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439ca54a804d2b160b4ec0cc.png)
Ⅰ· ·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参与推翻赫晓夫的政变, 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 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苏 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 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派军队侵 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在1977年, 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 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 战争。
。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斯 大林的塑像被推倒
岳 麓 版 必 修 新 课 标 历 史
Ⅰ· ·
赫鲁晓夫因浮夸冒进、喜怒无常 的性格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
岳 麓 版 必 修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
Ⅰ· · 历 史
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 1961 年,他又 新
课 标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农业
①废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管理权 下放 工业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1956召开苏共“二十大”,揭露和 政治 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开 展 种 植 玉 米 运 动
赫鲁晓夫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违背自然规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 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 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 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 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也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 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 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1964 年赫鲁晓夫 70 岁生日时 ,苏联几乎重演了 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 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 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 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 个月竟至 140 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 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高一历史课件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
![高一历史课件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ee8cf3220912a21615792901.png)
提示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考点一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点突破依据:本考点是课标要求内容的深化
角度
从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角度突破
【示范1】►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 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 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社会主 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化”。他所进 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
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 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发展生产力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953年9月,赫鲁晓夫被任 命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当月, 赫鲁晓夫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 积播种玉米的倡议。以后,只
要逮到机会,赫鲁晓夫都为推
广玉米种植鼓吹一番。但是苏 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具 备种植玉米的条件。因
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玉米热”也成
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
解析 答案
苏联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就是在勃列日涅夫推 C
行的“新经济体制”时期。
赫鲁晓夫的“黑”与“白”
热点背景 莫斯科著名的新圣母公墓里有这样一处奇特的墓
碑,几乎使每一位游览至此的游客都驻足思考。墓碑由 黑、白两色大理石组合而成,中间摆放的是一个硕大的 头像,这就是极具个人风格并为苏联历史留下浓重印迹 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的墓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共2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af8295c376baf1ffc4fad9c.png)
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 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
当堂检测
2.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式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 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 主要原因是
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 B.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 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当堂检测
3.路透社评论某时期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 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 冲击……科学研究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 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
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
——《晋书》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为什么改→改什么→改得怎么样
1953
1964
1982 1985
1991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政治笑话一
由于苏联特殊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政治笑话成为民 众表达政治见解、抒发感情的重要途径。
问:想象斯大林、政治局委员和他们的 全体跟班都在涅瓦河的一艘蒸汽船上。突然 船进水,迅速沉没,谁会得救?
————陈婉玲:《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一、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2.内容赫鲁晓夫检改测革学保习成留果了斯大林模式的什么内容?
农业 ①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 收购制 ,增谁加去农收民购收?入
②鼓励发展 家庭副业 ,扩大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经 重点 ③大规模 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玉米 。
②军备竞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④注重发展 重工业 (与 军事 有关的工业部门)
③后期作风保守,1975 停滞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苏联政治笑话三
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8: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8: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a2bc356e3186bceb18e8bb37.png)
究 的自严就吗威己重一?望上破点:是台坏赫靠后了不又生鲁住搞态晓的个环夫。 人 境改革崇 。未拜,从其根根本源上破在于除苏“联斯的大政林治模环式境”,。显改然革赫成鲁效
晓甚微夫,未从赫根鲁晓本夫上也改因变这此一黯然导下致台个。人崇但苏拜联的的温改床革。没有就此终止,仍
在继续推行。
勃列日涅夫改革
问
题 情
自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稳固了自己在苏联党和国家的 主 最高领导地位之后,开始对“_斯__大__林__模__式__”进行改革。 学 (3)1956年苏共“___二__十__大____”召开,大会闭幕后,赫鲁晓夫 习 作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在国
内外引起了济改革的内容是什么?结果如何?造成 情 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境
赫鲁晓夫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
知 识 经济方面 再 改革内容 现
农业上 工业上
取消 鼓励 扩大 废弃
承认
,提高 ,扩大 ,提倡 ,权力下放
,调动
赫鲁晓夫改革
总结: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 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二战后苏联的经济 改革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勃列日涅夫改革
问
题 情 境
必自苏赫须主联鲁果学的晓敢习改夫地:革、从他 该勃根们采列本的取日上改一涅突革种夫破没什改“错么革斯,样的大但的不林改思佳模革路效式的呢果”思?是。路否错说了明。他 们改革是错误的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共4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共4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242e30f67ec102de2bd895c.png)
重点
3、存在的问题失:败的原因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苏联传统的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4、结果: 没有取得预期成果,转向政治领域 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注材意料::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
1.代苏联科解学体的社原会因: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1.3内、容失败的原因: (1)企业管理方面:
结果,分析失败的原因?
