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白杨礼赞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杨礼赞》。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学会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3. 朗读与背诵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的理解。

2. 课文内涵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白杨礼赞》,提问:“礼赞”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分析白杨树的外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2)讲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3)深入挖掘课文的内涵,阐述作者对白杨树的敬仰之情。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课文的艺术特色。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愿上台展示朗读,给予评价与鼓励。

(3)组织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课文的艺术特色。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精神风貌的作文。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进行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白杨礼赞》。

(2)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白杨礼赞》。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深入解读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更好地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生命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3. 讲解与分析:(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深入解读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体验:(1)创设情景,使学生更好地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白杨礼赞》。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写一篇短文。

3. 根据课文内容,为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写一首赞美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难点:学习本文用多种手法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歌曲《小白杨》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讲授新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重点讲解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同时,穿插写作手法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课堂练习:通过口头表达、仿写句子等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白杨树特点、象征意义的理解以及对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指出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对学生写作的启示作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口头表达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仿写句子等。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以“我的家乡”为题的托物言志的短文,要求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3)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坚定、向上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3)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如何培养学生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 情感教育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白杨树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相关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资料。

4. 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白杨树旁,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案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案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杨礼赞》。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3)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3. 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白杨礼赞》。

2. 相关资料: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读课文《白杨礼赞》。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2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课文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

3.2 教师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练习4.1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美感。

4.2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6. 课后作业6.1 学生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6.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情感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中的情感。

2. 互动探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6篇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6篇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一、预习课文。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 ) 怅然( ) 惴惴不安( ) 谆谆告诫( )甘霖( ) 祈盼( ) 袅袅婷婷( ) 熠熠夺目(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枕戈待旦南辕北辙瞻前顾后温馨相濡以沫荣辱不惊踌躇二、学习新课。

1.检查作业。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A.作家说人们总是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

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

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A.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家说,这个词的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

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尊敬,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先烈的崇敬和纪念,增强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课文朗读与背诵1. 让学生朗读课文《白杨礼赞》,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

3.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第2课时:课文分析与讨论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等。

2. 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如白杨树的形象象征意义。

3.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总结课文的要点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课文例子来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采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课文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效果。

3. 课文分析与讨论: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白杨礼赞》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白杨树和作者。

3. 课文分析指导资料,包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介绍。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步骤第3课时:深入分析与写作练习1.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代表的精神。

2. 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写一篇关于自己崇拜的人或事物的赞美文章。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一、设计说明《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

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着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

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

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特别是象征),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二、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时间3课时五、课前准备(一)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1、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

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学生必然回答“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象征的定义。

投影: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其中一具体事物来表现其中一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其中一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其中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白杨礼赞》。

(2)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和归纳。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珍爱自然,保护环境。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白杨礼赞》。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3)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和归纳。

2. 教学难点:(1)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深刻内涵。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白杨礼赞》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植物。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中所描绘的白杨树的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学生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5. 拓展延伸:(1)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植物,讲述其特点和寓意。

(2)教师引导学生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思考如何关爱家乡的植物。

6.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白杨礼赞》,巩固生字词。

3. 思考如何关爱家乡的植物,从环保角度提出建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关注语音、语调、表情等。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如能够提取关键信息、概括和归纳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傲骨”、“傲然”、“参天”等。

(3)掌握课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小组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对人体操劳者的敬意,培养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白杨礼赞》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理解。

(2)课文中所传递的价值观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通过讨论、小组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对白杨树产生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 讲解生词: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5. 讨论课文: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礼赞》,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课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和对人体操劳者的敬意。

六、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 收集其他描写树木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对树木的赞美之情。

3. 观察身边的树木,写一篇短文,描述树木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白杨礼赞说课稿(共8篇)

白杨礼赞说课稿(共8篇)

《白杨礼赞》一、说教材《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

本单元是以“咏物抒怀”为主题。

《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

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并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有一条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本文是集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文章,正好适合初中生学习。

根据课文的地位和课标的要求我为本文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

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

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一的一年学习中主要注重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说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权和评价权。

3、情读体验法个性化的朗读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可以是情感认同之后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

和学生一起与课文对话,和学生一起在知识中诗意的安居,一起体验。

四、说学法“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自主学习,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课文《白杨礼赞》教案

课文《白杨礼赞》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课文《白杨礼赞》教案2. 教材版本:人教版3. 年级学科:初中语文4.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掌握生字词及其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树立环保意识。

(2)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 掌握生字词及其用法。

1. 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及其内涵。

2. 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3. 课文主题的深入探讨。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收集有关白杨树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2.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节奏和情感。

(3)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每段大意。

(4)讲解生字词,加强词汇积累。

3. 第二课时:(1)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象征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讨论课文主题,理解作者情感。

(4)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白杨礼赞》,巩固生字词。

2. 收集其他描写白杨树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3. 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爱的树的文章,体现对树木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阅读感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八、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白杨礼赞》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白杨树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 能够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白杨礼赞》,培养对大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1. 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深层含义。

2. 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引入话题: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白杨树的印象和了解。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进行课文的背诵和默写。

3.3 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4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2.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拓展。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1. 完成课文背诵任务。

2. 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个人感悟和体会。

4.2 评价1. 对学生的课文背诵进行检查和评价。

2. 对学生的个人感悟和体会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2. 学生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理解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能力。

