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声声慢教案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联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诗;(2)理解两首诗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2)学会比较阅读,从不同角度分析两首诗的异同;(3)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欣赏美文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关注自然,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2. 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3. 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诗词的专业术语和修辞手法;2. 深入剖析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中的意境美;3. 如何运用比较阅读方法,发现两首诗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和《声声慢》,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补充,重点解析两首诗的难点问题。
5.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深入挖掘两首诗的内在联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参与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及心得体会的质量;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程度;4. 能力提升:评估学生在比较阅读、鉴赏方面的能力提升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参考资料:有关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诗词赏析的文章;3. 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背景、注释、译文的网站;4. 音频资料:两首诗的朗读音频。
李清照词两首 教学设计(醉花阴 详案)
《声声慢》1、导入:我们知道李清照的文学生涯可以分为前后两期,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的醉花阴就是她的前期作品的代表作。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最为人们称道的《声声慢》。
可以说,《声声慢》的情感内涵她所有词作中是最为厚重的,在艺术成就上,也可谓李清照在作词方面的巅峰之作。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睹它的风采。
2、朗读:先请同学们朗读一遍。
现在请同学们听一听别人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或重音。
(播放音频)。
听完朗读,你们觉得这首词包含着什么样的情绪?凄凉愁苦3、你们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4、生有感情的齐读。
师:教师点评,一般应该读得不错。
确实是凄凉愁苦,词中那几句是直言作者的凄凉和愁绪的?生: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和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师:就是这两句,读完全词,我们能大概理清作者的情感思路:开篇总说凄凉,怎么凄凉呢?作者接下来写了很多事物都让人感受到这种情绪,写道最后发现,实在是太惨了,说也说不完,还是不说了,于是才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作结。
所以,这首词,行文结构很简单,就是一个总分总的结构。
说它简单,其实很不简单。
我们来具体分析这首词。
和《醉花阴》一样,也是写愁。
不过不是开篇就点明,而是在词的末尾。
这一句,通过注释,我们知道是说“这光景(这状况),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什么光景?作者到底遭遇了什么事,看到什么景?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回到词中来寻找。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破题就是大手笔,独具匠心。
先不说其间包含的情感,光从语言形式上,就很与众不同了。
请位同学说说。
生:……(语言及情感方面)。
师:这位同学说的,和我们书上42页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课件展示42页唐圭璋语或者翻到书,解读)。
你们还是很不错的。
要相信自己的鉴赏能力。
现在简单总结一下,叠词的运用的好处:增强语言上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能起到强调作用。
例:“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联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联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作者背景比较1.1 介绍李清照与李煜的作者背景及生平经历1.2 分析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1.3 探讨两位作者的个人遭遇对诗词创作的影响第二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主题思想比较2.1 分析《醉花阴》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2.2 分析《声声慢》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2.3 比较两首诗词主题思想的异同,探讨其原因第三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诗词结构比较3.1 分析《醉花阴》的诗词结构及其特点3.2 分析《声声慢》的诗词结构及其特点3.3 比较两首诗词结构的异同,探讨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第四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词句艺术比较4.1 分析《醉花阴》的词句艺术及其特点4.2 分析《声声慢》的词句艺术及其特点4.3 比较两首诗词词句艺术的异同,探讨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第五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意象运用比较5.1 分析《醉花阴》的意象运用及其特点5.2 分析《声声慢》的意象运用及其特点5.3 比较两首诗词意象运用的异同,探讨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第六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情感表达比较6.1 分析《醉花阴》中的情感表达及其特点6.2 分析《声声慢》中的情感表达及其特点6.3 比较两首诗词情感表达的异同,探讨其对主题的作用第七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审美风格比较7.1 分析《醉花阴》的审美风格及其特点7.2 分析《声声慢》的审美风格及其特点7.3 比较两首诗词审美风格的异同,探讨其对读者的影响第八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文化内涵比较8.1 分析《醉花阴》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8.2 分析《声声慢》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8.3 比较两首诗词文化内涵的异同,探讨其对传承文化的作用第九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文学价值比较9.1 分析《醉花阴》的文学价值及其表现9.2 分析《声声慢》的文学价值及其表现9.3 比较两首诗词文学价值的异同,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第十章:《醉花阴》《声声慢》教学实践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10.2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与反思10.3 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作者背景比较解析:在比较《醉花阴》与《声声慢》的作者背景时,需要重点关注李清照与李煜的作者背景及生平经历。
