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万物互相依存第一课树木与地球的和谐共生教学目标:- 了解树木与地球的重要关系- 掌握树木的特点和生长环境要求- 培养保护环境、珍惜树木的意识教学重点:- 树木与地球的重要关系- 树木的特点和生长环境要求教学准备:- PPT课件- 树木模型- 学生小组绘制的树木生长环境图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观看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树木与地球的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2. 利用PPT课件介绍树木的特点和生长环境要求,并结合树木模型进行示范和解释,引发学生的兴趣。
3.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用纸和彩笔绘制树木生长环境图,鼓励他们合作交流。
4.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树木生长环境要求的理解。
5.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树木与地球的重要关系,并让他们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6. 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强调保护环境、珍惜树木的意义和责任,并给予正面观点的奖励。
课后作业:请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树木,并写一篇观察报告,包括树木的特点、生长环境以及他们对树木的感受和保护意识。
第二单元动物的多样性与适应性第三课哺乳动物教学目标:- 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掌握常见哺乳动物的生活性和食性- 培养对动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认识教学重点:- 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哺乳动物的生活性和食性教学准备:- PPT课件- 图片资料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哺乳动物的兴趣和思考。
2. 利用PPT课件介绍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并结合图片资料进行示范和解释。
3.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身边常见的哺乳动物和它们的生活性和食性,促进互动和讨论。
4. 引导学生思考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并进一步探讨不同环境对哺乳动物的影响。
5. 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总结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并强调动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哺乳动物,写一篇短文描述它的特点、生活性和食性,并说明它如何适应所处的环境。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优秀全册教案(完美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第一单元1.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1.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
2.能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3.能进行太阳的运动于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4.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于太阳的运动有关。
5.知道完整的实验记录对结论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手电筒、竹篾、米尺、竹竿、表格、作业纸。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看见教室外面的阳光了吗?(提醒学生不可正视太阳)2.站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3.同学们能够描述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引导学生通过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来描述,借助校园里的一些参照物描述高度)4.你们还看过天空中其他位置上的太阳吗?那是在什么时候?(早晨、傍晚、中午......)二、组织讨论,总结影子变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总结出太阳运动的规律:由东向西,由低到高再到低。
影子变化的规律:由西向东,由长到短再到长。
三、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师生共同用手电筒和竹篾模拟太阳的运动。
学生做好记录。
四、画出物体的影子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己完成练习,教师选出几个学生的作业全班展示,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画之前是怎样想的。
五、猜猜时间,体验生活教师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说说分别是什么时间拍摄的,要求说出判断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课后阅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收集整理有关太阳和影子的其他知识。
2.太阳钟【教学目标】1.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3.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日晷(太阳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根据当地的维度制作太阳钟。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制作太阳钟的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引起学生科学前概念1.播放“锄禾日当午”FLASH动画.2.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诗句中是什么时间?(学生说出中午时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根据诗句中的“日当午”知道是中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
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第4课蚯蚓的选择
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
第7课改变生态瓶
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
第二单元光
第1课光和影
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第4课光的反射
第5课光与热
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第7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第8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整单元(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整单元(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本篇文章将根据小学科学教材中五年级上册苏教版的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介绍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光的基本性质和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光和色彩的认识能力。
教案设计涵盖了整个单元的课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光的基本性质,包括光的传播路径、直线传播、光能被反射和折射等概念。
2. 掌握光的主要特点,如光的颜色、光的亮度和光的方向。
3. 了解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光的利用、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等。
4. 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活动增强学生对光和色彩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重点】光的基本性质与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加强学生对光和色彩的理解,教学设计中将注重实践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借助电子白板或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内容】本单元共分为四个小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小节:光的传播路径和其他性质1. 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明白光直线传播的概念。
2. 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影响。
第二小节:光的颜色1. 学习光的颜色是由光的频率决定的。
2.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颜色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第三小节:光的亮度1. 了解光的亮度与光的强度有关。
2. 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光源的亮度。
第四小节:光的方向1. 学习光的传播是沿直线方向进行的,光线可以反射和折射。
2. 通过实验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
【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实验、观察和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光与色彩这一单元的内容。
下面是一个典型课堂的教学过程。
1. 预习导入:通过提问“太阳是如何照亮地球的?”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光与色彩的兴趣。
2. 学习活动:(1)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或视频来介绍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反射、折射的概念。
【2017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新教材全册教案
