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

合集下载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次家庭作业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大全五篇)

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大全五篇)

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大全五篇)第一篇: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1知识目标:学习文融冷峻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2.能力目标:揣摩关键的语句,探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赏析文中的精彩比喻拟人。

2.教学难点:理解含蓄、隽永的语言。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文本内容,勾画疑难点。

2.所有同学完成自主学习;B层完成拓展延伸之外的题目;A层全部完成并形成文字答案,为堂交流做好准备。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红柳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2.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为什么这里要用拟人?对什么微笑?作者的目的是什么?4.它顽强的生命力什么地方体现了?.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二、合作探究、激情碰撞(一)品读文中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感受它的生命之美。

问题:1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2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3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二)品读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理解文意蕴。

问题:1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什么用意?2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三)品读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畅谈感受。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三、拓展训练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作者为红柳被挖掉感到痛心,但她更痛心的是什么呢?(可以提示司务长所说的话)四、堂小结五、外练习完成《语文习题册》题六、学后反思第二篇:离太阳最近的树离太阳最近的树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皱褶逶迤遒劲訇然尸骸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015年)A.忖.度(duó)濒.临(pìn)迁谪.(zhé)B.踽.踽(jǔ)殽.函(xiáo)够呛.(qiànɡ)C.沙砾.(lë)娇嗔.(zhēn)凝噎.(yē)D.睿.智(ruë)醴.酪(lǐ)訇.然(yán)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沙砾镂空健硕本末倒置 B.焦炭訇然蕴含盘根错节 C.逶迤药捻铁锹餐风露宿 D.遒劲苍穹皱摺触目惊心4.下列作家、作品和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2013年)A.毕淑敏——《致橡树》——诗歌(2015年)B.苏洵——《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歌 C.汪曾祺——《我的母亲》——散文 D.曹禺——《雷雨》——话剧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B.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C.没有绿色哪有生命,没有生命哪有爱情,没有爱情哪有歌声?D.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6.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句是A.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驶过去很远时,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2024精选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2024精选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并改进
在课堂互动环节,应更加注重学生的 参与度和思考深度,鼓励学生提出问 题和意见,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 和掌握所学知识。
在课堂管理方面,需要更加严格地管 理课堂纪律,确保学生能够专注于学 习,减少课堂干扰和浪费时间的行为。
在实验环节,需要更加注重实验的安 全性和规范性,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 操作实验器材和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树木生长的方法。
突破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方式,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03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年龄特征
01
02
03
年级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阶段的 学生,年龄在12-15岁之 间。
认知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 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 事物的认识逐渐从感性向 理性发展。
跨学科知识融合
将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 科知识融入课程,促进学生跨学 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03
培养科学精神
通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研究,培 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 方法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念。
教学目标与要求
03
知识与技能
掌握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概念、特点和 研究方法,了解相关科学原理和定律。
鼓励性
在反馈中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总结性评价
成绩报告
在学期末,向学生提供一份详细的成绩报告,包括平时成绩、期中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
学生自评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 和不足。
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果,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建 议和指导,以便学生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离太阳最近的树 学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 学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毕淑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关键词句、归纳概括,理解红柳形象,体会红柳顽强不屈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捕捉关键词、寻找关键句,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与小组竞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角度的感知生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红柳形象,体会红柳顽强不屈的精神。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教法学法】直观学习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自主研究法【学习步骤】一、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寥.( )寂皱褶.( ) 谷穗.( )健硕.( ) 逶.( )迤.( ) 铁锨.( )药捻.( ) 苍穹.( ) 遒.( )劲訇.( )然镂.( )空尸骸.( )2、介绍作者毕淑敏:3、搜集资料,写出你心目中的红柳是一种什么样的树。

4、查阅资料,结合导游词的写法,为红柳写一段导游词。

(参考方向:美景、生命力、精神、环保等)二、研读赏析,品味红柳(一)作者眼中的红柳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勾划出文中描写红柳的句子。

