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知识1

合集下载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第三章 (古代汉语) 语法

第三章 (古代汉语) 语法

二、动词、形容词
1.动词
跟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动词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及物动词
A组: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
B组: 硕鼠硕鼠,无食我泰。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语法

第一节 古代汉语的实词
一、名词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左右欲兵之。
尔欲吴王我乎?
夫人之,我可 以不夫人之乎?
名词作状语
状态 态度 方位、处所 方式 凭借 时间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遂入见王,涕泣膝行。 晋楚不务德而兵争。 宰予昼寝。
他,表示旁指的指示代词,可对译为“别的”“其他的”。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及燕、梁佗国皆然。
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可对译为“这样” 或“如此”。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柔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指示代词,可理解为“于+是(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4.无定代词
“或”和“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
A.泛指假设的对象,译为“有人”: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B.指代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或隐含着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莫,在句中作主语,指称人时意思是“没有谁”,指称事物时, 意思是“没有什么”。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

3.以
⑴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方法,译为“用”、



“拿”、“凭”、“按照”。如:愿以十五城请易 璧。 ②起提前宾语的作用,译为“把”。如:秦亦不以 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 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 九年十二月,自京城乘风雪……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译为 “和”、“跟”。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⑵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
诘、期望、婉商等语气,译为“大概”、 “难道”、“希望”、“还有”。如:其皆 出于此乎?(大概)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⑶作连词,表示假设、选择等关系,译为 “如果”、“还是”。如: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⑷作语气助词,起舒缓作用,不译。如: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⑶词义转移 ① “币”古指礼物,现转指“钱”;
②“涕”古指眼泪,现转指“鼻涕”;
③“走”古指跑、逃跑,现转指“步行”; ④ “去”古指离开某地,现指到某地去。
⑷色彩变化
①“爪牙”古指勇士、武将,为褒义,现指
帮凶、走狗之类坏人,为贬义; ②“锻炼”古指玩弄法律、陷人入罪的意思, 为贬义,现为褒义。
⑹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

主语对宾语的认识和估计。格式为“主语认 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以+宾语+为+怎 么”。只有形、名有意动用法: ①成以其小,劣之。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吾从而师之。

古代汉语语法——句式(一)

古代汉语语法——句式(一)
古代汉语语法(一)
文言文
先贤之无尽藏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 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判断句
【活动一】请根据以下例句,总结出判断句的几种形式。
类型
例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 动关系,即主语是受事者属于哪种特殊句式。 ①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 ②范仲淹贬饶州。 ③狄青武人,使之独守渭州。 ④其说多见纳用。 ⑤方明深达治体,不拘文法。 ⑥其书为世所重。 ⑦代梁铭为总兵官,镇宁夏。 ⑧四山林木震撼欲折
2.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注标点,并翻译。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
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 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 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作业
标志
文言文特殊句式
省略句
省略句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 了句子的某些成分的句子。
省略句
【活动三】请你在括号里补出省略的词语。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 )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 (草木)尽死;(蛇 )以啮人,(人 )无御之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鼓)而衰,三(鼓)而
竭。
3.屠惧,投( 之)以骨。//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4.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秦晋崤之战》) 5.将军战(于 )河北,臣战(于 )河南。(《鸿门宴》) 6.陈胜吴广皆(以 )次当行(编入谪戍队伍)
【活动二】请总结出下列例句中的被动句形式(标志)。
例句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 家》) 2. 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童趣》) 3.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贾生列传》) 5.受制于人 6.荆州之民附曹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 战》)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第三章古代汉语语法第一节古代汉语语法及其研究一、《马氏文通》以前的《古汉语研究》汉语语法研究由来已久。

古人对汉语语法的各种有意识的解释和研究,一般散见于哲学、经典、文献学、训诂学和词汇学的著作中,有的甚至著有专著。

战国时期,注释《春秋》的《公羊传》和《古梁传》已经涉及到汉语的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型。

