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潮冲击下的近代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进程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这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思想并没有付诸实施。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图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这场洋务运动虽然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但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洋务派的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
(2)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人,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认为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他们的思想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3)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人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
尽管它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强烈的冲击。
(4)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西学思潮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西学思潮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西学思潮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扩张,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开始涌入中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西学思潮的引入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落后,并积极寻求变革和进步。
他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民主政治等思想,试图将其应用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
同时,西方思潮也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促使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其次,西学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影响。
西方思想的引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质疑。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和缺陷,主张用西方思想和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
这种思潮在五四运动时期达到了高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西学思潮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西方思想的盲目崇拜和追求导致了一些人对西方文化的误解和偏见,甚至出现了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现象。
另一方面,西方思
想并不是完全适合中国的土壤和文化传统,生搬硬套地应用西方思想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问题和困难。
总的来说,西学思潮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既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影响。
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应用西方思想时保持警惕和理性思考。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古代的近代化思潮与改革运动
中国古代的近代化思潮与改革运动中国古代的近代化思潮与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潮与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一时期的思潮与运动。
一、思潮的兴起中国古代的近代化思潮起源于明清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国家的内忧外患。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发展,他们认为,中国需要进行自我革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这些思潮主要包括“自强思潮”、“变法思潮”和“西学东渐思潮”。
自强思潮强调的是中国自身的力量,通过改革自身来应对外来的挑战。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郑成功和黄宗羲。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抗清英雄,他致力于恢复明朝的统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保卫祖国。
而黄宗羲则提出了“性理学说”,主张通过自我修养来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
变法思潮则是主张通过改革制度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和梁启超。
康有为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思想,主张在中国建立一个立宪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而梁启超则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通过变法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西学东渐思潮则是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严复和梁启超。
严复翻译了许多西方的著作,将西方的思想引入中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梁启超则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改革运动的兴起中国古代的改革运动是近代化思潮的具体实践,它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
这些改革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政治方面,改革运动主要表现为变法运动。