(完整)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经典诵读(六)《醉花阴》《声声慢》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醉花阴》《声声慢》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醉花阴》《声声慢》教具学具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二、学习《醉花阴》《声声慢》1.小组互助学习运用“学古诗四步法”,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共同探索。
2.小组汇报成果,师生共同分析。
3.放课件,师诵读诗句。
4.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从中感悟到什么?5.介绍作者李清照。
6.指导背诵。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四、总结附古诗词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经典诵读(七)《塞下曲其二》《游子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塞下曲其二》《游子吟》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塞下曲其二》《游子吟》教具学具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二、学习《塞下曲其二》《游子吟》1.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2.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3.展开丰富的想像力,用你的语言来描绘你所想像到的画面。
4.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四、总结附古诗词塞下曲其二(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萍乡三中:刘长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李清照在早期和晚期作品的不同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③品味鉴赏词中的名句,把握词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习词人把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深刻的思想性。
②领悟婉约派词的情调,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李清照前期后期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探讨法: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3.多媒体辅助法:PowerPoint演示文稿,感知、品读、印证。
【学法】诵读、讨论、展示、评价。
【朗读方式】1、自由朗读2、齐声朗读3、指名朗读4、熟读背诵5、配乐朗诵6、范读。
【教具准备】CAI课件MP3朗读文件纸质学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案(学习活动)二、自由朗读“参考译文”。
(早读或课外)1.《醉花阴》译文: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2.《声声慢》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年级,必修4)江西景德镇昌河中学蔡兰芳一、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与风格;3、结合词人前后期创作背景,品味词中词人不同的愁苦,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4、从文本细读入手,使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诗词比较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比较词人在两首词中的不同的愁情及愁得原因,是学习两首词的重点;难点: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来达到对词人的创作与思想情感有个全面的了解,是高一的学生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比较鉴赏(文本比较、知人论世比较)、讨论、点拨、多媒体课件四、学法:让学生学会从朗诵中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学生自主鉴赏为主,探究文本,根据所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比较鉴赏和知人论世鉴赏方法。
五、教学思路:人教版必修四的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是在不同年龄阶段写的,加之年代的特殊性,处于北宋与南宋交替、外族入侵的时间。
是颇能代表她前后期的创作。
李清照,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李清照,前期享受过与丈夫相亲相爱的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美中不足却是两地分居,因此前期的作品大多在诉说对丈夫的相思之愁。
后期,北宋灭亡,李清照遭受夫死、国破、家亡,经受颠沛流离、形单影只等不幸,后期的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比前期要深、广。
为此,教授这两首词,主要抓住词的感情变化入手。
以回忆写愁的诗词来导入;再以朗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对两首词的情感进行初步感知;又从两首词所表达的“愁”情的相同和不同入手,来引导学生对两首词进行比较鉴赏,并让学生学会文本比较鉴赏和知人论世鉴赏两种方法,从而对李清照前后期创作的相同与不同,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六、课时设计: 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愁”,自古以来是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醉花阴声声慢教案
醉花阴·声声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声声慢》。
(2)理解词牌《醉花阴》的格式和特点。
(3)分析李清照的创作背景及其词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醉花阴·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李清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醉花阴·声声慢》。
(2)理解词牌《醉花阴》的格式和特点。
(3)分析李清照的创作背景及其词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把握《醉花阴·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及其词作风格。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哪些关于花的成语或诗句?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醉花阴·声声慢》,感受词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醉花阴·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醉花阴·声声慢》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对这首词的理解。
5. 拓展延伸(1)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花的古诗词?(2)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交流分享。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醉花阴·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以及李清照的词作风格。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醉花阴·声声慢》。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意境和情感,下周分享给同学。
