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4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 2.A 3.C 4.B 5.B 6.D 7.B 8.C9.B10.D11.A12.D13.B14.D15.ABD. 16.ABCD 17.ABC 18.ACD 19.B 20.AB二、填空1. 30 弗洛伊得维果斯基米德2.布朗芬布伦纳真实自然3.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独立性主动性4.敌意性工具性5.认知性别认同6.情境性模仿性情绪性7.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8.提名法配对比较法三、判断正误1.错。

性别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2.错。

道德与品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表现在: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而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一定社会伦理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只是道德的部分表现;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3.错。

这是一种负强化而不是惩罚行为,因为将苦胆汁涂在枕巾上,幼儿咬枕巾时体验到这一负性刺激,则逃避不咬枕巾了,并矫正者更换,渐渐的这个孩子为了逃避苦味而改掉了咬枕巾的坏毛病。

4.错。

品德四、名词解释1.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身体接近和依偎等行为。

2.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行为”和“利他主义行为”意义相近,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3.陌生情境是用于依恋测量的试验工具. 在此试验中,用设置陌生情境的方法来测量儿童的依恋行为。

这种试验方法基于的假设是:儿童被置于由亲子分离和陌生人出现所导致的压力情境中,因而突出了其寻求安全的努力。

4.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答案)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一、填空题1.应用性、实践性2.生活性、道德性、人文性3.年龄阶段目标4.学前儿童的发展、当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5.强化评价法、情境体验法、角色扮演法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及社会教育7.时间取样观察法、行为核查观察法二、简答题1.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通过幼儿园教学、日常生活以及家、园、社区合作3个方面来进行。

这3个方面各有特色却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为儿童的社会性良好发展提供支持。

学前儿童在幼儿园接受全面、系统的教育,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最重要的途径。

主要包括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

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也包含了很多社会教育的因素,生活中随时都可能出现社会教育的机会。

教师应重视各种情况下的随机教育,使儿童的日常生活都成为教育的有效途径。

主要包括利用幼儿园的生活点滴进行社会教育,利用节日活动进行社会教育。

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学前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外部因素。

因此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教育。

2.答: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角色扮演法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儿童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符合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

运用角色扮演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创设的情境应是儿童熟悉并且喜欢的,扮演的角色也应当是儿童认识并且能够理解的。

②要给儿童自主选择扮演角色的权力,而不能由老师硬性安排。

③尽量以扮演正面角色为主,若需要反面角色,则应避免让某一儿童经常性扮演;不能用扮演反面角色的方式来惩罚儿童;在反面角色选派时,要注意观察,以免让儿童困窘或不安。

④教师要对儿童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对那些个性内向、不善于或者因害羞而不愿意扮演的儿童进行鼓励和启发。

3.答:正强化是指当被强化人出现他人所期待的操作性行为后,立刻给予其所需要的强化物,则被强化人再次出现同样操作性行为的可能性和次数会增加。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网课测试题答案4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网课测试题答案4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儿童归属感的培养应结合多种方式和途径,专门的活动与渗透性的活动相结合,社会、情感领域的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活动相结合。

()A.正确B.错误2.在幼儿园中,保育员是学前儿童的主要交往对象,他的情感态度对其有着重要影响。

()A.正确B.错误3.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独立自主能力,促进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A.正确B.错误4.()是儿童社会化及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A.幼儿园教育B.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C.家庭教育D.同伴交往关系5.我国学者指出,学前儿童自我的发生与形成具有以下标准:()A.儿童从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B.儿童能够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知道自己是活动的主体C.儿童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D.儿童能使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E.儿童会使用第三人称来代表他人6.幼儿对社会规范的学习是一个内部活动向外部活动转化的过程,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可以完成。

() A.正确B.错误7.下列关于儿童行为的表述,()是正确的。

A.女孩参加社交活动多于男孩B.男孩比女孩对人更感兴趣C.女孩对物体和事物更感兴趣D.女孩之间的合作性的活动较男孩多E.男孩喜欢找比自己年龄小的玩伴F.女孩对比自己年幼的儿童会表示关心和帮助8.()是一种对他人的处境、遭遇在感情上能激起共鸣,能分担他人的苦难忧愁,并发自内心地在行动上给予应有的慰藉、关心和帮助的道德情感。