这些变法运动的目的是通过改革政治制度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洋务运动,这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综合性的改革运动,以改革军事为主,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分依赖外国技术和资本,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忽视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和维新变法思想)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19世纪四五十年代)⑴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在广州主持禁烟时,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编译西方书报。
编译《四洲志》。
⑵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变法思想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⑵梁启超:发表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⑶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⑷严复:翻译《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共同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⑸维新变法的作用:维新变法不仅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二、新文化运动1、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指导思想(旗帜):科学与民主。
5、主阵地:《新青年》。
6、中心:北京大学。
7、主要内容:⑴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⑵俄国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8、新文化运动的意义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创造条件;⑴进步性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③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⑵局限性: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全面否定中国文化。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一)了解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一批有识之士被洋枪洋炮惊醒,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代表人物、著作: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个人。
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历史地理著作。
3、学习内容:西方军事科技(器物层面)4、作用:①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②“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易混(错)警示】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二)了解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目的、实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表。
4、主张、口号:在“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下,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旗号。
5、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6、内容:①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代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
(代表: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③从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十年之中,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7、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了。
8、评价:①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
西潮冲击下晚清士大夫的变局观
西潮冲击下晚清士大夫的变局观孙邦华1840-98年这一时期,西潮东渐中国,既是两个世界和两种文明的第二次激烈撞击,也是世界现代化浪潮对中国的第二次冲击。
在这次西潮冲击之下,晚清社会思想观念开始发生了缓慢的嬗变。
「变局观」就是在受到西潮影响的开明士大夫中逐渐孕育出的、与传统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思想观念,一股影响久远的社会思潮,且是洋务思潮和戊戌维新思潮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一变局观是有关世界与中国形势的一种时局观,是当时的士大夫对中国所处的国际局势的认识和态度。
战争──西潮之一,它是国家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综合国力的较量。
十九世纪下半叶,日益衰落的大清帝国不断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武力侵逼,外患频仍,这一方面造成了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化(半边缘化)的深渊,另一方面打破了「天朝帝国」与「文明世界的隔绝状态」,促使部分士大夫「从历来的麻木状态中」惊醒。
变局观首先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
中国历史上尽管也曾屡次出现过外族入侵的情况,但结果是,这些外族入侵者或被强大的华夏族征服或安抚(如汉、唐等),或被先进的华夏文化所同化(如魏晋、元、清等)。
对于这些从海上而来的西方列强,一些先进的士大夫不得不惊呼是中国数千年来从未遇到的强敌,既无法战而胜之,也不能羁縻安抚,便以「变局观」来称呼这样的时代。
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谈及东南洋时指出:「红夷(即西人──引者注)东驶之舶,遇岸争岸,遇洲据洲,立城埠,设兵防,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
地气天时变,则史例亦随世而变。
」如果说魏源还只是朦胧地感觉到西方「红夷」东侵,时局因之而「变」,而与他同时代的徐继畬、黄钧宰则是最先喊出「古今之变局」论的人。
徐继畬说:「南洋诸岛国,苇航闽粤、五印度,近连西藏。
汉以后、明以前,皆为弱小番部,朝贡时通。
今则胥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此古今一大变局。
