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学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中医眼科学

中医眼科学

中医眼科学-病因病机

眼病病因按致病因素的性质分类叙述如下:

一、六淫六淫是眼科常见的一类致病因素。《银海指南·六气总论》说:“寒、暑、燥、湿、风、火是为六气。当其位则正,过则淫,人有犯其邪者,皆能为目患。风则流泪赤肿,寒则血凝紫胀,暑则红赤昏花,湿则沿烂成癣,燥则紧涩眵结,火则红肿壅痛”。指出六淫都能引起眼病。人体当正气虚弱,腠理不密时,容易感受六淫之邪。其致病途径多由肌表、口鼻人侵,或直接侵犯眼部,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故常称之为“外感六淫”。六淫之中以风、火、湿邪引起的眼病为多,暑邪致病较少。可由一种淫邪为害,亦可由多种邪气相兼致病,并随所受淫邪不同,而临床表现特点各异。

(一)风风邪为百病之长,四时皆有,是外感诸邪中首要的致病因素。“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除可单独引起眼病外,还常为其他外邪入侵的先导。如火、寒、湿、燥等邪,常与风邪相兼,上犯于目。

1、风邪致病的特点(1)风为阳邪,性轻扬、升散。头为诸阳之会,眼为清阳之窍,其位至高,容易受外来风邪侵袭而发病。(2)风性善行而数变,发病急,变化快。如风热之邪突然从外侵袭所致之“暴风客热”,即表现为眼部红赤肿痛猝然而发。此外,风性开泄,可致多泪;风伤于卫,可致目痒;风胜则燥,可致目干涩;风侵黑睛,可生翳膜;风邪中络,可致口眼喎斜。

2、风邪致病常见的眼部临床表现目痒、目涩、羞明、多泪、目赤、胞睑肿胀、黑睛起翳、上胞下垂、风牵偏视、口眼喎斜等。

(二)火火邪致病多在夏季,但因六淫皆可化火,故四季可见。火热同性,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故常火热并称。由于火热引起之眼病甚多,因而古人有“目不因火则不病”(《儒门事亲》)之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眼科学复习笔记消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眼科学复习笔记消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眼科学复习笔记消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眼科学复笔记之消渴

1. 疾病概述

1.1 消渴的定义及病机

消渴是中医眼科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眼干涩、视力模糊、眼睛疼痛等症状。其发病机理主要包括肝肾阴虚、阴燥生风等方面。

1.2 发病原因

消渴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环境因素:如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长时间注视近距离物体等;

2. 饮食惯不合理:如暴饮暴食、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等;

3. 脾肾功能失调:脾肾功能失调会导致身体阴阳失衡,从而引发消渴等疾病。

2. 中医辨证论治

2.1 辨证要点

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是中医眼科学治疗消渴的核心原则。常见辨证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目赤、目眩、眼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

2. 脾肾阴亏型: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视物不清、舌红少苔等症状;

3. 阴虚火旺型:主要表现为目赤、目痛、眼热灼、视物昏花等症状。

2.2 中药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不同的辨证情况,中医眼科学可以采用以下中药治疗方案:

1. 健肝益肾方:主要采用当归、熟地黄等药物,以滋养肝肾,调补阴虚。

2. 益气养阴方:主要采用黄芪、白术等药物,以补益脾肾,调补阴亏。

3. 清肝泻火方:主要采用丹参、决明子等药物,以清热燥湿,调补阴虚。

3. 预防与调理

3.1 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消渴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远离电子产品等,避免长时间注视近距离物体;

2. 饮食调节:适当摄入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等。

中医眼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眼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眼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眼科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医书,最早论述眼解剖、生理与病机等。●奠基时期(隋朝一唐朝):《外台秘要》论述眼产生辨色视物之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即眼的组织结构须正常;

二是“外托三光”,即须有光线照明;三是“内因神识”,即须大脑的整合。

独立发展时期(宋朝一元朝)

兴盛时期(明朝一清朝鸦片战争以前):元末明初,XXX著《原机启微》。明末XXX撰成《审视瑶函》。

清代,XXX著《目经大成》。清代还有XXX著《银海指南》。

第二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第一节眼球的解剖与生理

1、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眼附属器。

2、成人眼球前后径约为24mm,垂直径23mm,横径(水平)约23.5mm。眼球由眼球壁和

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3、眼球壁分为3层: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4、外层纤维膜由纤维组织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瓷白色的巩膜,二者相交区