例子:a.《僖公元年》“邢迁于陈仪。

”主――谓――补b.《庄公十年》:“宋人迁宿”。

主――谓――宾《公羊传》:“迁者何?其意也。

迁之者何?非其意也。

”描述:a.例的“迁”是不及物动词,邢侯自愿迁到陈仪。

b.例“迁”及物的词,是宋国强迫宿国迁移。

例2:承德年:“秋天,国王的师被贸易军打败”。

《公羊传》说:“谁败了,包庇金败。

”但为什么不说打败了金?国王是不可战胜的,不敢当国王。

"说明当时运用被动句是指不如意、不愉快的事,为了隐讳晋军打败王师的事实,改用一个简化被动式代替主动式。

西汉初年:诗《毛传》提出“辞”的概念:《文王》“思皇多士”。

传:思,辞也。

《汉广》:“不可求思。

”传:“思,辞也”。

《苤q》:“薄言采之。

”传:“薄,辞也。

”《山有扶苏》:“乃见狂且。

传:“且,辞也”。

《载驰》:“载驰载驱”。

传:“载,辞也”。

《大叔于田》:“叔善射忌。

”传:“忌,辞也”。

即语辞,语助。

唐朝:左昭二十年孔英达提出“语法”的概念:“唐骏还打电话给他的弟弟说:‘如果你适合吴,我就死。

你应该鼓励它,并遵循它来治疗。

’(汉)傅千柱:“相互服从总比共同死亡好。

”孔英达说:“遵守意思,让成员跟随他的话。

在语法上,两个人之间的互动被称为‘阶段’。

仅仅让成员跟随自己的语言不能被称为‘阶段跟随’。

”1这种语法是古代书面语的习语。

按:“相自”——相垂直,各不强;“为了更好,为了更好。

”(宋代)洪迈提出了“句法”一词。

《容斋四书》:“其作文主旨的句法与前人有内在的相似性,音节响亮,这是不一样的。

”―指作文的“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

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

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

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

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

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古代汉语语法简介(超实用)

古代汉语语法简介(超实用)

一、词类的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容。

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

《史记·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将膑。

《史记·膑》(注:“将膑”是使动用法。

)(2)分类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

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向《新序·节士》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

例:焉用亡.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①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

②“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

③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

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注:不能病→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晋侯饮.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语法(一)古代汉语

语法(一)古代汉语

(一)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在古代汉语中 不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时多用作使动。 1.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论语· 季世将伐颛顼》来:动词使动用 法,使……来。 2.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 治通鉴· 赤壁之战》走:动词使动用法,使…… 逃走、打败。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传· 僖公 三十年》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位于甘肃省渭源县境内的首阳山, 因伯夷、叔齐长眠于此地而闻名全国。
伯夷叔齐塑像
东山指位于山东省蒙阴县的沂蒙山,主峰海拔1156米, 是山东省第二高峰,和120公里外的泰山遥相呼应,被 称为“亚岱”。
山东泰山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两个名词联用,前一 个名词主观上把它后面的名词看作这个名词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即“把宾语当作谓语”。 • 1.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 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药。 • 2.(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 君客我!”《战国策· 齐策》客: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成客人。 成语幕天席地(以天为幕,以地为席)、草 菅人命(把生命当野草)。
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由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 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 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 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三、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 还经常活用为一般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 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名词活用为一 般动词,比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普遍得多。 如: ⑴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张衡传》 目:用眼睛瞪。——要翻译成一个与名词相关的动作。 ⑵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说苑· 贵德》 后一个“风”和“雨”都活用为动词,“风人”,即吹 拂人。“雨人”即滋润人。 ⑶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古代汉语语法讲解

古代汉语语法讲解
所以 所由
申小龙314: “所”字可以用在介词
“以”“由”“自”“为”的前面,指代介词 所介绍的对象。
6
三个平面:李小二把王小燕打了。
语法:主谓句 语义: 语用:
看什么呢? 怎么被警察带走了? 王小燕怎么哭了? ……
7
“于”在其中
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 厚德;诚信;敏行
4
3. 百官承事,朝而不夕,此,公侯之【所以】 扞城其民也。(《左传·成公十二年》)
4. 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敦硥 (máng) ,和同以听,莫不尽力以从上命,致 死以补其阙,此,战之所由克也。(《左 传·成公十六年》)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5
释“所”
王力274: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
27
2.像对待什么像对待什么
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三國志·蜀 書·先主傳》)
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 VS像父亲对待丞相那样对待丞相。
像對待狀語一樣對待賓語。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350)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350)
28
權,虏(350)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权】使其士, 像对待“權”一样对待…… 【虏】使其民; 像对待“虏”一样对待……
语法
汉语表达的精密化历程
1
语法的层级体系
词法:词素是怎么构成词的:单音节 句法:词是怎么构成句子的:语序 章法:句子是怎么连成篇章的:意合 常用连词:与、及、且、而、以、则、 故、
然、况、虽、若、如、苟、诸、于是 是故 而 况、然而、虽然、 然则
2
名之所动
夫我乃行之,(我)反而求之,(我)不得吾 心。
为理解汉语提供方法;文献阅读。
17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 离开特定语境,依然存在,是固定的而非临时的。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起义》
知:动词“知道”。
(2)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篇第九》
知:名词“知觉”。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为动 用法、名词作状语
语法
知识点1: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知识点2:词类和词类活用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什么是语法?
语法(也叫古代汉语语法?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构上存在差异,古汉语和现代汉 语也一样,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去理解古汉语,则会出现误解。 学习古汉语语法重点是了解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在阅读 文言文时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容易造成误解的语言现象。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重点
堂 小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基本内容

