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悲剧与学术的悲剧分析
尼采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尼采悲剧的诞生读后感《尼采悲剧的诞生》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探讨了悲剧的起源和发展,对于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悲剧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尼采在《尼采悲剧的诞生》中提出了“悲剧的诞生是出于音乐”的观点,他认为悲剧是由音乐和舞蹈结合而成的,是一种通过音乐表达出来的生命力的体现。
尼采认为,悲剧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是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艺术形式。
在悲剧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可以超越个体的痛苦和困境,体验到一种更高级别的存在。
尼采对悲剧的理解深刻而独特,他认为悲剧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是一种通过艺术表达出来的生命力的体现。
在悲剧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可以超越个体的痛苦和困境,体验到一种更高级别的存在。
这种对生命的赞美和肯定,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启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各种困难和痛苦所困扰,但是通过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我们可以超越这些痛苦,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从而获得内心的力量和安慰。
尼采在《尼采悲剧的诞生》中还探讨了悲剧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他认为古希腊的悲剧是最纯粹的形式,它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表达生命的力量和美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悲剧逐渐失去了这种纯粹性,变得越来越虚假和空洞。
尼采认为,要重拾悲剧的纯粹性,需要重新审视古希腊的悲剧,并且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这种对悲剧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的思考,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启发。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会感到现代艺术形式的虚假和空洞,但是通过重新审视古希腊的悲剧,并且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重拾悲剧的纯粹性,体验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
总的来说,《尼采悲剧的诞生》是一部充满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的著作,它对悲剧和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探讨,对于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悲剧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拾悲剧的纯粹性也有了新的思考。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尼采哲学思想浅析一、叔本华及尼采尼采所处的时代人们高扬理性关注物质生活,认为理性和科学技术能给人带来终极幸福。
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在遇到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开始瓦解,叔本华将世界本质看做是生命意志,每个个体都被生命意志支配,个体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整个生命受伟大的生命意志的控制,于是摆脱生命意志枷锁唯一的出路就是结束生命。
叔本华自身的学术观点不够彻底,但是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中国清代学者王国维就以亲身经历贯彻了叔本华的思想,他自杀了。
尼采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基调也是悲观的,但是他称自己的哲学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尼采将虚无主义分为两类,即积极的虚无主义和消极的虚无主义。
缥缈消极的虚无主义是现代人在否认一切价值观念之后表现出的一种无所适从和自我沉沦的状态,一切旧传统价值遭到否认之后处于彻底的价值虚空之中,丧失信仰无人管束做什么都可以的失控儿童。
而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指在批判一切传统价值之后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在对一切旧价值感到失望之时,身处绝境却不自暴自弃,起身反抗从而克服虚无主义,这种反抗精神在尼采思想中就表现为高扬生命活力的酒神精神和权利意志。
其积极的虚无主义使他认识到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质,即能够自由运用理性思索整个宇宙的人生命却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之间的张力使人必须承认自身的悲剧性。
但同时,在认识到个人是被伟大的生命意志所控制之后,应该勇敢地面对悲剧的人生,用顽强的生命力来战胜掌控一切的生命意志,这也就是尼采与叔本华最大的区别所在。
二、尼采对理性的批判尼采对理性批判的靶子首先对准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他强烈地批判苏格拉底以来欧洲历史上的理性主义。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这句话成为后世理性主义的开端,这里知识就是理性的代表,苏格拉底认为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终才能得出对人类有用的知识。
弗里德里希_威廉_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哲学家资料简报

►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在认识 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 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
► 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God is dead)”——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 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 杀的。
