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论气与血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论气与血的关系
血与气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以及肾中精气不断地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和神的主宰下,二者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关系,特别是在生成、运行、输布等方面关系密切。血与气之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个方面。
一、气与血之关系
《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亦云:“中焦受气之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明代龚延贤《寿世保元·卷一·血气论》云:“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所以得全性命者,气与血也,血气者,乃人身之根本乎……盖气者,血之帅也。”
中医学中的“气”与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精气”学说一脉相承,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而《黄帝内经》则阐明了气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和脏腑生理活动功能的本质:一是指单纯的物质,即构成人体结构形态的精微物质,如“在天为气”,“气合而有形”,“水谷之气”等;二是侧重于机体功用,为脏腑和经脉之气的“心气”、“肺气”、“脾气”、“肝气”、“肾气”、“胃气”和“经气”等。“血”是指在心气推动下循行于脉道中的赤色液体。
气与血是人体最宝贵的物质,人身充满了气血。气与血之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其中包含着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方面的意义。在病理变化上主要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气虚血痪、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表现。
1、气能生血
《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痈疽》亦云:“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骨,而渗孙络,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气血津液
病理表现 元气不足,则生长发育迟缓 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低下
(二)宗气
生成与分布
• 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 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膻中、气海), 一通过上出息道,二贯注心脉,下注 阳明气街
生理功能
• 走息道以司呼吸,推动肺的呼吸功能 • 贯心脉以行气血,推动血的运行 • 与视、听、言、动机能有关 生理、病理表现
二、血液的生成
(一)血液生成的途径
1、水谷精微化血
饮食物 水谷之精(营气+津液) 心 肺血
2、肾精化血
(二)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脾胃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 肾精化血,肝肾精血同源
三、血液的运行 (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血行依靠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的协调平 衡
脉道通利 血液的质、量(清浊、粘稠等) 寒温的影响 (二)涉及的相关脏腑功能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行; 肺主气,朝百脉而助心行血;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脾统血、肝藏血;
语言、声音、呼吸、脉搏搏动等等
(三)营气
生成与分布
• 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 是水谷精气中的精微部分,运 行于脉内。
生理功能
• 化生血液 • 营养作用
(四)卫气
生成与分布 • 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是水谷 精气中的悍气部分,行于脉外
生理功能 • 护卫肌表,防邪入侵 •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 调节腠理开合,司汗液排泄, 维持体温恒定 • 与人的睡眠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气和血的关系
⽓属于阳,⾎属于阴。⽓与⾎的形成,都源于⽔⾕精微和肾精,⼆者⼜都是⽣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决定了它们在⽣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关系。《难经·⼆⼗⼆难》说:“⽓主煦之,⾎主濡之。”即简要地概括了⽓和⾎在功能上的差别。但是,⽓和⾎之间,⼜存在着“⽓为⾎之帅”、“⾎为⽓之母”的密切关系。具体地说,即是存在着⽓能⽣⾎、⾏⾎、摄⾎和⾎为⽓之母等四个⽅⾯的关系。
⽓能⽣⾎:⽓能⽣⾎,是指⾎液的组成及其⽣成过程中,均离不开⽓和⽓的运动变化,即⽓化功能。营⽓和津液,是⾎的主要组成部分,均来⾃脾胃所运化的⽔⾕精⽓。⽽从摄⼊饮⾷物,转化成⽔⾕精⽓;从⽔⾕精⽓⼜转化成营⽓和津液;从营⽓和津液转化成⾚⾊的⾎液,均离不开⽓的运动变化,即⽓化作⽤。因此说,⽓能⽣⾎。考试⼤站收集⽓旺,则化⽣⾎液的功能亦强;⽓虚,则化⽣⾎液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虚。为此,在临床上治疗⾎虚的病证时,常常配合应⽤补⽓的药物以提⾼疗效,此是⽓能⽣⾎理论的实际应⽤。
⽓能⾏⾎:⾎属阴⽽主静。⾎液不能⾃⾏,其循⾏有赖于⽓的推动,⽓⾏则⾎⾏,⽓滞则⾎瘀。如⾎液的循环运⾏,有赖于⼼⽓的推动,肺⽓的宣发布散,肝⽓的疏泄条达。因此,⽓虚则推动⽆⼒,⾎⾏迟缓;⽓滞则⾎⾏滞涩不畅,甚则可形成⾎瘀。⽓机逆乱,则⾎⾏亦可随⽓的升降出⼊异常⽽逆乱。如⾎随⽓升,可见⾯红、⽬⾚、头痛,甚则吐⾎;⾎随⽓陷,则可见脘腹坠胀,甚则下⾎、崩漏等。临床治疗⾎⾏失常的病证时,经常配合使⽤补⽓、⾏⽓、降⽓等药物,⽅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此是⽓能⾏⾎理论指导临床的实际应⽤。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肺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肺的生理功能
上一节我们讲了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我们接下来讲肺,讲肺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肺的生理功能,一叫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由于它具有这样的作用,中医称之为肺为气之本,这也是一个原理,我们今天看它这个判断,表达一个原理,肺为气之本。
第一、讲肺主呼吸之气。首先讲一讲呼吸的含义和调节。中医怎么样定义呼吸?中医学怎样来认识呼吸过程的调节?换句话说,中医对呼吸的生理过程,它的调节机制是什么?呼吸是指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的交换过程,呼吸是一个动态的术语,是一个过程,是机体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调节机制是什么呢?在中医藏象学(说)里面,五脏都参与调节,其中最重要的是肺和肾。肺在呼吸过程中,它有什么作用呢?叫肺主呼,称之为肺为气之主。也就是说,肺在呼吸调节过程中占有主导作用。仅仅完成肺的调节,还不能完成呼吸的过程,还需要肾来调节。肾在呼吸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叫肾主纳气。肺主呼,肾主纳。由于肾主纳气的作用,和命门学说的肾阴、肾阳为一身诸阴诸阳之本这个理论,强调肾在呼吸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叫做肾为气之根。根,是根本。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一个是主宰、是主导,一个是根本,到底孰轻孰重啊?中医学传统就这样来表述。这个主和根在汉字里都有不同的意象,如果说我们把它理解为根本,那么呼吸的调节是以肾为主,而不是以肺为主。在这里面就相
