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8.4 新文化运动 教案[4页]

8.4 新文化运动 教案[4页]

第八单元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社会新文化运动一、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原因。

2.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与代表人物。

3.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二、情境导入提供两则材料,一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一则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提问:同学们更喜欢哪一个呢?由白话文导入到新文化运动。

三、讲解新知(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出示材料,提问:辛亥革命以后“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袁世凯在取得民国统治权以后,实行专制独裁,妄图复辟帝制。

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1914年9月,他亲率百官到孔庙举行祭孔大典,又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

在袁世凯政府支持下,各地纷纷成立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

请同学们想一想:面对这些现象,应该怎么办?讲述:反击复古逆流,对广大民众进行持续而深入的“民主共和”的思想启蒙十分必要。

深入进行民主共和的思想启蒙,也具备了可能性。

一是“民主共和”观念从时尚到逐渐深入人心;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在日益壮大。

所以,当复古逆流涌动、复辟活动横行之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其必要性与可能性。

讲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要性体现在:民国政体之下,北洋军阀实行独裁统治,并且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近代以来学西方的思潮中,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的演进,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流于表象,深度的思想革命有待加强。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可能性体现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民主共和观念在逐渐地深入人心。

出示《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图片,讲述: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痛数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号召青年向陈腐的封建思想意识展开斗争,他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强调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2.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遗址,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2. 推荐学生阅读新文化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教学总结1. 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回顾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收获。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涉及的复杂思想和理论。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图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新文化运动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如民主、科学、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人物、作品分析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纪念馆,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实物资料。

2. 邀请历史学者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学生可以进行新文化运动主题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

3.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时间和地点。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阐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

(4)重要人物及其思想: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并阐述他们的主要思想。

(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推动中国现代化、启发民智等,并总结其意义。

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

3.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阐述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

(3)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如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等。

(4)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阐述新文化运动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如科举制度、皇权等。

(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推动中国现代化、启发民智等,并总结其意义。

三、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认识新文化运动重要人物的主要思想。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或教辅材料。

2. 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2.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并讲解他们的思想主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三、课后作业(10分钟)1. 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课前准备:师生查找有关资料一、导:1、创设情境: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不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练:1. 学思联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提倡民主和科学。

(3)文学革命:推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2. 变式训练:(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人物、阵地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是什么?四、展:1. 分享展示。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重要事件;2. 了解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3. 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主张;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挑战;2. 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包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重要事件、核心主张等内容;2. 准备相关图片、音频、视频资料,以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新课(5分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中国在20世纪初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社会风气蓬勃,思想解放呼声高涨。

这种社会氛围下,新文化运动迅速兴起,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史的重要一章。

Step 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事件(10分钟)教师展示,详细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事件,例如《新青年》创办、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等。

Step 3: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主张(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主张,例如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崇尚民主和科学、推崇个人解放等。

Step 4:探讨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例如对中国革命的推动、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促进等。

Step 5:思考与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例如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是否存在,传统文化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如何等。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向全班汇报。

Step 6:总结提升(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培养。

Step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教学方式:1. 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促进思考与互动。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4.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强调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梁启超等。

2.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3.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创新。

七、教学过程1.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贡献。

2. 分析《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3. 探讨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八、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

3.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九、教学过程1.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和意义。

2. 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如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启发了民主思想等。

3. 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如过于激进、忽视国情等。

十、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在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重要内容;2.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重要人物;2.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主张;3.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引入《热血传奇》这部电影开场,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人物:(1)在黑板上列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中的“五四精神”。

(2)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3.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主张:(1)让学生自主阅读《五四宣言》,然后让学生讨论宣言中的主要内容和主张。

(2)在黑板上列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主张,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4.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和总结,让全班学生参与讨论。

5.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1)通过讨论,总结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2)教师总结并给出评价。

四、教学方式:1. 导入:电影导入;2. 听课和讨论: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全班讨论;3. 总结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五、教学手段:1. 影视资料:《热血传奇》;2. 课件:整理课堂内容,方便学生记忆和复习。

六、教学反馈:1. 随堂小测:对学生进行随堂测试,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思考。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学术讲座或线上研讨会,进一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和实践;2. 鼓励学生阅读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著作,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深入研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史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历史意义等相关资料。

3.史料: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案: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潮流,对中国近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节课将从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并观看一段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兴趣。

2.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反思等因素。

2.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主张科学、民主、人权、平等,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追求思想的自由和个性解放。

3.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进步,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三、案例分析(25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并展示其思想和贡献。