A.同理心B.关心C.爱心D.同情心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

A.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B.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C.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D.20世纪90年代中期——现今10.学前儿童助人行为的教育方法:()A.为儿童创设同伴交往与合作的机会B.增强学前儿童互相帮助的意识C.教会学前儿童助人的行为方式D.为学前儿童提供助人为乐的好榜样E.让儿童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11.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是()。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作业四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作业四

《学前教育学》作业四一、单项选择题:1.运用惩罚要做到“三要” A.惩罚要及时、惩罚要公平、惩罚时间要短 B.惩罚要及时、惩罚要严厉、惩罚时间要短 C.惩罚要及时、惩罚要公平、惩罚时间要长 D.惩罚要及时、惩罚要严厉、惩罚时间要长 2.家长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指的是家庭教育的 A.率先性 B.丰富性 C.终身性 D.主导性3.“上梁不正下梁歪”告诉我们的家长育儿原则是家长要 A.做好榜样 B.尊重儿童 C.理智的爱 D.规矩明确4.下列哪一项不是理智的爱的含义 A.对孩子有要求,不一味迁就 C.只在心里爱,不表现出来 B.控制感情,掌握分寸 D.增长儿童的爱心5.中国第一个幼儿社会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建立于 A. 1903 年 B.1904 年 C.1919 年 D.1949 年6.幼儿园的年龄对象是 A.0—3 岁 B.3—6 岁 C.0—6 岁 D.2—6 岁7.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为 A.幼儿园教育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活动目标 B.长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活动目标 C.幼儿园教育目标、活动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 D.幼儿园教育目标、活动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8.幼儿园中期教育目标是指 A.中班的教育目标 C.一周的教育目标B.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 D.一月的教育目标9.小班幼儿的思维处于 A.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C.抽象思维阶段B.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D.逻辑思维阶段10.分科课程的缺点是 A.对教师要求高 B.对场地和教学资源要求高 C.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儿童的主动性 D.以儿童为中心,忽视教师的权威性11.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托儿所、幼儿园和家庭的关系属于 A.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C.伙伴关系D.教与被教的关系12.社区学前教育起源于 A.德国 B.日本 C.丹麦 D.中国13.父辈和子辈两代人组成的完整家庭是___家庭 A.主干 B.核心 C.联合 D.单亲14.幼儿教育在我国学制中处于___的地位 A.非义务教育,学制之外 C.属教育部门,基础教育 B.属福利部门,学制之外 D.属教育部门,但不是基础教育15.幼儿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处于___地位 A.核心 B.领导 C.从属 D.主导16.儿童观包括___共三类儿童观 A.家族、国家和个人本位儿童观 C.个人、家族和社会本位儿童观 B.家族、社会和国际本位儿童观 D.国家、民族和世界本位儿童观1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形容了幼儿教师劳动的 A.纯真美好 B.长期性 C.艰巨性 D.引导性18.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不包括 A.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 C.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 B.师资力量薄弱 D.办学条件差 19.由联邦政府为主投入资金,由受过培训的教师对家庭环境不佳的儿童提供负责的学前教育的“提前开端计划”是 A.日本 B.美国 C.丹麦 D.德国20.处于发展的不平衡期,甚至出现“撒野”行为的是 A.2—3 岁 B.3—4 岁 C.4—5 岁 D.5—6 岁21.我国学前教育中特有的一条原则是 A.独立自主原则 C.发展适宜性原则 B.保教结合原则 D.综合性原则 87.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方法是 A.自然后果法 B.教学做合一 C.发现式教学法 D.整个教学法22.出生到 3 岁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在 A.社会机构中进行 B.托儿所中进行 C.幼儿园中进行 D.家庭中进行23.让幼儿分析和讨论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位盲人,在生活中有很多不便,你的心情会怎样?”这是移情训练法的 A.认知提示 B.情绪追忆 C.情感换位 D.巩固深化24.“恩物”的设计者是 A.卢梭 B.福禄贝尔 C.杜威 D.蒙台梭利25.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主要通过感觉运动图式来与外界相互作用,并与之取得平衡的儿童心理发展是A.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B.前运算思维阶 D.形式运算思维阶段26.在《爱弥尔》这本幼儿教育名著的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27.长相端正、身体健康、智力发育好、性格活泼开朗的儿童大都属于 A.受欢迎型 B.被拒绝型 C.被忽略型 D.逃避型28.为儿童创设一个特定环境,让幼儿在其中自我疏导其身心的某些不平衡状态,这种教育方法是 A.疏导法 B.排遣法 C.发泄法 D.环境体验法29.“三优”工程是由全国妇联倡导的群众性活动,其宗旨是 A.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C.推动儿童社会化进程 B.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D.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30.佳佳对小朋友说:“昨天我爸爸带我去动物园了”,其实他爸爸、妈妈计划近期带他去一次动物园,他的说谎行为属于 A.分不清事实与想像的说慌 C.掩盖式说慌 B.夸耀式说谎 D.模仿式说谎31.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是儿童___游戏的绝佳材料 A.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结构游戏 D.合作游戏32.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有___四个要素 A.教育、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B.成熟、教育、社会性经验、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C.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D.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教育33.有关研究表明,3~4 岁幼儿词汇量为 1730 个,4~5 岁幼儿为 2853 个,5~6 岁为 3562 个,由此结果可看出,幼儿词汇量增长的活跃期是 A.3~4 岁 C.5~6 岁 B.4~5 岁 D.3~6 岁34.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的___模式认为后天经验只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而不影响发展方向和顺序。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3.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4.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6.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安全型与不安全型或焦虑型两大类。

