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人民日报社论

合集下载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1-10月全)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1-10月全)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1-10月)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社论)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5)人民日报社论:汇聚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6)人民日报社论:凝聚科学发展的共同意志 (7)人民日报社论:共同谱写科学发展壮丽篇章 (9)人民日报社论:万众一心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0)人民日报社论: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 (11)人民日报社论:用奋斗为民族赢得新光荣 (12)人民日报社论: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13)人民日报社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 (14)人民日报社论:建设更加富饶祥和的新西藏 (17)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复兴力量 (18)勿忘国耻共襄复兴 (19)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20)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21)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社论)——元旦献词《人民日报》(2011年1月1日01 版)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

历经了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的考验,穿越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波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巨轮驶入了新的历史航道,13亿人民迎来了下一个十年。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2010年的中国写下了精彩篇章。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开拓进取,战胜了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活力,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十一五”铺下了厚重基石。

过去五年里,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进展。

2010年7月人民日报社论

2010年7月人民日报社论

1人民日报社论: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2010.7.7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

这次会议,站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全面回顾了西部大开发的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西部大开发的丰富经验,明确提出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和思路,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西部大开发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

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社会进步最显著、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10年。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使西部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都很突出,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也都很突出。

虽然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仍然是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和欠发达的地区,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

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承前启后的第二个10年,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把这项富民强国、兴边睦邻的宏伟大业推向前进。

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4%,人口占全国的28.6%。

只有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补齐西部这块国民经济的“短板”,让西部地区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

我们既要保持东部地区强劲发展势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也要抓紧促进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实现现代化,否则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不完整的,也必然会缺少持续的动力。

浅析《人民日报》社论风格

浅析《人民日报》社论风格

浅析《人民日报》社论风格
焦喜峰;庞安超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0(002)023
【摘要】<人民日报>社论规格高,主题重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语言、语法及篇章机构,我们称之为社论的风格.新时期的<人民日报>社论总体来说呈现出刚健、雅正、明决的风格.本文主要运用文章学的研究方法讨论社论文章的风格,并对社论的风格特色及其美质进行了宏观的概括和微观的解析.
【总页数】2页(P992-993)
【作者】焦喜峰;庞安超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试析社论体中现代汉语句式的适用特点--以《人民日报·社论》为例 [J], 王礼胜
2.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奥运闭幕社论中的社会价值观 [J], 刘赞
3.论《人民日报》社论对引文本意的维护 [J], 韩立新;李庆豪
4.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建话语的守正与发展——以《人民日报》七一社论(1950-2021)为中心的考察 [J], 高晓林;骆良虎
5.国家发展战略视角下的“三农”问题——以《人民日报》涉农社论为文本的分析[J], 郭晗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年人民日报社论汇编

2010年人民日报社论汇编

2010年人民日报社论汇编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社论)《人民日报》(2010年08月20日01 版)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度;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川汶川、青海玉树,见证了中华民族遭遇的重大地震灾难,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面对极为罕见的玉树强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极为艰苦的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重大胜利,创造了在高原高寒地带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

8月19日,中央在西宁召开大会,全面总结玉树抗震救灾工作,表彰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这是对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一次大力弘扬,必将极大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夺取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面对强震袭向玉树,举国上下同玉树人民“在一起”,前方后方坚信“玉树不倒、青海长青”,四面八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6个民族血脉相通,凝结成患难与共、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我们党具有的强大号召力和向心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示出同舟共济、团结一心的国家力量和民族气蕴。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衷共济、团结奋斗,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富强。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开拓进取的坚定意志。

玉树强震突如其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紧急动员,各级干部身先士卒,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族群众奋力自救和互救。

我们的人民军队冲锋在前,以坚强毅力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生存极限,冲破千难万险为灾区群众送去生命的希望,共同展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

在前进的道路上,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我们就必定能够不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人民日报》社论章法技法研究