► 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 要是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 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 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 然。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 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 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 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 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尼采自 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 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 学”(Philosophy of Action) ,一种声称要使 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 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 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 要原因。 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Trends of Dissolving)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 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
►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 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 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 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 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 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另一 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 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 他的伦理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
► 强力意志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 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人世间的不平等作了辩护。 在尼采看来,人类与自然的生命一样,都有强弱之 分,强者总是少数,弱者是多数。历史与文化是少 数强者创造的,他们理所当然的统治弱者。尼采推 翻了神的等级制度,肯定了人的等级制度。
尼采简介

尼采生平年表1844年 10月15日诞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Sachsen)的洛肯镇(Lutzen)。
好几代的祖父与父亲皆为路德教派的牧师。
1849年 5岁 7月30日,父亲是脑软化症病逝。
1850年 6岁举家迁往塞尔河畔的南姆堡(Naumburg)。
1858年 14岁 10月起,在南姆堡近郊普尔塔高等学校读书。
1864年 20岁 10月,进波昂大学,修习神学与古典文献学。
1865年 21岁 10月,转入莱比锡大学。
初次获读叔本华的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1866年 22岁开始与李契门下厄尔温·罗德(ErvinRohde)交往。
1867年 23岁 10月,被征召入南姆堡炮兵联队。
从马上摔下,胸骨受重伤。
1868年 24岁 4月,因伤退伍。
11月8日初识年格纳。
1869年 25岁 2月,受聘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文献学的额外教授。
4月,脱难普鲁士国籍,成为瑞士人。
5月17日初次访问琉森(Luzern)近效托里普森的瓦格纳家。
5月28日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任讲演,讲题为“荷马与古典文学”。
布克哈特(Jacob Buckchardt)缔交。
1870年 26岁 3月,升为正教授。
8月,普法战争爆发,志愿从军担任卫生兵。
罹赤痢与白喉。
10月退伍,返巴塞尔大学。
与神学家奥瓦贝克(Franz Overbeck)开始交往。
1871年 27岁执笔《悲剧的诞生》。
1872年 28岁 1月,出版《悲剧的诞生》。
2月——3月,在巴塞尔大学演讲,发表《德国教育设施之前瞻》(殁后作为遗著初次出版)。
四月华格纳家迁离托里普森。
5月在贝鲁特祭剧场的开工典礼上,与华格纳重晤。
1873年 29岁《季节的深思》第一篇出版。
发表《希腊人悲剧时代的哲学》中之部分文字(殁后作为遗稿初次出版)。
1873年 30岁发表《季节的深思》第二篇、第三篇。
初读法国作家斯汤达尔的小说《红与黑》,如受电击。
1875年 31岁 10月,初识音乐家彼德·卡斯特(ReterGast,本名HeinrichKoselitz)。
解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解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德国乃至欧洲最疯狂的哲学家,反基督教传统的斗士,以一句“上帝死了”作为终结道德评判的标志口号闻名于世。
尼采自己和多数研读尼采的后人,都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作尼采的哲学代表作,视为其最主要、最本真的文章,其影响也的确最大。
然而,尼采在书中是自己说话吗?不,是查拉图斯特拉在说。
尼采是查拉图斯特拉吗?难讲。
尼采可以说,书中的话都是查拉图斯特拉、而不是尼采“如是说”。
他仅仅是纪录者,像柏拉图写的对话,不是柏拉图在说,而是“他的角色”苏格拉底及其学生在说(施特劳斯)。
查拉图斯特拉难道不会是一个角色?出身于路德宗牧师家庭的尼采,极为欣慕路德在德语方面的历史功绩和影响力,将路德作为自己在德语上要达到的目标。
然而,尼采在德语诗作方面的努力失败了。
〔3〕这并非因为,尼采之前,歌德(尼采最敬佩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Holderlin)、诺瓦利斯(Novalis)、毕希纳(Buchner)、克莱斯特(Kleist)在德语诗言方面撒尽才性,而是因为尼采自己作为诗人的才性天生不足。
要是尼采真有盖世诗才,像里尔克(Rilke)或者特拉克尔(Trakel),要在德语诗言史上占据超人地位,并非没有可能。
尼采的诗同海德格尔的诗一样,让诗人笑掉牙;尼采的散文和格言文体,至多与荷尔德林、施勒格尔(Fr.Schlegel)、诺瓦利斯持平,风格不同而已。
尼采是哲人,而不是文人。
他的所谓“诗化”或格言文体,仅仅作为哲学文章,才显出其超人气象。
即便这种哲学文体,也不是尼采的独创。
熟悉席勒、荷尔德林、诺瓦利斯、施勒格尔的人都知道,无论哲学的所谓“诗化”还是格言体,都是德国浪漫派的成就。
即便这种成就也不是德国浪漫派的独创,不过是亚理士多德之前、尤其是柏拉图之前文体的复活。
如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最具叙述特色、个性才情的文章,这种个体独特性是什么?问题仍然是:尼采是谁?既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哲学著作,作为西方的哲学著作,叙说者的名字竟然是一个非西方传统中人,既非尼采心仪的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不是《悲剧的诞生》中迷拜的希腊神人狄奥尼索斯。
尼采《悲剧的诞生》

尼采的悲剧中文师范0901 3091002023 23号翟秋林论文摘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将日神与酒神两种倾向并列为希腊悲剧艺术的基础,从两方面对悲剧的诞生进行了溯源,其中,又以强调个体自由、忘我超越的酒神精神作为整个悲剧艺术的内在核心。
本文试图从尼采该书的主要观点出发,结合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基本形式,在人物的命运、品质和行动中揭示酒神的存在,从而诠释酒神本质在悲剧人物身上的折射效果及美学意义。
