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满江红教案

合集下载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感受她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2、引导学生理解《满江红》的词句含义,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秋瑾的思想情感,把握《满江红》的主旨。

分析词句的艺术特色,如用典、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体会秋瑾作为女性革命者的独特心境和抱负。

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讲授法:讲解秋瑾的生平、创作背景和诗词的重难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词中的关键语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豪杰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特殊的英雄——秋瑾。

她不仅是一位英勇的革命者,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满江红》,感受她的壮志豪情!2、作者及背景介绍(1)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

她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秋瑾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2)这首词是秋瑾在 1903 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当时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决心投身革命,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词的情感。

(3)请几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研读词句,理解诗意(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开篇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小住京华”说明作者在京城居住的时间不长。

“早又是”三个字透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这几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篱下的菊花盛开,秋景明净如洗。

满江红秋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满江红秋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满江红秋瑾教学设计满江红秋瑾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满江红秋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江红秋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1、导入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朽,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二、问题导学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15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篇1教学创意《满江红》是一首词。

作者秋瑾在词作中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教读本文,即以词的文体特点入手,以声律、物象、意格作为读词的根本,以吟词调、读画面、品心怀为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教学重点1.吟诵词作,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教学思路?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预习要求?1. 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 朗读课文。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铺垫 (5分钟)?1.由《满江红》词导入:岳飞的《满江红》脍炙人口,古今许多人都写过《满江红》,很少有岳飞这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秋瑾的词作《满江红》。

2.同学们都知道秋瑾是个女英雄,为革命献身。

针对这首词,我们再做一下补充。

知识卡片1:(1)秋瑾( 1875-1907),字璿卿,别号鉴湖女侠,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

出身诗书之家。

(2)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3)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4)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写下《满江红》这首词抒怀。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5)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满江红》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所作的《满江红》。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满江红》的背景和意义,掌握作者秋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

2. 通过分析《满江红》的词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满江红》中汲取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满江红》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意义。

重点:分析《满江红》的词句,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满江红》的音频,让学生感受这首词的激昂情绪,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秋瑾的背景和革命事迹,让学生了解《满江红》的创作背景。

3. 分析:分析《满江红》的词句,解释其中的历史和革命意义。

4. 讨论:分组讨论《满江红》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5. 练习:让学生朗读《满江红》,并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学生的理解。

6. 欣赏:让学生欣赏其他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满江红》板书设计:满江红秋瑾革命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满江红》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

答案:略2. 作业题目:请学生找出其他有关秋瑾的资料,了解她的生平和革命事迹。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满江红》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秋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内容,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秋瑾纪念馆或者进行相关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秋瑾和她的革命事迹。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革命历史的小说、诗歌等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秋瑾的《满江红》,教学章节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部分。

主要内容为分析《满江红》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秋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满江红》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2. 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瑾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满江红》。

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满江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景介绍:讲解秋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家国情怀。

4. 诗歌鉴赏:a. 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画面美。

b. 讲解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c. 逐句解析,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满江红》的鉴赏题,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满江红》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分享解题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2. 内容:a. 诗歌背景:秋瑾生平、创作背景b. 诗歌意境:分析诗中的画面美c. 修辞手法:对仗、拟人、比喻等d. 情感表达:剖析作者的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满江红》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示例:a. 意境:诗中描绘了一幅英勇抗争、壮志凌云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b. 修辞手法:通过对仗、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秋瑾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她的思想和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的词意,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满江红》的词意,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分析《满江红》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满江红》的词意、背景和艺术特色。

2.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满江红》,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满江红》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秋瑾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爱国情怀。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秋瑾是谁吗?她有哪些爱国事迹?引出课题:秋瑾《满江红》。

2. 讲授新课介绍秋瑾的生平事迹和《满江红》的创作背景。

讲解《满江红》的词意,重点解释“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等词句的含义。

分析《满江红》的艺术特色,包括词的格律、用典、抒情方式等。

指导学生朗读《满江红》,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的表达。

3.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组讨论:秋瑾的爱国情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学习秋瑾的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秋瑾的生平事迹、《满江红》的词意和艺术特色。

强调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满江红》,并写一篇关于秋瑾的爱国事迹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秋瑾的生平事迹和《满江红》的词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体会到了秋瑾的爱国情怀。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秋瑾的《满江红》,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第五节,详细内容包括诗词的背景、作者简介、诗词的朗读与解析、意境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理解《满江红》的创作背景。

2. 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满江红》。

3. 分析《满江红》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满江红》中意象、意境的理解与赏析。

教学重点:秋瑾生平事迹的了解,诗词的朗读与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满江红》原文及译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瑾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满江红》的学习兴趣。

