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的五个标准
怎样才算一首好的诗词
怎样才算一首好的诗词怎样才算一首好的诗词据说,现在中国每天产生的诗词量,就相当于一部全唐诗。
这固然是好事,证明中国当代的诗词正在蓬勃发展。
但是,这每天上万首的作品,又有多少是符合诗词格律的,又有多少艺术水准是上乘的,又有几首能流传于世?那怎么样才能称得上是一首好的诗词呢?梁代钟嵘《诗品》谓: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这是从情感上提出的看法;唐代释皎然《诗式》:诗有四深: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意度盘礴,由深于作用;用律不滞,由深于声对;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
这是从体式上提出的看法;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谓: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这是从格调上提出的看法。
这些都是古人的观点,那么,我们今天当以什么做标准来衡量高质量诗词呢?我想,格高、情真、意新、辞美、律严这五点应是检验一首诗词好坏的标准。
一、格高《毛诗大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既为心之声,那诗的格调,就取决于个人对世界事物的认知了。
人与人对事物的认知不尽相同,存在高低、雅俗、偏正之分。
诗要格调高,就必须起意高、遣词雅、气韵正,并且是呈现个人内心独有东西。
历史上所有伟大的诗人莫不如此。
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陆游、辛弃疾、龚自珍、黄遵宪等等。
王之涣一次偶然的登楼,写下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下笔高远,蕴含哲理;文天祥在羁押途中过扬子江,写下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斩钉截铁,气节凛然;叶绍翁游园不值,非但没有影响心情,反而写道: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郑板桥对着纸上的几片竹叶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
鲁迅二十三岁时在自题小像时,就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
当代诗人徐晋如在《禅心剑气相思骨》一书中就说:要学写诗,首先要做诗人,要做一个追求高雅和高贵的人。
一个人的情怀高尚了,其下笔自然就会高雅。
所以,一首好的诗词,其格调必然是高雅的,其展现的情怀必然是高尚的。
二、情真在诗词中,写作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段,其实都是为抒情而服务的。
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
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好诗则是能够深深触动人心,引起共鸣,甚至渗入人的灵魂深处。
那么,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呢?这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好诗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好诗应该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诗是诗人的心灵之声,是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和思考。
好诗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让人在阅读之后产生共鸣和思索。
巴甫洛夫说过:“诗是思想的火花。
”好诗不仅能够描绘出生活的美好和忧愁,更能够引发人们对于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风”这首诗就是李白在冥思苦想之后写下的一首千古名作。
他通过对风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对于自由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于世界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好诗应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意境。
诗是一种高度浓缩的语言形式,好诗应该能够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对朦胧的春夜和迷离的梦境的描绘,勾勒出一幅如梦如幻、飘渺缥缈的画面,给人以深深的美的享受。
好诗应该能够通过对文字的精炼和对意象的营造,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好诗应该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诗是一种高度压缩的语言形式,好诗应该能够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来展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好诗应该能够通过对韵律、对节奏、对语言的运用,给人以音乐般的美感和享受。
杜甫的《登高》运用了对仗、押韵和对比等手法,刻画了一幅波涛汹涌、无边无际的壮美景象,给人以澎湃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好诗应该能够通过对语言的精炼和艺术的表现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于生活和情感的热情和追求。
好诗应该具有高度的感染力和感受力。
诗是一种高度情感化的文学形式,好诗应该能够通过对情感的表达和对心灵的共鸣来打动读者。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凄凉的大漠孤烟和离别的情感的描绘,给人以悲凉和哀伤之美,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于生命和离别的深情和哀痛。
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
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诗歌有着千姿百态,形式和内容之间没有固定的规律可言。
所以,对于好诗的定义往往需要凭借个人的审美和文化背景来进行相应的评判。