关键词:日神、酒神、悲剧正文:《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哲学著作,这本书涉及的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美学。
在这一领域,学术界一向重视黑格尔、帕克以及后来的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研究成果,尼采的这一著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悲剧的诞生》一书却一直为艺术家和诗人们推崇。
写《悲剧的诞生》的时候,尼采还只是一个意气风发、初露头角的青年学者。
然而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不仅阐述了西方艺术的源头,而且也为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写好了注脚。
也许这本书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尼采悲剧命运的开始。
在这本书里尼采开门见山的解释了希腊悲剧产生的原因。
尼采指出,是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
即日神和酒神。
我觉得要理解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对这两种思维的阐述和偏向。
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腊人的神话所寓指的观念。
日神作为伦理之神,其要求的那种提倡适度和个体界限,并将自高自大和过度视作“怀有敌意的恶魔”的日神式思维。
日神在尼采眼里,成为不折不扣的批驳对象。
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是酒神倾向的典型表现,一种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让任何个人意志和个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艺术。
这种艺术能使人在毁灭中遗失个体的概念,在集体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们相信永恒的生命”。
这种悲剧的魅力源于对生命的忠诚,对原始欲望和恐惧最真切的体悟和承认,悲剧里弥漫的酒神思维让人敢于直视痛苦,并在痛苦中获得快慰。
酒神思维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种英雄式的悲壮,如同为人类取火不惜受秃鹰撕啄之苦的普罗米修斯,又如同解开斯芬克斯谜语却难逃弑父娶母命运的俄浦狄斯,他们的个体毁灭的悲剧成就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壮美。
尼采悲剧的诞生名词解释

尼采悲剧的诞生名词解释尼采悲剧的诞生:深入解析悲剧的概念在欧洲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对于悲剧的诠释更是具有独特的见解。
尼采悲剧的诞生是他在1872年出版的一本书名,通过这本书,尼采试图重新诠释和定义悲剧的概念。
本文将深入解析尼采对于悲剧的理解和他提出的一些关键术语的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尼采对悲剧的定义。
尼采认为悲剧是一种超越人类生活琐碎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融合悲伤和欢愉的元素,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生活的苦难和矛盾。
尼采认为悲剧是通过艺术创作抒发个体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矛盾,以达到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激发。
尼采在书中提到了许多术语,其中最重要的是“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
阿波罗代表理性、秩序、和谐,而狄奥尼索斯则代表狂热、欲望和混沌。
尼采认为,悲剧的诞生是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在尼采看来,悲剧的诞生源于个体内部的痛苦和矛盾。
他认为,人类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无法解决的矛盾,而悲剧正是通过这种痛苦和矛盾的表达来帮助人们超越现实。
悲剧的主人公通常是被命运束缚和摧毁的人,他们经历了苦难和痛苦,但却能找到一种超越人生苦难的力量和勇气。
通过这种体验,观众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人生困境和苦难。
除了个体内部的痛苦和矛盾,尼采还提到了艺术家的角色。
他认为,悲剧是艺术家对于人类生活的一种回应和诠释,而艺术家则是富有洞察力和创造力的人。
艺术家通过创作悲剧,将个体的痛苦和矛盾转化为普世的审美体验,从而帮助人们理解并赞美生活的困境。
尼采的悲剧理论与他对现代文化的批判和担忧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商业化和功利主义使人们失去了对于生活本质的感知和欣赏。
尼采希望通过悲剧这种艺术形式,重新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对于痛苦的理解。
他认为,悲剧可以帮助人们从现实生活的盲目追求中解放出来,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尼采悲剧的诞生是对于悲剧概念的一次重要的重新诠释。
十大世界经典哲学书籍

十大世界经典哲学书籍十大世界经典哲学书籍推荐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者:叔本华简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全面阐述了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哲学观,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世界作为表象初论”,主要研究服从充足根据律的表象、经验和科学的客体,它们构成了一个表象的世界;二是“世界作为意志初论”,主要研究意志的客体化,它构成了一个意志的世界;三是“世界作为表象再论”,内容是关于理念和艺术的客体,它构成了一个理念的世界;四是“世界作为意志再论”,主要研究生命意态的肯定和否定,它构成了一个伦理的世界。
这四部分内容体现了从认识论到本体论,到艺术论,再到伦理学的演变过程。
2、《社会契约论》作者:卢梭简介:《社会契约论》(法文:Du Contrat Social,又译《民约论》,或称《政治权利原理》)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出版的政治著作。
《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
《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革命运动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3、《悲剧的诞生》作者:尼采简介:《悲剧的诞生》(德文原名《悲剧从音乐精神中诞生》)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创作的哲学著作,写于1870—1871年,首次出版于1872年。
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尼采所表达的悲剧艺术观念:第一、艺术是对梦境的模仿,悲剧艺术代表希腊人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第二、艺术欢乐源于酒神狂醉的忘我体验。
人们在悲剧合唱队里获得个体生命消失的体验,实现了对终极命运的消解。
第三、希腊悲剧是阿波罗形象与狄俄涅索斯精神的结合物,阿波罗形象是希腊悲剧的舞台形式,狄俄涅索斯精神则是希腊悲剧要表现的思想内容。
第四、悲剧的功能在于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获得暂时的解脱。