2.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该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论点是什么?b.该人物的思想如何影响了文化和社会?c.这些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意义?d.这些思想对今天的社会和个人有什么启示?四、扩展阅读(15分钟)1.推荐学生阅读一篇相关文章,了解更多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思想。

2.指导学生整理阅读笔记,突出文章中的重点观点和观点假设。

五、小结与讨论(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

2.鼓励学生就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当代价值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回顾新文化运动的文章,表达个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想,字数不少于300字。

六、课堂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有深入了解。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2. 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影响。

3. 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书《历史》。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相关图片、文章或视频素材。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素材,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10分钟)1. 讲解新文化运动在1910年代至1920年代的背景。

例如,中国的政治局势、经济发展、外来文化影响等。

2.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如反对旧制度,倡导民主、科学、民族主义和近代文化等。

Step 3: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原因。

例如,传统文化不适应时代发展、国家面临外部压力、学生群体的觉醒等。

2.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设想。

3. 整理学生的观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分析。

Step 4: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影响。

例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对青年学生思想觉醒的推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助推等。

2.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设想。

3. 整理学生的观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分析。

Step 5:小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原因和意义,复习课堂内容,并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六、课堂作业:请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资料,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兴起背景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 兴起时间、标志、代表等要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内容诠释抨击旧道德旧文化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提倡白话文,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趣。

2.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思潮,它的兴起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困境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

3.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主张科学、民主和平等,反对封建迷信和旧文化观念等。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和文献,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4. 学习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教师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并分析他们的重要著作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研读和分享,提高对于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于社会观念的改变等方面。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表达,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个人或小组作业: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报告或进行演讲,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能力;3.阶段测试:设计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测试题目,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延伸1.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著作或文章,深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应用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作或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3.参观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或文化讲座,亲身感受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五四运动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交织与冲突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文化观念的转变:反对封建传统,主张科学、民主–文学艺术的创新:白话文运动、新诗运动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女权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等–教育和科学的重要性:倡导普及教育和科学研究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意义–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塑造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物和图片,引起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讲解,系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3.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并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个人研究: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或做展示,分享给同学。

5.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概括。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等,用于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材料: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和研究材料,供学生进行个人研究和写作。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互动,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个人研究成果: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或展示,考察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或文献分析,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展览,亲自感受那个时期的历史氛围。

2.社会调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否还存在于当今社会。

3.应用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新文化运动的理念和思想,分析当今社会中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培养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4.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如《新青年》杂志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 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民主、科学、新文学等。

4.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5.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等。

6.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原因、内容和代表人物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时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场景,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过程。

2. 邀请历史专家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安排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让学生直观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氛围。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思考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及其主要内容。

2. 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2.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如“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视频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5分钟)1. 讲解新文化运动中的“四提倡四反对”。

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5分钟)1. 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四、代表性事件和人物分析(10分钟)1. 分析“白话文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2. 讲解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要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第一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经济社会基础。

认识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思想文化状况。

1.2 教学内容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3 教学活动通过历史图片和文献,展示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代化的困境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组织学生讨论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和地点。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2.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和地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

2.3 教学活动通过历史图片和文献,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和地点。

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第三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变革。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的挑战。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的挑战和批判。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3 教学活动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展示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的挑战。

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4.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进行讲解。

5. 案例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思路、观点阐述,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论文、书籍、纪录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如历史图片、文献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研究:分组研究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主要思想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 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背景1.1 清末的社会背景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西方文化的入侵、封建制度的腐朽以及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充满了危机和矛盾。

1.2 五四运动的启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现代文化的追求。

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动力。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1 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的束缚,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观念。

许多思想家和学者通过发表文章、组织讲座等方式积极宣传这些新观念。

2.2 倡导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现实、民主的文学思想,追求文学形式的变革和创新。

著名作家鲁迅以及其他一些文学家通过创作小说、散文等形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2.3 推动女权运动新文化运动倡导平等、自由的性别观念,积极推动女性的解放。

一些女性运动家和作家通过文字和行动,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1 打破旧的思想体系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封建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打破了旧有的思维模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3.2 促进社会变革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对社会变革的追求,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进程。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学者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3 培养了思想启蒙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培养了人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对文化的敏感性,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实践和影响。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新文化运动教案 制作人:张丽青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1840年以来,为了摆脱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欺辱,中国人曾做了种种的努力。

展示幻灯片展示:师:(解说)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却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日本;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制度,换来的却是各派军阀无休止的政争和混战。

无情的现实使得部分知识分子认为,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技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是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

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新兴的知识分子开始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表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从课标上来看,新文化运动这一课,要学习四块的内容:背景、大趋势 失败 失败失败兴起、内容、影响。

