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评含解析
第四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效劳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
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 )1952 1957 1962 1965年年年年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束“左〞倾错误影响经济C.方案经济体制确实立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解析表格的内容反映出,我国每万人拥有的商业、饮食、效劳业网点不断减少。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国逐步建立了方案经济体制,国家控制了商业等效劳网点的建立。
答案C2.“一五〞方案期间,农业开展缓慢,如1954年,农业生产未能完成方案,导致工业生产缺乏原料,从而影响了工业开展方案的实现。
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我国政府开始()A.加速农业改造的进程B.缩减粮食征收指标C.减缓工业化建设D.加快革新农业生产技术解析工业化建设是“一五〞建设的重点,为满足工业化对商品粮的需求,从1954年起,我国加速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答案A3.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发动了一次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其宗旨是提高农业产量、防止富农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
对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选项是()A.消灭农村封建土地关系B.主要效劳于工业化建设C.对农民实行军事化管理D.土地经营权下放到农户解析此题考查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从材料信息可知此次生产关系改革是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消灭农村封建土地关系是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特点,故A项错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工业化建设效劳的,故B项正确;对农民实行军事化管理与材料中改革宗旨不符,故C项错误;土地经营权下放到农户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B4.1957年我国钢材自给率到达86%,机械设备自给率达60%以上。
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2%,12个工业部门的产品本钱降低29%。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每做好一份历史试题,你便能够从中你发现自己所欠缺的知识点。
所以,还在等什么呢?让我们从这份试题卷中找出那些你欠缺的知识点吧!所以,下面不妨和店铺一起来做份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测试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测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2.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 1949B.1952 1956C.1966 1976D.1978 19823.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
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 ( )①“多”②“快”③“好”④“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 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中稻丰产试验田,他问:“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
”领导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
”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生产积极性高B.当时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特别重视C.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有了正确的以识D.人们为发展生产力而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5.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的错误严重泛滥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政策调整6.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测试
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2.下表反映了建国初粮食增长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信息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A.C.土地改革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3.1953年,三大改造偏重于()A.思想改造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C.生产技术改造D.生产方式的改造4.下列运动中,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的是()A.三大改造B.“人民公社化”运动C.“大跃进” D.“文化大革命”5.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6.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主要调整的是()A.产品供销关系B.产品分配关系C.国民经济发展比例D.国民经济发展程度7.“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共同惨重教训是()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8.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全国土地改革,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C.“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D.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9.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10.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2第4单元单元检测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 第4单元检测1.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B.工业生产强化训练强化训练比较雄厚.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解析】分析表中据可知,A项符合建国后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历史事实,当时我国“一五”计划超额提前完成,工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工业强化训练强化训练。
但是,当时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强化训练强化训练还很薄弱,工业并没有实现。
据此判断,B、两项违背史实。
从表中字上看,1958年的工业增长率是1955年的近12倍,只是表象,排除D。
【答案】 A2.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天强化训练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表明集体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解析】材料说明农村经历了由小农经济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的变,即由个体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再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其实质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
其中最晚的人民公社开始于1958年,由此排除A 项;这首山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由此排除B项;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没有认识到集体运动是政府组织的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答案】 D3.“奇唱歌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
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
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
”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 ) 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时期.“文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本题考查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的歌词内容属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的表现,故正确答案应为A 项。
【答案】 A4.表1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情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基于当时的经济探索,1982年有人撰文说:“外国侵略通过历次《租界章程》大肆掠夺中国领土和主权的惨痛事实,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及其官僚主义在同国际资本打交道过程中的极端腐朽和无比昏庸。
……它则是不可忘记的一页。
”其主旨是()A.开放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 B.改革必然要剔除旧的体制C.建设可从历史中寻找智慧 D.借屈辱历史影射特区建设2.1958年5月27日,村民阿牛在日记中写道:“广播里面说全村的人都要集中起来,学习中央的最新理论指示。
”是因为当时在( )A.开展“三大改造”运动 B.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C.庆祝“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庆祝“八大”胜利召开3.下表中“凤阳三大步”的出现直接得益于()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凤阳农民的科学种田C.凤阳县干部领导有方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4.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营企业改革5.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