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白杨树为例,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3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3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3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篇一1、白杨礼赞――茅盾一、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二、重点难点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三、教学设想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

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

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

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白杨礼赞预习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要点]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

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

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语文教案:白杨礼赞

语文教案:白杨礼赞

语文教案:白杨礼赞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观察、分析、综合等方法,欣赏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2)如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白杨礼赞》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白杨树的形象。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 实践环节:(1)学生进行课堂练笔,尝试运用象征手法描绘自然景物。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环保意识和担当精神。

2. 请学生课后向家人或朋友分享课文《白杨礼赞》的故事,感受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度、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

2. 学生课后作业:对环保意识和担当精神的思考,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掌握。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自然环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场景中。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白杨礼赞》教案4篇

《白杨礼赞》教案4篇

《白杨礼赞》教案4篇《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风韵,领略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树雄姿。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走近挺拔的白杨树,感受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板书:白杨礼赞二、明确目标(生齐读)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走近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四、走近课题师:文章的题目会透露给我们很多信息,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不直接叫“白杨赞”,你怎么理解“礼赞”呢?“礼赞”:崇敬地赞美。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五、整体感知——赞白杨1、师:从题目中,我们很明显知道了要赞美白杨,而且在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文中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好几处,你能找到吗?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师: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生自由发言,师明确:一线串珠抒情线索,与标题相呼应。

《白杨礼赞》教案8篇

《白杨礼赞》教案8篇

《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教案 8篇《白杨礼赞》教案 1教学目标: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

4、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

然后教师补充: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

二、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三、自学指导1、导入。

欣赏白杨的二幅图,说说自己的观感。

引入矛盾的诗《题白杨图》,说说诗歌意思。

楠木和枋木对生长条件要求比较严格而榆、枣却是耐干旱的树木。

这是作者以树喻人,羞于与娇生惯养、没有骨气的人为伍。

愿意和意志坚强的为友。

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我愿意和榆枣做伴,而羞于与楠枋为伍。

2、初读课文,你脑海中浮现了哪几幅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3、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明确: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四、互动交流一1、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2、“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明确:生长环境(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雄壮、伟大外部形象(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旺盛,力争上游内在气质(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坚强,有斗争精神这种情况可用一幅图来形象的表示如下。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从结构上去理解也可以说成是线索。

那么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学生: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互动交流二1、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学生只要合理就行。

2、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

3、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明确: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六、课堂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七、当堂训练《白杨礼赞》当堂训练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③和风吹送,()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⑤这时你()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1、选文第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了高原的哪些特点?答:2. 选出一组恰当的词语填入选文的括号内。

()A. 扑翻涌B. 映滚升C. 扑滚涌D. 扑翻升3、上文中,描写黄土高原色彩的词语是___ ________,描写范围的词语是____ ____,描写地势的词语是_____ ____。

4、文中用“无边无垠”,写出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出高原的平,还用_____ __ __写出高原的高。

5、用“||”给语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本段每一层次的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6、对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本段文字明写高原的平坦与辽阔,暗写陕甘宁边区的自然风貌,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抗日根据地的强烈感情。

B. 本段文字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壮阔的背景衬托了它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 描写了高原的平坦与辽阔,表现出陕甘宁边区自然风光的壮美,为全文情感的抒发作了渲染和铺垫。

D. 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壮阔的背景衬托它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暗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了铺垫。

答案:1. 比喻;突出了高原平坦,辽阔,色彩鲜明的特点。

2. A。

3、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4、远山的连峰就在你的脚下。

5、①②③④ || ⑤⑥第一层描绘了作者在高原上行驶所见到的景象,第二层写在高原上行驶涌起的感想。

6、 D。

八、布置回家作业1、抄写词语;2、继续背诵课文第7节;3、深读课文,体会作者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写法。

九、板书结构二、白杨礼赞生长环境雄伟、高大外部形象力争上游内部气质具有斗争精神十、教学后记《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

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

(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白杨礼赞》。

二、教学目标1、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以及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三、自学指导1、白杨树的总体形象特征是什么? 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明确:力争上游。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的? 各有什么特点?明确: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外部形态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叶: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淡青色(质朴)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四、互动交流一1、作者笔下的壮美的黄土高原有怎样的特点?作者着意描写黄土高原的用意是什么?明确:特点: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

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从从黄土高原写起?①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②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揭示了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为全文作铺垫。

五、互动交流二再读课文第7小节:思考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注意四个反问句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第1句是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第2—4句是否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四句的意思逐层加深。

第1句明确白杨树不只是树,第2句指出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3句由“农民”扩大到“守卫家乡的哨兵”,第4句则进一步指出白杨树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愈来愈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这四个句子,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内容,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

六、互动交流三1、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明确:茅盾同志曾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表明作者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因此,写楠木深化了中心,并不偏离题意。

七、课堂小结1、“不平凡”三字既是文章的抒情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2、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3、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八、当堂训练《白杨礼赞》随堂练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1.选文从哪几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从哪几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两段文字都是赞美白杨树的,为什么开始指代用“那”,后边两处用“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简析四个反问排比句,是怎样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章结尾写楠木的目的何在?结尾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外形、色彩、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