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社会的最大危机是什么(廖保平写)

合集下载

湖南省常德市2021年中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湖南省常德市2021年中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2021年常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卷考生注意:1.请考生在试题卷卷首填写好准考证号及姓名。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填写在试题卷上的无效。

3.本学科试题卷共6页,两道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量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2020年4月4日上午,近300名在陕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代表齐聚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与在西安、台湾分别设立的视频连线点代表参加公祭典礼。

此举是因为A.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 黄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发源地C. 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黄帝部落发展而来的D. 黄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2.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

这突出反映了A. 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B. 统一趋势增强C. 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D. 分封制彻底崩溃3. 下列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部分),在相应的空格内依次填入A. 东汉、北宋、南宋B. 汉、唐、元C. 东汉、唐、元D. 东汉、五代、宋4. 以下是某中学“中国古代智慧”阅读提纲节选,其中陈述符合史实的是A. B.C. D.5.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图中①②的阶段特征是A.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B. 大一统局面的开创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6. 有学者评论说:“如果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任何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

”此观点评价的“政治文化”最恰当的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7. 2020年的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

剧中,宋仁宗带着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或听到的是A. 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B. 人们争相传诵岳飞抗金的事迹C. 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窦娥冤》D. 人们在传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8. 从下图展示的时代强音中可以领悟到那个时代的一大特征是A. 内忧与外患B. 屈辱与抗争C. 变法与图强D. 落后与变革9. 在清政府被迫签订某一不平等条约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

晚清时期的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

晚清时期的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

晚清时期的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空前的。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文化的巨大冲突,外国列强的不断侵略,以及中国文化的缺陷和弱点。

经济危机晚清时期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国家财政状况的恶化。

清朝的官员们喜欢经常进行高调的外交活动和战争,这些活动非常昂贵,但收入却很少。

其次是粮食和棉花生产的萎缩。

由于长期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中国的农业生产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其次是商业贸易和手工业商业的萎缩。

清朝的政策非常保护性,不允许外国商人参与中国的内部贸易,这导致了中国内部贸易的萎缩。

同时,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劳动生产率的低下,手工业商业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最后是货币流通和税收收入缺乏透明。

清朝政府缺乏良好的统计方法,也缺乏有效的税收制度。

这导致了货币流通和税收收入的缺乏透明性。

社会动荡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民众的不满和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

由于经济危机,大量的农民失业和饥饿。

加上清朝政府的一系列让人无法容忍的税收和劳役政策,导致了农民的不满和起义。

其次是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分化和冲突。

由于经济危机,缺乏机会的拓展和社会良好的流动方式,导致了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

最后是人民对清朝王朝的不信任和对外国列强的抗议。

清朝政府的无能和对列强的妥协使得普通民众对其日益失去信任。

同时,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晚清时期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个时期的混乱和矛盾使得中国社会变得不稳定,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同时,这个时期也为中国以后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专题12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01期)(原卷版)

专题12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01期)(原卷版)

专题12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选择题1.(2021·山西中考真题)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并发表祭黄帝陵文。

祭文反映出A.抗战全面爆发激化了民族危机B.日本侵华加剧,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C.抗日民族统战线已正式形成D.蒋介石放弃反共,团结各方力量抗日2.(2021·河北中考真题)一封封写于战火纷飞年代的书信,承载者系国系家的深厚情怀。

下面两封书信(节选)一起能印证的史实是A.正面战场的抗战B.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C.敌后战场的抗战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3.(2021·甘肃天水市·中考真题)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表格内容记录的是()A.淞沪会战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平型关大捷4.(2021·甘肃天水市·中考真题)“我们被爆炸声惊起,紧接着炮火纷飞横空而过,向北大营驻军地点发射。

天一亮,我和几个同学走到沈阳城西大门发现是日军侵占了沈阳。

”这段回忆揭示的是()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5.(2021·湖南常德市·中考真题)一位英国的记者在《泰晤士报》中写到:“这是1941年12月份以来同盟军唯一的决定性胜利”,还有人评价“这场战争的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台儿庄战争的意义,其指挥官薛岳将军更是因为这场战争得到了日本人的尊重,也得到了国民党派人士的尊重”。

