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

第三章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理论
• 3.生产和进口税净额
–生产和进口税净额是指政府直接获得的生产及进口
税收入减去相应的生产及进口补贴支出, • 4.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理论
–(四)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The Expenditure
Approach)
• 支出法也叫最终使用法,这是在使用环节对国内生产总 值的统计,是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三种路径的最后一个 环节,计算思想是将全社会用于最终使用的支出汇总起 来求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
• 在统计中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三方等价原则”,即社 会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总量应该是恒等或平衡的。 –(二)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法(The Product Approach) • 生产法,也叫部门法或增加值(Value Added Approach) 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理论
第三节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实践
–(五)劳动者报酬与雇员报酬
• 相应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统计中无雇员报酬的提法,相
应科目为劳动者报酬,它是指劳动者从其所在生产单位 的各种渠道,得到的所有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的收入。
第四节 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 一、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
第三节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实践
–(三)增加值
• 1993年SNA主要给出了两种可供选择的增加值定义,即
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增加值和按基本价格计算的增加值。 •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统计中采用了前者。 –(四)固定资产折旧与固定成本消耗 • 在1993年SNA(1968年SNA亦如此)中,固定资产在生产 中的使用费用称为固定成本消耗;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统计中,相应的费用则称为固定资产折旧。

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国民经济总量指标1. 概述国民经济总量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生产能力和国民生活水平。

国民经济总量指标通常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指标。

在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中,GDP是最常用的衡量经济总量的指标。

2.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在经济活动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的最终价值的总和。

GDP是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总量化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核心指标。

GDP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常见的有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是根据各个产业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来计算GDP;支出法是根据居民在消费、投资和出口等方面的支出来计算GDP;收入法是根据居民在生产中所得到的报酬和红利等来计算GDP。

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这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

GDP不仅可以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还可以用于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动的稳定性等。

它是国际比较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

3.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居民从经济活动中获得的各类收入的总和。

国民收入通常包括工资、利润、红利、利息等各类收入。

国民收入可以通过收入法来计算,也可以通过GDP和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来估算。

国民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的经济状况和收入分配情况。

4. 人均收入人均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收入除以总人口得到的平均收入水平。

人均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情况。

人均收入的计算方法与国民收入类似,可以通过收入法或GDP和人口数据的关系来计算。

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可以用来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从而评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三章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三章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

生产企业 煤矿 炼焦厂 炼钢厂
总产值 5 15 30
其中原材料价值 忽略
5(煤炭) 15(焦炭)
如果按总产值计算,核算期末会有价值50万元 的产品,而实际只有30万元的产品,这就是所 谓的重复计算,如果采用增加值测度产出,才
不会有这一问题。
从价值量的角度,新产品的价值量(产出)由
以下四部分构成:
➢ 实物: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 价值:中间投入、最初投入
总产出 产量价格 生产者价格
货物、服务产出核算
➢ 货物产出
✓ 在制品、半成品
✓ 生产和销售
✓ 自给性货物
借助同类产品的价格,估算其产值
➢ 服务产出
✓ 市场性服务产出
营利性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产出
✓ 非市场服务产出
非营利性服务部门的产出

经 济
➢ 非市场产出的供给;
生 产
➢ 生产者对产品的自给性消费;
生 产


➢ 对消费者自我所有的固定资产的使用;
➢ 通常不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在家庭中生产的服务。
生产核算范围的确定
准市场:
用市场上交易的该类产品的价格来虚拟没有在市场上交易的该类产品的价格; 用该类生产活动的费用、成本来虚拟其产品的价值。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保罗∙萨缪尔森
➢ 正如太空中的人造卫星能够探测地球各 大洲的天气一样,GDP能够给你一幅关于 经济运行状态的整体图画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实践与应用
1.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 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当期增加值的
总和,代表该时期内各单位通过生产 活动新增加的价值。

3.国民经济总量管理和社会总供求平衡

3.国民经济总量管理和社会总供求平衡

第三章国民经济总量管理和社会总供求平衡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管理一、国民经济总量的含义1.国民经济总量:又称宏观经济总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变量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总规模或总水平,是国民经济总体运动状态在数量上的高度综合表现。

