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总复习高二思想政治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思想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
以人教版高二下学期思想政治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生活与哲学》1.哲学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主要分为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和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2.辩证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认识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和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024年高二下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二下册政治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1. 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维方法2.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 社会形态理论和阶级斗争的规律4. 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5.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主义发展构想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述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和理论创新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和基本纲领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发展战略4.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基本要求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发展进程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巩固发展的根本保证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概述1.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最终目标2.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3.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组织原则和作风建设4.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核心领导力量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6.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四、中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概述1. 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优势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作用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和作用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6. 中国政府的基本职能和组织体系7. 中国法律体系的基本特点和作用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展道路概述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经验和理论创新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任务3. 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巩固4. 农村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5. 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发展协调6. 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7. 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8. 民生改善和人民福祉提升六、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概述1. 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 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关系3. 宪法的地位和作用4.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5. 国家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特征6.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七、国家安全概述1. 国家安全的内涵、要求和保障2. 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和发展3. 国家安全理念和战略需要的转变4. 国家安全法的制定和实施5. 国家安全教育和公民责任以上为____年高二下册政治知识点总结,大致涵盖了中国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2024年高二思想政治教学计划(二篇)
2024年高二思想政治教学计划本学期高二学习的是《生活与哲学》,使用的是人教版政治教材。
《生活与哲学》以____和____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紧紧围绕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展开。
本学期需完成必修四课本共四个单元的教学任务,由于下个学期有会考任务,加上学生一开始对哲学抽象的知识理解有难度,所以,这个学期要在完成哲学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为下学期的会考工作打好基础,做好衔接工作。
一.教材总体分析《生活与哲学》全书有四个单元组成。
分别是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全书共十二课。
第一单元的课标内容:思考日常生活中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区分哲学两大阵营第三单元的课标内容: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正确理解运用矛盾分析法,树立创新意识。
第四单元的课标内容:马克思正确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二.教学目的要求在知识目标上,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在能力目标上,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方法与措施1.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题时间,提高效率。
2.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利用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3.要教会学生自学预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4.加强学生课后铺导,及时解决实际问题,避免问题积累而厌学。
培养学生解决时间问题的能力。
2024年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归纳
2024年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归纳____年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归纳(详细)第一章政治的基础知识1.1 政治概念与政治学的特点- 政治的概念和内涵-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1.2 国家与国家的由来- 国家的定义和特征- 国家的由来和发展- 国家的组成和种类1.3 国家的权力机关与国家的分立原则- 国家的权力机关的构成和职能- 国家的分立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分立原则在国家治理中的意义和局限性1.4 政权与政治制度- 政权的概念和特征- 政权的来源和转移- 政治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政治制度的分类和发展1.5 政治意识与政治文化- 政治意识的概念和特征- 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政治意识和政治文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第二章公民的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2.1 公民的政治权利- 公民的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公民的政治权利的行使和保障- 公民的政治权利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2.2 公民的政治义务- 公民的政治义务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公民的政治义务的履行和推动- 公民的政治义务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2.3 公民参与政治的形式和途径- 公民参与政治的形式和特点- 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和方法- 公民参与政治的价值和意义2.4 公民道德与公民责任- 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内涵- 公民责任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公民道德和公民责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第三章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3.1 经济制度的概念和种类- 经济制度的定义和内涵- 市场经济制度的特点和原理- 计划经济制度的特点和原理- 混合经济制度的特点和原理3.2 公有制与私有制- 公有制的概念和特点- 私有制的概念和特点- 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比较和联系3.3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背景和阶段-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成果和问题3.4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和发展第四章国家的政治生活4.