【2017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新教材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课题1: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导电性等。
2. 学会使用放大镜、电子秤等实验器材。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
2. 学会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的观察和实验。
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放大镜、电子秤、样品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等,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兴趣。
2. 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记录实验结果。
3. 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性质。
4. 练习:进行一些有关物质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课题2: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物质的分类,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物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的分类。
2. 学会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的观察和实验。
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显微镜、样品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质,思考它们的分类。
2. 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分类,记录实验结果。
3. 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分类。
4. 练习:进行一些有关物质分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第二单元:力的作用课题3:力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力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脑:3保护我们的脑》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的脑:3 保护我们的脑》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脑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脑的方法。
•学生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脑损伤因素和预防措施。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学习保护脑的方法。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制定保护脑的个人计划。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大脑,树立科学保护脑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大脑健康。
二、教学重点•脑的重要性和保护脑的方法。
•常见的脑损伤因素和预防措施。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脑健康与生活习惯的密切关系。
•帮助学生制定并实施保护脑的个人计划。
四、教学资源•脑的结构和功能图。
•视频资料:关于保护脑健康的动画或纪录片。
•实践活动材料:如模拟保护脑的小游戏、问卷调查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脑的结构和功能图,讲解脑的重要性和保护脑的方法。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脑健康与生活习惯的关系,分享保护脑的经验和做法。
•实践活动法:通过模拟游戏和问卷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保护脑的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提问导入: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脑的重要性,以及他们是否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大脑。
•引出主题:介绍本课的主题——保护我们的脑,并强调保护脑的重要性。
2. 新课学习(1)认识脑的重要性(5分钟)•展示脑的结构和功能图,简要介绍脑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脑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强调保护脑的重要性。
(2)了解保护脑的方法(10分钟)•讲解常见的脑损伤因素,如缺乏睡眠、不良饮食、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
•介绍保护脑的方法,如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等。
•播放关于保护脑健康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保护脑的方法。
(3)实践活动:模拟保护脑(10分钟)•设计模拟游戏,如“避免脑损伤陷阱”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如何避免脑损伤因素。
苏教版小学5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5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题1:我们身边的植物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2. 学会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
3. 能够辨别常见植物。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学会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搜集植物的相关信息。
*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2. 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1. 植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植物的分类及特征,讲解不同类型的植物。
3. 课堂实践:1. 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如叶子、花朵、果实等。
2.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4. 知识拓展:介绍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态保护。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植物分类及特征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观察植物形态结构的实践能力。
3. 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课题2:探索动物的世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2. 学会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
3. 能够辨别常见动物。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动物的生长过程。
2. 学会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搜集动物的相关信息。
*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2. 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1. 动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1. 动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动物的分类及特征,讲解不同类型的动物。
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空气 全套教案
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空气全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基本特征。
2. 掌握测量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基本方法。
3. 理解空气的氧气成分对生物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课本《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2. 图片和实物:大气压力计、温湿度计、氧气气球等。
3. 讲义和练题: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测量方法、空气的氧气成分的作用。
教学活动安排第一课时1. 导入:向学生介绍空气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研究空气的基本特征:使用图片和实物展示空气的存在,气味、无形、占据空间等。
3. 讨论和展示实验:使用大气压力计展示空气压力的存在并讨论。
4. 小结:总结空气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回顾空气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性。
2. 研究空气温度的测量方法:介绍使用温度计测量空气温度的原理和步骤。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教室内外的温度,并记录数据。
4. 分析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温度差异的原因。
5. 小结:总结研究到的空气温度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结果。
第三课时1. 复:回顾空气温度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结果。
2. 研究空气湿度的测量方法:介绍使用湿度计测量空气湿度的原理和步骤。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湿度计测量教室内外的湿度,并记录数据。
4. 分析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湿度差异的原因。
5. 小结:总结研究到的空气湿度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结果。
第四课时1. 复:回顾空气湿度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结果。
2. 研究空气的氧气成分对生物的重要性:介绍氧气在呼吸过程中的作用和生物的需氧量。