• 词类的划分
• 词类活用和兼类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楚归晋知罃》
何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此处前置,即“以何”。
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包括形态变化、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 三方面)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在汉语的语法系统中,根据能否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将词 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
2.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4. 代词活用 5. 数词活用

古代汉语中的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中的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中的语法知识(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比较多见。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行为和发展变化。

示例:1.天雨墙坏(《智子疑邻》)雨:下雨。

2.妇抚儿乳(《口技》)乳:喂奶。

3.会宾客大宴(《口技》)宴:举行宴会。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出名,闻名。

5.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腰佩。

现代汉语中沿袭了这样一种语言现象。

如:不毛之地、鱼肉百姓、衣冠禽兽、不甘后人、这回他可铁了心啦。

(二)名词用作状语示例: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向西。

2.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时:按时。

3.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则》)日:每天。

4.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北:向北。

5.xx碣石(《xx》)xx:xx向。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像狗一样。

7.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客:当客人对待。

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9.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法:按照法律。

(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示例: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铁甲。

锐:锐利的武器。

2.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善良的人。

实:忠实的人。

3.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故:旧知识。

新:新知识。

4.众妙毕备(《口技》)妙:妙处。

5.亲旧知其如此(《五柳先生传》)旧:旧友。

6.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废:荒废的事业。

7.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红:花。

本节课教学,近期目标力图使学生了解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弄清楚关于词类活用的考点,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远期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给学生学习文言文一点方法指导。

在新课程对基础知识的终极指向重新审视之后,基础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比如告知式、灌输式已经不再适合。

古代汉语语法资料

古代汉语语法资料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我们所讲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2、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有远有近。

1)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般是一词多义的关系。

2)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

3、依据什么来探求词的本义: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4、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5、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

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b 功能作用相似。

如“关”由门闩引申为关卡。

c方式情态相似。

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

2)相关。

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

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

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

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

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

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

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

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3)相因。

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

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

6、词义引申的趋势:1)从个别到一般。

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

2)从具体到抽象。

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7、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

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

如“防”的本义;堤坝。

直接引申义:堵水、防水。

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

8、引申的方式:1)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

如“防”。

2)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叫辐射式引申。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最新版)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最新版)

文言语法纲要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三中学校王正平中学文言语法知识纲要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二)古今词义的变化;(三)一词多义与词义的引申;(四)偏义词;三、通假第二节:文言虚词一、两个常用的助词:者、所;二、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其、曾;三、兼词:诸、焉、盍;四、有待补充的内容;第三节:实词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二、形容词用作动词;三、名词作状语名词作补语四、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第四节: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省略句(一)主语省略(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二)谓语省略;(三)宾语省略(代词宾语“之”常被省略)(四)介词的省略(介词“以”、“于”常被省略)(五)介词的宾语省略(代词“之”做“以、与、为”宾语常省略)(六)定语或状语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四、倒装句(一)主谓倒装(二)动宾倒装(即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提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提前;3、强调性提宾(三)介宾倒装(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可提前)(四)定中倒装(即定语后置)(五)介宾词组的后置;文言语法知识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比较,总的看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相同之处就不谈了,下面只谈一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从实词、虚词、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准确理解其词义,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逐渐积累,此外没有什么捷径。

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我们随便把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