对意义的比较来理解,那么呼吸的调节过程是肺肾共同参与,它们所起的作用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前提肺为气之本、肺为气之主。除肺肾之外,其他脏腑都参与呼吸调节过程,至少我们还应该想到脾啊。大家将来学习临床课的时候,咳嗽,不管是喘和咳这两大系统的疾病,不管有多么复杂的临床表现,其中概括起来只有三个字,咳、痰、喘。用中医藏象学说来说,咳是呼吸的异常,喘也是呼吸的异常,首先想到肺和肾。所以中医治疗咳嗽,“初病在肺,久病在肾”。那么怎么样理解痰呢?至少想到将来讲脾的时候,脾主运化水湿,就这个意义讲,中医还有一个原理,叫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在咳和喘这两大系统疾病当中,首先想到痰要治脾,实践证明了,健脾燥湿是祛痰第一关。那么仅仅有肺肾,还有脾,所以历代的医家又提出来治疗咳嗽、喘的时候,“初病在肺,中期在脾,末期在肾”,至少想到肺脾肾这三脏。除了脾之外,肝,将来我们学习肝的生理功能还进一步讲,肝对全身的气机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呼吸的正常与否,与肝也密切相关的。我们在讲五行学说治疗方法的时候,有一个佐金平木,咳嗽,在治肺同时,还要治肝。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方剂学》的时候,最典型的读清燥救肺汤的方解,通过这一个方就读出来:一、承认在呼吸调节过程中,肺肾的作用,同时也注意了肝脾的作用,特别是肝的作用。所以在这里,学到这里,讲到这里的时候,不要误以为呼吸的调节,仅仅由肺和肾完成的,在五脏系统中,这两者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想到肺,也会想到肾,所以一呼一纳,呼,外出,纳,内入,这两者阴阳平衡,呼纳阴阳平衡,处于和谐状态,叫呼吸调匀,并不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其中以水谷精微与精髓为主。
●与血液生成相关的脏腑
可概括为:统帅于心、藏受于肝、生 化于脾、宣布于肺、施泄于肾。 故临床治疗血液疾患,也要从整体入 手。
三、
血的生理功能
内注于五脏六腑
●营养全身脏腑组织 血、赖心肺之气作用, 循脉道内、环流不息
外濡形体组织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喜怒悲思恐 血养五脏——五脏藏神 神魂魄意志
液
重浊粘稠,流动性小 灌注于关节、 孔窍和脑髓等处 滑利关节、濡养孔窍、 补益脑髓 属 阴
作 用
属 性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的关系可概括为: 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补充 同源 同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基本物质 生理功能不同 异名 分布部位不同 所属脏腑不同 病变表现不同 结论:因为同源,决定了它们之间可分不 可离的关系。
天 下 降 地 气 上 升 气
相互 (气交) 交汇
万物 至尊 人 具高度发展的意识和思维 至贵
应四时知万物
结论:人与自然万物,皆为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 的产物。故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二)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新陈代谢 维 持 生 命 活 动
气化作用
物质与能量转化 产生感觉 精气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情志活动
三、精气化神
精盛则神旺、精益则神明 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 精气是神的根本 气充则神旺、气调则神明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正气为本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正气为本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正气为本
中医养生学特别重视保养人体正气,增强生命活力和适合自然界的变化的水平,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一、正气是生命之根
人体疾病的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的虚衰。正气旺盛,是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卫外固密的象征,是机比健壮的根本所在。所以,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护养人体正气。《寿亲养老新书》对保养人体正气做了概括:“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人体诸气得养,脏腑功能协调,使机体按一定规律生生化化,则正气旺盛,人之精力充沛,健康长寿;正气虚弱,则精神不振,多病早衰。一旦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源泉断绝,生命运动也就停止了。所以,保养正气乃是延年益寿之根本大法。
人体正气又是抵御外邪、防病健身和促动机体康复的最根本的要素,疾病的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气不足是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又进一步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些论述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中医的正虚发病观。就是说,正气充沛,虽有外邪侵犯,也能抵抗,而使机体免于生病,患病后亦能较快地康复。由此可知,中医养生学所指的“正气”,实际上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水平,它包括了人体卫外功能、免疫功能、调节功能以及各种代偿功能等。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合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务。
第三章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二、三节精气血津液经络)PPT课件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2、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 气的生成依赖于多脏腑的综合作用。 ❖ 先天之精气由父母生殖之精所化生,是胚胎发育的原 始物质,生成之后藏于肾中; ❖水谷精微之气依赖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 ❖自然界中的清气则依赖肺的呼吸功能吸入。 ❖故气的生成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1、元气
❖ ①概念: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 ❖②生成与分布: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依赖后天之精的 不断滋养、补充。元气生成后,通过三焦分布全身,内至 脏腑,外达腠理肌肤,无处不到。 ❖③生理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推 动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4、卫气
❖ ①概念:水谷精气中性质慓悍、运行滑利、反应迅速 的部分组成。运行于脉外具有防卫功能之气。 ❖ ② 生理功能: ❖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卫气充足,腠理固密,邪气难 以侵犯。 ❖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卫气是产生热量的主要来源。 ❖ 开合汗孔,调节体温:汗液排泄,体温。
保护机体,防御外邪入侵。精足正气旺盛,抗病 力强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
1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2
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
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4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5
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6
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7
足”,属滋阴派。
8
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9