《人民日报》社论章法技法研究

0 序 言
社 论 , 现代 文 章 学 分 类 中 新 闻文 的 一 种 , 媒 体 编 辑 部 最 重 要 是 是
虽 然提 倡 简洁 乎 易 , 还 能 发 现 比较 生 僻 的词 语 。 当 然 这 与 文 言 文 与 但 白 话 文 的 区别 是 有关 系 的 。 是 ,在 唐 以后 … …像 四六 文 那 样 地 全 文 但 “ 充 斥对 句 和 出 典 的情 况 已 经 没 有 了 。但 对 句 还 是 频 繁 地 穿 插 着 , … …
理 念 . 跟 时 代 步 伐 , 步 形 成 了 特 有 的 写 作 模 式 、 言 风格 和 章 法 结 2 新 时 期《 民 日报》 论 的章 法 技 法 紧 逐 语 人 社 构 . 有 较 高 的 文 章 学 研 究 价 值 , 文从 历 史 演 进 的 角 度 探 讨 了 社 论 具 本 2 1 文 面 表 情 的 多 样 化 . 写作的章法与技法的发展变化 , 语言风格特点拟另撰文讨论 。 其 在 鉴 赏 文 章 的 时 候 。 文 面 表 情 的感 受 是 直 接 的 , 像 从 一 个 人 对 就
1 对 于 古 典 文 章 理 论 的 继 承 和 发 扬
从 文 言 文 到 白话 文 , 是 一 场 文 化 意 义 上 的 巨 变 , 的进 步 意 义 这 它 时的印象。 是 明显 的 。 是 , 但 当我 们 重 温 “ 四 ” 文 化 运 动 这 段 历 史 时 , 难 发 现 五 新 不 《 民 日报 》 论 新 时 期 的 文 面 表 情从 单 一 严 肃 型 的 “ 论 ” 到 贴 人 社 政 , 那 些 在 白话 文 运 动 中 的领 军 人 物 们 , 恰 是 文 言 文 的 最 大 受 益 者 。他 恰 近 时 代 、 情 动 人 、 理 服 人 多 种 题 材 。 写 作 方 法 上 , 文 式 笔 法 是 近 以 以 散 们 对文 言 应 用 的 熟 稔 程 度 不 是 普 通 人 可 比的 , 们 的文 言 文 功 底 也 并 他 年 来 有 意 强 化 的 。抒 情 性 在 社 论 的遣 词 造 句 也 越 来 越 多 。“ 以情 动人 ” 未 因为 自 己否 定 文 言 文 而 消 失 , 反 而 使 他 们 应 用 起 白 话 文 来 更 驾 轻 这 和 “ 理 服 人 ” 完 美 结 合 成 为 社论 的 最 高 追 求 。 以 的 就熟 。 这个意义上来看 , 从 白话 文 虽 在 普 及 度 上 占优 , 从 大 历 史 观 的 但 另 外 ,人 民 日报 》 论 突 破 模 式 化 , 试 新 的 写 作 方 法 。如 2 0 《 社 尝 08 角 度 来 考 量 , 的 文 化 内 涵 还 远 不 及 文 言 文 的 负 载 能 力 , 还 需 要 汲 它 它 年 的 国 庆 社 论 , 头 一 改 往 日概 括 式 的 语 言 用 具 体 描 写 引 出下 文 :神 开 “ 取 历 史 和 传 统 的力 量 。 舟 七 号 胜 利 返 航 了 , 位 航 天 员 满 面 笑 容 走 出 返 回 舱 … … 。 这样 的 手 三 ” 社 论 既 是 传 统 的 , 是 现 代 的 。传 统 是 因 为 它 的 政 论 本 质 与 传 统 又 法 给 人 耳 目一 新 的 亲 切 感 . 节 体 现 全 局 , 射 出 中 国 作 为 崛 起 中 大 细 折 文 章 的 一 脉相 承 , 代 是 因 为 它 的传 播 媒 介 是 大 众 传 媒 , 字 语 言 工 现 文 国 的 精 神 面 貌 。 反 观 20 0 7年 国 庆 社论 的 开 头 :在 全 党 全 国各 族 人 民 “ 具 是 白话 文 。 以社 论 应 该 是 更 加 容 易 地 在 吸 收 前 人 经 验 上 进 行 开 拓 所 争 创 优 异 成 绩 迎 接 党 的 十 七 大 召 开 之 际 , 们 的 祖 国迎 来 了第 五 十 八 我 创 新 的文 体 。 个 华 诞 。” 然 简 练 , 明 显 逊 色 。 虽 但 11 对 “ 道 论 ” . 文 的继 承 和 发 扬 在 纪 念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周 年 的 社 论 的 开 头 , 运 用 了 散 句 . 分 为 则 并 文 道 论 是 唐 宋 八 大 家 的 重 要 文 论 ,更 是 韩 愈 古 文 思想 的 核 心 观 三 段 .用 感 慨 历 史 的 语 言 来 打 动 读 者 : 一 个 国 家 和 民 族 的 发 展 历 程 “ 念 。 那 个 时 代 背景 下 ,道 ” 的是 “ 以是 传 之 舜 , 以是 传之 禹 , 在 “ 指 尧 舜 禹 中 . 有 一 些 决 定 命 运 的 关 键 时 刻 。 ”3 总 “0年 前 , 国 共 产 党 召 开 十 一 中 以 是 传 之 汤 , 以 是 传 之 文 武 周 公 , 武 周 公 传 之 孔 子 , 子 传 之 孟 届 三 中全 会 … … 作 出 改 革 开 放 这 一 决 定 当 代 中 国 命 运 的关 键 抉 择 。 ” 汤 文 孔 轲 ” 唐 ) 愈 《 道 》 见 李 炳 海 等 注 评 《 文 观 止 》 吉 林 : 林 文 史 出 f( 韩 原 , 古 , 吉 “ 0年 后 ,我 们 满 怀 信 心 满 怀 豪 情 ,隆 重 纪 念 党 的 十 一 届 三 中全 会 。 3 版 社 ,0 1 , 3 2页 。1 20 年 第 2 的儒 家 的思 想 体 系 。 以 儒 家 的仁 义 道 德 为 ” 大 多 数 的 会 议 社 论 开 门见 山 , 多 在 开 头用 对 仗 的 诗 句 增 添 而 最 “ ” 内涵, 道 的 以文 为 “ 明道 ” 的手 段 。古 文 运 动 是 中 国 文 化 史 上 的第 一 气 氛 , :冰 雪 梅 中尽 , 风 柳 上 归 。 国政 协 十 一 届 一 次 会 议 今 天 在 如 “ 春 全 次 自觉 的文 化 运 动 , 使古 代 文 人 自觉 地 担 负起 经 世 致 用 的 使 命 和 责 任 北 京 隆 重 开 幕 …… ” 传 播 儒 家 思 想 , 对 整 个 社 会 思 想 文 化 体 系 的 整 合 有 深 远 的 影 响 。从 这 文 面 表 情 的多 样 化 , 得 社 论 更 显 得 人 性 化 , 是 居 高 临 下 , 是 使 不 而 维 新运 动 到 辛 亥 革 命 , 至 社 会 主 义 新 中 国 的 成 立 , 间 的 思 想 传 播 直 期 以情 动 人 、 理 服 人 的对 等 交 流 , 够 使 社 论 的传 播 度 和 美 誉 度 得 到 以 能 的 载体 . 大 多是 作 为 “ 也 载道 ” 文 的社 论 文章 。 然 随 着社 会 的 发 展 , 之 虽 提升 。 传 播 渠 道 的 多 样 化 . 论 地 位 逐 渐 削 弱 , 不 可 否 认 的 是 社 论 的社 会 社 但 22 章 法 结 构 的稳 定 性 . 责 任 和政 治思 想 传播 的载 体 作 用 。在 当代 中 国 , 产 主 义 和 社 会 主 义 共 章 法 结 构 是 一 篇 文 章 的 骨 架 清 晰 直 观 地 决 定 着 文 章 整 体 的表 现 。 理 论 的传 承 和大 范 围 的传 播 历 史 性 地 赋予 了报 章 文体 。 在新 的 历史 背 《 民 日报 》 论 多 采 用 “ 分 总 ” 的结 构 , 头 开 门 见 山 提 出 主题 , 人 社 总 型 开 景下 . 我们 可 以说 . 论 是 “ 社 明道 ” 的思 想 武 器 , 继 承 了 中 国古 文 的 明 然 后 分 段 进 行 并 列 或 层 进 式 分 说 , 后 进 行 总 结 。这 种 章 法 结构 使 得 它 最 道 传 统 , 负起 了传 播 和传 承社 会 主 流 思 想 的 重 任 。 肩 文 章 纲 目清 晰 、 理 分 明 、 条 中心 突 出 、 目 了然 。这 在 会 议 类 社论 中 最 一 1 . 对 “ 法论 ” 2 文 的继 承 和发 扬 为典 型 。 庆祝 2 0 以 0 7年 十届 全 国人 大五 次 会 议 胜 利 闭 幕 的社 论 为 例 : 唐 宋 八 大 家 的 为文 法 则 , 畅 达 、 易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2001-2013年)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2001-2013年)