4、《理想国》作者:柏拉图简介:《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是一本关于戏剧和文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尼采。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悲剧这一文学形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尼采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悲剧的观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悲剧的起源和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悲剧的诞生源自于古希腊的宗教仪式,是一种通过戏剧表现人类生活中最深刻的痛苦和挣扎的方式。
悲剧通过对人类命运的审视和探讨,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深刻,从而引发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在书中,尼采还探讨了悲剧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指出了现代社会对悲剧的忽视和误解。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娱乐和消费导致了人们对悲剧的淡化和忽视,而悲剧所包含的对人类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探讨却是现代社会所急需的。
通过阅读《悲剧的诞生》,我对悲剧这一文学形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类生活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悲剧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对文学和戏剧有了更深刻的
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喜欢文学和戏剧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渊源学研究的一个个案:鲁 迅 与 尼 采 的关系

第七讲渊源学研究的一个个案:鲁迅与尼采的关系我想简单地讲一讲五个问题:1、鲁迅是如何评价尼采的?2、鲁迅所接受的尼采的思想主张有哪些?3、尼采对鲁迅作品产生的实际影响是什么?4、鲁迅的变异体现在哪些方面?5、鲁迅为什么接受尼采?一、鲁迅是如何评价尼采的?尼采著作近20种,鲁迅读过尼采的哪些著作,我们无从确知。
仅就其早年藏书而论,只有一本德文版《察拉图斯忒拉如是说》(即《苏鲁支语录》);从鲁迅著作中所引文字考察,也几乎都出于此书。
鲁迅20多篇杂文和10来封书信,都曾经谈到了尼采,以及关于尼采著作的翻译与出版的事情。
刘半农先生曾以“托尼哲学、魏晋文章”来概括鲁迅早期的思想,据刘自己说,当时鲁迅并没有对此表示反对意见;也就是默许了。
现代思想家和作家曹聚仁先生是鲁迅的好友之一,晚年在香港从事鲁迅作品研究,他认为:“鲁迅的观察深刻,与眼光远大,并不由于接受了唯物史观的论据,而是由于他的科学头脑及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
”(曹聚仁:《鲁迅评传》,第173页,香港新文化出版社1973年。
)看来,鲁迅和尼采之间的确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并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
我们有必要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的方法,对此加以认真的探讨。
鲁迅在自己的文章中是如何谈论尼采呢?(一)早期(即“五四”之前)主要是肯定的、赞许的,并引为同调。
主要有体现在三篇论文里:《文化偏至论》(1907)、《摩罗诗力说》(1907)、《破恶声论》(1908)。
从中我们可能看出,这时的鲁迅对尼采及其思想,首先是肯定的,赞许多于批评。
《文化偏至论》主要是为批评改良派与洋务派而作的一篇论文。
作者说欧洲人的思想,由“崇尚宗教”到崇尚“物质主义”,是存在严重的偏向的,并对此表示不满。
是“物质”重要还是“精神”重要?他说:“德人尼采氏,则假察罗图斯德罗之言,吾行太远,了然失其侣,返而观夫今之世,文明之邦国矣,斑斓之社会矣。
特其为社会矣,无确固之崇信;众庶之于知识也,无作始之性质。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读完某一作品后,信任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1《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哲学著作,该书涉及的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美学。
在这一领域,学术界一向重视黑格尔、帕克以及后来的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讨论成果,尼采的这一著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悲剧的诞生》一书却始终为艺术家和诗人们推崇。
仅以我们中国为例,鲁迅、周国平、郭沫若以及现在的“新裤子”、“超载”等摇滚乐队都曾对这一著作产生过深厚的爱好。
撰写《悲剧的诞生》时,尼采还是一个意气风发、初露头角的青年学者,然而认真阅读这本书,你会发觉他不仅阐述了西方艺术的源头,而且也为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写好了注脚。
或许这本书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尼采悲剧命运的开头。
尼采在书中把西方艺术的源头归结为日神情结和酒神情结,而尼采尤为推崇后者。
酒神情结即迪奥尼索斯情结,此后始终为众多学者和艺术家关注,比如王小波就曾以迪奥尼索斯情结为题写过多篇杂文。
在中国文化中,酒神情结也在诗人、隐者和失意者中非常流行。
中国历史上最奇怪的年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是一个国家分崩离析、战火纷飞的年月,那是一个民族冲突与阶级冲突极度尖锐的年月,那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化沟通日益亲密的年月。
在那个时代,产生过一批令后来人神往无比的隐士。
他们或不问世事、一心耕读,或放浪江湖、蔑视权贵,或庙堂为官、勤心修身。
不管是“隐于野”的小隐,还是“隐于市”的中隐,抑或是“隐于朝”的大隐,他们都有着剧烈的迪奥尼索斯情结。
例如闻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先隐于朝而后隐于野)就是一个喜诗好酒、寄情山水的隐士,迪奥尼索斯情结在他身上呈现无余;更不用说让很多文人憧憬的大隐组合“竹林七贤”了。
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魏晋士人,自然可以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与药和酒是分不开的。
西方文论及解释、简答、论述分析及答案(1)

西⽅⽂论及解释、简答、论述分析及答案(1)1.贺拉斯:古罗马早期⽂艺理论家《诗艺》⽂学语⾔——合式原则观:⼈物形象塑造——类型说观:作家要有判断⼒观。
在题材⽅⾯喜选旧题材。
2.布⽡洛:法国古典主义代表:《讽刺诗集》,《书简集》,《诗的艺术》三⼀律观:主张⼈物性格的定型化和类型化:重视喜剧真实性。
3.华兹华斯:英国消极浪漫主义代表《抒情歌谣集序⾔》,诗歌题材原⽥园⽣活,语⾔应该⽇常⼝语,写诗要特注重想象和幻想。
4.⾬果:法国浪漫主义代表《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重⽂献《克伦威尔》。
体现⽂理思想:(1)原始诗,代《创世纪》“淳朴”(2)古代诗,代《荷马史诗》“单纯”(3)戏剧“真实”5.福柯:法国重要思想家,《疯癫与⽂明》、《事物的秩序—⼈⽂科学的考古》、《规戒与惩罚—监狱的诞⽣》、《性史》考古学和乐谱学的哲学观;话语权⼒观。
6.亚⾥⼠多德:古希腊⽂学理论家、《诗学》;模仿说;悲剧论;净化说;过失说。
7.莱⾟《汉堡剧评》、《拉奥孔》探讨绘画与诗歌区别诗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包孕性倾刻;诗⽤⼈⼯符号,绘画⽤⾃然符号。
