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的辨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内容

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内容

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的区别与联系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虽然都是从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来的,但在解决力学中某些问题时,这两个定理比牛顿第二定律更能体现出优越性。

我们先看一看它们共同之处:1.两个定理都不用考虑中间过程,只考虑始末状态。

动量定理只考虑始末状态的动量,动能定理只考虑始末状态的动能。

过程中的速度加速度变化不予考虑。

例1 质量为m的小球以初速度v o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小球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小球碰到右侧固定挡板后被弹回,假设在碰撞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求小球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总路程S。

解:分析:小球来回与挡板碰撞运动方向不断改变,速度大小也不断改变,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显然不好解出,而用动能定理就比较方便了,小球受三个力作用:重力mg,支持力F,摩擦力f,全过程只有摩擦力做负功,所以有–μmg S=0-1/2mv o2 S=mv o2/2μmg =v o2/2μg2.两个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变力。

例2 物块A和B用轻绳相连悬在轻弹簧下端静止不动,连接A,B的绳子被烧断后,A上升到某位置速度大小为V,这时B下落的速度大小为μ,已知A, B质量分别为m和M,在这段时间内,弹簧的弹力对物块A的冲量是多少?解析弹簧的弹力为变力,设弹力对物体A的冲量为I 取向上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定理:对物块A:I–mgt=mu-0 ①对物块B:–Mgt=–Mμ-0 ②解得:I =mv+mu3.两个定理不仅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例3 如图,质量为1kg的物体从轨道A点由静止下滑,轨道B是弯曲的,A点高出B点0.8m,物体到达B点的速度为2m/s.求物体在AB轨道上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解析本题中物体在轨道上受到的摩擦力是大小方向不断变化的,不适合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但用动能定理就方便了mgh-W=1/2mv2-0 得W=6J4.两个定理都主要解决“不守恒”问题,动量定理主要解决动量不守恒问题,动能定理主要解决机械能不守恒问题。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理解动量定理的意义。

3. 培养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意义3. 动量定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动量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动量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讲解动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动量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碰撞、爆炸等。

4. 讨论:让学生探讨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局限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活动设计1. 互动提问:在讲解动量定理之前,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碰撞和爆炸案例,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在这些情况下,动量如何守恒?”、“如何计算碰撞前后的动量?”4. 问题解决: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运用动量定理进行解决。

例如:“一辆车以60 km/h的速度撞上了一棵树,乘客在车内受到多大的冲击力?”5. 互动提问:在讲解动量定理的应用时,向学生提问:“动量定理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定理的实际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问题解决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功率动能定理动量定律教案

功率动能定理动量定律教案

功率、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教案一、P=FV 在机车两种启动方式中的应用1、以恒定的功率启动例1:质量为m=1000kg 的小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在平直公路上时的最大速度为1v =12m/s ,开上每前进20m 升高1m 的斜坡时最大速度2v =8m/s 。

假定任何情况下车所受摩擦阻力大小均相等,g 取210m/s ,求: (1)摩擦力的大小;(2)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多大;(3)车沿该斜坡下行时可以达到的最大速度。

解:设摩擦力为f ,汽车功率为P ,车沿坡下行时最大速度为V(1)设山坡夹角为θ,则sinθ=1/20 重力沿斜面分力为11G =mgsin =100010=500N 20θ⨯⨯, 根据平路上和上坡时都是额定功率112fV =(f+G )V代入数据解得f=1000N(2)1 P=fV =100012=12000W ⨯(3)下行时,摩擦力反方向沿斜面向上牵引力为1F=f-G(1f-G )V=P代入数据得 V=24m/s2、以恒定加速度启动例2:额定功率为80kW 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最大速度是20m/s ,汽车的质量为2t ,如果汽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 2,运动过程中阻力不变,求:(1)汽车所受的恒定阻力大小;(2)3S 末汽车的瞬时功率;6s 末汽车的瞬时功率(3)经过多长时间汽车功率达到额定值。

