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的建设用地可持续容量测算_以冀东山地丘陵区为例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可持续利用评价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可持续利用评价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逐渐受到威胁,对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
生态足迹理论作为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一种有效方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生态足迹理论通过度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需求和影响,以生态足迹指标来反映一个团体、社会或国家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情况。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评价,可以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为制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对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探讨如何通过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评价指标来评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揭示其内在规律,为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探讨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深入探讨如何有效评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具体目的包括:1.了解生态足迹理论在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及意义;2.分析生态足迹的评价指标,探讨如何量化评价资源的利用情况;3.探讨不同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比较其优缺点,为实践提供参考;4.通过案例分析,深入了解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具体应用和效果;5.分析影响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因素,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管理措施,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3 研究意义1. 促进资源利用的科学规划和管理:通过生态足迹理论评价,可以客观地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和规模,从而引导政府和社会制定相应的资源管理政策,避免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
2. 激发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生态足迹理论的应用能够直观地展示资源利用与环境承载的关系,引起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认识,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鲁东丘陵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d f i s4. 3 9 m2 I Wa f ce ta her J e o nu t ni tes d Ha x ed ise l ia trsoda dwa n teu s s ia l e ctwa i 2 38 3h t s rl t h tt t I sc s mpi n h t yaese ce e t c o c lheh l n ee d c o u d o g si h n ut nbe a
安徽 农 业 科学 ,ora o A hi g Si20 ,6 3 )117 56 Junl f nu An.c.0 83 (4 :56 —11责任校对
张 士敏
基于 生态足迹 方法 的鲁 东丘陵 区可持 续发展 分析
王秀秀, 王立本 苏 (东 范 学 口 源 环 学 ,东 南2o) , 秋实 山 师 大 人 资 与 境 院山 济 5l 04
Ab ta t src B sdo nrd cn h o c p n ac lt n meh d fe oo i o trn ,tk 培 ted t fS a d n tt t l ab o O 7a a e nit u ig tec ne ta dc luai toso c ]gd fop t a h aao h n o gSai i rok i 2 O s o o i s c Ye a n ab ss he eoo ia o trn idc so hehl ra n t osa e ra f atr h n ogi O6 w scluae Il eut so e ta e ai.t clgclfop itn ie ft iyaesa di catl aaeso se S a d n n2 O a ac ltd. 1ers l h w s s e n s d ht r p c pt c lg c lfop i fte su y a e s i 0 5 wa 7 9 l 3 h a i e oo ia o tr o h td r a n 2 0 s 4. 7 6 m2 a nt e i eo ̄cl r I cpct w s0 552 h n cl i l prcp cl a ari aai a .4 adteeo g a at a c y1 g y 7 h o c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
自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来, 科学家们一直在 研究衡量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和方法, 以便为可 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定量工具 & Q4//40* RIIS 等 从 !’’" 年 以 来 提 出 和 发 展 的 生 态 足 迹 ( I52/2<450/ 万方数据
%H"
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 ! 生态足迹的定义是, 任何已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 所产 生 的 所 有 废 弃 物 所 需 要 的 生 物 生 产 土 地 面 “生态足迹” ( 支持一定数量 ! 该概念用直观的 的人口消费和废弃物消纳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面 积) 来反映人类消费对自然系统的影响 ! 生态足迹理 论自提出以来, 受到了生态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 正 在得到广泛应用和不断完善 ! 生态足迹的概念突出 : 人类消 ") 费的增加及其后果; 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关键资 %) 源— — —生物生产陆地和海洋; 可获得资源的分布 #) 状况; 贸易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在环境压力下 &) 区域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 ! 生态足迹分析提供了一 种核算人类社会消费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简单而综合 的账户体系, 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同区域 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可以定量的判断一个国家或 地区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范 围内 ! 存在生态赤字时, 可通过下述 # 条途径来减少 : 增加土地的产出率; 提高资源 ") %) 的利用效益; 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 ! #) 无论是生态系统还是经济系统, 多样性理论都 广泛地用来探讨系统结构与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之间的关系 !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近年来生物 学和生态学中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而多样性对生 态系统进化演替的作用, 生产力、 资源的利用效益与
!