8.康德: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与批判》。
判断⼒—规定判断⼒和反思判断⼒。
游戏说。
9.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论代表《词语的复活》《学术错误态》陌⽣化观10.(亚⾥⼠多德)悲剧:是对于⼀个严肃、完整、有⼀定长度的⾏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具有各种悦⽿之⾳,分别在悲剧的各部分使⽤;摹仿⽅式是借⼈物的动作进⾏表达,⽽不是采⽤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怖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1.(布⽡洛)三⼀律:法国古典主义⽂论学布⽡洛在诗的艺术中提出的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法则。
强调戏剧创作要严格遵守⼀天之内、⼀个地点、⼀条线索的所谓规律。
三⼀律反映了法国君主专制时期⼀切服从理性,⼀切要有法规的政治需要,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审美要求。
12.(⾬果)美丑对照原则:是⾬果美学思想的核⼼所在,即崇⾼与滑稽,优美与丑怪的对⽴统⼀。
尼采的超人理念与学术卓越

尼采的超人理念与学术卓越1. 尼采的生平和思想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文化批评家、诗人和作家。
尼采的思想对20世纪哲学、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意志到权力”、“永劫轮回”、“超人”等。
尼采最为人熟知的概念之一就是”超人”,这个概念在他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得以淋漓尽致地阐释。
尼采认为人类应当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教束缚,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努力成为一个超脱凡俗、创造自己命运的”超人”。
2. 超人理念与学术卓越2.1 超越传统权威尼采倡导的超人理念强调个体要勇于质疑传统权威和道德准则,将自身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并实现个性化的生命价值。
在学术领域,这一理念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上,学者往往受制于权威观点和学术规范,导致思维僵化和创新受限。
而尼采的超人理念鼓励学者打破陈规,勇于挑战权威观点,敢于追求真理,从而达到学术卓越的境界。
2.2 自由思考与创新精神尼采认为,超人应当拥有自由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勇于突破传统束缚,追求真理和智慧。
在学术研究中,这种自由思考和创新精神至关重要。
只有解放思维,挖掘问题本质,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学术卓越需要学者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开拓思维边界,勇于创新实践,方能在学术殿堂中脱颖而出。
2.3 追求真理与高标准尼采的超人理念鼓励个体勇于追求真理,绝不妥协于现实的种种困难和束缚。
在学术领域,追求真理也是学者们永恒的使命。
优秀的学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独立思考能力,更需要坚持高标准的学术道德和批判精神,在探索未知领域时保持谦逊谨慎、严谨务实,力求科学问题找到准确答案。
3. 尼采式思维与当代学术尼采的超人理念虽然诞生于19世纪末期,但其对当代学术仍有深远启示意义。
在当今信息爆炸、思想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学者们更应当像尼采所倡导的超人一样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突破束缚,在独立思考、自由探索中实现自身卓越,并为推动学术领域持续进步贡献力量。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资料(附文章)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资料绪论1、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
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在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P3)2、文学批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最常见的两个方面是社会历史的考察和美学的考察。
(P7)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3、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P14)4、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P16)5、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样式。
(P19)6、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由对艺术的美的感悟和描述转向对作品意义的阐释的文体标志。
(P21)7、1935年李长之在天津《益世报》和《国闻周报》上陆续发表长篇系列评论《鲁迅批判》,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传记批评的代表作。
(P29)8、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著作,代表了这个世纪现实主义批评的最高成就。
(P34)9、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发展的高峰。
(P34)10、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和“语词即用法”的观点,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哲学基础。
(P36)11、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
(P38)12、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一)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二)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三)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四)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P38)第二章文学批评的功能13、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对文学文本的释义来实现的。
(P49)第三章社会历史批评14、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P63)15、1800年,斯达尔夫人发表《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第一次以专文的形式研究文学与其他生活领域的相互影响。
重估一切价值(尼采)

重估一切价值尼采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它改造了许许多多构成西方思想遗产的观念和价值——例如理性、自然、上帝、时间、宗教和德性等等。
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而此颤栗的最后意义尚未被估价出来[1]。
加达默尔在90岁的时候曾评论道,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2]。