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南方谈话与十四大召开 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重新启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6.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③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④市场经济逐步显现活力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7.“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动员人民追逐某种具有空想乌托邦的计划。
”材料中的“空想乌托邦的计划”对应的口号是( )A.“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课后习题 第四单元综合检测
第四单元综合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有学者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是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
这主要是基于文艺复兴( )A.旨在阐释欧洲古代文化的精髓B.以弘扬古典文化内在价值为终极目标C.意图复活古代欧洲的价值观念D.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宣扬资产阶级思想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从材料中“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可知,评价是基于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特点,故D项正确。
2.下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代表性艺术家作品的特点。
据表可知当时( )作者赋予恋人的角色将贝特丽丝描绘成集真善美于一但丁身,引导他进入天堂的女神彼特拉克 将劳拉描绘成不肯揭开面纱的“忍心的美人”、圣母薄伽丘 直接描写玛丽娅的外貌:她那鹅蛋脸儿才真像百合花般洁白A.文学日益远离教会B.社会的道德水准变化C.人文思想逐渐发展D.思想不再受宗教影响开面纱的‘忍心的美人’”“她那鹅蛋脸儿才真像百合花般洁白”,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故C 项正确。
3.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
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 )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B.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C.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D.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的精神项是材料反映的表象,故错误;“因信称义”挑战教皇的权威,但不是本质,故B项错误;C项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因信称义”的本质,故错误;“因信称义”倡导人拥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本质上看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的精神,故D项正确。
4.加尔文主张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教徒)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
这表明加尔文教( )A.旨在变革现行政体B.符合新兴市民阶层利益C.倡导宗教信仰自由D.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加尔文“鼓励(教徒)经商致富”,并且认为这是“受命于上帝”,这适应了新兴的市民阶层要求发财致富的愿望,即符合新兴市民阶层利益,故选B项。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选择性必修2)
选必二第四单元试题一、单选题1.皖南某村落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前后两条溪流成弧形绕敬爱堂而过,流经家家户户门前,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格局。
下列关于该村落说法正确的是. A.被世人称为“桃花源里人家” B.敬爱堂里有《唐肃宗宴官图》等木雕作品C.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 D.村北的承志堂是一位清末盐商的私家宅院2.如图是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
据如图可知A.交通因素影响都城布局B.经济水平决定都城位置C.古代都城均是水运枢纽D.开封成为古代政治中心3.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
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
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由此可见唐晚期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4.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材料说明中国古代A.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官营手工业素称兴旺发达C.官办商业促使城市发展 D.城市具有专制集权的功能5.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面有两种说法。
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证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这两则材料的说明最合理的是A.两则材料完全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根本没有出现过“夜市”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不同,这说明唐朝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6.《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
据记载:“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
”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优于通行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
人力车厂也随之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
”这说明()A. 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B. 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D. 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可知,工业革命成果应用速度慢,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优于通行骡车”可知,出行多靠骡车,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可知,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C项正确;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C。
2.如表信息反映出()A. 中国互联网技术发展已领先世界B. 互联网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牵引力C.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互联网的发展D. 习近平通过互联网提升中国国力【答案】C【解析】A.材料体现不出中国互联网技术领先世界。
B.材料没有直接体现出互联网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牵引力。
C.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每一年的互联网大会都非常的重视,积极推动了互联网大会的召开,促进互联网的发展。
D.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提升中国国力的表现。
3.乔治从美国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纽约的妈妈发了一封电报,电文如下:亲爱的妈妈:今晚我将开汽车到机场,乘坐8点起飞的民航客机飞往伦敦,不能与您共度圣诞佳节。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最新⼈教版⾼中历史必修第⼆册第四单元检测题及答案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选择题1.以下关于⽂艺复兴时期的精神内核——⼈⽂主义的表述,正确的⼀项是( ) A.反对神学世界观,要求⾃由平等B.肯定⼈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C.提倡⽣⽽平等,主张民主政治D.强调科学精神,反对宗教信仰2.1521年,德国维登堡⼀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板画。
其中⼀幅画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
这幅画意在( ) 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C.反对宗教改⾰D.倡导宗教宽容3.某位科学家阐明的基本定律成为⼒学的基础。
他⽤万有引⼒解释了潮汐现象,他的理论还导致了后来⼀系列天⽂学的新发现。
该科学家是( )A.哥⽩尼B.伏尔泰C.⽜顿D.爱因斯坦4.17—18世纪,启蒙思想成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给⼈们带来了新的思维⽅式,传播到全世界,结果全世界都改变了思想⽅法。
这⼀“新的思维⽅式”指的是( ) A.因信称义B.君权神授C.理性主义D.“⽇⼼说”5.⽂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以下对⼆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宪B.反对蒙昧迷信,推崇⼈的理性C.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D.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主权在民6.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法律的执⾏,不得征收捐税。
该法案是( )A.《独⽴宣⾔》B.《⼈权宣⾔》C.《拿破仑法典》D.《权利法案》7.英国资产阶级⾰命完成后,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规定:不经议会同意,国王⽆权征税,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也不能随意废除法律和停⽌法律的执⾏等。