」秀才黄钧宰也认为:「初不知洋人何状,英法国何方也,乃自中华西北环海而至东南,梯琛航,中外一家,亦古今之变局哉!」非常明确地表述了外敌入侵造成时局的变化这一意蕴。
试析晚清士大夫思想近代化
试析晚清士大夫思想近代化摘要:晚清士大夫在民族危机、传统思想束缚的历史背景下艰难地开始了思想近代化进程。
并在这种危机不断加深和资本主义日渐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将这一进程推向深入。
特殊的历史与现实,既为士大夫思想近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决定了这一进程的绚丽多姿。
而士大夫阶层作为当时最富势力的阶层,其思想近代化必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动晚清社会近代化的进程,并产生深远而积极影响。
关键词:晚清士大夫思想近代化在中国的古代和近代,对知识分子的习惯称呼是“士大夫”。
长期以来,这个阶层是维护中国传统政治于不坠的坚定支柱。
当西方列强汹汹东来之时,其“坚船利炮”不仅仅粗暴地打碎了天朝上国的壁垒,还有力地冲击了士大夫阶层心灵。
由此,转变观念认识遂成为一部分思想先进的士大夫不能不直面的重要课题。
他们担当国运,挽衰世颓波于一振,由洋务、维新走向革命,最终自觉不自觉地完成了向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化。
一个多世纪以来,士大夫阶层所奋斗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思想近代化的过程。
研究晚清士大夫思想近代化进程不仅仅有利于深化我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而且对于今天加快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无裨益。
一、有利的历史与现实因素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因此,考察社会意识、人的思想的变革必须寻找其根植的深厚土壤。
我们应该看到晚清士大夫思想近代化决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着有利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的。
具体的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点:(一)“通经致用”的务实学风为士大夫思想近代化提供了开放、务实的文化心理。
清初,汉宋二学互相攻讦,视同水火。
结果,使士大夫陷入空疏无用的所谓“学问”之中,于国计民生毫无裨益。
道光间,社会的危机日益严重,一些关心社会现实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汉宋调和论,以图挽救儒学的命运,进而改变士林风气,挽救社会危机。
主张“贯经术、政事、文章为一”,“以求为有体有用之需” 。
这样,汉宋调和又自然引出“学以致用”的经世思想。
历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 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新纪元》等文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歌颂俄 国十月革命。
2、1919年5月李大钊为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较系统、完整的介绍,标志马克思主 义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在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开设唯物史 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的将来等课程。)
马克思主义者: 传播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学造器物:
1、地主阶级抵抗派:
代表人物: 时间: 主张: 活动:
具有启迪作用
学造器物:
1、地主阶级抵抗派:
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等 时间: 鸦片战争后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活动: 编译书籍 ,仿制战舰
具有启迪作用
学造器物:
2、地主阶级洋务派:
2、
3、
4、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性质: 是文化领域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积极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 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作用: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 科学的发展
3、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五四 运动的发生
局限性:
代表人物: 孙中山 时间: 19C末20C初 主张: 主张资阶革命推翻君主专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 活动: 辛亥革命 结局: 建立中华民国,但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双半状况依然
提倡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
前期: 资阶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而其中思想解放的潮流更是如汹涌澎湃的巨浪,不断冲击着旧有的观念和体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自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古老的封建帝国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他们意识到中国不能再固步自封,必须要进行变革,首先便是思想上的变革。
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组织翻译西方书刊,了解外国的情况,试图寻找抵御列强侵略的方法。
魏源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这一主张虽然还只是在器物层面上学习西方,但却打破了长期以来国人盲目自大、闭关锁国的心态,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军事和教育事业。
这一时期,虽然洋务派的思想仍局限于器物层面,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然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这一沉重的打击让更多的人开始反思,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进行制度上的变革。
于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通过变法来挽救民族危亡。