弗洛伊德、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福柯、德鲁兹和德里达都是深受尼采影响的大陆哲学家。
而他直接影响的文学家也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鲁迅……在英美,他的著作逐渐被广泛接受,尤其是在二战之后,人们发现第三帝国完全不知羞耻地歪曲了尼采的著作,纳粹对他的哲学所作的解释是令人无法容忍的误读。
不过,除了许多认真细致的诠释之外,有些误读也扩大了尼采的影响。
他的思想一直被视为一种过程形而上学,并把他和柏格森、怀特海和新达尔文主义者相比较。
他还被解读为一位伦理学家,一位以权力意志取代了上帝的奇怪的神学家。
他的哲学更通常被理解为虚无主义的,只是一大堆无从确证的信念和洞见,支撑生存的希望和信心。
但尼采不是一位形而上学家、道德学家、神学家,在这些词的通常意义上也不是虚无主义者。
他的思想力度已经穿透并超越了那些构成宗教、道德和哲学传统的价值、观念;同时,他又开启了一种思考和评价的新方式。
尼采哲学与其说主要是在致力于构造一个完美的思想体系,并加以不断的修正、补充和捍卫,倒不如说是一个生命的自我超越(self-overcoming)的过程。
正如尼采借查拉斯图特拉(或译苏鲁支)之口所说的:‚这便是生命亲自说给我听的秘密:‘看呵’,他说,‘我便是那必须时常超过自己的东西。
……’‛[3]尼采自幼身体孱弱,但勤奋好学,极具语言和音乐天赋,且生就了特立独行的性格和浪漫主义的气质。
1865年,转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的尼采,与叔本华的《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一见如故,并为之倾倒。
尼采与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点比较

02
文艺美学观点概述
尼采文艺美学观点核心内容
01
永恒轮回观念
尼采认为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选择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而且这
些瞬间和选择会不断重复,形成永恒的轮回。这种观念为他的文艺美学
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
02
上帝已死与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宣称“上帝已死”,意味着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已经失效。他主
张对一切价值进行重新评估,这反映在他的文艺美学观点中,即对传统
03
艺术创作观念比较
尼采艺术创作观念特点
强调艺术的自主性
尼采认为艺术应该独立于道德和 宗教,不受其约束,艺术家应该
追求自我表达和创作自由。
推崇悲剧艺术
尼采高度重视悲剧艺术,认为悲 剧能够揭示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激发人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主张永恒轮回
尼采的永恒轮回观念对艺术创作 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艺术家 的作品应该追求独特性和不可替 代性,以体现生命的独特价值。
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 象的世界》、《论自然中的意志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等。
叔本华提出了"生命意志"、"悲 观主义"、"同情伦理学"等重要 观点,对后世哲学、心理学、美
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两者在哲学史上地位与影响
尼采和叔本华都是19世纪德国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尼采与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 点比较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录
• 尼采与叔本华简介 • 文艺美学观点概述 • 艺术创作观念比较 • 审美观念差异分析 • 悲剧理论对比研究 • 影响力与传播途径探讨
你在凝视深渊时 深渊也在凝视你

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原文出自尼采的《善恶的彼岸》,整句话为:“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一、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强大的敌人战斗的时间长了,必定因为过多的关注和了解,让自己也成为像对方那样的人;当你审视邪恶的时候,邪恶也如同一面镜子审视着你的内心。
人性是复杂的,没有单纯的善,也没有单纯的恶,很多时候,两者之间是相互转换或者共存的。
深渊即是人们因为缺失“更高价值”追求而形成的空洞,没有“更高价值”追求的人越多空洞就会越大。
其实深渊一直都在凝视着我们,只是我们没有哲学家深邃而敏锐的洞察力,看不见它的存在而已。
二、尼采其人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享年55岁): 德国人,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
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
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
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
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指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美学概论复习纲要

2013级汉语言本科专业《美学概论》复习纲要一、常识题1.1879年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发现的壁画,普遍认为距今约有二、三万年的历史。
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造型准确,线条生动流畅,所绘画的各种动物栩栩如生《受伤的野牛》,位于主洞的顶部,被称为现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最著名的美术作品。
法国发现的拉斯科岩画距今也有1.5万年的历史。
2. 鲍姆嘉通在历史上第一个主张美学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将之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c)。
1735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首次创造性地使用了这个术语,1750年他将自己研究感性认识完善的专著命名为《美学》。
鲍姆嘉通将艺术和美专门提出来讨论,又将美学从哲学中分出,给予专门的名称,鉴于其引人瞩目的贡献,人们称他为“美学之父”。
3.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
美学归属于人文科学。
4.美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两条方法论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5.哈奇生把美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两种;狄德罗认为绝对的美是没有的,只有“实在的美”和“相对的美”两种;康德认为美不在事物的存在,只有“自由美”与“附庸美”之分。
鲍桑葵则把美分为“浅易的美”与“艰奥的美”两种。
6.通常我们把美的形态分为现实美与艺术美,现实美又分为社会美和自然美。
7.黑格尔的《美学》实质上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8.社会美包括生产劳动的美、阶级斗争的美、科学文教活动的美、日常生活的美。
人是社会美的基础和核心。