7.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8.所谓观察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9.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0.埃里克森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要经历三对主要矛盾: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作用来看可以将其功能划分为定向、调控与评价功能。

2.在目标制定的三类依据中,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

3.方向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合宜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2022国家开放大学《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考1答案1. “社会性”的定义其本身就不是中性的,它必然带有正向的价值性。

(×) A.对2.在开展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既要对已有的社会及人类文明价值进行筛选,也要从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和判断。

( √)B.错3.幼儿园社会领域和科学领域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着交叉和延展。

( √)B.错4.情绪本身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有情绪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都有一定的作用与价值。

( √)B.错5.社会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学前儿童学习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各种规范及行为方式,不需要引导学前儿童形成自己的个性。

(×)A.对6.从社会教育的视角来看,幼儿教师“说什么”远比他们“做什么”更重要。

(×) A.对7.在社会教育中,幼儿教师与其所传授的内容体现为一种“共生”的关系。

( √)B.错8.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相比,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更需要幼儿教师具有教育敏感性。

( √)B.错9.在社会教育中,之所以特别强调幼儿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是因为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以行为的质量为前提。

(×)A.对B.错10.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是其品德发展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其品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 A.对B.错11.在《指南》中,社会教育目标在其他领域目标中有明显的渗透。

( √)A.对B.错12.活动目标应尽可能体现在学前儿童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行为表现和情绪的变化上。

( √)B.错13.从终身发展来看,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发展对其一生有着基础性的影响。

( √)B.错14.在幼儿各领域课程中,语言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

( √ )B.错15. 《指南》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要求比较侧重于从的品德视角来提出。

(×) A.对16.社会性是指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和与人交往时,在他固有的生物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征,这是广义的社会性概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答案一、单选题1.我国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的年代是(D)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2.安斯沃思将婴幼儿的依恋分为安全性、回避性和反抗性三种类型,下面对这三种类型评价正确的是(A)A.安全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性和反抗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B.回避性和安全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反抗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C.反抗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性和安全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D.回避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安全性和反抗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是(C)A.父母B.幼儿园C.邻居D.电视4.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理论建构不包括(B)A.儿童发展观B.父母认知观C.儿童教育观D.父母期望观5.感受性很强,反应性和主动性弱的人属于哪一种气质类型(B)A.多血质B.抑郁质C.胆汁质D.粘液质6.下列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途径的是(D)A.幼儿园的专门教育B.环境教育C.家庭与幼儿园合作D.家庭的专门教育7.幼儿社会性评价中最普遍的方法是(B)A.谈话法B.观察法C.问卷法D.社会测量法8.是谁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C)A.班杜拉B.布郎芬布伦纳C.皮亚杰D.柯尔伯格9.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个性结构的子系统(B)A.自我调控系统B.自我认知系统C.个性心理特征系统D.个性倾向系统10.矫正幼儿的不良品德应采取什么措施?(D)A.榜样示范B.表扬鼓励C.家园一致性原则D.全选11.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A)A.约翰·鲍尔比B.弗洛伊德C.帕顿D.皮亚杰12.不属于当代西方游戏理论的是(D)A.觉醒理论B.元交际理论C.行为适应说D.剩余精力说13.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最多的幼儿来自于(B)A.西方社会B.未开化的社会C.单亲家庭D.阶级社会14.下列四项中不属于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原则是(D)A.针对性B.过程性C.全面性D游戏性15.下列表述错误的是(D)A.威拉德·W·哈特普认为,年龄较小的儿童的侵犯性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儿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考册作业参考答案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考册作业参考答案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及参考答案(四)(第七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2、皮亚杰对幼儿实践规则的研究表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较稳定地理解,多数时候他们会认为规则怎么样都行。