迈进光辉灿烂的新世纪(2001年)新世纪到来了!全世界人民张开双臂,迎接人类历史的又一个新纪元。

抚今追昔,我们感慨万千;展望前程,我们心潮澎湃。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波澜壮阔,风雷激荡。

这是殖民主义体系全面崩溃、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风起云涌的百年,是社会主义诞生、发展并经历曲折斗争的百年,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百年。

上半个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浩劫空前;下半个世纪,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全世界人民在艰难中跋涉,在求索中奋进,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新生,在社会变革和科技革命中发展,创造了以往时代无可比拟的新的文明。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东方大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悲壮而又辉煌的篇章。

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践踏,到2000年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100年间,封建王朝坍塌,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诞生,土地革命兴起,抗日战争胜利,三座大山倾覆,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成功,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世纪之交,放眼祖国万里河山,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我们正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豪情满怀、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

此时此刻,我们不会忘记在百年峥嵘岁月中祖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我们不会忘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他们代表着中国历史前进的三个时代,他们的伟大思想、崇高品德和不朽业绩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亿万人民继续奋发前进。

我们也不会忘记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英勇奋斗、为国捐躯的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

他们的奋斗牺牲与20世纪中国人民气壮山河的斗争、光耀千秋的伟业同在。

20世纪,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巨大成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中美报纸社论的差异与成因

中美报纸社论的差异与成因

中美报纸社论的差异与成因社论是报刊评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报纸的舆论导向,代表了编辑部对重大时事、政策、问题的态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权威性和指导性。

中美报纸社论的差异1.议题选择。

笔者在分析了2014年7月1日至12 月18日《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社论后发现,《人民日报》的社论数量远少于《华盛顿邮报》。