他们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倡导民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戊戌变法虽然仅仅持续了一百多天就以失败告终,但它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改革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20 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提出了“三民主义”,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过多次起义和斗争,终于在 1911 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在中国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的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强国御侮,实现国家的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先后成为主流思想。
特别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把它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的了重大的胜利。
一、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鸦片战争以前,在思想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被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加上清朝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政策,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死气沉沉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思想界开始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从而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序幕。
导致新思潮萌发的原因主要有:①随着清朝末年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一部分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主动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这就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这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到“中体西用”,到自由平等博爱,再到民主和科学,最后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最终找到了一条真正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思想领域的探索主要活动或主张认识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
7.冲击与应变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
七、冲击与应变——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融会贯通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的大门,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的失败,惊醒了沉迷于“天朝上国”幻想中的中国人。
至此,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这一历程是坎坷的,是荆棘丛生的,更是有流血牺牲的。
但仍有无数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前赴后继,无怨无悔地为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复兴积极探索。
这些不同阶级的中国人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索拯救中国的历程,正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热点关注世界大变局下的近代中国思想2022年8月19日至21日,“世界大变局下的近代中国思想”——第八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研究员说,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为人类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
但进入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如何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中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鲜明主题,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和伟大梦想。
近代中国思想发展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
近代中国处于世界大变局之中,世界历史进程及其引发的世界思潮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与思想。
在外力驱动之下,中国社会内生性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变革渐次展开,由自发逐步走向自觉,由改良逐步走向革命,由引入、学习逐步走向融合创新,由自卑屈从模仿逐步走向自主自信自强。
金民卿书记还强调,要在追寻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做到历史与当代的统一,发挥历史学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
磨尖训练材料晚清学者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1861年)中明确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而郑观应则在《盛世危言·自序》(1892年)中写道:“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1898年百日维新高潮期间,有赞成维新变法的官员将两书同时进呈光绪皇帝,光绪帝对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最为赞许,当天,下敕令印刷一二千册部送各衙门,要求签注意见。
清史中西学东渐的历史轨迹与意义
清史中西学东渐的历史轨迹与意义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西学东渐犹如一股涓涓细流,逐渐渗透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这一进程不仅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技术,更在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引发了深刻的变革。
西学东渐的开端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
当时,一些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播宗教,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他们带来了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其中,利玛窦是最为著名的传教士之一。
