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赏析及中考题汇编

合集下载

2021河南中考复习之观刈麦

2021河南中考复习之观刈麦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炼字:蒸”,受熏蒸;“灼”,受烘烤。

形象地将劳动人民忍受酷热的炙烤,辛苦劳作的情景表现了出来。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炼字:惜,即怜惜,“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矛盾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炎炎夏天,辛勤的农民却不知热,因为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

作者真实地写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饱含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4、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尽”字有何作用?一个“尽”字写出贫妇人因租税繁重而卖光土地,被迫捡麦穗为生的悲惨情景,从而揭示繁重的租税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此指代什么?白居易是个什么官员?农民辛苦悲惨生活的句子和自己无功而获俸禄的事,刻画了一位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低微官员形象。

6、诗歌结尾为什么要写自己“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将农民的辛苦与自己的舒适、丰足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这首诗描绘了哪三幅画面: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拿自己和农民对比?揭露了赋税的严重,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9、这首诗运用了那两组对比来表达思想感情?井农民的辛苦、贫穷与自己的舒适、丰足对比,表达自己对农民的同情。

将农民收割了大量的麦子和只能捡麦穗充饥进行对比,揭露了赋税对百姓的伤害之深。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观刈麦》(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观刈麦》(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观刈麦》(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观刈(yì,割)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同“垄”,田埂)黄。

妇姑荷(hè,肩挑)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只)惜(盼望)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拿着)遗穗,左臂悬敝(破旧)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缴纳)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竟然)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yàn)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整天,终日)不能忘。

【译文1】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竟然不用从事农业生产。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译文2】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观刈麦赏析

观刈麦赏析

观刈麦赏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作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诗人,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诗歌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这一点与前代诸多诗人不同。

他的诗论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又有所创新,在古代文学理论中独树一帜。

白居易对他诗歌理论的阐述比较系统、完整,形成一个严密自足的体系,这在唐代诗人中是首屈一指的。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观刈麦》原文及赏析

《观刈麦》原文及赏析

观刈麦 朝代:唐代 作者:⽩居易 ⽥家少闲⽉,五⽉⼈倍忙。

夜来南风起,⼩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去,丁壮在南冈。

⾜蒸暑⼟⽓,背灼炎天光, ⼒尽不知热,但惜夏⽇长。

复有贫妇⼈,抱⼦在其旁, 右⼿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闻者为悲伤。

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愧,尽⽇不能忘。

译⽂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份,五⽉到来⼈们更加繁忙。

夜⾥刮起了南风,覆盖⽥垄的⼩麦已成熟发黄。

妇⼥担着⽤⽵篮盛的饭,⼩孩⼦提着⽤壶装的饮料, 相互跟随给在⽥⾥劳动的⼈送去饭⾷,收割⼩麦的男⼦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的.热⽓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竭仿佛不知道天⽓炎热,只是希望夏⽇天再长⼀些。

⼜见⼀位贫苦妇⼥,抱着孩⼉站在割麦者⾝旁, 右⼿拿着从⽥⾥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说话,听到的⼈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直不从事农业⽣产。

⼀年领取薪俸三百⽯⽶,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感到⾮常惭愧,整⽇也不能忘却。

注释 (1)刈(yì):割。

(本诗为古体诗) (2)陇:同“垄”,⽥埂,这⾥泛指麦地! (3)覆陇黄:⼩麦黄熟时遮盖住了⽥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泛指妇⼥。

(5)荷(hè)箪(dān)⾷(sì):⽤⽵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装在⽵篮⾥的饭⾷。

(箪⾷固定读dān sì[如箪⾷壶浆,箪⾷瓢饮],指装在⽵篮⾥的饭⾷,⾷不单独作名词讲) (6)童稚携壶浆:⼩孩⼦提着⽤壶装的汤与⽔。

浆:古代⼀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酒或汤。

(7)饷(xiǎng)⽥:给在⽥⾥劳动的⼈送饭。

(8)丁壮:青壮年男⼦。

(9)南冈:地名。

(10)⾜蒸暑⼟⽓,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热⽓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观刈麦》原文翻译赏析

《观刈麦》原文翻译赏析

《观刈麦》原文翻译赏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前言】《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注释】1、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2、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3、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4、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5、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6、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gāng):地名。