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山野出产奇异黑色质地白色花纹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死亡没有抵御在这样一个短短的句子里,就有十个词在翻译时应变成双音节词,所以译文的字数要多于原文的字数。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一)表示类属关系: 陈胜者,阳城人也。 滕,小国也。 (二)表示等同关系: 梁父即楚将项燕。 (三)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曹公,豺虎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四)压缩的判断句 百乘,显使也。 夫战,勇气也。 (五)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
三、其他判断句式
(一)否定的判断句 是非君子之言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二)加强肯定语气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是皆秦之罪也。
三、其他判断句式
(三)带有各种语气词的判断句: 此亡秦之续耳。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黄帝人耶,抑非人耶? 子非三闾大夫与? 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
五、判断句和“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吾师也。 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汤之问棘也是已。
思考题
判断动词“是”是何时通过何 种方式产生的?
古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Nhomakorabea 一、定义
所谓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 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的一种句子形式。
练习:判断题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一)“主语+谓语+也”: 制,岩邑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二)“主语+者+谓语+也”: 南冥者,天池也。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臣之所好者,道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祥”。古义有预兆,有吉有凶。《左传 僖 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即古 义“吉凶预兆”的意思。今义多指吉兆,如 “吉祥”。
5、名称说法改变 例如: “目”改称“眼睛”。 “日”改称“太阳”。
6、单音词变为复音次
例如: “前”变为“前面”。 “敌”变为“敌人”。
7、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词和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之
词类
词类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古今异议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代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兼词
实词
一、古今异议词
古代汉语中字形相同而异议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 异义词。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 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
“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 都称“子”。现在“子”专指“儿子”。
“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自指难闻的气味。
(3)词义义项的减少。例如:
“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 《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今义中就 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如“劝人改 之”。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 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这就叫 词义的转移,词义转移有一下几类:
(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乙事物。例如:
“币”古义指礼物。《屈原列传》:“厚币委 质事楚。”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一般作“鼻涕”解。
(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乙动作。例如:
2、词义缩小
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 得狭小的现象。词义缩小有以下三类:
(1)词义程度减弱。例如: “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
的程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即用“饿”的古义。今义的“饿” 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咯。
(2)词义的表示范围缩小。例如:
(2)贬义词变为褒义词。例如:
“乖”。古义为偏执、不驯顺。《林黛玉进贾 府》中“行为偏僻性乖张”即古义。今义是 “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
(3)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例如:
“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的过失。《邹 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即古义。 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 意
二、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 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 另一个意义。一般来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 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
“食”:1吃。柳宗元《扑蛇者说》:退而甘 食其土之有。2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
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 致有如下几种:
1、词义扩大
特点:今意大于古意, 词义扩大有以下几类: (1)原单指某些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
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例如: “雏”《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
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 前的最初形式、形状。如“雏鸟”“雏形”等。
(2)感觉性质相通,从原义扩大到其他感情 相似的意义。例如:
“甘”。《说文》:“美也。从口含一。”现 在常用的意义除了味美、味道甜之外,还有心 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
“苦”。《说文》:“大苦,苓也。”“苓” 是一种苦菜,表示味苦。现在的“苦”,不仅 有“甘苦”之“苦”义,还衍生出“辛 苦”“痛苦”等义。
拿东西给人或动物吃,读si,喂。韩《马
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 通“蚀”,亏损。《易 丰》:“月盈则食”。
注: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 用的是那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 阅读,仔细分析,增强阅读能力。一词多义是 由本意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这样,我们应该 从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 申义和通假字。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 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 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 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 于一块化石,又叫化石语素。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 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 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 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3)由专用名词扩大为通用名词。例如: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 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 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 名了。 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 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 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 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 的有以下两种形式:
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例如: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 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 记》。“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 意义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例如: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 攻》。“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 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走”古义为“跑”“逃跑”。《廉颇蔺相如 传》:“窃计欲忘走燕”。今义的“走”是 “步行”的意思。
“去”。古义是“离开某地”。《岳阳楼记》: “去国怀乡”。现在则指到某地去。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换 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例如:“卑鄙”一词,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 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质 恶劣。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下面几种:
(1)褒义词变化为贬义词。例如
“明哲保身”。源出《诗经 大雅 烝民》: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赞扬一个人聪明有 智慧,善于适应环境。今义指不坚持原则、只 顾自己的处事态度。词义游“褒”变“贬”。
“衣冠禽兽”。原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 现在指穿衣服戴帽子的畜生。比喻道德败坏, 行为像畜生一样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