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定义和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多党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4.2 党的领导地位与党的建设- 党的领导地位的定义和特点- 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任务- 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路径4.3 公民的政治生活与政治社会化- 公民的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公民的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和特点- 公民的政治生活和政治社会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4.4 公民道德与法治文化- 公民道德和法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公民道德和法治文化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措施以上是____年高二政治必修四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思想政治总复习及答案2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考点规范练2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选择题1.(2021·辽宁高二模拟)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到了20世纪初年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代表的变革事业其实都是()①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良运动②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③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的杰作④中国在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的抗争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2.从1840年6月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在此期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革命阶段。
这两个革命阶段的领导阶级分别是()A.资产阶级、无产阶级B.资产阶级、资产阶级C.无产阶级、无产阶级D.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答案:A3.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伴随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摆脱黑暗走向光明,摆脱贫穷走向富强,成为传世的时代经典。
下列有关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国方案表述正确的是() ①主张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②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③赢得除资产阶级之外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④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反映了当时社会条件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推翻三座大山,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并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①④正确。
②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③表述错误,排除。
4.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自己的方案,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
高中政治课题研究题目.doc
高中政治课题研究题目高中政治课题研究题目(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讲授有效性的案例研究高二《文化生活》课堂作业设计的案例研究构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高三艺术班政治复习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研究《经济生活》新课课堂提问的案例研究《政治生活》案例分析教学中时事资源与教材整合有效性的研究思维导图优化高中思想政治学困生学习的个案研究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情境式设问的有效性研究哲学生活化(课堂讲解)案例研究微博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化生活》中的莞香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非人类教学资源开发的策略《政治生活》中对东莞本土时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政治生活》课堂学习个性化的教学案例研究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探索高三政治复习课板书设计的案例研究初中思想品德中考高效课堂复习的案例研究培养农村中学生思想(品德)政治学科学习力的课堂导入案例研究构建初中思品教学民主课堂的研究初中思品问题型情境设计的策略研究初二思品编写《维权手册》活动的案例研究让政治课堂真正回归生活经验的实践操作政治课堂讨论教学法的方法运用案例研究课堂提问的案例研究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的研究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的案例研究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情景设计的策略研究初三思想品德科时政课堂导入的案例研究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科问答题评讲有效性的研究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研究时事资源与九年级思品教材的有效整合研究利用探究园模块进行教学情景设计研究八年级思想品德视频材料选择与教材整合有效性的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高中政治课题研究题目(二)科组规范化制度建设研究教师相互听课制度研究时政热点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融合以镇为单位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以赛促研的教研方式研究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对时事材料分析能力的研究课堂训练的案例研究促进情感升华的影视资源与教材整合有效性的研究关于恰当运用课堂表扬和鼓励培养学生学习信心的案例研究在初中政治课课堂讨论中提升学生思考能力有效性的研究初中思想品德新授课导入形式有效设置的方法研究时事资源与高中《政治生活》教材的整合有效性研究高中《政治生活》模块教材资源的高效整合研究科学使用导学案,有效利用错误型生成资源的案例研究激发问题欲望,关注奇思妙想政治课堂智慧生成策略探微促进知识理解的时事资源与高中政治教材的整合有效性研究高三第一轮复习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高中政治课堂体验型教学方式的有效性研究关于提高学生政治主观题解能力的研究《生活与哲学》教学内容整合、重组、调整与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新课程下高二政治课堂导入的有效性研究高中政治一例多用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促进情感升华的时事资源与《文化生活》教材整合有效性的研究《经济生活》政治课堂作业设计与培养实践能力结合的案例研究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复习效率利用本地时事资源增强《经济生活》课堂实效性的研究差异教学在高中政治新授课中的应用的案例研究学案制教学课堂调控研究高一政治学案制教学课堂突发问题案例研究政治学案教学中合作小组学习的教学研究高中政治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教学情境设计的策略研究高三政治测试后评讲与总结的表扬、鼓励案例研究高三政治有效训练策略的实践