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各种单个模拟器的相互连接,使分布在各地的参训部队共用一 个数据库,从而便于组织各种协同训练科目和进行多军种联合 作战演习,美陆军还正在发展被称为“21 世纪部队训练方式”的 高级计算机模拟技术,即虚拟现实模拟系统,它通过把先进的三 维图像、多路传感输入和“引导”功能紧密结合,能使演练者感到 “身临其境”,从而提高训练的效果当前,为了提高训练质量和效 益,美军强调运用现代化训练手段和灵活选择适当的训练方式 施训。
2(12):66 - 71. 陈秋林,毛德华.生态足迹方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的应用——以常德
市鼎城区为例.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21(3):348 - 351.
决策 &信息(下半月刊) 97
2008 年第 7 期 总第 43 期
二、生态足迹
(一)生态足迹的概念。 Wackernagel(1996) 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其定义是:任何 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 的生态足迹是生产 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 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将一个地区或 国家的资源、能源消费同自己所拥有的生态能力进行比较,能判 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是否 具有安全性 。 因此,通过跟踪国家或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将他们转化 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并同国家和区 域范围所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能判断一 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 围内提供定量的依据。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和分析,也能在全 球和区域范围内比较自然资产的产出和人类的消费情况。 (二)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分析。
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可持续性
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可持续性引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使得可持续性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生态足迹评估的概念生态足迹评估是一种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的方法。
它通过比较人类活动对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之间的差距,来评估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评估的核心理念是“不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即人类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之间应该保持平衡。
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是一种以生态足迹评估为基础的规划方法。
它将生态足迹评估的结果作为决策和规划的依据,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制定规划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对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可持续性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
在人类活动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可持续性成为了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能够有效地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的消耗程度,从而提供了实现可持续性的路径。
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的优势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提供科学依据:生态足迹评估是一种科学的评估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的消耗程度。
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能够根据评估结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从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 考虑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能够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对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从而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系统,规划方案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耕地资源评价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耕地资源评价
罗园
【期刊名称】《农业与技术》
【年(卷),期】2022(42)6
【摘要】对湖北省2009—2016年的耕地资源可持续性进行研究,客观评价湖北省耕地资源状况,为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发展和耕地资源的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运用改进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湖北省耕地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和生态可持续性,并对湖北省的耕地可持续性进行评价。
2009—2016年间,湖北省的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基本稳定,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耕地生态赤字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耕地持续性由弱不可持续状态向弱可持续状态发展。
湖北省耕地资源的生态生产能力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产生矛盾,耕地生态可持续性状态不容乐观,应通过降低耕地生态足迹和提升耕地生态承载力来增强湖北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同时政府部门应当重视耕地资源保护,采取相关措施提高耕地的生态生产能力。
【总页数】5页(P101-105)
【作者】罗园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81
【相关文献】
1.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东省耕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2.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福建省耕地资源评价
3.基于“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的酒泉市耕地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4.基于“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的酒泉市耕地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5.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耕地承载力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摘要: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研究并评估区域的可持续性。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本文结合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探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引言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满足未来需求的能力。
为了评估区域的可持续性,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综合评估模型,通过衡量资源的能值和环境的负荷,评估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原理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基于能值和生态足迹的概念。
能值是指资源自然提供、人工提供和人类提供的能量;生态足迹是指一个区域所需的土地和水资源来满足其居民生产和消费的需求。
通过结合能值和生态足迹,可以计算出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进而评估其可持续性。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1. 经济发展: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通过提高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可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环境保护: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倡低碳生活和可持续消费,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社会公平:确保社会的公平和包容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提供教育、卫生、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可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和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实现经济的资源节约型发展。
2.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
3. 加强环境管理与监测: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推进。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大,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比如全球变暖、生态失衡等。
这些问题最终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探究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中,基于生态足迹法是一种有效的测度方法,本文将从生态足迹法的应用原理、优缺点、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态足迹法的应用原理生态足迹法最早是由威廉·赖茨和马修·西蒙斯于1996年提出的。
它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人、社区或国家等范围内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的方法,其应用原理是通过比较人类对环境的消耗与自然环境本身所能承受的限度之间的差距,来判断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法的核心概念是“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土地、水、空气等自然资源的消耗。