2. 诗词背景介绍:讲解《满江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爱国情怀。

3. 朗读指导:播放《满江红》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朗读方法,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逐句解析《满江红》,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例题讲解:结合诗词内容,讲解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程度。

7. 意境赏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满江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2. 作者:秋瑾3. 背景简介:秋瑾生平事迹4. 诗词内容:逐句解析5. 艺术特色:意象、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满江红》的意境美。

2. 答案示例:《满江红》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族前途的期望。

诗中的意象生动、意境深远,如“红叶满江红,千山鸟飞绝”描绘了一幅秋天江景,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秋瑾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她的文学成就和爱国精神。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课文《满江红》是秋瑾在1903年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愤慨,对民族命运的深切担忧,以及对妇女解放的追求。

教学时,应着重分析词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词的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 分析词的语言特点,领会词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词的语言特点,领会词的艺术魅力。

难点:理解词的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情景引入:播放《满江红》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

然后,提问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词的背景,介绍秋瑾的生平和创作这首词的动机。

分析词的语言特点,如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等,让学生领略词的艺术魅力。

3. 例题讲解(15分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如《满江红》中的名句,分析其含义、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词,提高文学素养。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如:请学生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表达效果。

5. 课堂互动(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惑。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满江红》秋瑾背景:外国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主题:愤慨、担忧、追求特点: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抒发真情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满江红》,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含义。

答案:略2. 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表达效果。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和革命精神,通过诗词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秋瑾的生平和革命精神2. 诗词《满江红》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分析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秋瑾的革命思想和诗词创作的关系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秋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诗词《满江红》的译文和注释2. 学生教材:诗词《满江红》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秋瑾的照片、革命事迹图片和相关视频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秋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秋瑾的革命精神。

2. 诗词鉴赏:让学生朗读《满江红》,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对诗词进行逐句解析,分析诗词的主题、意象、情感等。

3.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秋瑾的革命思想和诗词创作的关系,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诗词《满江红》的主题和秋瑾的革命精神,强调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秋瑾和《满江红》的读后感,深入思考诗词中的革命思想和自己的实际行动。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深入了解秋瑾的其他诗词和革命事迹,进一步感受秋瑾的革命精神。

2. 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交流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读后感作业: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秋瑾和《满江红》的理解和感悟,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满江红》详细内容:本课主要学习秋瑾的《满江红》一词。

这首词是秋瑾在辛亥革命前夕,以满江红为词牌,表达她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

词中充满了激情和斗志,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满江红》的背景和意义,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

2.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满江红》。

3. 分析《满江红》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满江红》的内容和意义,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

难点:分析《满江红》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教科书、字典。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满江红》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激情和斗志。

2. 朗读:让学生跟随音频一起朗读《满江红》,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讲解《满江红》的背景和意义,解释词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4. 分析:分析《满江红》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词的艺术魅力。

5. 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回答有关《满江红》的问题。

6. 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自己创作以满江红为词牌的词,并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满江红》板书结构:背景和意义词牌特点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满江红》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答案:由于作业是主观性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秋瑾的其他词作,了解她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方面1. 秋瑾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女革命家,她的词作多体现出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

《满江红》正是她在革命前夕,以满江红为词牌,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和革命斗志。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学生能够背诵《满江红》。

学生能够欣赏《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通过背诵、默写等方式,让学生巩固《满江红》的记忆。

通过欣赏、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欣赏《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背诵《满江红》。

欣赏《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欣赏《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讲解《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讲解《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满江红》,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朗读《满江红》,感受词的情感和意境。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满江红》的书法作品。

1. ◦ ◦ ◦2. ◦ ◦ ◦3. ◦ ◦ ◦ 1. ◦ ◦ ◦ 2. ◦ ◦ 1. ◦ ◦ ◦ 2. ◦ ◦ 3. ◦ ◦ ◦4. ◦让学生欣赏《满江红》的音乐作品。

让学生欣赏《满江红》的绘画作品。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岳飞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岳飞的生平事迹和《满江红》的创作背景。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岳飞是谁吗?你们知道《满江红》是谁写的吗?引出课题《满江红》。

讲授新课讲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讲解《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讲解《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满江红》,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朗读《满江红》,感受词的情感和意境。

讨论课文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2. 学生能够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3. 学生能够欣赏《满江红》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2. 教学难点:欣赏《满江红》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欣赏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秋瑾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秋瑾是谁吗?她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学生自由回答)3.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秋瑾的一首词《满江红》,这首词表达了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吧!(二)讲授新课1. 教师介绍《满江红》的词牌名和作者秋瑾。