不过,在这里,我将从一些共性的角度上来分析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
一、表现力强好的诗歌必须有强大的表现力,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
这种情感可以是忧伤和沉痛,也可以是狂喜和兴奋。
但表现力不仅仅限于诗歌中的情感,还可以表现在语言和形式上。
例如,一篇充满韵律感和音乐感的诗歌,无疑会让读者沉浸在其中,获得更加强烈的震撼和感受。
二、语言精练好的诗歌必须言简意赅、语言精练。
这是因为一句简单的语言可以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而过于繁琐的表达则会阻挡读者的理解。
同时,诗歌的语言应该具有表现力,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用词要准确,不能虚张声势。
三、意蕴丰富好的诗歌必须有深刻的思想和内涵,读者通过阅读和品味可以得到更深层次的启示和思考。
诗歌在表现情感的同时,应该通过语言和形式将更多的思想和精神融入其中,让读者在阅读时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
四、与时代共鸣好的诗歌必须具有与时代相呼应的特点,与读者的背景和情感产生共鸣。
诗人应该通过自己对时代的敏感和反思,将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层次思考融入到诗歌中,达到一种共同思考和交流的效果。
五、独具匠心好的诗歌必须有独特的创意和表现方式,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诗歌的形式和形态。
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必须适应和反映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可以在诗歌中融入多种艺术形式和手法,像是音乐、舞蹈、戏剧等,从而获得一种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好的诗歌必须具有强大的表现力、语言精炼、意蕴丰富、顺应时代和独具匠心,这是不可或缺的五个因素。
当一个诗人能够将这些因素完美地综合起来,创造出一篇经典而完美的诗歌时,我们才可以称其为好诗。
【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现代著名古体诗人
【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现代著名古体诗人相对其他文体来说,现代汉语诗歌的标准是最难统一的。
尽管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汉语诗歌应该具备一个大众意义上的标准,但可惜的是我一直找不到。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我只能说,我心目中的好诗应该是这样的,它必须具有以下的几个特征之一。
一、好诗是鲜活的。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形式上的新,体现在语言的表达(这与采取口语还是书面语没有直接关系)、句子的分行等外在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上。
其次是内容上的新,体现在诗歌的立意和主题上。
而对于一首好诗来说。
这两者不应该是剥离的,而是有效而完整的统一。
二、好诗是感人的。
这样的诗歌应该是道出了大众的普遍经验,能让大众获得精神的相通和情感的共鸣。
但这里的大众也是相对的,只是某个程度上的群体。
比如一首诗歌表达的怀乡情怀,能使漂泊的游子热泪盈眶,却未必能在一个从未离开过故土的读者那里得到认同。
三、好诗是给人启迪的。
这样的诗歌应该透过直观的表象去挖掘事与物的内部的真相,像黑暗中的火把,照亮我们心灵上的困顿和精神的迷茫;又仿佛醍醐灌顶。
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它具有先锋意识,给予我们警示和启发。
赘述一句,先锋应该包括两种向度,一种是向后的重塑与建构,另一种是向前的探索与奔跑。
当一首好诗诞生后,它必须有好的读者。
这与个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有关,但主要的还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一定的诗歌常识和诗歌判断,是否具有诗歌的触觉和敏感度。
这看似与我所说的好诗的标准无关,那实则至关重要。
没有好的读者。
一首好诗虽然在客观上是存在的,却在主观上失去了好诗的意义。
(精选版)诗歌作品评定标准
(精选版)诗歌作品评定标准一、前言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璀璨瑰宝,传递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为了更好地选拔和推广优秀诗歌作品,提高诗歌创作的整体水平,我们特制定本评定标准。
二、评定对象本次评定对象为所有提交至评定机构的诗歌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现代诗、古体诗、散文诗等。
三、评定标准1. 内容- 主题鲜明:作品应具有明确的主题,能传达作者独特的情感和观点。
- 思想深刻:作品应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引发读者思考。
- 情感真挚:作品应表现出作者真挚的情感,触动人心。
2. 形式- 结构严谨:作品结构应合理,段落层次分明。
- 韵律和谐:诗歌语言应具有一定的韵律美,符合诗歌的节奏感。
- 创新独特:作品应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不拘泥于传统形式。
3. 语言- 优美动人:作品应具备优美的语言,富有表现力。
- 形象生动:作品应通过丰富的形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诗歌的美。
- 意境深远:作品应具有深远的意境,给人以启迪。
4. 表现手法- 寓意深刻:作品应运用寓意、象征等手法,增强表现力。
- 对比鲜明:作品应运用对比等手法,突显主题。
- 意象丰富:作品应运用丰富的意象,展现诗歌的美。
四、评定流程1. 提交作品:作者需将作品提交至评定机构。
2. 初步筛选:评定机构对作品进行初步筛选,合格作品进入下一轮评定。
3. 专业评审:由专业评审团队对作品进行详细评审,综合各项指标打分。
4. 结果公示:根据评审结果,对优秀作品进行公示,并进行奖励和推广。
五、奖励及推广1. 获奖作品将获得丰厚的奖金及荣誉证书。
2. 优秀作品将在各类媒体平台上进行推广,提高作者知名度。
3. 优秀作者将有机会参加诗歌创作研讨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
六、附则1. 本评定标准解释权归评定机构所有。
2. 评定机构有权对评定流程进行调整,以确保评定的公平、公正。
3. 作品需为原创,一旦发现抄袭行为,将取消评定资格。
我们期待广大诗歌爱好者积极参与,共同推动诗歌创作的繁荣发展。
