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血栓形成lli
病理学血栓形成的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是病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是在血管内形成血栓的生理反应,这种血栓可以是一些凝固的血细胞、血浆蛋白和其他凝血因子的复合物。
下面详细阐述病理学血栓形成中相关的词汇和名词解释。
1.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是血液的一种成分,它在体内会自动聚集并黏附形成血栓,这个过程被称为血小板聚集。
这是血栓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还与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一组血浆蛋白物质,包括血管收缩剂、血栓素、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等。
它们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或抑制血液凝固。
3. 血栓栓塞:血栓栓塞是指血栓堆积并卡在血管内部的现象。
这会导致血液流动不畅,对相关组织和器官的营养供应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心血管系统的严重疾病。
4. 异常凝血病:异常凝血病是一种由于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疾病。
这种疾病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的过程异常,从而在血管内部形成血栓。
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血栓栓塞。
5. 抗凝血药物:抗凝血药物是指阻止血液凝固过程的药物,包括药理学上的肝素和华法林等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稀释血液或抑制凝血因子等机制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总之,病理学血栓形成的名词解释涉及多个概念和理论,其中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血栓栓塞、异常凝血病、抗凝血药物等概念非常重要。
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防血栓形成,从而减少相应的疾病风险。
凝血因子xii低于参考范围
凝血因子xii低于参考范围凝血因子XII,也称为血浆预凝物酶原(PK),是参与血液凝结过程的一种凝血蛋白。
它在血液凝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参与形成凝血酶,进而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血栓。
然而,凝血因子XII低于参考范围可能会对血液凝结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低于参考范围的凝血因子XII水平可能会导致增加出血的风险。
正常情况下,凝血因子XII的活性较低,不会暴露在血管内皮表面。
然而,当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时,凝血因子XII会被激活并转化为凝血酶。
而凝血酶进一步激活血友病因子,最终导致血液凝结。
如果凝血因子XII的水平过低,那么当血管内皮受损时,会减少凝血酶的形成,从而使血液凝结的过程受到抑制,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其次,凝血因子XII低于参考范围可能会影响血栓形成。
血栓是血液凝结过程在血管内不适当发生所导致的结果。
正常情况下,当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时,凝血因子XII会被激活并形成凝血酶,促使血栓形成。
然而,凝血因子XII水平较低时,凝血酶的生成将受到限制,血栓形成的能力也将减弱,相应地,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栓形成不足的情况,从而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血栓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凝血因子XII低于参考范围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包括遗传因素、药物影响、疾病等。
遗传因素是影响凝血因子XII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一些个体携带凝血因子XII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凝血因子XII水平的降低。
此外,一些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也可能对凝血因子XII的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疾病,如肝脏疾病、先天性凝血异常等,也可能导致凝血因子XII水平的下降。
针对凝血因子XII低于参考范围的情况,医生可能会采取一系列的治疗措施。
首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其出血和血栓的风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如果患者存在出血倾向,可能需要给予补充凝血因子XII的治疗,如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等。
如果患者存在血栓形成倾向,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来降低血液的凝结能力,防止血栓的形成。
血栓形成的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的名词解释血栓形成是医学领域中一个常见的术语,用于描述血液凝固的过程。
血栓是一种由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形成的块状物,常常堵塞了血管并干扰了正常的血液流动。
这一过程在人体内发生得十分频繁,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一、血栓形成的原理血栓形成通常包括三个阶段: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活化和纤维蛋白生成。
首先,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附近,形成血小板聚集块,以阻止血液不断流出。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保护机制,但是当这一过程异常增强或过度进行时,就会导致不必要的血栓形成。
接下来,损伤血管的细胞会释放化学物质来激活血液中的凝血机制。
这些化学物质会触发一系列的酶反应,将凝血因子转化为活化状态。
活化的凝血因子最终会引发血纤维蛋白的生成。
在最后的阶段,纤维蛋白会在伤口处聚集并形成坚固的纤维蛋白网络。
这个网络会使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在一起,并最终形成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生理和病理意义血栓形成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从生理角度来看,血栓形成是身体防御损伤的一种保护机制。
当有伤口时,血栓的形成可以快速堵塞血管,防止过多的血液流失。
这有助于促进伤口的修复和愈合。
然而,从病理角度来看,血栓形成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当血栓发生在动脉内部时,会堵塞血流,导致供应该动脉下游的组织和器官缺氧。
这可能引发心肌梗死、中风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此外,血栓还可能脱离原处并随血流到达其他部位,这被称为栓塞。
当栓塞发生在肺部血管时,被称为肺栓塞。
当栓塞发生在脑部的血管时,可能引发脑栓塞,这对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三、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对于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医学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