解:依题意:当汽车达到最大速度时,F 牵=f则:P 额=fv m得:N v p f m 3104⨯==额(2)在匀加速阶段: ma f F =-牵依牛顿第二定律有: 得: N ma f F 3108⨯=+=牵当汽车达到额定功率时: P 额=F 牵v 得: s m ma f p F p v /10=+==额牵额代入得: s ama f P a V t 5)(=+==额 说明3S 末汽车处于匀加速阶段,则:t=3s 时,v=at=6m/sP 额=F 牵v=48Kw6s 末汽车的瞬时功率为80Kw(3)依(2)可得: s ama f P a V t 5)(=+==额 二、动能定理例3:动能定理求解变力做功如图所示,一辆汽车通过图中的细绳拉起井中质量为m 的物体,开始时,车在A 点,绳子已经拉紧且是竖直的,左侧绳长为H 提升时,车加速向左运动,沿水平方向从A 经过B 驶向c ,设A 到B 的距离也为H ,车过B 点时的速度为v ,求车由A 移动到B 的过程中,绳Q 端的拉力对物体做的功.设绳和滑轮的质量及摩擦力不计,滑轮尺寸不计.例4:动能定理处理多过程问题如图所示,物体在离斜面底端4 m 处由静止滑下,若动摩擦因数均为o.5,斜面倾角为37°,斜面与平面间由一小段圆弧连接,求物体能在水平面上滑行多远?例5:动能定理处理往复运动问题一封闭的弯曲玻璃管处于竖直平面内,其中充满某种液体,内有一个密度为液体密度一半的木块,从管的A 端由静止开始运动,木块与管壁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管两壁长AB=cB=L=2m ,顶端B 处为一小段光滑的圆弧,两壁与水平面成a=37°角,如图所示,求:(1)木块第一次到达B 点时的速度;(2)木块从开始运动到最后静止通过的路程。

动能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动能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动量守恒定律应用举例
爆炸问题
分析爆炸前后的动量守恒关系, 求解爆炸碎片的速度、质量等物
理量。
碰撞问题
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碰撞前后 的速度关系,结合能量守恒定律 求解碰撞后的速度、能量损失等
问题。
反冲问题
分析反冲过程中的动量守恒关系 ,求解反冲速度、质量等物理量

综合问题解决方法探讨
01
02
03
04
义。
拓展学生视野
通过学习这些概念,可以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培养 其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对考试要求
动能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 理的重要考点,掌握这些内容有助 于学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动能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 概念、公式及应用条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分析物理过程
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分 析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
态变化。
选择合适定理
根据物理过程的特点,选择合 适的动能定理或动量守恒定律
进行分析和求解。
建立数学模型
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建立相应的方程或不等式进行
求解。
检验结果合理性
对求解结果进行检验,判断其 是否符合物理实际和题目要求

05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动能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分 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动能定理的推导与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与应用;典型例题分析与讨论。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和掌握。

_动能和动能定理_教学设计与反思_陈利军

_动能和动能定理_教学设计与反思_陈利军

义 并 能 运 用 动 能 定 理 解 决单 个 物 体 运 动 的 有 关 问 题 知 识 进 行 系 统 化 的 构 建






过 程与 方 法 学生 能 在 学 习 中 掌 握 推导 动


能 环 节 二
在 情 境 中 完 成 理 论推 导


及 动 能 定 理 的 方 法 感 悟 将 动 能 定 理 推 广 到 变 力 做 功 教 师 创 设 情 境 在 如 图



D/ 2 0 1 3 / 0 2 / 5 7 1



E ma
- il :

2 63


com




标 分 析 和 知 识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我生成和建构的过程 教师有
, ,

1 )
知 识 和 技 能 学 生 通 过 本 节 课 的 学 习 知 道 动 能 意 识 地 唤 醒 学 生 已 有 认 知 的 回 忆 并 以 此 作 为 教 学 的
; , ,
的 概 念 及 其 内 涵 理 解 动 能 定 理 的 具 体 内 容 和 物 理 意 起 点 合 理 地 整 合 并 运 用 教 育 资 源 也 有 助 于 学 生 对