以《权利法案》为基础的⼀系列⽂献的颁布,议会成为国家的最⾼⽴法机关和权⼒机关。
到18世纪,在英国确⽴了( )A.责任内阁制B.联邦制C.三权分⽴D.民主共和制8.“1774年,殖民地代表召开了第⼀届⼤陆会议”“殖民地⼈民决⼼为民族独⽴、⾃由,与英国决⼀死战”“1783年,英国最终承认美国独⽴”。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穿着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 社会制度的更替B. 经济的发展C. 思想的解放D. 文化的交流【答案】B【解析】2.1858年伍廷芳等创办的《中外新报》在香港创刊此后从19世纪60﹣90年代末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总数达到几百种之多这一现象()A. 表明政论性的报刊已成为主流B. 体现清政府对报刊管理不力C. 说明社会变局促进媒体发展D. 反映近代化努力推动思想剧变【答案】C【解析】A.材料看不出政论性的报纸是主流B.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对报刊业管理的不利C.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正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以后这段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的加深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D.材料没有体现出思想的巨变3.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各色洋楼别墅和传统住宅交相辉映街道上长袍马褂和西装行色匆匆胸带红花步入教堂的婚礼屡见报端这一切表明()A. 西式婚礼得到普及B. 民众认可外来文化C. 传统文化因素渐衰退D. 中西文化融合成趋势【答案】D【解析】题干中“传统住宅”“长袍马褂”“胸带红花”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洋楼别墅”“西装”“教堂的婚礼”的出现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材料现象表明当时中西文化的融合已成趋势 D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西式婚礼没有得到普及排除 A项材料表明上海存在外来文化因素但并没有体现出民众对外来文化的认可排除 B项传统文化因素渐衰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项故选 D4.曾经作为中国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在汽车、摩托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它又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说明()A. 中国的社会生活节奏变慢B. 自行车制造技术不断改进C. 中国人对自行车情有独钟D. 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中“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它又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可以看出随着人们环保和健身意识的增强自行车再次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故D正确中国的社会生活节奏变慢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A材料信息的主旨并不是说明自行车制造技术排除B材料叙述的主旨不是说人们对自行车情有独钟排除C故选D5.“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平台型经济的成长史中国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材料主要说明互联网()A. 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B. 完全改变国人的消费方式C. 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D. 加强全球科技合作和交流【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几乎掌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可以看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A正确B错在“完全”二字 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6.2019年2月5日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上映在90天里中国内地累计票房为46.55亿人民币全球累计票房为6.998亿美元该片展现了中国的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把整个人类当做一个命运共同体 2019年9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将该片推荐为中小学生观看的影片这反映出影视作品的功能有()A. 思想教育拉动经济B. 增进知识增强自信C. 服务大众增加娱乐D. 丰富生活改变观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流浪地球》展现了中国的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把整个人类当做一个命运共同体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感具有强烈的道德教化作用累计票房更是达到46.55亿人民币则是推动了电影业的发展拉动了消费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流浪地球》具有增进知识的作用排除B《流浪地球》更具有道德教化和刺激消费的作用而不是服务大众增加娱乐排除C《流浪地球》更具有道德教化和刺激消费的作用没有起到改变观念的作用排除D故选A7.某同学以《1899年的上海》为主题创设了下列场景其中可能被老师否决的是()A. 很多市民到商务印书馆购买新书B. 报童们在租界内兜售《申报》C. 新式学堂师生讨论近代数理知识D. 知县在县衙公堂阅读《民报》【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1899年” 结合所学可知 A项中的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 B项中的《申报》成立于1872年 C项中的近代数理知识在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新式学堂里就有了因此ABC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D项《民报》是在1905年创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8.近代某时期各地出现许多以“新”字开头的刊物如《新国民》《新社会》《新生活》《新教育》《新妇女》《新共和》等有数十种之多全国报刊面貌焕然一新由此可推知当时A. 民主革命的呼声高涨B. 民众期盼和平民主建国C.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D. 学界重视唤醒国民意识【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近代某时期出现了很多以“新”字开头的刊物结合所学可知《新青年》杂志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如材料所述运动期间出现很多“新”字开头的刊物知识分子们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重视解放人们思想唤醒人们关注国家危亡的国民意识故D符合题意材料中以“新”字开头的刊物与民主革命无关故排除A 材料与民众期盼和平民主建国无关故排除B 材料未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传播情况故排除C.9.晚清民初的竹枝词体制短小文字浅显、通俗易懂展现了中国人面对新生事物的所见所闻如“万里语言同一室华洋消息往来便”描述的是()A. 报纸B. 电报C. 电影D. 广播【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万里语言同一室华洋消息往来便”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B项说法正确故B正确A项说法不适于“体制短小” CD两项说法不适于“华洋消息往来便” 故ACD错误10.1874年1月29日《申报》发表题为《记新式小车》的评论道“其车来于东洋……若与本地之独轮车相比则亦有长有短者其所短者在于仅能载一人而其长处则于坐者较便且小车粗陋自尊者多不屑于乘焉……”此“新式小车”是指()A. 人力车B. 自行车C. 三轮车D. 电动车【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其车来于东洋”、“其所短者在于仅能载一人而其长处则于坐者较便且小车粗陋自尊者多不屑于乘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BC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D是无关项排除故选A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四幅漫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支付手段也从传统的现金到现代的刷卡、移动支付、刷脸支付等多种方式朱慧卿漫画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两张或两张以上图片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选择图一图二)论述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质供应的紧张局面城乡居民只有持票证到供销社才能买到日用生活品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对外开放的发展生产力得到解放物资供应逐步丰富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百货商场逐渐取代供销社成为人们新的购物场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购物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示例二论题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选择图一、二四)论述 20世纪70年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可以去商场自由购物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快速崛起网络购物拓宽了人们的购物渠道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综上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购物方式【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从图一购物到供销社到图二购物到商场可得出论题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论述可从“一五”计划后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物质匮乏说明图一城乡居民只有持票证到供销社才能买到日用生活品可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力解放、物资供应逐步丰富、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说明百货商场成为人们新的购物场所最后进行总结人们购物方式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商务印书馆大事记(部分)从表中的历史信息围绕一个主题提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商务印书馆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阐述 