3. 实验演示:使用氧气气球展示氧气的存在,并观察氧气的用途。
4. 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并展开讨论。
5. 小结:总结研究到的氧气对生物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能够对空气有全面的认识,了解其重要性、基本特征以及测量方法。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了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爱好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爱好。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爱好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爱好。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有以下几种方法:1.趣味性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打造成寓教于乐的方式,例如通过介绍一些有趣的实验、科学现象或者让学生自己进行科学实验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实践性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去感受科学,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
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小实验或观察现象,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科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3.探究性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去学习,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学习科学知识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爱好的过程中,学生也需要通过学习一定的科学知识来加深对科学的认识。
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课堂,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来获取知识,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1.PBL教学法PBL,即问题驱动型学习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生真实参与的学习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研究来解决问题,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欲。
2.操作性教学法操作性教学法是指通过实践、观察、实验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取和理解科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3.合作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共同实现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学习,交流思想,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巩固科学知识一旦学生学会一些科学知识,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下面是几种巩固科学知识的方法:1.感性教学法感性教学法是通过情感、体验、美感等方面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6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6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2、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1、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2、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3、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024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包括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中的第1课《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第2课《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详细内容为: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原因及价值;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学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多样性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方法。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层次及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生物多样性?”2. 新课内容学习:(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2)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3)介绍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4)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3. 实践活动:(1)观察校园内的生物多样性,记录观察到的生物种类;(2)小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享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巩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内涵、价值及保护方法的理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1)基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2.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2)间接价值(3)潜在价值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并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建议。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整单元(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整单元(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光》是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教材内容,本文将从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光的性质,知道光是一种能够照亮物体的东西;2.认识阳光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光源,了解能够利用阳光进行晒干、照明、取暖等方面的应用;3.理解太阳直射地面时光线是直的,日落时光线呈弯的,了解日出、日落和明暗变化的原理;4.了解虹的形成原理;5.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二、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光是一种能够照亮物体的东西;2.了解阳光的作用和应用;3.理解日出、日落和明暗变化的原理;4.认识虹的形成原理;5.了解光的反射现象及其应用。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引入本单元的话题,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都使用过哪些光源。
2.展示与讲解:通过图片或实物的展示,向学生介绍光的性质、阳光的作用和应用,以及日出、日落和明暗变化的原理。
在讲解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解释,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3.实验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以加深他们对光的认识。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太阳光直射地面时光线的走向,以及日落时光线的弯曲情况;还可以进行一些与光的反射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4.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可以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多种形式的练习题,以检验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5.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些探究性任务,例如让学生调查和了解虹的形成原理,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6.总结与复习: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复习。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结性的讨论,让他们回顾所学的重点知识点,并制定学习计划,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们需要对什么是观察能力进行一定的解释。
观察能力指的是通过感官和思维能力对外界事物进行准确、全面的观察和判断的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类认知过程中最基本、最原始的认知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很多学科(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研究的基础。
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来看看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中针对观察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在第一单元教案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回忆和描述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场景,比如教室、家庭、食品等等。