所示 的 光滑水平面上


及 曲 线 运 动 等 情境 时 所用 到 的 类 比 思 想 和 微 元思 想 某 质 量 为


的 物体 在 水 平恒 力 作 用 下 以 初 速 度
” (

力学三大观点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

力学三大观点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

专题二能量与动量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专题内容在大二轮复习教材22页,分别3讲,3个微专题和1个动向。

按教材思路讲完基本知识点:功和功率、功能关系后再讲能量的相关定理、定律。

该专题分两大片,能量和动量,从这两方面展开旨在梳理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单元知识结构(三)学情分析本章节的教学对为高三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物理学科素养,有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对各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已经熟练掌握,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拿不准用力学观点或是用能量观点,还是用动量观点去解决问题,尤其是在理综考试的过程中,结果花费了时间又拿不到应得的分。

原因在于学生对力和运动的规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等没有深刻地理解。

二、本单元学习目标(一) 课程标准要求1.巩固动量和能量的三大规律,并会用他们去解决物理问题;2.熟悉物理情景分析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物理答题规范;3.深刻体会类比,迁移等物理思想,并能活学活用。

(二) 学习目标1.通过能量、动量观点学习将两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2.加深能量、动量观点中的守恒思维;3.会从力的瞬间作用找受力分析,力在空间上的积累,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找对应的定理。

三、发展核心素养的编排途径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类和归纳,提升学生对实验结果定性分析的能力,通过分析讨论找到动力学、动量、能量观点,发展了学生寻找物理量之间关联的能力。

四、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名称:能量与动量五、单元评价(一)评价目标1.能通过审题写出能量和动量相关公式2.会分析传送带中的动力学和能量问题,会分析板块模型。

能利用力学三大观点处理多过程问题。

(二)评价形式卷子(小姐测评以及章节测评)以选择题、大题为主。

微专题3 力学三大观点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力学三大观点的综合应用授课教师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①能利用力学三大观点处理多过程问题;②能从实际问题中梳理力学三大观点的相关公式。

素养目标:①通过运动与力,做功与能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②通过做功和能量习题练习,培养学生能量守恒的守恒思维能力二、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应用力学三大观点解决多过程问题②教学难点:应用力学三大观点解决多过程问题以及选用原则的梳理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分析法四、学习方法:提前预习、总结归纳五、教学流程:复习回顾力学三大观点→例题训练→总结归纳六、学习过程:课前预习→课上细听、做好笔记→课堂练习→归纳总结→完成作业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教师提问:1、力学三大观点是哪三大观点?试着举出对应的规律?2、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该怎么选用这些规律呢?学生回答:有动力学、能量和动量这三大观点。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表达式3.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2. 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动量的概念。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动量定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动量的概念: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动量,动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

2. 讲解动量的计算公式:给出动量的计算公式,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3. 讲解动量定理:解释动量定理的内容,给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4.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案编辑专员《动量定理》教案教学目标: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学生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表达式3.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2. 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动量的概念。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动量定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动量的概念: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动量,动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

讲解动量的计算公式:给出动量的计算公式,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讲解动量定理:解释动量定理的内容,给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是否理解了动量定理的内容和应用?是否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通用4篇)《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1课题动能动能定理教材内容的地位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

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思路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验证功和能的关系──巩固动能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4.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演示实验的分析。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资源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法、类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仪器斜面、物块、刻度尺、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验证动能定理--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能的概念功和能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动能的概念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做功的关系。

2024最新-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精选5篇)

2024最新-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精选5篇)

动量定理教案《动量定理》教案(精选5篇)动量定理是动力学的普遍定理之一。

相信大家比较陌生的呢,它是一个科学定理。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动量定理》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物理《动量定理》微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讲解,得到动量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推导以及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如何正确应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碰撞这类短时间作用的力学问题。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创设实验情景)【问题一】演示:在地板上放一块海面垫,尽可能把鸡蛋举的高高的,然后放开手,让鸡蛋落到海面垫上。

首先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

实际操作:观察到鸡蛋并没有被打破。

引入: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海面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问题二】(情景暗示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在上节课知道,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新的物理量来研究运动物体对外界的作用效果:p=mv.某时刻物体有一个速度,对应有一个动量。