没有突破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集中领导; ①坚仍持未集突中破计“划斯管大理林,模扩式大”经的营框自架主,权不;能根除体制的弊病(根本原因) (②2运)苏用工联经业推济方行手面霸段:权刺主激义企,业与经美营国管军理备。竞赛,经济负担加重
自学指导二:阅读教材100页思考 改革的内容?重点?实质?出现的问题?
2、内容:
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 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 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4)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5)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 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 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复习提问:1、斯大林模式的特征有哪些? 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哪些?
答案1:单一公有制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答案2:(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 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经济增长下降
材料二: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 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 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 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2e888957bcd126fff7050b79.png)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改革重点放在农业2.农业内容: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3.工业内容:废弃部门管理体制,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4. 结果:缺乏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年下台,改革告终。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 对赫鲁晓夫政策的调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注重发展重工业,与美国军备竞赛,1975年后,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期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2.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了与国外合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不断滑坡3.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前言:1953年,赫鲁晓夫开始执政苏联,他认为通过大规模种植玉米,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但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种植玉米,结果只能导致颗粒无收。
总结:1.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最后归于失败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和“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 新经济政策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从基本国情出发,运用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利用市场和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4674f0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f.png)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如选择、简答、分析题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强调重点、难点,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4.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措施、成效与影响。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后苏联社会经济状况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的关注。
6.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拟一道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论述题,要求题目具有思考性、探讨性,并提供解题思路和答案。
给予反馈。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关注历史与现实,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4.结合现实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苏联经济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对苏联经济改革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22张PPT)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76da8af65ce050876321329.png)
知识点三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轻巧识记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可归纳为“一、三、四”
一个对象:斯大林模式。
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 改革。 四点措施:扩大自主权、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承认市场调 节、实行政治“民主化”。
知识点三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深化探究
主题 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 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 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 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 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
主题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深化探究
练史料
史料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
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
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
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 积迅猛扩大, 1953年为 580 万 年增至 3
1
2
3
4
5
2.(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
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 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年 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 ——谷物 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 一论断( )
制,给企业部分权利。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课件(共48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课件(共4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751f64d5901020206409c07.png)
斯大林在办公室发现了老鼠。他 跟KALININ省主席抱怨这事,后 者想了一会说:“你干嘛不立个 牌子上面写着:‘集体农庄’? 这样一半老鼠会饿死,另一半则 会跑掉”
农业集体化虽然暂时有利于工业发 展,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 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 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 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 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
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
生产的40%
军备上赶上美国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劳动生产率 年均增长率
3、改革中的问题(失败原因): (1)没有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 (2)军备竞赛造成的负面影响 消耗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造成经济结构问题 重工业和军事实力增强,但是在轻工 业和新兴产业方面,明显落后
在经济倒退时,争霸的野心却继续膨胀。 1979年,勃列日涅夫发动了武装入侵阿富汗 的战争。这场历时近10年的战争以苏联被迫 撤军告终,苏联为此付出惨重代价——累计 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Ïî Ä¿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ÖÞ ¼Ê µ¼ µ¯
1978 210 44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DZäÉ µ¼ µ¯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Õ½ ÂÔ ºä Õ¨ú»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b8b970bbcc22bcd126ff0c82.png)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 1.内容 • ①②③ • 2.重点 • 工业——重工业、军事工业。 • 目的 • 影响:对苏联、对美国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 1.背景 • 2.经济改革措施 • 重点: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措施:①②③④ • 局限:①② • 结局:经济改革失败,政治改革失误,最终
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下放权力,扩大 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 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 发展滞后——重点在农业,大规模垦荒。
• 劳动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 性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 收入分配:“大锅饭”、平均主义,收入 低——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承认企 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等。
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 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 计划经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平均主义严重,
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阻碍经济可持续发 展。
•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 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 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
•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核心: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 主要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特别是农业 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②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违背自然规律。
A
•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53年, 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 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 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 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 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课件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5ddc8c4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9.png)
开
展
种
植
玉
米
运
动
赫
赫 鲁
鲁
晓
晓
夫
夫
参
在
观
农
肉
场
联
视
厂
察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措施: 3.结果: 4.评价: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收效甚微
失
败
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改革 之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精神。
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集 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益稳固。
2.措施: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2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农业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前期:
推行“新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 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 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增 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 级大国。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9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民生产的40%
1978
坦克
1968
210 ——《世界44现0 代史》
8500
32400
必修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必修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53e85064a98271fe910ef9ea.png)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 1、背景: • 2、内容: • 3、结果及成因: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 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 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 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总而言之,就是多一些社 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的苏联改革(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
左图反映苏联经济存 在什么问题?
