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生理功能

合集下载

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

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

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人体之气对于人体来讲,除去构成人体,维持人的生命之外,还有多种十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大致可归纳为五种生理功能。

一.推动影响与作用。

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人体的推动影响与作用表现在: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促进血的生成,推动血的运行;促进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因为气有以上推动激活影响与作用,当人体气虚时,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与作用与影响。

如心气不足,胃气虚,肺气不足等,就是脏腑功能减弱的表现。

《灵枢·决气篇》中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气虚就会影响与作用与影响到血的生成,让人体血虚。

因为“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时气的推动影响与作用减弱,就会产生瘀血。

津液的生成靠脾气的运化,胃气的消化吸收,饮食物中的五谷精微被摄取后,要靠脾气的影响与作用运化到肺,由肺气输布到全身和肾气的影响与作用排泄津液中的液中之浊。

练气功不但有排邪气的影响与作用,而且有补气补血的影响与作用。

通过练气功改善了气虚状况后,气的推动影响与作用加强了,人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就会趋于正常,人体的血液生成和运行情况、津液生成和输布情况都会趋于正常。

2.温煦影响与作用。

人体的热量来源于气。

人的体温是靠气的温煦影响与作用来维持的。

人的脏腑、经络也必须在气的温煦影响与作用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血和津液等体液也要依靠气的温煦影响与作用进行正常的循环。

这正所谓“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

”假如气的温煦影响与作用失常,就会出现喜暖畏寒、四肢不温、体温偏低,血和津液运行迟缓引起的血凝和水液代谢停滞,水肿、痰饮等。

人在练气功后因为阳气足,就会比常人更不惧寒,显得比一般人能量大、热量高。

三.气的防御影响与作用。

气的防御影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护卫人的肌表,防御外的入侵。

《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指人在气虚时因为卫气不足,人的抗病能力、免疫能力都会降低,邪气就会侵入人体。

气的生理功能

气的生理功能

气的生理功能气在经典医学上的定义是一种活动的生命力量,也是许多活动的起源。

它也被称为“血气”,即血液中流动的活动力。

在生理学中,它包括呼吸、消化、清除废物、促进免疫和调节体温等等。

气的生理功能可以说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首先,气的作用是主要以呼吸为主。

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气在血液中流动,它又作用于呼吸,将气体送入肺部,使肺细胞有机体内取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

因此,气的作用与呼吸是紧密结合的,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具有调节血液中氧气含量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其次,气的作用还具有消化的功能。

在消化过程中,气流经肠道,将食物和营养物质带入肠道,以便消化。

因此,气的作用可以调节肠道蠕动,提高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促进营养的吸收。

再次,气的作用还具有清除废物的功能。

当有机体内毒素较多时,气流经肝脏,使毒素被清除出体内,从而避免毒素对机体造成损害。

此外,气的作用还具有促进免疫的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气可以促进机体内抗原抗体的生成,从而促进身体免疫功能的提高,有助于防治疾病。

最后,气的作用还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当人体出现体温失调时,气可以通过改变血液流动量和呼吸率,使热量得以释放或保留,从而调节体温,保持体温稳定。

总之,气在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呼吸、消化、清除废物、促进免疫和调节体温等,它们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可以有效地为机体带来健康。

因此,在保持健康的同时,应该注意调节气的状态,经常加强锻炼,促进气的运行,以维持气的正常状态。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提高气的质量,当调节气的状态达到健康状态时,便可以有效地带来健康。

气的含义和功能

气的含义和功能

气的含义和功能气的含义和功能中医学 2008-05-11 12:07:05 阅读5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气的基本概念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

中医学把先秦气论思想应用到医学中来,对气范围的含义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规定和分析,形成了以生理之气为核心的气论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哲学气范畴和气论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医学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观出发,用气范畴论述了天地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因此,在中医学中,气的概念,既有哲学含义,又有医学科学的含义,其内涵错综复杂,不可作单一的、片面的理解。

(一)气的哲学含义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胜复作用即气的阴阳对立统一,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

气和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气的气化作用。

中医学将这,一气学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

(二)气的医学含义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生命的基本物质,除气之外,尚有血、津液、精等,但血、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气所化生的。

在这些物质中,“精、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类经·脏象类》)。

所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关于人的起源和本质,中医学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

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哪几个方面?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