3. 调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花的诗词、成语等,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联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联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和艺术特色。
(2)能够分析两首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文本比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内容和背景。
2. 分析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两首词的意象和手法。
2. 学会比较分析不同文本,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作者背景。
(2)简单介绍两首词的题材和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理解词意,体会作者情感。
(2)让学生分析两首词的意象、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发现两首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比较:(1)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比较两首词。
(2)教师点评并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首词。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两首词,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分析《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两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3. 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词,简要介绍其内容、作者和艺术特色,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反馈与评估:1. 在课后通过作业、提问和课堂表现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比较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文本解读能力。
3. 关注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反馈,了解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七、教学调整与改进: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李清照词《醉花阴》阅读教案——与《声声慢》比较阅读
李清照词《醉花阴》阅读教案——与《声声慢》比较阅读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宋词文化背景;3.对比两首词的不同之处,并能对两首词进行批评鉴赏;4.大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1.唐宋词的文化背景和特点2.李清照词的主题、风格和意向3.《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比较阅读1)意象和主题2)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4.审美鉴赏2)理解词中的意象、悟出其中的情感和意义3)说出自己对词作的感受和体会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2.讲授法3.问答法4.讨论法5.分析法6.比较法7.鉴赏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古代文人的兴趣爱好2)唐宋词文化背景二、讲解与分析1)李清照词的主题、风格和意向2)《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比较阅读1.意象和主题2.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3.对比和分析两首词之间的不同之处三、鉴赏和讨论2.理解词中的意象、悟出其中的情感和意义3.说出自己对词作的感受和体会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宋词的文化背景和特点、李清照词的主题、风格和意向,以及《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比较阅读。
同时,我们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全部完成,但在授课过程中,许多学生的文学背景知识和文学素养欠缺,导致理解和鉴赏上都出现了一些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再次强调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觉地去研究和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
此外,还可以采取更多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演讲和写作等,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7课《醉花阴》《声声慢》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熟练背诵这两首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两首词“愁”的区别,熟悉诗词比较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
四、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1、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合李清照的生2、学生通过贴吧、微博等网络学习平台,发现问题,研讨两首词“愁”的区别,探究诗词比较鉴赏的基本方法;
3、通过欣赏《品读》栏目视频,聆听名家解读,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个性品读,深入体会诗词的真情之美;
4、通过“头脑风暴”电脑游戏环节,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比较阅读的方法;
5、借助微课,帮助学生解决字词理解方面的困惑,使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大意,理解文本内容;
6、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将学习成果做交流展示;
7、鼓励学生将“品读李清照”系列习作研讨,相互点评,教师适当给予引导和评价。这样,学生不仅提升了习作水平,还学会了赏析文章,提高了阅读能力。
品读、讨论
观看《品读》视频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两首词的创作背景
品读诗歌,解决诗歌意象的疑难之“酒”“黄花”“黄昏”
两首词中这些意象重复出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小组合作、讨论
幻灯片出示图片、小组PPT展示
五、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设置“头脑风暴”的小游戏让大家初步感知比较阅读的方法。
在“求同辨异”的基础上发现规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声声慢》《醉花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声声慢》《醉花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酒”为线,感知其情,通过知人论世、体会声韵之美、把握意象意境等方式,理解李清照三首词的不同情感,感知其人生轨迹与人生境态。
(重点)2.研究诗词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掌握抓情感关键词、抓意象意境、抓事件典故、抓修辞手法、抓节奏韵律等读懂诗歌的技巧方法。
(难点)3.体会不同时期李清照词的不同风格,感知其因时代和命运而脉动的生命。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以来,写酒之作确实很多,对于诗人来说,一杯美酒下肚,经过反复酝酿,便可吟咏出生命的千姿百态。
比如……然而,作为一个女性,反反复复写酒的,恐怕唯有李清照一个人,我们初中就学过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人因游玩儿得开心而饮酒,心里愉悦,所以大家读得比较高兴)那么,她的酒词是不是都像《如梦令》一样,是她闲极无聊、饮酒作乐之作呢?今天我们通过她的两首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一起走进李清照的诗酒人生。
二、初读:初尝感知酒之情1.自由读《醉花阴》和《声声慢》。