老师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这些事物进行观察,并让学生记录和描述这些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物的本质和原因。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和发展观察能力。
接着,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些措施的具体作用。
要求学生回忆和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和梳理对事物的了解和认知。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全面掌握事物的属性。
例如,通过对教室的观察,学生可以了解教室的大小、空间布局、家具摆放等等。
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事物的本质和原因。
例如,老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教室里有这么多的桌子和椅子?”,让学生思考教室摆放家具的原因和意义。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培养观察能力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技能,更是学生成长和个人发展的基础。
通过观察事物、掌握属性和思考本质,学生可以逐渐发展自己的思维和认知能力,逐渐成为思维敏捷、知识丰富的人才。
因此,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世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1地球的结构1.2地球上的资源1.3地球上的气候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2.1生物的分类2.2生物与环境2.3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3.1物质的状态3.2物质的变化3.3物质的性质4.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4.1技术的发展4.2技术与生活4.3技术的利与弊5.第五单元:宇宙探索5.1宇宙的奥秘5.2太阳系5.3宇宙探索三、教学安排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第1课时地球的结构教学过程:1.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1.2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1.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作业:绘制地球结构示意图。
第2课时地球上的资源教学过程:2.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
2.2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2.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
作业: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自然资源。
第3课时地球上的气候教学过程:3.1引导学生观察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讲解气候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3.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作业: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第4课时生物的分类教学过程:4.1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
4.2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4.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分类的意义。
作业:绘制生物分类图。
第5课时生物与环境教学过程:5.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2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5.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现象。
作业:调查学校附近的生物与环境。
第6课时生物的适应与进化教学过程:6.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部分全单元教案(共7课,2023出版新教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部分全单元教案(共7课,2023出版新教材)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性质和光的传播路径。
2.了解光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对光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4.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光的性质和光的传播路径。
2.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1.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教学准备:1.学生教材《光》部分和活动手册。
2.实验材料:直尺、小镜子、透明物体(如玻璃板)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光的传播路径与光的性质(1课时)1.了解光的传播路径。
2.了解光直线传播和光的阴影。
教学重点:1.光的传播路径。
2.光直线传播和光的阴影。
教学过程:1.导入:与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光的传播路径。
2.呈现: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阴影现象。
3.讲解:解释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阴影现象。
4.活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物阴影的形状和大小,并思考形成阴影的原因。
5.小结:总结光的传播路径与光的性质。
第二课:光的反射现象(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2.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重点:1.光的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1.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阴影。
2.呈现:通过实物或图片示范光的反射现象。
(如:光线从镜子上反射)3.讲解:介绍光的反射现象,解释光的入射角和反射角以及光的反射定律。
4.实验: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测量光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并验证光的反射定律。
5.小结:总结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反射定律。
第三课:光的折射现象(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定律。
教学重点:1.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反射定律。
2.呈现:通过实物或图片示范光的折射现象。
(如:光线从水中折射)3.讲解:介绍光的折射现象,解释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以及光的折射定律。
新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生命与健康
课时一:生命来自哪里
教学目标:
- 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 探究生命的发展过程;
- 认识生命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教学内容:
- 什么是生命;
- 生命的基本特征;
- 生命的起源;
- 生命的发展过程;
- 生命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教学重难点:
- 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的概念理解;
- 生命的发展过程的探究。
教学准备:
- 课件:介绍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 视频素材:展示生命的发展过程及地球上生命的分布情况。
教学活动: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探究和
思考。
2. 提问:通过问答形式,了解学生对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的
理解。
3. 讲解:使用课件,介绍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的知识点,并
解释相关概念。
4. 探究:观看视频素材,探究生命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生命的起源和发展的关系。
5. 讨论:小组讨论生命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并汇报讨论结果。
6. 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对于生命发展的重要性。
课时二:人体呼吸系统
(省略其余课时内容)。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全册单元整理教案(共四单元)(2022秋)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全册单元整理教案(共四单元)(2022秋)【一、任务概述】本文为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单元教案的整理,包括四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整理依据2022秋季课程标准进行,旨在为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提供清晰明确的教案指导,帮助教师系统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二、第一单元敬畏大自然】【1.1 教学目标】1. 了解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感受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
2. 了解自然界中的风、水、气候等基本概念。
3. 掌握自然界中的压强、温度、声音等基本物理量的观察和测量方法。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1.2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探索自然界中的风——了解风是什么,风的产生和运动等。
2. 认识地球上的水——水的循环、水的产生、状态变化等。
3. 气候变化告诉我们什么——了解温度、气象、季节等。