材料中的“战争"是指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武汉会战D.第三次长沙会战6.(2021·四川广安市·中考真题)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胜利并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的战役是A.淞沪会战B.武汉会战C.第三次长沙会战D.百团大战7.(2021·湖南岳阳市·中考真题)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A.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B.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C.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D.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民族抗争8.(2021·山东烟台市·中考真题)下表为烟台某初中“胶东红色文化”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整理的资料(部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作业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作业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基础练习】1.为了集中革命力量,1905年8月,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了()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2.某校兴趣小组要实地考察辛亥革命“首义之城”,他们应该去()A.北京 B.武昌 C.上海 D.广州3.孙中山说:“革命为唯一法门。

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他领导的哪场“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A.二次革命 B.辛亥革命 C.护国战争 D.国民革命4.中国近代史上曾有一个政权在其国歌中写道:“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下列叙述,能体现该政权“旧邦新造”的是()A.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C.创办新式学堂废除八股取士D.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在孙中山《讨袁檄文》号召下,1915年底,蔡锷在云南宣告独立,起兵北上讨袁,史称()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护国战争 D.北伐战争6.蔡元培先生1925年曾经撰写过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该挽联是写给()A.邓世昌 B.谭嗣同 C.孙中山 D.张自忠7.辛亥革命被称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巨变的主要原因是()A.青年学生起了重要作用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C.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D.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8.“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下列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②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④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综合应用】1.“同盟会《宣言》及《民报》发刊词,是中山先生初次公开地向全世界发表他的救国救民族方案。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适用】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适用】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习重点:1)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2)思想领域的变化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晚清时期(1840-1912年)的阶段特征:两条线:内忧外患—救亡图存1、中国近代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2、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活动有哪些?战争(屈辱史)阶层代表人物探索(探索史)层次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由“器物”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洪秀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奕䜣、曾国藩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到“制度”农民阶级八国联军侵华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再到“思想”总结:各种探索或斗争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先后失败。

启示:①探索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②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最终成功,首先必须要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实现民族独立。

3、鸦片战争(1840-1842)(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2)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3)内容及其危害:《南京条约》①割地: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②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协定关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最能体现鸦片战争的目的)。

④开五口通商:中国的东南大门被打开,便利了列强倾销商品。

《南京条约》的附件: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的司法主权和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4)影响:①政治: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清朝末年中华不振的资料

清朝末年中华不振的资料

清朝末年中华不振的资料
清朝末年中华不振的资料有:
1.政治腐败:清朝末年,政府腐败严重,官员贪污成风,政治腐败严重影响了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

2.外国侵略:19世纪下半叶,列强入侵中国,不平等条约接连签订,割地赔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国土损失和经济压力。

3.军事失利:清朝末年频繁发生军事失败,如甲午战争中,中国海军遭日本彻底击溃,这一事件震惊了国内外人士,揭示了清朝军队腐败和装备落后的问题。

4.民族冲突:清朝末年,民族冲突不断加剧,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例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极大地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力。

5.经济危机:清朝末年国家经济危机严重,农村赋税加重,农民生活困苦,同时商业活动受外国控制,国内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6.社会动荡: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宗教教派活动等加剧了社会矛盾,让社会秩序失去了稳定。

2022年人教版中考历史考点复习训练 模块二 中国近代史 主题一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22年人教版中考历史考点复习训练 模块二 中国近代史 主题一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题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 (2020南阳模拟·史料实证)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道理(权利)”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

这说明林则徐()A. 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B. 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C. 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D. 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2. (2020解析与检测)自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就海滩高处,周围树栅,开池漫卤,投以石灰,顷刻汤沸,不爨(cuàn)自燃,夕启涵洞,随潮出海”。

材料反映的事件()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C.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D.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3. (2020商丘模拟·时空观念)1840年6月,载有4 000多人的英国军舰封锁珠江口,进行武装挑衅,天朝大国被这支数千人的海军舰队接连挫败,中国的落后和西方的先进最终在战场上见了分晓……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 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写道:“英国人有坚定的政策,清廷并无一贯的态度,战和不常……开始无心启衅,终步入战争。

定海失陷,京师危殆,转趋于和。

因为有所不甘,复行进攻。

进攻失败,被迫屈服。

”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A. 人心向背B. 武器装备优劣C. 坚定的信念D. 士兵的军事素养高低5. (2021原创)以林则徐、邓廷桢为首的抵抗派在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虽有决心有成果,但他们最终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压。