2.宏观经济指标体系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变量指标有很多,如国内生产总值、投资总额、消费总额、财政收支总额、信贷收支总额、进出口总额、就业率(失业率)、物价指数等。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总体运行状态和规模、水平。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是综合性最强的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二、国民经济总量管理的内容1.国民经济总量管理的含义国民经济总量管理,是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对宏观经济总量指标所进行的规划安排和宏观调控。

2.国民经济总量管理与结构管理的关系(1)国民经济总量管理与国民经济结构管理一起,共同构成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

(2)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总量的分析主要是考察总量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对经济结构的分析主要是考察总量构成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规律。

(3)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控制经济总量、调节经济结构,是宏观经济管理最根本的任务。

3.国民经济总量管理的内容(1)控制经济发展速度、投资总额、消费总额、居民货币收入总额、财政信贷总规模、货币供应总量、物价水平、进出口总额等总量指标。

保持总供求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3)协调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文教科卫事业发展,实现社会经济良性循环。

三、国民经济总量的核算体系(一)国民经济总量核算体系构成1.国民核算体系:简称SNA,为市场经济国家采用。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

2.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简称MPS,为计划经济国家采用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

(二)SNA与MPS两大体系的区别1.计算范围不同核算产值、收入时,前者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后者只计算物质产品价值。

国民经济统计知识读本

国民经济统计知识读本

国民经济统计知识读本摘要:一、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与作用1.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2.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任务3.国民经济统计的作用二、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内容1.国民经济总体统计2.行业统计3.地区统计4.企业统计三、国民经济统计的方法与程序1.统计调查方法2.统计整理与分析方法3.统计预测与决策方法四、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来源与质量控制1.数据来源渠道2.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3.数据质量评估与控制五、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实践与发展1.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历史演变2.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现状与特点3.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一、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与作用1.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国民经济统计是对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数量、质量、结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准确、及时地调查、整理、分析和发布的活动。

2.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任务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任务包括:了解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分析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为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监测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为改进经济工作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参考。

3.国民经济统计的作用国民经济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指导经济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既是国家统计局的重要职能,也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二、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内容1.国民经济总体统计国民经济总体统计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市场、外贸进出口等方面的统计。

2.行业统计行业统计是对国民经济各个行业进行分类统计,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

3.地区统计地区统计是对全国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特别行政区的经济情况进行统计。

4.企业统计企业统计主要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人员结构等方面进行统计。

三、国民经济统计的方法与程序1.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全面调查等。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每章重点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每章重点

第三章综合指标综合指标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种形式.一、总量指标即绝对数指标它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是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得到的.种类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二、相对指标:反映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求得的反应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

它以名数与无名数表现出来,大多数相对指标采用无名数,种类:结构相对指标(同一总体各组与总体对比)、比例相对指标(同一总体不同部分对比)、比较相对指标(同一时间不同总体的同一指标对比)、强度相对指标(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以名数表示)、动态相对指标(即发展速度,是不同时间的数值对比)、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某一时期完成/计划指标数值.包括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和提高率或降低率相对指标的计划完成程度)。

三、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它分为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两种.本章论述的是静态平均数。

平均指标方法:1、算术平均数权数: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

(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因素:各组标志值和出现次数)2、调和平均数: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称倒数平均数。

3、几何平均数:适用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

4、众数:总体总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5、中位数: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点位置的标志值。

◆标志变异指标是为了补充平均数的不足,从另一方面说明总体的特征,它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又称标志变动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常用的指标:1、全距2、平均差: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平均差越大各标志值分布越分散,变动程度越大。

3、标准差(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

结果大于平均差。

组距分组数列计算标准差:总方差是整个总体的总离差,是各单位标志值与总平均数计算的标准差组间方差:各组平均数与总平均数计算的标准差组内方差:各组内各单位标准与本组平均数计算的方差。