故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大论》)。

“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

“人之生死,全赖乎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医权初编》)。

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

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自身具有运动的能力,“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素问·六微旨大论》)。

气的这种胜复作用,即克制与反克制作用。

气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阴阳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

气的克制与反克制作用,亦即阴阳的矛盾运动,是“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气本身的相互作用,是推动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气血,人身之二仪也,气为主而血为配。

故曰:气化即物生,气变即物易,气盛即物壮,气弱即物弱,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即物死。

是气之当养也明矣”(《医方考,气门》)。

“人之生死由乎气”(《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人体的脏腑经络,赖气的推动以维持其正常的机能。

如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于周身,其动力来源于气。

“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证论·吐血》),血为气之配,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赖气的推动,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

气这种动力作用,是由脏腑之气所体现的,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依赖于肾气的推动;水谷精微的化生赖脾胃之气的推动等等。

三焦为元气通行之道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三焦囊括了整个人体最主要的新陈代谢功能,其自我完成的能动过程是通过气化作用实现的。

气的生理功能

气的生理功能

气的生理功能
气在人体内拥有以下几种主要生理功能:
1. 呼吸:气体在呼吸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呼吸时,空气进入鼻腔或口腔后,通过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等器官,将其中的氧气转运到身体各个部位。

同时,肺部将代谢废气中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之一。

2. 发声:声音的产生与气息息相关。

气体在通气过程中流经声带时,声带振动产生声波,形成语音。

因此,气体在声音产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消化:气体在人体的消化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通过口腔和胃部的咀嚼和摄取,食物在胃酸的帮助下进一步分解,并通过肠道吸收养分。

在这个过程中,气体通过肠胃道流动,促进消化和养分的吸收。

总之,气在人体内的功能多样,在呼吸、发音和消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人体正常生理和功能活动的必须组成部分。

中医学中气的概念

中医学中气的概念

中医学中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生理、病理、药食、天地以及精神等多个方面。

1.生理之气生理之气是指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气,包括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等。

营气负责营养全身,卫气则负责防御外邪入侵。

脏腑之气则是指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如脾胃之气、肝胆之气等。

这些气的正常运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2.病理之气病理之气是指疾病状态下出现的气,包括邪气和病理产物气。

邪气是指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如风寒湿热等。

病理产物气则是指疾病过程中产生的气,如痰饮、瘀血等。

这些气的存在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影响病情的发展和转归。

3.药食之气药食之气是指药物和食物中的气,也称为药性或食性。

不同药物和食物具有不同的气味特性,如辛、甘、酸、苦、咸等。

这些气味特性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如中药的四气五味理论就是基于药食之气的概念。

4.天地之气天地之气是指自然界的天气和气候,也称为天气或气候。

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四季气候的不同会导致人体出现不同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同时,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中药的生长和采收,进而影响药效。

5.精神之气精神之气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也称为神或心神。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如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等。

精神状态的好坏会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如情绪波动会导致气机紊乱而引起疾病。

因此,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健康和疾病的康复。

总之,中医学中的“气”是一个涵盖生理、病理、药食、天地以及精神等多个方面的概念。

了解气的概念及其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思路。

中医基础理论气

中医基础理论气

气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即无形之气和有 形之气。无形之气是指存在于人体内部 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有形之气 则是存在于人体外部的各种表现和现象

气的分类
元气
是人体最基本、最重 要的气,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
积聚于胸中,能助肺 呼吸、贯注心脉、推 动气血运行。
中气
即脾胃之气,具有消 化饮食、化生血液、 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
气逆
定义
原因
气逆是指气在体内上升太过 或下降不及,导致脏腑功能
紊乱的病理状态。
气逆可由情绪波动、饮食不 当等多种因素引起。
症状
治疗
气逆的症状因部位而异,常 见的有咳嗽、呕吐、呃逆、
嗳气等。
气逆的治疗以降气为主,常 用的中药有旋覆花、代赭石 、沉香等。同时,针灸等方
法也可用于治疗气逆。
05
气的治疗应用
调节作用
气能够调节人体的水液代 谢、呼吸、消化、血液等 多个系统的功能,维持人 体的健康平衡。
03
气机与脏腑功能
气机升降出入
气机升降
中医认为,气在人体内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主要包括上升 和下降两种趋势。气机升降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 重要。
气机出入
气机的出入指的是人体之气通过呼吸、汗液、尿液等方式与 外界进行交换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样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具有重要意义。
04
气滞、气虚、气逆
气滞
定义 气滞是指气在体内局部或整体运 行不畅,导致阻滞不顺的病理状 态。
治疗 气滞的治疗以行气为主,常用的 中药有陈皮、青皮、枳实、木香 等。同时,针灸、推拿等方法也 可用于治疗气滞。
原因 气滞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饮 食不当、情绪波动、外邪侵袭等 。