研究初中思想品德毕业班与非毕业班衔接问题的教学研究促进技能掌握的时事资源与九年级教材整合有效性的研究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教学内容整合研究思想政治课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展示时事与初三思品教材有效设问的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导入的案例研究初中思想品德中考有效复习教学模式的案例研究农村学困生学习不良行为问题特点以及对策以思品学科评价标准促常态课堂规范化、优质化的研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研究非优质生源学校学困生课堂训练有效性的案例研究初中时政教育课程化的研究在小学初中衔接时期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思品课堂笔记薄弱学校学困生初中思品课堂生成性资源处理策略的研究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高三艺术班政治课堂复习的案例研究学案导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研究思想政治学科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思维导图在高考政治主观题中的应用研究生本理念下初高中政治(品德)课程衔接研究以政治课堂学习活动为载体设计教学目标的研究《文化生活》模块教学内容整合、重组与调整研究区域性学科教学年会的实践研究(区域性特色学科活动案例研究)有效利用政治课堂生成资源的案例研究高中政治课题研究题目(三)学生个体差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异同的研究认知规律与双因素理论在中学政治学困生中的综合研究文综背景下的政治主观题有效作业形式研究基于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高考政治复习课主观题训练研究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思维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构建主动、互动、灵动的政治课堂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理解教学的案例研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策略研究高中政治课堂演示的案例研究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的案例研究初三思想品德课堂板书的案例研究班级后五分之一学困生的教学策略研究薄弱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动态生成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匹配学习方式提高政治学科素养城市化进程中高中学校不同学段思想政治课课型衔接模式行动研究政治课堂表扬、鼓励的案例研究思品课程的校本化教学设计与德育实效性的研究源城区思想品德学科教研现状调查研究山区以及农村学校德育建设特点新形势下初中思品课程资源有效整合的研究初三政治课堂提问案例研究七年级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组织案例研究山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分层教学策略研究高中政治课优化教学情景设计的策略研究山区非重点学校课堂表扬案例研究学困生学习不良行为问题特点及对策《经济生活》课堂学习个性化教学案例研究高三复习课能力训练的案例研究高中政治教学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案例研究高三政治课堂典型题目训练的案例研究高中政治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知识网络构建法在政治课不同教学阶段中的运用对叛逆期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课堂适时、适度的表扬和鼓励的案例研究高中政治教学中课堂板书设计的案例研究高中艺术生政治课学案制教学的实践利用时事资源设计思想品德课堂导入的研究辩论活动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影响的研究粤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探究园课堂讨论的案例研究农村学困生学习不良行为问题特点以及对策初中思想品德作业布置精致化的策略研究聚焦小班化背景下的思品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八年级《思想品德》新课导入实验研究方案构建个性化课堂,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网络运用与教材的整合有效性研究学生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校园文化现象的行动研究新课程下中学政治科组长专业成长研究关于高中政治科组规范化制度建设的研究时事资源在思想品德科中考有效备考中的运用研究高中政治教学课堂导入的案例研究课堂讨论的案例研究预习导学在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初中学生参与《思想品德》备课的有效性及其途径初中思想品德课讨论式教学法有效性研究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提问的案例研究提高知识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时事资源与教材整合的有效性研究课堂教学强化学生主体性的案例研究时事资源与教材的整合有效性研究中学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促进情感升华的侨乡文化与《文化生活》有效整合的研究中学政治课堂训练的案例研究高一《政治生活》一例多用教学情景设计的研究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高中政治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案例研究五邑文化资源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讨论式教学学生的沉默案例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小结有效性研究思想政治课课堂小结的案例研究揭阳市思想政治(品德)教研组规范化制度建设研究初三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中时政整合的研究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意外问题处理案例研究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运用民主教学的研究初中思想政治品德复习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思想品德课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研究时事资源与教材的整合有效性研究促进知识理解的时事资源与教材的整合有效性研究关于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互动以提高教学效益的研究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导入的有效性研究高中政治学科探究合作式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政治科组一三一式听评课模式研究。
高二第二学期思想政治复习提纲
高二第二学期思想政治复习提纲第五课政治参与公民责任————第2页、第3页(涉及公民政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六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第4页、第5页(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民族统一、民族团结)第七课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第5页、第6页、第7页(涉及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竞争与合作、联合国、和平与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发展道路、公民对外交往中的社会责任)第八课立党为公执政兴国————第7页、第8页、第9页(涉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等、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关知识、人民政协、党的领导)附录:重要时政第五课政治参与公民责任1、什么是公民政治参与?(P2第三段1至4行)*(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2、公民政治参与有哪些主要形式?三种。
(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是公民的政治参与)(1)政治选举:政治选举是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
*(我国的选举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平等性、自由性等特点)(2)政治结社:政治结社一般包括参加政党活动和参加政治性社会团体两大类。
*(我国公民参加共产党或者民主党派,参加工会、共青团等政治性社会团体活动,都属于政治参与。
)(3)政治表达:政治表达是公民参与政治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之一。
*(政治表达的具体形式是信访、领导接待日、市长热线电话、专家论证、听证会)3、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P5第一段2至4行)4、公民应当怎样有序的政治参与?(所谓“有序”,即指“依法”,依法是有序的必然方式+P5第二段倒数两行+P5第三段前两行+P6第一段第一行。