④《神农本草经》
10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11
与证的区别)
12
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13
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14
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15
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16
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17
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18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9
精气学说
20
21
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
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22
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3
24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
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5
阴阳学说
26
27
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
概括。
28
29
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供五年制中医本科及中西临床本科学习使用。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本科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绪论
目的:
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目的
1.掌握气、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掌握五行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5.掌握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6.了解精气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时:16学时(精气学说:1学时,阴阳学说:8学时,五行学说:6学时,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气的基本概念、精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
气的主要功能
气的主要功能
气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包括呼吸、运动、代谢等。下面将详细介绍气的主要功能。
1. 呼吸功能:气是人体呼吸的主要介质,通过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将体内的废气(如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同时吸入新鲜的氧气,为细胞提供氧气,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
2. 运动功能:气体的存在使得人体能够进行各种运动活动。在进行有氧运动时,氧气进入血液,供给肌肉进行有氧代谢,产生能量。而在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因此呼吸加快,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3. 新陈代谢功能:气参与了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新陈代谢是指人体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合成、分解等。气的存在使得新鲜的氧气进入细胞,参与细胞内的代谢反应,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
4. 温度调节功能:气的存在有助于调节人体的体温。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中时,呼吸加快,通过排出大量的潮湿气体(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来减少体内热量,从而降低体温。而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呼吸减慢,限制气体的排出,以保持体内的温度。
5. 酸碱平衡功能:气在维持酸碱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细胞内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等通过呼吸排出体外,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当体内酸度过高时,呼吸会加快,将过量的
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从而使酸碱平衡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气的主要功能包括呼吸功能、运动功能、新陈代谢功能、温度调节功能和酸碱平衡功能。这些功能的正常进行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保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身体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主要是指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主要是指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主要是指,它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气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具有广泛的含义和多层次的解释。
首先,气可以指生命活动中的气息和活力。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能量。这种气被称为“真气”或“元气”,它来自于先天遗传和后天滋养,通过脏腑经络的运行和气血的循环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真气的盛衰和运行状态,是判断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次,气可以指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过程中的气象。根据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当外界因素侵入人体,或者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病气产生。中医诊断疾病一方面要观察病人的气色、气息等外在表现,另一方面要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探测病人体内的气象变化,以便审查病情。
第三,气还可以指草木植物中的精气。中医将草木植物中的精气称为“草木之气”或“五禽之气”,它们具有特定的性味、功能和应用价值。在中医药学中,许多草药和食物都被用来调摄人体的气机,补养真气或驱散病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气还可指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中医认为,人体内外的气场相互交流、互相影响,而人体的健康与否也与环境的气息和差异相关。在调养身体、
预防疾病方面,中医强调根据气候、季节和环境特点来调整饮食、起居和锻炼等,以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机的畅通。
总之,气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草木植物中的精气等方面。中医学对于气的概念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对气的研究和调摄,中医可以实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标。因此,对气的理解和运用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之------气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人是天地之气和合交感的产物。