7、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8、但:只。

惜:盼望。

9、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傍:同“旁”。

10、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遗,遗失11、悬:挎着。

敝(bì)筐:破篮子。

12、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

顾:视,看。

13、闻者:白居易自指。

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14、输税(shuì):缴纳租税。

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带解析1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带解析1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带解析1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拓展阅读观刈①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③,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④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⑤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⑥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⑦不能忘。

【注释】①刈(yì):割。

②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③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④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⑤惜:盼望。

⑥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

晏,晚。

⑦尽日:整天,终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

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什么?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个什么样的官员?2.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观刈麦-古诗-赏析

观刈麦-古诗-赏析

观刈麦-古诗-赏析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料,有时也可以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

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不:从未。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12)岁晏(yàn):岁末。

晏,尽。

【译文一】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译文二】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观刈麦诗词赏析

观刈麦诗词赏析

观刈麦唐代: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箪食: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

《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gāng)。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但:只。

惜:盼望。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旁:同“傍”。

右手秉(bǐng)遗穗,左臂悬敝(bì)筐。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麦穗。

悬:挎着。

敝筐:破篮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èi)悲伤。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

顾:视,看。

闻者:白居易自指。

为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输税:缴纳租税。

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

白居易《观刈麦》一、背景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唐朝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被称为“诗仙”。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的写作风格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观刈麦》。

《观刈麦》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田园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对《观刈麦》进行详细解读,欣赏其中的美妙意境和寓意。

二、作品赏析1. 题目《观刈麦》这个题目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即作者通过观察农民刈麦的场景,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追求和对农民劳动的称赞之情。

2. 诗歌结构《观刈麦》共有四句,每句七字,形式简练,节奏明快,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3. 描写手法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民忙碌刈麦的场景。

他通过对麦浪的描绘,展示了农民劳作的辛勤和自然的美感。

4. 感情表达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的敬佩之情。

他赞美农民的勤劳和对土地的依赖,同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融入其中。

三、诗句分析下面是《观刈麦》的完整内容:麦苗苗已高,麦穗穗将生。

可怜人力娇,还得笠骠骀。

男儿膝下有黄粱,黄粱忽作磨盘糟。

白发日鬓乱,此意欲何如?1. 第一句“麦苗苗已高,麦穗穗将生。

”这句描绘了麦苗已经长高,即将抽穗的景象。

通过这句诗,作者展示了农田的生机和农民的劳作成果。

2. 第二句“可怜人力娇,还得笠骠骀。

”这句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和敬佩之情。

这里的“人力娇”指的是农民的体力劳动,而“笠骠骀”则是指农民背着挑担辛劳的场景。

3. 第三句“男儿膝下有黄粱,黄粱忽作磨盘糟。

”这句诗表达了对于黄粱梦破灭的惋惜之情。

男儿膝下本来期望有黄粱梦一样美好的生活,却忽然间变得艰难困苦。

4. 第四句“白发日鬓乱,此意欲何如?”这句用描写老人白发和鬓毛乱蓬的形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

作者通过这句诗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意义与价值《观刈麦》以简短的诗句和清新的形象描写展示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翻译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翻译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翻译赏析《观刈(yì)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观刈麦白居易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1)刈(yì):割(2)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3)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4)荷箪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hè):肩挑,箪(d ān)食:竹篮盛的食物(5)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6)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7)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的熏蒸(8)秉(bǐng):拿着(9)曾不:从未(10)农桑:农耕和蚕桑(11)岁晏(yàn):岁末.晏,晚(12)石(dàn):重量单位,在古文中念\\\"shí\\\" 【译文】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起,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在南冈操劳。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火似的太阳炙烤。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珍惜这漫长的夏日。

更有那些穷苦的妇人,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我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赏析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赏析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赏析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翻译: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c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赏析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

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中考阅读一百天81含解析试题

中考阅读一百天81含解析试题

阅读一百天81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争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分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两句话前后是否矛盾,并说明理由。

纳租税,最后不得不拾穗过活的悲惨情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精神?二、文言文阅读:〔一〕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假设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假设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指出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 l 〕故不错意也:( 2 〕长跪而谢之曰:4.判断以下划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B.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翻译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翻译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翻译赏析(2)白居易《观刈麦》原文翻译赏析【赏】《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妇、婆婆,古时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

