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数学总复习 几何概型教案 理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3.3《几何概型》教案(2) 苏教版必修3.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3.3《几何概型》教案(2) 苏教版必修3.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3.3《几何概型》教案(2) 苏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模拟的方法估计概率,掌握模拟估计面积的思想;(2)增强几何概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并正确应用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复习回顾】1.几何概型的特点:⑴、有一个可度量的几何图形S ;⑵、试验E 看成在S 中随机地投掷一点;⑶、事件A 就是所投掷的点落在S 中的可度量图形A 中.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3.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相同:两者基本事件的发生都是等可能的;不同:古典概型要求基本事件有有限个,几何概型要求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4.几何概型问题的概率的求解.(1)某公共汽车站每隔5分钟有一辆公共汽车通过,乘客到达汽车站的任一时刻都是等可能的,求乘客等车不超过3分钟的概率。

35p = (2)如图,假设你在每个图形上随机撒一粒黄豆,分别计算它落到阴影部分的概率。

11P π= 238P =(3)某商场为了吸引顾客,设立了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并规定:顾客每购买100元的商品,就能获得一次转动转盘的机会. 如果转盘停止时,指针正好对准红、黄或绿的区域,顾客就可以获得100元、50元、20元的购物券(转盘等分成20份)。

甲顾客购物120元,他获得购物券的概率是多少?他得到100元、50元、20元的购物券的概率分别是多少?1720p = 2120p = 3110p = 415p = 二、数学运用例1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在斜边AB 上任取一点M ,求AM 小于AC 的概率.("测度"为长度)【分析】点M 随机地落在线段AB 上,故线段AB 为区域D .当点M 位于图335--中线段'AC 内时,AM AC <,故线段'AC 即为区域d .【解】在AB 上截取'AC AC =.于是'()()P AM AC P AM AC <=<'AC AB =AC AB =2=。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几何概型 第一课时 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几何概型 第一课时 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数学几何概型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生对几个几何概型的实验和观察,了解几何概型的两个特点。

(2)能识别实际问题中概率模型是否为几何概型。

(3)会利用几何概型公式对简单的几何概型问题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几个试验的观察分析,提炼它们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从而亲历几何概型的建构过程,并在解决问题中,给学生寻找发现、讨论交流、合作分享的机会。

教学重点几何概型的特点,几何概型的识别,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教学难点建立合理的几何模型求解概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概率当中的古典概型,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其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并依据此举一个生活当中的古典概型的例子。

生甲:掷一颗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求掷得奇数点的概率。

师:请同学们判断这个例子是古典概型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生乙:是古典概型,因为此试验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是有限个,并且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师:非常好,下面允许老师也举一个例子,请同学们作以判断。

如图:把一块木板平均分成四部分,小球随机的掉到木板上,求小球掉在阴影区域内的概率。

生丙:此试验不是古典概型,因为此试验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有无数多个。

师:非常好,此试验不是古典概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诸如这样的不是古典概型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样的问题作进一步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学习了古典概型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几何概型。

那到底什么是几何概型,它和古典概型有联系吗?在数学里又是怎样定义的呢?为此,我们接着来看刚才这个试验。

试验一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回答此试验发生的概率是多少?生丁:四分之一师:很好,那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呢?生丁:就是用阴影的面积比上总面积。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再来看图中的右边这种情形,现在阴影的面积仍是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只不过阴影的形状及其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此时小球落在阴影区域内的概率又是多少?生丁:仍是四分之一,还是用阴影的面积比上总面积。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几何概型》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3.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几何概型》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3.doc
2、探究:
问题1.取一根长度为3m的绳子,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那么剪得两段的长都不小于1m的概率有多大?
问题2.图中有两个转盘.甲乙两人玩转盘游戏,规定当指针指向B区域时,甲获胜,否则乙获胜.在两种情况下分别求甲获胜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3.在1L高产小麦种子中混入一粒带麦锈病的种子,从中随机取出10mL,含有麦锈病种子的概率是多少?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几何概型》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3
教学设计思想(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几何概型和古典概型是 数学中的两种重要的概率模型,和我们的生活实际关系紧密,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并且都具备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只是几何概型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学 生学习情况
3.取一个边长为2a的正方形及其内切圆(如图),随机地向正方形内丢一粒豆子,假设豆子不会落在正方形外,则豆子落入圆内的概率是;
4.已知地铁列车每5分钟一班,在车站停1分钟,则乘客到达站台立即乘上车的概率是;
5.手表的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夹角不到60°的概率为.
思考题:平面上画了一些彼此相距2a的平行线,把一枚半径r<a的硬币任意掷在这个平面上,求硬币不与任何一条平行线相碰的概率.
1、古典概型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2、在古典概型下,如何计算随机事件A出现的概率?
为区分几何概型奠定基础
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
在概率论发展的早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只考虑那种仅有有限个等可能结果的随机试验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有无限多个试验结果的情况。例如同学们到校的时间可能是7:00至8:00之间的任何一个时刻;老师往讲台桌上放一根粉笔,粉笔可能落在讲台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这些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都是无限多个。