中医气的概念及作用是什么

中医气的概念及作用是什么

中医气的概念及作用是什么中医学理论认为,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人体的生命进程。

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气的作用有推动、调控、温煦、凉润、防御、固摄、中介。

气的具体作用如下。

1.推动与调控作用:推动作用是指气中属阳的部分的激发、兴奋、促进等作用,能够激发和促进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调控作用是指气中属阴的部分的减缓、抑制、宁静作用,对以上各种起到抑制、减缓的作用。

2.温煦与凉润作用:温煦作用是指气中属阳的部分的促进产热、消除寒冷,使人体温暖的作用;凉润作用是指气中属阴的部分的抑制产热、消除热量,使人体寒凉的作用。

3.防御作用: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同时也可以祛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

4.固摄作用:指气对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5.中介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气能够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

中医学理论认为,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人体的生命进程。

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气的作用有推动、调控、温煦、凉润、防御、固摄、中介。

气的具体作用如下。

1.推动与调控作用:推动作用是指气中属阳的部分的激发、兴奋、促进等作用,能够激发和促进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调控作用是指气中属阴的部分的减缓、抑制、宁静作用,对以上各种起到抑制、减缓的作用。

2.温煦与凉润作用:温煦作用是指气中属阳的部分的促进产热、消除寒冷,使人体温暖的作用;凉润作用是指气中属阴的部分的抑制产热、消除热量,使人体寒凉的作用。

3.防御作用: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同时也可以祛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

解读气的五大作用

解读气的五大作用

解读气的五大作用作者:暂无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5年第9期人体之气对于人体来讲,除去构成人体,维持人的生命之外,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致可归纳为五种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人体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促进血的生成,推动血的运行;促进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2.温煦作用人体的热量来源于气。

人的体温是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的。

人的脏腑、经络也必须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血和津液等体液也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进行正常的循环。

这正是“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

”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就会出现喜暖畏寒、四肢不温、体温偏低,血和津液运行迟缓引起的血凝和水液代谢停滞,水肿、痰饮等。

人在练气功后由于阳气足,就会比常人更不惧寒,显得比一般人能量大、热量高。

3.气的防御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在护卫人的肌表,防御外的入侵。

《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指人在气虚时由于卫气不足,人的抗病能力、免疫能力都会降低,邪气就会侵入人体。

如果人体气的防御作用较强,这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练气功的人由于卫气足,对外邪防御作用强,对于风、寒、暑、湿、燥、火、疫疠等外邪有抵抗力,有免疫力,因此不易受邪患病。

4.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气对血、津液等液体物质具有控制作用,防止过多分泌或无故流失。

如果气虚,气之固摄作用失职,就可能产生各种液体外溢和流失。

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气化作用将人摄入的饮食物转化为水谷之精气,然后又分化生成气、血、精、津液等。

摘自中华养生网。

气的生理功能

气的生理功能

气的生理功能气的生理功能2017-05-17慧福生命文化气,既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础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对于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多种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

张景岳曾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类经·摄生类》)《难经,八难》中指出:“气者,人之根本也。

”修身内功之所以能够发挥去病疗疾,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作用,正是以此“气”为本,从人体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广泛无处不在的组织成分上进行调整、补充加强。

人体生命活动中,隐态质元物质气的生理功能,是多维性、整体性、人体性、全息性的,炁为万物之母,它无处不在,如同每个细胞中都有DNA和双螺旋结构一样,炁的特性是有质无形,更为精徽和广泛。

在三元(源)学说中,炁也是涵盖统驭三元(源)的,可以说是三元一炁,一炁三源。

前人是整体性地研究人体生命,从根本上、本源上进行研究,以简驭繁,以一统万。

所以以气为本,以气为纲进行人体生理病理阐述和研究。

气的生理功能,按照前人的总结,分而言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功能:1营养作用人体内的气,是天德地气和人体本身先天元气的聚合物质,这正如《灵枢·本神》中指出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人体内的德一能量流动和地气的汇化交融,是生命的源动力。