3、学前期的儿童对规则主要是通过_体验来理解的。

4、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恐惧成分。

5、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物体和情境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

6、工具性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对待这种攻击性行为,教师不应该过多的关注幼儿的行为本身,而是应该关注幼儿采用方式的适当性问题。

7、相关后果法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幼儿反思自己行为的后果。

常用的相关后果法有:隔离、剥夺、补偿。

8、强化物一般可分为五类: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

9、代币疗法可以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群体行为问题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管理更实用、更方便,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有效。

10、代币疗法中的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

11.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制定指导方案,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指导研究设计,选择教育材料。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答: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

即与个体的行为与所处的同类群体的常模行为进行比较后发现并无明显特殊之处。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后习题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答案(仅供参考)第1单元一、名词解释社会性: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

如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价值体系等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与品格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师、家长及相关教育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情,培育儿童初步的社会生活能力与良好品德、习性,促进儿童健康、完整发展的教育。

观察法:观察法指对儿童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做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二、简答题1、观察法的优缺点及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观察法的优点是:第一,对于所研究的对象在没有施加任何外来影响的情况下,能够掌握研究对象许多生动活泼的实际材料,具有真实可靠性,是第一手资料,所以资料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第二,观察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实施的,对被观察者不产生作用与影响,即无外来人为因素的干扰,不会产生反应性副作用,能获得生动朴素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第三,对被观察对象可以做较长时间的反复观察与跟踪观察,对被观察对象的行为动态演变可以进行分析;第四,观察法适用范围较为普遍,不但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普遍适用,而且在教育技术研究中,不少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等也与观察法有密切关系。

它的不足是:第一,受观察者本人的限制,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往往带有各自的主观性,难以做到客观化;第二,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因其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研究团体中。

开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考形成性考核四答案

开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考形成性考核四答案

开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考形成性考核四答案第一题1.社会性别意识的形成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模仿、互动等方式逐渐认知到自己的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意识对于儿童的性角色认知、性别身份形成以及性别行为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学前儿童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角色模型:为儿童提供不同性别的角色模型,让他们能够观察和模仿不同性别的行为和特征。

–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教师应该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不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性别偏见的评判。

–提供性别平等教育:通过教育活动和教材,向儿童传递性别平等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形成平等、尊重他人的性别观念。

通过以上的教育手段,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性别,促进他们在性别身份和性别行为发展方面健康成长。

第二题2.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游戏是学前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中积极参与并获取各种社会知识和技能。

游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经验和社会技能的培养: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游戏,儿童能够学习到社会交往和合作的规则,培养交流、合作、分享的技能。

–语言和认知发展的促进:在游戏过程中,儿童需要用语言来描述、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他们的语言和认知发展。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培养:通过游戏,儿童能够体验到不同情绪和情感,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情感表达和社会适应能力。

–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游戏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游戏中尝试新的角色和情节,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应该为学前儿童提供各种有益于他们发展的游戏环境,并积极引导他们参与游戏活动。

第三题3.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特征、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等进行认知和理解的过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4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4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4参考答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4参考答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参考答案(第一至二章)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20分)1、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有教育意义。