精(精气)是生命的本始物质。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有机体。
人的生命功能来源于人的形体,人的形体又依靠摄取天地自然界的一定物质才能生存。
生命活动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人类必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生命活动。
空气、水、食物经口鼻进入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气化过程转化为各部分的生命物质(五脏六腑之精气)和生命功能。
人体一方面依靠生命功能不断地摄取自然物质并使之转变为机体的组成部分,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在发挥生命功能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消耗自己,产生废物,通过汗、尿、便等形式排出体外。
人体通过五脏六腑呼吸淸气,收纳水谷,将其变成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气、血、津液等各种生命物质,由经脉而运送至全身。
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和水液则通过汗、尿、便而排出体外。
气为神的物质基础,人的形与神皆根源于气。
形神统一,气始终处于形气转化的气化作用之中,人体则是一个不断发生气化作用的机体,这种气化作用表现为人的生命功能。
生命功能来源于人的形体,形体又赖天地自然的物质而生存,所以生命活动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之间的一种自然现象。
中医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变化规律、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统称为神。
气是真是存在而至精至微的生命物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负载生命现象。
人生所赖,惟气而已,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气血精津液)
❖ 气化运动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3. 病理变化
四、气的运动
(一)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二)气的运动形式
1.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升、降、出、入
2. 脏腑气机运动的一般规律
脏与腑言:五脏宜升,六腑宜降。
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 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 脾胃居中,脾升胃降,气机升降枢纽 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左右为升降的道路
四、血的生理功能
(-)营养滋润全身
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
(二)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广义的精,泛指由气而化生的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 活动的精微物质。
❖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 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在中医文献中,精(精气)的内涵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 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之一。
❖ “血府” “离经之 血” ❖ 气与血的关系
二、血的生成
(-)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
1. 水谷精微 2. 精髓 3. 津液 4. 营气
物质基础 构成成分
(二)血液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心、肺、脾胃、肝、肾
三、血的循行
指气对血的统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3)
2、宗气:
又名大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由于宗 气积聚于胸中,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 中”) 生成:宗气是由水谷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聚合而成。 分布:宗气积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之脉。 主要功能: 走息道而行呼吸:宗气上走息道,推动着肺的 呼吸运动; 贯心脉而行气血:宗气灌注于心脉之中,促进 心脏推动血运。
(三)精的生理功能 1、繁衍生命:生殖之精是繁衍后代的物质精基, 其中蕴藏着男女双方的遗传信息,对子代的终生 发育有较强制约和规定作用。 肾精是产生生殖之精的物质基础,补肾填精,治 疗不育不孕等。 2、促进生长发育: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都是以 精为甚主要的物质基础。 3、生髓化血:髓有脑髓、脊髓、骨髓之分,三者 均由肾精化生,精也是生成血液的重要物质,精 生髓,髓可以化生血液。
7、中介作用 气充斥于人体内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成 为他们相互之间联系的中介。气是感应, 传递信息的载体。 气为载体,经络为通道。“心气通于舌,肝 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肺气通于鼻,肾 气通于耳”。
(五)气的分类
1、元气:又称为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 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包括元阴、元阳之气。 生成:元气根于肾,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气所化生; 生成之后,又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培育、充养。 分布:根源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环全身,内而五脏六 腑,外而肌肤 无处不到。 主要功能: 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推动和调控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Z》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Z》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2、金元四大家中称为“寒凉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张元素E.朱震亨
3、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E.后半夜
4、“阳根于阴,阴根于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相互转化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相互消长
D.阴阳对立制约E.阴阳动态平衡
5、“寒极生热”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
6、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E.阴中之至阴
7、“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疗的是:
A、阳偏胜
B、阴偏胜
C、阳偏衰
D、阴偏衰
E、阴阳两虚
8、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A.木B.火C.土D.金E.水
9、五行中,“金”的“所胜”之行是:
A.火B.水C.土D.木E.以上均非
10、肺病及肝的五行传变是:
A.母病及子B.相乘C.子病犯母D.相侮E.以上均非
11、属于“相侮”的脏病传变是:
A.心病及脾B.心病及肾C.心病及肺
D.心病及肝E.以上均非
12、培土生金法的理论基础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制化
D、五行相乘
E、五行相侮
13、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化生精气B.贮藏精气C.满而不能实