2019-2020年高三数学立体几何专题复习教案

2019-2020年高三数学立体几何专题复习教案

,
2
2
EF d 2 m2 n2 2mncos
③向量方法: 只要在两个半平面内各有棱的垂线、 (不必相 交),则向量、 所成的角的大小等于所求二面 角或其补角的大小。 另法: 设、分别为两个半平面的 法向量 ,则 它们所成的角的大小等于所求二面角或其补 角的大小。 对于棱未给出的二面角的求法可通过“作平 行线”法或“找公共点”法寻求棱。
问题十: 求距离 1. 立体几何主要研究以下八种距离:点点
距、点线距、点面距、线线距(平行线间 距离与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线面距、面 面 距及球面上两点间的 距离(课本 9.10 )。 ( 1)无论哪种距离, 其定义原则有以下两条: 一是惟一性,二是最短原则。 ( 2)以上距离之间有些可以互相转化, 如两 平行线间距离可以转化成点线距,线面距与
距离公式可求出二面角,公式为:
问题八: 求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角 1. 传统几何方法: ①转化为求斜线与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 角,通过直角三角形求解。 ②利用三面角定理(即最小角定理)求。 2. 向量方法: 设为平面的 法向量 ,直线与平
面所成的角为,则
a, n , a, n 0,
2
2
a, n
, a, n
d l 2 m2 n 2 2mncos
①定义。在具体问题中异面直线的给出是异
③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过一个半平面内
面线段形式表示的,因此由异面直线所成角
一点作另一半平面的垂线,过垂足在另一个
的定义我们可以选择两条线段的四个端点,
半平面内作棱的垂线得棱上一点(即斜足) ,
过其中一个端点作另外一条线段的平行线,
斜足与面上一点的连线和斜足与垂足连线所
①求公垂线段的长度
同一个半平面内的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是 不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3.3几何概型教案 新人教B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3.3几何概型教案 新人教B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3.3几何概型教案 新人教B 版必修3教学目标: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

教学过程:1.古典概型要求样本点总数为有限.若是有无限个样本点,特别是连续无限的情况,虽是等可能的,也不能利用古典概型.但是类似的算法可以推广到这种情形.若样本空间是一个包含无限个点的区域Ω(一维,二维,三维或n 维),样本点是区域中的一个点.此时用点数度量样本点的多少就毫无意义.“等可能性”可以理解成“对任意两个区域,当它们的测度(长度,面积,体积,…)相等时,样本点落在这两区域上的概率相等,而与形状和位置都无关”.在这种理解下,若记事件A={任取一个样本点,它落在区域g},则A 的概率定义为P(A)=. 这样定义的概率称为几何概率.2.例1 某路公共汽车5分钟一班准时到达某车站,求任一人在该车站等车时间少于3分钟的概率(假定车到来后每人都能上).可以认为人在任一时刻到站是等可能的. 设上一班车离站时刻为a ,则某人到站的一切可能时刻为 Ω= (a, a+5),记A={等车时间少于3分钟},则他到站的时刻只能为g = (a+2, a+5)中的任一时刻,故P(A)=.例2(会面问题)两人相约7点到8点在某地会面,先到者等候另一人20分钟,过时离去.求两人会面的概率.因为两人谁也没有讲好确切的时间,故样本点由两个数(甲乙两人各自到达的时刻)组成.以7点钟作为计算时间的起点,设甲乙各在第x 分钟和第y 分钟到达,则样本空间为Ω:{(x,y) | 0≤x ≤60,0≤y ≤60},画成图为一正方形.会面的充要条件是|x -y| ≤20,即事件A={可以会面}所对应的区域是图中的阴影线部分.P(A)=9560)2060(60222=--=Ω的面积的面积g课堂练习:略小结:通过实例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课后作业:略2019-2020年高中数学 3.3几何概型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几何概型的概念;(2)掌握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3)会根据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与联系来判别某种概型是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4)会利用均匀随机数解决具体的有关概率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1)发现法教学,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2019-2020年高中数学《几何概型》教案4新人教A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数学《几何概型》教案4新人教A版必修3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几何概型的概念;(2)掌握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P ( A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会根据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与联系来判别某种概型是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 了解均匀随机数的概念;掌握利用计算器(计算机)产生均匀随机数的方法; 会利用均匀随机数解决具体的有关概率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发现法教学,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是随机试验多,学习时养成勤学严谨的学习习惯。