国民经济统计学公式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公式整理

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部门增加值之和部门增加值之和=部门总产出-部门中间投入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总产出单位中间投入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投入社会增加值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出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补贴营业盈余=税前纯收入-(已收利息-已付利息)-已收其他产出收入-财产持有资产损益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形成净额 +固定资产折旧资本形成净额=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存货增加存货增加=期末存货价值-期初存货价值(-存货持有收益)国民总收入的统计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生产税+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净额+来自国外的财产收入净额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入-支付国外经常转移的支出净额层次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国民净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资金流量核算对“国外”在内的国民经济而言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储蓄+国际间资金流动=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出口-进口收入的初次分配原始总收入=增加值+获得的初次分配收入-支付初次分配收入原始净收入=原始总收入-固定资本折旧各机构部门原始总收入之和=国民总收入各机构部门原始净收入余额=国民净收入收入的再次分配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该部门原始总收入-支付的再分配收入之和+获得各种再分配收入之和可支配净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两次收入分配后的收入使用储蓄总额=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储蓄净额=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固定资本折旧=可支配净收入-最终消费资金流量核算的平衡关系资金使用=资金来源初次分配总收入=增加值-支付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获得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收入角度)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总储蓄(使用角度)总储蓄+资本转移=总投资+净金融投资金融资金使用合计=净金融投资+金融资金来源合计国际收支核算货物和服务差额=货物贸易差额+服务贸易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货物和服务差额+收入(分配)差额+经常转移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资本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直接投资差额+证券投资差额+其他投资差额储备资产变动差额 = 货币黄金差额+特别提款权差额+外汇储备变动差额+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差额+其他债权差额误差与遗漏= -(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产差额)国际收支总差额= 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误差与遗漏差额国际收支总差额=-储备资产增减差额资产与负债核算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资产=负债+净值净值(资产负债差额)=全部金融和非金融资产价值-全部未偿还负债价值国民财富=国内各机构部门的净值之和=全体常住单位拥有的非金融资产+对外净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只适合全社会,不适合各机构部门)就全社会来讲非金融资产+储备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负债+国外金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资产负债差额(净值)在一定时点上国内净金融资产(负债)=国外净金融负债(资产)国内净金融资产=对外净债权+本国拥有的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3.1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的一般问题

3.1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的一般问题

“通常不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 在家庭中生产的服务”被排除
这些活动是与市场相对分离和互不依赖的,它们的市 场性最弱,其它市场产品与其缺乏替代性或互补性。
不对之动几乎无法做出相应的有经济意义的市 场估价;
从劳动力与就业统计来看,这样的排除也是必要的, 即如果把这类行为计入生产核算的统计范围,则就承 认了其生产的性质,而这样就不再存在失业现象及失 业人口。
(三)不是所有的经济生产均被核算
下面是我们列出的几种经济生产活动,它们的市场化程 度依次递减:
1.为能在市场上换回货币而生产产; 2.实物交换的产品或实物性的收入 3.非市场产出的供给(不以获利为目的生产) 4.生产者对产品的自给性消费 5.对消费者自我所有的固定资产的使用 6.通常不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在家庭中生产的服务。
物量总量的局限性
它只适用于对有形社会产品的计量,而一些无 形的社会产品总量就无法通过实物量指标计量 。 在有形的产品中,它也只能用于同类产品的产 量加总; 它不能解决对企业的在制品和某些半成品。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实物量指标一般只能用于 其主要产品的统计,而不能用于其次要产品及 辅助产品的统计。
标准煤
生产观:概念的动态演变
➢ 传统生产观—MPS所使用的概念 ➢ 现代生产观—SNA所使用的概念
传统生产观:限制性生产观
强调物质(货物)生产,排斥非物质 (服务)生产。
将生产的范围主要限定在提供物质产品 的活动,以及附着在物品之上的服务性 活动。
认为物质性的生产可以创造财富,而非 物质生产不能创造财富,只能参与社会 的收入分配。
第三章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
国民经济核算(SNA)为什么以 生产核算为起点?
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在SNA中,生产核算是流量核算

国民经济统计讲义

国民经济统计讲义

国民经济统计讲义1. 引言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一门科学。

通过对国民经济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重要指标。

2.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2.1 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其目的是了解国民经济的状况、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2 国民经济统计的对象国民经济统计的对象包括经济单位、经济活动、经济要素和经济现象。

经济单位包括个体经济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如个体商贩、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

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过程。

经济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

经济现象包括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率、收入分配差距等。

2.3 国民经济统计的目的国民经济统计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即了解经济状况、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和为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国民经济统计,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结构、效率等情况,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重要信息。

同时,国民经济统计还可以揭示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企业在竞争中制定战略提供参考。

此外,国民经济统计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3. 国民经济统计的方法3.1 数据收集方法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抽样调查法和模型估计法。