)5、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P6第二段1至4行)6、我国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具有那些良好的环境条件?(总+3点即P6第三段1至5行+P6第四段第一句+P7第一段第一句+P7第二段第一句)7、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如何保护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3点即P8第一段第二、三行+P9第一段第一行和倒数两行+P9第二段前两行)*(宪法和法律相关条款,为公民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8、为什么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如何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2点即P10第二段全部+P10第三段倒数二行)9、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应坚持哪些原则?(总加三点。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
高二政治知识点1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_价格4、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1)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2)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3)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4)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5)有利于实现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5、汇率的含义?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压力;(6)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6、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7、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8、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高中思想政治总复习及答案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考点规范练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一、选择题1.某校开展了一次有关“原始社会生存状况”的研讨,假如你参加此次研讨活动,你认为在原始社会早中期能够见到的生活情形有()①人们使用打制石器进行相关劳作②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生活资料③个体劳动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④氏族长拥有高度集中的管理权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氏族制度。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使用打制石器进行相关劳作,①符合题意。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②正确。
原始社会末期,个体劳动逐渐盛行,③不符合题意。
在氏族制度中,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氏族长没有特权,④错误。
2.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拥有一切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立。
这样的情况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有()①促进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为科学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②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③不利于奴隶社会的进步④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3.(2021·山东高二模拟)下面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国营企业或公司的照片,它们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从中可以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主要的特点是()A.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B.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C.资本主义国家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D.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图片显示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有化在资本主义国家当中均或多或少地建立起来,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
资本主义国家国营企业只占小部分比例,B项不正确。
2024年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本
____年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本第一章总论1. 政治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a. 政治的定义和涵义b. 政治的基本特征:客观性、普遍性、规范性、斗争性2.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a. 政治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b. 政治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指导3. 政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a. 传统政治学流派:实证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制度主义b. 现代政治学流派:行为主义、制度主义、制度转型理论4. 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巧a. 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比较研究、历史研究、实证研究、模型建构b. 政治学的研究技巧:材料分析、逻辑分析、图表分析第二章政治的产生和发展1. 政治的起源和发展a. 政治的起源: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封建社会b. 政治的发展: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2. 政治制度的概念和类型a. 政治制度的定义和要素b. 政治制度的主要类型:专制制度、民主制度、议会制度、总统制度3. 公民和公民权利a. 公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b. 公民权利的分类和特点:政治权利、公民自由权利、社会经济权利4. 国家的概念和属性a. 国家的定义和基本属性b. 国家的主权和政权5. 国家体制与国家机构a. 国家体制的概念和内容b. 国家机构的类型和功能: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第三章政治领导制度的比较1. 党政关系的概念和特点a. 党政关系的定义和内涵b. 党政关系的特点和作用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a. 多党合作制度的概念和特点b. 政治协商制度的概念和内容3. 国家政府制度a. 总统制度和议会制度:定义、特点和区别b. 英国政府制度: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的特点4. 领导班子的构成和职能a. 党政军关系:党的领导在军队中的具体体现b. 领导班子的构成和职能:党委和政府的关系和职责第四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运动1. 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a. 工人阶级的形成b. 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工会运动、社会主义工人运动2. 农民运动的兴起和发展a. 农民阶级的形成和特点b. 农民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农民起义、土地革命3.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作用a.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特点b. 知识分子的政治作用:革命引导者、意识形态的创造者4.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和互动a.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和联合形式b.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和互动: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第五章党的领导核心和党的建设1. 党的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a. 党的领导核心的定义和特点b. 党的领导核心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2. 党的建设的目标和内容a. 党的建设的目标:坚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团结统一b. 党的建设的内容: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3. 党的组织的层级和职能a. 党的组织的层级:中央、地方、基层党组织b. 党的组织的职能:政治、思想、工作、干部、纪律等4.