天德养精神,地气养命形。

摄入人体的天德地气,最终汇化为人体内的一种有质无形之气,成为生命之气,供给人体的精神系统和命体系统使用,发挥营养性和命两大系统的作用。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天德能使人体内的无形体液和有形体液不断地健康生成,人体内天地中的“天”,在获得天德能量后,才能产生体内的先天水(肾元炁)。

而人体内的“地”在获得地气以后,五添一为六,先天肾水与脾胃之气相合,则能滋养成就有形有质的各种生理组织器官,使它们具有活力机能。

如果人体主动摄入天德地气的能力丧失,并且体内的库储匮乏时,性和命的葡养缺乏,则疾病容易丛生。

如果同时经食物摄入而转化的水谷精气也不足时,性和命的双重营养会都入不敷出时,也就极为容易发生性命的分离,生命的终结。

中医理论之气的生理功能.

中医理论之气的生理功能.

气的生理功能气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之所在,从而起到维系生命进程的作用。

气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之所在,从而起到维系生命进程的作用。

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的功能。

气具有能动性,因而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精、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及代谢等。

如由肾精所化的元气能够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机能以及各脏腑的机能活动。

各脏腑、经络之气则能推动各脏腑、经络自身的功能活动,如心气推动血液的运行;脾胃之气推动饮食的消化和精微物质的吸收;经络之气则推动着经络气血的运行,使之在经络中如环无端,运行不息。

精的生成与施泄,血的生成与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涉及多个脏腑的复杂生理过程。

但从气对精、血、津液的作用而言,气能促进精、血、津液的生成,故有气能生精、气能生血、气能生津之说;气能推动血和津液运行全身,故有气能行血、气能行津之说;同时,气也推动和调控着精的输布与施泄。

气的推动功能减弱时,可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可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出现血液和津液生成不足,运行迟缓,输布、排泄障碍等病理变化。

(二)温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具有产生热量,温暖人体的功能。

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

”气的温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生热量,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气是体内产热的物质基础,气在运动变化过程中不断产生热量,以温暖机体;另一方面,卫气控制汗孔的开合,通过调节汗液的排泄以调节体温的相对恒定。

二是温煦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维持各自的生理功能。

三是维持精、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

由于人体精、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都具有“喜温而恶寒”(《素问·调经论》)的特性,故气的温煦有助于人体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输布和排泄。

中医——气的形成及其生理功能

中医——气的形成及其生理功能

中医——气的形成及其生理功能气,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的认识,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这种观点被引用到医学领域里,就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人的生命活动。

正如《景岳全书》所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医门法律》也说:“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

它流行于全身,无处不在,无处不到。

它的运动,在中医学理论里称为“气机”,主要表现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都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即是指人体中元气的运动而言。

人体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气机升降出入的运动。

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停止而死亡。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指事物的发生和消亡,对人体可作为新陈代谢来解释)之所由也。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即是论述气的运动变化。

(一)气的形成分类气流行分布于全身各处,表现为各个脏腑、经络等不同组织的生理活动,由于气在人体所分布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来源与功能特点,因此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1. 元气又名真气、原气。

人体的气,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最基本的气,即是元气(又称原气、真气>。

元气属先天之气。

它来源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于肾,依靠后天之气的滋养和补充。

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与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因此,元气充沛,则人体健壮而少病,反之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则元气不足,身体虚弱,易致各种疾病。

2. 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

营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中富有营养的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气

中医基础理论气

《中医基础理论气》2023-10-26•中医对气的理解•气的生成与运行•气与脏腑的关系•气的病理变化目•气的养生与调理•中医气学在现代医学的应用录01中医对气的理解1气的定义23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活力之源。

中医认为,气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所组成。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活力的精微物质,其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以升降出入为其基本形式。

指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大气,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自然之大气指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功能和活力表现,包括呼吸、心跳、消化、排泄等。

人体之精气指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及其产生的各种物质和能量。

脏腑之气气的分类03防御作用气能够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并与抗病能力有关。

气的作用01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个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02温煦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能够维持人体体温的稳定,并促进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活动。