2、应用性,实践性3、整合性。

4、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

5、社会化。

6、自我中心。

7、关联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9、安全型儿童。

10、共情。

11、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

12、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动作再现过程。

13、童年早期经验;“前成人”。

14、情感自主性。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

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

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

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

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

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全部作业及答案资料讲解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全部作业及答案资料讲解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全部作业及答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全部作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第一至二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3、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4、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

社会行动力是一种根据社会现实和需要行动的一种能力。

它包涵着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以及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5、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6、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7、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

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9、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

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

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安全型儿童的行为表现。

10、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及答案4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及答案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卷一、填空题(每空2分。

共20分)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应用性与—-------—的复杂学科。

2.从素质内涵角度看:公民是具有公共事物知识、——----和政治参与技能的人。

3.-------有助于整理、归纳学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能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引发思考,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发展语言。

4.—------—有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

5.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有:行为不足、-----------、不适当行为。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 的判断。

7.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三类依据中,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 ;我国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

二、简述题(每小题6分。

共30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2.简述观察学习的一般过程。

3.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4.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致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

5.简述幼儿不加节制与选择地看电视对其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论述题(共15分)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课程的关系。

四、分析题(共l0分)案例:小班的小里正在沙箱旁边玩,他专著地用沙子装满自卸卡车,然后倒出沙子,将沙子堆成一座小沙丘。

而小可也在他旁边玩一个玩具推土机。

交然小可开着他的推土机跃过了小里的沙丘,把沙丘轧平成了一条道路。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考作业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考作业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考作业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考作业4
题目:了解自己的家庭
作业内容:
1. 选择你最喜欢的家庭成员,并描述他/她是谁以及你为什么喜欢他/她。

2. 描述你家中的一个特殊传统或活动,说明它对你家庭的重要性。

3. 通过描绘你家中的一张照片,介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4. 分享一个你家庭中的故事或笑话,并讲述它对你家庭的影响。

注意事项:
1. 文中不得出现任何网址、超链接和电话。

2. 尽量使用丰富的形容词和具体的细节来描述。

3. 每个问题的回答不超过100字。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4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4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4参考答案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需要指出的是,幼儿社会性方面的正常行为与行为问题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体,绝大多数幼儿处在这两极之间,因此一般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另外,幼儿社会性行为涵盖的内容很多,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也体现在某个方面,而其他方面可能是正常的,不能因为幼儿某方面的行为问题轻易的给他们扣上“问题儿童”的帽子。

2、简述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与成因。

说谎这种行为在幼儿中并不少见,教育者也往往为此感到苦恼,并容易将这种行为视为道德问题,因为在成人社会中不说实话关乎对一个人品行的评定。

社会对这两种行为非常严厉,他们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

对幼儿缺乏了解的教育者常常认为他们的任务是惩罚孩子的说谎,而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与发育不成熟有关。

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间。

对他们而言,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就意味着如果你希望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

这些想法导致幼儿“说谎”,而孩子却真诚的认为这些谎言是真的。

教育者需要更多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

皮亚杰的研究发现,幼儿事实上并不理解谎言的意义,在他的研究中,即使幼儿到了6岁,他也不能区分一个真正的错误和一个故意的谎言。

此外幼儿倾向于根据有多大可能被发现并因此受到惩罚来判断说谎有多坏。

因此,一个可信的谎言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一个过于歪曲事实的谎言则是不好。

研究结果帮助成人明白为什么向幼儿解释成人的逻辑是行不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4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持久性的困难;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2、稳定地理解,自然的后果体验。

3、负面情绪;恐惧成分。

4、引起焦虑的环境;情境。

5、身心伤害,适当性。

6、自己行为。

幼儿自己的经验。

7、消费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

8、群体行为;更实用、更方便。

9、实物或象征性;实用功能。

10、制定指导方案,指导研究设计。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初生的婴儿是一个情绪的存在,他们总是想哭则哭,想笑就笑。

学习情绪的正确表达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个不能恰当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会给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带来困扰。

但要注意的是正确的情绪表达并不意味着总是顺应环境的要求,有时环境对情绪的过分压抑会导致对儿童健康的损伤。

正确的情绪表达意味着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真诚的表现自己。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