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a. 党风廉政建设的意义和任务b. 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策略第六章忠诚和拥军优属1. 忠诚的概念和要求a. 忠诚的定义和内涵b. 忠诚的要求和表现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政策a. 国防政策的概念和目标b. 国防政策的原则和主要内容3. 拥军优属的重要性和意义a. 拥军优属的定义和内涵b. 拥军优属的重要性和意义4. 拥军优属的主要内容和方式a. 拥军优属的主要内容:教育、就业、医疗等b. 拥军优属的主要方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组织活动第七章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公德1. 公民道德的内涵和特点a. 公民道德的定义和内涵b. 公民道德的特点:自觉性、社会性、规范性2. 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和任务a. 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和谐发展b. 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社会公德的特点和要求a. 社会公德的特点:公共利益至上、互利互惠b. 社会公德的要求:友善、诚实、守法、公正等4. 社会公德的培育和践行a. 社会公德的培育:教育、文化、法律b. 社会公德的践行:奉献、关爱、公益等第八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a. 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基本概念b. 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b.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兼容并蓄、和谐统一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影响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凝聚民族团结、弘扬精神品格b.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教育、价值观塑造等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研究、保护b.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宣传、创作、应用。
高二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二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高二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思想政治是一门关于政治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人类社会政治思想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运行规律。
在高中阶段,学生应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以下是高二思想政治知识点的总结。
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及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指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全党最高领导机关。
每届党代会都是党的工作重要方针和政策的制订者,是党的全国工作总揽全局的部署者。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任务:该任务是解放全人类的任务、实现共产主义的任务以及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二、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民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生活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人民民主的集中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
三、现代国际关系国家的种类与发展:根据权力来源和制度不同,可以将国家分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国际关系的特点:国际关系的特点主要包括:国际社会的多样化、国际社会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力量的主导地位等。
四、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取向。
五、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重大决策近代中国社会革命的开始: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革命的开始,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4年高二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4年高二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国家政权机构及其职能1. 国家政权的性质和要求- 国家政权是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工具,它是各个社会阶级之间相互对立和斗争的产物。
- 国家政权必须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维护人民的利益,实现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的有机统一。
2.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特点-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包括国家机构、政府机构、党政机构和人民团体等。
- 国家政权的基本特点包括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行政机关的内外严格分离等。
3. 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能- 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等。
- 国家机关的职能包括立法、行政、审判和检察等。
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和实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国家宪法和法律制度1. 国家宪法的性质和作用- 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政权机构和各级政府机关运行的总章程。
- 国家宪法的作用包括界定国家政权机构的性质、权力和责任,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2. 国家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国家法律制度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和军事法规等。
- 国家法律制度的特点包括依法治国、宪法至上、法无禁止即可行、民法典编纂和立法科学化等。
3.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
- 党的建设是党的领导集体的建设,党的领导集体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核心。
三、国家决策制定和实施1. 国家决策的主体和原则- 国家决策的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党的领导机关以及人民群众的代表机关等。
- 国家决策的原则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民主集中制等。
2. 国家经济发展的决策与实施- 国家经济发展的决策与实施包括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宏观调控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决策等。
2024年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本文对____年高二政治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政治理论、政治原则、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等方面。
下文将逐个进行介绍。
一、政治理论1.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与机制。
3.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治的概念与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保障。
二、政治原则1.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基本路线、党的建设等内容。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指导作用。
3.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核心要义、基本原则和实施路径。
三、政治制度1.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党的组织原则、党的组织机构、党的纪律和组织生活等内容。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任务和作用、组织结构以及人民政协的工作方法等。
3. 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机关的原则、方式和制度、党政军民学和工商群团等机关的关系与合作。
四、政治生活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国家政权的性质、国家政权的基本组织和运行方式、国家政协和人大的关系等。