域为角巩膜缘,配合构成完整关闭的眼球外壁,具有保护眼内构造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

5、成人角膜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为10.5-11mm。

6、角膜的组织结构从外到内分为5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

细胞层。

7、胸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泪膜分为3层:表面为脂质层,中间为水液层。

底部为黏蛋白层。

8、构造学上巩膜由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及棕黑板层构成。

9、角巩膜缘前界起于前弹力层止端,后缘为角膜后弹力层止端。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

中医眼科重点1

中医眼科重点1

第一章、绪论

●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

1、瞳孔异常的最早记载:《史记》:“项羽亦重瞳子”。

2、色盲最早:《春秋左传》:“目不识五色之章为昧”。

3、雪盲症最早:北魏高僧宋云《行纪》。

4、已有作用于眼的内服药。

5、提出了按摩眼眦周围对眼有保健防衰之功。

6、公元前4世纪·扁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7、《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医书,最早论述眼解剖、生理与病机等。

●奠基时期(隋朝——唐朝):

1、隋·《龙树眼论》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2、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夜盲症(欧洲17世纪才记载)

3、《外台秘要》:

①论述眼产生辨色视物之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即眼的组织结构须正常;

二是“外托三光”,即须有光线照明(三光:日光、月光、星光);

三是“内因神识”,即须大脑的整合。

②强调绿翳青盲(青光眼)须与脑流青盲(白内障)相鉴别。

③针拨白内障的最早记载:金篦决

4、唐·能配制义眼(我国是最早的国家)。

●独立发展时期(宋朝——元朝)

1、北宋元丰年间太医局将眼科分离出来,从此,眼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

2、五轮学说起源于《内经》,完善于北宋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

3、陈言《三因极一方论》首次提出“八廓”。

4、宋朝已经开始使用眼镜。叆叇即眼镜。

●兴盛时期(明朝——清朝鸦片战争以前):

●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

第二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第一节、眼球的解剖与生理(掌握)

●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眼附属器。

●成人眼球前后径约为24mm(<24mm——远视,>24mm——近视)

《眼科》读书笔记模板

《眼科》读书笔记模板
第一节补土理论治疗 视神经炎 110
01
第二节补土 理论治疗缺 血性视神经 病变 113
02
第三节补土 理论治疗视 神经萎缩 117
03
补土理论治 疗儿童眼病 案例 119
04
第一节补土 理论治疗近 视 119
06
第三节补土 理论治疗其 他儿童眼病 127
05
第二节补土 理论治疗弱 视 123
读书笔记
眼科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疾病
疾病

补土
角膜
理论
儿童
眼科
理论
中医 治疗

眼科
眼科
视神经
案例 土
眼病
时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眼科》是“中医补土理论菁华临床阐发”丛书之一。《眼科》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补土理论在中 医眼科中的源流及发展,包括在古代、近代、现代各时期发展特点与医家;补土理论在眼科生理、病理、五轮学 说中的体现;补土理论在眼科各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眼科常用的补土治法方药。下篇主要介绍补土理论在 中医眼科临床中的运用案例及分析,涉及胞睑、泪器、角膜、黄斑、目系疾病及儿童眼病等。