2. 教师朗读《满江红》,学生边听边看课文。

3. 教师讲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4.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让学生感受词的情感力量。

5. 教师介绍《满江红》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让学生欣赏词的艺术魅力。

(三)巩固练习1. 教师让学生朗读《满江红》,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3. 教师让学生欣赏一些关于《满江红》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感受词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满江红》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等。

2. 教师强调《满江红》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学习和欣赏这首词。

(五)布置作业1. 教师让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和背诵《满江红》,并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

2. 教师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秋瑾的资料,了解她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并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

3. 教师让学生欣赏一些关于《满江红》的音乐作品和舞蹈作品,感受词的艺术魅力,并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这首词,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秋瑾作为女性革命家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词的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课堂互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秋瑾作为女中豪杰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o引导学生理解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追求,激发对女性平等和自立的尊重与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准确背诵全词。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秋瑾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2.难点:o深入理解秋瑾作为女性革命家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o学习并尝试运用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理解秋瑾词作中的深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背景介绍:讲述秋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特别是她作为近代著名女革命家,为追求民族独立和女性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秋瑾的敬佩之情。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满江红(小住京华)》,简要介绍这首词是秋瑾在北京期间所作,表达了她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和对女性解放的渴望。

(二)初读词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词文:教师先范读词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词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初步感受词中的情感。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词文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苦将侬强派作蛾眉”、“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等。

3.概括词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词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指出词中秋瑾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和对女性解放的渴望。

(三)精读词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意象和情感:o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秋瑾的《满江红》,位于教材第三章《宋词欣赏》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朗读与解析、意象赏析、情感表达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满江红》的词意;2. 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韵等;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韵律、意象的把握;2. 教学重点:《满江红》词意的理解、情感表达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秋瑾生平,引入《满江红》的学习;2. 朗读:带领学生朗读《满江红》,感受词的节奏与韵律;3. 解析:详细讲解词牌、词律、词韵等知识;4. 例题讲解:分析《满江红》中的意象、情感表达;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其他诗词的意象与情感;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学习心得;8.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强调课后拓展。

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秋瑾;2. 词牌、词律、词韵;3. 意象:山河破碎、壮志未酬等;4. 情感:激昂、悲壮、忧国忧民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满江红》中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2)谈谈你对《满江红》情感表达的理解。

2. 答案:(1)意象:山河破碎、壮志未酬等;(2)情感:激昂、悲壮、忧国忧民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满江红》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秋瑾的其他作品,了解近代诗词的发展历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词的韵律、意象的把握;2. 例题讲解:分析《满江红》中的意象、情感表达;3. 作业设计:分析《满江红》中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了解近代诗词的发展历程。

一、词的韵律、意象的把握1. 词的韵律:讲解词牌、词律、词韵等知识,强调《满江红》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教案:《满江红》(秋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一首近现代诗词《满江红》,作者是秋瑾。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渴望,以及对旧社会制度的批判。

我们将通过学习这首诗,了解秋瑾的思想感情,以及她所倡导的女性解放和民主革命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

2. 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秋瑾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满江红》,理解诗文内容。

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秋瑾的革命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音频资料,介绍秋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让学生对秋瑾有初步的了解。

2. 诗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满江红》,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诗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内容,解释生僻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秋瑾的思想感情,理解她倡导的女性解放和民主革命精神。

5. 随堂练习:教师出题,学生现场作答,检测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秋瑾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7. 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板书《满江红》板书内容:近代秋瑾男儿列,女儿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犹记,烽火扬州路。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结合《满江红》的内容,谈谈你对秋瑾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答案:秋瑾在《满江红》中表达了她对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批判了旧社会的制度。

她勇敢地挑战了当时的封建礼教,倡导女性解放,为国家民主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她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难点与重点”和“教学过程”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是教学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满江红秋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满江红秋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满江红秋瑾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掌握满江红秋瑾的内容和主要思想。

3. 加深对满江红秋瑾的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4. 培养学生对于革命传统和英烈精神的尊崇和崇敬。

二、教学重点1. 清楚地介绍满江红秋瑾的背景和重要性。

2. 确定满江红秋瑾的思想和观点。

3. 分析满江红秋瑾的文化价值。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满江红秋瑾的思想和观点。

2. 解读满江红秋瑾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满江红秋瑾的相关文献和资料。

2.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满江红秋瑾的名字和身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满江红秋瑾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Step 2 背景介绍教师通过投影、口述等方式介绍满江红秋瑾的身世背景和成长环境。

重点介绍满江红秋瑾的家庭背景以及她在革命运动中的活动经历。

让学生理解满江红秋瑾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作为一名女性革命家的特殊地位。

Step 3 作品欣赏教师引导学生一起阅读满江红秋瑾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引导。