直接观察法是指直接收集经济单位提供的数据,如企业财务报表、家庭收支表等。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总体中选取代表性样本,通过调查样本获得总体的特征和规律。

模型估计法是指通过建立经济统计模型,利用已有的统计数据进行推测和估计。

3.2 数据整理方法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整理方法包括分类汇总法、比较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

分类汇总法是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统计和汇总。

比较分析法是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寻找规律和趋势。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什么是经济总量指标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什么是经济总量指标
( 3 )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总量指标是统计整理汇总后,首先得到的能说明具体 社会经济总量的综合性数字,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相对 指标和平均指标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总量指标计算是 否科学、合理、准确,将会直接影响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的准确性。
3. 常用经济总量指标有哪些?
如: ( 1 )国内生产总值( GDP ) ( 2 )国民生产总值( GNP ) ( 3 )国民财富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们为什么关注经济总量指标 ?
( 2 )是实行社会经济管理的依据之一
一个国家或地区为更有效地指导经济建设,保持国民 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了解和分析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 。它虽然可以用相对数、平均数来反映,但归根结底还是 需要掌握各部门在各个不同时间的总量指标。
2. 人们为什么关注经济总量指标 ?
2. 人们为什么关注经济总量指标 ?
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可以反映某国 或某地区的总的经济成果及生产能力 ,为衡量经济政策效果,分析经济行 为提供一个全面性的尺度。
2. 人们为什么关注经济总量指标 ?
( 1 )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人们要想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状况,首先就要准确地掌握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 点条件下的发展规模或水平,然后才能更深入地认识社会 。例如,为了科 学地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就 必须通过总量指标正确地反映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工作成果,即反映中国人口和劳动力 资源、自然资源、国民财富、钢产量、工业增加值、粮食 产量、农业增加值、国民总收入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什么是经济总量指标
什么是经济总量指标?
1. 经济总量指标是什么? 2. 人们为什么关注经济总量指标? 3. 常用的经济总量指标有哪些?

国民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总量
2.GDP与GNP侧重点不同。GDP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是“生产”的概念。GNP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 收入。
谢谢观看
计算方法
国民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计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 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率)。
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
(1)生产法(或称部门法),是从各部门的总产值(收入)中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 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民生产总值;
(2)支出法(或称最终产品法),即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国内资产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 和库存净增或净减)+出口与进口的差额;
(3)收入法(或称分配法),是将国民生产总值看作为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所创造的增加价 值总额。因此,它要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资本消耗、间接税净额(即间接税减政府补贴)等形式,在各 种生产要素中间进行分配。
这样,将全国各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上述各个项目加以汇总,即可计算出国民生总值。
1.GDP与GNP计算口径不同。GDP计算采用的是“国土原则”,即只要是在本国或本地区范围内生产或创造 的价值,无论是外国人或是本国人创造的价值,均计入本国或本地区的GDP。而GNP计算采用的是“国民原则”, 即只要是本国或本地区居民,无论你在本国或本地区内,还是在外国或外地区所生产或创造的价值,均计入本国 或本地区的GNP。
国民经济总量
经济学术语
目录
01 基本简介
03
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 别
02 计算方法
国民生产总量(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 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支付给国外的要素 收入),则不应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去。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 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更直观地讲,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 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即:国民生产总值=国内 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的概念。

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常用公式

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常用公式

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常用公式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是经济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结构和发展状况。

在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公式,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国民经济的各种指标和数据。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公式: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其计算公式为:GDP=C+I+G+X-M其中,C表示个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支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2.国内净生产总值(NDP)NDP是在其中一时期内国家生产的全部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减去折旧费用的总和。

其计算公式为:NDP=GDP-折旧费用3.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GDP deflator是一个用来衡量物价水平的指标,它表示一组国内生产总值的价格水平与基期相比的变动情况。

其计算公式为:GDP deflator = (当前年份的GDP / 基期的GDP)× 1004.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国内生产总值除以人口数量后得到的指标,它表示每个人在其中一时期内所创造的平均价值。

其计算公式为:人均GDP=GDP/人口数量5. 劳动生产率(labor productivity)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单位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或创造的价值的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GDP/劳动力数量6. 增长率(growth rate)增长率是衡量其中一指标(如GDP、人口等)在两个时期之间的变化程度的百分比。