它用来衡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并与可持续发展的界限进行对比。
生态足迹法的主要计算步骤包括:首先确定评估的范围,包括评估的区域和时间;然后确定评价的指标,衡量不同类型的生态足迹;最后计算各项生态足迹指标,并与可持续发展的界限进行对比。
二、生态足迹法的优缺点生态足迹法作为一种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其具有一些优点和缺点。
优点:1、生态足迹法能够提供全面、客观的环境测量指标,从而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消耗。
2、生态足迹法通过对可持续性的界限进行判断,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促进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
3、生态足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提供政策制定和规划管理方面的参考依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缺点:1、生态足迹法在评估过程中受到数据收集困难、数据不全等因素的限制。
2、生态足迹法在评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时,可能无法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殊因素,从而产生误差。
3、生态足迹法只能判断可持续性的界限,不能提供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基于生态足迹的建设方案可持续性评估
基于生态足迹的建设方案可持续性评估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建设方案的可持续性。
基于生态足迹的评估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生态足迹是指一个人、一个社区或一个国家在生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的度量。
它包括了人类活动对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消耗和废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计算生态足迹,我们可以评估一个建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从而判断其可持续性。
首先,基于生态足迹的评估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建设方案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情况。
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但土地资源有限。
如果一个建设方案需要大量占用土地,那么就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通过计算生态足迹,我们可以评估建设方案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从而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
其次,基于生态足迹的评估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建设方案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情况。
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基础,但全球水资源的供应不平衡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如果一个建设方案需要大量的水资源,那么就会对水资源的供应和质量造成压力,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通过计算生态足迹,我们可以评估建设方案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从而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方案,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基于生态足迹的评估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建设方案对能源的需求和利用情况。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传统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如果一个建设方案需要大量的能源,那么就会加剧能源供应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
通过计算生态足迹,我们可以评估建设方案对能源的需求量,从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最后,基于生态足迹的评估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建设方案对废物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影响。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健康。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生态可持续评估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生态可持续评估研究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程度。
它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加拿大的数学家威廉·里斯研究提出的概念。
它主要用于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使用、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森林砍伐和化学污染等方面。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生态足迹成为了城市生态科学研究的重要指标。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中心,但是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
评估城市的生态可持续性,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首要任务之一。
生态足迹评估是一种科学的评估方法,它对城市的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进行监测和评价,为城市生态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生态足迹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城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能力。
城市的生态足迹指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影响;而生态能力则是指城市所处的生态系统对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等活动提供的支持和保障能力。
这两个方面可以通过采集城市土地利用、交通、能源消费、水资源管理等相关数据来进行评估。
通过生态足迹评估,可以发现城市的生态问题和瓶颈所在,从而为城市环保管理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例如,如果发现城市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了城市的生态能力,就可以针对城市的交通、能源、水资源等领域进行优化调整;如果发现城市的生态足迹主要来源于城市居民的生产方式,就可以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生态足迹评估在国内外的应用广泛。
1999年,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上海、北京、凉山、铜陵等城市建立了生态足迹监测站,开始了中国生态足迹评估的应用研究。
此后,随着生态足迹评估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深入,中国的生态足迹评估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应用体系。
生态足迹评估为城市环保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通过生态足迹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城市生态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越来越多的城市关注生态足迹评估,促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基于GIS的生态足迹评估研究
基于GIS的生态足迹评估研究一、引言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为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出现为生态足迹评估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整合空间数据和分析功能,能够更准确、全面地评估生态足迹。
二、生态足迹的概念与计算方法(一)生态足迹的定义生态足迹是指在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
(二)计算方法生态足迹的计算通常包括生物资源账户和能源账户。
生物资源账户涵盖了粮食、木材、水产品等的消费;能源账户则包括各种能源的使用。
计算过程中需要将不同类型的资源消费转化为对应的土地面积。
三、GIS 在生态足迹评估中的作用(一)数据整合与管理GIS 能够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多种数据,如土地利用数据、人口数据、资源消费数据等,为生态足迹评估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基础。
(二)空间分析功能通过空间分析,可以直观地展示生态足迹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揭示其空间差异和集聚特征。
(三)可视化表达将复杂的生态足迹评估结果以地图、图表等形式进行可视化表达,使决策者和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四、基于 GIS 的生态足迹评估流程(一)数据收集与预处理收集相关的地理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生态环境数据,并进行清理、转换和标准化处理,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二)生态足迹计算模型构建在 GIS 平台上,结合相关计算方法和公式,构建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三)空间分析与结果展示运用 GIS 的空间分析工具,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如空间插值、叠加分析等,并以地图、图表等形式展示评估结果。
五、案例分析以某个城市或区域为例,详细介绍基于 GIS 的生态足迹评估的具体应用。
(一)研究区域概况包括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介绍。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说明用于评估的数据来源,以及如何在 GIS 中进行处理和整合。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资源的日益枯竭,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共识和重要议题。
为了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生态足迹法应运而生。
本文将在前文的基础上,介绍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和挑战。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评估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方法。