初步感知节奏、音调和基调,并画出词中关于“酒”和情感的字眼。
明确:把酒、淡酒。
愁。
2.大家觉得读这两首词,速率和声调应该如何掌控?为甚么?明确:速度缓慢,声音低沉。
因为表达的都是“愁”,也就是说词人是借酒消愁。
(引导学生抓住“薄雾浓云愁永昼”和“怎一个愁字了得”)3.其实词大多是可以用来歌唱的,就像现代的流行歌曲。
所以读词要特别注意节奏,表达愁绪的词作节奏要放慢一些;除了节奏,我们还需要关注韵律,关注押韵。
大家知道这两首词分别押什么韵吗?明确:(1)《醉花阴》ou韵:开口大,情绪较饱满。
(2)《声声慢》i韵,开口小,悲戚、哭泣,诉说,有“如泣如诉”的感觉。
(一学生读《醉花阴》,教师范读《声声慢》)三、再读:再品探知酒之因【讨论交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声声慢》《醉花阴》中,词人分别借酒消何愁?酒的滋味又有什么不同?请根据表格提示、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人教版《醉花阴、声声慢 》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醉花阴、声声慢》优质课教案学生年级:初中课程名称:音乐教学主题:人教版《醉花阴、声声慢》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词《醉花阴、声声慢》的背景、作者、意义和诗歌体裁;2. 理解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蕴和美学特征;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古诗词《醉花阴、声声慢》的背景、作者、意义和诗歌体裁;2. 探究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蕴和美学特征;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探究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蕴和美学特征;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合作探究法;3. 比较分析法;4. 合唱表演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1. 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首顺口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2. 第二部分:学习(30分钟)①邀请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醉花阴、声声慢》的背景、作者、意义和诗歌体裁。
请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分享学习成果。
②学生分组探究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蕴和美学特征,学生采用讨论、发言、文献读取等方式。
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引导,确保学生的讨论的方向正确。
③合唱表演篇章,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共同合唱一遍《醉花阴、声声慢》中的一小段。
3. 第三部分:辅助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准备并演唱这一段,可以自己编写伴奏,可以进行小组演唱比赛。
教师在紧密监控的同时,对于每个小组个别指导和细节调整。
4. 第四部分:总结(5分钟)学生小组之间进行演唱展示,教师全程监控及总结。
通过本次演唱评选出最佳演唱小组,并评选出作品和个人的得分。
六、作业布置1. 学生可以在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领悟方面,结合音乐进行深入探究和自主创作;2.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写出心得体会。
七、教学反思本堂课带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入了解古诗词《醉花阴、声声慢》的背景、作者、意义和诗歌体裁,培养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醉花阴声声慢教案
醉花阴·声声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醉花阴·声声慢》这首词;(2)了解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这首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醉花阴·声声慢》;(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会珍惜当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醉花阴·声声慢》的内容;(2)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词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境的把握;(2)李清照词风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2.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3. 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醉花阴·声声慢》的内容,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醉花阴·声声慢》,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2)展示《醉花阴·声声慢》的词牌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声声慢》,理解词的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教育(1)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忧国忧民之情;(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背诵《醉花阴·声声慢》,写一篇赏析文章。
醉花阴声声慢教案
醉花阴·声声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声声慢》。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
(3)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词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分析诗词的句式和意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醉花阴·声声慢》。
(2)理解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词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
(2)体会诗词的美感和哲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醉花阴·声声慢》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醉花阴·声声慢》。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醉花阴·声声慢》,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帮助记忆和理解。
3. 字词解析:(1)解释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如“醉花阴”、“声声慢”等。
(2)解析诗词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
4. 意象与意境:(1)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等。
(2)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背诵。