其计算公式为:增长率=(当前数值-前期数值)/前期数值×1007. 资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资本形成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总产品中延续和发展生产的财富部分。

其计算公式为:资本形成=固定资产新增值+存货增长-资本耗费8. 私人储蓄(private savings)私人储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个人在其中一时期内所储蓄的总和。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分析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分析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分析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

通过对GDP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调整的情况。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除以总人口后所得到的平均值。

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平均财富水平。

通过对人均GDP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

三、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消费的总支出。

消费结构是指消费支出在不同领域或行业的分配情况。

通过对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用于购置或增加固定资产的总投资额。

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投资活动的重要指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动力。

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五、就业与失业率就业是指就业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实际从事劳动工作的人数。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就业与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市场情况的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状况和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

通过对就业与失业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

六、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外部世界进行经济交流时的收入和支出。

国际收支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活动情况的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对外开放程度。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解释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解释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解释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系统、全面、准确地调查、观测和统计的工作,它是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基础。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是国民经济统计的核心内容,用以描述和分析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经济增长指标、就业指标、物价指标、财政指标以及对外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经济增长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经济增长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创造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的年增长率是描述GDP在一年内的增长幅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总人口数,它反映了平均每个人创造的GDP的大小。

经济增长指标主要用于评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就业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指标。

常见的就业指标包括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等。

就业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从事劳动的人数。

就业人数增长率是指就业人数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幅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城镇劳动力人口之比,它反映了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

就业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为就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

第三,物价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标。

常见的物价指标包括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等。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它可以用来衡量通货膨胀。

生产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者购买的一篮子生产资料和中间品的价格变动情况,它可以用来衡量生产成本的变动情况。

物价指标可以帮助政府制定货币政策和价格调控政策,维持物价的稳定。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工具。

第三章国民经济总量统计四培训资料

第三章国民经济总量统计四培训资料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 外的经常转移净收入
两个方面考察GNDI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所得、财产 等经常税净额(来自国外的应收额)+其他经 常转移净额(来处国外的应收额)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 +总储蓄
(五)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Net National Disposable Income,NNDI)
第四节 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 国内生产净值, NDP (Net Domestic Product) 国民净收入, NNI (Net National Income)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GNDI
(Gross National Disposable Income)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NNDI
EDP
“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 (Environmentally Adjusted Domestic Product,简 称EDP)
EDP=GDP-Cf-Ce =NDP-Ce
Ce表示自然资产消耗,Cf表示固定资本消耗
EDP又称为“生态国内产出”
绿色GDP相关的新闻报道
2004年11月27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亚太环 境记协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透露,我国的绿色GDP核 算体系将于2004年年末或2005年年初开始试点,国家 将在3至5年内拿出一套完整的核算指标体系。
这是经济学上一个模糊的概念。
GNI是常住生产要素因参与国内和国外生产活动而从 其成果中占有收入,即本国全体常住单位提供生产要 素所DP 生产性指标
GNI(GNP) 收入性指标
二、国内生产净值
(Net Domestic Product,NDP)

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报告

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报告

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报告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是中国政府每年发布的重要经济指标数据,它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的整体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经济发展、掌握经济形势以及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一、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重要基础数据。

2021年,我国GDP总量达到了102135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5%。

这表明,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另外,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GDP增速整体呈现出回落的趋势,这对于国家产业升级和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提出了挑战。

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并且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90元,同比增长6.5%。

尽管该数据显示了中国居民的收入在逐步提升,但是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方面,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核心之一,它对于经济发展、通货膨胀、汇率和利率等有着决定性影响。

当前国内货币政策总体保持稳健中性,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了市场利率稳中有降。

四、地方债务地方债务是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2019年曾发生了一些债务违约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国家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地方政府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和债务规模,增加直接融资比重,以保持健康的财政平衡。

五、零售总额零售总额是指在国内经济市场中,居民在零售种类范围内的消费总和。

尽管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2667亿元,同比增长8.5%,较上年同期有所回升。

然而,消费结构亟需调整,要着力培育和扩大消费新动能,促进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是中国政府发布的一个重要指标数据,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并且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

邱东版《国民经济统计学》

邱东版《国民经济统计学》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国民经济统计的根本理论和方法一、研究围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围国民经济运行: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二、研究对象1.与国民经济工作的对象不同。