巨大的数量差异其实与社论议题的选择是直接相关的。

《人民日报》的社论一般以重大事件为评论内容,涉及的议题绝大部分与本国利益息息相关。

美国关于社论的定义与中国的“非大事不论”不同,他们强调:“有效的社论,要密切关注影响到读者日常生活的核心议题:犯罪、教育、职业、健康、交通。

”曾经有人指责《华盛顿邮报》过分关心政治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报道,但其对社会类议题也是密切关注的。

2.语言风格。

社论的语言风格是报纸风格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报社对事件的态度以及希望向读者传达的价值判断。

经济、文化的逻辑规则,并使用理论话语系统、基于 事件本身展开评论,呈现宏大叙事的模式。

而美国的 报纸社论则多采用细小叙事的方法,从细节揭示背后 的原因。

写作风格方面,以人的生活体验为基础,依 据一般的人道规则,用自然生活化的语言展开评论。

中国社论结构公正规范,形 式略显单一;美国则不受固定形式的约束, 理阐述清楚。

2013年 12月 24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凝聚 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一文,整篇围绕 的主题,先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论证“凝 聚中国梦很重要”这一观点。

在具体的段落中,论证 以观点和价值判断为轴心, 多采用演绎和类比的方法, 强调缜密的因果关系。

以演绎法为例,通俗地来讲, 就是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具体陈 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中国的社论呈现出这样的结构: 概述事件,陈述观点;结合历史或现实论证观点;提 出方法,发出号召。

美国的社论结构比较灵活,依照选题和内容的不 同,还会采用不同的论证方法。

人民日报2010年9月20日摘录

人民日报2010年9月20日摘录

截至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碳交易项目有3000余家企业,但在联合国注册的仅有400家左右。包钢生产部环保科科长杜有录是包钢另一个CDM项目——三套干熄焦CDM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他看来,环保技术不是十分成熟稳定、风险较大的CDM项目才好交易。也就是说,碳交易在额外获利的同时,也存在着高风险。
2006年6月,包钢规划发展部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定,将燃气轮机项目申请为CDM项目。至此,包钢正式涉足碳交易。2008年3月,联合国在官方网站上正式批准包钢燃气轮机成为CDM项目。“我们先与英国CAMCO公司签订了燃气轮机项目的咨询协议,然后由该公司起草燃气轮机项目设计文件,并由德意志银行和该公司共同购买包钢燃气轮机项目成为CDM项目后所产生的碳指标。”在张宏文看来,最麻烦的是向联合国申报的程序,“要上报一系列资料,走很多程序,而且能不能审批下来还是未知数。我们通过买方英国CAMCO的积极运作,才顺利地拿到了这个项目。”
包钢的这两个碳交易项目都将在2012年完成第一个计量。虽然从碳交易中赚了钱,也赚了管理经验,但是日后包钢的碳交易将何去何从还不得而知。杜有录说,他个人还是希望交易继续进行下去,但他和张宏文也都表示出同样的担忧:中国签署了哥本哈根的协议,这表示中国要承担二氧化碳的减排任务,一旦中国的企业都把碳指标交易出去,万一日后发展需要增加碳排放量,就可能得花更高的价格来购买碳排放指标。
政府护航碳交易(经济热点·政府部门)
本报记者 魏 贺《 人民日报 》( 2010年09月20日 17 版)
●今年7月23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四川省农村能源条例(草案)》中写道:“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能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农村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农村能源碳交易工作。”这是国内首次将碳交易内容引入地方性法规。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和新闻宣传机构,多年来一直以鲜明的立场和权威的发言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从人民日报的社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政策部署和治国理政的思路。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论中,人民日报强调了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性。

社论鼓励人民积极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

人民日报认为,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物质富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可能。

社论强调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鼓励人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人民日报的社论还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社论呼吁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人民日报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此外,人民日报的社论还关注了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

社论强调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呼吁人民保持警惕和冷静的头脑,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原则。

人民日报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通过阅读人民日报的社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人民日报的社论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贯彻社论精神,积极践行党的主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2011年07月01日00.90年前,在中华民族存亡续绝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面貌,把中国带向一个全新的未来。

在党的90华诞之际,回首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展望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8000多万党员、13亿中国人民,无不倍受振奋、倍觉自豪、倍感光荣。

1921—2011。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彪炳千秋的三件大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幸福安康的广阔道路,更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1—2011。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震古烁今的三个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这三个转变,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几近亡国灭种的悲惨境遇,不可阻挡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这确实是一个绝大的变化,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

这些变化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90年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史;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探索史。

环顾世界,还有哪个政党有这样的理论勇气,在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推动理论的飞跃,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伟大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最新 《人民日报》扩版前后评论版对比探析-精品

最新 《人民日报》扩版前后评论版对比探析-精品

《人民日报》扩版前后评论版对比探析摘要:《人民日报》是我国的机关报及第一大报,具有权威性和极强的影响力,创建以来共经历了十几次改版,三次重要的扩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人民日报》通过扩版跟随时代脚步,不断改善自身,正确引导受众舆论。