二、 重点与难点:1、 几何概型的概念、公式及应用;2、 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均匀随机数并运用到概率的实际应用中.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探究与学习,感知用图形解决概率问题的方法, 掌握数学思想与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2、教学用具:投灯片,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四、 教学设想:1、 创设情境:在概率论发展的早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只考虑那种仅有有限个等可能结果的 随机试验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有无限多个试验结果的情况。

例如一个人到单位的时间可能是& 00至9: 00之间的任何一个时刻;往一个方格中投一个石子,石子可能落在方格中的 任何一点……这些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都是无限多个。

2、 基本概念:(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 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 ( A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3)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3、例题分析:课本例题略例1判下列试验中事件 A 发生的概度是古典概型, 还是几何概型。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7.3.3《几何概型3》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7.3.3《几何概型3》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7.3.3《几何概型3》教案 苏教版必修3学习要求1、增强几何概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意识.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并正确应用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解决问题.【课堂互动】自学评价1.几何概型的概率:一般地,在几何区域中随机地取一点,记事件"该点落在其内部一个区域内"为事件,则事件发生的概率.2.与几何概型有关的实际问题:长度问题、面积问题、体积问题、等候问题、约会问题、点集问题等等。

【精典范例】例1 在1升高产小麦种子中混入了一种带麦诱病的种子,从中随机取出10毫升,则取出的种子中含有麦诱病的种子的概率是多少?【分析】病种子在这1升中的分布可以看作是随机的,取得的10毫克种子可视作构成事件的区域,1升种子可视作试验的所有结果构成的区域,可用“体积比”公式计算其概率.【解】取出10毫升种子,其中“含有病种子”这一事件记为A ,则101()1000100P A ===取出的种子体积所有种子的体积 答:所求概率为.例2 如图,,,,在线段上任取一点,试求:(1)为钝角三角形的概率;(2)为锐角三角形的概率.【解】如图,由平面几何知识:当时,;当时,,.(1)当且仅当点在线段或上时,为钝角三角形 记"为钝角三角形"为事件,则11()0.45OD EB P M OB ++=== 即为钝角三角形的概率为.(2)当且仅当点在线段上时,为锐角三角,记"为锐角三角"为事件,则即为锐角三角形的概率为.例3 一只蚂蚁在一边长为6的正方形区域内随机地爬行,求其恰在离四个顶点距离都大于3的地方的概率.【解】例4 利用随机模拟方法计算曲线,,和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分析】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正方形(,,,所围成的部分),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可以得到它的面积的近似值.【解】(1)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两组到区间上的随机数,,;(2)进行平移变换:;(其中分别为随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3)数出落在阴影内的点数,用几何概型公式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例如,做次试验,即,模拟得到,所以,即.【说明】模拟计算的步骤:(1)构造图形(作图);(2)模拟投点,计算落在阴影部分的点的频率;(3)利用算出相应的量.追踪训练1、如图,有一圆盘其中的阴影部分的圆心角为,若向圆内投镖,如果某人每次都投入圆内,那么他投中阴影部分的概率为 ( A ). .. .2、在区间中任意取一个数,则它与2之和大于的概率是_____1/5___________3、两根相距6m 的木杆上系一根绳子,并在绳子上挂一盏灯,求灯与两端距离都大于2m 的概率.解:记“灯与两端距离都大于2m ”为事件A ,则.E D OAC第8课时7.3.3 几何概型(3)分层训练1、如图,某人向圆内投镖,如果他每次都投入圆内,那么他投中正方形区域的概率为()....2、现有的蒸馏水,假定里面有一个细菌,现从中抽取的蒸馏水,则抽到细菌的概率为()....3、一艘轮船只有在涨潮的时候才能驶入港口,已知该港口每天涨潮的时间为早晨至6:00和下午4:30至5:30,则该船在一昼夜内可以进港的概率是__________4、一只蚂蚁在三边长分别为3,4,5的三角形的边上爬行,某时刻该蚂蚁距离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均超过1的概率为()A. B. C. D.5、若过正三角形的顶点任作一条直线,则与线段相交的概率为_______拓展延伸6、往一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桌面上随机地扔一半径为1厘米的质地均匀的小圆片,求圆片在桌面上与桌面四周无交点的概率.7、从(0,1)中随机地取两个数,求两数平方和小于的概率.