2.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机制保障和基本经验。
以上是对____年高二政治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涵盖了政治理论、政治原则、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就某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解析。
2024年高二下册政治知识点总结(二篇)
2024年高二下册政治知识点总结高二下册政治知识点如下所示: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其解放的学说,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一门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认为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基本原理。
- 唯物史观认为世界是物质存在的,物质决定意识,历史是物质基础上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相互作用。
- 辩证法是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包括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的主导地位。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规律。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学科。
其中,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其核心内容。
-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 剩余价值学说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经济基础。
-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过渡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3.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论证和发展。
其中,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其核心内容。
- 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权。
- 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基础上,改革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标。
二、民族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共同追求,包括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勤劳勇敢精神等。
-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指的是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 自强不息精神强调国家和个人都应努力实现自身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的基本形式及各自作用: (1) 生产实践 ( 物质资料的生产 ) :是人类 生产实践( 物质资料的生产)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从事其他活动 的基础,对社会发展有决定作用。 的基础,对社会发展有决定作用。 (2)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推动着社会历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 史的变迁和进步。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 史的变迁和进步。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 改革是我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改革是我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3) 科学实验 :作用集中体现在提高物质 科学实验:作用集中体现在提高物质 生产技术的水平上, 生产技术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 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6.“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诗 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 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认识不能停滞,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1998) 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1998) (6.C)
3 . 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 正 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 , 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是铁门坎。 是铁门坎。”这表明 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2003年夏季) 2003年夏季) (3.C)
在实 践中 成才
同人民 群众的 实践相 结合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相信和依靠群众,为人 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改造 主观世界 改造客观 世界 与改造主 观世界 科学的三观 科学知识 科学思维方法 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 实现二者统一
在实践 中改造 主观 世界
l.近年来,看相算命、巫医巫术等封建 近年来,看相算命、 迷信沉渣泛起。对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 迷信沉渣泛起。对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 从哲学上看,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封建迷信 A.与科学的认识是对立的 B.是主观的东西,主观与客观是对立的 是主观的东西, C.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片面的 是感性认识, D.只反映事物的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 只反映事物的现象, 部联系 (1996) 1996) (1.A)
如何理解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科学理论: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 按其内在逻辑组成一定体系。 (1)指导作用:①预见未来事物发展的 (1)指导作用:①预见未来事物发展的 趋势。②提供科学的认识方法。③解 放思想、破除迷信。 (2)原因: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对 (2)原因: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对 实践有指导作用。
• 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 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 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 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 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 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 “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 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诗句加以嘲讽。后来, 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 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 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 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1998) (7.B) 1998)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 间 、 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 . 认识事物须 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 . 对同一对象的认 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含义 实践 基本 特征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本质 认识
反 作 用 决 定
理性认识
飞跃 条件
区别和联系 区别和联系 占有感性材料 科学思维方法
实践
感性认识 现象
(1)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主体(人 ) 、对象(自然界和 对象( 社会) 手段( 工具) 方法、 社会)、手段( 工具) 、方法、实践 的结果都是客观的。 的结果都是客观的。实践的客观物质 性是实践活动与思维活动的本质区别 (2)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人的有意识、有目 的的实践活动;人通过实践活动能够 改造客观世界。这是实践与一般客观 物质活动的区别。