关键词:人民日报;扩版;评论;内容分析一、《人民日报》评论版扩版概况该报1948年6月15日创办以来,共经历了十几次改版,并分别于2009年7月1日、2010年1月1日,及2013年1月1日进行了三次重要扩版。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全国性第一大报,其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的重任,其中的重要言论,已成为一面旗帜,因而倍受海内外读者关注及外国政府和机构的高度重视。

1201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对该报进行第三次扩版,并于工作日期间每天推出一块评论版,在原先的一批品牌栏目中新增了《政策解读》《热点解读》《快评》《大使随笔》等系列栏目,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平民化和贴近性,评论风格更加贴近实际现状。

著名新闻学家戈公振先生曾为报纸下过一个流传甚广的定义,“报纸者,报告新闻,揭载评论,定期为公众而刊。

”2评论版作为《人民日报》的重点和优势,经过不断地改版及扩版,逐步走向成熟,2013年新年初始的这次扩版是2009年及2010年扩版的延续。

在第5版“黄金版位”推出该报“历史上第一块新闻评论版”,版式追求生动,并推出一系列观点鲜明、剖析透彻的作品。

除基本的社论和评论外,《人民论坛》《人民时评》等一批传统言论性栏目也受到业界与群众的广泛好评,“任仲平”“何振华”等专栏作家的影响力日益彰显。

二、《人民日报》评论版内容分析(一)文本界定和新闻评论分类1.文本选择本文选择《人民日报》在改版前后,即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1日和2013年7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两年的报纸进行抽样调查,选取每月的月初(1日)及月中(15日)作为样本,通过对扩版前后两年时间内评论版的分析,较完整反映2012年与2013年《人民日报》评论版的变化。

历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历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历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回答:以历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题,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社论的内容和意义。

元旦社论是中国共产党主办的人民日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元旦之际,人民日报都会发布一篇社论,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展望未来,向全国人民发出动员号召和激励,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意义。

自1949年建国以来,人民日报一直是中国的官方喉舌,向全国人民传递党的政策,反映国家的大事和民生的关切,是中国党和政府宣传政策的重要渠道。

每年元旦社论都是人民日报的重要篇章之一,承载着国家改革发展的方向和人民的期望,是中国每年全国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

因此,它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意义。

首先,元旦社论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

社论会回顾过去一年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分析党和政府的政策实施情况,并评估其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例如,社论可能回顾过去一年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教育改革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对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这些总结有助于激励人民,鼓舞他们继续前进,同时也可以评估政策的成效和问题,为未来工作提供参考。

其次,元旦社论分析了当前的形势。

它会提出党和政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情况。

社论会指出当前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这些分析对于党和政府制定政策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元旦社论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论会提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明确下一年的目标和任务。

它可能会强调继续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社论还可能提出加强内外交流合作,促进稳定发展的措施,并鼓励人民为实现党和政府的目标而努力。

从这些角度来看,历年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对党和政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激励人民、稳定社会、促进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通过全面总结过去,分析现状,并展望未来,为中国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倡导。

人民日报历年元旦社论标题总汇

人民日报历年元旦社论标题总汇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总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人民日报》在每年元旦都发表一篇辞旧迎新的社论,即元旦社论。

元旦社论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权威性,敏锐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总目:1949 将革命进行到底1950 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一九五○年元且1951 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面我们的伟大祖国1952 以高度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迎接一九五二年1953 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1954 一切为了实现国家的总路线1955 迎接一九五五年的任务1956 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1957 新年的展望1958 乘风破浪1959 迎接新的更伟大的胜利1960 展望六十年代1961 团结一致,依靠群众,争取世界和平和国内会主义的新胜利1962 新年献词1963 巩固伟大成绩,争取新的胜利1964 乘胜前进1965 争取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保证1966 迎接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一九六六年1967 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1968 迎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1969 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1970 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1971 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1972 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1973 新年献词1974 元旦献词1975 新年献词1976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977 乘胜前进1978 光明的中国1979 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1980 迎接大有作为的年代1981 在安定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调整的巨大任务1982 一年更比一年好,定教今年胜去年1983 为我们的伟大事业增添新的光彩1984 勇于开创新局面1985 和衷共济搞四化1986 让愚公精神满神州1987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搞好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1988 迎接改革的第十年1989 同心同德,艰苦奋斗1990 满怀信心迎接九十年代1991 为进一步稳定发展而奋斗1992 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1993 团结奋进1994 艰苦奋斗,再创辉煌1995 总览全局,乘势前进1996 满怀信心夺取新胜利1997 把握大局,再接再励,同心同德,开拓前进1998 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1999 团结奋斗,创造新业绩2000 迎接新世纪的曙光2001 迈进光辉灿烂的新世纪2002 迈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步伐2003 迎接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2004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2005 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步伐2006 伟大的开局之年2007 科学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广2008 喜迎伟大的2008年------元旦献词2009 元旦献词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2010 迎接奋发有为的2010年。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1948年创刊以来,人民日报一直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声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了更为重要的力量。