并且思考:1、这些句子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体现了红柳什么样的精神?(3分钟)提示:(预习时要标自然段)(勾画后还要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红柳的什么精神)(区分描写和叙述,不要把叙述的句子也找出来。

叙述是叙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描写是描写一个事物的状态样子)(二)我们是旅游专业,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展示课前所写的导游词,用导游讲解的形式,把你对红柳的赞颂之情融入到你的导游词中讲出来。

(提示:能够体现出红柳顽强精神的字该怎么读?句子中的特定词语,如微笑,我们该有怎样的情态。

)各小组选出代表展示注意语调、语速、发音,注意情感的表达(三)小组讨论,为什么说红柳离太阳最近?(3分钟。

阅读的时候要学会先从书中找答案。

每个小组总结一份,提示:这个答案有三个方面)三、作业:模仿本文描写红柳的句子,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植物进行细节描写。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准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分析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板书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5. 课堂拓展(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并进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环保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整版-2024鲜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整版-2024鲜版

树的生长条件
树的种类与特点
树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和营养等条件才能 正常生长。
不同种类的树有着不同的形态、生长环境和 生长特点。
2024/3/27
24
课后作业布置及要求
作业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太 阳能与树的关系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 字。
鼓励使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具体的数据 支持观点。
语句通顺,逻辑清晰,无错别字和语法错 误。
情感真挚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红柳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人类 破坏生态环境的强烈谴责,使读者在感动中思考。
8
关键语句理解与感悟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
这句话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了红柳在恶劣环境下依然坚韧美丽的形象,表
达了作者对红柳的赞美之情。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
分享交流
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向全班 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
学可补充或提问。
2024/3/27
21
创意写作展示成果
写作主题 以“我与太阳和树的故事”为题,引 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写作指导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包括如何构思故 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 情等。
2024/3/27
学生写作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初稿,课后进行修 改和完善。
2024/3/27
通过个人阅读体验的分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17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 象,探究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思想内 涵。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方式,培养 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加深对 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各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例如“生命的意义”、“自然与文明 的关系”、“追求梦想的过程”等, 并形成汇报材料。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树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3)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文章的意境。

2. 课文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树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 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讲解和练习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如“阳光充足”、“茁壮成长”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 课文理解:让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讲解和练习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树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分享讨论成果。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树,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附近的树木,让学生亲身体验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描绘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环保意识,珍爱自然资源,培养对大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学会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通过描绘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木,谈谈对树木的认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树木对环境的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树具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何称它为“离太阳最近的树”?(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体验感。

5.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树木的尊重和爱护。

(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树木。

8. 板书设计离太阳最近的树特点:高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赞美:作者对树木的喜爱和敬意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使学生认识到树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最新最全《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精华版)

最新最全《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精华版)

最新最全《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精华版)《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精华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离太阳最近的树》。

课文描绘了一棵长在高山之巅、离太阳最近的树,通过讲述树的生长过程,展示了树顽强生命力和与太阳的特殊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1.1 教师播放高山风光PPT,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

2. 自主学习(10分钟)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 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生字词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5分钟)3.1 教师讲解生字词,重点讲解“沐浴、茁壮、息息相关”等词语。

3.2 学生跟读,巩固生字词。

4. 例题讲解(10分钟)4.1 教师出示课文中的例子,如“这棵树离太阳最近,所以它的叶子特别绿。

”4.2 学生分析例子,理解“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特殊意义。

5. 随堂练习(5分钟)5.1 教师出示练习题,如“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这棵树离太阳最近,所以它的影子特别长。

(2)这棵树离太阳最近,所以它的叶子特别绿。

”5.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5分钟)6.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离太阳最近的树生长在高山之巅叶子特别绿与太阳的特殊关系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离太阳最近的树》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思考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材料增加学生对树木的认知。

1.4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

学生阅读文章,并分享对树木的认知和感受。

教师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二章:树木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了解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树木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2.2 教学内容:介绍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