他与中国的学者交流合作,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介绍给中国。
例如,他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让中国人对世界地理有了新的认识。
到了清朝康熙时期,西学东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发展。
康熙皇帝本人对西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聘请西方传教士为老师,学习数学、天文等知识。
在康熙的支持下,西方的历法得到了修订和应用,同时一些西方的科学著作也被翻译引进。
然而,在清朝的大部分时间里,西学东渐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士大夫阶层普遍重视儒家经典和科举功名,对西方的新知识持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
19 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他们认识到中国在科学技术和军事方面的落后。
于是,西学东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为了自强求富,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军事装备。
建立了一批近代化的工厂和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同时,还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培养了一批具有西方知识和观念的人才。
在这一时期,西方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等知识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西方的教育制度和理念也开始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冲击。
一些新式学堂相继建立,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他们倡导改革科举制度,提倡兴民权、设议院,试图通过制度变革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它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西潮冲击下晚清士大夫的变局观
西潮冲击下晚清士大夫的变局观孙邦华1840-98年这一时期,西潮东渐中国,既是两个世界和两种文明的第二次激烈撞击,也是世界现代化浪潮对中国的第二次冲击。
在这次西潮冲击之下,晚清社会思想观念开始发生了缓慢的嬗变。
「变局观」就是在受到西潮影响的开明士大夫中逐渐孕育出的、与传统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思想观念,一股影响久远的社会思潮,且是洋务思潮和戊戌维新思潮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一变局观是有关世界与中国形势的一种时局观,是当时的士大夫对中国所处的国际局势的认识和态度。
战争──西潮之一,它是国家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综合国力的较量。
十九世纪下半叶,日益衰落的大清帝国不断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武力侵逼,外患频仍,这一方面造成了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化(半边缘化)的深渊,另一方面打破了「天朝帝国」与「文明世界的隔绝状态」,促使部分士大夫「从历来的麻木状态中」惊醒。
变局观首先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
中国历史上尽管也曾屡次出现过外族入侵的情况,但结果是,这些外族入侵者或被强大的华夏族征服或安抚(如汉、唐等),或被先进的华夏文化所同化(如魏晋、元、清等)。
对于这些从海上而来的西方列强,一些先进的士大夫不得不惊呼是中国数千年来从未遇到的强敌,既无法战而胜之,也不能羁縻安抚,便以「变局观」来称呼这样的时代。
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谈及东南洋时指出:「红夷(即西人──引者注)东驶之舶,遇岸争岸,遇洲据洲,立城埠,设兵防,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
地气天时变,则史例亦随世而变。
」如果说魏源还只是朦胧地感觉到西方「红夷」东侵,时局因之而「变」,而与他同时代的徐继畬、黄钧宰则是最先喊出「古今之变局」论的人。
徐继畬说:「南洋诸岛国,苇航闽粤、五印度,近连西藏。
汉以后、明以前,皆为弱小番部,朝贡时通。
今则胥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此古今一大变局。
」秀才黄钧宰也认为:「初不知洋人何状,英法国何方也,乃自中华西北环海而至东南,梯琛航,中外一家,亦古今之变局哉!」非常明确地表述了外敌入侵造成时局的变化这一意蕴。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对外扩张。
(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惊醒了中国的有识之士,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代表人物及阶级: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
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4.评价:(1)对当时的知识界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起了重要作用。
(2)但他们的思想主张并没有真正实施。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2.代表人物及阶级3.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4.评价:(1)客观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
(2)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
(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求富”的迷梦彻底破灭,说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行不通。
三.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1)自19世纪60年代起,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发展。
(2)19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早期维新思想。
(3)到19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维新思想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2.代表人物及阶级: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资产阶级。