人民日报的社论在中国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从国防
建设到科技创新,从社会稳定到环境保护,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还是国际事务,人民日报的社论一直在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提供指
导意义和重要参考。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进程中,人民日报的社论始终不渝地
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方向。

在经济改革过程中,
人民日报的社论为我国深化经济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向,帮助我
国经济切实实现了跨越发展。

在文化建设方面,人民日报的社论深刻探讨了中国文化建设在当
代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发展策略,为中国文化推广和国际传播提供
了重要力量。

在国际事务方面,人民日报的社论充分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创
造力和时代使命,为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新时代下,人民日报的社论也在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

新时代需要我们坚定信仰、奋发进取,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新发展中不断探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

总之,人民日报的社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重要节点都有着重要作用。

各级干部以及全国各行业都可以从人民日报的社论中学习到重要思想和方向,来指导和推进中国的发展进程。

我们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努力下,中华民族将创造出更加繁荣富强的明天。

《人民日报》2010年4月22日 4版

《人民日报》2010年4月22日 4版
张研农表示,即将在黄浦江 畔 开 幕 的 "$#$ 年 上 海 世 博 会 是 全世界的盛事,不仅属于中国人 民 ,也 属 于 亚 洲 各 国 人 民 ,属 于 世
变化———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 逐步转向消 费 、投 资 、出 口 协 同 拉 动 ;产 业结构从低端制造业转向先进制造业和 现代 服 务 业“ 双 轮 驱 动 ”;自 主 创 新 能 力 明显跃升;区 域 、城 乡 趋 于 协 调 发 展 ;环 境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国
开 工 建 设 、#! 个 取 得 实 质 性 进 展 、#( 个 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前期工作。编制实施 了装备、汽车、钢铁、船舶等 #" 个重点产 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推动以装备制造业 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 先进制 造业增加值 (#!# 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
高 ,-( 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提高 %-$ 个 百 分 点 ,经 济 总 量 已 恢 复 正 常 年 份 规 模 。 同时,一季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小 幅上涨,累计由上年末的下降 "-%+转为 上 升 #-*+,初 步 出 现 经 济 高 增 长 、低 通 胀的新局面。
群众感受,也有违客观实际。这种“平均”,使问题“消失”在
安琪在致辞中指出,东盟与中日韩媒体合作机制已成为
复 杂 的 统 计 方 法 中 ,貌 似 科 学 合 理 ,实 则 掩 盖 了 城 乡 差 距 、
整个亚洲社会合作的一个重要推动机制,媒体提高新闻报道
地域差距。“看上去很美”的平均数,并无益于发现问题、改
年 月 日 星期四



知 上 海
第 三
世届
本报天津 ! 月 "# 日电 (记 者 焦 翔 、刘 歌 、朱 虹)第 三 届 东 盟 与 中 日 韩(#$%)媒 体 合 作 研 讨 会今天在天津举行。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1947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停刊后,中央决定在华北解放区新创办履行中央机关报职能的党报。

在新的《人民日报》定名前,毛泽东、刘少奇称这个即将创办的党报为“大党报”,以区别于其他解放区的党报。

就是这个“大党报”通过刊发社论,引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舆论。

“大党报”《人民日报》于1948年6月15日创办于河北平山县里庄。

编辑部在这里工作到当年10月下旬,后迁至相距不远的获鹿(今鹿泉市)东焦村,1949年3月中旬迁到已经和平解放的北平。

这段时期,被称为《人民日报》在革命战争中的“农村编辑部”时期。

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已经开始履行中央机关报的部分职能,但主要使命还是战略区党报,即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主要在华北地区发行,还没有覆盖全国。

这一时期,以“新华社社论”代表中共中央重大政策的言论。

这些社论的主要作者,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胡乔木(当时他兼任新华社社长),由他承担重要社论写作任务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时止。

在华北办报期间,社论发表的数量比较少,从1948年6月15日创刊至1949年8月1日正式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一年多时间里,总共刊登“本报社论”11篇,平均每月不足1篇。

正式升格为中央机关报后,《人民日报》的“本报社论”仍然不多,从1949年8月2日至9月22日的50天当中,共刊登社论6篇,它们分别为:《解决劳资纠纷的正确途径———论北平国药业劳资集体合同》(8月2日)、《铁托反革命集团的假面具撕掉了》(8月27日)、《生产救灾,节约备荒》(9月7日)、《继续与灾害搏斗,保卫秋收》(9月8日)、《三星事件的教训》(9月12日)、《重视代耕工作》(9月14日)。