探讨树木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如提供氧气、遮荫等。

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式获取知识。

利用图表和数据等可视化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2.4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相关段落,了解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探讨树木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教师展示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树木的重要性。

第三章:树木的保护3.1 教学目标:了解树木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学习如何参与树木的保护工作。

3.2 教学内容:介绍树木面临的威胁,如砍伐、污染等。

探讨保护树木的措施,如植树造林、减少砍伐等。

3.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式获取知识。

利用案例和故事等生动材料引起学生关注。

3.4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相关段落,了解树木面临的威胁。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探讨保护树木的措施。

教师分享案例和故事,引起学生对树木保护的关注。

第四章:树木的观察与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欣赏力。

了解树木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4.2 教学内容:介绍如何观察树木的特点和变化。

探讨欣赏树木美丽之处的方法和意义。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分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欣赏力。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材料增加学生对树木的认知。

4.4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观察树木的特点和变化。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对树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对树的认知有多少?树对我们的重要性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探讨树与人类的关系。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树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文学鉴赏。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树的文章,表达对树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离太阳最近的树 学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  学案

第6课、《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
第一课时
高二对口语文编写:高亚飞【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艺术手段,创设学习场景,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激发学生深刻体验,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索阅读,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写出生字词: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总体感受作品的语言与感情。

2、为了使学生能整体感知课文,把握红柳的壮美,出示红柳画面,特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讨论:(1)作者对红柳的美作了多角度的展示,如果将本文拍摄成电视剧,现需要一段配音来表现红柳的美,请你在课文中选择恰当的语句作解说词,并请你配音。

写下你的配音词:
(板书)一首赞歌
思考:(2)令人赞叹的弥足珍贵的红柳,如今它的命运怎样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板书)一首悲歌
人们亲手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无情地砍伐了红柳,这是可悲的,难道可悲的仅仅是红柳吗?。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深层次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打印好《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文章,每人一份。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出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给予解答。

3. 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选取文章中的一个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观点。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环保方面的责任。

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文章,可以是倡议书、心得体会或者建议。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户外植树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植树的过程,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巧。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对环保的理解。

2.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讨论交流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了解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树木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树木的认知和爱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对树木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树木,谈谈对树木的认知和感受。

(2)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树木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树木的作用。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树木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树木作用的文章。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写一篇关于树木作用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了解树的象征意义。

(2)能够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作者写作手法的深入理解。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图片展示:展示一些关于树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提问:你们对身边的树木有什么看法?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中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讨论。

(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课文所传达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掌握情况。

3. 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以及对树木的尊重和热爱。

五、教学拓展1. 开展校园树木观察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树木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3. 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六、教学内容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深入解读:(1)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树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离太阳最近的树 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 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教案标题: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规律,特别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

2. 了解地球上的树木种类及其分布情况。

3. 学习使用地理位置和季节等信息,解答与太阳距离最近的树木相关的问题。

适用年级:初中地理(七年级)教学准备:1. 世界地图、太阳系模型或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 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使用世界地图或太阳系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探究(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规律,特别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

2. 随机选择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

3. 展示地球上的树木分布情况的图片或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树木种类。

4. 提问: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你认为离太阳最近的树木可能位于哪个地区?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离太阳最近的树木是否会一直在同一个地方?2. 使用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和地球自转的影响。

3. 解释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和地球自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4. 提问:离太阳最近的树木可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吗?为什么?巩固(10分钟):1. 分组活动:要求学生分组,使用地理位置和季节等信息,讨论并回答与太阳距离最近的树木相关的问题。

2. 随机选择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总结(5分钟):1. 总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以及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和地球自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强调离太阳最近的树木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并解释原因。

扩展活动:1. 学生可通过实地考察或互联网搜索,了解不同地区离太阳最近的树木的变化情况,并撰写一份报告。

2. 学生可设计一个展板或海报,展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和离太阳最近的树木的变化情况。