如果说物体速度发生了变化,那么动量也会发生变化:=p`-p=mv`-mv那么我们是不是要问了:一个运动的物体,它的动量为什么会变化呢?这个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4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4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4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动能定理是本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

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

这个梯度是很大的,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那些力做功相对应。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符号和表达式和符号,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化性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物理过程下动能定理的表述(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学公式推导动能定理2、理解恒力作用下牛顿运动定律与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异同点,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推理的简洁美。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与适用范围,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通过上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功与速度变化的平方成正比。

问:动能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二)动能表达式的推导1、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所以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2、例;有一质量为的物体以初速度V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受到的拉力为F,经过位移为X后速度变为V2.。

根据以上,可以列出的表达式:3、动能1.定义: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2.公式表述:;3.理解⑴状态物理量→能量状态;→机械运动状态;⑴标量性:大小,无负值;(三)动能定理1、表达式:2、内容: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该变量。

高三物理下册《动能定理(共同专题)》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物理下册《动能定理(共同专题)》教案、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如微积分、向量等,解决涉及动能定理的复杂物理问题。
5.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提高他们在物理学科中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动能定理。
2.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斜面实验中,如果斜面的倾斜角度改变,小车的速度和动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动能定理进行分析。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字迹清晰,书写规范。
2.对于实践应用题和探究性作业,鼓励学生使用图示、表格等形式展示解题过程,提高报告的可读性。
3.小组合作题需在组内进行讨论,形成共识,并在作业中体现每个成员的分工和贡献。
1.对动能、势能等概念有初步了解,但可能对动能定理的本质含义和适用范围理解不够深入。
2.学生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可能难以将动能定理与其他相关知识有效结合,需要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存在恐惧心理,缺乏自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鼓励和支持。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但个别学生仍需提高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基础题目:计算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动能变化,如斜面滑块、自由落体等。
2.提高题目:结合实际情境,运用动能定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碰撞、抛物线运动等。
3.拓展题目:探讨动能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碰撞试验、运动员起跑等。
4.学生互评:学生相互批改练习题,交流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表达式:W = ΔK
3.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物体受力作用在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中。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5篇材料]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5篇材料]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5篇材料]第一篇: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动量定理”一节是学生学习了动量、冲量、牛顿第二定律,以及运动学公式基础之上,以日常生活现象为依托,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抽象法,得出动量定理的实质.它是进一步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动量定理的导出,以及动量定理的应用.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习“动量定理”这一节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掌握动量,冲量基本概念,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等.高中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教学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为此,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呈现出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列举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现象,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教学设计说明教学任务分析与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②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用于变力.③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中的应用.②通过动量定理的定量讨论,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②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团队意识.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能够通过物理现象,抽象为物理模型,利用旧知识得出新结论,是探究物理的基本方法,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把动量定理的导出定为本节教学重点.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以前学习过动能定理,因为动能定理不涉及方向.受动能定理的影响,他们普遍会感到动量定理的矢量性有些困难.所以把本节课难点定为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五、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事件1 通过图片,视频,应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组图片.