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 进行教育改革兴办新式学堂商务印书馆编印“最新教科书” 推动我国近代自编教科书的进程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商务印书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编印《共和国教科书》 1919年商务印书馆编印《新体国语教科书》在教科书白话文改革中起到了率先作用此外商务印书馆还编撰、出版《新字典》《辞源》等辞典成为学生和广大读者学习研究的工具书也适应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综上所述商务印书馆不断适应新的历史潮流编辑出版教科书和工具书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作了重要贡献示例二观点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推手阐述 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提倡西学各种新思想逐渐传播开来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中国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出版机构适应了时代的潮流在历代出版人和知识分子的不断努力下相继印刷、出版了《外交报》、《天演论》、《法意》、《共和国教科书》、《世界共和国政要》等大量报刊、译著和教科书逐渐成为近代传播西学、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平台制造舆论不断开启民智唤醒了民众觉悟推动了社会进步综上所述商务印书馆通过印刷出版报刊译著和教科书传播近代进步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示例三观点善于抓住机遇是商务印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阐述 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商务印书馆创办 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 进行教育改革新式教科书的需求大增商务印书馆抓住教育改革的新动向编印《最新教科书》随着学制的变革商务印书馆所出版之教科书亦相应进行修订以满足各学堂之需要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商务印书馆出版《共和国教科书》以适应共和国的需求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宣传“民主与科学” 提倡自话文商务印书馆发行《科学》杂志出版《新体国语教科书》同时商务印书馆积极引进外国资本与先进印刷技术大胆吸收人才任用专家学者适时调整业务、扩大经营规模综上所述在中国近代大变动时代商务印书馆努力适应新潮流善于抓住机遇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示例四商务印书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示例五商务印书馆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示例六重视技术创新是商务印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根据表中内容提炼观点然后进行论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可如根据“印刷《外交报》”“译印《各国国民公私权考》”“出版严复译《天演论》”“编印《共和国教科书》”等可知商务印书馆在传播近代思想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提炼观点“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推手” 然后根据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和作用进行论证1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当时报刊对“黄鹤楼侧一声炮响”这一事件的报道和评论?【答案】纷纷报道表明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命运由于办报人的观点、态度、见识彼此相异因此对这次起义的反应也就各不相同当时创办报刊都是清末新政的产物在“中国变乱”的标题下借外报之口宣传武昌起义的正义爱国性质和“文明”程度之高具见编者的匠心与苦心《正宗爱国报》属北方报刊反对革命比较顽固《民立报》等同情和赞扬革命立场鲜明赞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之下的中国亟需通过一场“文明”的革命改变其命运《申报》借革命党人公告变相其宣传立场【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面对武昌起义知识分子的态度不一样但是他们都关注国家命运由于办报人的观点态度和见识的差异因此对传统企业的反应各不一样当时创办报刊都是清末新政的产物在“中国变乱”的标题下借外报之口宣传武昌起义的正义爱国性质和“文明”程度之高具见编者的匠心与苦心《正宗爱国报》属北方报刊反对革命比较顽固《民立报》等同情和赞扬革命立场鲜明赞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之下的中国亟需通过一场“文明”的革命改变其命运《申报》借革命党人公告变相其宣传立场14.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据李迎远《从“他们”到“我们” 邮政如何改变英国》等上表为英国邮政的改革历程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论题英国邮政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阐述首先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都使邮政得到了巨大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使邮路范围扩展并且价格下降新技术的发明使用使邮政的业务范围得以丰富政治制度的变革也使得邮政的职能和运作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英国殖民帝国的不断扩张使邮政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英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使邮政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作答即可。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四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
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
这反映了()A.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B.城市不再具备政治、军事职能C.分封制崩溃的必然结果D.建筑技术的进步“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A项符合题意。
2.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
据此可知()A.春秋战国时“城”具有军事防御功能B.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C.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D.城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根据材料“城为保民为之也”“城者,所以自守也”等可知“城”有军事防御功能,故A项正确。
材料关于“城”的产生原因中没有涉及商业因素,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城市的经济和文化职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规划的特点,排除D项。
3.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B.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C.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D.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可知,材料反映了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及市镇,说明商品经济推动了人口流动,故A 项正确。
城镇化进程的动因是商业发展,不是聚居,排除B项。
题干未体现政府和官员政策态度变化,排除C、D两项。
4.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
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设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个小市镇了。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综合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综合复习测试题(含答案)总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二里头文化的聚落分布,由王都(大邑)、区域性中心聚落(大族邑)、次级中心聚落(小族邑)及众多村落(属邑)组成,形成金字塔式的聚落结构和众星捧月式的聚落空间分布格局。
这种格局本质上反映了()A.早期王权国家的形成B.家国一体观念的出现C.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D.国野分立的城乡之别2.秦都咸阳宫殿建筑区有较为完善的陶水管道、排水池以及散水等遗物遗迹;汉代长安城内的宫殿、官署、邸第、里居等有众多井台,普遍饮用井水;秦汉时期的厕所有“厕”、“囿”“涵”“清”“轩”“更衣之室”等众多名称。
这反映秦汉时期()A.国家组织能力增强B.城市的生活服务设施丰富C.居民卫生意识提高D.政府重视民众的日常生活3.隋文帝建立新都大兴城.皇宫、政府机构位于高坡之上,皇城“不设杂居”,使得“公私有辨,风俗齐整”;各区域有明确界线,使得“坊有墉(墙),墉有门,逮亡奸伪无所容足。
”全城划分为109坊和东、西两市。
大兴城的布局设计反映出()A.当时城市治安问题严重B.坊市界限已经被完全打破C.实用与安全并重的理念D.城市建设中突出民本思想4.下图为1800年—2015年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反映了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下列有关世界城镇化进程的解释正确的是()注:上图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A.1800―1850年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各国政府不重视城镇化建设B.1850—1925年迅速增长的原因是欧美国家推动亚非拉城镇化C.1925—1950年增长较快的原因是持久和平与稳定的世界环境D.1950—2015年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加快5.下图为元大都街道胡同复原图,据此可知,当时()A.城市人口大量增加B.胡同地摊经济潜滋暗长C.城市经济沿袭前代D.城市建设体现蒙古风格6.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综合练习卷