“徒有报国之志,而无尺寸之权”。

任用投降分子耆英、伊里布等去抵抗侵略者,无疑是缘木求鱼。

材料反映鸦片战争的失败在于()A. 用人不当B. 军备落后C. 妥协退让D. 战备不足6. (2020眉山·家国情怀)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没有国旗的。

清朝的改革和社会动荡

清朝的改革和社会动荡

清朝的改革和社会动荡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76年,然而在清朝的晚期,由于外国侵略和内部的腐败问题,国家陷入了动荡和衰落的状态。

为了应对这一局势,清朝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国家的命运。

一、外国侵略与国家危机清朝晚期,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

这些战争使得清朝国力衰退,同时也暴露了清朝内部的腐败和反动势力。

外国的侵略使得清廷对于改革的迫切性更加明显。

二、自强运动与洋务运动在外国侵略的压力下,清朝一些开明官员开始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他们积极推动自强运动和洋务运动。

自强运动主要是指国内一些有志之士积极求学西方知识,以强国救亡为目标。

清朝开始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并引进西方技术和科学文化。

洋务运动是以西方技术为参照,致力于改进军事、工业和经济的运动。

自洋务运动开始后,清朝开始兴修铁路、开设矿山、兴办工厂等,使得中国的工业与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由于洋务运动的重心在军事上,导致了军机处于强国目的的服务状态,一些基本民生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三、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由于自强运动和洋务运动尚未得到实质性的突破,清朝政府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是清廷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进行的一次政治改革,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

百日维新是光绪帝根据民主、科学等西方思想,下令实施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的改革意图虽然积极,但因保守势力的阻挠和皇帝本身的变化无常而未能成功。

维新派的政治改革遭到了地方官僚和军队的抵制,同样也遭到了列强的干涉和反对。

最终,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国家的动荡局面也进一步加剧。

四、义和团与辛亥革命在外国列强的压力和内部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的情况下,一些人群开始倾向于传统民间抵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义和团。

义和团是清朝晚期的地方武装组织,主要以农民为主体,以反对外国势力为目标。

太平天国与晚清的内忧外患

太平天国与晚清的内忧外患

太平天国与晚清的内忧外患太平天国与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包括经济困境、社会动荡以及外国侵略等问题。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太平天国与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对中国的影响。

一、经济困境在太平天国与晚清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着严重困境。

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无法满足人口的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严重不足,无力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导致政府的行政能力下降。

这一经济困境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政权的稳定性。

二、社会动荡太平天国与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使得社会秩序被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剧。

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导致社会秩序更加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成为当时的主要特征。

三、外国侵略太平天国与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外国侵略。

在中国西方列强扩张的背景下,中国成为了列强的争夺对象。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战争挫折。

外国势力的入侵加剧了中国的国力衰弱,导致社会局势更加动荡。

总结:太平天国与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经济困境造成了社会动荡和政权的不稳定,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与此同时,外国侵略使得中国处于国际压力之下,国力衰弱,无法有效抵抗外敌入侵。

这一时期的内忧外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近代史的演进埋下了伏笔。

对于中国来说,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2022-2023学年安徽省芜湖市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安徽省芜湖市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安徽省芜湖市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1. 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某校计划开展禁毒宣讲活动。

以下能列入宣讲内容的是()A. 林则徐虎门销烟B. 左宗棠收复新疆C. 邓世昌黄海御敌D. 聂士成保卫天津2. 魏源,名远达,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他提出的救国主张是()A. 师夷长技B. 变法图强C. 三民主义D. 民主、科学3. “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这一事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重大影响是()A.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C.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4. 如图漫画形象地解释了近代一部历史文献的核心内容。

这部文献是()A. 《天朝田亩制度》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 《中国土地法大纲》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5. 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

根据如表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主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A. 社会制度转型B. 近代化的探索C. 民主革命兴起D. 全民族的抗战6. 1900年6月2日夜间,天津火车站发生了一场战斗:每一次齐射之后,团民们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冲向车站。

太平天国运动与清末社会危机

太平天国运动与清末社会危机

太平天国运动与清末社会危机中国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社会运动,它发生在清朝末年,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将介绍太平天国运动与清末社会危机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危机和困境,这些问题的积累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其中之一是人口问题。