(2)请学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醉花阴·声声慢》的理解和感悟。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发音和表达准确性。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优质课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公开课教案一、学习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个人生活遭遇和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掌握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②过程与方法: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学习方法:比较阅读课时安排:两课时二、教学过程1:对联导入:郭沫若先生有一幅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写的是谁?就是李清照,一位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女性。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指李清照故乡在山东济南;《漱玉集》是她的词集;《金石录》是她和丈夫赵明诚以毕生心血而成的集子(清照和明诚都酷爱收集古玩字画);“文采有后主遗风”指她文风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风格。
那么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哪些作品呢?请大家一起来背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在李清照少女时期,从词作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少女时代常常和朋友一起饮酒游玩,过着幸福无忧的快乐生活。
是呀,生活是那么美好,年轻是那么可爱。
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值得怀恋!然而,法国作家缪塞却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眼泪和愁情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
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但读到了千古文人的真性情,也读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而被词评家誉为“写愁第一高手”的李清照尤其善于写愁、写悲,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李清照,走进她的情感世界,用心灵来聆听、来感受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吧!2:易安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今山东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人教版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案
人教版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
2、理解所学词的创作的主题内容。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学会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和主题。
教学方法:阅读与感悟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课前预习: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人。
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善知文书。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修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建中靖国元年,18岁,与礼部侍郎赵廷之子赵明诚结婚。
明诚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
婚后不久赵廷之升任尚书右丞,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籍中被罢官,他对赵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
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
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多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
后又重新出仕,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随之,北宋亡。
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
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
次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
她怀着极大的痛苦敛葬丈夫,这时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将书册,金石送往洪州,准备去哪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
但洪州失陷,大部分的文物在战乱中丢失。
最后,在绍兴二年,从越州移居杭州,这一年冬天,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返回临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花阴》教学实录师:请大家看幻灯片上的这幅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这两幅对联说的是谁呢?生:李清照。
师:那你们以前学过李清照的哪些词?生:齐诵《如梦令》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醉花阴》,走进李清照的心。
师:请大家大家回顾一下李清照其人。
生1:南宋女词人。
生2:号易安居士。
生3:嫁给了学士赵明诚。
师总结:清照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师:现在让我们在诵读中初步感受此词。
(先老师配乐(《雪千寻》)范读,接着学生配乐朗读,最后听名家诵唱。
)师:读完此词,你感觉词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生(齐答):愁师:作者开篇写愁,可是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尝不了,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人写愁,而且都是写愁高手。
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前人的经典愁句。
生1: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写出愁像三千发丝一样长。
生2: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写出愁多如水。
生3: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写出愁深似海。
师:这些写愁高手,有的突出愁之长,有的突出愁之深,有的突出愁之多,那么旷世才女李清照要突出愁的什么呢?生:愁的长久。
师:那李清照的愁延续了多久呢?生1:一天,“薄雾浓云愁永昼”生2:不止一天,是几个月。
生3:应该是一年,因为词中说“佳节又重阳”。
师(总结):李清照是日也愁,夜也愁,佳节又临更添愁,夫君未归难断愁。
是愁满心房,黯然神伤。
师:一个人有了愁绪,怎么办?任由愁绪来折磨自己吗?你们有了愁会怎么排遣?众生:听音乐、看书、咆哮几声、到操场打球、拼命吃东西、和好友聊天……师:看来大家排愁法还挺多的,那你们知道古代的诗人词人最喜欢拿什么当作愁的解药呢?生(齐答):酒。
师:何以见得?生1:曹操说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生2:范仲淹写过“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生3:李白也说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师:大家都说的非常好,李清照自己也说过“把酒浇愁愈魂销,思君折人比花瘦”。
那么酒真的有那么大的威力能把李清照的愁消解掉吗?生:不能。
师:为什么?生:词的最后一句说“人比黄花瘦”,可见愁并没有排遣掉。
师:说的好,烈酒只能暂时的麻醉一下自己,让自己暂时忘却忧愁烦恼,酒醒即愁醒。
从词中看哪个字可以看出没有消解掉?愁的最终结果如何?生:瘦师:一个人整日整夜的思念,问题是不止一天,能不消瘦吗?柳永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什么意思?瘦了呗,正所谓减肤损肌,清减了小腰围。
师:瘦成什么程度?生:瘦比黄花师:人比黄花瘦,这句用到什么修辞手法?生:比喻师:比喻的构成要素有什么?生:本体、喻体、比喻词。
师:还要注意到一点,比喻句要有相似点,这一点非常重要。
大家看,人和黄花之间有什么相似点?前人喜欢以花比人,花容月貌闭月羞花,都是说女子容貌美丽;而这里以人喻花,来形容什么的?生:人的憔悴。