第四单元综合练习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现代以后,服饰的转变趋势是( )①美观②适体③方便④平民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2.下列有关中国近代服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近现代服饰逐渐向平民化发展B.西装在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C.男女服饰呈现出单一化的局面D.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流行开来答案:C3.20世纪50~60年代,苏式服装一度备受青睐主要取决于( )A.新中国与美国关系紧张B.反资反封建的社会大背景C.广大人民追求艰苦朴素D.苏式服装体现了时代潮流答案:B4.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服饰( )A.与阶级身份密切相联B.地域性差别完全消失C.趋向于完全的西式化D.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答案:D5.中国饮食文化呈现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开始于( )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50年代C.19世纪60年代D.19世纪70年代答案:A6.下列有关中国近代民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四合院是北方的典型住宅B.未曾出现完全欧化新式住宅C.石库门是上海民居的代表D.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趋向答案:B7.下列事件曾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是( )①辛亥革命②新文化运动③新中国成立④改革开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8.清末民初,旧的婚姻习俗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有( )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对②西方观念的传入③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④服饰变化的影响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A9.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中国成立后答案:D10自行车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A.18世纪前期B.18世纪中后期C.19世纪前期D.19世纪中后期答案:D11中国终于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是在( )A.1865年B.1874年C.1906年D.1924年答案:A12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 )A.19世纪60年代初B.19世纪末20世纪初C.20世纪20年代初D.20世纪30年代中期答案:C13清政府的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A.1866年B.1896年C.1908年D.1917年答案:A14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建的第一个电话交换所开通是在( ) A.1882年 B.1900年C.1906年D.1911年答案:A151873年,中国人在汉口创办的报纸是( )A.《中国日报》B.《昭文新报》C.《中外纪闻》D.《新华日报》答案:B16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 )A.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B.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C.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D.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答案:A17中华民国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电影导演有( )①郑正秋②周剑云③张石川④黎民伟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18下列影片属于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是( )A.《一江春水向东流》B.《火烧红莲寺》C.《霓虹灯下的哨兵》D.《八千里路云和月》答案:C19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是在( )A.1930年B.1950年C.1958年D.1972年答案:C20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是在( )A.1993年B.1997年C.1998年D.2003年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条件不包括()A.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B.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巩固人民民主政权C.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2.下列经济建设成就不属于“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是()A.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B.武汉钢铁公司C.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D.沈阳机床厂3.右图发生的时期是()A. 1949~1952年B. 1953~1956年C. 1958~1960年D. 1978年以后4.造成下列图中C点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大跃进”运动的展开5.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严重的“左”倾错误说明()A.中国共产党没有领导中国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B.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切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道路C.社会主义制度束缚生产力的发展D.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不足6.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A.对外开放B.经济体制改革C.经济建设D.阶级斗争7.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现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此楹联应创作于()A.1949年以前B. 1956年10月C.1966~1978年间D. 1978年以后8.1979年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为响应政府“生产自救”号召而签订秘密协议。
与之相关的信息有()①安徽等省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②当地政府实行“放宽政策”③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协议使农民获得空前大丰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强调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D.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10.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如表为1978﹣1984年中国粮食、棉花、油料作物产量变化统计表(单位百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B. 人民公社的撤销C. 土地所有权赋予农民D. 城市改革的推动【答案】A【解析】材料显示这一时期我国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的产量得到大幅增长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的结果 A项正确人民公社撤销于1983年 B项错误当时农民并未拥有土地所有权 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2.下图为1980年6月18日四川广汉向阳政府“换牌”时的场景(补拍)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经济体制改革遭遇挫折B. 拨乱反正工作基本完成C. 地方政府轻视舆论宣传D. 改革亟需解放民众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政府牌子由“向阳人民公社”换成“向阳乡人民政府” 代表着改革的发生但是整个过程“很低调” “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仍然对改革开放心存怀疑有所顾虑不敢放开手脚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体制改革遭遇挫折排除A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拨乱反正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排除C材料说明的是人们仍然对改革开放心存怀疑与地方政府轻视舆论宣传无关排除C故选D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国营企业的直接计划、对合作社和私营企业的间接计划和对部分私营、手工业、社员个体经营的市场调节过渡到对社会生产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国家市场和自由市场并存过渡到了对工农业产品流通实行国家垄断这一变化()A. 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B. 基本摆脱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C. 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左”倾思想的体现D. 是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借鉴【答案】A【解析】A.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了紧接着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执行计划管理体制在当时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新时期建设的需要B.计划管理体制是受苏联建设模式影响的结果C.材料中看不出“左”倾错误D.当时中国没有借鉴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模式故选A4.