这6篇文章,除了关于南斯拉夫事态发表的社论外,其余5篇都是针对地域性(特别是华北地区)生产发表的言论。

这充分说明了《人民日报》社论之路开始了一个转型期,或称为“过渡期”。

一个标志就是1949年9月《人民日报》对于西藏事务的报道和评论。

中国新闻话语十年变迁——以《人民日报》2000年-2010年国庆社论为例

中国新闻话语十年变迁——以《人民日报》2000年-2010年国庆社论为例
中 国话 语 历 史 的 同 时 , 在 吸 收 西 方 的话 也 语 和 话 语 方 式 , 语 和话 语 分 析 方 法 正 在 话 逐步走向多元化。 广 义 的话 语 , 声 音 和 书 写 的 符 号 两 有
要话题 , 每篇社论一般要 占一半 以上 的篇 幅, 这也体现 了国家发展的重心。 国庆社论 以节 日为由头 , 透露 中央重大决策 , 传达中
入, 国庆社 论注意 紧扣时代 脉搏 、 系中 联
国 的 实 际 情 况 , 国家 建 设 和 社 会 和 谐起 为
了积极的宣传 和指导作用 。
4 “ 济 建 设 ” 国庆 社 论 的一 个 重 、经 是
处在一个伟大的改革和转型 时期 , 改革开 放 以来 中国的话 语和话 语方 式正在 不断 经历重大的革新和变化 。 中国话语在继承
体 系 , 话语 ”是 与语境 或 “ 言使 用环 “ 语 境” 相关 联的语言活动 , 更简 单地 说是 一
种 “ 际 生 活 中 的 语 言 活 动 ”。① 国 正 实 中
《 民 日报 》 的社论 大致可以分为 , 人
宣传党 的思想路线 的社论 、 配合重大新 闻
的社 论 和节 庆社 论 等 几种 , 国庆 社 论 正是 属 于节 庆 社 论 。“ 到 节 庆社 论 ,人 们 往 提 往会 想到那 些 ‘ 景评 论 ’ 元旦 社论总 应 。
分析 总结 和鲜活 的语 言使得 “ 情在理 中、 理从 论出”, 既保证 了国庆社论的严肃性 , 也让国庆社论更具可读性 、 更吸引读者 。
3从作用上来看 , 、 随着 改革 开 放 的 深
分析带来 了新 的视角 和方法 , 也将新 闻理
论研 究带 入 了一 个 全 新 的领 域 。 “ 语 ”所 表 达 的 是 一 个 完 整 的学 科 话

《人民日报》社论的制度性研究

《人民日报》社论的制度性研究

收稿日期:2019-07-04作者简介:李雪佳,女,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

《人民日报》社论的制度性研究李雪佳(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51)摘 要:《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报纸,在1989~1991年间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国际势力渗透,国内外敌人攻歼的大环境下,其社论作为政论性的评论,《人民日报》成为维护全党全国在政治局面和思想上安定团结的中心。

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社论关键词的分析,透析制度性研究中社论性质的特点、论证方式的支撑作用以及社论的特点对其制度性的保证、完善作用,指出党及时有力地运用党报党刊的政治倡导与宣传教育的作用,明确社论的使命与任务,为我国保证了持续发展的稳定前提,维稳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关键词:《人民日报》;社论;制度性特征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028-04 一、引 言社论通过集体选题、讨论等程序,代表编辑部意见,尤其《人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其社论有指明方向、提出任务、交代政策,宣传教育群众、鼓动号召人民群众坚持社会主义、维护社会主义发展大局的重大作用。

1989~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重大困难摆在社会主义阵营面前,社会主义中国也受到冲击。

在这样的国内外大环境下,《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作为党的喉舌,就成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宣传阵地。

其社论分析形势,引领方向,维稳大局,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与20世纪90年代风云巨变不同,今天党报面临着新的挑战———商业化倾向明显。

尤其基于市场化工作的各大媒体,更重视媒体的商业功能,却使政治色彩大幅度减弱。

新时期党报社论应怎样谈思想、讲政治,怎样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进行主旋律教育,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鼓与呼,对《人民日报》社论研究会给我们提供许多可资参考的经验。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何写入五中全会公报?文海2010年10月22日08:4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到的一句话,引起笔者的关注,其实,“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也是今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研究的课题。

在这次学习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发表了重要讲话,社会反响很大,现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又写入五中全会会议公报,使全党上下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利于促进党群干群和谐关系,有利于为推动科学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取得巨大发展成就,但各种利益矛盾也表现出来。

正如胡锦涛“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总书记9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的那样: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

总书记的话实事求是,据笔者观察,土地征收、房屋拆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计划生育问题、殡葬问题等等都是矛盾的集中领域,特别是在土地征收、房屋拆迁上人民内部矛盾有激发对抗现象。

时下,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党员干部思想观点错误,错误政绩观冲昏头脑,只讲群众是非,不讲自己领导无方,有的干部甚至提出“新中国是强拆出来”的谬论,一些干部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权、以力压人,甚至说出“谁影响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诳语,工作方法简单粗暴,采取极端手段压制群众意见、损害群众利益,使一些本来可以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增加了社会对立情绪,把人民内部矛盾变为对抗性矛盾,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迎接奋发有为的二〇一〇年——元旦献词2010年01月01日充满挑战的2009年过去了。