军事工业畸形发 展,轻工业农业极 其落后,人民生活 极困苦。苏联经 济难以持续发展。
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 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效,但国民 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没有解决。 ③失败主要原因: 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内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赫鲁晓夫(任期: 勃列日涅夫(任期: 戈尔巴乔夫(任 1953—1964) 1964—1982) 期:1985—1991)
• 课标要求 •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原苏联领导人(1953年至 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战 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 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 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揭露 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 引起震惊。执政期间,进行 了不间断的改革。虽然取得 一些成就,但也造成了许多 错误。他的领导风格虽然被 很多人认为是充满活力,但 也被另一些人认为是激进冒 险。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 革家”。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 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 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 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 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 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 没有铁轨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6b7b98295a8102d276a22f32.png)
思考:勃列日涅 夫进行了哪些方 面的改革?
ЛеонидИльичБреж нев
(1906-1982 )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
9 8 7 6 5 4 3 2 1 0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6165 6670 7175 76- 1982 80 基建投资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 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 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材料三: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 7%;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 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 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竟高达 85%。
(二)内容
项目 内 容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 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 重点放在农业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重点)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方面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玉米(玉米运动)
工业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 加盟共和国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高一历史必修二课件: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一历史必修二课件: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0558d304650e52ea55189837.png)
赫氏轶闻 赫鲁晓夫出身卑微,酗酒,讲话文法混乱,穿着过时而风度不雅, 态度生硬而举止粗鲁,而且常常发表轻率失当的声明,讲起话来无所顾忌,言 过其实,因此在许多西方观察家眼里,他连给斯大林擦靴子都不配。 在1960 年10月联合国大会会议期间,当菲律宾代表发言抨击苏联在东欧干的正是他 们所反对的殖民主义时,赫鲁晓夫脱下皮鞋,敲打桌子,表示抗议。成为著名 的外交事件。然而,后来经过对现场照片的分析,发现实际的情况是:赫鲁晓 夫在手拿皮鞋敲打的同时,他的两只脚上其实都穿着皮鞋。 “我们要去买双更结实的皮鞋来!” 1956年,匈牙利发生骚乱,苏军后来 出兵布达佩斯,将骚乱坚决镇压了下去,时为轰动一时的“匈牙利事件”。联 合国大会和安理会都决定开会讨论匈牙利事件,美国等北约国家希望以此为机 会,狠狠的抨击一下苏联人。 于是,苏联代表团预先讨论决定,按照国 际外交礼节行事,当联合国会议开始讨论“匈牙利问题”时,苏联代表团将集 体退场,以示抗议。 赫鲁晓夫得知这个决定后大吃一惊,表示反对: “退场?我们干嘛要退场呢!”于是在赫鲁晓夫的安排下,苏联方面决定:不 退场,而是要搅乱会场,让会议开不成! 当主持人宣布开始讨论“匈牙利问 题”时,其他的苏联代表们也立即大声的喧哗起来,吵成一团。为了增强气势 苏联人还用摆在桌子上的名牌来敲击桌面,噼噼啪啪的响个不停…… 就在这 个当口,赫鲁晓夫的手表掉在地上了,他于是弯下腰去捡手表……可是,他在 桌子底下捣鼓了半天,竟然提了一只皮鞋上来!!他接着就用皮鞋使劲的敲起 桌子来,咚咚咚,咚咚咚…… 那天的会议于是彻底完蛋了。但法国人没 有那么强悍,没有俄国人那种敢于搞砸会场的气魄……于是,法国代表团就集 体退场来抗议。 临走前,法国人狠狠的说道:“我们要去买双更结实的 皮鞋来,滑雪皮鞋!”