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写到中国第一个“一五”计划在1953年开始启动在预算总支出中 58.2%投入工业建设 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 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据此“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A. 完成三大改造B. 建立工业化的基础C. 实施科技强国D.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答案】B【解析】材料描绘的是“一五”计划的预算与三大改造没有关系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材料“58.2%投入工业建设”反映了“一五”计划对工业投资的比例最大体现了以工业化为中心故B正确材料描绘的是“一五”计划的预算以及在各个行业投入的比例而并没有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题意无关故C错误“一五”计划时期没有“左”倾错误的发生而1958年才在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并且题干也没有涉及到“左”倾思想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B5.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万元增为546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刊2000种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成就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5个增加到10个这反映了当时()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B. 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C. 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D. 中国科学院已成科研的领导机构【答案】C【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解除对中国的封锁排除AB项“领先”说法错误题干中的数字反映了科技领域出现了“左”的趋势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C项正确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6.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 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 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 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答案】D【解析】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体制 A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与行政区域的大小无关 B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 C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建设对资金原料的需求而推行的 D正确故选D7.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 1953年后消失 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A. 三大改造政府取缔B. 产品质优供不应求C. 经济困难物资匮乏D. 计划经济无须广告【答案】D【解析】1953年以后开始进入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到1978年以后我国又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在这期间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由政府来决定不需要激活市场作用所以没有必要打广告故D项正确ABC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故选D8.1958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A. 城市粮食供应的制约B. 农业需要更多劳动力C. 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D. 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答案】B【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1958年” 即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1958年起正在开展“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再根据“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表明农业需要更多劳动力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9.田纪云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个体私营经济曾经有相当的发展但随着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完成个体、私营经济所剩无几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个体、私营经济几乎斩尽杀绝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建立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B.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C. “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D.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经济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削弱了个体、私营经济“文化大革命”时期个体、私营经济基本消失主要是因为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过程中没有正确认识到个体、私营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并不是矛盾对立关系而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因而是“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故C选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不需要彻底消灭个体、私营经济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不需要完全消灭私有制故A选项错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只能反映材料的部分信息没有涉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态度故B选项错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并不需要完全消灭个体、私营经济故D选项错误故选C10.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个根本问题上重新恢复和确认了中共八大的正确估计十九大认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次认识都反映了()A. 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果B. 拨乱反正推动中国社会进步C. 社会发展一直忽视平衡问题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答案】D【解析】材料问的是“都” 寻找两者的共性都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故D正确AB两项是个性不是共性故排除C项错在“一直” 故排除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工业化起步的背景及当时工业化建设的特点11.(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并予以简评【答案】(1)背景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并发展但工业基础依然薄弱苏联给予了一定的援助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特点政府主导高度统一争取外援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显著增长速度较快【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到1952年尽管国民经济经过三年的时间得到了相对的恢复但是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经过五年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并发展但工业基础依然薄弱苏联给予了一定的援助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等方面概括即可特点根据材料“周恩来领导的‘一五’计划编制委员会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并赴苏联征询其意见”“‘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同世界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中国也是名列前茅的”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政府主导高度统一争取外援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显著增长速度较快【答案】(2)历史事件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简评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推动了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资金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后期改造的速度过快方式过粗一定程度上诱导了“左”倾错误的出现【解析】(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由于改造后的企业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企业内部实行了民主管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公私合营企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大提高企业利润大部分以国家所得税和企业公积金的形式转化为工业化的资金积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简评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大改造的影响等方面评价即可12.