眼科学知识点总结

眼科学知识点总结

眼科学知识点总结

一、眼科学基础

L纤维膜(眼球最外层):1/6透明角膜口5/6瓷白色不透明巩膜

①角膜组织学分层

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不遗留瘢痕。

前弹力层:为一层均质透明膜,无细胞成分,无再生能力

基质层:占角膜厚度的90% ,由胶原纤维束薄板组成,损伤后不能再生,以魔痕组织代替

后弹力层:较坚韧的透明均质膜,富于弹性,抵抗力较强,损伤后可再生

内皮细胞层:一层六角形扁平细胞构成,具有角膜一房水屏障功能,成年以后不能再生②角膜生理:透明、无血管、感觉敏锐、代谢缓慢、保护眼内组织维持眼球形状、屈光和透光

③巩膜厚度:0.3-:Lomm、眼外肌附着处最薄、视神经周围最厚

④角巩膜缘:角膜与巩膜移行区

2.葡萄膜也叫色素膜(眼球中层):由虹膜口睫状体口脉络膜组成

①富含色素血管,颜色很深,外为纤维膜、内为视网膜

②虹膜根部:虹膜周边与睫状体(冠)连接处

③脉络膜:位于视网膜与巩膜之间,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眼球的血库

3.视网膜:最内层,半透明、富含血管

①感受和传导光刺激

②视盘也叫视乳头

③视网膜外层为色素上皮层,内层为感觉层,两者间有一潜在间隙,临床上视网膜脱离即由此处分离

④黄斑:视网膜后极部一直径约2mm的浅漏斗状小凹陷区

⑤黄斑中央有一小凹为黄斑中心凹,中心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说的部位

⑥视盘(视乳头):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向视中枢传递穿出眼球的部位,视乳头中央有小凹陷区称视杯或生理凹陷⑦光感觉:视杆细胞感视觉、视锥细胞感色觉和明视觉

4.瞳孔:位于虹膜最中央,直径2.5-4∙0mm调节进入眼内光线多少

①瞳孔括约肌一环形排列一副交感神经支配,主管缩小瞳孔

中医眼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眼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眼科知识点总结

一、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

1. 中医眼科的发展历史:中医眼科是中国医学很早就开始涉及的一个学科,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眼科的论述。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有有关眼病的记载。随着时间

的推移,中医眼科的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丰富而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2. 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五轮六治、六经辨证、脏腑辨证、

气血津液、阴阳五行等理论。在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时,医生会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来进

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

3. 中医眼科的辨证施治:中医眼科的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来进行的。医生会仔

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面色、口唇色泽等情况,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来进行

辨证施治。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针灸、中药、推拿等治疗。

二、常见眼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1. 近视:近视是一种常见眼部疾病,中医治疗一般采用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来调

理患者的眼部功能,同时也要注意调节生活作息,保持眼部卫生。

2. 远视:远视与近视一样也是一种常见眼部疾病,中医治疗远视的方法也类似于治疗近视,主要是通过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眼部功能。

3. 弱视:弱视是指由于一些原因导致视觉功能受损,中医治疗弱视的方法一般包括针灸、

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同时也要配合眼部功能锻炼。

4. 眼睑炎:眼睑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炎症,中医治疗眼睑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

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5. 结膜炎: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结膜炎症,中医治疗结膜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

眼科学笔记整理(全)

眼科学笔记整理(全)

眼科学笔记整理(全)

眼部解剖

- 眼睛是人体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眼球和附属结

构组成。

- 眼球分为外眼部和内眼部,外眼部包括眼睑、结膜和泪腺等,内眼部则包括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等。

- 眼球的视觉功能是通过光线折射和传导来实现的,其中角膜

和晶状体的折射作用是实现光线聚焦的关键。

眼科疾病

红眼症

- 红眼症是常见的眼科疾病,表现为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和

眼部疼痛等症状。

- 红眼症的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过敏反应和干

眼症等。

- 红眼症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眼药水、眼药膏和人工泪液等,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病因确定。

白内障

- 白内障是老年人常见的眼科疾病,在晶状体透明度下降导致视力模糊。

- 白内障的主要症状包括视力下降、色彩感知异常和对强光敏感等。

- 白内障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即通过人工晶状体植入来恢复视力。

视光学

- 视光学是研究光线在眼中折射、传导和聚焦等光学原理的学科。

- 视光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屈光学、眼镜验光和角膜地形图等。

- 视光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视力矫正、眼镜设计和角膜手术等领域。

就诊建议

- 出现眼部不适或视力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寻求专业眼科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眼睛的卫生和保健,避免长时间看电子屏幕和过度用眼等。

- 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和验光,以及时发现和治疗眼科问题。

以上为眼科学笔记整理的简要内容,详细信息请参考相关学术文献和专业资料。

中医眼科学最终版

中医眼科学最终版

中医眼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1.扁鹊是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2.王焘著《外台秘要》提出绿翳青盲(相当于青光眼),脑流青盲眼(相当于白内障)