4. 探索声音的奥秘——声音的产生、传播、消失等。
【1.3 教学重点】1. 探索自然界中的风。
2. 认识地球上的水。
3. 理解气候变化。
【1.4 教学难点】1. 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了解压强和温度的测量方法。
【三、第二单元探秘天体】【2.1 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中的星星和行星,认识它们的特点和组成。
2. 探索地球和月球的运动规律,加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3. 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认识它们的观测方法。
4. 培养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太阳系的组成与运行——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小行星、恒星等。
2. 地月系的运动规律——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了解月球的运动规律。
3. 观测日食和月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学习观测方法。
4. 探索星星和星座——认识星星的分类及星座的形成。
【2.3 教学重点】1. 探索太阳系的组成与运行。
2. 理解地球和月球的运动规律。
【2.4 教学难点】1.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多样性》:第1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第2节《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第二章《力的世界》:第1节《力的概念与作用》;第2节《简单机械的应用》。
3. 第三章《电的奥秘》:第1节《电的基本概念》;第2节《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4. 第四章《光的传播》:第1节《光的传播现象》;第2节《光的反射与折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与作用,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
3. 让学生了解电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4. 让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现象,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简单机械的应用、电路的组成与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力的概念与作用、电的基本概念、光的传播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工具、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挂图、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3. 示例: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学会解题方法。
4. 练习: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6.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提高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如下所示:第一章生物多样性1.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2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第二章力的世界2.1 力的概念与作用2.2 简单机械的应用第三章电的奥秘3.1 电的基本概念3.2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第四章光的传播4.1 光的传播现象4.2 光的反射与折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3)什么是电路?列举三种简单电路。
(4)简述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章:科学探究的方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主要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内容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探究活动中。
2. 能够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资料卡片、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为什么纸飞机能飞?为什么树叶会变色?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解答这些问题。
3. 讲解与示范:(1)介绍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科学探究方法。
(2)以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示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探究。
4. 课堂实践:(1)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探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
(3)小组汇报,分享实验成果。
5. 例题讲解:以“为什么纸飞机能飞”为例,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答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用所学方法解答其他科学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2. 实验设计步骤:提出问题、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结论3. 学生实验成果展示七、作业设计2. 答案:树叶变色是由于季节变化,叶绿素分解,其他色素(如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显现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将所学方法应用到生活中,探索更多科学奥秘。
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学生从植物的花、叶子的变化考虑交流。
谈话: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讲述:每种植物的习性和生命活动都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的按24小时变化着,和时钟的变化周期一样,这就是植物体内的生物钟。
3、玩手掌日晷
谈话: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课件出示手掌日晷示意图并介绍手掌日晷的使用方法。强调: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组织学生在手掌上按示意图标好代表时间的数字。
请学生到室外两人一组玩手掌日晷,并说出当时的大致时间。
三、小结:
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一单元4、看月亮
课时顺序号
1
主备教师
参备教师
集体备课时间
2017年8月28日
二次备课时间
月日
授课时间
月日第节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阐明课标依据)
1、能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2、知道月相的变化规律。
3、能真实记录月相的变化。
教学重
难点
重点: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难点:激发学生兴趣,连续一个月以上观察月相变化。
教法与
学法
讲解法、交流法、讨论法
教具与
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谈话:花到了时候自会开放,我们睡到早晨就会醒,这是为什么呢?
二、探究新知
1、了解昼夜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播放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课件。
谈话:这些植物在白天和黑夜有什么不同,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呢?
2、交流:身边植物受到昼夜影响的变化。
出示月相盒,请学生小组合作按时间顺序观察月相盒内的月相,并画出每次观察到的月相。
组织交流观察结果,明确月相的变化规律。
3、学习给月亮记日记
提问:你知道月相这样的周期性
变化一次所用的时间是多长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是一个月,我国农历的一个月就是这样规定的。
谈话:想要更准确的认识月相,我们需要进行实际的观察,那我们需要连续观察多久?给月亮记日记需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谈话:我们排的顺序是否正确,等学完这课的知识再来验证吧。
2、了解月相变化。
提问:你知道月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形状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月亮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来发光。由于月亮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地球本身也转,运行过程中,太阳、地球、月亮的位置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我们看的角度不一样,看到月亮的形状也不断发生变化。月亮圆缺不同的样子叫月相。
学生小组完成后组织交流。
3、了解古人对昼夜交替的解释
课件逐一出示古人对昼夜交替形成原因的解释,组织学生了解。
提问:地心说和日心说分别是谁提出的?这四种解释现在看来哪种是正确的?这说明了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
3、小结
我们探究出的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对这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困惑?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手电筒和竹篾分别代表太阳和太阳的运动轨迹;小标杆代表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教师提醒学生:实验中要边移动手电筒边观察小标杆的影子变化情况。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结
通过学习你对影子的变化规律有了哪些了解?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一单元2、太阳钟
课时顺序号
1
主备教师
参备教师
3、了解林奈与花钟
教师介绍林奈与花钟的的简单知识。
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一些植物开花的时间表格,谈话:我们能不能根据一些常见开花植物编制一个花钟呢?