其中主要内容和影响是重点和难点。

师:先来学习第一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幻灯片展示: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一下。

(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生: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帝国主义的侵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幻灯片展示:3、思想文化:(直接原因)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师: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对维系专制统治的封建思想却没有进行系统的、彻底的批判。

意愿是开为首的大小军阀为了维护其统治,继续利用封建专制思想来禁锢人们的头脑,竭力推崇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

在北洋政府公开下令祭祀孔,尊孔读经,大肆推行蒙昧主义的同时,社会上,孔教会、尊孔会等各种组织也纷纷出现,鬼神迷信之说广为流行。

幻灯片展示:袁世凯像、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在天坛祭天图及文字材料:1915年,袁世凯改国号为“中华帝国”,以次年为“洪宪元年”。

这幅图就是他称帝后在天坛祭天的情形。

面对袁世凯的“祭孔”闹剧,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表言论,抨击袁世凯倒行逆施的行为。

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发生了。

师:袁世凯这种大搞尊孔复古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复辟帝制的前兆。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二者之间必然产生积累的冲击。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政治背景),结合视频思考一下在政治方面面临的是什么样的背景呢?幻灯片展示:1、政治方面:(重要原因)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②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③北洋军阀专制独裁。

师:同学们,从视频上我们了解到,民国虽然建立了,但是在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中国社会不仅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变化,反而因为传统权威的阶梯、新的权威没有建立,使得整个社会更加混乱。

幻灯片展示:2、经济方面:(根本原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师:在经济上,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呼声也更加高涨。

师:就这样,1915年的中国,一方面,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另一方面专制统治盛行;一方面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尊孔复古逆流出现,所以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应运而生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情况。

幻灯片展示: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师: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课本然后一起说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前期的指导思想、主要阵地、活动基地各是什么以及代表人物都有谁?生:《青年杂志》,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主要阵地是《新青年》,活动基地是北京大学,代表人物有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幻灯片展示:幻灯片展示:陈独秀像及文字材料:陈独秀,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清末秀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早年曾接受康梁的维新思想,后留学日本,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辛亥革命后,面对日趋黑暗的社会现实,他认为中国人没有觉悟是“造成今日危殆势”的根本原因,指出“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主张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启蒙,把人民从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师:陈独秀曾经留学日本,参加过辛亥革命,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他思索着辛亥革命问什么会失败,为什么帝制复辟会发生,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他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要唤醒国民,培植国民的民族精神。

他把希望寄托在辛亥革命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身上。

因此,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并发表《警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幻灯片展示:图《青年杂志》,《新青年》师: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了,其后《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发表了大量宣传新思想的文章,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师:大家都知道,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是北京大学,那么,为什么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呢?生:、、、、、、师:这里,其实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生:蔡元培师:对,就是蔡元培。

请同学们看下面三则材料。

幻灯片展示:材料一:“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材料二:他先后聘请了只有前清秀才学历的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只有中专学历的梁漱溟为北大教师,只有相当于大专学历的鲁迅为教师。

材料三:(蔡)多次拜访(陈独秀),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想一想:为什么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生: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汇集北大;《新青年》迁到北大。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办学方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就是材料一所体现的内容。

材料二、三,将蔡元培请北大教师的一些情况。

蔡元培邀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到北大任教,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齐集北大,二他们的新思想又主要通过《新青年》杂志发表,《新青年》迁到了北大。

同时,蔡元培也人用一些有专长而思想守旧的,如刘师培,辜鸿铭等,因此当时,经常会出项这样一种情况:上一节课的教员西装革履,下一节课的教员则长袍马褂。

幻灯片展示:北大教员汇集的油画图师:请同学们看这幅画(逐一介绍: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辜鸿铭,让学生对这些人物有大致了解)幻灯片展示:蔡元培像(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文字“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幻灯片展示:胡适像及文字材料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高徒,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文章要言之有物。

在1922年的《新青年》上,胡适曾写过一首题为《希望》的诗。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胡适,就似乎带者徽州的兰花草,走向世界的。

幻灯片展示:图李大钊像及《青春》及文字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李大钊。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青春》是李大钊发表著名文章。

他号召青年为创造一个青春的国家而奋斗。

幻灯片展示:鲁迅像及文字材料: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毛泽东称赞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辜鸿铭吗?对他熟悉吗?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有这样一个人。

师:辜鸿铭,他被称为一代怪才,他为什么被称为一代怪才呢?他怪在哪里呢?接下来我们来看材料,了解一下辜鸿铭。

(讲辜鸿铭的故事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幻灯片展示:辜鸿铭像及文字材料: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