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白杨礼赞教案
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
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三、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
(1)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白杨树的了解和印象。
2. 阅读理解: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白杨礼赞》。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合作探讨,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欣赏与讨论:
(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2)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中的美词佳句的欣赏和感悟。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4. 朗读与背诵:
(1)学生齐读课文《白杨礼赞》。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并对背诵情况进行评价。
5. 总结与拓展:
《白杨礼赞》教案
四、合作探究 核心问题 (一)作者从哪些方面 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提示: 提示 1、 它的生长环境如何? 2、 外形特征、 内在精神又如 何? 核心问题( ): 核心问题(二):《白杨礼赞》 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 说说白 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提示: 1、在语段中,作者运用了哪 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文章由树 联想到了什么?这种联想是如何 展开的? 2、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 “楠 木” ,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精讲: 精讲 (一)白杨树不平凡在: 生长环境:黄土高原; 力争上游的外形: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叶 子片片向上、光滑的皮; 内在精神: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努力向上 不折不挠 (二)向学生介绍象征手法:是要把表达的 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 法。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 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 义。紧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作家想说 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1、引导学生精读 5—8 段归纳:不但象征 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 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 求上进的精神。
ຫໍສະໝຸດ Baidu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检查,导入: 检查,导入: 1、检查字词 2、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 教师加以补充、 课前预习: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 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 作背景介绍。 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 3、导入:树是我们大自然中的一道美丽的 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 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树雄姿,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尊敬,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先烈的崇敬和纪念,增强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
第1课时:课文朗读与背诵
1. 让学生朗读课文《白杨礼赞》,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
3.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第2课时:课文分析与讨论
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等。
2. 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如白杨树的形象象征意义。
3.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总结课文的要点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课文例子来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采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课文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效果。
3. 课文分析与讨论: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度。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篇一:教案
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基础上赏析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通过状物手法的讲解引导学生仿写状物散文。
教材分析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礼赞白杨树,赞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军民。作者采用象征手法,一方面是为了托物言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不能说的话,冲破国民党的文网。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故设计了以下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和背景美。通过背景材料的介
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通过当堂仿写训练的形式学习状物手法和烘托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预习阶段
1、字词整理。
2、成语积累: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旁逸斜出、纵横决荡
2、读顺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以诵读的形式品味本文的情感美。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并尝试仿写。
一、导入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作者介绍
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有三部曲();短篇小说有。“农村三部曲”()。
三、解题切入文
本文是茅盾先生所写的散文,题目为,那么什么叫做“礼赞”?——怀着敬意的赞扬
四、品味本文的情感美
1、听读课文,划出全文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
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
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
1. 课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僻字词的解释。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唤起对树木的认识,导入《白杨礼赞》的学习。
2. 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拟人、比喻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
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5. 情感体验:
让学生谈谈对白杨树的认识,分享自己与树木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环保意识和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课后抄写课文,加强朗读训练,巩固学习效果。
8.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拟人比喻
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
9. 课后反思: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0. 教学评价:
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感受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体验中华民族的正直、朴实、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理解使用欲扬先抑、铺垫、对比的手法。
4.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理解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感受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XXX曾经写过一篇关于XXX的文章。板书:XXX。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了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2.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XXX和崇敬的感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二、读课文并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初步感知课文。
一)、给下列红字注音:
大毡子(zhānzi)开垦(kāikěn)倦怠(juàndài)婆娑
(pósuō)晕圈(yūnquān)
主宰(zhǔzǎi)锤炼(chuíliàn)坦荡如砥(XXX)恹恹(XXX)潜滋暗长(qiánzī àncháng)
刹那(chànà)虬枝(qiúzhī)无边无垠(wúbiān wúyín)秀颀(xiùqí)楠木(nánmù)
二)、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字:
1.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厚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案 (1)
白杨礼赞
一、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锤炼”等字词,能准确说出“旁逸斜出”、“无边无垠”等词的意思;准
确记忆本课文学常识(作者代表作、散文文体特点);
2、通过默读朗读和速读课文对白杨树的具体形象进行分析,试着体会并说出白
杨树的象征意义;
3、通过整体阅读和重点精读品味文中关键语句(如富含感情的句子)所蕴含的
思想感情并学着归纳叙述上述语句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课堂随笔、练笔中;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索研究托物言志、烘托、象征等手法,感受作者
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学着准确抓住文章的主旨;
5、结合文章背景体会白杨树那种“质朴、坚持、力求上进”的精神,结合生活实
际,试着体会感悟并培养这种不平凡的精神。
二、学情:(三个方面)
1、文体:对于这种托物言志类散文接触较少,对其他类型的散文(写景《春》、
写人记事《背影》)接触较多;
2、手法: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已掌握了解了部分写作手法(细节描写、各种修
辞),但对托物言志、象征这类表现手法接触较少,理解分析和运用起来可能稍有难度;
3、时代背景:本篇课文所处的年代较久远,教师应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对抗战军
民的复杂感情。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1、创景激趣,诱发思维(导入)
(1)播放歌曲《小白杨》mv(故事性、画面感强),请学生谈理解(人对白杨树的感情)
(2)展示白杨树的图片,教同学们辨认白杨树(实物)
(3)检查预习: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起来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段落大意2、诵读梳理,激活思维(品味语言-以散文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为重点展开)(1)检查预习:a检查预习的勾画笔记b学生自主疏通阅读障碍c生生互查字词掌握情况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案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了解作者茅盾及其写作背景;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题及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体会作者
情感。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及
其写作背景;学会分析文章结构,体会文章的主题及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
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
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题及表现手法;品味精
彩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赞美白杨树的深层