人的美,包括形体美(人的外形美)与人格美(人的内在美)两个方面。
9.如果说美的本质是千古难解之谜,自然美是美学的危险三角区或“大绊脚石”(朱光潜语),那么,没有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为什么美则被称为“阿喀琉斯的脚后跟”。
10.自然美的文化价值:启迪智慧、激发创造,陶冶性情、提高境界,愉悦身心、丰富生活,和合天人、通融群己。
古希腊悲剧精神的延续——尼采《悲剧的诞生》

古希腊悲剧精神的延续——尼采《悲剧的诞生》摘要:古希腊文明一直是西方文化得以传承的衣钵和主体。
尼采崇尚古希腊精神,他的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悲剧的诞生》从古希腊酒神现象的出发,视为理解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密码,乃至从哲学角度,用以批判当时的德国文化界的现状。
尼采《悲剧的诞生》在希腊悲剧理论中涵盖美学及哲学殿堂的基础,是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延续。
关键词:古希腊;尼采;悲剧;酒神精神1引言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1844—1900),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诗人。
1858年尼采在普夫达求学,最喜欢希腊课,埋下了崇尚希腊精神,反对基督文化的种子(万志勇 2002:8)。
《悲剧的诞生》发表于1872年,尼采从古希腊悲剧出发,重点描述古希腊的酒神文化,将它作为了解希腊悲剧的密码,并从哲学角度,用以批判当时的德国文化界的现状。
要从整体上把握尼采的思想,就必须以古希腊悲剧为根基,了解尼采对古希腊精神的崇尚,才能领悟《悲剧的诞生》所蕴含的的哲学。
2古希腊悲剧精神古希腊悲剧的起源难以界定,有的人认为它来源于山羊之歌,古希腊语是(tragoidia),而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则认为希腊悲剧来源于多利亚(Nancy Sorkin Rabinowitz 2008:18)。
尼采认为悲剧起源于人羊神合唱,“这种人羊神的合唱,是由狄俄尼索斯的狂欢诱起阿波罗的幻想。
经过狄俄尼索斯如此欢欣陶醉之后,勾引出生命潜在的力量,而后把冻结的生命世界重新赋予动律,以此狂热情绪来克服一切忧患,打破种种困苦,并以此狂热情绪,激发创造的冲动。
这即是希腊悲剧精神之所在”。
[1]。
希腊悲剧的诞生离不开希腊人的神话,这种完整体系的神话,神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和人类一样有相同的情感,体现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自身认识具有人文精神情怀,特别之处是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希腊人以悲剧作为精神生活的核心,悲剧是希腊所独有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的悲剧与学术的悲剧吴先伍2013-04-08 09:57:53 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京)2008年4期内容提要:德国的庸人们由于坚持一种世俗的标准,对尼采的创造性思想进行评判,结果将尼采看成一个怪物,从而最终导致尼采走向疯狂。
而中国采取了一种类似德国的违背创新规律的学术体制。
中国的学者不愿意像尼采那样因为学术创新而走向疯狂,结果他们就将尼采的悲剧变为学术的悲剧,放弃了学术的创新。
关键词:尼采悲剧学术体制创新作者简介:吴先伍,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芜湖 241000)学术创新乃是学术的第一生命,没有创新的学术不过是没有源头的一潭死水,无法为人类社会持续高效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所以,进行学术创新乃是当代学人必须承担起来的社会责任。
然而,纵观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学术创新一直是中国学术研究的一个软肋,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少之又少。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本文拟从尼采悲剧出发,探讨中国的学术体制对于中国学术创新不足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1 尼采的悲剧尼采疯了是学术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学术史上的一个悲剧:一个具有非凡创造力的天才思想家由于疯狂,从这个世界上凋谢了。
也正是因为有了尼采,疯狂似乎就成了那些具有卓越创造天才的一个重要特征,以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有人将满脑子奇思妙想的哲学家称为“疯子”。
尼采是如何变疯的?答案似乎是确定的:由于生理上的疾病。
著名的尼采研究者、存在主义大家雅斯贝尔斯说,“这样一种病态只是作为精神病才突然爆发的,它同官能性大脑疾病有关,极有可能同渐变性脑软化有关。
”[1]93著名的尼采传记作家哈列维,甚至有意在《尼采传》中提及尼采的父亲“患了头痛症和神经质的毛病”,以暗示尼采后来变疯具有家族遗传因素[2]1。
而中国的尼采专家陈鼓应则猜测,“他的病,也许和他在1870年普法战争时短期的军中生活有关”[3]28。
由于这些研究都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也是确实可信的。
不过在笔者看来,仅仅从生理上分析尼采变疯这个悲剧是片面的、不充分的。
虽然尼采悲剧的发生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但尼采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什么样的人应当归属于疯子一类?在日常生活当中,并不是那些具备了所谓疯子必备的繁杂的病理性特征的人,而是那些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不太正常的人。
当我们说尼采或一个哲学家疯了的时候,我们并不关心尼采或那个哲学家是否具备了疯子所必备的病理性特征,而是看尼采或那个哲学家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是否与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相同。
如果相同,他们就是正常人;如果不同,他们就是不正常的人,甚至是疯子。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的思想方式、言行方式符合常规,与普通大众保持着高度一致,那么这个人就是正常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方式、言行方式不合常规,与普通大众迥然不同,一旦超出人们所能接受或容忍的范围,那么他就会被看成是不正常的,甚至会被冠以“疯子”之名。
实际上,这种人并不是病理上的疯子。
譬如耶稣,在基督教征服西方之后,他就被当成了人类的英雄、智慧的顶峰,但在耶稣走上十字架的时候,由于他的行为超出常人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外,而被时人看成是不正常的、彻头彻尾的疯子,“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是这个世界的耻辱,在当时人们的眼中他是愚昧与疯癫的体现”[4]71。
当然,耶稣可以不顾世人的讥讽而从容地走上十字架,因为他会用复活来教育世人,使人们对他做出重新认识与评价。
但对于一个凡胎肉身的人来说,他永远也无法预测什么时候能够从别人的冷嘲热讽、鄙夷不屑当中摆脱出来,他将会因此而蒙上巨大的心理阴影,承受沉重的心理负担。
所以,当一个正常人因为世人的不理解而被冠以“疯子”之名以后,这种心理上的压抑很有可能转化为生理上的疾病,将他由一个“所谓的”(行为不合公众标准)疯子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具有生理疾病)疯子。
而尼采悲剧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不符合众人的口味,不符合公众的标准。