02气的生成与运行气的生成源自父母的生殖之精,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

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宗气元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的呼吸进入体内,与先天之气结合,形成人体的气。

聚集于胸中,是人体后天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主持呼吸、调节血行、调节肢体的活动等作用。

由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有推动生长发育、温煦脏腑经络、防御外邪等作用。

升降出入气在体内不断地升降出入,维持着人体的动态平衡。

脏腑气机各个脏腑之气在体内升降出入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例如,心肺之气主降,肝胆之气主升,脾胃之气主降,大肠膀胱之气主升等。

经络之气经络是气的传导通路,通过经络将各个脏腑之气联系起来,形成整体的气机运行。

调节机制气的升降出入受到脏腑功能、经络通畅度、情志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调节这些因素来调节气的运行。

针灸按摩针灸和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节气的运行。

例如,针灸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气机,按摩膻中可以宽胸理气等。

中医气的分类和功能

中医气的分类和功能

中医气的分类和功能
中医气的分类和功能:
人体的气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之不同,主要分为如下几种: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一)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2、生理功能: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二)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1、生成与分布: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医学教|育网,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

2、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

(三)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1、生成与分布: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2、生理功能: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四)卫气:是行于脉外面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1、生成与分布: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2、生理功能: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

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阔,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

展开阅读全文。

中医必背——气

中医必背——气


☯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的作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
☯气的主要来源:先天之精气——来自父母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气——来自水谷精微和自然界中的清气
☯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原气
基本含义:又称元气,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

生成分布:由肾精化生,赖三焦循行全身。

主要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宗气
基本含义: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生化的水谷精气结合。

生成分布:积聚于膻中,以贯心脉
主要功能: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也与视、听、言、动等机能有关。

营气
基本含义:又称营血、营阴。

是脾胃生化的水谷精气,富于营养。

生成分布:行于脉内,循行全身。

主要功能:生化血液,营养全身。

卫气
基本含义:又称卫阳,是脾胃生化的水谷精气,活动力强,流动迅速。

生成分布:行于脉外,与营气并行。

主要功能:温奍,调节,防御。

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
基本含义:是人身之气形成了脏腑经络等形体结构之后,便藏于其中,变为各脏腑经络之气。

生成分布:源于肺吸入的清气,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肾中精气
主要功能:源于后天的脏腑之气——是脏腑活动的能源
源于先天的脏腑之气——调节脏腑的代谢和功能。

气的主要生理功能

气的主要生理功能

气的主要生理功能
氧气是生命必需的气体,在人体细胞的内部进行燃烧,以便提供机体所需的动力,提供机体的热能。

氧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维持细胞的能量代谢:氧气是细胞器官的主要代谢物,能够参与细胞的代谢流程,促进机体消耗的营养物质,被运输到其他细胞中,从而维持远离某些机械活动时间,支持生活活动的能量产生。

2.促进细胞代谢:吸氧是细胞代谢的重要过程,吸氧可以维持慢性氧化环境,保护细胞结构不受破坏,使细胞性能合理有效。

3.清除体内抗氧化剂:氧气可以有效地清除体内抗氧化剂,防止自由基损伤各种细胞,保护机体健康。

4.防止器官发生缺氧:氧气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缺氧,保持器官组织的正常血液循环,进而保持器官的正常功能。

总之,氧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

中医的气是什么?气有哪些功能?

中医的气是什么?气有哪些功能?

中医的气是什么?气有哪些功能?
气血,是中医养生里很常见的话题,中医的气是什么?中医的气与血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气血流通是最好的养生?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请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朱抗美教授,为我们一一解惑,请您持续关注我们的养生系列视频。

中医的气是什么?
气有哪些功能?
关于中医气的概念,中医的气其实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它是非常精微全身上下无处不到的,当然这是一种物质基础。

同时中医的气又有正气和邪气的区分,正气除了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以外,还抗御邪气,邪气就可能对人体造成疾病,影响健康。

人家说的人活一口气,那么具体气有什么功能?
我们中医认为有五大生理功能,第一个功能就是具有推动作用,我们人能够有这么好的精神状态,能够说话,能够运动,能够维持生命,主要是靠推动作用。