预防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采取适当的生活方式,包括定期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戒烟限酒。
这些措施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提高血液流动性,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另外,对于高危人群,医生可能会建议他们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简答题病理学基础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简答题病理学基础在研究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血栓到底是什么。
血栓是指在血管内形成的一种凝固块,主要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而成,通常是机体对血管损伤的一种生理性反应。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则是指在一定的情况下,机体内出现血栓的具体原因和发生过程。
血栓形成的条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来看,分别是血流状态、血管壁损伤和血液成分异常。
首先是血流状态,当血流缓慢或静止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其次是血管壁损伤,血管壁遭受到外部或内部的损伤,会导致内皮细胞释放出凝血因子和促血小板聚集的物质,从而促使血栓形成;最后是血液成分异常,某些疾病或药物会改变血液中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的平衡,使机体更容易形成血栓。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血栓形成的机制。
血栓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血栓形成、稳定和溶解。
在血栓形成的初期,血管损伤使得内皮细胞释放出促血小板聚集的物质,而受到损伤的血管壁也会释放出许多凝血酶原,这些都为血栓形成奠定了基础。
接着是血栓的稳定阶段,在这个阶段,纤维蛋白会不断地聚集,形成稳定的血栓结构。
最后是血栓的溶解,机体内有一系列的溶栓机制,例如纤溶酶等,帮助溶解早期的血栓结构。
个人理解,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过程中,了解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非常重要。
了解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对于我们掌握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预防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以上就是我所写的关于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的文章,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血栓形成在机体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理过程,它为机体提供了出血止血和伤口愈合的重要保障。
然而,当血栓形成过于频繁或过度时,就会导致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如心肌梗死、中风等,甚至危及生命。
对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进行深入了解,对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至关重要。
病理栓塞梗死lli
第四节 栓 塞 (embolism)
栓塞(embolism)
血管内出现异常物质,
随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的现象,称为栓塞
栓子(embolus)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 栓子, 如血栓、脂肪、羊水、气体、瘤细
胞等
1. 栓子的运行途径 (Paths)
●右心及V系统
肺动脉及分支
●左心和大循环A 全身动脉分支
(pulmonary infarction)
大体: 切面呈楔形, 暗红色,质较实。
镜下: 肺泡壁结构 不清,充满红细胞, 周边肺组织弥漫淤 血水肿。
(pulmonary hemorrhagic infarction)
梗死区肺泡壁结构不清,充满红细胞,周边肺组织 有弥漫淤血水肿
(intestinal hemorrhagic infarction)
●肠系膜V栓子
肝内门V分支
1. 栓子的运行途径(Paths)
●交叉性栓塞(across) 房或室间隔缺损→
栓子由压力高向另侧心腔
●逆向性栓塞(converse) 下腔V →胸腹压力↑ →下腔V小支(肝、肾)
2. 栓塞的类型(Types)
(1)
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
血栓脱落形成,最常见(99%)
√
4.比较贫血性梗死与出血性梗死异同 (发生原因、 器官特点、 病变形态、 对机体影响等方面)
1. 梗死的原因(causes)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动脉栓塞(embolism)
●动脉痉挛 (artery spasm) ●血管受压(vessel pressed) 1. 肠套叠 2. 肠扭转 3. 嵌顿疝
血栓形成的病理书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的病理书名词解释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它涉及到血液凝固系统的紊乱以及血管内膜损伤的复杂相互作用。
本文将解释一些与血栓形成相关的病理学名词,以便加深我们对该病理过程的理解。
1.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指在血管内形成血栓,包括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在血管壁上形成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栓形成有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它可以防止出血,保护受损血管;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血管堵塞,引发心脑血管病变。
血栓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始阶段和扩展阶段。
在初始阶段,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从血流中聚集到损伤部位,并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促进更多的血小板聚集。
同时,损伤部位的内皮细胞释放出一系列信号物质,吸引其他血细胞和凝血因子聚集。
在扩展阶段,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网络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血栓。
2.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它起着重要的止血作用。
在血管损伤发生时,血小板迅速聚集到受伤部位,并形成血栓的基础结构。
血小板还能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凝血酶原激酶,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
然而,当血小板聚集过度时,可以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尤其是在动脉血管中。
过度活跃的血小板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并在破裂处形成血栓,从而阻塞血管通畅。
3.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促进血液凝固的蛋白质,它们通过一系列活化和激酶反应形成凝血酶,将溶解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稳定的纤维蛋白,促成血栓的形成。