它通过比较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地球提供的可再生资源的供应来评估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法将所有的资源和服务都转化为耕地面积,以衡量人类活动的生态足迹。
其基本原理是,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应该小于或等于该地区的生物容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研究者通过测量和分析各个地区的生态足迹和生物容量,评估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了解各地的资源利用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其次,研究者还通过对生态足迹的组成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探索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例如,通过分析不同行业的生态足迹,可以了解哪些行业对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贡献较大,从而提出相应的减排和节能措施。
此外,一些研究还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将生态足迹与其他指标(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相结合,综合评估可持续发展水平。
这种综合评价可以帮助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标和目标,监测实施过程,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首先,生态足迹法只考虑了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情况,没有考虑到非可再生资源和污染物的排放。
这可能导致对环境影响的评估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其次,生态足迹法的计算和测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由于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可能存在差异和误差,因此对结果的解释和比较需要谨慎。
此外,生态足迹法的计算过程也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
最后,生态足迹法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其对资源使用和环境影响的评估主要局限在地区层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评估和决策支持还需要其他方法和指标的配合。
基于生态足迹法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论文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摘要:生态足迹分析法作为一种衡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的量化评价工具,它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消耗的资源和吸纳这些生存发展产生的废物折合成统一的生物生产面积,并与人类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比较,判断人类活动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
通过将自然资源的拥有和占用进行土地面积折算,生态足迹分析可以简洁但清晰地反映城市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在全球、区域等不同层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比例尺度,并将评估结论转化为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配,建立生态约束与规划方案的良好衔接,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提供良好的生态指标。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盈余;上海市;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36-002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社会生产力与生态环境能否相互适应,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量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则成为解决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而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阈值。
它通过相同的单位比较人类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给,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区域可比性。
同时,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还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近年来,在以wackernagel为代表的“加拿大生态足迹小组”的努力下,该方法正以其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形象明了的概念框架、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本身的普适性而开始流行。
本作品选取经济发展和生态布局矛盾较为突出的上海市作为案例,旨在进一步明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为区域未来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提供有效的定量分析和科学指导,同时,也为国内各大城市未来规划提供一个参考。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辽宁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辽宁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土地生态承载力面临严峻挑战。
有必要对辽宁土地生态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价,以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和生态保护措施。
本文以生态足迹为模型,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进行辽宁土地生态承载力的评价及分析,旨在为辽宁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生态足迹模型简介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负担的指标,它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模型是由威廉·里斯和马思·麦克恩等人于1996年提出的,通过比较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系统提供的资源和服务,计算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生态足迹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发展”,通过评估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状况,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辽宁土地生态承载力现状分析1、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农田面积较大,生态环境较为优越,但也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土地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压力和浪费。
而且,由于一些工业企业的生产排放和废弃物处理不当,导致土地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土地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2、生态环境状况辽宁省生态环境整体良好,拥有丰富的森林、水资源和矿产资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等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对辽宁省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3、生态系统功能状况辽宁省的生态系统功能丰富多样,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
这些生态系统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生态系统的功能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对土地生态承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生态足迹评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足迹评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当今社会,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一种有效的工具来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足迹评估正是这样一种工具。
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简单来说,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评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一个地区的资源消耗情况以及其生态系统的压力状况。
那么,如何进行生态足迹评估呢?这通常涉及到对多个方面的计算和分析。
首先是能源消耗,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这些能源的开采和使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计算其对应的生态足迹是评估的重要环节。
其次是食物消费,从种植农作物到养殖牲畜,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再者是水资源的使用,水是生命之源,但过度的取用和污染会破坏水生态平衡。
此外,还有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森林砍伐用于城市建设或农业扩张等。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
这些数据包括各类资源的消耗数量、生产效率、土地的生产力等。
通过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就能够得出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
以某个城市为例,假设其居民的能源消耗主要依赖煤炭和石油,每年的消耗量巨大。
同时,居民对肉类食品的需求较高,导致大量的耕地用于养殖牲畜。
此外,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森林被砍伐,用于建设工厂和住宅。
经过详细的评估计算,发现该城市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了其自身的生态承载力,这意味着该城市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那么,生态足迹评估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呢?首先,它能够帮助我们识别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合理性。