3.唐代已能配制假眼,《吴越备史》是世界上关于义眼配制的最早记载

4.南宋《洞天清录》记载了叆叇即是眼镜,来矫正老视

5.元末明初,倪维德著《原机启微》;明代傅仁宇《审视瑶函》;清代《目经大成》记载金针拨内障八法

6.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眼的附属器以及眼部相关血管和神经结构

7.眼球的前后径约为24mm,垂直径约为23mm,水平径为23.5mm

8.眼球(眼珠)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所组成。

眼球壁可分为3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眼球内容物:房水(神水)、晶状体(晶珠)、玻璃体(神膏)

9.房水由睫状突产生后,后后房经过瞳孔进入前方,经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巩膜静脉窦,再进入眼的静脉系统。有维持、调节眼压的功能10.视路:是视觉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视觉中枢的传导路径。(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中枢)

11.眼的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胞睑)、结膜、泪器和眼外肌。

眼眶骨壁的结构:视神经孔和视神经管,眶上裂和眶下裂

12.眼外肌,每只眼有6条眼外肌,即4条直肌和2条斜肌。外直肌受展神经、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其余眼外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皆受动眼神经支配。

13.眼轮匝肌受面神经支配,收缩时眼睑闭合,提上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起开睑作用

14.屈光介质: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连同角膜一同组成眼的屈光介质,又称屈光系统,是光线进入眼内并到达视网膜的通路

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医眼科学重点

纤维膜(角膜5层、巩膜)

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视网膜(10层):

色素上皮层,视锥、视杆细胞层,外界膜,外核层,外从状层,内核层,内从状 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

- 眼内容物: 房水(房水产生及其循环途径)

晶状体(囊膜、皮质、核、悬韧带)

玻璃体 眼附属器:眼眶

(7块骨头) 眼睑(分五层) 泪器(泪腺、泪道) 结膜

(分三部分) 眼外肌(6条)

神经(6对颅神经)

血管

、五脏与五轮相关 五脏与眼关系

五轮学说

《灵枢• 大惑论》 脾

肉轮 胞睑 (眼睑) 肺

气轮 白睛 (结膜和前部巩膜) 心

血轮 两眦 (内外眦与泪器) 肝

风轮 黑睛 (角膜/虹膜) 肾 水轮 瞳神 (瞳孔及其眼内一切组织) 三、外障眼病(翳与膜)一一从外而遮

1、胞睑

针眼(内麦粒肿、外麦粒肿):

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

(1) 风热客睑证——疏风清热,消肿散结——银翘散加减

(2) 热毒壅盛证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仙方活命饮加减

(3) 脾虚夹实证一一健脾益气,扶正祛邪一一四君子汤加减 胞生痰核(睑板腺囊肿):指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

(1) 痰湿阻结证一一化痰散结一一化坚二陈汤加减

(2) 痰热蕴结证——清热化痰散结——清胃汤加减

风赤疮痍(带状疱疹、眼睑湿疹):指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灼热疼痛,起水疱或 脓疱,甚至溃烂的眼病。

(1) 脾经风热证一 —除风清脾- -除风清脾饮加减

(2) 风火上攻证

清热解毒, 疏风散邪一 普济消毒饮加减

(3) 风湿热毒证一 —祛风除湿, 泻火解毒 除湿汤加减 (4) 肝脾毒火证 —清热除湿, 散邪退翳一 —龙胆泻肝汤加减

眼科学各章节知识点小结

眼科学各章节知识点小结

眼科学各章节知识点小结(总4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正视: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即为正视。

散光:由于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不同,平行光线经过屈光系统后不能形成焦点的屈光状态。

高眼压症(ocular hypertension.眼压高与统计学正常上限,但长期随访并不出现的视神经和视野损害。正常眼压青光眼(NTG.部分患者眼压在正常范围,却发生了典型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

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 opthalmia.是指发生于一眼穿通伤或内眼手术后的双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

角膜缘(limbus.透明的角膜移行到不透明巩膜内,是角膜和巩膜的移行区,是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所在部位,角膜缘解剖结构上是前房角和房水引流系统所在部位,临床上又是许多内眼手术切口的标志部位,组织学上还是角膜缘干细胞所在之处。

角膜房水屏障角膜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阻止房水进入角膜,能泵出水分,维持角膜相对脱水状态,使角膜维持透明。