外交上: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邀请,携妻子 儿女乘坐飞机抵达美国马里兰州安德鲁空军基地赫鲁晓夫在访问期间结识 了美国各界名流,同时他四处发表演说呼吁苏美和平共处,接受美国民众 的欢迎和质疑。行程的最后,赫鲁晓夫于戴维营与艾森豪威尔展开会谈。 双方对柏林问题达成一份协议:苏联撤回了要求西方国家撤出柏林的最后 通牒,美国承诺柏林现在的局面不会无限期维持下去。9月27日,赫鲁晓 夫一行乘飞机返回苏联莫斯科。 他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他是冷 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 策划者。 中国:赫鲁晓夫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对外主张“三和路线”,即 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 曾访问过中国并对毛泽东发起的所谓人 民公社运动和大跃进发生过争论,戏称“苏联的共产主义是吃马铃薯烧牛 肉,中国的共产主义是喝大锅清水汤”。文革时称其为“现代修正主义”。 在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分歧越来越大,导致中苏关系恶化。最终,赫鲁晓 夫撤走了在中国的所有专家。并且,在中国研制原子弹时,赫鲁晓夫领导 的苏联与美国等国反对中国研制原子弹。 东欧:由于赫鲁晓夫对西欧态度良好,反而造成了对东欧兄弟党的冷淡。不可 忽视的是,赫鲁晓夫时期,由于东德(民主德国)经济不好,人民对西德 充满向往,从而造成了劳动力量的大流失。于是,赫鲁晓夫筑起了柏林墙。
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a8e32460b307e87101f696ed.png)
回答即可。第(3)问,注意抓住时间为1990年,此时为戈尔巴
乔夫执政; “ 启示 ” 言之有理即可,可从改革要从国情出 发、改革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方面作答。
答案:(1)后果:粮食生产没有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 破坏。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 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
(2014· 吉林高一期末)美国经济学家大卫· 科兹认 为:在苏联时代,通过合法的途径积累物质财富几乎是不可能 的。非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的苏联领导人总是担惊受怕,唯 恐有一天被人发现或被起诉。大卫· 科兹在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时认为( )
A.无法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 B.人民与政府矛盾激化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统治集团对个人利益的追逐
所有制 的结构,使原来的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__________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 到迅速发展。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与国外 合资的企业。 租赁制 或建立家 (5)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 ___________ 庭农场。
3.影响 (1)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 (2)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受 挫 后 , 把 改 革 的 重 点 转 向 政治领域 ,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___________
历史
人教版 ·必修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 第二十一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
情 景 导 入
2
目 标 导 航
5
随 堂 练 习
3
自 主 预 习
6
高 考 演 练
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共42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共4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b04732addccda38376baf77.png)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
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 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 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 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 3%,对外贸易就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 现象?(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 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6分)
(2)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 政?(2分)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 况。(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 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6分)
理事会、跨国议会大会、协调协商委员会等。其中, 国家元首理事会是独联体的最高机构。独联体总部设 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1991年独联体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举行会晤
2004年9月,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在阿 斯塔纳举行
历史
启迪
为什么中国和苏联的
改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苏联的解体给我们留下了
哪些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应不断通过改革来完善;
(1)苏联解体;
(2)由苏维埃联盟共和国转 变为各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 家;
(3)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争 霸的结束,世界两极格局的 结束,世界格局开始走向多 极化。
4.有人认为苏联解体责任主要在戈尔巴乔 夫,由于他的无能而导致苏共权力丧失, 国家易帜,因此苏联解体的悲剧是可以避 免的;而有人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 寒”,苏联的解体早已经注定,是不可避 免。你是如何认为的?同时在你研究过程 中,能否给同样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中国改革提出些借鉴的经验教训呢?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7800d684868762caaed55a.png)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必要性:苏联斯大林模式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特别是农业的消极影响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调整政策。
3)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2、主要措施:(1)农业方面:(P98)(2)工业方面:(P98)3、结果及原因:成效不大;4、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改革的问题,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2、主要内容:(P99)3、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4、改革的结果:失败?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推行严重束缚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社会动荡、经济下降的局面3)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2、改革的内容:A、经济体制:(P100)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何异同?两者都是首先改革经济体制。
不同点在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采取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人民公社制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的改革,力度不够,未能深入下去。
B、政治改革:A)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B)宪法删去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C)苏共“二十八大”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首先是改变指导思想,其标志是1988年他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其次,是改革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3、改革的结果: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共23张PPT)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4740798e53a580216fcfe86.png)
从1954-1958年间.共开垦了4000万公顷 的土地,相当于全苏耕地的1/5,1958年垦荒区 的谷物产量为全年全苏产量的2/5。不过垦荒 的配套工程存在严重脱节, 加上垦殖方法失当, 造成风沙侵袭,使垦荒成果未能有效巩固。
强行推广玉米种植面积, 减少草地面积, 1953年全苏玉米面积仅350万公顷, 赫鲁晓夫 竟要求到1960年增加到2,800万公顷,从而带 来了灾难性后果, 由于它不适合苏联各地的实 情, 从而造成大幅度减产, 农民拒播, 到1965年 仅为320万公顷。
问题探究四: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勃列日涅夫改革虽然对促进集约化经营和提高 生产效益有一定作用,但它仍然是在坚持国家高度 集中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些修补措施。而 对如何真正调动企业和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问题 并未解决,对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基本上仍取排斥态度。苏联僵化的理论和体制使问 题越积越多,进入80年代经济继续滑坡。1982年, 工业总产值仅增2.8%,又低于70年代后期的增长水 平,产品质量长期低下的状况也未得到多大改善。
问题探究五:戈尔巴乔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 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的战略方针”,并进行改革。在开始阶段,改 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改革对经济体制进行 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 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 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 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 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 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美国中央情报局1975年曾宣布……苏联的国防 开支占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11%-13%......虽然1976 年后苏联的军费开支的增长率在逐步下降,但克里姆 林宫用于国防的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仍 是美国的2倍。……这给苏联的经济繁荣和人民消费 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不利影响。 ——大国的兴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b7700b7b700abb68a982fbff.png)
2. 主要内容
农业:用收购制代替义务交售
制;容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 的自留地和牲畜;开垦荒地,扩 大谷物生产,大种玉米等;