在19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人口爆炸式增长,由于农业生产的有限性质,导致了大量农民失业和土地不分配的问题。

这些农民成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他们对于清朝政府的腐败、贪污等问题愤懑不已,并认为太平天国是一个重新分配土地和财富的理想国家。

另一个危机是贫富差距的扩大。

清朝末年的中国社会出现了极大的贫富分化,贫富差距明显。

富商和地主开始掌握大部分的财富和资源,而农民和工匠则生活在极端贫困中。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引起了社会不满情绪的积累,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也把这个问题视为他们运动的核心,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土地改革和财富再分配的政策。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也与清朝政府自身的危机有关。

清朝政府在应对外来侵略和内部反叛的同时,也面临着内部的腐败和分裂。

清朝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让人民对其丧失了信心,而政府的决策也缺乏执行力。

这使得太平天国运动能够迅速在中国南方地区扩大势力,最终威胁到清朝的统治。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间反抗运动之一,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力量和意识。

这使得中国的社会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埋下了伏笔。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揭示了清朝政府治理能力的失败。

太平天国军队的崛起和清朝的无力应对,进一步削弱了清朝政府在人民中的威信和认可。

这也加速了清朝的衰败和推动了中国封建统治的终结。

最后,太平天国运动引发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思考和改革的呼声。

它揭示了中国社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如土地不公和贫富差距,引发了许多学者和改革者对中国社会制度的质疑。

这为后来的改革运动和革命思潮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社会动力。

晚清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与民族主义觉醒

晚清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与民族主义觉醒

晚清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与民族主义觉醒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民族矛盾和危机。

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对外入侵的国家压迫与殖民侵略、内外交织形成的政治动荡、社会经济的困境以及文化的危机等方面。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逐渐觉醒,崛起了民族主义运动,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挽救国家命运,追求国家的富强与尊严。

一、国家命运与民族困境晚清时期,中国逐渐陷入了危机之中。

在外,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重难返;在内,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经济衰退等问题严重困扰着中国社会。

国家遭受到一次次的屈辱与挫败,陷入了民族矛盾的深渊。

二、国家觉醒与思潮崛起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中国社会也逐渐觉醒,并开始崛起一些思潮。

其中,辛亥革命爆发成为晚清时期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辛亥革命的胜利,使得中国走上了国民革命的道路,民族主义思潮开始蓬勃发展,振奋了整个国家。

三、文化兴起与民族自信心的建立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两次变法,这些变法虽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命运,但却使得一些先进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开始渐渐深入中国。

新思潮迅速崛起,众多的学者开始反思中国社会,想方设法振兴国家。

中国社会渐渐放弃了封建社会的束缚,迈向了更加自由进步的文化。

四、民族主义运动的崛起晚清时期,民族主义运动逐渐兴起,各种民族主义的组织相继成立。

其中,中国同盟会、兴中会、光复会等力量的崛起,象征着中国社会爱国情怀的觉醒。

一系列的抗击列强的运动与起义,使得中国社会开始建立起民族自信心,不再屈服于列强压力。

五、文化复兴与现代化探索晚清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进行文化复兴与现代化的探索。

他们积极推崇科学、民主等西方思想,倡导社会进步,提倡革命宪政与国家富强,通过教育的力量普及国民教育,改进封建的教育体制。

六、晚清中国社会的民族主义觉醒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民族主义觉醒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这个时代,中国社会开始重塑自己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振奋了整个国家。

初中历史 学业水平考试 模拟测试 真题含答案

初中历史 学业水平考试 模拟测试 真题含答案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测试(满分:80分考试时间:8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河姆渡遗址·猪纹陶钵仰韶遗址·鱼鸟纹彩陶壶马家窑遗址·舞蹈纹彩陶盆A.具有朴素审美观念B. 会农业种植C.会制作陶器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2、《孟子·滕文公上》云:“许子以釜甑(炊煮的器物)爨(烧火做饭),以铁耕乎?”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诸侯通过战争获得土地B.分封制已彻底崩溃C.人们已经使用铁制农具D.形成了中央集权制3、胡适说:“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

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下列属于孔子教育主张的是()A.无为而治B.为政以德C.以法治国D.有教无类4、西汉时期主父偃评价道:“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其中“海内为一”在经济上的表现是()A.实行郡县制度B.进行焚书坑儒C.统一货币、度量衡D.建立皇帝制度5、宋朝一些城市因商业活动而举足轻重。