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如象征手法、情感表达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内容理解。

(2)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分析。

(3)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2)课文中的深刻内涵的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课文,思考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有哪些?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创作一篇小文章,运用象征手法。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 选择一篇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掌握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著名女作家、诗人、散文家,有“世纪老人”之称。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珍惜生命,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提醒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关爱大自然,珍惜生命。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六)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教学过程:六、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拓展延伸(15分钟)1. 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关爱大自然,珍惜生命?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一、学习要求1、学习使用对照和比较的写作方法;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3、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二、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学习本文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由一点向纵深处开掘的方法;欣赏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对红柳的描写,体会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难点:品味流畅隽永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学习文章将深刻的思想蕴含在平平常常的叙述和描写之中,将颂歌唱得平静,将悲歌唱得深沉的表达特点。

三、学时安排:2学时四、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课前尝试1、学法指导(1)上网或从图书馆资料中寻找关于红柳、阿里和作者的有关信息。

(2)课前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和情感基调。

(3)划出课文中关于描写红柳的语句,并思考红柳的美体现在哪里。

2、尝试练习《离太阳最近的树》是当代女作家_______的作品,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存环境的呼唤。

文章顺着顺序,用的语言向读者叙述了一个30年前的故事,细致描绘了红柳的芳姿,展现了红柳的根所具有的,鞭挞了人类的野蛮和愚昧,讴歌了红柳这一高原精灵,呼唤人们。

(二)课堂探究1、探究问题(1)细读课文,根据要求找比喻句,并加以体会其作用。

(2)口述人们挖掘红柳的过程(3)朗读结尾部分,体悟情感。

2、知识链接红柳是高原上美丽的精灵。

生长在恶劣的环境里(背景)。

面对酷寒和缺氧“微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尤其是它强大根系所具备的伟大力量,能跟冰山相媲美。

作者为红柳高唱了一曲颂歌。

文章仅仅是赞美红柳吗?不,作者这样写为下文写砍伐红柳作伏笔,为红柳被人们毁灭的惨痛悲剧作张本,突出其悲剧效果。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3、当堂训练(1)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寂寥逶迤不可思议铁锹B.砂砾遒劲本末到置偶尔C.腾越弥久傲然不屈栖息D.镂空健硕餐风宿露堆聚(2)下列句子中的“猫”与例句中的“猫”意思相同的是()例句: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A.它一猫腰久钻到洞里去了。

B.敌军猫在山洞里不出来。

C.老虎的外形很像猫。

D.猫科动物大都脚有利爪,掌部有肉垫,行动很敏捷。

(3)课文在描写红柳时采用的顺序是什么?重点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4、归纳总结本文运用大量的比喻,不仅描绘了红柳的外形,刻画了红柳的精神,还把红柳的惨状凸现人们眼前。

读起来让人触目惊心,细想一想却让人无比伤心。

红柳是用无言抗议,向人们敲响警钟!而愚蠢的人们却浑然不知。

四个“对不对”、算账、浩浩荡荡、用炸药、掘净烧光等词都表现了人们的愚昧。

红柳的命运是可悲的,但是,最惨痛的悲剧是人类。

人们不仅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树,破坏了生态环境;更可悲的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人类这种愚蠢的行为给地球带来的灾难将是毁灭性的。

(三)课后拓展口述30年前的那个故事。

要求:故事情节完整,语言简洁流畅。

第二学时(一)课前尝试1、学法指导(1)有感情朗读司务长的回答,思考如何看待文中司务长的所作所为。

(2)总结全文,体会文章主旨,并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2、尝试练习文章的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二)课堂探究1、探究问题(1)红柳悲惨吗?哪些比喻句最能体现红柳的惨状?(2)人们愚昧吗?表现在哪里?可悲的就仅仅是红柳吗?(3)课文的结尾部分有什么作用?2、知识链接(1)作者所写的“红柳”不只是指“红柳”,而是通过“这一个”反映“这一类”。