Step 4 思想分析教师对满江红秋瑾的思想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她的主要观点和表达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关材料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对满江红秋瑾思想的理解。

Step 5 文化价值评析教师以引导式的方式,让学生从满江红秋瑾的作品和经历中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综合分析满江红秋瑾对于中国革命和文化发展的贡献。

Step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满江红秋瑾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研究满江红秋瑾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满江红秋瑾的论文或者写一篇读后感。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满江红秋瑾的作品和思想,并给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满江红秋瑾的背景和重要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其作品和思想也有了进一步认识。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周兴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1、导入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二、导学1、朗读课文。

注意重音。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的用典: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心理。

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上片:回顾过往生活下片:思虑未来前途4、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

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秋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她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2、理解《满江红》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感受其艺术魅力。

3、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通过朗诵深入理解词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习秋瑾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教学难点体会词中复杂深沉的情感,理解秋瑾作为女性革命者的独特视角和内心挣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典故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主题、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秋瑾的处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近代中国革命的视频或图片,引出秋瑾这位革命志士。

简单介绍秋瑾的生平和她在革命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感知教师范读《满江红》,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请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纠正。

3、背景介绍结合历史资料,详细介绍秋瑾创作《满江红》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让学生了解秋瑾作为女性在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她为了革命事业所做出的牺牲。

4、词句解读学生分组,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词的内容。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各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强调。

例如:“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句词中,“列”指的是行列,“烈”指的是刚烈。

通过对比,突出了秋瑾虽为女子,却有比男子更强烈的志向和决心。

5、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秋容如拭”中的“秋容”、“四面歌残终破楚”中的“楚歌”等。

分析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体会秋瑾的内心世界。

比如,“秋容如拭”描绘了秋天明净的景色,烘托出秋瑾的孤寂和苦闷;“楚歌”则象征着困境和压迫,暗示秋瑾所处的艰难环境。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初中语文课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文本解读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秋瑾和《满江红(小住京华)》的背景。

理解文本中的主要情节和意义。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的节选文本。

文本中的主要情节和意义。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语言和修辞。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感悟。

教材准备:《满江红(小住京华)》的文本。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秋瑾的图片和《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封面,引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了解秋瑾和背景(15分钟)介绍秋瑾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简要介绍《满江红(小住京华)》的作者和出处。

第三步:阅读和分析文本(20分钟)阅读《满江红(小住京华)》的文本,了解其中的主要情节和意义。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与学生一起讨论文本中的主要情节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第四步:文本朗诵与讨论(15分钟)选取一些学生朗诵文本片段,然后展开讨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文本中的重要情节或描写。

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本中的主要情节和意义,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秋瑾的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主题和风格,或者进行创作活动,写一篇类似的散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节选文本以及其中的主要情节和意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离家出走以后,下一步怎么办?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平日诗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何处觅知音”?这对当时的秋瑾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特别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致琴文书》)。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作者介绍
秋瑾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l(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丈夫是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之子王廷钧,字子芳。
编制人
刘汉清
审定人
周泽泳
总第学时
授课时间
课题
《秋瑾满江红》教案
课型
诗词诵读
课标要求
领会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进行诵读和默写、把握诗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瑾满江红教案
《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是2017年高考新增加的课外古诗文10篇之一,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翻译全诗。

3、赏析诗词,把握该诗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赏析诗词及“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教法学法】
1、借助“二三五”教学模式进行朗读教学法、赏析教学法
2、学法:“知人论世”
【教具学具】
1、电子白板
2、问题解决评价单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满江红》。

二、朗读秋瑾《满江红》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

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1、教师范读
补充: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2、学生初读
3、教师介绍作者秋瑾及其家庭背景
【作者】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自号鉴
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背景】
秋瑾不幸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就由父亲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廷均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她不愿在贵夫人的脂粉堆里虚度一生,正如词中所说:‚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是她们夫妻之间的矛盾,以致后来发展到使她终于写下这首《满江红》词而远走高飞,踏上人生征途,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孙中山和宋庆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

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中山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

今秋女士不再
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

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

1979年8月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
3 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4、请同学们再读该词,结合背景和下面的注解试着自己理解诗意,完成解决评价单,然后小组内对学。

学生可以将自己独学和对学中难以解决的诗句写在黑板上。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徒思浙: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
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

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词意】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5、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1)每个小组出一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

2)每
个小组出一名学生进行诗词赏析
3)全体师生集体或个体评议展示结果,打分,并进行适当补充。

【明确主旨】
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内容分析】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

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
折磨。

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担心和忧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