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文章主题及表现手法,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语句,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段赞美白杨树的文字,交流分享,提高写作能力。
6.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深化理解。
六、板书设计
1. 课文结构:总分总
2. 主题:白杨树的赞美
3. 表现手法:象征、拟人、排比等
4. 重点词语:傲然挺立、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等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理解并背诵《白杨礼赞》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白杨树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 能够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1.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白杨礼赞》,培养对大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
1. 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深层含义。
2. 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第三章:教学过程
3.1 导入
1. 引入话题: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白杨树的印象和了解。
3.2 自主学习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进行课文的背诵和默写。
3.3 课堂讲解
1. 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4 小组讨论
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2.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拓展。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
4.1 作业
1. 完成课文背诵任务。
2. 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个人感悟和体会。
4.2 评价
1. 对学生的课文背诵进行检查和评价。
2. 对学生的个人感悟和体会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及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
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和主题思想。
3. 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
1. 课文中一些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领悟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表达的敬畏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主题思想。
3. 课堂讲解:
(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领悟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表达的敬畏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白杨树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5. 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树的文章,体现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 推荐阅读冰心的其他作品,如《小桔灯》等,感受作者的文学风格。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最新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为您带来了5篇《《白杨礼赞》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篇一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材分析:
(一)、概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编排上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一共有六个单元,其中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对普通人的爱、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二)、具体内容
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3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3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篇一
1、白杨礼赞
――茅盾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二、重点难点
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释题: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从大自然中观察、发现和感悟美好事物。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白杨树为题材创作一篇作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
(1)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如何理解白杨树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特点。(2)学生分享自己对白杨树的了解和印象。
(3)教师简介课文《白杨礼赞》的背景及作者。
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2)学生代表分享本组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
(1)学生闭眼想象白杨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深入体会课文情感。
5. 拓展延伸:
(1)学生以白杨树为题材,创作一篇作文。
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优秀教案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积累优美的语句。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2.品味语句蕴含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
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单独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领略白杨树的风采。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林家铺子》等。
2.背景资料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同年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初中语文八年级《白杨礼赞》多套教学设计附评课稿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分析: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
分析:《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律向上,它的叶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案4篇
《白杨礼赞》教案4篇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风韵,领略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树雄姿。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走近挺拔的白杨树,感受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板书:白杨礼赞
二、明确目标(生齐读)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走近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
《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四、走近课题
师:文章的题目会透露给我们很多信息,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不直接叫“白杨赞”,你怎么理解“礼赞”呢?
“礼赞”:崇敬地赞美。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五、整体感知——赞白杨
1、师:从题目中,我们很明显知道了要赞美白杨,而且在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好几处,你能找到吗?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
二、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三、自学指导
1、导入。
欣赏白杨的二幅图,说说自己的观感。
引入矛盾的诗《题白杨图》,说说诗歌意思。楠木和枋木对生长条件要求比较严格而榆、枣却是耐干旱的树木。这是作者以树喻人,羞于与娇生惯养、没有骨气的人为伍。愿意和意志坚强的为友。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我愿意和榆枣做伴,而羞于与楠枋为伍。
2、初读课文,你脑海中浮现了哪几幅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3、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明确: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四、互动交流一
1、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2、“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生长环境(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雄壮、伟大
外部形象(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旺盛,力争上游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坚强,有斗争精神
这种情况可用一幅图来形象的表示如下。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从结构上去理解也可以说成是线索。那么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
学生: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互动交流二
1、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学生只要合理就行。
2、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
3、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明确: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七、当堂训练
《白杨礼赞》当堂训练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
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选文第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了高原的哪些特点?
答:
2. 选出一组恰当的词语填入选文的括号内。()
A. 扑翻涌
B. 映滚升
C. 扑滚涌
D. 扑翻升
3、上文中,描写黄土高原色彩的词语是___ ________,描写范围的词语是____ ____,描写地势的词语是_____ ____。
4、文中用“无边无垠”,写出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出高原的平,还用_____ __ __写出高原的高。
5、用“||”给语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本段每一层次的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
6、对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段文字明写高原的平坦与辽阔,暗写陕甘宁边区的自然风貌,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抗
日根据地的强烈感情。
B. 本段文字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壮阔的背景衬托了它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 描写了高原的平坦与辽阔,表现出陕甘宁边区自然风光的壮美,为全文情感的抒发作了渲染和
铺垫。
D. 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壮阔的背景衬托它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暗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了铺垫。
答案:
1. 比喻;突出了高原平坦,辽阔,色彩鲜明的特点。
2. A。 3、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4、远山的连峰就在你的脚下。5、①②③④ || ⑤⑥第一层描绘了作者在高原上行
驶所见到的景象,第二层写在高原上行驶涌起的感想。 6、 D。
八、布置回家作业
1、抄写词语;
2、继续背诵课文第7节;
3、深读课文,体会作者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写法。
九、板书结构
二、白杨礼赞
生长环境雄伟、高大
外部形象力争上游
内部气质具有斗争精神
十、教学后记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白杨礼赞》。
二、教学目标
1、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以及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三、自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