第二个功能是气有固摄的作用,就是说气不但在推,而且它还有一定的能够止住一些液体。

除了这两个功能以外,第三个功能,气具有防御作用,这个防御作用就是说我们如果气足了,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如果说气不足的,就容易有各种各样的疾病。

气还有气化作用,就是指人体的气是很奇妙的,它可以让我们的脏腑在生成水液在消化等等方面都可以有气来给它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

那么气还有一个作用,可能大家也没想到是温煦作用。

体温仍有
一定的温度,这是气的温煦作用的表现。

所以如果说气不足了,人会觉得有点怕冷,温度下降。

综上所述,气就有这么5大功能。

简述气的生理功能

简述气的生理功能

简述气的生理功能
气的生理功能指的是气在人体内的一些基本作用和功能。

1. 运输与供给能量:气体是人体中最基本的能源,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经过气道的传输和循环后,气体与血液中的红细胞结合,进而被输送到各个细胞中,供给身体所需的能量。

2. 维持呼吸和呼吸道功能:气的生理功能最主要的就是维持正常的呼吸和呼吸道功能。

气的流动使得肺部保持通畅,氧气可以进入肺泡,二氧化碳可以排出体外,保持机体气体交换的平衡。

3. 维持酸碱平衡:气在体内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

通过肺的呼吸作用,可以排出体内多余的二氧化碳(CO2),维持身体的酸碱平衡。

4. 协助神经传递:气通过保护神经传递的正常功能,对维持神经系统正常运行起到重要作用。

气的流动使得神经信号能够正常传递,保持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工作。

5. 润滑和保护作用:气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可以起到润滑和保护作用,降低外界刺激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

6. 免疫功能:气通过降低细菌和病毒在呼吸道黏膜上的滞留,起到一定的免疫
功能,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总之,气的生理功能对于人体正常的呼吸和代谢至关重要,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生理功能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它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

故《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

”张景岳亦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类经・摄生类》)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

此外,人体的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也都要依赖于气的推动而完成。

如果气有所虚衰或气的推动、激发作用减弱,则均能影响及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或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或使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或运行迟缓,从而引起血虚、血液运行不利和水液停滞等病理变化。

温煦作用:所谓温煦,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

”人体的体温相对恒定,主要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内的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的循环运行。

故又有“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等说法。

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则不仅可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虚寒之象;还可
因某些原因,引起气聚而不散,气郁而化热,从而出现恶热喜冷、发热等实热之象。

故《素问・刺志论》说:“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防御作用:机体的防御系统是非常复杂的,虽然包括了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但毫无异议,气在防御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如《卫生宝鉴》说:“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此皆卫外而为固也。

”《医旨绪余》亦说:“卫气者,为言扩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

”正因为气有防御外邪之作用,所以,一旦外邪侵入人体,则气能趋于病所,积极与邪抗争,并能驱邪外出,使人体恢复健康。

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说,邪气侵入人体“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止。

……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

所谓“气归之”、“气因于骨”,即是说明气有趋向病邪留“结”之处而与邪抗争的功能。

而《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则是说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则全身的抗病能力必然随之而下降,外邪则易于乘虚侵袭,从而使机体罹患疾病。

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指对于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具体可表现在:固摄血液,使之在脉管中循行,防止其逸出于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和调节其分泌排泄量,以防止其无故流失;固摄肾精,使其不妄泄而耗损;摄纳清气,能维持呼吸的深沉及清浊之气的正常交换;提固维系内在脏腑器官,使之保持正常的位置,而不致虚陷下垂。

应当指出,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如气一方面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则气又可固摄体内的液态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

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作用的相互协调,构成了气对体内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分泌、排泄的调节和控制,方才维持了机体正常的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谢的正常进行。

气化作用: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具体地说,即是指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例如气、血、津液的生成,都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之精气,然后才能再化生成气、血、津液;又如津液经过代谢气化之后,方能转化成汗液和尿液;而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之后,其残渣方能转化成糟粕等等,这些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王冰注曰:“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

”所以说,气化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即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则能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及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及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异常之病变。

营养作用:作为物质的“气”,对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具有营养作用,它不仅能“肥腠理”、“荣四末”,而且能“内注五脏六腑”,营养内外上下。

如《妇人良方》说:“荣者(即营气),水谷之精,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源源而来,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

”即具体说明了气在人体内的营养作用。

应当指出,气的六个功能,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一的,它们密切地协调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