凝血因子的活性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调节,包括维生素K、肝脏功能、抗凝血剂等。
当凝血因子活性增强或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时,血液容易凝固,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 血栓溶解血栓溶解是指已形成的血栓在血液循环中被溶解。
血液中存在着纤溶酶原系统,它由组织型纤溶酶原和脂肪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质组成。
这些活性物质可以在血栓形成后被激活,将血栓分解为可溶解的产物,最终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
然而,当血栓溶解系统受到抑制或不足时,血栓无法及时溶解,导致潜在的血栓性疾病风险增加。
血栓形成名词解释病理学
血栓形成名词解释病理学
血栓形成是一种病理生理过程,指在血管内部形成血栓的过程。
血栓是由聚集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组成的固体物质,它可以阻塞血管,干扰正常的血液流动。
血栓形成通常在以下几个步骤中发生:
1.血管损伤:当血管内壁受到损伤时,內皮细胞会释放出某些物
质,如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因子。
损伤可能来自于创伤、炎
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状况。
2.血小板聚集:损伤后,血小板会粘附到血管损伤区域的內皮细
胞上,并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如血小板激活因子(如ADP和血
小板活化因子),促使其他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形成血小板栓塞。
3.凝血因子激活:损伤后,凝血因子会在血液中被激活,形成凝
血级联反应。
这个级联反应包括一系列酶的活化,如凝血酶。
凝血酶能够将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蛋白,从而
形成纤维蛋白聚集物。
4.血栓形成:纤维蛋白聚集物和聚集在一起的血小板形成一个血
栓,这个血栓可以部分或完全堵塞血管腔。
血栓可以在血管内
形成,也可以在狭窄的动脉、静脉或心腔内形成。
血栓形成内因和外因可以相互作用,导致血栓形成。
某些情况下,如血液凝固机制异常、静脉血流缓慢、血管损伤或感染等,可以促进血栓形成的发生。
血栓形成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和中风)以及深静脉血栓症等并发症。
了解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对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血栓溶解药物来干预血栓形成过程。
血栓的病理诊断标准
血栓的病理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血栓是一种由血液凝结而形成的固体结构,常见于血管内部,是很多疾病的主要病理表现之一。
血栓通常包括栓子和血栓栓,其中栓子是由于血栓形成时悬浮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颗粒聚集而形成的结块,而血栓栓则是块栓子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血栓的形成可以导致血管阻塞,进而引发心脏病、脑部缺血、肺栓塞等严重疾病,因此对血栓进行病理诊断至关重要。
血栓的病理诊断包括临床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内容。
对于怀疑患有血栓的患者,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特别是询问有无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如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者近期有外伤、手术等情况。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需要关注患者是否有肿胀、疼痛、发红等表现,这些往往是血栓形成的症状。
除了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外,实验室检查也是诊断血栓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检查项目包括凝血功能检查、D-二聚体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等。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测定等项目,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帮助判断血栓的形成和溶解情况。
D-二聚体是一种特异性的凝块溶解产物,在深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等疾病中的测定有重要意义。
超敏C 反应蛋白是一种炎症标志物,对于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也非常重要。
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血栓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波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
超声波检查包括血管超声、腔内超声等,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血栓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对于血栓形成和溶解的评估非常有帮助。
CT检查和MRI检查可以更全面地观察血管和组织的情况,对于筛查肺栓塞、评估心脏疾病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血栓的病理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
只有在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和充分诊断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控制和预防血栓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健康。
凝血因子XII与血栓形成PPT课件
14
文献报道(Kuhlig等)
视网膜静脉栓塞,FXII缺乏的发生率明显高 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 [9.3%(14/150) vs 0.07%(1/135)],尤其是 在年龄小于45岁的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 18%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9
FXII的促凝和促进纤溶功能
10
二、FXII缺乏症和血栓形成
➢说法尚不一致
11
1.FXII缺乏与血栓有关
• 先天性FXII缺乏症(Ratnoff 1955) • 临床上无出血表现 • 术前常规检查APTT延长而被发现 • 临床发现患者存在血栓形成危险
12
文献报道(Lammle)
瑞士14个FXII缺乏症家族的74名成员 FXII缺乏不引起出血 纯合缺乏者静脉血栓的发病增加
13
文献报道(Halbmayer )
复发性动、静血栓、心梗患者 103例中15例存在FXII缺乏 其中8%的静脉血栓、20%的动脉血栓FXII
缺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67%的FXII缺 乏患者有阳性血栓家族史
家 系 图
29
材料与方法
➢ 表型诊断:APTT、PT、Fg、FⅧ:C、 FⅨ:C、FⅪ:C、FⅫ:C检测
➢ 基因诊断:引物设计、PCR检测、核酸 测序
30
结果
✓ 表型检测结果:
31
结果
• 基因检测结 果
先证者的FⅫ存在46C/T多态性
先证者FⅫ存在6908G/A杂合突变
3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除FXII46C→T多态性外,FXII 基因或附近的定量特性位点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 影响FXII血浆水平和血栓易感性
病理学——血栓形成
混合血栓
圆柱状,质 地粗糙、干燥, 与血管壁粘着.