即与个体的行为与所处的同类群体的常模行为进行比较后发现并无明显特殊之处。

如一个5岁幼儿的某方面的行为长期显示与3岁幼儿的行为类似,那么就可以判断该幼儿存在行为问题。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同伴互动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途径,学会与同伴正确相处也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正确处理同伴关系是他们学习更复杂的社会规范的基础。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社会是一种群体的生活,在群体生活中为了共同的协作需要种种纪律与规则,幼儿应在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团体规则与规范。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维系着当地人的共同生活,幼儿生活于这样的文化共同体中,也需要内化这些文化习俗以适应当地的共同生活。

当然对文化的适应并不意味着对文化的无条件的认同,对一些不适应时代的习俗,则需要通过教育来加以改变,引导幼儿学习新的文化习俗。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语言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工具,对语言的掌握是幼儿参与社会与他人交流的基础,一个发展健康的儿童应当具备运用当地语言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

当今社会流动的加剧,甚至要求幼儿掌握多种交流语言。

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意味着幼儿有健康的社会理解力与行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幼儿社会性方面的正常行为与行为问题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体,绝大多数幼儿处在这两极之间,因此一般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另外,幼儿社会性行为涵盖的内容很多,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也体现在某个方面,而其他方面可能是正常的,不能因为幼儿某方面的行为问题轻易的给他们扣上“问题儿童”的帽子。

2、简述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与成因。

说谎这种行为在幼儿中并不少见,教育者也往往为此感到苦恼,并容易将这种行为视为道德问题,因为在成人社会中不说实话关乎对一个人品行的评定。

社会对这两种行为非常严厉,他们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

对幼儿缺乏了解的教育者常常认为他们的任务是惩罚孩子的说谎,而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与发育不成熟有关。

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间。

对他们而言,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就意味着如果你希望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

这些想法导致幼儿“说谎”,而孩子却真诚的认为这些谎言是真的。

教育者需要更多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

皮亚杰的研究发现,幼儿事实上并不理解谎言的意义,在他的研究中,即使幼儿到了6岁,他也不能区分一个真正的错误和一个故意的谎言。

此外幼儿倾向于根据有多大可能被发现并因此受到惩罚来判断说谎有多坏。

因此,一个可信的谎言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一个过于歪曲事实的谎言则是不好。

研究结果帮助成人明白为什么向幼儿解释成人的逻辑是行不通的。

相反,幼儿有必要体验因欺骗他人而产生的后果。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认识到谎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他们也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明白把别人的东西拿走会让他人不方便和伤心。

当然为了使教育有效,幼儿必须和别人建立起相互关心的关系。

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逐渐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喜欢真实。

有效的交往策略可以促进他们这两方面的发展。

3、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哪些?攻击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已有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尤其是男孩)与非攻击性幼儿之间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

(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自我认同感较高,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

他们容易过于关注自身某方面的有时或能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同时又常常低估、怀疑甚至轻视他人的能力。

(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这类幼儿一般对攻击他人的行为持肯定或认可的态度,甚至把支配和控制他人看作社会生活的要求,他们偏激地认为,要想不被欺负,就必须欺负和控制他人。

有的幼儿把攻击行为看作是在他人心目中树立形象或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手段。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很多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问题解决策略水平偏低。

与非攻击性幼儿相比,在涉及物品的归属和获得友谊的问题上,他们所能提供的策略数量较少,喜欢通过贿赂或发动攻击来解决社交问题。

和平的有效策略较少;在人际冲突问题解决上,攻击性幼儿表现出高外倾的特点,并且在求助策略的使用上显著低于非攻击性幼儿。

(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通过对攻击性幼儿和非攻击性幼儿的对比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容易将他人的行为作敌意性的归因,而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攻击性幼儿对他人行为意图做出敌意性认知归因的一个重要原因。

即使是别人无意的过失行为,他们仍更多地解释并据此进行反应,表现出攻击行为。

4、正强化的主要操作程序和原则是什么?操作程序和原则(1)正确选择要强化的行为。

所选择的要强化行为应该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控制、可评价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行为。

(2)正确选择正强化物。

选择正强化物必须考虑个体差异,把个体差异考虑进去,且应易用;能立即呈现在所需要的行为发生之后;多次使用不致于引起迅速的满足;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3)正确实施正强化。