毋庸置疑,尼采是一个难得的富于创造性的天才,他在青年时代就显示出了过人之处,其老师李奇尔由衷地发出赞叹:“39年来,我亲眼目睹了有这么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但我还从未见到有一个年轻人像这位尼采一样如此早熟,而且这样年轻就已然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长寿,我可预言他将来会成为第一流的德国语文学家。
他如今24岁,体格健壮、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身心俱很顽强……他是莱比锡这里整个青年语文学家圈子里的宠儿……您会说,我这是在描述某种奇迹,是的,他也是个奇迹”,“无论什么,只要他想做,就能做到”[1]28。
他能在24岁的时候就在精英云集的巴塞尔大学担任教授,就是其创造性天才的明证。
然而问题在于,尼采是个创造性的天才,而当时的德国思想界则是由因循守旧的“庸人”构成的,这就决定了尼采与世人之间具有无法跨越的鸿沟。
尼采对此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我“高出于人类和时间六千英尺”,“我是从高处下来的,而这个高处高到连飞鸟也飞不上去;我认识那些人类足迹从未到过的深处”[5]44,73。
庸人与天才之间这种巨大的差距,决定了庸人从那些保守的思想观点出发,永远也无法理解尼采这个天才的创造性思想。
然而问题在于,在一个由庸人占主导地位的世界里,尼采及其思想都必须接受庸人根据陈旧的思想观念所制定出来的是非标准的检验,结果在这些标准面前,尼采由于“出生得太早了”,“我的时代也还没有来到”,其思想也因此而显得“不合时宜”,有点不正常、有点疯狂[5]40,56。
或许正是出于对当时德国思想界的这样一种认识,尼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天才思想——“上帝死了”,是借助于疯人之口表达出来的。
尽管尼采在学术上是个天才,但尼采毕竟也是一个社会当中的人,他同样需要密切的人际交往来获得感情上的慰藉。
根据记载,在现实生活中,尼采非常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广交朋友,并且在朋友面前尽力表现得谦虚谨慎、举止得体,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抹平由学术所造成的自己与别人之间的距离,从而将自己很好地融入到他所生活的社会当中去。
有时为了保持与朋友(如瓦格纳)之间的友好关系,尼采甚至会放下自己桀骜不驯的天性去屈尊逢迎。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尼采并没有因为他的谦虚谨慎和对他人的友好态度,得到社会的接纳,庸人们由于无法理解尼采的新颖思想而将其视为怪物、疯子,并纷纷与他分道扬镳,离他而去。
尼采感叹自己在一个由庸人构成的世界里,无法找到一个能够理解自己、与自己一起思考人类未来的志同道合的友人,“凡我所研究的、所关心的、强调的东西,我都未寻找到知情人与友人”,“我摔倒在你们的平庸之岸上,就像一层汹涌的波浪不由自主地渗透进沙土之中”[1]90。
世人的疏远使尼采成了孤家寡人,他开始感受到心灵上可怕的孤寂,“我需要人们,我寻求人们——我找到的始终只是自己——而我已不再需要自己”,“我很少还能听到友人们的声音。
此时我形影相吊,荒谬地形影相吊……多年来没有一点儿振奋精神的事情,没有一丝人情味,没有一丝爱的气息”[1]90-91。
这种状况对于尼采是一个极大的精神摧残,他开始逐渐变得阴沉忧郁,甚至有点厌倦生命,“当我们孕育了自己的想法时,却根本没人支持我们,在艰难的分娩时刻也没人帮助我们:这种时刻是那么的阴沉和忧郁。
我们只能将那些还很沉重和不成形的思想产生在某个黑暗的洞穴里。
友谊的阳光永远不会照耀到它们的身上”[2]53,“爱我的人都没有活下来,我怎么还能热爱生命呢!”[1]91然而问题在于,尼采并没有因为世人的离去而改变自己的学术观念,而是在庸人的冷嘲热讽中艰难地承担着自己的学术使命。
当尼采由于创造性彻底崭露而导致朋友全部离他而去时,他的情感创伤最终将他引向疯狂。
尽管尼采拒绝承认自己精神失常,但他还是被疯狂所击中,并最终因此而丧命。
因而对于尼采而言,造成其悲剧的社会根源则在于他所生活的社会没有一套正确评价独创性思想的体系,也没有为创造型思想家提供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
2 学术的悲剧当然,尼采悲剧是学术史上的一个极端事例,现在可能没有人会因为其独创的学术思想而被逼上疯狂的绝境,但尼采悲剧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因为尼采是一个创造的天才,是进行思想创新的学术典范,我们可以从尼采天才陨落的悲剧中获得如何对待创造性思想的有益教训,以便更好地为学术创新服务。
众所周知,缺乏学术创新一直是困扰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问题。
虽然近年来各级部门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鼓励学术创新,但成效甚微,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性学术成果都难觅其踪,“作为科学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生命科学类的‘优秀论文总量仍不到世界的百分之一’,‘有些当代科学重要研究方面,中国达不到世界的千分之一’,学术创新成果之少可见一斑”[6],代表着学术最高成就的诺贝尔奖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有人将责任归咎于学术研究主体,认为当今中国的专家学者存在着“底蕴不深、眼光不敏、胆力不足、治学不勤”等等先天不足[7]。
不过在笔者看来,人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同是中国人,为什么有些人在国外就做出了大量的具有重大价值的创新成果,获得诺贝尔奖的也不乏其人,而在国内的就创造力全无呢?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的学术环境、学术体制,而这与尼采悲剧发生的根源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正如前文所述,尼采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用一些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作为标准去对尼采的思想观念进行评价,结果尼采的独创性思想就成了疯人呓语、精神失常之人说出来的胡话。
虽然我们不能说中国的学术体制使用的是一套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但我们可以说它所使用的是一套与学术创新格格不入、至少也是一套不适合于学术创新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学术创新的抑制作用贯穿于学术研究过程始终。
选题是学术创新的第一步。
对于我国的学者来说,选题不取决于有所创新,而在于能否立项,因为选题被立项就意味着名利双收。
且不说“跑项目、买项目、卖项目”(何祚庥语)的普遍情况严重损害了立项的公正性,而这种立项本身就严重妨碍了学术创新。
为了能够立项,学者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学术领域,去追逐一些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且不说自己对这个热点并不熟悉,而且追逐热点本身就已经意味着在炒别人的剩饭了,那么,去研究这样的项目还能有什么创新可言。
另外,项目都是规划性的,有些规划可能要长达几年的时间。
实际上,任何一个真正的学术创新都不是“规划”出来的。
邹承鲁院士在谈到自然科学研究时说:“虽然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但是又有它的不可预见性。
具体的发展途径,哪一项突破在什么领域、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
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突破,以百年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获奖者从本人的兴趣出发而进行工作的,有的是工作中偶然的发现,是原先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