实践给人们不断提出新的需要解决的课题 和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认识的根本目的: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认识的根本目的: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去指导实践。 去指导实践。 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有联系, 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有联系,但不 是一回事。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获取真理, 是一回事。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获取真理, 而根本目的则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而根本目的则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完 成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的前提。 的前提。
实践的能动性与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 统一的,并不矛盾。 统一的,并不矛盾。 实践是有人的主观认识作指导的客观 物质活动。 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连接主客观的特性。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不能说“ 不能说“实践既是客观活动,也是主 观认识活动” 观认识活动” 。
(3)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3 社会性:生产活动和改造社会关系的 活动都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 活动都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 不能 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 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 历史性:实践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 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认识Leabharlann 理性认识实践感性认识
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本质 现象
个别的、片面的东西, 个别的、片面的东西, 同类现象中共同的、 多变的、 多变的、容易消失的东 一般的东西,现象中 西 相对稳定的东西 事物的表面特征、外部 事物的内部联系、根 事物的内部联系、 联系,可以为人的感觉 本性质,只能由人的 本性质, 器官直接感知 理性思维去把握
区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 反映事物的本质
地位 认识的低级阶段 内容 反映事物的现象
感觉、知觉、 概念、判断、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直接、具体、生动、 直接、具体、生动、 间接、概括、 间接、概括、抽象 特点 形象 作用 反作用于实践 作用更大
如果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那么 可以说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2 .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 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 释复杂的决策和行为, 释复杂的决策和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 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 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 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了(2003年春季) 2003年春季) (2.B) 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 . 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 扩展、 推 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 、 扩展 、 移 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 . 客观形势发展了, 主观认识也应跟着 客观形势发展了 , 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原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检验标准与生产力标准: 二者有不同,但二者是统一的。 实践检验标准具有最广的适用性,有 普遍意义,实践标准运用到社会历史 领域就是生产力标准。
科学理论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 否的标准,但它对一个认识正确与 否具有证明的作用,对实践具有指 导作用。 我们既不能把科学理论的作用夸大 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也不 能借口实践是检验标准而否认科学 理论的作用。
实践及其特征和对社会的作用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认 识 论 实践和认识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现象和本质 科学的思维方法 认识的发展 在实践中成才 图 二 图 三 图 一
科学 理论 反 作 用
认识 决 定
认识的来源 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认识的最终目的 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指导 作用
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总是本质的表现
现象与本质、 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 两组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前者说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 前者说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后 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因为现象与本质有区别,所以感性认 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现象与 本质有联系,所以感性认识可以上升 到理性认识。
形成 概念 科学 思维 方法 分析
作出 判断 指导 基础
进行 推理 把各个因素 把对象分解 连结起来加 综合 为各个要素, 以考虑,作 并将它们分 为统一的整 别加以界定、 体加以认识 阐释
合理的想象 创造性思维
与创新精神 怎样实现创新
☆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实践 到认识) 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来(从认识到实 践)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 界一个层次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 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因此我们应 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 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4、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 大理论问题, 大理论问题 , 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 的态度应当是 ① 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 解放出来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 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 根据实践的发展, ④ 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 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4.A) C、①③④ D、①②④(2002年夏季) ①②④(2002年夏季)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 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 是故乡明” 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 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 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 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 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般规律 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 定的 (2002年夏季) (5.B) 2002年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