经历了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严峻的考验,我们以顽强的奋斗拼搏取得了极其不易的成绩,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和豪情迈入2010年。

穿越60年峥嵘岁月的共和国,再一次挺立于历史的新起点。

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空前勃发。

我们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继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夯实科学发展的根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依法坚决平息和妥善处理由境内外分裂势力、敌对势力勾连策动的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有力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经过全党全国共同努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一年来举世瞩目的“中国答卷”,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政治优势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充分展现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活力。

走过2009年这“困难的一年”,我们经受住了各种复杂局面的重大考验。

即将展开的2010年,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矛盾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综观国内国际形势,置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性影响仍未消退,只有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坚克难,在把握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中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驾驭全局,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我们必须更加奋发有为,跨好2010年这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的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认识水平,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收好官,起好步,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

我们必须更加奋发有为,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经刻不容缓。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今年的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

把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从市场的自发转变为改革的自觉,中国的经济增长才有质量,中国的未来发展才有后劲。

我们必须奋发有为,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0年过去,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更是将我国进一步推到了国际社会讨论和处理重大问题的前台,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成之不易,持之更难。

站在下一个10年的起点,进一步把握历史机遇,完善发展战略,营造更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的百年梦想,离不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移的团结和奋斗。

“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也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新年的阳光洒满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等待着我们去完成。

艰辛成就伟业,奋斗铸就光荣。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共同迎接奋发有为的2010年。

上海世博会:再度开启“中国时间”——写在2010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天之际2010年01月21日00:001月21日,距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还有整整一百天。

源自人类创新、创造冲动的世博会,自其诞生之日起,150多年来,推动着世界登上一个又一个文明阶梯。

它是不同国家、不同信仰、不同肤色、不同民族可以充分共享的人类文明成果和共有的人文财富,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的期望,启迪着人类的创新意识、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和世界意识。

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企盼,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作为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次世界性盛会,它将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明,新中国60年的波澜壮阔,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还有中华儿女为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恢宏气概。

这个即将于100天后在中国上海上演的世博会,注定是中国现代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人们记得,40年前中国重返联合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并渐次更深地融入全球大家庭,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开山筑路;人们还记得,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人们更记得,一年半以前北京奥运会给中国带来强大的自信和活力。

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而成的上海世博会,将再次助推中国从大国到强国的跨越。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它是对举办国从经济到社会、政治、文化进步的一次全面检验。

让上海世博会成为世博会历史长河中最闪亮的记忆,这是中国民众的梦想;通过世博会构筑一个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和谐相处的新世界,这是一个文明古国应尽的责任;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之际,以世博会为契机,与世界各国一起集思广益,力挽狂澜,这是上海世博会的现实需要。

150多年来,世博会始终在回答人类文明在坎坷进步中无法逾越的一系列课题,直面人类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矛盾与困境。

150多年前,首届伦敦世博会向世人呈现前所未有的工业文明美好前景;80年前,芝加哥世博会给经济萧条中的全球带来乐观心态;10年前,汉诺威世博会让“可持续发展”观念警醒世人。

今天,当日渐变暖的气候可能导致全球百万物种濒临灭绝,作为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有义务、更有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我们期待着世界各国各地区以上海世博会为平台,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传播城市发展理念、探讨城市互动发展,探索更好的人居模式。

为了这次人类盛会,中国人民特别是上海人民,在过去的几年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准备工作。

从上海黄浦江畔的5.28平方公里的土地,到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再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广泛而积极地参与世博,奉献世博。

办好世博会,这是一个城市的光荣,更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展示。

100天后,世界将再次聚焦中国,聚焦创下了历史上最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纪录的上海世博会。

挥汗如雨的世博建设者,热诚专业的世博志愿者,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涌动的世博热情,都在告诉世界:中国政府和人民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100天后,让我们在黄浦江畔相聚。

建睿智务实之言谋科学发展大计——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2010年03月03日03:31肩负着全国人民的信任和嘱托,今天,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全国政协委员聚首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

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是在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召开的重要会议。

开好这次会议,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

2009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砥砺奋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新的显著提升,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是对党和政府执政施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人民政协参政议政水平的考验。

一年来,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团结动员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积极履行职能,切实发挥了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献计出力;高度关注和促进民生改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隆重庆祝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深化交流合作,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扩大对外友好交往,为我国改革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行职能的成效,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过去一年政协工作,回顾人民政协60年光辉历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推进新形势下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把人民政协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作用,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大团结大联合组织的作用,巩固好、发展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2010年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人民政协服务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一年。

我们要全面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成效,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创造新业绩,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扩大对外交往上发挥新作用,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上迈出新步伐。

中华民族发展已开启新的征程,人民政协事业正站在新的起点。

让我们携起手来,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凝聚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前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凝聚亿万人民的力量——热烈祝贺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2010年03月05日03:54又是一年春来早。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

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近3000名人大代表,带着全国人民的重托,云集一堂,商国是、谋发展、议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