在市容上,这种商业化倾向表现为南方城市缺少空间秩序,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政府监管下围墙环绕的市场之内。

经营商业和制造业的店铺作坊散布全市,并扩展到城门之外的郊区。

产生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B.两宋时期重农抑商观念的改变C.两宋时期皇权的不断衰弱D.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6、报刊在近代社会发展和传播新思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下图所示报刊发出的时代呼声是()A.中体西用技术图强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推翻专制民主共和D.民主科学革除陋习7、“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的政权,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2025届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2025届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这一历史阶段,一方面,中国的主权不断遭到蚕食和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渐加深;另一方面,为救亡图存,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的主权不断遭到破坏,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民族危机日渐严重的情况下,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

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建立的“地上天国”、清政府推行的洋务新政、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都未能改变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

2.经济上: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伴随着列强在华设厂和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其得到初步发展。

3.思想文化上: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和外面的世界,如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等,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时代潮流。

清朝的经济危机

清朝的经济危机

清朝的经济危机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期间遭遇了多次经济危机。

这些经济危机主要包括财政赤字、商品走私、农业危机等。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清朝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影响,并探讨其中的解决措施。

一、财政赤字清朝时期,财政赤字是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赋税和官员的贡献,然而由于腐败现象严重,征收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了大量的财政收入流失。

此外,清朝时期还需要承担军事和外交开支,而这些支出超过了清朝当时的财政能力,加剧了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不仅导致政府无力应对重大灾害和动荡,还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政府只能通过增加税收或发行债券等方式解决财政赤字,然而这些措施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进一步削弱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二、商品走私另一个导致清朝经济危机的因素是商品走私。

在清朝时期,由于一系列交通、税收和政府监管上的原因,造成了商品流通困难和市场失衡。

借此机会,一些商人和豪绅利用大规模走私来获取巨额利润。

他们将远东贸易商品非法运出国境,从而导致了国内市场的品种匮乏和价格不稳定。

商品走私的存在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也给清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损失。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击商品走私,如加强海关管理、实行禁港政策和提高关税等,但这些措施并未完全解决问题。

三、农业危机农业危机是清朝经济危机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清朝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然而由于天灾、战乱和高额赋税等原因,农民的生活日益困苦,农业生产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特别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天灾频繁发生,连年的旱涝灾害导致农作物收成大幅度减少,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和农业危机的加剧。

农业危机不仅使得农民生活水平下降,也导致了食品短缺和物价上涨。

政府努力通过减免税收、提供灾害救济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措施来缓解农业危机,但效果有限。

解决经济危机的措施为了应对上述的经济危机,政府和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首先,政府进行了一些财政和经济改革,如改善税收征收制度、提高官员的廉政意识和打击走私等。

晚清政府面临的危机课件

晚清政府面临的危机课件

水旱灾害
晚清时期,黄河、长江等河流频繁发生水灾,同时北方地区 旱灾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地震、瘟疫等灾害
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给民众生命财产造成重 大损失。
05
晚清政府应对策略及评价
政治改革尝试
戊戌变法
光绪帝推行新政,包括改革政府机构、推行法制、设立新 式学堂等,但因保守势力反对而失败。
科技创新机遇 晚清时期的中国错失了科技革命的机遇,而当代中国正处 于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提升国家竞争力。
社会治理挑战 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提出了警示,如 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是当代中国必须面对的挑 战。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深化改革开放
借鉴晚清历史的教训,我们 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
族矛盾日益激化。
农民起义频发
在民族矛盾的推动下,农民起义 频发,如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 运动等,给晚清政府带来了巨大
的压力和挑战。
民族分裂势力抬头
在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一些 民族分裂势力也趁机抬头,如新 疆、西藏等地的分裂势力活动频
繁,加剧了晚清政府的危机。
02
晚清政府经济危机
财政收支失衡
财政收入减少
工业发展滞后
工业基础薄弱
晚清时期,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以轻工业为 主,重工业发展滞后。
缺乏技术人才
晚清时期,中国缺乏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难以 推动工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外资入侵影响
晚清时期,外资入侵对中国民族工业造成巨大冲 击,使得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03
晚清政府文化危机