如果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过大,说明其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可能存在浪费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
这就为我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其次,生态足迹评估可以为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郑艳茹;郑艳东;葛京凤;徐晨曦【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年(卷),期】2014(0)5【摘要】为了证实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控指标是否科学与合理,根据1999—2008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并预测河北省2010年、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将预测结果与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测算的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1)河北省人均生态足迹1999—2008年共增加0.218 1hm2,增长率达到32.18%,人均生态承载力共增加0.019 8hm2,增长幅度为28.09%,人均生态赤字由2006年增长到最大值0.450 2hm2后回落至2008年的0.418 8hm2,表明河北省正朝着降低生态赤字,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方向进行。
(2)根据预测值与规划确定值相比较可知,2010年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实际发展将会比规划预期增加0.16%,人均生态赤字减少0.18%,2020年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实际发展将会比规划预期增加18.41%,人均生态赤字减少6.29%,说明本轮规划的预计生态供给均可实现。
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实施将会降低人均生态赤字,体现了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控指标的科学与合理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促使生态环境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总页数】6页(P230-235)【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足迹模型;河北省【作者】郑艳茹;郑艳东;葛京凤;徐晨曦【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河北省土地整理服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3【相关文献】1.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研究 [J], 邢志勤2.生态足迹方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的应用——以常德市鼎城区为例[J], 陈秋林;毛德华3.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新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J], 邵玲;杜文星;杨俊孝4.生态足迹法在绥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的应用 [J], 杨思博;陶军德;谢爽5.生态足迹方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的应用 [J], 陈秋林;毛德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可持续利用评价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可持续利用评价生态足迹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占用的生态资源面积。
生态足迹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利用。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生态足迹的评价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生态足迹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转换成相应的生态资源面积,以比较消耗和生产生态资源的数量。
评价过程包括两方面的数据:一是生态资产的可持续度,即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二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量。
通过计算人类对生态系统利用量与该地区生态系统生产能力之间的比较,可以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
生态足迹评价可以用于评估个人、社区、行业、城市和国家等不同尺度的生态影响。
例如,个人和家庭可以计算其日常生活的生态足迹,包括食物、交通、住房、购物等方面,以此来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行业和企业可以评估其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生态资源面积,以及排放的废水、废气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城市和国家可以评估其整体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足迹理论在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生态影响,明确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性,并促进可持续利用的实践。
通过生态足迹评价,人们可以了解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采取更加环保和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
此外,生态足迹评价也可以用于政府和企业的决策和规划中,以确保经济发展在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系统。
总之,生态足迹理论是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通过生态足迹评价,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性,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城市建设项目评估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城市建设项目评估引言:城市建设项目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对城市的发展和环境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城市建设项目的评估一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种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方法来评估城市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以期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一部分:生态足迹分析的概念和原理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消耗和对环境产生的压力的度量。
它是一种衡量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的方法。
生态足迹分析通过测量人类活动对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生态系统的碳排放等因素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一种可持续性评估的指标。
第二部分:城市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评估指标在评估城市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时,我们可以使用一系列指标来衡量其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生态足迹、碳排放量、水资源利用率、废弃物产生率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评估城市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水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第三部分:城市建设项目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评估城市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1. 收集数据:收集城市建设项目所涉及的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调查问卷或者实地调研。
2. 计算生态足迹: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使用适当的生态足迹计算方法来计算城市建设项目的生态足迹。
这可以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等方面的计算。
3. 分析结果:对计算得到的生态足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城市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水平。
通过与其他城市建设项目或者行业标准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
4. 提出改进措施:基于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来降低城市建设项目的生态足迹。
这可以包括优化土地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措施。
第四部分: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的一个城市建设项目为例,我们可以使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来评估其可持续性。
以生态足迹为基础的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
可持续的发展观 .也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实施可持续 为人均生物 生产面积 , . r 为均衡因子 . . Y为产量 因子 , 为生物生 i 发展过程中 .河北省 面临着人 1 3、资源 、生态,环境等各方面极 产性土地类型 ( 在生态足迹计算 中主要指6 : 类 耕地 、 林地、 草地 、 为严峻的挑战 , 其迫切需要对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有 建筑 用地 、水域 和 C , O 吸收 用地 。计算 中,均衡 因子 .产量因子 清醒的认识和定位 。 近年 来 , 有不少学者对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进 数值 的使 用都是根据世界 自然基金 会 20 0 2年的公报 。 行实证研究 .提 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进 行了测度评价 、 实证评估 ,并对可持续发展提 出了对策。但是 . 大部分研究 方法 和测度手段都运用 了主成分分析方法 、 层次分析方法和距离综合 () 2 生态足迹消 费 生态足迹 消费主要 是生物资源账 户、能源资源账户。 生物 资源 账户 的计算方法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 1 9 年计算 3 9
成为判断 . 价地区开发 评
运行 状 况 的指 标 。党 的十 六 届 六 中 全
S F= ∑ (e. . ,X Y) EI sf =a X r i
( i 2. .和谐社 会的构建要坚持 以人为本 、全 面,协调 、
其 中 , E S F 为生 态 足 迹 总供 给 ,sf 人 均 生 态 足迹 供给 .a e。 为 ,
1 生 态 足 迹 定 量 评 价 .
