)《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以上例句中的“到”都是独立作动词用。

另外,《墨子》②中已出现个别“到”用在其他动词后的例子,如,《墨子・襍守第七十一》:望见寇,鼓传到城止。

这里的“到”与动词“传”应看作连动关系而不是动补关系。

二、西汉《史记》时代“到”的发展《史记》③52万余字,“到”字只使用了47次,“到”的使用情况如下:①②③据《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上、下册),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据《四库全书》第848册第15卷第19~1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1987。

据《四库全书》第243~2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1987。

收稿日期:2009-06-18作者简介:曾海清(1967~),男,江西莲花人,新余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副教授,安徽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表1 《史记》中“到”的使用情况到+O V+到+处所宾语V+到+时间宾语V+O+到NP合计432114791.5%4.3%2.1%2.1%100% (注:上表中“到+O”中的“到”包括作动词和介词两种情况,把它们列在一起,是为了讨论的方便;“O”指宾语,“V”指动词,“NP”指方位词或短语、处所名词或短语,下同)“到”作动词的例子,如:(1)《乐书》汉家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到”用在其他动词后的例子,如:(2)《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3)《李斯列传》: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例(2)中的“V到O”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处所。

例(3)中的“V到O”表示动作行为一直延续到其宾语所代表的时间(《史记》仅此1例,“V到O”表示时间的用法还处于萌芽状态),这是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一处所的意义的引申。

这种引申是很自然的,因为人或事物空间领域的位移必然要伴随着时间的延续,这是空间领域位移过程影射到时间领域的结果。

[2]“到”从汉朝开始,就可以放在动词后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处所或某时间,即“V+到”是动补结构。

《史记》时期“到”前面的动词V只能是动作动词,且一般含有[+位移]或[+致位移]的语义特征,“V到O”结构表示的是“位移”义。

“V+O+到NP”的1例如下:(4)《樊郦滕灌列传》:(灌婴)以骑度河南,送汉王到洛阳,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

“送汉王到洛阳”可看作是一种兼语式结构,“汉王”在句中既作动词“送”的宾语,又作动词“到”的主语;也可看作是一种连谓式结构,动词“送”和“到”都看作主语“灌婴”发出的。

由于这种结构可作两种分析,所以把它独立列于表格中。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到”的发展东晋干宝《搜神记》①7万余字,共用“到”34次,“到”的使用情况如下:表2 《搜神记》中“到”的使用情况到+O V+到+处所宾语V+O+到NP合计30223488.2%5.9%5.9%100% “到”独立作动词的比例比西汉《史记》时期有所下降,我们来看两个例句:(1)时有一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脚,脚类象,胸前尾上皆白,大力而迟钝,来到城下,众咸怪焉。

(2)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夜梦三槐之间,丰、沛之邦,有赤氤气起,乃呼颜回、子夏同往观之。

驱车到楚西北范氏街,见刍儿打鳞,伤其左前足,束薪而覆之。

(1)中“来到城下”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处所。

“来到”已经开始出现,但仅有1次,此时应将其看作短语。

(2)中“驱车到楚西北范氏街”是“V+O+到NP”结构,可看作是一种兼语式结构,“车”在句中既作动词“驱”的宾语,又作动词“到”的主语;也可看作是一种连谓式结构,动词“驱”和“到”都看作主语“孔子、颜回、子夏”发出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前面的动词V仍然保持《史记》时期的状况。

四、隋唐五代时期“到”的发展唐代张著的《游仙窟》②约1.2万字,其中“到”使用了12次。

“到”的使用情况如下:表3 《游仙窟》中“到”的使用情况到+O V+到+处所宾语V+O+到NP合计8311266.7%25%8.3%100% 先看“V+到+处所宾语”1例:(1)酒巡到下官,饮乃不尽。

此句中的“酒巡到下官”是指“酒巡到下官那里”,“下官”仍然是处所宾语。

“V+O+到NP”的1例是:(2)五嫂即报诗曰:“李树子,元来不是①②据《四库全书》第1042册第365~46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1987。