黄斑视网膜后极部有一中央无血管的凹陷区,解剖上成为中心凹,临床称黄斑,是由于该区域含有丰富的叶黄素

视盘距黄斑鼻侧3mm处有一约*大小,境界清楚的橙红色圆形盘状结构,又称为视乳头。

视路(visual pathway.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通路。

视力即视敏度,视锐度,是眼对二维空间物质形状和位置的分辨能力,即对某一细小空间细节的分辨能力,主要反映黄斑的视功能。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眼科复习资料

中医眼科发展简史

1.中医眼科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萌芽,奠基,独立发展,广盛,衰落与复兴。

2.《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首次将眼科病因归纳为19因。

3.晚唐《外台秘要》收藏眼科处方150首,详细介绍了白内障的症状,并提出金针拨内障。4.《龙树眼轮》是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5.《太平御览》记载,早在我国唐朝已能配置假眼。

6.光盛阶段出现的眼科专著:

(1)元末明初,倪维得著《原机启维》。

(2)傅仁宇著眼科专著《审视瑶函》。

(3)清.黄庭镜著《目经大成》。

(4)顾锡著《银海指南》。

眼的解剖生理

(一)外层

1. 眼为视觉器官,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三部分组成

2. 成人眼球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为23mm,水平径为2

3.5mm。

3. 眼球由眼球壁与眼内容物组成。

4. 眼球壁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5. 眼球壁外层纤维膜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白色的巩膜,二者移行处称角巩膜缘。

6. 角膜:中医称黑眼,角膜横径为11.5-12.0mm,中央部厚度为0.50-0.55mm,周边厚度约为1mm。

7. 角膜结构共分为五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1)上皮细胞层:占整个角膜厚度的10%,再

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感染的条件下,一般24小时内可以修复,而不遗留瘢痕。

(2)前弹力层:均匀一致无细胞成分的透明膜,损伤后不能再生。

(3)基质层:占整个角膜厚度的9|10,约由200层纤维膜板组成;薄板排列极为规则;具有同等屈光指数;无再生能力,一旦损伤由瘢痕组织代替。

中医眼科学笔记

中医眼科学笔记

中医眼科学笔记

名解

1针眼: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睑腺炎,麦粒肿。

2胞生痰核: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睑板腺囊肿,霰粒肿。

3睑弦赤烂:睑弦红赤,溃烂,刺痒为主症的眼病,睑缘炎。

4椒疮:胞睑内面颗粒累累,色红而坚,状若花椒。沙眼。沙眼衣原体。

5流泪症:泪液不循常道而溢出睑弦。泪溢。

6漏睛:内眦部常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泌出。慢性泪囊炎。

7漏睛疮:内眦精明穴下方突发赤肿疼痛,继之溃破出脓的眼病。急性泪囊炎。

8脓漏眼:发病急剧,胞睑及白睛高度红赤臃肿,眵多如脓易引起黑睛生翳溃损为主的眼病。淋菌性结膜炎。

9天行赤眼:外感疫疠之气,白睛暴发红赤,点片溢血,牵累及双眼迅速传染并引起广泛流行的眼病--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10金疳:白睛表层生玉粒样小泡,周围绕以赤脉--泡性结膜炎。选用激素治疗。

11火疳:邪毒上攻白睛,致白睛里层呈紫红色局限性结节样隆起且疼痛的眼病--表层巩膜炎及前巩膜炎

12聚星障:黑睛骤生多个细小星翳,其形成联缀惑团聚,伴有碜涩疼痛,羞明流泪的眼病--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13凝脂翳:黑睛生翳,状如凝脂。多伴有黄液上冲的急重眼病--细菌性角膜炎

14瞳神紧小:黄仁受邪,以瞳神持续缩小,展缩不灵,多伴有抱轮红赤为临床特征的眼病15绿风内障:头眼胀痛,眼珠变硬,瞳神散大,瞳色变绿,视力锐减--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6圆翳内障:随年龄增长而晶珠逐渐混浊,视力缓慢下降,终致失明的眼病--老年性白内障17云雾移睛:患眼外观端好,自觉眼前有蚁蝇蛛丝或云雾样漂浮物的眼病--玻璃体混浊

中医眼科总结

中医眼科总结

发展简史黄帝内经最早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等着包括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龙树眼论是我国第一部有影响的眼科专书.