事件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视图首先想到的是力对物体作用了一段距离,没有想过同时力对物体也作用了一段时间.教师回放,让学生体会铅球的抛出过程,以及物体下落的过程确实力需要作用一段时间,此时教师提问: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时候可能有些学生想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物体的动能发生了变化,物体的动量发生了变化.教学设计说明事件1中,笔者选取了几个力作用力相对较长的例子,与传统的碰撞,打击类例子作用时间较长的例子不同,笔者认为,采用作用时间较长的例子更容易让学生体味出力作用时间的效果,再次,笔者选取的三个例子都是初动量与末动量方向相同的例子,初学者更容易接受,综合以上两点也更容易帮助学生从实际现象抽象为物理模型,从而为“动量定理”的导出作准备.(2)建立模型,导出公式事件3 教师播放几副视图时,让学生近一步观察比较各个实验现象.事件4 抛铅球的过程中,推冰块的过程中,物体下落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物体都要受到合外力的用,这样可以把问题抽象为F 合作用到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上,此图可以投影到屏幕上.事件5 动量定理的导出――教师引导学生,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力F合作用必定满足牛顿第二定律,(此公式亦投影到屏幕上)再次引导学生:由运动学公式导出F合=ma.教学设计说明观察日常生活现象,由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运用物理知识得出结论,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分析公式,突破难点事件6 师生共同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等式左边为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式右边第一项是物体末状态的动量,第二项是初状态的动量,即等式右面是物体动量的改变量.师生达成共识: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这样事件2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即力对时间的作用效果将导致物体动量改变.事件7 突破难点,再次回放抛铅球,推冰块,下落的物体的例子,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物体合外力冲量的方向,再找出物体动量改变量的方向,比较二者发现它们的方向是相同的.此时教师再放几个别的视图,使学生观察到与已有经验矛盾的结果,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时候教师再仔细的引导学生分析足球受合外力冲量的方向以及足球动量改变量的方向,发现它们也是同方向的,所以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物体动量改变量的方向与合外力冲量的方向相同.事件8 在幻灯片上放一段生活中的场景,两只鸡蛋从相同的高度下落,一个落到海绵上,一个落到硬板上.利用做好的视频,分析鸡蛋从接触海绵到海绵压缩到最大位置,海绵的形变不断发生变化,这样大部分学生意识到鸡蛋和海绵的作用力是变力,自然得到动量定理也适用于变力,此时教师再强调动量定理使用于变力.教学设计说明从分析动量定理公式的物理意义,到强调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以及强调动量定理使用于变力是本节课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从事件7中说明动量定理可以解决一些变力问题,事件8中又分析了碰撞过程的作用力,即作用力是变力,这样学生就自然地想到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4)动量定理的应用事件9 观察生活中的例子,当用锤子订钉子的时候,锤子的速度很小时,钉子不能进入木版,当锤子速度很大时,钉子进入木版,试用动量定理让学生解释这是为什么?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作出点评.事件10 利用做好的动画,让学生观察飞机撞鸟事件,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鸟能够撞坏飞机?事件11 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是为什么.事件12 各个小组达成共识,选出代表回答本小组讨论的结果.事件13 教师对学生最后讨论的结果给予点评,提出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事件14 让学生思考课本中的例题,教师引导学生解答.事件15 把锤子钉钉子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考虑并且计算.事件16 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此题,并且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事件17 让学生讨论课本中的几幅插图,并且说明其中的道理.事件18 教师提问学生,学生解答.教师给予肯定,提出表扬.教学设计说明物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以致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事件19 布置作业Ⅰ.质量为m的铁块在空中下落,从开始下落到沉入水底需时间是t1,物体从接触水面到沉入水底时间为t2,设物体进入水中的阻力恒为f,求物体沉入水底的速度.Ⅱ.科技小论文: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观察汽车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都有什么样的安全措施,应用你学习的知识,尤其是动量定理加以分析.实现从物理到生活,从理论到实践.教学设计说明笔者之所以设计第一个题目,因为关于动量定理的应用大多数题目都应用“外力对物体冲量的总合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而用“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相对较少,显然此题用“外力对物体冲量的总合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较为简单,即用“mgt1-ft2=mvt-mv0”因为全程中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是变力,不好直接求出.六、总评物理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应该根据知识的特点,采取突出重点的教学方式.由于“动量定理”是规律性教学,结合本节知识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本教学设计中,着重突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建立模型、导出公式、以及运用公式等几个探究要素;重视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七、板书设计板书、板画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停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板书写概念、规律、图、以及公式的推倒过程等.一部分为副板书,用来画草图,解答例题等.第二篇:《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最终版)《动量定理》教学设计物理组魏然丽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第二册(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教案设计模板

动量定理教案设计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定理的概念,掌握动量定理的基本公式和适用条件。

2. 能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简单的物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动量定理的定义和基本公式。

2. 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动量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

2. 动量定理在复杂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小车、弹簧秤、砝码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准备实验报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复习动能和动量的概念,引出动量定理。