“方法论〞,不仅是“统计规律〞2.不同于统计学原理的研究方法3.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论,非微观三、理论根底和方法论根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第二节国民经济统计学科性质和地位一、独立的社会科学二、与其他各统计学科的关系学科设置问题:1992、11月统计学〔一级〕—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1.与统原的关系统原:什么是相对数经统:出口换汇本钱是什么怎么计算、怎么用2.与其他部门统计关系企业统计、农业、金融统计3.与综合平衡统计的关系4.与国民经济核算框架指导方法分析三、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三节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一、指标用来反映社会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的规模、水平、程度、结构、速度等的数值的概念二、指标体系:相互独立有相互联系统计指标群1.国民经济是多层次多系统现象组成的总体分三个层次明细〔1〕反映国民经济总体状况数量方面〔2〕每一种社会再生产系统活动状况〔3〕反映各统计部活动状况的指标如预警人口人口出生率2.原那么〔1〕马列、指导〔2〕表达全面性、系统性〔联系和协调〕和层次性〔宏观〕〔3〕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第四节国民经济活动分类一、国民经济分类的意义和原那么〔一〕意义统计分组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应用〔二〕原那么马克思理论、从实际出发、系统性〔标志选择〕、国际比照原那么、动态化原那么〔如IT〕〔三〕不同目的的分类标志: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根本生产和根本结构的划分、三次产业的划分、机构部门的划分、重要经济类型的划分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一〕分类标志和原那么劳动的社会分工为根本划分标志具体:1.按劳动的产出性质和社会功能的同一性2.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同一性3.该经济活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即行业规模大小〕〔二〕分类的根本单位应该是各种经济活动的成果*通用的方法:基层单位:位于一个地点、仅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或其主要生产活动的增加值占绝大局部的一个企业或企业的一局部1一定场所2一种或一种以上次要活动3一个点如联合企业多个单独的基层单位〔二〕联合用ISIC1948 1958、68、89三次修订把所有市场通过与交换的收入的经济活动进展分类确定小类:按经济形式的性质:按基层活动的特性17个主要门类 60个大类173个中类 306小类例:D-22-2-1 制造业、出版物印刷品大类、印刷品和效劳中类、印刷品小类〔三〕我国:1984 划分标志普查第一次全国根本单位普查于1996年组织实施。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最新笔记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最新笔记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最新笔记1. 引言国民经济统计是一门研究和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的学科。

它提供了重要的宏观经济数据,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评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分析经济结构和趋势。

本文将概述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并讨论近年来的发展和挑战。

2.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2.1 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分部进行测量、计量和分析的过程。

它涉及到各种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投资、贸易等。

2.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统计的理论框架,由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和支出核算构成。

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关联性和互动关系。

2.3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资本存量、就业人员等。

这些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经济增长、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3. 国民经济统计的方法3.1 数据收集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普查、抽样调查、财务报表、统计填报等。

其中,抽样调查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提高数据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3.2 数据处理与计算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分类编码、计算和汇总等步骤。

现代化的数据处理技术使得数据处理更加高效和精确。

3.3 数据分析与解释数据分析与解释是国民经济统计的最后一步,通过统计方法和经济学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揭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趋势。

4. 国民经济统计的应用4.1 经济政策制定国民经济统计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政府可以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就业率等指标来评估经济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4.2 经济结构和趋势分析通过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分析经济结构和趋势,了解各个产业的贡献和相对优劣势,为经济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4.3 社会发展评估国民经济统计还可以用于评估社会发展水平,如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环境状况等。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组织制定社会政策和改善社会福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企业法和产品法的基本原理 (续)


企业法与产品法的主要区别: ������ 企业法:一个经济单位(企业)生产出来的 产品如果是准备出售,就要作为该企业的最终成 果计算总产出,而如果作为消耗品自用(自制设 备除外),就不是企业的最终成果,也不能计入 其总产出; ������ 产品法:一个经济单位(企业)生产出来的 产品只要被列为统计对象,则无论出售还是自用, 都要计入该单位的总产出。