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

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

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

丁壮:成年的男劳力。

烤。

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观刈麦》古诗解析

《观刈麦》古诗解析

《观刈麦》古诗解析《观割麦》古诗解析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简洁、含蓄的语言,抒发着诗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宋代文人被誉为诗仙,其中一位代表性的诗人就是苏轼。

他所写的《观割麦》一诗,通过描绘割麦场景,以及麦田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抒发了富有哲理的人生观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下面我们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观割麦》全诗共四句,字句简洁,意境深远。

诗人通过描绘割麦的场景,表现出自然景物与人类劳动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生短暂的哲理思考。

第一句:“割麦声时处处闻。

”这句诗用了一种“闻”的方式,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整个麦田割麦的声音。

诗人以“时处”来表达这种声音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传递。

这里的“时处闻”也暗示了对人生短暂的提醒,生命就像那一把把割麦的声音,转瞬即逝。

第二句:“野田黄犬平生事。

”这句诗中,“野田黄犬”是一种富有田园意境的描绘。

野田表示这片麦田是天然的,没有经过过度耕种,黄犬表示黄色金黄的麦田。

这里的描绘使整个诗意更加丰富。

同时,“平生事”则表达了这只黄犬的一生,暗示了生命的有限性。

第三句:“一片新收金且红。

”这句诗描绘了刚刚割下的麦子的景象。

这些麦子颜色金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里的“新收”也映射了人生的阶段性,暗示着生命的起伏,充满变化。

第四句:“细看菜畦有蛛丝。

”最后一句诗由这四个字句组成,它给整首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

这里诗人告诉我们,即使在麦田的边缘,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一丝蛛网。

这隐喻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即使一切看起来美好,也不能忽略人生的变幻莫测。

通过整首诗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苏轼通过描绘割麦的景象,展示了生命的短暂和不可掌控性。

他以简洁、抒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类劳动的描绘,反映了诗人的人生观和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总结:《观割麦》这首古诗以细腻的语言展现了割麦的场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深层次的思考和哲理。

这首诗带给人们的是对生命短暂性和不可预测性的思考,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观刈麦(白居易) 阅读答案附赏析

观刈麦(白居易) 阅读答案附赏析

观刈麦(白居易) 阅读答案附赏析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万,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作者是唐代的,字乐天,号。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妇姑荷箪食⑵听其相顾言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这是一首诗写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时的所见,因此作为观刈麦。

B.这首诗叙写了一家农户收麦忙和一贫妇人拾麦两件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C.这是一首讽喻诗,表现了民间疾苦,抨击官吏的罪恶,直接为民鼓与呼。

D.这首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感慨,本诗围绕主题也采用了对比手法。

参考答案:[来源》》》书摘阅读答案网]3.6.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7.根据诗题,全诗的重点应在描绘丁壮刈麦的场面,诗歌却又着力刻画了一个拾穗的贫妇的形象,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8.除了悲,诗中还有哪个字最能概括诗人观刈麦后的心情?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语文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解析1

语文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解析1

语文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解析1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观刈麦(节选)》,完成各题。

观刈①麦(节选)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③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④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⑤,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⑥尽,拾此充饥肠。

【注释】①刈(yì):割。

②覆陇黄:小麦黄熟时盖住了田埂。

③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④但惜:只是珍惜。

⑤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⑥输税:缴纳租税。

(1)《观刈麦》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两句借助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了当时________的社会现象。

(2)本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你分析它们的共同点。

2.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山光悦鸟性________但余钟磬音________(2)尾联两句运用________手法,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表现了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诗人通过欣赏幽美的景色,营造了________意境,表现了淡泊的情怀和遁世绝俗的情趣。

3.古诗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________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________。

(2)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古诗词鉴赏。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观刈麦》《过零丁洋》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

《观刈麦》《过零丁洋》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

《观刈麦》《过零丁洋》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本诗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2.诗中写农民劳动辛苦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全家上阵的句子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3.请就“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谈谈你的理解。