灰白色与红 褐色相间的条纹 状结构.
Hale Waihona Puke 红色血栓透明血栓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阻塞血管 栓塞 心瓣膜变形 出血
心脏和动脉在某些病理情况下也会出现血流 缓慢和涡流而形成血栓;常见于风湿性二尖瓣狭 窄时高度扩张的左心房内以及病变的动脉壁局部 膨出所形成的动脉瘤内。
血液凝固性增高
遗传性高凝状态 获得性高凝状态
(1)手术、创伤、妊娠和分娩前后: (2)DIC: (3)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
白色血栓 混合血栓 红色血栓 透明血栓
涡流产生的离心力和血流缓慢,都 会损伤内皮细胞,从而抗血小板粘集、 抗凝血和降解纤维蛋白能力降低。
血流缓慢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下肢静脉血流比上肢缓慢,血栓形成远比上 肢为多见。
静脉血栓常在血流异常缓慢的情况下发生; 多见于久病卧床和术后卧床或心力衰竭患者的下 肢深静脉或盆腔静脉,亦可伴发于大隐静脉曲张。
血流状态的改变
正常血流是分层的。
由于比重的关系,红细胞和白细胞 在血管的中轴流动,构成轴流,血小板 在其外围,周边为流得较慢的血浆,构 成边流。
这种分层的血流将血小板与血管内 膜分开,防止血小板与内膜接触和血小 板激活。
当血流缓慢或有涡流时,血小板则 进人边流,粘附于内膜的可能性大大增 加,同时凝血因子也容易在局部堆积和 活化而启动凝血过程。
反
血小板
应
胶原受体
胶原
粘性变态
释
放
α
血小板
δ
反 Ⅴ、Ⅳ、vW、纤维蛋白原、纤维连接蛋白、
应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
血栓的病理诊断标准
血栓的病理诊断标准
1. 组织学特征,血栓通常由纤维蛋白、血小板和红细胞组成。
在病理学上,血栓通常呈现为纤维蛋白聚集和血小板聚集形成的网状结构。
通过组织切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可以确定血栓的存在和类型。
2. 血栓形成部位,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可以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例如,动脉血栓通常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而静脉血栓通常发生在深静脉系统中。
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血栓的形成部位。
3. 相关临床表现,血栓形成通常伴随着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缺血,患者可能出现相应的症状,如疼痛、肿胀、发热等。
此外,血栓还可能引发相关并发症,如栓塞和血栓脱落等。
通过全面的临床表现评估,可以确定血栓的病理诊断。
4. 影像学检查,血栓的形成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来确定,如超声检查、CT、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血栓的部位、大小和形态特征,对于病理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血栓的病理诊断标准是通过组织学特征、形成部位、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评估,以确定血栓的存在和性质,为后续治疗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病理学之血栓常见考点总结
医学知识医疗招聘考试:病理学之血栓常见考点总结2015-05-27 09:35:14| 医疗卫生人才网推荐:中公医学网医疗卫生考试网中公教育专家多年来潜心研究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发现事业单位《医学基础知识》考试中屡屡见到同一个知识点的考察,不分地区和省份,可谓是全国众考官的宠儿,他就是关于“血栓”考点的考察。
本文将会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理解记忆。
其实,说到充血和瘀血,大家首先应该清楚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了解血栓形成的概念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二、熟悉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1)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心血管内皮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2)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流减慢和血流产生漩涡等改变亦有利于血栓形成。
(3)血液凝固性增加。
核心要点:1.血栓形成的条件包含三种:①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②血流状态的改变;③血流凝固性改变。
2.血栓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三、血栓的类型和形态1.白色血栓又称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形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
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素构成。
镜下呈无结构淡红色。
电镜下可见血小板轮廓,颗粒消失。
肉眼观呈灰白色小结节,表面粗糙质实,与发生部位紧密黏着。
医疗招聘考试:病理学之血栓常见考点总结(2)2015-05-27 09:35:14| 医疗卫生人才网推荐:中公医学网医疗卫生考试网2.混合血栓混合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血栓形成头部后,血流中的血小板不断被激活和黏附于血小板上,致使血小板小堆不断增大,引起其下游血流减慢和血流漩涡,从而再形成新的血小板小堆。