四、金融和保险服务产出的核算方法*



金融业的主要活动:融通社会资金,以吸收存款或发行债 券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再以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等方式 提供给需要资金的部门,即“金融中介服务”。 金融机构的“辅助服务活动”:货币汇兑和银行结算、金 融租赁和外汇交易、投资和税收咨询或监督,股票和其他 证券的经纪,等等。 金融业的收入来源:各种金融资产的利息收入与金融负债 的利息支出两者之差(净利息收入);通过从事辅助服务所 收取的费用(手续费或佣金等)。前者占有绝大比重。
第3章 国民经济总 量统计
本章要目
§3.1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的基本问题 §3.2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 §3.3 国民收入总量统计 §3.4 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展(国内生产总值 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 )

引例: 我国历年GDP 各产业增加值及构成

§3.1国民经济总量统计(国内总产 出核算)的基本问题
二、货物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


(一)企业法和产品法的基本原理 ������ 企业法(工厂法):以单个企业作为基本统 计单位,按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总产 出;同一企业内部不能重复计算被消耗品的转移 价值,但在不同企业之间则允许重复计算。 ������ 产品法:以具体产品为统计对象,凡是某一 生产过程的预期有效成果(通常就是统计目录中 规定的产品),无论是否属于有关经济单位的最 终生产活动成果,均应计入该单位的总产出。
2 .中间消耗必须是对社会产品的生产性使用。例如: 企业免费向员工提供的实物产品、福利设施,为员工 支付的医疗保健、社会保险费用,都不属于中间消耗。也 即生产性的消耗才是中间消耗,福利性的消耗则是“消 费”。

3.中间消耗还必须是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性使用。 例如: (1)固定资产损耗不属于中间消耗; (2)工业企业的设备大修理和技术改造支出, 农业生产中的垦荒、造林和改良土壤等支出,都 属于固定资产形成,不是中间消耗; (3)企业购进后库存的原材料,尚未使用, 也不是中间消耗。
生产税又包括两大部分:



(1)产品税:企业等单位因生产、销售、购买、转让、 使用或以其他方式处置产品而向政府缴纳的税金。产品税 名目繁多,包括各种―增值税‖、进出口税等。 (2)其他生产税。主要包括:企业因使用土地、房屋和 其他建筑物以及劳动力而缴纳的税金,企业缴纳的营业执 照税、车船牌照税、交易印花税和排污费,以及国际交易 税(对于从事国际旅游、国际汇款等活动的生产者所征 收),等等。 两者的区别:―产品税‖的数额是与产品的多少直接相关的 ,它可以按产品的数量单位来计征,也可以按产品价值总 额的一定比例来计征。―其他生产税‖的数额则与产品的多 少没有直接关系。
1. 劳动者报酬: 劳动者通过参加生产活动而获得的各种货 币与实物报酬。具体包括:工薪、奖金、 各种津贴和补贴,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 的货币收入;实物劳动报酬或实物形式的 其他初次分配;以及企业为劳动者支付的 社会保险和由职工福利基金中开支的公费 医疗费等。




2. 生产税(间接税): 企业等单位因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向政府缴纳的 税金或规费。 表面上,它是由企业缴纳的;但实际上,企业又 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转嫁税负,故产品的 最终购买者或使用者才是真正的税负承担者。与 之相应的是对收入、财产等直接征收并由纳税人 实际负担的“直接税(收入税)”。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前者是收入初次分配的内容, 而后者则是收入再分配的内容。

一、生产核算的范围与国内总产出 (一)生产核算及其相关范畴 生产过程:投入——产出 ������ 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各种形态的资本等) ������ 产出:各种形态(货物和服务)、各种来源(农业、 工业、建筑业和不同服务行业)、各种用途(消费、消耗、 积累和出口)的产品。 生产、流通、分配和使用的关系: ������ 流通∈生产,生产←→使用(消耗、消费) ������ 生产≠分配,分配≠使用(严格区分,衔接平衡)
三、服务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
(一)追加价值法(主要用于计算商业和货物运输业的服 务总产出) (二)营业收入法(用于各种营业性服务企业的服务总产 出核算,如旅馆业、旅游业、生活服务业、信息咨询业, 以及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文化教育、卫生和科技服务等 行业) (三)服务费用法(各种形式的佣金、手续费、交易费和 其他服务费) (四)成本费用法(政府服务,其他非营利、非市场服务) (五)虚拟推算和抽样推断方法
(一)生产法