学生分组尝试编制花钟。
组织展示、交流编制结果。
4、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课件出示教材列举的8种动物的图片。
提问:它们哪些在白天活动,夜间休息?哪些在夜间活动,白天休息?
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学生交流后,组织看课件演示,找出一天中影子的方向变化规律:西→北→东;影子的长度变化规律:长→短→长。
追问:你知道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吗?
请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讨论。
三、太阳的运动与影子变化的模
拟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图,请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方法。
提问:在这个实验中手电筒和竹篾分别代表什么?图中的小标杆代表什么?
集体备课时间
2017年8月28日
二次备课时间
月日
授课时间
月日第节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阐明课标依据)
1、知道太阳钟是利用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2、了解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及其原理。
3、能制作简易的太阳钟,并意识到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教学重
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日晷的制作原理。
难点:制作太阳钟。
教法与
学法
活动法、讲解法
课题
第一单元1、太阳和影子
课时顺序号
1
主备教师
参备教师
集体备课时间
2017年8月28日
二次备课时间
月日
授课时间
月日第节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阐明课标依据)
1、能通过观察,发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高度变化规律。
2、会测太阳的高度。
教学重
难点
重点:认识太阳在一天中的运动规律。
难点:连续观测、记录太阳的运动。
3、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教学重
难点
重点: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法与
学法
实验法、交流法
教具与
学具
橡皮泥、手电筒、
小棍、竹篾、课件
教
学
过
程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对太阳的视运动规律有了了解,现在让我们来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吧。
课件出示中国古代石晷、赤道日晷、地平日晷图片并介绍其计时原理。
2、学做太阳钟。
提问:你在不同时间观察过物体的影子吗?现在我们就来学做太阳钟吧。
课件出示简易太阳钟图片及制作方法,组织学生了解。
请学生在阳光下分组制作太阳钟。
提问:你认为我们的太阳钟是否已经制作完成了?接下来需要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需要在有阳光的每一个整点都在木棍的投影处放一块小石头做记号,并把时间记录下来。
2、学测太阳高度
教师边讲边演示用平臂叠拳法测太阳高度的具体方法。
请学生试用平臂叠拳法到室外测太阳的高度,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测量结果。
谈话:我们已经探究出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变化规律,课下请大家在一天中的早晨、中午、下午这三个不同时刻用平臂叠拳法来验证我们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吧。注意每次都一定要在同一个地点观察测量哦。
2、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
谈话:找一根棍子立在操场上,影子会是什么样子的?请大家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进行观察并做好笔记和记录时间。
谈话: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小组合作,去操场找找其它物体的影子。要注意观察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哦。
学生小组合作去操场找影子。
组织交流小组的发现。
问: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它会朝哪个方向动?它的长短又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小组交流、猜想。
提问: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你认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提问:现在我们要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你认为我们可以怎样进行实验?
学生小组讨论后组织交流确定模拟实验方法。提醒学生:实验中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尽可能地“包围”地球仪。
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发现,得出: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2、了解时差
谈话:在同一时刻,北京的太阳刚刚升起,纽约的太阳却已落下,这是怎么回事呢?
请学生用手电筒照亮地球仪上北京所在的位置,问:这会地球仪上纽约所在的的位置是亮的还是暗的?
请学生小组观察地球仪完成教材第7页填空部分内容。
提问: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定在晚上八点,当时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的观众分别在什么时候看实况直播?
教法与
学法
观察法、讲解法
教具与
学具
月相盒
教
学
过
程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谈话:这段时间大家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关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
请学生说说对月亮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画出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谈话:我们知道不同的日子里月亮会有不同的形状,请画一画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吧。
教师巡视并请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画月亮,然后请学生把这些月亮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教法与
学法
谈话法、活动法
教具与
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日出日落图片,提问:你知道太阳每天从什么方向升起?在什么方向落下?你知道太阳和影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太阳和影子。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高度
谈话:想要深入了解太阳和影子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首先对太阳进行进一步的认识。谁能描述现在太阳的位置?
教具与
学具
课件、小棍、
小石头、表
教
学
过
程
集体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