评选一首好诗的标准及创作注意事项
评选一首好诗的标准及创作注意事项评选一首好诗的标准及创作注意事项类别:诗论作者:八大少日期:2012-2-25 字体:【小中大】阅读:878 次编者按:本文思路清晰、论述深刻,作者不但给我们诗歌的标准和要求一一学习,还论述了优秀作品独特鉴赏的要点…… 大型杂志《长白风》举行的全球华语“诗阵大比拼”有奖活动,共选出了近三千首诗歌。
初选已经接近尾声,我做为赛区选稿人和赛区的评委阅读欣赏了绝大多数的诗歌,当中不乏精品,可喜可贺。
但从普选和初选的结果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本人认为:主要是因为选稿人和评委们对诗歌风格的偏爱各有不同,其次是对优秀诗歌的标准及定义各有不同,三是对诗歌鉴赏的能力有所欠缺。
这就造成了有一部分诗歌滥竽充数,从而影响了杂志的品质,这种后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鉴于此,本人认为评选优秀的诗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仅供参考:一,由于海选,诗的质量参差不齐,首先从最基本的文学素养选稿:删除掉那些错别字用词不当,语无伦次的诗。
(顺便说一句:就诗而言,其中的语句有时候已经打破了常规的语法规则,这不在‘语无伦次’之列。
)二,要注重诗的技巧:就诗的本质而言,诗是节奏化的最有意味的语言形式!散文读一遍就够了,但诗可以读上百遍还回味无穷。
1,首先是现代诗的音韵节奏:包括回还,对称,重叠,排比和递进以及咏叹等形式,这就要求评委们仔细认真的品读,因为很多散文诗或者散文经常用上这些技巧,以达到渲染情感的效果。
2,诗的意象:诗的意象是诗最复杂最有韵味的表达,通常有比喻,隐喻,烘托,渲染,象征等。
这就能充分展现诗的形象,暗示,和巧妙等审美特性(以后本人会专题论述)。
3,诗的感觉:交感和变异是诗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法。
但就口语诗而言,直白的叙述也充满了诗意,这就需要评委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了。
特别提到一点就是有些诗只是一段话的分行,并不是真正的诗,这也是口语诗无法避免的尴尬。
三,不论优秀的短诗和长诗都要具备:新,真,精,凝,轻,溢,六个字!这六个字包含作者的道德标准,情感表达,语言的驾驭,想象力,技巧及个人的诗歌特点。
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
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诗是一种高度文学艺术形式,它通过语言创造出艺术的、美好的形象,让读者在欣赏中感受到无限的文化、艺术和情感的魅力。
那么,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好诗应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手法。
诗应该是思想与情感的交融,是智慧与灵感的结晶。
好诗应该通过艺术化地表达作者个性化、深刻的感受和思考,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诗歌形象。
一个好的诗人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考能力,才能读懂世界、写出好诗。
其次,好诗应具备优美的语言和韵律美。
语言是诗歌的灵魂,好的诗歌需要用美丽的语言打动读者的心灵。
优美的语言可以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打造出诸如形象、对比、反复等丰富的修辞效果,以及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
韵律美是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无论是韵律的平仄、押韵的和谐,还是行文的排比、对称、对仗等都是诗歌韵律美的表现方式。
好诗应该能够用语言和韵律美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读者在欣赏中体味出浓厚的艺术气息和美感。
第三,好诗应符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特点。
创作好诗需要有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深入的社会分析能力,必须紧贴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特点,深刻揭示人类生活的内在本质。
好诗应该能够深入探究社会的文化、人际关系、人类情感、价值取向等问题,以鲜明的现实感说明诗歌创造责任的重要性。
最后,好诗应该贴近读者,承载内涵,发挥教育与文化传播作用。
好诗不仅需要体现作者的独特思想和情感,也要贴近读者,将深奥的思想让读者易于理解理会,通过诗歌将智慧和情感传播给更广泛的读者,发挥教育与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总之,好诗需要深刻思想、优美语言、韵律美、符合时代特点、贴近读者、承载内涵、弘扬文化震撼读者的内心。
真正的好诗,能够透过时间的洗礼,永久流传并影响读者,传递着美、善、真的诗歌智慧。
谈谈你的诗歌美学观点(好诗标准)
谈谈你的诗歌美学观点(好诗标准),并尝试创作一首现代诗。
“每一行诗,都像是从村子周围的田野里生长出来的,清风读得懂,水牛能朗诵”。
这就是我理解的好诗的根本标准。
或者换句话说,我所理解的好诗,它既是深刻的、热烈的、真挚的,亦是唯美的、生动的、含蓄隽永的。
诗歌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美好的诗歌可以点亮美好的人生。
一首好诗,就像一首歌、一团火、一幅画、一泉水、一个理、一段情。
拥有诗意的人生,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应该达到五个美学要求1有点深刻:好诗要努力做到白居易所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好诗永远不能忽视其“载道”的作用;好诗永远是言志的,永远不能忽视其励志的作用;好诗永远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在追求唯美、含蓄的同时,再注重追求那么一点深刻,写出来的诗才可能成为好诗中的好诗、极品中的极品。
2有点意思:诗歌最大的功用就是温暖人的心灵。
或者换句话说,好诗就应有点读头、有点意思,有点味道,有点热烈,有点睿智,读后让人对人生,对生活有所顿悟。
写诗就应该写心灵的感悟和感情的沉淀。
为此,我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其所写的内容应包含五个“小”:小哲理,小情趣,小感动,小浪漫,小温馨。
在当下,就是努力做到:静心敛气,表达真诚,用真诚去诠释朴素的生活。
3有点诗味:艺术的绝妙之处,常在其含而不露。
什么是诗味?诗味就是含蓄,就是有嚼头,就是回味无穷。