据《鲁迅作序跋的著作选辑》第1~89页,川岛校定标点,北新书局,1929。

骗,巧知娘子意,掷果到渠边。

”名词“果”不能在句中作兼语,因为“果”是无生命的东西,“到渠边”是由于“掷”所产生的结果,“到渠边”在句中作补语。

作于五代南唐的《祖堂集》①共24万余字,“到”使用了390次。

“到”的使用情况如下:表4 《祖堂集》中“到”的使用情况到+O V+到+处所宾语V+到+时间宾语V+到+数量宾语V+O+到NP合计35016911439089.7%4.1%2.3%0.3%3.6%100% (注:时间宾语本可归入数量宾语中,为了显示它们在文献中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数目多少,才把它们分列,下同)“V到O”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时间的例子增多了。

如:(3)这个儿子,养来到十六,并不曾见他话语,又不曾见他过门前桥。

此例中的“来到”意义有所虚化,作动词“养”的补语。

“来到”共出现4次,但相对24万字的作品来说,数量还是很少,此时还应将其看作短语为好。

“V到O”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数量(除时间数量外)的例子已经出现。

如:(4)从此后,其僧修福作利益,日夜不停,直到手指三分只有一分底。

“到”独立作动词的用法仍占绝对优势,隋唐五代时期“到”前面的动词V仍然保持《世说新语》时期的状况。

五、宋代“到”的发展《朱子语类・训门人》②约13万字,“到”使用了186次,“到”的使用情况如下:表5 《朱子语类・训门人》中“到”的使用情况到+O V+到+处所宾语V+到+时间宾语V+到+数量宾语V+到+程度宾语V+O+到NP合计1332015610218671.5%10.7%8.1%3.2%5.4%1.1%100% 将表5与表4对比可看出:“到”独立作动词的比例从89.7%下降到71.5%,“到”用于动词后的比例则从10.3%上升到28.5%。

“V+到+数量宾语”的比例大幅上升,如:(1)莫学某看文字,看到六十一岁,方略见得道理恁地。

(2)及至接人,却甚俗,只是一路爱便宜,才说到六七句,便道仰山大王会打供,想见宗杲也是如此。

(3)譬如十里地头,自家行到五里,见人说十里地头事,便把为是,更不进去。

这里所谓的“数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涉及物质世界中一切有“量”的意义的事物,如时间的长短、距离的远近、水平的高低、范围的大小、数目的多少等等。

[3]这里的“V+到+数量宾语”结构表示的是从始点到现时事物运动变化发展所完成的总量。

例(1)表示从会识字看起,已看到六十一岁了。

例(2)表示从第一句说起,已说到六七句了。

例(3)表示从第一步行起,已行到五里了。

宋代“到”前面的动词V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以是感知动词,如例(1)中的“看”;可以是心理动词,如例(4)中的“思量”;也可以是其他抽象动词,如例(5)(6)中的“涵养”“长进”等。

如:(4)须思量到如何便超凡而达圣。

(5)气质弱者,如何涵养到刚勇?(6)莫是穷来穷去,做来做去,久而且熟,自能长进到十分否?(4)(5)(6)中“V到O”结构是表示动作行为达到某一程度,也就是说表示程度义的“V到O”结构在宋代已经出现,且数量还不少,“到”保留了“到达”义。

[4]六、元代“到”的发展关汉卿《窦娥冤》③约1.2万字,使用“到”47次,“到”的使用情况如下:①②③(南唐)静、筠二禅师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据《四库全书》第702册第113~121卷第19~1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1987。

据(明)臧晋叔编《元曲选》第4册第1499~1517页,中华书局,1989年重排版。

表6 《窦娥冤》中“到”的使用情况到+O V+到+处所宾语V+到+数量宾语V+到+人物宾语V+O+到NP合计24121284751.1%25.5%2.1%4.2%17.0%100% (注:表中人物宾语是指宾语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到”独立作动词的比例进一步下降,放在动词后作补语的比例大幅度提高。

此时,“V到NP”中的NP可以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了,如:(1)山阳县续解到犯人一名赛卢医。

(2)山阳县解到审犯听点。

(1)(2)中“V到O”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有了结果,“到”已基本失去其细节义“到达”,只留下其涵盖义“表示动作行为有了结果”,作结果补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