3.主张:(1)政治上: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2)文化上: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3)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4.评价:(1)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改革教育,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觉醒。
(2)客观上为后来的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新文化运动1.背景:(1)袁世凯窃取大权后,在政治上准备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政治民主,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近代中国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知识梳理
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基本线索: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演变历程:(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演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思想流派。
(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序幕。
(2)洋务思想: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丰硕成果。
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高考历史 考点解读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2012高考历史考点解读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点105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1、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编译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魏源编著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展了洋务运动。
3、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逐渐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
他们政治上开国会、设议院;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商战。
4、19世纪九十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
康有为把儒家今文经学中的“三世说”和西方的进化论结合起来。
维新思想的宣传,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双方论战焦点是要不要变法维新,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1898年9月,慈禧太后代表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遭到失败。
考点106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实行专制独裁,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促进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称《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大力宣传新文化,批判封建旧文化,《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它的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愧为 的 梁 民 的 魂 国家 脊 和 族 灵
关键词 : 大夫 士 民族 危 机 思想 转 型
_ l
并 张 士 大 夫 是 中 国 的 一 个 特 殊 社 会 阶 层 。《 文 解 字 》 “ ” 说 中 士 与 步 洋 务 派 在 办 军 工 的 同时 也 创 办 民用 工 业 . 创 办学 校 , 之 “ ” 假 . 的 是 哪些 区别 于 庶 民为 王 办 事 的男 子 大 夫是 中 国 洞 主 政 湖 北 时 创 办 的 储 存 学 堂 . 事 通 指 自强 学 堂 . 元 济 兴 办 的通 艺 学 张 农 矿 分 宗 法 制 的 产 物 随 着 社 会 的发 展 变 革 士 与 大 夫 紧 密 结 合 在 一 起 堂 均 拟 将 兵 , 商 . 等 “ 门学 习 近代 中国 没 有 完 全 沦 为 列
强 的殖 民 地 与 他们 的努 力 是 分 不 开 的 。 甲午 海 战 虽然 失 败 , 也 但 让 列 强 看 到 了 . 一 1吃掉 中 国是 不 可 能 的 后 来 者 往 往 站 在 今 想 3 天 的 角度 去 苛 求 古 人 . 味 的骂 李 鸿 章 卖 国求 荣 , 不 知 李 鸿 章 一 熟 也 曾 被 称 为 “ 方 俾 斯 麦 ” 他 在 当 时 跟 外 国 交 涉 中 是 最 可 以 倚 东 . 重 的 . 谓 “ 国无 外 交 ” 为 一 个 没 落 王 朝 的 臣 子 . 只 能 落 得 所 弱 作 他 如此 下 场 倒是 那 些 “ 家 的主 人 ” 国难 当头 时 分 , 国家 与 民 国 在 其 族 于不顾 , 意享乐 , 为皇后 , 恣 同 日本 皇 后 可 以 把 首 饰 卖 掉 捐 给 海 军 买威 力 更 大 的大 口径 滑膛 炮 .中 国的 慈 禧 太 后 挪 用 海 军 军 费 为 自己办 寿 宴 , 了 享 乐 。 巨资 挖 昆 明 湖 , 称 要 在 湖 中 练 为 花 宣 海 军 F此 可 见 , 的制 度 才 是 最大 的毒 瘤 。 h 坏 国 家 的危 亡 迫 使 士 大 夫 积 极 探 索 。 张 之 洞 “ 从 中学 为 体 , 西 学 为 用 ” 立 宪 派 的立 宪 法 . 国会 . 们 一 直 在 努 力 。严 复是 中 到 开 他 国近 代 第 一 个 较 为 系统 介 绍 和 传 播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科 学 思 想 , 以 “ 学 ”“ 新 .西学 ” 反 对 “ 来 中学 ” 士人 。他 提 倡 南推 行 新式 国 民 教 的 育 .渐 进 改 良而 实 现 民 族 国家 富 强 独 立 在 他 与 孙 中 山的 一 番 交 谈 中 也得 以表 露 10 严 复在 伦 敦 值 孙 中 山来 访 . 谈 中 , 9 5年 交 严 复 建 议 中 国 的 至强 宜 先 从 教 育 人手 . 逐 步渐 进 之 法 严 氏所 据 取 之理乃 “ 国民品之劣 , 中 民智 之 卑 , 有 改 革 , 之 者 除 于 甲 者 , 即 害 将 见 之 于 乙 , 之 于 丙 者 。 发 之 于 丁 ” 以严 氏 以 为 . 为 今 之 泯 将 所 “ 计 。 急 从 教 育 着 手 . 几 逐 渐 更 新 。④ 郑 观 应 认 为 专 制 制 度 在 惟 庶 ” 历 史 上 起 到 了极 为 恶 劣 的 作 用 中 国 之 所 以 出 现 治 . 。 。 这 乱 治 乱 样 周 期 性 的 兴 替 变化 . 祸 根就 在 于 君 主 专 制 青 年 时 期 的 王 韬 其 是 个 普 通 的知 识 分 子 .他 力 图从 哲 学 的 高 度 去 解 释 当 时 中外 的 差 距 :形 而 上 者 中 国也 , 道 胜 , 而 下 者 西 人 也 , 器 胜 。” “ 以 形 以 直 到后来他上书洪秀全 。 清廷通缉 . 难 香港 , 读 西书 . 遭 避 饱 了解 西 方 的先 进 制 度 才 思 想 上 发 生 了彻 底 转 变 . 书立 说 . 