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化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化精神

薛千千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本科1班,陕西汉中723001)

指导教师刘昌安

【摘要】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的新时代,呈现出田园诗歌崭新的艺术境界,创立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流派。陶渊明深受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的影响,一直对自然有着喜爱,在陶渊明归耕田园的二十多年中,他亲身体验到田园生活的快乐,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和农村纯朴劳动生活的诗篇。但也饱尝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他的田园诗题材广泛,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本文主要从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自然、自由、和谐人生的精神体现来探讨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歌;质性自然;自然和谐;文化精神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之所以历久弥新,一直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在于陶诗一直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之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陶诗中对田园生活真实、深入的描写,体现出人与自然契合的情境,是对现实田园生活的真切写照。这自然与人和谐的思想对当今社会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

一、陶渊明的生平及田园诗歌的发展历程

梁启超曾经说过,陶渊明“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耕田便是他唯一的事业。”[1]23他之所以归隐田园甘愿去做一介农民是因为其经历了一段反复曲折和痛苦矛盾的过程。

陶渊明所处在东晋时期,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这个时期门阀制度森严,社会上以门第族姓定贵贱,他出身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但到他这一代时父母早死,家境没落,从小生活十分清贫。陶渊明在少年时期,生活在有山有水的农村中,这里的水土给他带来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35,尽管家庭贫困,但是陶渊明少年生活毕竟是快乐宁静的,从小的生活对陶渊明影响很大,在他日后的人生道路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成年时期的陶渊明几乎生活在颠沛流离中,他曾多次入仕,也曾多次辞官。年轻时也曾有过“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流露出对建功立业的宏伟壮志。但是,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黑暗时期。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破败不堪的年代,磨去了陶渊明的锐气,同时也磨去了他曾经写下的“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3]66的壮志豪言。因此,他选择了弃官归隐,去过自己向往的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可以分为辞官前和辞官后两大部分。弃官前的田园诗“洋溢着欢欣愉悦,自满自得的情调”。辞官后至五十岁前的作品“颇存东晋名士风致”。五十岁以后的田园诗,由于生活所迫,“情调趋于悲凉辛酸”。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既写出了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也描写了农村的凋敝和穷困;既写出了自己悠然自得的情趣,也诉出了饥寒交迫的苦楚;既写出了对现实世界不满的反映,也构筑理想的境界。我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写出了真实的现实,真实的自己,写出了农村善良、淳朴的人们,写出了乡村优美的环境和人们的心灵。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歌的新时代,在中国两大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中,尽管有大量的自然景象描写,但他们大多都是比兴之媒介,或者比徳之物。它们本身并不具审美价值,也

没有出现一首专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之后在汉乐府诗中的铺采摛文的辞赋,其中有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只是曹操的一首《观沧海》才算是为汉以前诗坛献上的一首真真正正的山水乐章。魏晋以前的自然风光诗歌还不被人们所关注还只是一块璞玉。

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魏晋时期,这时政治黑暗,出现了隐逸之风,孕育了山水诗的形成,大部分士大夫们归隐以山水自然为乐土,因此将自己的生活理想也融入到这片乐土中,山水诗便多了起来。到了晋宋时代,由于玄学的兴盛,玄言诗孕育了山水诗,终以陶渊明、写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形成了田园山水诗寄情于田园山水,追求精神的自然的超脱,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大自然的美,开创了新的诗风。到了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对田园山水诗不断的美学追求,将其推上了另一座高峰。

二、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自然和谐思想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本源上来说,人类是自然生物不断进化的产物,是浩瀚宇宙中渺小的一份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4]123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合一的,纵观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段本应平常而又曲折异化之路。

陶渊明田园诗中就描绘了很多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那些情景大多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大多写到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出了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表现手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修饰,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就平淡无味。都是陶渊明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陶渊明的田园,不单纯是一般农村生活的一个角落,而是陶渊明创造了一个理想王国,在诗人看来这是一块不受污浊现实干扰的净土,他的田园诗,除了现实的田园风物、田园生活情景,还蕴含着一种理想的因素,可以说是陶渊明理想社会生活境界的艺术体现。如《归园田居》其一:[5]56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的前八句,通过对归田经历带有倾向性的叙述,表现归田的欣喜之情。他早年没有世俗的气度,后来出仕,简直是误入尘网。其中可以从“网”字看到诗人在《感士不遇赋》中所写到的“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味道。因此诗人在那里失去了在田园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境界,像是笼中鸟、池中鱼一般。但是羁鸟无时不想着原来自由飞翔的森林,池鱼无时不想着原来自由浮游的河海,所以他虽然身在宦途,却心系田园,终于下定决心弃官归田了。陶渊明回到田园中生活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接下来的诗句就描写了:宅地十多亩,草屋八九间,榆柳成荫的屋后,堂前桃李罗列。隐隐约约的村庄,伴有依稀的袅袅炊烟,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树头上啼。一切都是那么的淳朴而又宁谧!从“尘网”中走出来,重返这个天地,这意味着什么呢?在诗的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给我们说到,诗人从“樊笼”回返到“自然”的天地里来了。

陶渊明所说的“自然”不是一般所指的自然风物的大自然,而是道家自然主义的自然。道家哲学认为,“道”即“自然”。万物皆体道而生,皆有自然之本性,能保持本性,因任自然,则万物各得其所,和谐融洽。陶渊明特别憎恶充满心机伪诈的现实,社会吸收了老庄自然观来建构自己的理想社会蓝图,与丑恶的现实相抗衡。从“樊笼”到“自然”,不只是简单地从世俗官场向田园生活场所的转换,而是标志着两种社会生活原则的变更。这也是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创造,也是他的田园诗具有的生命源泉。还有陶渊明“质性自然”的性情,他的诗质朴无华,他一心向往的耕种,他的田家翁语,就是那个时代最普通农家生活的情调。诗人有着清高超逸的人格,生活体验真切丰富,只要原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见也。”[6]141而它的魅力,则是在历史发展到更高形态后逐渐展开和丰富的,尤其是在社会本身日趋复杂和文明对生命本性规定压抑更沉重以后,那顾清新质朴的自然风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