司空图说:“诗贵含蓄,含蓄可使诗歌的思想容量和艺术容量增大,有想象空间的诗才是好诗。
含蓄,永远是诗歌最本质的特征,应成为诗人的艺术信仰与最高追求。
4有点真情: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
有心的地方就有风景,有情的地方就有感动,有志的地方就有成功,有梦的地方就有未来。
诗人写诗,只有自己先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才可能把别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只有用真心、真情写出来的才是好诗。
5有点美:诗歌的美丽在于唤醒人内心的浪漫,好诗永远是醉人的。
好诗应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词句。
好的诗歌,它可沁人心脾,陶冶情操,催人泪下,催人奋进。
好诗的五个标准
好诗的五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格律严谨格律是我们学诗的第一道门槛。
写诗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通说最难的是格律。
有的研究了三年五年甚至十来年,就是过不了格律关。
其实,格律是诗的第一道门槛,它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游戏规则”而已,还谈不到艺术上来。
打个比方,就像下象棋,马走日、象飞田、炮打隔山、车杀一线,这好比是象棋的“格律”。
可是你会了这个规则以后,离下好象棋还远着呢。
总觉得很难。
咱今天讲课一起过格律关,听完后自己复习两个小时,看过得了过不了。
现在我们来检验一下:七律第三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你们说第四句应该是什么?马上就答上来了;仄仄平平仄仄平。
接着问第五句、第六句,第二句、第一句,都能答上来吧。
这就可以过关了。
格律问题,稍稍沉下心来,一般有四五个工作日,就能全部过关,有些基础且思路敏捷的人,一两个小时就能过。
初学的诗友对格律有一个误解,往往注意古人的出律现象。
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不”字就出律了;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陆游的“一生报国有万死”,一连五个仄声,肯定出律。
既然古人可以出律,我为什么不能出?于是就对格律不那么讲究了,学了三年、五年,还在原地徘徊,进入不了诗词的氛围,古人的出律,仅仅是我们看他出律,二十一世纪的人看唐朝人的格律,拿现代人所了解的格律去衡量唐朝的诗人,很可能会看不准。
我们觉得出律,唐朝人很可能不认为是出律,或者别有说法。
所以说这是一个误解。
打个比方我们现在是一夫一妻制,而唐朝是一夫多妻制,如果用现在的法律去衡量唐朝人,他们不就都成了犯“重婚罪”的“罪犯”吗?这样看问题,显然不合适。
入声字大家在学对联时都有接触了吧。
“野火烧不尽”,“不”是入声;“南朝四百八十寺”“八、十”是入声;“儿童相见不相识”,“不”是入声。
以“入”代“平”,这些都不是出律或拗句。
这是一个原因。
还有些是当时允许的体式,崔颢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不复返”、“空悠悠”,不对仗,平仄也不对,词性也不对。
好诗歌文档
好诗歌简介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以其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独特方式深受人们喜爱。
好诗歌不仅能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还有可能深入人心,唤起读者对生命、爱情、自然和人性等主题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好诗歌的定义、特点以及鉴赏方法。
好诗歌的定义与特点好诗歌往往是经过精心雕琢和审美选择的作品。
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并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形式呈现出来。
以下是好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1.真实感与深度:好诗歌能够真实地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
它可能通过意象、比喻和隐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和体验。
好诗歌往往能够深入人心,触动读者的内在情感。
2.美感与节奏:好诗歌在语言上追求美感和韵律的协调统一。
诗人通过押韵、节奏和音乐性的语言组合来创造出独特的美感。
好诗歌的节奏感使人愉悦,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内心,一种音乐。
3.意义与思考:好诗歌往往不仅仅是精巧的文字表达,它还引发思考和启示。
它可能通过短小精炼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意义,使读者在阅读中思考人生、爱情、自然和社会等深刻的主题。
好诗歌往往会让人再读,再品味,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鉴赏好诗歌的方法欣赏好诗歌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品味。
以下是一些鉴赏好诗歌的方法:1.注重语言:好诗歌的语言应该是精确而富有感染力的。
我们可以注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隐喻和排比等,从中感受到诗人的独特表达。
2.抓住主题:好诗歌往往通过短小精炼的文字表达出深远的主题。
我们可以关注诗歌中的核心词语、意象和情感,结合背景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3.感受韵律:好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我们可以读诗时注意诗歌的押韵、音节和节奏感,在读诗的过程中感受到诗歌带来的音乐性和美感。
4.多角度阅读:好诗歌往往有多重层次的意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
我们可以多次阅读同一首诗歌,尝试用不同的视角和情感去理解诗歌,发现新的意义和感悟。
结论好诗歌以其真实感、美感和意义深远的特点吸引了无数读者。
(完备版)诗歌创作的评比标准
(完备版)诗歌创作的评比标准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既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情感,又展示了精炼的艺术形式。