温馨提示:最好仔细阅读后才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数学总复习几何概型教案理教材分析和古典概型一样,在特定情形下,我们可以用几何概型来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它也是一种等可能概型.教材首先通过实例对比概念给予描述,然后通过均匀随机数随机模拟的方法的介绍,给出了几何概型的一种常用计算方法.与本课开始介绍的P(A)的公式计算方法前后对应,使几何概型这一知识板块更加系统和完整.这节内容中的例题既通俗易懂,又具有代表性,有利于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重点是几何概型的计算方法,尤其是设计模型运用随机模拟方法估计未知量;教学难点是突出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把求未知量的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求概率的问题.教学目标1. 通过这节内容学习,让学生了解几何概型,理解其基本计算方法并会运用.2. 通过对照前面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思考,寻找几何概型的随机模拟计算方法,设计估计未知量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试验结果的随机性与规律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任务分析在这节内容中,介绍几何概型主要是为了更广泛地满足随机模拟的需要,因此,教学重点是随机模拟部分.这节内容的教学需要一些实物模型作为教具,如教科书中的转盘模型、例2中的随机撒豆子的模型等.教学中应当注意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以使学生相信模拟结果的真实性,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或计算器产生均匀随机数进行模拟试验,得到模拟的结果.随机模拟的教学中要充分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亲自动手产生随机数,进行模拟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用一种统计软件统计模拟的结果.教学设计一、问题情境如图,有两个转盘.甲、乙两人玩转盘游戏,规定当指针指向B区域时,甲获胜,否则乙获胜.问题: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分别求甲获胜的概率.二、建立模型1. 提出问题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几何图形和甲获胜是否有关系,若有关系,和几何体图形的什么表面特征有关系?学生凭直觉,可能会指出甲获胜的概率与扇形弧长或面积有关.即:字母B所在扇形弧长(或面积)与整个圆弧长(或面积)的比.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变换图中B与N 的顺序,结果是否发生变化?(教师还可做出其他变换后的图形,以示决定几何概率的因素的确定性).题中甲获胜的概率只与图中几何因素有关,我们就说它是几何概型.注意:(1)这里“只”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只”字,那么就意味着几何概型的概率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这是错误的.(2)正确理解“几何因素”,一般说来指区域长度(或面积或体积).2.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几何概型定义,教师明晰———抽象概括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为几何概型.在几何概型中,事件A的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3. 再次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1)情境中两种情况下甲获胜的概率分别是多少?(2)在500ml的水中有一个草履虫,现从中随机取出2ml水样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求发现草履虫的概率.(3)某人午觉醒来,发现表停了,他打开收音机,想听电台报时,求他等待的时间不多于10min的概率.通过以上问题的研讨,进一步明确几何概型的意义及基本计算方法.三、解释应用[例题]1. 假设你家订了一份报纸,送报人可能在早上6:30~7:30之间把报纸送到你家,而你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在早上7:00~8:00之间,问你父亲在离开家前能得到报纸(称为事件A)的概率是多少.分析:我们有两种方法计算事件的概率.(1)利用几何概型的公式.(2)利用随机模拟的方法.解法1:如图,方形区域内任何一点的横坐标表示送报人送到报纸的时间,纵坐标表示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假设随机试验落在方形内任一点是等可能的,所以符合几何概型的条件.根据题意,只要点落到阴影部分,就表示父亲在离开家前能得到报纸,即事件A发生,所以解法2:设X,Y是0~1之间的均匀随机数.X+6.5表示送报人送到报纸的时间,Y+7表示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如果Y+7>X+6.5,即Y>X-0.5,那么父亲在离开家前能得到报纸.