D.藏而不泻E.以上均非
14、“君主之官”指的是:
A.心B.肺C.肝D.脾E.肾
15、主一身之气是哪一脏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气
《中医基础理论》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
中医学把先秦气论思想应用到医学中来,对气范围的含义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规定和分析,形成了以生理之气为核心的气论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哲学气范畴和气论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医学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观出发,用气范畴论述了天地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因此,在中医学中,气的概念,既有哲学含义,又有医学科学的含义,其内涵错综复杂,不可作单一的、片面的理解。
(一)气的哲学含义
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胜复作用即气的阴阳对立统一,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气和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气的气化作用。
中医学将这,一气学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
(二)气的医学含义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生命的基本物质,除气之外,尚有血、津液、精等,但血、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气所化生的。在这些物质中,“精、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生理功能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它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故《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张景岳亦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类经・摄生类》)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此外,人体的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也都要依赖于气的推动而完成。如果气有所虚衰或气的推动、激发作用减弱,则均能影响及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或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或使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或运行迟缓,从而引起血虚、血液运行不利和水液停滞等病理变化。
温煦作用:所谓温煦,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人体的体温相对恒定,主要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内的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的循环运行。故又有“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等说法。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则不仅可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虚寒之象;还可
因某些原因,引起气聚而不散,气郁而化热,从而出现恶热喜冷、发热等实热之象。故《素问・刺志论》说:“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防御作用:机体的防御系统是非常复杂的,虽然包括了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但毫无异议,气在防御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如《卫生宝鉴》说:“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此皆卫外而为固也。”《医旨绪余》亦说:“卫气者,为言扩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正因为气有防御外邪之作用,所以,一旦外邪侵入人体,则气能趋于病所,积极与邪抗争,并能驱邪外出,使人体恢复健康。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说,邪气侵入人体“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止。……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所谓“气归之”、“气因于骨”,即是说明气有趋向病邪留“结”之处而与邪抗争的功能。而《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则是说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则全身的抗病能力必然随之而下降,外邪则易于乘虚侵袭,从而使机体罹患疾病。
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指对于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可表现在:固摄血液,使之在脉管中循行,防止其逸出于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和调节其分泌排泄量,以防止其无故流失;固摄肾精,使其不妄泄而耗损;摄纳清气,能维持呼吸的深沉及清浊之气的正常交换;提固维系内在脏腑器官,使之保持正常的位置,而不致虚陷下垂。
应当指出,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气一方面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则气又可固摄体内的液态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作用的相互协调,构成了气对体内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分泌、排泄的调节和控制,方才维持了机体正常的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谢的正常进行。
气化作用: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即是指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例如气、血、津液的生成,都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之精气,然后才能再化生成气、血、津液;又如津液经过代谢气化之后,方能转化成汗液和尿液;而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之后,其残渣方能转化成糟粕等等,这些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王冰注曰:“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所以说,气化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即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则能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及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及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异常之病变。
营养作用:作为物质的“气”,对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具有营养作用,它不仅能“肥腠理”、“荣四末”,而且能“内注五脏六腑”,营养内外上下。如《妇人良方》说:“荣者(即营气),水谷之精,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即具体说明了气在人体内的营养作用。
应当指出,气的六个功能,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一的,它们密切地协调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