目经大成黄庭镜着

外台秘要王焘着有关金针拨内障的最早记载

中医眼科六经法要陈达夫着

眼球结构:眼球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组成.眼的内容物有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他们与角膜一并称屈光间质.

眼球壁3层:眼球壁分为外、中、内三层.

一外层

外层是由致密的纤维组织构成,故称纤维膜.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白色的巩膜,二者移行处称角巩膜缘.纤维膜坚韧而有弹性,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

二中层

中层为色素膜,因富含色素而得名.因为含有丰富的血管,又称血管膜.去除外层后,其外观状似紫色葡萄,故又称葡萄膜.中层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三部分.

三内层

内层即视网膜.位于脉络膜与玻璃体之间,前至锯齿缘,后至视乳头,分为色素层和感光层.除色素层为色素上皮外,感光层为透明的薄膜.具有感光和传导神经冲动的重要作用.

角膜分层及其特点能不能再生

角膜的组织结构由前向后分为5层.

1上皮细胞层:是球结膜上皮的延续,由5—6层细胞组成,易与前弹力层分离,上皮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感染的条件下,一般24小时可以修复,不遗留瘢痕.由于上皮层与球结膜上皮层相互连续,故病变时可以相互影响. 2前弹力层:是一层均匀一致无结构的透明薄膜,终止于角膜边缘,损伤后不能再生.

3实质层:占整个角膜厚度的9/10.约由200层纤维薄板组成,薄板又由纤维柬组成,与角膜表面平行,排列极为规则,具有同等屈光指数,周围延伸至巩膜组织中,故炎症时可相互影响.本层无再生能力,一旦伤,则为瘢痕组织代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眼科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医书,最早论述眼解剖、生理与病机等。

●奠基时期(隋朝一唐朝):《外台秘要》论述眼产生辨色视物之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即眼的组织结构须正常;

二是“外托三光”,即须有光线照明;三是“内因神识”,即须大脑的整合。

●独立发展时期(宋朝一元朝)

●兴盛时期(明朝一清朝鸦片战争以前):元末明初,倪维德著《原机启微》。明末傅仁宇撰成《审视瑶函》。

清代,黄庭镜著《目经大成》。清代还有顾锡著《银海指南》。

第二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第一节眼球的解剖与生理

1、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眼附属器。

2、成人眼球前后径约为24mm,垂直径23mm,横径(水平)约23.5mm。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3、眼球壁分为3层: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4、外层纤维膜由纤维组织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瓷白色的巩膜,二者相交区域为角巩膜缘,共同构成完整封闭的眼球外壁,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

5、成人角膜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为10.5-11mm。

6、角膜的组织结构从外到内分为5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

7、胸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泪膜分为3层:表面为脂质层,中间为水液层,底部为黏蛋白层。

8、组织学上巩膜由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及棕黑板层构成。

9、角巩膜缘前界起于前弹力层止端,后缘为角膜后弹力层止端。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

10、葡萄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膜。角膜从前到后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11、虹膜内缘于中央形成圆孔,称瞳孔,其直径为2.5—4mm左右。

12、视网膜由外到内分为10层:①色素上皮层②视锥、视杆细胞层③外界膜④外核层

⑤外丛状层⑥内核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

13、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三者均为透明体。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与角膜一并构成眼的屈光介质,又称屈光系统是光线进入眼内并到达视网膜的通路。

14、房水:由睫状突的上皮细胞产生,并充满后房、前房,主要功能是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维持眼内压。

15、房水流出的途径:

经瞳孔经前房角小梁网

睫状突上皮细胞——→后房——→前房————→巩膜静脉窦——→血循环

产生的房水↙↘眼静脉

少量脉络膜上腔吸收少部分虹膜吸收↑受阻、眼压增高致青光眼16、晶状体:位于虹膜后面、玻璃体前面;晶状体的直径约为9mm,厚度4—5mm。

第二节视路

1、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通路。即从视神经开始经过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大脑枕叶的神经传导径路。

2、视神经是从视盘起至视交叉的这段神经,总长度为42—50mm,分为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一侧视神经损害可引起一眼单侧偏盲。