评价一首诗歌的好坏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涉及到许多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待和评价诗歌:1. 内容的原创性和深度- 原创性:一首好的诗歌应该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思考。
它不应该重复前人的表达方式和主题,而应该寻找新的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述情感和观点。
原创性:一首好的诗歌应该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思考。
它不应该重复前人的表达方式和主题,而应该寻找新的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述情感和观点。
- 深度:诗歌的主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读者深入思考。
表面上简单的主题,通过诗人的深入挖掘,也能呈现出深厚的内涵。
深度:诗歌的主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读者深入思考。
表面上简单的主题,通过诗人的深入挖掘,也能呈现出深厚的内涵。
2. 语言的精炼和表现力- 精炼:诗歌的语言应该简洁明快,每一个词都要有其存在的意义。
诗人通过有限的词语,传达无限的情感和思想。
精炼:诗歌的语言应该简洁明快,每一个词都要有其存在的意义。
诗人通过有限的词语,传达无限的情感和思想。
- 表现力:诗歌的语言应该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描绘出诗人想要表达的画面和情感。
好的诗歌往往能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表现力:诗歌的语言应该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描绘出诗人想要表达的画面和情感。
好的诗歌往往能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 结构和形式的巧妙- 结构:诗歌的结构应该清晰,有逻辑性。
良好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结构:诗歌的结构应该清晰,有逻辑性。
良好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 形式:诗歌的形式应该和内容相协调。
不同的诗歌形式有着不同的情感和节奏感,应该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选用合适的形式。
形式:诗歌的形式应该和内容相协调。
不同的诗歌形式有着不同的情感和节奏感,应该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选用合适的形式。
诗词评审标准
诗词评审标准
诗词收、审稿标准
一、诗的审评标准
一看诗的平仄是否失律(救拗除外)。
二看诗的压韵是否正确(新韵必须标注)、是否犯诗挤韵、撞韵、连韵。
三看诗中是否犯孤平、犯三平尾、四平头。
四看诗中有自创词。
五看诗的句式是否雷同(律诗中二联尤其不要犯撂眼)。
六看诗的对仗是否合掌。
七看诗是否引用了成语入诗(不是杜绝而是不提倡)
八看是否重字(固定名词除外、同一句中的重复字可以放宽)
九看诗是否失粘、失对。
十看颔联、颈联是否对仗。
十一看诗的诗的起、承、转、合是否顺畅。
十二看诗有无诗意,意境是否深、新奇。
二、词的审评标准
一是词是否合律。
二是压韵是否正确(新韵必须标注)
三是上下两阙意境是否鲜明。
四是用词是否准确。
五是否读起朗朗上口。
好诗的四个层次【珍藏版】
好诗的四个层次【珍藏版】作为好的诗歌,一般说来具有四个层次:(一)诗行;(二)意象;(三)章法;(四)境界。
必须在这四个层次上都同时表现出语言艺术的美,才能成为好的诗。
诗行、章法层次比较注重外在的形式化的方面,属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范畴;意象、境界层次深入到内在的深层内涵,属于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的范畴。
(一)诗行层次。
必须在语音的外在韵律上成其为诗。
光是分行写出来的不一定就算诗,光是整齐压韵的句子也不一定就算诗,而必须讲究音步的和谐、韵律的协调。
语音的音步如同跳舞的舞步一样,要合拍,否则就令人感到别扭。
所谓合拍,并不一定每行的音步都要整齐划一、更不一定每行字数都相等;也可以是长短句,但必须在不整齐中体现出匀称的节奏。
不强求机械地死板地压韵,但若能够流畅、自如地协韵则当然更好。
诗行的节奏化,体现出诗的音乐美。
(二)意象层次。
必须在情绪的内在韵味上、在形象构造上成其为诗。
所谓意象,就是感觉、情绪、情意的形象表现。
所谓意象群,就是辞藻组合群体的相关构造。
“诗中有画”,是辞藻符号表达出相应的画面构图。
有静态的分立意象,有动态的联贯意象;有雕塑型的意象,有流动型的意象。
意象、内在韵味的形象化,体现出诗的绘画美、造型美。
(三)章法层次。
必须在整篇总体上成其为诗。
篇章结构之法,要讲究前后协调、首尾呼应、抑扬交错,或妙语回旋,或排句对比。
如二分结构,为上下二段;三分结构,为正反合三段;四分结构,为起承转合四段,等等。
结构不能单调呆板,而要量体裁衣,格式多样化。
多样化并不是不要格式结构,相反,更要讲究丰富多彩的结构。
章法的结构化,体现出诗的建筑美。
(四)境界层次。
诗歌的最根本灵魂是境界。
仅仅把许多意象辞藻堆砌在一起还是不行的,必须化合、展现出美的境界(物境、情境、意境等),让读者不仅从感官上产生共鸣,而且在心目中成其为诗境。
诗的境界,可以是某种哲理,某种悟性,某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境。
诗的境界应该是美的综合体。
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词?做到这七点就足够了
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词?做到这七点就足够了【星园诗话】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词?一首好诗词应具备七个要素:立意深、构思巧、形象美、感情真、意境高、语言新、手法巧。
1、立意美主题的深度,能够看出诗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的水平。
主题可以先有,也可以在被感触的素材中产生;主题要有最适合的载体,主题与题材应实现和睦完美,主题与客体应和谐地对位;对题材的选择,角度要新;对题材的剪裁要舍得,舍去无关紧要的词,这样有利于突出主题;仅仅写一点情绪、一点印象、一点观念不加深化只能流于肤浅,深化后可让它来帮助我们丰富主题。
主题与我们的人生体验结合了,主题就有了我们的个性色彩。
2、构思巧构思是整个作品的骨架。
构思的要点是一个巧字,巧是不平铺直叙、不一般化,是要让人意想不到、引人入胜。
构思有无穷的办法,只用一种方法构思容易失去新鲜感,诗人在构思的方法上要敢于创新。