对 君 主 专 著 反 制 康 有 为为 了减 小 变 法 阻 力 更 是 写 了 《 学 伪 经 考 》 《 子 改 新 ,孔 制 考 》 梁 启 超 倡 导 的 精 神 文 明取 决 于 传 统 学说 , 更 借 重 于 近 而 代 启 蒙 思 想 。 强 调 “ 想 自 由 . 论 自由 。 版 自 由 . 三 大 自 他 思 言 出 此 由者 , 惟一 切 文 明之 母 ⑤ , , , 嗣 同等 人 为 了变 法 成 功 , 实 ”康 梁 谭 组 织 政 变 . 得 “ 君 子 ” 洒 菜 市 口 , 人 对 此 多 有 微 词 , 实 使 六 血 后 其 他 们 对 当 时 的处 境 还 是 有 较 为 清 晰 的 认 识 .对 此 康 广 仁 有 过 精 辟 的论 述 这 是一 场 生 与 死 的 较 量 .变 革 意 味 着 利 益 的 重 新 分 配 . 既 得 利 益 者 不 可 能 主 动 放 弃 他 们 的利 益 。 变 是 明 知 不 可 而 政 为而 为之 . 或许 是 他 们 唯 一 的 机会 我 们 后 人 对他 们 的做 法 更 多 的应 该 是 理 解 和 敬 仰 。百 日维 新 后 . 望 的知 识 界 越来 越 多 的投 绝 向 革命 . 梁 启超 也 一 度 挺 向暴 力 推 翻 旧制 度 。所 以戊 戌 变 法 的 连 失 败 其 意 义 不 只 是 “ 明改 良在 当时 的 中 国行 不 通 ”更 多 的是 证 。 思想 的启蒙 , 其功不在小 。这是有清 以来知识分子士大夫 以天下 为 己 任 的 传 统 精 神 的 回 光 返 照 。孙 中 山先 生早 年 对 满 清 政 府 亦 抱有幻想 . 曾上 书李 鸿 章 , 到 拒 绝 。 随着 民族 危 机 的 加 深 和 对 遭 世 界 大 势 的 认 识 . 认 识 到 只 有 推 翻 腐 朽 的 满 清 政 府 , 立 共 和 他 建 才 能 解 民 于倒 悬 ,于 是 他 创 立 三 民 主 义 ,决 然 走 上 了革 命 的道 路 黄 兴 是 中 山先 生 最 志 同 道合 的革 命 同志 和 朋 友 , 后 为 了 信 最 念 与 孙 中 山分 道 扬 镳 。后 人 多对 孙 中 山 在 二 次 革 命 失 败后 重 组
提要 : 士大夫是 中国社会 的精英阶层 ,修身 , 家, 国 , “ 齐 治 平天下 ” 他们 一生的理想和 目 是 标 近代 以来 , 中国和西方 的差距 日 益
加大, 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传统士大夫精神在受到西潮冲击的同时, 适应性 的变 , 发生 化 在挽救民族危亡 关头勇于担当, 的 不
西 潮 冲 击 下 的 近 代 中 国士 大 夫 的 思 想 进 程
刘 富仓
(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 院 甘肃 _ ̄ 7 0 7 ) z , - 1 300 -1 中图分类号 : 0 K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9 5 (0 )o 0 2 — 2 10 — 2 X2 1 1一 0 4 0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 为 “ 为 官 僚 . 习道 艺 ” 一 个 社 会 群 体 。 “ 春 秋 时 期 发 展 身 学 的 从 起 来 的 ‘ 民 ’ 想 和儒 家 的 ‘ 治 主 义 ’ ‘ 爱 思 德 和 以道 自任 ’ 的实 践 精 神 ” 以及 重 大 关 头 忠于 国家 . 于 社 稷 . 护 国家 民族 利 益 的 斗 ① 忠 维 争 精 神 都 是 士 大夫 精 神 的精 髓 。 “ 志 于 道 ” 是 儒 家 赋 予 “ ” 士 这 士 的社 会 使 命 。 “ 下 有 道 . 天 以道 殉 身 , 下 无 道 , 天 以身 殉 道 ” 士 大 , 夫 阶层 是 中 国 国代 社 会 的 中 流砥 柱 . 宋 代 统 治者 更 是 提 出 “ 在 与 士 大 夫 共 治 天 下 ”士 大 夫 的 地位 上 升 到 很 高 的高 度 作 为社 会 . 的精 英 阶层 他 们 “ 则 兼 济 天 下 . 则 独 善 其 身 ” 们 高 风 亮 节 . 达 穷 他 坚 忍 不 拔 , 肩 担 道 义 . 承着 中 国的 文 化 。然 而 近代 以来 , 潮 铁 传 西 东 渐 .士 大夫 的精 神家 园 连 同 他 们 所 供 奉 的神 器 一 同被 西方 的 坚船 利炮 击 地 粉碎 本 文将 试 着 浅 论 西 潮 冲击 下 近 代 中 国 士 大
夫 的彷 徨 与 应 变
明代 始 , 央 集 权 加 强 , 太 祖 罢 相 , 分 六 部 , 内 阁 , 中 明 权 设 锦 衣 卫 网布 全 国 . 僚 士 大 夫 们 如 履 薄 冰 . 食 难 安 . 大 夫 的 人 官 寝 士
格 和 尊严 被来 自统 治 者 的 自卑 和 惶 恐 压 得 喘不 过起 来 。 满 清 入 关 , 军 机 处 , 文 字 狱 . 大夫 先 天 下 之 忧 而 忧 , 天 下 之 乐 而 设 兴 士 后 乐 的 济 世 情 怀 消 磨 殆 尽 . 能埋 首 故 纸 堆 。 一 些 与 经 邦 济 世 无 只 做 关 的 考据 士 大 夫 地 位 的 衰落 使 他 们 思 想 发 生 了一 系 列 的 变化 既 然 国家 是 皇 帝 的 个 人 私 产 , 么 天 下 兴 亡 , 夫 有 责 吗 ? 于 是 那 匹 读 书 做 官 也 就 成 了个 人 谋 生 的手 段 . 谓 “ 年 清 知 府 . 万 雪 所 十 十 花 银 ” 他 们 所 处 的 环 境 注 定 他 们 只会 有 这 样 一 些 “ 用 ” 想 实 的 法 。然 而 . 竟 中 国有 几 千 年 的 传 统 . 分 士 大 夫 未 完 全 忘 记 自 毕 部 己的 使命 “ 生 死 以 利 国家 ” 苟 当大 清 国 上 至 皇 帝 下 到 平 民沉 迷 于 泱 泱 大 国 的美 梦 时 . 西 方 早 已走 出 了 中世 纪 的 阴 霾 . 业 化 浪 潮 浩 浩 荡 荡 . 本 时 代 悄 工 资 然 而 至 。 民主 政 治 使 得 政 府 运 转 简 单 高效 , 政 成 本 低 廉 . 行 自由 让 民 众 扬 眉 吐气 , 神 焕 发 , 得 其 所 。 曾几 何 时 , 整 个 西方 仰 精 各 让 望 的 。 个 “ 人 王 ” 治 的世 界 最 理 想 的 国家 成 了反 面 教 材 伏 那 哲 统 尔 泰 曾用 热 情 的诗 句 歌 颂 中 国 的哲 人 王 .伟 大 的 国王 .黄 河 岸 “ 边 有 整 整 一 个 民族 把 你 信 仰 :在 帝 国 之 中 .你 的诗 句 是 如此 美 妙; 但要 当 心 巴 黎 会 使 你 的 月 桂 枯 黄 ” 种 制 度 的 对 抗 在 第 一 两 次 鸦 片 战 争 中高 下 立 现 这 次 实 体 的 对 抗 让 部 分 士 大 夫 开 始 睁 眼 看 世 界 龚 自珍 发 出 了 “ 劝 天 公 重抖 擞 . 拘 一格 降人 才 ” 我 不 的 呐 喊 :林 则 徐 在 此 期 间 则 广 派人 手 翻 译 西 方 书 籍 报 纸 . 了解 西 方 , 源编 写《 国图志》 魏 海 了解 世 界 大 势 。然 而 这 些 只 是 初 步 了 解, 人对 事物 的了解 是 由表及 里的 . 这些先觉者们 也不例外 , 他 们 首 先 看 到 了西 方 船 坚 炮 利 .甚 至 连 林 则 徐 一 开 始 也相 信 西 夷 的膝 盖 不 能 弯 曲 。 宜 陆 战 。士 大夫 思 想 僵 化 由此 可见 一 斑 。曾 不 国藩 . 宗 棠 在 镇 压 太 平 天 国 起 义 中领 略到 了火 器 的 威 力 . 了 左 为 勤 王 , 发捻 . 办军 事 工 业 , 谓 “ 夷 长技 以制 夷 ” 绞 创 所 师 。我 们 在 评 价 以 曾 国藩 为 代 表 的士 大夫 在镇 压 农 民起 义 时 .认 为 只 是 为 了 保大 清江 山 . 但他在 办团练 . 组建湘 军时 ,保 名教” “ 却真正 为他 赢 得 了知 识 分 子 士 大 夫 的 支持 。 “ 国数 千 年 礼 仪 人 伦 , 书 典 举 经 则 , 旦 扫地 荡尽 。岂 独 我 大清 之 变 , 开辟 以来 名 教 之 奇 边 ! ② 一 乃 ” 从 开 明官 僚 地 主 的求 强 到 “ 务 派 ” 求 富 , 们 的 认 识 进 了 一 洋 的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