如此反复,形成肉眼上灰白色与红褐色交替的层状结构,称为层状血栓,即混合血栓。
外观粗糙干燥,通常紧紧黏附于受损的血管壁。
3.红色血栓为阻塞性血栓,形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血栓形成病理学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病理学名词解释血栓形成是静脉或动脉里流动的血液,由于某种原因凝固成血凝块将血管堵塞,造成堵塞的远端或近端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血栓形成主要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损伤、血液凝固性增加等三大因素,凡是能够造成三大因素的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以后,堵塞的血管如果很重要,就会造成一系列后果,比如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后,堵塞的远端肢体可能出现肿胀甚至于疼痛。
血栓形成以后可能会脱落,脱落的血栓会顺着血液流动到肺,引起严重的后果,称为肺栓塞,严重的肺栓塞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
动脉里的血栓形成以后,会造成远端缺血,缺血以后会出现脏器功能障碍。
如果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会出现心梗、心绞痛,如果是颅内血栓形成,会出现脑梗、中风。
如果肢体动脉出现血栓形成,会出现肢体远端缺血、剧烈疼痛,严重时必须截肢才能挽救生命。
血栓形成是指,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者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聚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形成可以根据体内的解剖部位分为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和微血栓。
也可以按照血栓的组成成分,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混合血栓和纤维蛋白血栓。
还有些人根据肉眼所见到的血栓颜色,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和混合血栓等等。
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增加,是形成血栓的三个重要因素。
血栓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可以造成相关供血区域内的器官、组织坏死,引发诸如脑血管病、心肌梗死等血栓性血管疾病。
最为常见的是血管的老化、血管壁的受损、血流缓慢,以及血液黏稠度不断升高的情况,这些都促成了血栓的形成。
一般来说,预防血栓要比血栓后的治疗更为重要。
血栓形成一、概念: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中某些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叫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一)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用条件。
(二)血流缓慢或涡流(三)血液凝固性增高三、血栓的类型1.白色血栓: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见于血栓的头,以及心瓣膜血栓。
血栓形成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名词解释血栓形成(thrombosis)是指在血管内或心脏内部产生固态血块的过程。
这种血栓通常由血浆中的特定蛋白质和细胞元素聚集而成,可以阻塞正常的血液流动,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液在血管壁内不正常凝结的过程。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浆中的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形成血栓所必需的蛋白质网。
这个网状结构会固化并捕捉血小板和其他细胞元素,从而形成血栓。
一旦形成,血栓可能会在血管内部游动,并且可能导致完全或部分堵塞血管。
在正常情况下,血栓形成是一个保护性的机制,可以帮助止血并修复受损血管。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血栓形成可能发生在没有明显的损伤或出血的情况下,这也被称为病理性血栓形成。
这种情况通常与凝血因子和抗凝血蛋白质之间的不平衡相关。
血栓形成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的血管内,但最常见的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动脉血栓形成(arterial thrombosis)。
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由于长时间的坐姿或缺乏运动导致血液滞留,使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动脉血栓形成通常发生在动脉内,可能会导致心脏病发作、中风或肢体坏死等严重后果。
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和肝素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定期锻炼、避免长时间久坐、保持适当的体重和戒烟,也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总之,血栓形成是一种导致血管内血块形成的病理过程。