构思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素材的取舍与组合,以及手法的选用。
构思中要找到整个诗歌的最好的连线,比如空间的转换,时间的运转,情绪的流动。
空间在一首诗歌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它可以精简素材,有主与次的转变,并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一首诗歌的头尾是构思的难点,诗歌的开头应该把读者尽快引入全诗的意境。
诗歌的结尾不是总结,不是封闭、而是要给读者一个全新的境界。
3、形象美形象是诗歌的骨肉。
形象是根据主题的需要,由诗人根据审美情趣所创造的美。
要扩大生活视野、丰富知识,这是形象的源泉。
形象在一首诗歌中不是单一的,要精心安排主次,协调与统一多形象的关系;要把感情与观念融于形象之中,同时要对形象进行挑选。
不要重复别人用过的形象(除非有新意),也不要重复自己用过的形象。
4、感情真写诗必须是真的感情,它应该是展示我们内心世界的通道,它的源泉是爱。
要有现代人的感情,要研究现代人的感情。
感情是复杂多样的,故诗歌的感情不该是单一的。
它只有与我们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情趣结合了,才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完备版)诗歌创作的评比标准
(完备版)诗歌创作的评比标准导言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评比诗歌的质量需要一套明确的标准。
本文将提出一份完备的诗歌创作评比标准,以帮助评委和读者评估诗歌作品。
1. 独特性评估一首诗的独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首好的诗应该有独特的主题、观点或表达方式,能够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评委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诗歌是否具有新颖的观点或独特的表达方式?- 作者是否以个人的方式表达了情感或思想?- 诗歌是否具有独特的形式或结构?2. 表达与感染力诗歌应该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并引起共鸣。
评委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诗歌是否能够传达作者的情感或思想?- 诗歌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或情感共鸣?- 诗歌的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能够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3. 语言运用诗歌是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的,评估诗歌的语言运用非常重要。
评委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诗歌的语言是否优美、流畅?- 诗歌的用词是否准确、恰当?- 诗歌的语言是否具有音韵美或节奏感?4. 结构与组织一首好的诗应该有清晰的结构和组织,让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
评委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诗歌的结构是否清晰、有层次感?- 诗歌的组织是否合理、连贯?- 诗歌的节奏是否流畅、自然?5. 主题与意义评估一首诗的质量还要考虑其主题和意义。
评委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诗歌的主题是否明确、有深度?- 诗歌是否能够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诗歌的意义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结论以上是一份完备的诗歌创作评比标准,用于评估诗歌作品的质量。
评委在评比过程中应考虑诗歌的独特性、表达与感染力、语言运用、结构与组织以及主题与意义等方面。
这些标准将有助于提高评比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也能够指导诗歌创作者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明确标准的古诗词
明确标准的古诗词
明确标准的古诗词,通常指的是符合古典文学传统、艺术规范和审美标准的古诗词作品。
一般认为,具备以下特点的古诗词可以被视为明确标准的古诗词:
1. 严格的格律规范:古诗词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包括词牌、字数、押韵等。
例如,古诗通常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格律,而古词则有比较多样的格律要求。
2. 精湛的文学技巧:古诗词要求文辞优美、意境深远,有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如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运用典故、意象等表达方式等。
3. 严谨的写作主题:古诗词通常以表达人生哲理、描绘自然景物、抒发情感体验等为主题。
它们往往通过简洁而精炼的文字来传达深刻而智慧的思想。
4. 值得传颂的历史文化价值:明确标准的古诗词往往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能够体现古代文化的精髓,具有普遍的审美魅力。
一些著名的古诗词作品可以被认为是明确标准的古诗词,如杜甫的《登高》、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白的《静夜思》等。
这些作品在艺术、技巧、主题、情感等方面都具备了高水准的表现。
再谈好诗的标准
再谈好诗的标准怎么判断一首诗是否好诗?历史上不同的风格流派说法不一,有的主张格调说,有的主张性灵说,还有的主张神韵说、肌理说等等。
他们大都是偏向某一个方面或角度,综合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五点:格律、语言、形象、章法和境界。
这五点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贯穿、互为依存的条件。
我们根据这五点规定五条标准,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参考和评判标准。
有了这个标准,编辑和作者在写诗、改诗、读诗、谈诗等上面算是有个着落,有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拐杖”,就可以增加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更加真实衡量一首诗歌的水平。