用计算机做多次试验,即可得到P(A).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设计随机模拟方法,并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解答过程,要求学生说明解答的依据.教师总结,并明晰用计算机(或计算器)产生随机数的模拟试验.强调:这里采用随机数模拟方法,是用频率去估计概率,因此,试验次数越多,频率越接近概率.2. 如图,在正方形中随机撒一大把豆子,计算落在圆中的豆子数与落在正方形中的豆子数之比,并以此估计圆周率的值.解:随机撒一把豆子,每个豆子落在正方形内任何一点是等可能的,落在每个区域的豆子数与这个区域的面积近似成正比,即假设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由于落在每个区域的豆子数是可以数出来的,所以这样就得到了π的近似值.另外,我们也可以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模拟,步骤如下:(1)产生两组0~1区间的均匀随机数,a1=RAND,b1=RAND;(2)经平移和伸缩变换,a=(a1-0.5)*2,b=(b1-0.5)*2;(3)数出落在圆内a2+b2<1的豆子数N1,计算(N代表落在正方形中的豆子数).可以发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得到π的近似值的精度会越来越高.本例启发我们,利用几何概型,并通过随机模拟法可以近似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练习]1. 如图30-4,如果你向靶子上射200镖,你期望多少镖落在黑色区域.2. 利用随机模拟方法计算图30-5中阴影部分(y=1和y=x2围成的部分)的面积.3. 画一椭圆,让学生设计方案,求此椭圆的面积.四、拓展延伸1. “概率为数‘0’的事件是不可能事件,概率为1的事件是必然事件”,这句话从几何概型的角度还能成立吗?2. 你能说一说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区别与联系吗?3. 你能说说频率和概率的关系吗?点评这篇案例设计完整,整体上按知识难易逐渐深入,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之间互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例题既有深化所学知识的,又有应用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这节课所学的知识.2019-2020年高三数学总复习函数的单调性教案理教材分析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重要特性之一,它把自变量的变化方向和函数值的变化方向定性地联系在一起.在初中学习函数时,借助图像的直观性研究了一些函数的增减性.这节内容是初中有关内容的深化、延伸和提高.这节通过对具体函数图像的归纳和抽象,概括出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的准确含义,明确指出函数的增减性是相对于某个区间来说的.教材中判断函数的增减性,既有从图像上进行观察的直观方法,又有根据其定义进行逻辑推理的严格方法,最后将两种方法统一起来,形成根据观察图像得出猜想结论,进而用推理证明猜想的体系.这节内容的重点是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以及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证明函数的单调性,难点是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教学目标1. 通过对增函数、减函数概念的归纳、抽象和概括,体验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2. 掌握增函数、减函数等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理解函数增减性的几何意义,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或证明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 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初步体会知识发生、发展、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任务分析这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了较为粗略的认识,即主要根据观察图像得出结论.这节函数增减性的定义,是运用数学符号将自然语言的描述提升到形式化的定义,学生接受起来可能比较困难.在引入定义时,要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来进行,以增强直观性,采用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对于定义,要注意对区间上所取两点x1,x2的“任意性”的理解,多给学生操作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设计一、问题情境1. 如图为某市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1)观察这个气温变化图,说出气温在这一天内的变化情况.(2)怎样用数学语言刻画在这一天内“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渐升高或下降”这一特征?2. 分别作出下列函数的图像:(1)y=2x.(2)y=-x+2.(3)y=x2.根据三个函数图像,分别指出当x∈(-∞,+∞)时,图像的变化趋势?