2. 提问:什么是动量?动量与动能有何关系?二、新课讲授1. 动量定理的定义:物体动量的增量等于它所受合外力的冲量,即Ft=Δp。

2. 动量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a. 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确定合外力F。

b. 确定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计算动量增量Δp。

c. 通过实验验证Ft=Δp。

3. 动量定理的适用条件:a. 物体受力为恒力。

b.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较小。

三、课堂练习1. 完成教材中的例题,巩固动量定理的基本应用。

2. 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运用动量定理解释。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动量定理的定义、公式和适用条件。

2. 强调动量定理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动量定理的定义和公式。

2. 分析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理解程度。

二、新课讲授1. 动量定理的拓展应用:a. 分析碰撞问题,运用动量定理求解碰撞后的速度。

b. 分析爆炸问题,运用动量定理求解爆炸产生的冲量。

2. 动量定理在复杂物理问题中的应用:a. 分析多物体碰撞问题,运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求解。

b. 分析多力作用下的运动问题,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三、课堂练习1. 完成教材中的例题,巩固动量定理的拓展应用。

2. 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动量定理的拓展应用和复杂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大学物理动量定理讲解教案

大学物理动量定理讲解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定理的概念,掌握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2. 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动量定理的概念和数学表达式。

2. 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

2. 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牛顿第二定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时间积累效应。

2. 引入动量定理的概念,强调动量定理在力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解1. 动量定理的定义: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在时间内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

2. 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FΔt = Δp,其中F为合外力,Δt为作用时间,Δp 为动量变化。

3. 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推导出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4. 动量定理的应用:a. 计算物体动量的变化。

b.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c. 解决实际问题,如碰撞、打击等问题。

三、实例分析1. 分析几个典型的动量定理应用实例,如碰撞、打击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1. 布置几个动量定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练习题后,进行讲解和讨论。

五、总结1. 总结动量定理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和应用。

2. 强调动量定理在力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动量定理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动量定理的基本知识。

2. 在实例分析和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方案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掌握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3)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和意义。

2.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简单的碰撞问题。

(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3)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动量定理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

(2)动量守恒定律在复杂物理现象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生活中碰撞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碰撞过程中的物理量。

(2)引入动量的概念,解释动量的含义。

2. 讲授新课(1)讲解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动量的物理意义。

(2)讲解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解释动量定理的含义。

(3)分析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和意义,举例说明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 课堂练习(1)布置与动量定理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讲解习题,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讨论动量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2)讨论动量守恒定律在复杂物理现象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2)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和发言质量。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用于演示碰撞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课程设计

动量定理课程设计

动量定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动量定理的概念,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条件;2. 学生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碰撞、爆炸等;3. 学生了解动量与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之间的联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如代数和几何,解决涉及动量的物理问题;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动量定理的正确性;3.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解决与动量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对科学充满热情;2.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和批判性思维;3. 学生了解动量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以动量定理为核心,依据课程目标,组织以下内容:1. 动量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动量的定义、动量的矢量性、动量的计算公式;-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3节2. 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应用条件、证明;-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4节3. 动量定理的应用:碰撞、爆炸等问题中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5节4. 动量与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的关系: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6节5.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7节6. 综合应用: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8节教学进度安排如下:第1课时:动量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第2课时:动量守恒定律第3课时:动量定理的应用第4课时:动量与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的关系第5课时:实验探究第6课时: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定理的物理意义。

o掌握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和应用方法。

o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释和计算有关物理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让学生感受动量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重要性。

o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深入理解和应用动量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动量定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复杂问题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弹簧、碰撞装置、光电门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的推导、实验演示、例题解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通过回顾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作用时间,引出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定理的重要性。

o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物体会在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吗?动量和动量定理是如何描述这种变化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内容讲解o动量的概念:解释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o动量定理的推导:通过理论推导,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物理意义和数学表达式。

强调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

o动量定理的应用:通过举例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动量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碰撞问题、缓冲装置的设计等。

3.实验探究o利用小车、弹簧、碰撞装置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动量定理的正确性。

o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4.课堂练习与讨论o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答有关问题。

o讨论动量定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如交通安全、体育运动等。

5.课堂小结o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方法。

o提醒学生注意动量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限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