E F
. =
(.×P) Y。 g e ./ 一 e
其 中,E. i F为 种能源消费的足迹 ,e为 i . 种能源的折能 系数 ,
P
.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 自然资源利用程度
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五台山灵峰胜境景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五台山灵峰胜境景区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旅游业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由于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景区开发、人口流动等,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损害和影响。
因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生态足迹是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种方法,通过计算旅游地区的生态足迹,可以探究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且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五台山灵峰胜境景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因此,通过对景区生态足迹的研究,了解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探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五台山灵峰胜境景区生态足迹的计算、分析和比较,揭示旅游活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如下:1.计算五台山灵峰胜境景区的生态足迹,了解旅游活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2.探究旅游活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为景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3.分析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景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4.推广和普及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提高旅游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和文化素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通过文献调研和现场调查,收集五台山灵峰胜境景区的相关数据,如游客人数、旅游收入、景区面积、水资源、土地利用等;2.利用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计算五台山灵峰胜境景区的生态足迹,分析旅游活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并与其他景区进行比较;3.通过数据分析,探究旅游活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如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废气排放、水资源利用等;4.分析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如旅游经济规模、管理方式、环保政策等,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5.推广和普及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提高旅游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和文化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5期2011年9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J OU RNAL OF AGRICU LTU RAL UNIVERSITY OF H EBEIVol.34No.5Sep.2011文章编号:1000-1573(2011)03-0020-07基于生态足迹的建设用地可持续容量测算)))以冀东山地丘陵区为例张路路,王树涛,刘瑞卿,王兴华,许皞,陈亚恒(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河北保定071001)摘要: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关系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提出表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容纳建设用地的可持续容量和反映建设用地扩张程度的过度扩张系数两个概念,并以冀东山地丘陵区典型县卢龙县为例,测算了其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用地容量,并探讨影响该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
结果表明:1997)2008年卢龙县人均生态足迹、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分别为117667、015381和11228 5hm2,平均每年增长3140%、1173%和4129%,表明生态足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承载力的增长,生态经济系统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建设用地出现较大的生态盈余,历年平均为011313hm2,卢龙县一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建设用地严重扩张。
建设用地可持续容量近年来处于上升状态,但过度扩张系数大于2120,建设用地供给远超过建设用地需求,建设用地存在较为严重的过度扩张现象;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和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均小于现有建设用地规模,且分别不宜超过8267和11499hm2。
根据研究过程和思路分析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因素,指出现阶段卢龙县建设用地扩张主要靠经济因素拉动。
关键词:生态足迹;可持续;建设用地容量;过度扩张系数中国分类号:F323.21文献标识码:ASustainable capacity calcul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in Jidong hilly area.ZHAN G Lu-lu,WAN G Shu-tao,LIU Ru-i qing,WAN G Xin g-hua,XU Hao,C HEN Ya-heng (College o f Land Resources,A gr icultural U niver sity o f Hebei,Baoding071001,China)Abstract:The sustainable use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relate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o wns and villag es and regional econom ic prosperity.Based on the theory and m ethod of eco logical fo otprint,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 ncept o f sustainable capacity and ov er-expansion co eff-i cient,aiming to sig nify the construction land ar ea of regional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 elo pment and the ex pansion extent of constr uction land.T he results sho w that per-perso n eco logical fo otprint,bear ing capacity and ecolog ical deficit are117667,015381and112285hm2respec-tiv ely,the average annual g row th rate is3140%,1173%and4129%,the gr ow th rate of per-person ecolo gical fo otprint has been hig her than the capacity g row th sig nificantly and eco-eco-nom ic system is now faced w ith a very g rim situatio n;construction land appears to have gr eater ecolo gical surplus,w ith the averag e level of011313hm2;Lulong county w as in the state of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consequently the ex 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serious.