传统价值观崩溃
04
晚清政府社会危机

第三讲 晚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第三讲  晚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关于慈禧太后
1835年11月生。 1852年5月,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 1854年,晋懿嫔。 1856年,生同治,当日晋懿妃。 1857年,晋懿贵妃。 1861年,同治即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8月22日 发动辛 酉政变,遂掌握最高权力48年。 1862年,同治上徽号慈禧太后。 1874年,同治帝崩,慈禧太后令光绪继位。 1894年-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镇压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太后逃离北京。 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 1908年11月15日大约在未正三刻(下午一点四十五分)逝 世。 1908年12月9日,慈禧太后出殡 1928年,以孙殿英为首的盗墓者盗掘了金碧辉煌,极尽奢 华的慈禧太后定东陵。
• 有时候并不排斥外来 事物 • 慈禧太后本性并不仁 慈 醇亲王奕譞听说 儿子被立时表现: ‚惊惶失措,纵声哭。 后令退,弗能起。‛ 夫妇皆知‚后惨刻天 性,凉薄己子,称帝 非福。‛
光绪帝载湉
• 能否将历史责任都推到慈禧太后身上?
• “慈禧曾经统治中国47年,关于这个人,历史将她 划归为一个反面人物,一个卖国贼,这似乎已经 成为定论。但是作为叶赫那拉家族的后辈人,从 家族的观点看,我认为,咸丰皇帝身为一个男人 都没有让江山稳定下来,而一个女人靠着什么能 够让江山稳定下来呢?...... 从大清皇族的所作 所为来看,谁都清楚满清的气数已尽,历数皇室 贵族,换了谁也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 —叶赫那拉· 根正:《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
• 龚自珍《己亥杂诗》:
“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 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所谓“人才”:科举制度,读书人 • 事实上,洋务派、军备废驰
• 1、武器落后 • 2、官兵腐败

专题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知识点串讲)-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专题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知识点串讲)-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专题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总结】一、晚清时期的阶段特征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英、法、日、美、德、俄等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化。

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先后进行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以及爱国将领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英勇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同时,中国各阶层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如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曾国藩等领导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动戊戌变法等,这些探索都推动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也为后来的探索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中国近代史(1840-1949),这一时期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鸦片战争至1919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至1949新中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矛盾包括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反侵略反封建双重革命任务。

一、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围的侵路方式二、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质变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近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

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客观上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鼓励商业的演变。

三、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1)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

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社会的最大危机是什么廖保平(小标题)丧失文化自信力是晚清社会的最大危机晚清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别的时期,李鸿章说这个时代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与“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确实,晚清社会遭遇了任何一个朝代所未曾有过的危机。

这个危机往往被描述成“亡国灭种”,但不全然如此。

纵观晚清,中国虽然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既未“亡国”也未“灭种”,相比起历史上的起义政变,改朝换代,血腥屠杀,极度腐败,不晓得平和多少倍。

那么,晚清社会的最大危机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晚清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所在,晚清社会的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晚清社会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社会,有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侵犯主权的战争危机;有西方列强殖民掠夺的贸易危机;有周边国家虎视眈眈侵吞领土的边疆危机;有外国银行向清政府放贷致使金融市场被控制的金融危机;有海关、税收被列强把持的财政危机;有革命党暗杀、起义不断的革命危机;有藩国不断“独立”、中国的宗主国不断丧失的外交危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试问,上面哪一个(些)危机是晚清社会的最大危机?是战争危机吗?我认为不是。

应该说,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的改朝换代,都是中原的王朝被打败推翻的结果,既有败于“自己人”的,也有败于外民族的,比如宋朝败于蒙古族,明朝败于满族,而且有败得十分惨烈的,比如明朝败于满族,屠城的事都发生过。

相对历史上中原王朝被外民族整个地推翻侵占,晚清被西方列强打败几次,虽然也很惨,但无非是被割让了一些领土,侵占了一些主权,一些城市被开为商埠,人家八国联军即便攻破了北京,也没有将满清政权颠覆掉,然后自己来称王称帝。

如果仅以战争危机来作为最大的危机,则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战争,比起过去那些屠城式的战争,从规模、惨烈、结局来看,都算不得是最大、最严重,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来形容就显得太过。

如果外敌入侵这样的战争危机都算不得是最大的危机,我想其他的危机,至少在晚清是等而次之了,就算是以推翻满清为目的地革命危机,跟列强入侵相比,只能算是“内部矛盾”,它确实是满清政权的最大危机,未必是晚清社会的最大危机。