(1)依据材料概括清代台湾蔗糖生产发展的原因材料二蔗糖在1100年左右传入欧洲时价格昂贵只有富人才用得起哥伦布于1493年第二次远航时首次将甘蔗带到了美洲此后甘蔗种植园在加勒比海和巴西等地逐渐发展起来种植园首先使用美洲土著作为劳动力他们死于疾病和过度工作后从非洲运来的奴隶便填补了劳动力缺口美洲生产的蔗糖主要供应欧洲市场1650年以后蔗糖产量激增价格下跌越来越多的欧洲人伴着茶或咖啡等品尝到糖 1750年以前蔗糖的最大消费群体是富人而1850年以后英国蔗糖的消费量比150年前高出了40倍最大消费群体变为穷人一位观察家感叹英国人普遍饮用加糖的茶“普通百姓居然不得不把从地球遥远的两端所进口的两种物品当作他们的日常饮食” 加入蔗糖的茶和果酱等为工人家庭提供了大量卡路里又把女工从费时费燃料的烹调工作中解放出来蔗糖的营养价值虽然不高但却是一种廉价的能量来源为欧洲的工业化作出了贡献蔗糖成为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种植园体系所产生的收益自然流向欧洲的殖民国家德国历史学家阿诺尔德•黑伦说“自从殖民地的各种产品--尤其咖啡、蔗糖和茶叶在欧洲进入日常消费以来殖民地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其自然的结果是这一商业体系的地位愈加稳固”--摘编自美J.M.皮尔彻《世界历史上的食物》等12.(2)结合所学以“蔗糖与近代社会历史变化”为主题对以上材料进行解读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蔗糖业发展三个阶段的情况如下--摘编自罗凯《中国甘蔗糖业60年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等12.(3)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蔗糖业的发展变化趋势结合所学论述变化的原因【答案】技术、劳动力来自大陆以大陆作为重要销售市场说明国家统一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生产组织形式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析】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利用天时地利发展甘蔗种植业派人到福建学习制糖方法取回良种蔗使蔗糖产量大为提高”、“康熙统一台湾后福建等地平民到台湾谋生台湾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得到开发”、“蔗糖是台湾的主要输出品销售近济东南远资西北”、“蔗糖生产技术提高规模扩大脱离农家独家独户的家庭副业性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了实行技术分工、协作性的合作生产”等信息概括即可【答案】主题近代蔗糖的演变反映了近代社会历史变化解读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美洲的蔗糖开始出现在各地市场上但是价格较贵工业革命后蔗糖价格下降越来越多的欧洲人伴着茶或咖啡等品尝到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蔗糖也传入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解析】本小问的解读首先依据材料二可以得出主题是近代蔗糖的演变反映了近代社会历史变化然后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即可【答案】发展变化趋势蔗糖产量提高(蔗糖供应从短缺到充足)生产经营从政府控制到市场导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取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政府提高甘蔗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政府采取措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改革【解析】第一小问的趋势依据材料三的内容可以看出蔗糖产量提高生产经营从政府控制到市场导向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改革开放的内容和影响分析即可13.(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3.(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13.(3)根据材料四简要指出我国当今工业化建设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13.(4)请回答中国近现代史上近代化(或工业化)起步的标志【答案】(1)状况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开辟道路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东顾提供了客观条件群众性反帝斗争“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解析】(1)第一小问仔细分析图表数据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答案】(2)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形势和材料三的图表数据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和建国初期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即可得出答案【答案】(3)新特点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指导改革开放创造的条件【解析】(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当时国内的政策和国际环境即可得出答案【答案】(4)标志洋务运动【解析】(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使中国开始有了近代机器工业生产故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14.(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4.(2)材料二反映了发生在中国农村的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4.(3)材料三中图2到图3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怎样的转变趋势?【答案】(1)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解析】(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分析可知这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第二小问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答案】(2)历史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解析】(2)第一小问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可知这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可知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答案】(3)趋势由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解析】(3)本小问的趋势依据材料三中两幅图片可知粮票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股票反映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趋势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精品高中历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单元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2+答案
必修二 第4单元检测卷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但仅过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前提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B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C .“一五”计划的执行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2.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D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3.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4.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 人民公社化运动C. 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D. 文化大革命5.造成右图漫画中所反映的历史运动的最主要因素( )A .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B.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C.三大改造过急过粗D.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6.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是因为()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7.“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②具有“左”倾冒进的思想倾向③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④直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8.中共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有是()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②对国情认识不足③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④急于求成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9.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题1.下列关于新中国“一五”计划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该计划是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制定的B.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其显著特征C.“一五”建设成就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D.计划的完成使中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
”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3.台州闻名遐迩的医药企业——方一仁始创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历经126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A.公私合营B.承包经营C.私有化 D.中外合资4.下图反映某一时段中国工业经济成份的变化情况,“?”处反映的时段最有可能是年份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前三项合计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年19.1 1.5 0.7 21.3 6.9 71.8?年32.2 53.4 7.3 92.9 0.1 7.0A. 1927-1949年B. 1952-1956年C. 1956-1978年D. 1979-1999年5.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6.爱好历史的小王正在看李锐的回忆录书《庐山会2议实录》,其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