二、建立模型1. 首先引导学生对问题2进行探讨———观察分析观察函数y=2x,y=-x+2,y=x2图像,可以发现:y=2x在(-∞,+∞)上、y=x2在(0,+∞)上的图像由左向右都是上升的;y=-x+2在(-∞,+∞)上、y=x2在(-∞,0)上的图像由左向右都是下降的.函数图像的“上升”或“下降”反映了函数的一个基本性质———单调性.那么,如何描述函数图像“上升”或“下降”这个图像特征呢?以函数y=x2,x∈(-∞,0)为例,图像由左向右下降,意味着“随着x的增大,相应的函数值y=f(x)反而减小”,如何量化呢?取自变量的两个不同的值,如x1=-5,x2=-3,这时有x1<x2,f(x1)>f(x2),但是这种量化并不精确.因此,x1,x2应具有“任意性”.所以,在区间(-∞,0)上,任取两个x1,x2得到f(x1)=,f(x2)=.当x1<x2时,都有f(x1)>f(x2).这时,我们就说f(x)=x2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注意:在这里,要提示学生如何由直观图像的变化规律,转化为数学语言,即自变量x变化时对函数值y的影响.必要时,对x,y可举出具体数值,进行引导、归纳和总结.这里的“都有”是对应于“任意”的.2. 在学生讨论归纳函数单调性定义的基础上,教师明晰———抽象概括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我们就说函数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如图8-2(1)].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我们就说函数f(x)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如图8-2(2)].如果函数y=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我们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叫作y=f(x)的单调区间.3.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1),能否判断函数f(x)在R是增函数?(2)定义在R上函数f(x)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在区间(0,+∞)上也是增函数,判断函数f(s)在R上是否为增函数.(3)观察问题情境1中气温变化图像,根据图像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在每一单调区间上,它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强调:定义中x1,x2是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函数的单调性是相对于某一区间而言的.三、解释应用[例题]1. 证明函数f(x)=2x+1,在(-∞,+∞)是增函数.注:要规范解题格式.2. 证明函数f(x)=,在区间(-∞,0)和(0,+∞)上都是减函数.思考:能否说,函数f(x)=在定义域(-∞,0)∪(0,+∞)上是减函数?3. 设函数y=f(x)在区间D上保号(恒正或恒负),且f(x)在区间D上为增函数,求证:f(x)=在区间D上为减函数.证明:设x1,x2∈D,且x1<x2,∵f(x)在区间D上保号,∴f(x1)f(x2)>0.又f(x)在区间D上为增函数,∴f(x1)-f(x2)<0,从而g(x1)-g(x2)>0,∴g (x)在D上为减函数.[练习]1. 证明:(1)函数f(x)=在(0,+∞)上是增函数.(2)函数f(x)=x2-x在(-∞,]上是减函数.2. 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并写出相应的单调区间.3. 如果函数y=f(x)是R上的增函数,判断g(x)=kf(x),(k≠0)在R上的单调性.四、拓展延伸1. 根据图像,简要说明近150年来人类消耗能源的结构变化情况,并对未来100年能源结构的变化趋势作出预测.2. 判断二次函数f(x)=ax2+bx+c,(a≠0)的单调性,并用定义加以证明.3. 如果自变量的改变量Δx=x2-x1<0,函数值的改变量Δy=f(x2)-f(x1)>0,那么函数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4. 函数值的改变量与自变量的改变量的比叫作函数f(x)在x1,x2之间的平均变化率.(1)根据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判断y=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2)比值的大小与函数值增长的快慢有什么关系?点评这篇案例设计完整,思路清晰.案例首先通过实例阐述了函数单调性产生的背景,归纳、抽象概括出了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例题与练习由浅入深,完整,全面.“拓展延伸”的设计有新意,有深度,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这篇案例的突出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数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2. 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数学的发展既有内在的动力,也有外在的动力.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的不同分支和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例如,通过研讨本节课“拓展延伸”中的第1个问题,可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