它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中风、心脏病发作和肢体坏死等。
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栓病理学变化特点
血栓病理学变化特点
血栓病理学变化特点
血栓病理学是指血液中的凝血过程和消融过程,也是当代医学领域内
的重要研究领域。
血栓病理学变化特点通常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栓形成的初始阶段
当人体的血管遭受到损伤时,将会产生一种叫做“内皮细胞损害”的
反应。
这种反应会诱导血小板的聚集和聚合,进而形成血栓结构。
在
此过程中,血管内每个细胞的表面会有所改变,同时还会有一些新的
成分出现,如一种叫做血凝素的蛋白质,它是血栓产生的重要促进因素。
2. 血栓形成的中间阶段
在血栓形成的中间阶段,缺血和缺氧的影响将会导致血栓形成的持续
增长。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血栓的化学结构也会逐渐改变,变得更加
致密和坚固。
这时候,血管内的血浆中会出现一种叫做凝血酶的激酶,它会催化纤维蛋白的形成,从而加强了血栓的结构。
3. 血栓形成的后期阶段
在血栓形成的后期,周围组织开始消化和重构"新鲜"的血栓。
这个过
程中,负责清除异物的巨噬细胞会进入到血栓的内部,释放一系列的
溶酶体减少血栓结构的致密性。
同时,他们也会释放出一些生长因子
和三磷酸腺苷等化学物质,以促进新生纤维组织并重塑原始的血管结
构。
综上所述,了解血栓病理学变化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在纯学术领域还是在医学实践中,深入了解血栓形成的变化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常见的血栓疾病。
血栓结局-病理学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血栓结局-病理学
血栓的结局
1.软化、溶解、吸收
血栓内的红细胞崩解,纤维素也失去网状结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逐渐增强,与纤维素结合的纤维蛋白溶酶将纤维素溶解,体积较小的血栓可因此完全消失,体积较大的血栓则出现不完全溶解、脱落,形成栓子,发生栓塞。
2.机化再通
血栓形成后即有肉芽组织从血管壁长入血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逐渐将血栓完全代替,这一过程称为血栓的机化。
机化过程始于血栓形成后1-2天,较大的血栓一般需要2周左右才可完全机化,机化后血栓不再有脱落的危险。
有时血栓内的水分被吸收后,变得干燥出现裂隙,或出现不完全溶解而成裂隙,并相互吻合连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被复于裂隙表面。
近年发现血栓内的单核细胞,可向间叶细胞分化,转变成血管内皮细胞,覆盖于连通的裂隙上,形成新的血流通道,血液又可恢复流通,只是血流量较原减少。
这种原已阻塞的血管又重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
3.钙化
未软化或未完全机化的陈旧血栓,可由血中钙盐沉积而形成静脉石或动脉石。
发生机化的血栓,也可在玻璃样变基础上继发钙化。
血栓类型-病理学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血栓类型-病理学
血栓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在心血管内膜损伤处开始有血小板沉积并彼此粘集,然后依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的形成过程。
1.白色血栓(血栓头部)
静脉内膜损伤处最初沉积并粘集的血小板释出ADP,吸引更多血小板粘附,血小板间有少量纤维素,形成白色较坚实的固体块状物质。
牢固地粘附在内膜损伤处的表面。
2.混合血栓(血栓体部)
在白色血栓的下游,血流形成漩涡,流速减慢,血小板沉积并相互吻合呈分支的珊瑚状,镜下呈分支状的小梁,小梁表面有白细胞大量粘着,小梁之间因血流更趋缓慢,使凝血因子能达到较大浓度而有多量纤维素形成,构成网状,网眼内粘有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这样形成的圆柱状血栓,肉眼呈红白交替的层状,成为混合血栓。
3.红色血栓(血栓尾部)
混合血栓的下游,血流极为缓慢甚至停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出现血液凝固过程,纤维素网眼内充填按正常比例均匀分布的红、白细胞,肉眼呈暗红色,光滑湿润而有弹性,以后水分吸收,变得干燥易碎。
4.透明血栓
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DIC),微循环内形成由纤维素构成的纤维素性血栓,嗜酸性,均质透明,又称透明血栓,因其在微循环内;亦称微血栓。
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
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血栓的形成机制一、基本概念: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
血栓可以发生在体内任何部位的血管内,导致血液流动停止或血液流动淤滞。
在微循环的小血管或中等大小血管内的血栓,可见有完全堵塞血管的栓子,而在大动脉内,血栓形成往往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
静脉血栓形成的速度较快,且有延伸现象。
二、结构与分类:由于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血栓内所含的组成成份及其结构也会有所不同,临床上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血小板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组成,在栓子中可见大量的血小板聚集体,其间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网状,血小板与纤维蛋白交织在一起,在聚集体周围的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更活跃,常见于微血管内。