由于印刷问题,有几个字看不清楚,你认为“□□□”应该是A.人民公社B.大跃进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一五计划7.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
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
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9.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A、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B、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10.《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曾这样唱道:“一九七九3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歌词中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指的是()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的发展D、设立香港和澳门为特别行政区11.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的文章指出:“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
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B.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D.1978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12.下列是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照片。
解读两幅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A.工作中心都已发生转移B.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重大突破C.民主与法制建设尚待确立D.两大思想理论体系受到真诚拥护13.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说:“经历了思想解放进程的中国就像一个混血儿,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
”这种认识( )A.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立场 B.承认中国4道路已经成功C.肯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D.赞赏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融14.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15.下图为1950—1984年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
导致后来苏联与中国粮食产量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A.苏联处于寒温带,中国处于亚热带B.苏联农业集体化效率低下,中国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C.中国与苏联的农业劳动者素质不同D.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于苏联16.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观察右侧柱状图,指出该地区经贸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建立B.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5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浦东进一步开放开发的推动17.下表反映的是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A.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B.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C.国民经济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状态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18.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
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
”说明当时的中国A. 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B. 农民已获得土地的所有权C.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 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19.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20.20世纪90年代前,同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差不大。
但是自1992年后,逐渐拉开了差距。
依据下图判断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中国比印度更早实行对外开放比较项1992年比1978年增长比1949年增长国民生产总值24000亿元7.18倍──国民收入17400亿元5.78倍48.6倍6B.印度依然是国际“资本洼地”C.中国在资本市场竞争中超过印度D.中国的计划经济比重比印度更大21.下图是“1970—1993年美国、日本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步扩大 B.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的经济急剧衰退C.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D.社会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22.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
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A.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入注目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C.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史妹聚在一声小田里精耕细作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23.改革开放使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
下列内容明确体现出打破“所有制崇拜”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D.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724.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
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1979年有这样一副对联:“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借一斤斤斤不够。
”横批:“已经过去”。
这副对联说明了:( )A.对过去丰衣足食生活的怀念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已成过去C.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喜悦心情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25.生活即历史。
1992年夏天,深圳一家露天咖啡馆里,四个小伙子在聊天。
从他们聊天的内容中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A.小张说:“今年春节后不久,我在深圳有幸看到邓小平”B.小李说,“我把小平同志到深圳这件事,通过互联网发给了在美国的同学”C.小马说:“今冬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D.小赵说:“听说上海浦东可能会开发开放,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到浦东去创业。
”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6题17分,27题10分,28题23分)26.(17分)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十年的征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8材料二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材料三:深圳的变化9(1)据你推测,材料一图片中的口号反映什么历史事件?(1分)(2)材料二表明我国当时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3分)结合史实说明形成这个特点的必要性。
(4分)(3)分析材料三中左图到右图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分)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深圳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过哪些思想上的震撼?(4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社会主义改革有什么新的认识?(3分)27.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10——《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
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
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
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2分)(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4分)(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3分)(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1分)2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