师: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生:落蕊的秋菊,是憔悴的,相思中的女子是憔悴的。
师:这是外型上的相似,叫做形似。
如果要体现出女子的相思消瘦,何必要用菊花呢,柳条又细又长,我们说杨柳小蛮腰,腰细呀。
这样好不好?生笑师:黄花是什么花?生:菊花师:菊花有什么特征?菊花除了外形消瘦外,还有什么意蕴没有?东篱把酒黄昏后,这一句有什么典故?生: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师:这里的采菊不指隐居,而言其清高孤傲,菊花之高洁,与其贵妇人身份相符合。
师:清代陈廷焯评价此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闷,元人往往宗之。
”接下来老师就把主动权交给你们,让大家自由发挥,说说这首词中自己最喜欢的字词句,并加以赏析。
生1:我喜欢最后三句,一个销魂很让人神伤,再加上瑟瑟西风,更添凄凉之感,最后又以花喻人,说人比黄花还瘦,简直把愁表现得让人有点心疼。
师:你真具慧眼,关于这三句还有一个“巾帼压倒须眉”的经典故事呢!据《琅嬛记》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生2:我喜欢“半夜凉初透”的“透”字,不仅写出因夜深带来的身凉,更写出词人的心凉。
生3:我喜欢前两句,作者借助了秋景和细节来表现漫漫白日孤独寂寞、百无聊赖的愁苦。
生4:我喜欢“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重阳黄昏,词人东篱独酌,酒香花美,但心愁依旧。
师(评):因为思考因为爱,大家都把自己喜欢的词句一吐为快了,而且都说的非常好。
师(总结):《醉花阴》一词,开篇点“愁”,结尾言“瘦”。
“愁”是“瘦”之因,“瘦”是“愁”之果。
秋景因心愁而倍感凄凉,心愁因形瘦而无比形象。
好一个情深深、愁浓浓的李清照。
师(结语):一首《醉花阴》,满腹闺怨情,这是李清照少妇时代的主打情怀。
下篇课文,我们将会读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体味到李清照晚年的别样心境:秋天里,亡国飘泊寡居的凄苦!二、听朗读,整体感知,说出最初感觉。
找出定下全诗情感基调的句子。
师:请用一个字说出对此词的感觉。
师:你认为哪句词定下了全诗的基调?三、知人论世,探究诗歌开篇情感美探究1:诗人到底在寻觅什么?寻觅到了没有?内心感觉怎样?怎样用声音传达?请生1:这是词人南渡后的作品。
“寻寻觅觅”时,李清照已国破家亡夫死。
词人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所以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若有所失的感觉。
生2:通过查找她的后半身经历和诗词文章,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
一是觅国家民族的前途。
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
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他们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
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
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
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
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
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
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
三是寻觅自身价值。
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一个人愁。
虽然个人已遭不幸,但她还心忧天下,为国而愁,虽历经苦难,依然倔强,依然执着。
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词人的执着、坚定和倔强。
生3:我同意第二位同学的观点。
我们小组认为冷冷清清是寻觅的效果,诗人苦苦寻觅却无人理会,无人回应,所以应读出一丝苦涩。
生4:我们小组认为“凄凄惨惨戚戚”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
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都有一定的见解。
词的一开篇,诗人就坦露自己的情感。
这种情感很真,很美。
自己已经够惨了,偏偏还心忧天下,愁国家大事。
这种悲悯的情怀,怎不让人感动唏嘘?环顾三千年封建历史,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
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岁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觅爱情之尊。
让人肃然起敬!五、再读,品味诗歌意象美。
1、品味诗歌意象美,点拨诵读。
师:中国古典诗歌特别讲究抒情的含蓄,面对自然界的月缺月圆,花开花落,文人们把自己或喜或悲的情感涂抹在他所见到的自然景物上,让自然之景充满了人的情趣,让人的心情更增添了细腻含蓄的意味,从而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诗人所选用的寄托他个人情感的自然景物即是诗歌意象。
在这首词中,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抒情?生:酒、风、雁、黄花、雨、梧桐师:这些意象都有一个修饰语,请把这些修饰语找出来:学生齐找——淡酒风急过雁黄花憔悴、细雨、梧桐师: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何说是“淡酒”?生: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体现了作者愁情之浓重。
所以读的时候要强调淡,把重音放在淡字上。
师:古代诗词中,写到“酒”的地方很多,请大家想想与酒有关的诗句。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生2: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生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纵观这些诗句,我们可以发现:酒往往与“愁”有关,人生短暂的感慨,依依惜别的情感,都要借酒浇愁。
但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何况还有凄紧的西风,更增诗人的凄凉之感。
师:我们再来看作者选取的第二个意象:风——怎敌他、晚来风急?生1:秋风是一冷色的意象,这一意象本已给人萧条、肃杀之感,再以晚急来描述,更给人以寒气逼人之感,从而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凄凉。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诗句,与风有关的有——生1: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生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生3: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师:秋风渲染了作者深重的愁情淡酒难消愁,风急又添愁,作者的视线无奈转向长空的过雁: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过雁,即南归的大雁;每到秋季,大雁都要奋力飞回故巢。
雁声凄惨,本就容易勾起人的愁绪,成群的归雁更显出词人的形单影只来;此时的大雁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不禁让词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并且,雁属候鸟,可随季节变化而南来北往,而词人却无法再次北归,这更勾起了她的国破之痛、怀乡之情。
诗人为什么要强调那大雁是“旧时相识”?生:李清照《一剪梅》中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
师:昔日的海誓山盟言犹在耳,爱人却已永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雁归何处?而爱人又魂归何处?睹物思人,却物是人非,这让诗人情何以堪啊。
总结上阕:作者为我们选取了酒、西风、雁三个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凄苦的心境。
下面请大家展开联想与想象,讨论探究,小组合作,自主解决下阕问题。
请品味黄花、梧桐、细雨这三个意象,说说它们蕴含的情感。
<>1.张焱焱:是这一句“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与上一首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个形成对比,上一首词写的是她思念自己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