第一个标准,就是“格律严谨”,这一条主要是针对近体诗(格律诗,绝句)。
写现代诗的可略过这一条。
格律是我们学格律诗的第一道门槛,其实它还只是形式上的“游戏规则”而已,还谈不到艺术上来。
打个比方,就像下象棋,马走日、象飞田、炮打隔山、车杀一线,这好比是象棋的“格律”。
格律是引导我们进入古典诗词氛围的一个向导。
格律是古人把汉语音节的音乐美发展到极致所形成的规律。
经过千百年的研究,古人认为汉字音节这样排列是最美的,它对音乐美的调动是最充分的。
第二个标准,就是“语言清通”诗对语言的第一个要求,是把诗的语言写的通顺,叫读者一看就明白,引导读者顺利的进入你的审美思维。
我们前面说,格律还未进入艺术领域,语言已经进入艺术领域了。
语言既是技术,又是艺术。
对语言的要求很多,语言清通是第一位的,是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不要以为说话说的很清楚,就能写的很清楚了,那是有差距的。
我们说话时可以重复,听不懂时可以当面问。
而读者和作者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文字,他不能当面问你,你也不能立刻解释,所以对语言清通的要求就更高,超出我们现实生活中语言交流的本身。
通过文字,读者看不到你的手势、表情。
你必须在一句诗中几个字就把你的思想感情、要说的事,完整的传达出来,不能叫读者误解、走岔路。
有些作者写的诗,他自己很清楚,但读者不清楚。
不要以为你说的话挺明白,写的诗就不会有问题,语言问题一定要当回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诗的五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格律严谨格律是我们学诗的第一道门槛。
写诗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通说最难的是格律。
有的研究了三年五年甚至十来年,就是过不了格律关。
其实,格律是诗的第一道门槛,它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游戏规则”而已,还谈不到艺术上来。
打个比方,就像下象棋,马走日、象飞田、炮打隔山、车杀一线,这好比是象棋的“格律”。
可是你会了这个规则以后,离下好象棋还远着呢。
总觉得很难。
咱今天讲课一起过格律关,听完后自己复习两个小时,看过得了过不了。
现在我们来检验一下:七律第三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你们说第四句应该是什么?马上就答上来了;仄仄平平仄仄平。
接着问第五句、第六句,第二句、第一句,都能答上来吧。
这就可以过关了。
格律问题,稍稍沉下心来,一般有四五个工作日,就能全部过关,有些基础且思路敏捷的人,一两个小时就能过。
初学的诗友对格律有一个误解,往往注意古人的出律现象。
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不”字就出律了;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陆游的“一生报国有万死”,一连五个仄声,肯定出律。
既然古人可以出律,我为什么不能出?于是就对格律不那么讲究了,学了三年、五年,还在原地徘徊,进入不了诗词的氛围,古人的出律,仅仅是我们看他出律,二十一世纪的人看唐朝人的格律,拿现代人所了解的格律去衡量唐朝的诗人,很可能会看不准。
我们觉得出律,唐朝人很可能不认为是出律,或者别有说法。
所以说这是一个误解。
打个比方我们现在是一夫一妻制,而唐朝是一夫多妻制,如果用现在的法律去衡量唐朝人,他们不就都成了犯“重婚罪”的“罪犯”吗?这样看问题,显然不合适。
入声字大家在学对联时都有接触了吧。
“野火烧不尽”,“不”是入声;“南朝四百八十寺”“八、十”是入声;“儿童相见不相识”,“不”是入声。
以“入”代“平”,这些都不是出律或拗句。
这是一个原因。
还有些是当时允许的体式,崔颢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不复返”、“空悠悠”,不对仗,平仄也不对,词性也不对。
可是崔颢的这首诗被认为是唐诗第一律。
你说古人怎么能把一首出律的诗捧为第一律?我们不了解古人、其实,在唐朝时,这种体式是允许的,是合律的。
律诗中如果第三联是一个工对,那么第二联就允许半工对。
我们看第三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是一个工对。
而第二联就允许半工对,“白云”、“黄鹤”对上了,“一去”,“千载”对了一半。
“不复返”、“空悠悠”不对了。
我们再看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小儿女”和“忆长安”明显不对仗。
但你看第三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工对。
有了第三联的工对,第二联允许半工对。
“遥怜”、“未解”对上了,“小儿女”和“忆长安”就不对了。
这种体式是当时允许的,不算出律。
古人出律的原因大概有十来种:以“入”代“平”、当时的体式、古诗的残余、律绝形成期中的一些未成熟现象、还有是有意的突破。
“八月湖水平”、“一身报国有万死”这都是有意突破,即常说的“不以辞害意”。
当然确实也有不少就是出律。
所以,对古人出律要有分析,不宜简单地说是出律。
即使古人出律,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原谅自己。
古人出律是谙熟格律,得心应手之后,是在创作中出律。
而我们是在学习格律阶段,这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如果说你成了大师,出律了可能没人计较你,你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出,什么时候不该出,该怎样出,不该怎样出。
现在学习阶段,一定要过好格律关。
我给大家打个比方:新兵入伍要立正稍息。
你不能说,你看我们军长怎么不立正稍息呀?你看那位将军怎么不立正稍息呀?其实军长、将军当兵时都是严格训练过来的。
这不能比,一比就把自己学诗的进展耽误了。
再一个,古人诗的流传,不是以出律而流传,而是以好诗而流传。
即使是好诗,出律也是瑕疵,而不是亮点。
你要光学古人的出律,那就学偏了。
格律不仅仅是形式,它还有内涵,有它的作用。
格律是引导我们进入古典诗词氛围的一个向导。
格律是古人把汉语音节的音乐美发展到极致所形成的规律。
经过千百年的研究,古人认为汉字音节这样排列是最美的,它对音乐美的调动是最充分的。
第二个标准:语言清通诗对语言的第一个要求,是把诗的语言写的通顺,叫读者一看就明白,引导读者顺利的进入你的审美思维。
刚才我们说,格律还未进入艺术领域,语言已经进入艺术领域了。
语言既是技术,又是艺术。
对语言的要求很多,语言清通是第一位的,是最基本的要求。
为什么呢?读者和作者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文字,看了诗以后,他不能当面问你,你也不能立刻解释。
所以对语言清通的要求就更高。
一句诗几个字就能把你的思想感情、要说的事,完整的传达出来,不能叫读者误解、走岔路,这是我们语言上的功夫。
有些诗友写的诗,他自己很清楚,但读者不清楚。