那么,晚清社会最大的危机是什么?我认为,是文化危机,即中国人丧失了文化自信力。

前面我讲到,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满人把中原王朝一锅端了,我们仍然自信满满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但我们在文化上有足够的自信力:军事上败阵并不可怕,文化上完全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够战胜征服者,同化征服者,最后,征服者还得乖乖学我们一套,按我们那一套来搞,最后政权也还会满到我们手里。

我们文化上那一套无非孔孟之道,千年而下的秦制,耕读为业等等,无论剽悍如蒙古,野蛮如满清,入主中原就会兴起学习华夏文化的热潮,最终都会被华夏文化征服同化掉,外民族变成了“中华民民族”的一分子。

所以,我们虽然被外敌征服打败,自己的文化自信力还在,就可以把一切慢慢地再捞回来,甚至由于在文化上怀有优越感而对征服者报以鄙夷的眼光。

历史不是一再地如此证明了吗?然而历史发展到晚清,这一套似乎不灵了,我们不光在军事上、贸易上、金融上、财政上、外交上遭到了打击,最为重要的是在文化上也面临了从未有过的打击,而且是致命的打击。

事实上,晚清社会没有我们现在想象的那样不堪,虽说比起“康乾盛世”确实要衰落不少,但当时的中国仍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并不是全球最落后的国家,有资料显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大清帝国的GDP依然超越大英帝国,为全球第一。

即便这样,中国人在他们原来所鄙称的“夷人”面前,再也难以挺起骄傲的胸膛,尤其是士大夫动摇了对传统文化的信仰,极力主张学习吸呐西方文化,自身的文化自信力和优越感荡然无存,这就是晚清社会的最大危机。

这场深刻的文化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华夷之辩”的世界秩序观的崩溃,一是传统儒学中心地位的丧失。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文化,自汉以降,是以儒学为中心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位一体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优于其他少数民族或世界民族,并由此产生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和文化自信力。

那些在文化上尚未开化的落后野蛮民族,都应该来向我们学习,定期朝拜,作为一种恩典,我们可以将它们当作属国予以关照。

正是这样一种文化自信,我们把自己视为文明之地,中央之国,并据此形成了“华夷之辩”的世界秩序观,即中华帝国是世界的中心,向四面辐射开来,周边的或是更远的“夷狄”对中华文明怀有向化之心,“慕圣德而率来”,而我们则负有抚驭万邦,以优秀的文明来开化训导他们的义务,使他们纳入到中华文化的范畴里来,分享高度发达的文化福音。

与“华夷之辩”世界秩序观相对应的,是中华帝国与周边国家在关系上形成的“朝贡制度”,中国是临驾其上的宗主国,而被圣泽的国家是藩属国。

藩属国必须定期遣使来朝贡,像写表决书一样称颂中华帝国如何如何文明,君主如何如何圣贤,自己如何如何向往和追求中华文化,甘愿做中华帝国的属国。

这就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万国仰望圣明,皆来朝进贡,而我们则一统华夷,抚慰万民。

这是何其居高临下,凌驾一切的文化自豪感和优越感!可是,这样的世界秩序在晚清遭到了彻底的挑战,西方崛起的资本主义需要资本扩张,需要建立起世界大市场,进行全球贸易流通,就需要打破政治壁垒,构建新的资本主义国际秩序,可以比拟地称为“资本之辩”。

在这两种秩序的冲突争夺中,“华夷之辩”显然不是“资本之辩”的对手,旧的世界秩序必然被新的世界秩序所替代。

1883年中法战争,越南脱离中国的“抚驭”;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被迫承认朝鲜“独立”,华夷秩序中最后一名成员被划出,历经近两千年的华夷秩序寿终正寝。

不久,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华帝国不仅自己丢掉了属国,自己也部分地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意思是部分地成了列强的属国。

中国人头脑中一种根深蒂固的“世界秩序观”被摧毁颠覆,世界再不是“四夷率士归王命”了,中国再不是中央之国,中华文化不仅不再担负着对少数民族或世界民族导以礼义、变其“夷”习的重任,而且自己还有被扫地出门的危险。

那翻译《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学者严复不是说了么:中国弄不好,有一天会被开除球籍。