3、视交叉邻近组织炎症影响或被肿块压迫时,可见两眼单侧偏盲。

4、一侧视束发生病变时,可见两眼同侧偏盲。

第三节眼球的血循环与神经分布

1、血管及血液循环

2、眼球的血液应来自眼动脉。

1)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动脉、

2)静脉:视网膜中央静脉、涡静脉、睫状前静脉

第四节眼附属器的解剖与生理

1、眼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

2、眼睑:于眼眶外面及眼球前面,分为上睑和下睑

组织学上眼睑从外到内分为5层:

①眼睑皮肤②皮下组织③肌肉层(眼轮匝肌:面神经支配;提上睑肌:动眼神经支配,司眼睑开合)④睑板⑤睑结膜

2、结膜:按解剖位置分为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

3、泪器:包括分泌泪眼的泪腺和排泄泪液的泪道。

4、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总管、泪囊及鼻泪管。

5、眼外肌眼球的运动依赖6条眼外肌。每眼有四条直肌、两条斜肌。直肌是上、下、内、外直肌;斜肌是上、下斜肌。

动眼神经支配:内、上、下直肌,下斜肌,提上睑肌

第五节中医对眼解剖与生理的认识

1

第三章眼与脏腑的生理关系

第一节眼与五脏的生理关系

1.眼与肝的生理关系:①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②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色视物③肝主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④肝主泪液,润泽目珠

2.眼与心的生理关系:①心主血液,血养目珠②心合血脉,诸脉属目③心舍神明,目为心使

3.眼与脾与生理关系:①脾主运化,输精于目②脾升清阳,通至目窍③脾气统血,循行目络

4.眼与肺的生理关系:①肺为气本,气和目明②肺主宣降,眼络通畅

5.眼与肾的生理关系:①肾主藏精,精充目明②肾生脑髓,目系属脑③肾主津液,润养目珠

④肾寓阴阳,涵养瞳神

6.胆参与神膏的生成。

第三节五轮学说概要

1、五轮学说:是根据眼与脏腑密切相关的理论,将眼局部由外到内分为眼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部分,分属于五脏,分布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借以说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的关系,并用于指导临床辨证的一种学说。

第五章病因病机

第一节病因

1、眼科常见的病因:外感六淫、疠气、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眼外伤、先天与衰老及其他因素。

2、六淫

1)风邪的致病特点: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②风性善行数变③易与他邪结合

2)火邪的致病特点:①火性炎上②火热生眵③易伤津液④灼伤脉络火或迫血妄行

3)湿邪的致病特点:①湿邪重浊粘滞②内外湿邪,相互影响③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

3、疠气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致病邪气,又称疫疠、时气、天行、疠气等。

4、七情内伤易生绿风内障、视瞻昏渺、青盲等。

四、饮食不节可致眼部虚、实、热证;饮食不洁,肠道染虫可致眼部寄生虫、小儿疳积等。

5、劳倦:劳倦内伤可导致阴血亏损、气血耗伤、肝肾不足、心肾不交等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不耐久视、视瞻昏渺等眼病。

6、先天与衰老

先天所致:胎患内障、高风内障、辘轳转关、旋胪泛起等;

衰老所致:年迈体弱、脏腑功能不足而引发的眼病,如圆翳内障、老花眼、视瞻昏渺等。第二节病机

眼科常见的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功能失调、津液代谢失调、经络功能失调。

第六章眼科诊法

第一节眼科四诊

1、眼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眼与脏腑经络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在眼科四诊之中重在望诊与问诊。问诊:问眼部症状:视觉,眼痛,眼痒,目涩,羞明,眼哆,眼泪。

2、远视力检查:视力表与被检者相距5m。

近视力检查:标准视力表置受检眼前30cm。

3、视野:是指眼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相对于视力的中心视锐度而言,它反映了周边视网膜的视力。距注视点30°以内的范围称为中心视野,30°以外的范围为周边视野。

4、正常视野:正常人动态视野的平均值为:上方56°,下方74°,鼻侧65°,颞侧91°。

5、色觉检查:视网膜锥体细胞辨别颜色的能力称色觉。

6、眼球突出度检查:我国正常人眼球突出度约为12—14mm,两眼差不超过2mm,眶距约为98mm。

7、正常眼压为10—21mmH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