(2)白色血栓此类血栓内富含血小板、白细胞、纤维蛋白及少量红细胞,外观呈灰白色。
栓子表面粗糙、卷曲、有条纹。
血栓的形成与血管壁的创伤有关,故常呈现为附壁血栓,多见于动脉内。
(3)红色血栓主要成份为红细胞、白细胞、纤维蛋白及少量的血小板。
血栓与管壁黏附较疏松,易脱落而造成远端血管的血栓栓塞。
(4)混合血栓在结构上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分,头部由白色血栓形成,体部由红色血栓与白色血栓组成,尾部由红色血栓组成。
血栓头部常黏附于血管壁,形成附壁血栓。
(5)微血栓由纤维蛋白及单体构成,内含不同数量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或少量的红细胞。
外面透明,故又称为透明血栓。
多发生于前毛细血管、小动脉及小静脉,在DIC或休克发作时可见此类血栓。
(6)感染性血栓由细菌和中性粒细胞残体构成,栓子外观呈现绿色或灰黄色。
血栓可由于菌血症、血管壁的炎症或细菌所致的管壁损伤而使血管内皮抗栓能力下降所致。
三、参与血栓形成的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与认识水平的提高,血栓形成的过程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参与血栓形成的因素非常复杂,但从宏观上讲,影响到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简要介绍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 沟 炎 ---炎 性 充 血
Inflammatory hyperemia
Inflammatory hyperemia
二、瘀血(Congestion)
静脉性充血远较动脉性充血多见,具有重要的 临床和病理意义。 原因:
1. 外压 静脉受压(妊娠子宫、肿瘤)
2. 内塞 静脉腔阻塞(血栓形成、肿瘤栓子)
第二节 出血 (hemorrhage)
概念:血液由心或血管内逸出, 称为出血。
破裂性
disruptive
• 心血管外伤 • 心血管病变:主动脉瘤 • 血管壁周围病变侵蚀:肿瘤、 结核空洞、溃疡 • 静脉破裂:肝硬化 • 毛细血管破裂
漏出性 • 毛细血管通透性↑: 缺氧 中毒
transudation
动脉瘤、瓣膜病 心衰、术后久卧等易发生血栓形成
发生率:静脉高于动脉 4倍
原因:血流缓慢,静脉瓣(缓,旋涡),不能随心脏
搏动,静脉壁薄易受压,静脉血液粘性↑
3. 血液凝固性增加(blood hypercoagulability)
1). 遗传性高凝状态
凝血因子——V因子基因突变
抗凝血酶缺乏(抗凝血酶III、蛋白S、蛋白C)
(2)混合性血栓 (mixed thrombus)
部位: 静脉,体部 大体: 粗糙、圆柱状 红白色条纹相间,层状 镜下: 白(Pt梁+粘附WBC ) 红(纤维蛋白网+RBC)
混合血栓
(3)红色血栓 (red thrombus)
部位: V, 延续血栓尾部 大体: 暗红色,较湿润, 有弹性,陈旧时干燥 易碎,易脱落 镜下: 纤维素网+血细胞
Nutmeg Liver (槟榔肝, 慢性肝淤血)
肝淤血 槟榔
槟榔肝:红(瘀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
小结: 肝淤血(liver congestion)
● Causes 右心衰竭 ● Lesions 中央静脉及肝窦淤血扩张,
小叶中央区肝细胞萎缩、消失 周边区肝细胞脂肪变性
● Clinic
肝肿大,压痛,肝功能↓ ● Outcomes 纤维组织增生→淤血性肝硬变
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输入量
主动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静脉回流受 阻,被动性充血 或称瘀血(congestion)
一、动脉性充血
①生理性充血:神经体液因素 脉扩张。 细动
②炎性充血:组织胺等血管活性物质 细动脉扩张。 图 ③减压后充血: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 管张力 突然解除,动脉反射扩张。 病变及后果:轻度肿胀,发红、发热。
纤维增生, 网状纤维胶元化, 含铁血黄素沉积
→肺褐色硬化(brown induration)
2. 慢性肝淤血
病因:右心衰竭 大体:槟榔肝(nutmeg liver) 镜下: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小叶中央区肝细 胞萎缩,周边区肝细胞脂肪变。图
临床与后果:肝肿大,压痛,肝功能下降。纤
维组织增生,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变。
心 lung congestion)
●原因(Causes) 左心衰竭
●临床(Clinic) 呼吸困难,紫绀cyanosis ,
咯血, 咳泡粉红沫痰,水泡音
●病变(Lesions)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肺泡腔水肿液, 红细胞, 心衰细胞 ●结局(Outcomes)
C 妊娠及产后
D 癌细胞崩解产物
√
E 纤维蛋白溶酶
3. 判断是非
× A 血栓机化、再通完全依赖血管壁成分
√ √ √
B 静脉石为钙化之血栓
C DIC为广泛性纤维素血栓形成所致
E 红色血栓即凝固性血栓
× D 混合血栓即白色血栓
Platelet Activation
Primary hemostatic plug
Coagulation Activation
Thrombin, Fibrin
Pt-Fusion
Stable Hemostatic Plug
凝 血 机 制
(coagulation)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1. 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称为血栓形成,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固体质块称 为血栓(thrombus)。
生理情况下为什么心血管内不会形成血栓?