形象地写出了农民割麦子时的矛盾心理——在炎炎烈日下抢收麦子非常辛苦,他们却不怕热不怕累,反而清醒夏天天长,可以干得久一些。

用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农民劳作的辛苦。

4.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两个画面?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第一个画面是农民全家抢收麦子的情景,写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第二个画面是贫妇人抱着孩子捡拾麦穗的情景,写出了租税的繁重。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繁重租税的不满。

5.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观刈麦(割)⑵妇姑荷箪食(肩挑)6.对“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中“惜”字的表达效果做简要分析。

“惜”字用得非常好,反映出劳动人民在笼蒸火烤般的环境中,忍受炎热,珍惜时间,竭力苦干;诗句通过描写违背人之常情的心理和行为,突出人们的矛盾心情,表现“田家”劳动的艰苦。

(“惜”这个字体现了诗中人物的矛盾心理,具有深层含义,类似的写法还有《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愿”。

)7.造成“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原因是什么?(用诗中的句子回答)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8.最后几句诗的议论有什么作用?最后几句诗的议论表现了诗人愧疚的心情和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官僚贵族的委婉批评。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观刈麦

观刈麦

观刈麦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白文公”,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他的诗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 “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与刘禹锡多唱和之作,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

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多能曲尽人情物态,将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观刈麦》赏析

《观刈麦》赏析
《观刈麦》
创作背景
• 《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5年(唐 宪宗元和元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间, 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 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 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 谕诗。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 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 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 最清楚。
4.描写母子给在田间劳作的亲人送饭送水的 句子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5.“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句从正面 描写收麦时天气的炎热,“力尽不知热,但 惜夏日长”从侧面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 艰辛。 6.描写贫妇人“拾遗穗”场景的句子是:右 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7.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 答: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念此私 自愧,尽日不能忘
理解性默写
1、《观刈麦》中从正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 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 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 惜夏日长。 3、《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 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 心理,这一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话译文
•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 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 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 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 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双脚受地面的 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 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 长。
•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 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 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 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 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 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 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 也不能淡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刈麦》初中语文中考备考专题4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一、赏析:
思想内容:本诗通过旁观农民刈麦,目睹农民艰辛的劳动场面,听了贫妇人的悲惨诉说,反映了当时赋税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得丰衣足食的生活而感到自责。

艺术特色:①叙述简洁,多用写实,白描手法,内涵深刻。

②叙事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二者达到完美统一。

③语言平易流畅,含义深刻。

1、主题:诗中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妇人之口,诉说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谈谈你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的理解。

这段抒情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而成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3、谈谈你对“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的理解。

这两句对割麦者的矛盾心理加以描写,揭示了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4、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

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二、默写:
1、《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农民辛苦劳动情景的句子是,。

2、《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劳动者的矛盾心理,请在《观刈麦》中找出与此相似的句子是“,”。

3、《观刈麦》中描写拾麦者因而抱子拾麦的句子是,。

,。

4、《观刈麦》中表现诗人对重赋下农民深切同情的句子是,。

(诗作由面到点,由叙转议。

直抒对农家同情关心的诗句)
1、有人认为《观刈麦》的感情基调是“悲怜自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本诗诗句加以说明。

同意。

“悲怜”是指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寄以同情。

如“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自责是看到农民的悲惨生活想到自己“无功”而拿俸禄,深感惭愧之情,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代什么从本句诗中,你可否总结出白居易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此”指代以上农民辛苦悲惨生活的句子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

刻画出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低微官员形象。

3、为什么说夏日“丁壮”已“力尽”却“不知热”,反而“但惜夏日长”
这是一种矛盾心理,为了早日粮食入仓,劳动人民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不顾烈日炎炎,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4、诗中反映苛税繁重,人民困苦不堪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观刈麦中考试题集锦
1本诗描绘了那三幅画面
2主要写了那两个场景
3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4全诗留露出怎样的感情
《观刈麦》初中语文中考备考专题4
答案:(一)1、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租税剥削的沉重农民生活的痛苦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这段抒情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而成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3、这两句对割麦者的矛盾心理加以描写,揭示了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4、A (二)1、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家田输税尽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4、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答案;1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 2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辛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3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场面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语言描写;家田赋税尽,拾此充饥肠。

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诗人通过描写盛夏五月繁忙的情境,表现了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愧疚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