工业: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 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 分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3.结果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 击了斯大林模式;
改革收效甚微,1964 年,随着赫鲁晓夫下台, 改革随之结束。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953—1964年 1964—1982年 1985—1991年
1953—1964年
1.历史背景 2.主要内容 3.结果 4.失败的原因
1.改革背景
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尤 其以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明显;
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 遭破坏严重;
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 夫作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主要内容
恢大国营企业的经 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特点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特别是与军事有关 的工业部门。
4.评价
使苏联军事实力达到与 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长期军备竞赛导致经济 负担沉重,1975年后经济 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结果:最终导致了苏联的 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探讨?
苏联二战后经济改革的启示
1.历史背景 2.主要内容 1953—1964年
3.结果 4.失败的原因
1.背景 2.主要内容 1964—1982年 3.特点 4.评价
1.背景
1985—1991年
2.主要内容及结果
4.失败的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有的经 济模式; 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 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盲目性;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 复无常,也阻碍了改革的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精品教案
一、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
1.背景:
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
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P98历史纵横,了解)
▲注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⑴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①② P98 第一段)
⑵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
2.内容:
⑴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
主要内容:P98第二段①②③
⑵工业:P99第一段①②③
3.评价
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这是其改革的最大功绩)
⑵但是改革成效甚微,基本失败。
4.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
具体原因:
⑴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玉米运动),提出一些不切实
际的口号与目标(如: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⑵具体做法上,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
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
1.内容:
①②③见P99第3段
④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目的),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
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
①②③见P99第4段
▲注意:
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都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
⑵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结果都失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目的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
⑴内容:P100第一段①②③(A、B、C)
⑵结果: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⑶原因(P100第二段)①②
3.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⑴内容:(必修Ⅰ P121)
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提倡所谓的“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⑵结果:
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注意:
1.苏联解体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⑵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2.苏联的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四、史论共享
1.本课要旨
2.苏联(俄)历史上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时期有:新经济政策推行时期;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3.从斯大林时期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受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政治上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5.从列宁、斯大林时期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其经济政策的变化:
⑴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⑵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⑶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⑷戈尔巴乔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变革
6.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⑴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⑵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
⑶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⑷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⑸在我国的改革中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合作探究】1: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合作探究】2: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
③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合作探究】3: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同:(1)背景: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2)范围: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结果: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都失败了。
异:
(1)侧重点: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改革侧重所有制;
(2)成效: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
(3)失败的原因:前两者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而后者则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但由于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改革幅度
★【合作探究】4: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⑴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⑵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
⑶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⑷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⑸在我国的改革中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要走
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6)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调动人民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7)改革要协调好国民经济的比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合作探究】4: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比较
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请回答: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方针提出: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
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开始改革: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原因:
①指导思想不同。
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
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②具体做法不同。
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③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
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
④对改革认识不同。
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
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学思之窗】: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解题关键: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符合国情;斯大林开创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
思路引领:新经济政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特点。
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本课测评: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
解题关键:戈尔巴乔夫面临严重社会危机,造成苏联的解体。
思路引领: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必要的,但其失误成为苏联的解体的重要原因。
答案要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的危机局面。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为了缓解经济困难,进行改革。
其结果是造成苏联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