凝血系统
抗凝系统(纤溶)
动态平衡
止血机制(Hemostasis)
BV Injury
Neural Tissue Factor
Blood Vessel Constriction
Reduced Blood flow
五、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Advantages: 堵塞破裂口,阻止出血
Disadvantages:
●阻塞血管→缺血性坏死(梗死)
●血栓脱落→栓子随血流运行→栓塞
●心瓣膜变形→瓣膜口狭窄 关闭不全
●DIC →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全身广泛出血
小
结
• 充血
动脉性 静脉性
充血 淤血 肺淤血 肝淤血
• 出血
(4)透明血栓 (hyaline thrombus)
部位: 微循环
(微血栓)
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镜下 纤维蛋白
四、血栓的结局
1. 软化、溶解、吸收
纤溶系统+白细胞的溶蛋白酶
2. 机化
长入内皮细胞及纤维母细胞 再通 3. 钙化 不完全机化+钙盐沉着 静脉石
2. 血流状态的改变 3. 血液凝固性增加
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内皮细胞隔离屏障 ●合成前列腺环素 (PGI2) ,NO, ●分泌ADP酶 ●分泌凝血酶调节蛋白 ●细胞表面硫酸乙酰肝素 ●生成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避免促凝血因子 (ECM)暴露和释放
抑制血小板粘集
抗凝血酶或凝血 因子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甲下血肿
皮下淤斑
病变:红细胞、巨噬细胞(含铁血黄素颗粒)
后果: 取决于部位、出血量和出血速度
出血量 > 循环血量20-25% —— 休克
急性出血:脑、心、肝、脾破裂——致命
慢性出血:贫血
第三节 血栓形成(thrombosis)
一、概念 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
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
梁莉 教授 lli@
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系
充血 出血 血栓形成 栓塞 梗死
水是大地万物
生命之源
充血、瘀血 循环血量异常 缺血
血栓形成 异常物质出现 栓塞
梗死
水肿 血管内成分外出
出血
第一节 充血和瘀血
1. 概念: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
2. 类型:
•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 • 凝血因子缺乏
体腔积血(hematocele)
●内出血
血肿 (hematoma) 镜下出血灶(mini-hemorrhagic focus)
●外出血
咯血(hemoptysis) 呕血(hematemesis) 血便(melena) 血尿(hematuria) 瘀点(petechia)、 紫癜(purpura) 瘀斑(echymosis)
3. 心衰 左心 肺淤血 右心 大循环淤血
病变:大体 肿胀、紫绀
镜下: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
细胞,间质水肿。
●pathology of congestion ●
长期淤血 肿胀, 还原Hb多,发绀 血管通透性高
淤血性水肿,积液(浆膜腔), 漏出性出血
缺氧
变性, 萎缩, 坏死
纤维组织增生
器官硬化(淤血性硬化)
破裂性 漏出性
概念 条件 过程 类型 结局 影响
• 血栓形成
1. 下述关于肺淤血的描述中,哪一项
是错误的? ( )
A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
B 肺泡内中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C 肺泡腔内有水肿液
D 可发生漏出性出血
E 可见心衰细胞
2. 下列哪些因素与血栓形成无关? A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脱落 B 静脉曲张伴静脉炎
红色泡沫状液。图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严重时肺
泡腔内可出现水肿液,甚至出血。出现
心衰细胞 图 图 图
●Lesions: gross
肿胀,暗红,
泡沫液
肺淤血( lung congestion)
肺淤血(lung congestion)
●心衰细胞 (heart failure cell)肺泡巨噬细胞 吞噬红细胞并将其分解, 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 这种巨噬细胞常在左心衰竭出现
静脉炎 动脉粥样硬化 缺氧 中毒 内皮细胞损伤 胶原暴露
●血小板活化
释放ADP, 血栓素A2
●激活Ⅻ因子
●释放组织因子
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血栓形成
2. 血流状态的改变
轴流 —(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边流 —(无形成分)血浆 血流缓慢、产生旋涡 轴流消失 血小板进入边流
小梁间形成纤维素网,网眼充满红细胞
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凝固
2. 血栓类型
(1)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
发生:血流较速部位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速 的时期(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 部)。 镜下:血小板梁+白细胞边层 大体:灰白,表面粗糙有波纹,质硬,与血 管壁紧连。
白色血栓
2).获得性高凝状态
晚期恶性肿瘤
DIC、创伤
大手术、产后
促凝因子增加
血小板粘性增加
易于凝固
上述血栓形成条件,往往同时存在以某一条件为主
三、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三、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