我们不能按自己的意思生造出一个词来用在诗上。
这种词你自己懂,别人不懂。
有些大诗人他生造词,像苏东坡、鲁迅,生造了好多词。
但他是语言大师,他造了以后被社会所公认。
而我们呢?没这个水平,造的词不为社会理解和公认。
这个问题挺不好说清楚。
你要创新,肯定不能总用老词,得用新词,可是要用新词,就涉及到生造词的问题。
这不是一个理论能解决的问题,须要靠我们创作实践来解决,靠提高语言能力来解决。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个诗友寄来一首诗,是给他九十五岁的祖母写的一首祝寿诗:“祖母生宣统,今年九五尊。
”他的意思是说我祖母生于宣统年间,今年九十五岁了。
但是大家一看这首诗就都笑了。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为什么呢?“祖母生宣统”,祖母生了宣统皇帝,是皇太后。
不但是皇太后,“今年九五尊”今年又当了皇帝,成了“九五之尊”。
显然他的本意不是这样,可写出来却差了这么多。
不要以为你说的话挺明白,写的诗就不会有问题,语言问题一定要当回事。
还有一位诗友写过这样的句子:“舟车卧海南,鸭香贵转馒。
”什么意思呢?“舟车卧海南”是说,坐着船,坐火车并且是卧铺,到了海南岛。
“鸭香贵转馒”是说,下车后饿了,看见路边烤鸭特别香,一问价钱,很贵,买不起,转身买个馒头吃了。
他想的是这个意思,他自己很清楚,可是读者谁能理解清楚呢?再说一首诗,标题叫“澳门回归”。
我看诗的内容不是写澳门回归,于是打电话问作者:你这也不是写的澳门回归呀!他说:“怎么不是呀,我就是写澳门回归,我刚从澳门回来。
”他从澳门回来,是他回归,不是澳门回归。
他是很清楚:我从澳门回来了,不就是既回又归了吗?这是个语言的水平问题,是功夫,大家不要小看。
为什么说鲁迅是语言大师,他在语言的运用上,又新鲜、又有趣、又精确,又被大家所接受,那是很不容易的。
虽然我们做不到大师那样,但要做到清通、明白、不让读者走岔路,走迷宫,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对我们写好诗的基本要求。
还有一个是对朦胧诗的误解:特别是二十世纪最后这几年,说诗要写的朦胧,谁也看不懂才是好诗。
把朦胧诗理解为谁也看不懂,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朦胧诗的朦胧不是表现在词句上,而是表现在意境上,可以有多种理解,给读者创造想象的余地。
西方有句话叫做:“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就是说,莎士比亚的《王子复仇记》,一百个人看了以后,就有一百个不同的理解。
字句上朦胧,云山雾罩,谁也不知道你说的啥意思,那不叫朦胧诗。
李商隐是我国朦胧诗的鼻祖。
他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们看表面上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哪个字,哪个词“朦胧”呢?蚕吐丝,吐到死才吐完。
蜡烛滴泪,滴蜡油,什么时候蜡烧光了,泪才滴完,都是非常明白晓畅,没有丝毫的朦胧感。
但是,它的意思,它传达的感情,是不确定的。
有人认为是爱情诗,在爱情上不大顺利,“丝”的谐音是“思”,相思的“思”,“泪”的谐音是“累”,吃苦受累的“累”,为相思所累,这样理解可以,完全讲得通。
有人认为是官场失意,李商隐因陷入党争被贬,竞争失利,只剩下了“丝”和“泪”,这样理解也可以。
有人说是友情诗,跟朋友的关系出了毛病,也可以。
所以,背后的含义,要传达的感情,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是朦胧诗的本质特征。
千万不要认为把诗写得谁都看不懂就叫朦胧诗,那是对朦胧诗的一种误解。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双关语”。
“双关语”跟“歧义”是两回事。
“歧义”是读者理解不出作者的原意,却理解成了另外的意思,走到岔路上去了。
就像“祖母生宣统”一样。
而“双关”的两层意思都是作者想说的,表面一层意思,通过某种关联,背后还有一层意思,这叫“双关”。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那个“晴”字,就双关了。
这个不用多说,大家都清楚。
诗的语言要清通,就是不能让读者的理解产生歧义。
不能让读者走岔路,把你的意思理解错了,不要让读者走迷宫,转来转去不知你在说什么。
关于语言,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古人的语言的继承(其中包括形象,不仅仅是语言)。
现代语言、现代社会生活还没有完全融入诗词语言库里来。
什么原因呢?我想,一个原因是因为现代生活发展太快,诗人创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像唐宋时期,千百年一直是牛耕人种,没什么大的变化。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唐朝时这样,到了宋朝还是这样。
而现在就不行了,今年是“田夫抛秧田妇接”,几年后就是插秧机,再过几年就是雇人插秧了。
自己坐在稻田边上,吃烧鸡喝酒,有人用机器帮你插好了。
变化太快了,这是一个原因。
我们现在诗词语言仓库里面的零件,大部分是唐宋的零件。
1997年香港回归时,有一首诗,写解放军进驻香港是“饮马香江”。
有诗友就提出反对意见:解放军并不是骑着马进的香港,你们这不是歪曲历史吗?他说的这个也有道理,解放军确实不是骑着马进的香港。
但是,诗并不是历史纪录,不是新闻。
你不让他“饮马香江”,说“坦克进香江”、“装甲车进香港”,这很难融进诗里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还没有出现足够数量的语言大师。
这是个时代问题,是历史问题,这个不多说了。
对古人的语言,大概分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完全可以照搬,它的生命力比较强,没有时代的局限性,完全被现代大众所接受。
比方说“剪烛夜话”“破釜沉舟”。
第二种是属于半可用,有限制的使用。
比方说“陛下”这个词,在中国没有陛下了,可是在外交上,对日本天皇、英国女王还是要称陛下,这是特定的外交语言,叫做有限制的使用。
第三种是已被历史、被时代淘汰了,不可用了。
我收到一个女诗友写的诗,他自称“妾”。
古代女人自称妾,是谦称,不是说自己是小老婆。
现在要自称“妾”,太陈腐了,也没有必要。
这类词已经死亡了。
男人自称“仆”,自称“在下”,这些我看可以不用。
总而言之,对古人的语言,大概有这三种类型,即可用,半可用,不可用三种。
但这也没什么量化的标准,大家可自己掌握。
语言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清通明白。
不可以有岔路、迷宫,不要以为自己明白就了事,要让读者明白。
这是诗的语言最基本的原则。
诗的语言还有艺术上的要求,我们以后再探讨。
第三个标准:形象典型形象完全是艺术领域的东西了。
诗的艺术创作主要靠形象思维抒发感情,这是诗词的审美特征,本质特征,它是以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