①收稿日期:2011-03-1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2005CB121107);河北省农用地综合产能调查和评价项目.作者简介:张路路(1985-),男,河南省博爱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规划与利用.E-mail:zhang lulu0391@.通讯作者:陈亚恒(1973-),男,河北省顺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第5期张路路等:基于生态足迹的建设用地可持续容量测算)))以冀东山地丘陵区为例Sustainable capacity of constructio n land has been g row ing in recent years,but o ver-ex pansion co efficient is larg er than2120,the phenomeno n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in ex cessiv e expansio n;the prediction results dem onstrated that co nstr uctio n land ar ea should be not more than8267 hm2and1499hm2in2015and2020,w hich are sm aller than the size o f the existing construction land.T 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land ex pansion of Lulong county at the present stage is m ainly due to econo mic facto rs.Key words:ecolog ical footprint;sustainable;construction land capacity;over-ex pansion co eff-i cient建设用地的扩展越来越成为中国土地利用的热点问题。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今后和未来都必须面对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这一日趋尖锐的矛盾[1]。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建设用地的容量测算研究主要集中在建设用地需求预测[2-5]、优化配置[6-7]以及影响因素方面,安祥生采用城镇人口人均用地控制指标法和经济因素法对城镇用地进行了预测和分析,表明由经济因素预测的城镇用地数量偏大,两种预测方法都有其遵循的原理[8];姜海等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将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概念以及三种可能适用于需求预测的土地经济理论数学化、模型化,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说明应加快先进分析方法与工具的创新与应用,提升中国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水平[9];李红伟等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预测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针对具体研究区应采用合适的预测模型以弥补其它模型带来的负面影响[10];然而,目前关于建设用地的测算更多是基于人口和经济增长的简单预测,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对建设用地的探讨也只注重于未来的需求,忽略了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规模的变化趋势,缺乏对建设用地过度扩张表征的概念和定义。
卢龙县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随着河北省经济重心向沿海、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以唐秦承为中心的/冀东经济区0将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势必导致该区建设用地需求剧增,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区域土地合理利用面临巨大的压力。
基于此,本文以卢龙县为例,以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设计测算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能承受的建设用地规模的新思路,提出建设用地可持续容量和过度扩张系数概念,测算并预测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用地容量,并对影响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以期提供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用地测算方法。
1研究区概况卢龙县位于东经118b45c54d~119b08c06d、北纬39b43c00d~40b08c42d之间,土地总面积95518km2, 2008年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1843115hm2。
县内丘陵区面积最大,占全县总面积的71163%,低山区、山麓平原区分别占10143%和17194%。
近年来,在环渤海经济发展圈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建设用地迅速扩张。
1997)2008年,卢龙县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088133hm2,年均增加98194hm2,占土地总面积比例由11125%上升到12139%。
伴随着建设用地扩张,耕地资源大量减少、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突出,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测算该区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容量,分析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对耕地保护及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2.1生态足迹模型生态足迹(Ecolog ical footpr int,简称EF)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am教授于1992年提出,并由其博士生Wakernagel进一步完善。
它是在对土地面积量化的基础上,在需求层面上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在供给层面上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然后比较二者的多寡,进而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生态足迹的计算就是把化石能源地、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这六种不同生产力的生物性生产面积加权求和而得[11].生态承载力是区域所能提供资源利用率和能源消耗量的最上限,即区域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性面积的总和。
两者计算公式如下:EF=E6j=1(r j@E6i=1aa i))=E6j=1(r j@E6i=1(c i/p i)=n@ef公式(1) BC=E6j=1(a j@r j@y j)=N@bc公式(2)式中,E F为总生态足迹;i为消费品和投入的类型;p i为第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 i为第i21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第34卷种消费品的消费量;aa i为第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地域面积;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N为人口;ef为人均生态足迹;r j为等量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