正强化实施前,把计划告诉被指导幼儿,以期取得积极配合;在多需要的行为出现后,应立即给予强化,不要拖延很长时间;给予强化物时,要向被指导幼儿描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即要说明由于出现了哪一种行为而得到奖励;分配强化物时,最好能结合其他奖励,如口头赞扬、微笑等;适当控制正强化物的数量,以保证正强化在整个指导过程中的有效性。

(4)逐渐脱离强化程序。

当所需行为发生达到期望频率时,应该逐步消除可见强化物,而以社会性强化物代替,也可寻找环境中的其他强化物来继续维持所需行为。

5、幼儿行为问题的资料应当包括哪些内容?这是诊断行为问题的关键性资料,重点详细了解以下几个问题:(1)幼儿行为问题起始形式。

(2)行为症状。

教师要主动向家长询问幼儿行为问题起始、发展现状,期间有无波动,以及起伏波动可能有关的原因,家长应主动提供情况,配合教师尽可能详尽了解幼儿情况。

(3)发生日期及过程:包括何时开始、持续时间有多久等,(4)可能的病因和诱因:教师要了解孩子产生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如精神创伤、抚养情况、疾病情况等。

(5)过去诊断和治疗情况:有无去医治过,曾被诊断为什么病,接受过何种治疗等。

6、试论简述不当强化的负面结果。

虽然强化法是幼儿园针对行为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律被破坏道德自律意味着一个人将根据内部建构的关于对错的信念而作出决定。

一个道德自律的人无论权威人士在场与否,他们都会尊敬他人。

道德自律要求一个人有思考问题和得出自己结论的技巧。

这种技巧需要学习。

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做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做出自我评价的机会。

因此,是给予奖励或惩罚的人,而不是幼儿应该对此负责。

通过强化法,幼儿思考的主要是怎样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不是思考在某种情境中什么是正确的。

强化法能够产生道德他律,却很难帮助幼儿产生道德自律。

(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只要行为问题的原因继续存在,任何试图改变行为的努力都是不够的。

即使是当时幼儿的行为问题有所改善,但不久后问题还是继续出现。

改变行为的长久方法必须是寻找问题的原因,并在原因上寻找改善行为问题的方法。

而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

如一个老师如果必须用奖励才能使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所提供的学习活动的任务上,最显然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为什么幼儿对活动不感兴趣或主动投入呢?也许是因为学习任务枯燥无味。

这意味着应使一些教师将精力集中在设计更有意义的课程上。

因此,教育者如果过多地依赖强化法,将使他们忽视产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还是无法有效解决幼儿的行为问题。

(3)影响师生关系充满关爱、相互尊重的关系是教育可取行为的基本要素。

而强化法则很容易损害师生关系。

因为得到奖励的幼儿可能会根据老师的看来判断自己想做事情的价值。

这会使幼儿尽力为给予奖励的人留下好印象或努力奉承给予奖励的人,这并不是一种真诚的关系。

这种不真诚的关系不可能培养出信任和真正的关心,只有信任和真正的关心才能激发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

此外,判断和奖励的过程也是不尊重人的,因为它强调给予奖励的人与期望得到奖励的人之间权利和地位的差异。

再者,如果权威人物拒绝给予奖励,事实上,属于从属地位的人会因没有得到奖励而受到惩罚。

(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内部动机意味着做某事是出于自己的目的。

其行为的价值在于行为本身,其奖励在于你是怎样感受它的,奖励存在于个体内部。

外部动机则相反,它意味着做某事是为了得到奖励。

行为的价值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通过行为你得到了什么。

而强化法所依靠的正是外部动机。

如奖励能教会人们对它充满期待,做事情仅仅是为了得到它们。

因此,作为奖励的外部动机违背了自律和自主的发展,破坏行为的内部动机。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论述焦虑行为的主要指导策略。

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物体和情境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

对其的干预指导主要针对四个基本问题:即歪曲的信息处理过程;对知觉到的威胁产生的生理反应;缺乏控制感;过分的逃离和回避行为。

具体的干预指导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行为干预(3分)这种策略即是让幼儿面对令他们感到恐惧的情境或物体,并提供除逃离和回避以外的其他应对方法。

也称为暴露法。

具体的方式有(1)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步骤,教幼儿学会放松;建立焦虑等级;在幼儿保持放松的情况下,逐步呈现引起焦虑的情境和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