这就不仅仅是“华夷之辩”的崩溃那么简单了,而是整个民族文化还有没有立锥之地的问题,可以想象那种危机感是何其震惊,何其强烈,何其沉痛!这样的文化危机一直深远地纠缠着中国人,直到胡适、鲁迅这一代人,甚至我们这一代人。

胡适的原名叫胡洪骍,因为特别推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才改名为叫胡适。

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在西方文化面前失去了自信力,鲁迅才写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来回应这个的时代问题,想要重新唤起人们的文化自信力。

再有就是儒学(中学)衰落,西学兴盛。

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不再像过去那样对知识精英具有吸引力,给人以优越感和自信力,被奉若神明,为之托付终身,皓首穷经也觉得值。

当他们接触了西方文化后,便被吸引并大谈“西洋国政民风之美”,纷纷成为儒学的叛逆者。

从徐继畬、王韬、冯桂芬、马建忠、郑观应、郭嵩焘、张树声、薛福成到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都表现出对儒学的反叛和对西学的学习和汲取。

徐继畬对西方文化赞美有加,尤其是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向往不已,认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得三代之遗意焉。

”就是说远古的三代,我们的政治就是这样的,哪个有德望就推选他来掌权,这跟西方的民主政治十分相似。

虽然在这个时候,很多知识精英对民主政治还没有深切的理解,但他们已经初步认识到民主是个好东西。

出使英国的中国首任外交家郭嵩焘因为对英国社会有亲身的感知和体会,更是觉得西方文化好得不得了。

他说英国这个国家,“彬彬然见礼让之行焉,足知彼土富强之基之非苟然也”,他甚至还说,英国由于“仁爱兼至”,是个礼仪之邦,赢得了“环海归心”,如此羡慕得流涎,哪里还像一个饱读孔孟的士大夫,分明就是一个文化逆子嘛。

正是对西方有亲历的缘故,郭嵩焘说起西方的政治,比起徐继畬要系统得多,他说西洋有“乡绅房”(议会),议员受百姓之托公议政事;说那里有民主选举,“所用必皆贤能”;说那里的国家不是私人的,统治者因民众的满意与否不断更换;说那里有政党,“各以所见相持争胜,而因济之以平”;说那里有言论自由,“直言极论,无所忌讳,庶人上书,皆与酬答”……与此对应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知识精英看来丑陋不堪,用谭嗣同的话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

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就是说,两千年来,被我们鼓吹得尽善尽美,足以开化异族的文化,不过是暴政加强盗的文化,我们号称讲仁义道德,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真正的讲仁义道德在西方,是西方文化。

康有为早年所学为传统儒学,是一个标准的士大夫,后来对西方有了了解,又到香港游历,思想发生根本转变,认为西方人并非“夷狄”,治理国家很有法度,从此立志讲求西学。

他自己编写《康子内外篇》,预言世界将发生三个变化:其一,君不专,臣不卑;其二,男女轻重同;基三,良贱齐。

认为天地生人,根本平等,君臣、男女、地位都应平等相待。

这等于完全把传统儒家文化里最基本的东西“君君臣臣”的等级制否定掉了,哪里还能以此文化为自豪。

(小标题)三个层面的文化危机自救实验有危机就要拯救,文化自信心被摧毁,就需要进行文化自信心的重建。

摧毁需要时间,重建更要时间。

可以这样讲,从晚清到现在,在这170年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

当然,广义的文化分为三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因此,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贯穿始终。

这三个层面的建设与晚清至“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三个阶段相吻合,与也中国文化的三次危机拯救相吻合:第一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1840—1894),这属于物质层面的危机拯救。

部分觉醒的知识分子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铁路轮机和声光化电来维护中华传统文化,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阶段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18 98—1911),这属于制度层面的危机拯救。

其间,无论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张骞、汤化龙为首的立宪派,不是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派,都认为改造中国首先要学习西方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等深层次的东西;第三阶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属于精神层面的危机拯救。

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开始了改造国民性和开启民智的思想意识上的反思。

最开始,清政府或中国人以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是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这样的物质层面上的东西所威胁所打垮,文化自信的维护只需要做一些“技术处理”,“修补工作”,也就是说,我们从骨子里仍然承认自己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优越的,迟早会把西方也同化掉,最少不会被西文化所侵占,这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提法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