联系我们的生存的环境,众所周知,东北北大荒黑土地的流失,内蒙古大草原过度的放牧,淮河流域水资源严重污染,北京地区出现的沙尘暴天气,我国沙漠面积的逐渐扩大,掠夺性的开采矿产资源,毁灭性的砍伐,蛇、青蛙、猫头鹰、麻雀、穿山甲、鱼等动物被大量捕杀……让人类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请你能从身边的小事说起,举出生活中的“这一类”现象,并简单地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想。

(2)如果你在砍伐红柳现场或遇到类似的事情,你该怎么办?3、当堂训练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

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帐吧!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了。

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1、对“离太阳最近的树”含义理解不当的是 ( )A.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因此“离太阳最近”。

B.暗示着它是高原上唯一绿色,从而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C.说明红柳生存环境恶劣,对红柳有赞赏心情。

D.显示红柳的气势,蕴含了从太阳那里索得光和热的伟大力量。

2、划横线处应填词语为 ( )A.不可思议必昂然本末倒置B.不可想象定依然主次不分C.不可理解必须昂首是非不明D.不可捉摸可赫然颠倒黑白3、对“冰峰林立,雪原寂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交代红柳生长的环境,展示了故事发出的背景,也为全文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B.从视觉上看,白茫茫一片无边无垠,给人以辽阔和雄壮的美感。

C.映衬红柳树铁一样的枝杆,使其更为醒目。

D.突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赞扬其乐观主义精神。

4、对司务长和“我”算帐作用连用几个“对不对”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写活司务长说话时理直气壮的情态B.司务长有这样的想法情有可原,因为生存是人们第一需要C.是文章的妙笔,突出人们亲手毁灭红柳的悲,不仅在于破坏生态环境,更在于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

D.在平平常常的叙述中蕴含深刻思想,让人们在笑后回味这苦涩的眼泪和深深的无奈。

5、对作者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理解全面的一项是( )A.突出其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红柳树生长的不易B.暗示红柳树在高原雪域中的珍贵,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C.写出了红柳树的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它那顽强的生命力D.既突出其生长环境的恶劣,暗示其珍贵,又写出了其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4、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1)(2)(3)(三)课后拓展阅读下列一段文章后,请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写一篇一事一议的文章,题目自拟。

300字以上一个暴风雨过后的早晨,一位老者在海边散步,他发现很多被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困在浅滩里,尽管近在咫尺,却回不了大海,过不了多久这些小鱼就会干死。

这时候,他看见了一个小孩正把小鱼扔进大海里,他忍不住说:“这里有千条小鱼,你是救不过来的。

”小孩说:“我知道。

”“那你为什么还要救?有谁在乎呢?”小孩捡起一条小鱼说:“这条在乎。

”又捡起一条说:“这一条也在乎。

”又捡起一条说:“这一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小孩不停地捡着……(四)资料索引作家简介: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现在,毕淑敏为国家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大文学硕士。

关于红柳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

红柳遍地生根、开花、结果。

沙丘下的红柳,根扎得更深,把触须伸得很长,最深、最长的可达三十多米,以汲取水分。

红柳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的表面冒出来,伸出一丛丛细枝,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

春天红柳火红色的老枝上,发出鹅黄的嫩芽,接着会长出一片片绿叶。

高寒的自然气候,使高原人很容易患风湿病,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能使多少人摆脱了病痛的折磨。

因此,藏族老百姓又亲切地称她为“观音柳”和“菩萨树”。

据悉,红柳亦称柽柳,落叶小灌木,叶绿花红,枝叶可供药用,为沙漠盐碱地造林树种。

大芸是一种常用药材,药名叫肉苁蓉,属一年生寄生植物,茎叶黄褐色,花为紫褐色,茎可入药。

野生大芸遭受滥采乱挖之厄运,资源衰竭,人工种植适逢其时。

由于大芸必须寄生于红柳根部,所以人工种植红柳必须先行。

五、格言警句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