基本原理: ������ 首先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 ������ 再从中扣除相应的中间消耗,求得各部门增加值; ������ 最后,汇总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即得“国内生产总 值”

GDP=Σ(各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的中间消耗) =Σ各部门的增加值 在总产出确定之后,生产法的关键就是如何依据“平衡原 则”正确计算各部门中间消耗。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三)企业法和产品法的核算案例



案例资料: ������ 棉农种植棉花(总价值100单位), ������ 纺织工将其纺成棉纱(200单位)、织成坯布(350单位), ������ 印染工再将其染成色布(450单位), ������ 最后缝纫工将其缝制成服装(950单位)。 两种假设: (1)所有生产环节都由一个生产企业完成; (2)各个生产环节分别由不同的生产企业完成。 分别采用“企业法”和“产品法”核算所有环节的总产出。
(三)国内总产出及其构成


国内总产出: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体(或国民经济各部门、 所有常住单位)的全部产出之和。其构成(计量)有两种: 国内总产出的实物构成: 产品形态——货物与服务 实现方式——商品与非商品 经济用途——生产资料与消费品,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国内总产出的价值构成 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包括劳动手段转移价值c1(即固 定资本消耗)和劳动对象转移价值c2(即中间消耗); 活劳动新创价值,包括必要劳动价值v和剩余劳动价值 m。
传统的理解:


金融业从事金融中介活动并未向存款者或贷款者收取任何 服务费用; 银行的利息收支在性质上完全属于“财产收支”,不宜直 接作为金融业的产出计量; 一个悖论: ������ 金融业总产出=辅助活动的服务收费 ������ 金融业总产出-全部金融活动的日常消耗和其他费 用开支=金融业增加值< 0, 金融业营业盈余<< 0 但金融业并不是非市场、非营利部门,它必须通过市场 营利活动来维持自身的存在与发展。 问题:怎样适当计量金融业的总产出?
问题

甲银行: 存款总额2000 亿元,贷款总额1667 亿元 存款利息支付160 亿元,贷款利息收入200 亿元 金融中介服务产出= 200-160 = 40 亿元

������ 乙银行: 存款总额250 亿元,贷款总额500 亿元 存款利息支付20 亿元,贷款利息收入60 亿元 金融中介服务产出= 60-20 = 40 亿元


(二)国内生产范围的确定

国内生产:全体常住单位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其生产成果 属于“国内产出”。国内生产的范围: ������ MPS及我国旧核算体系:五大物质生产部门 ������ SNA及我国新核算体系:第一、二、三产业 在具体计量社会生产活动总量时,还须考虑两个规则: 1. “市场性”规则 ──国民经济生产核算应对全部市场性生产活动的有效成 果计量产出。据此,居民家庭内部的自我服务(如烹饪食 品、缝纫服装、制作家俱、擦洗地板、修理汽车等) 不 能计入国内产出;但饮食业、缝纫业、修理业或有酬家庭 服务业的活动,则必须计算产出。
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GDP)——本国全体常住生产者所 创造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它等于国内总 产出扣除全部中间消耗之后的余额。 ������ 社会最终产品的完全价值(C+V+M) ������ 国内总产出的部分价值(C1+V+M) 它可以分别从两个角度,用三种方法计算:
疑点:两者经营规模差距悬殊,何以产出相同?是方法本身有误,还 是误用了方法?




在实际核算中,考虑到银行自有资金的利息,以 及金融业从事其他服务活动的产出成果,就得到 完整的金融服务产出计算式: 金融业总产出=(金融业净利息收入-利用自有 资金获得的利息收入)+ 其他金融服务收入 补充思考题:利用自有资金进行的融资活动是否 生产活动,由此获得的利息收入是否需要从“金 融中介服务产出”中扣除?
生产核算的范围


综合的生产观 定义为“经济生产”(从事生产货物和服务的活 动)——(1)生产者提供货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 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2)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 消费和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 (3)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 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生产的时空界定(常住单位、一年)
§3.2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



一、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正确区分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从全社会或经济总体的角度区分——―社会 最终产品”有别于“企业最终产品” (二)与生产范围的划分方式相结合——适当贯 彻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 (三)关于最终产品与增加值的概念区分——产 品使用与价值形成
(二)分配法(收入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