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合集下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 在医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必须至少具有一项唯一可信的身份识别信息,门急诊患者以“就诊卡号”作为唯一可信识别信息,住院患者以“住院号”为唯一可信识别信息。

2. 要求在对病人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收费或转运前必须核对两种以上(至少姓名和年龄)的病人信息,确认病人身份。

3. 其他可用于核对的信息包括,住院病人:性别、年龄、病区、床号;门诊病人:性别、年龄、有效身份证明信息。

4. 清醒并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患者核对病人姓名时,请病人说出自己的姓名,确保身份正确性;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或核对腕带信息,确保身份正确性;无陪同的患者,必须核对腕带信息。

5. 病人在办理入院手续时有义务提供有效身份证明,确保录入准确。

住院处在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时,必须核对病人信息,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完整填写病案首页患者一般信息部分,对确实不能明确的信息,应如实填写“不详”,并在病人提供有效身份证明后补充完整。

6.每位入院病人到达病区时,护士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如有不符,通知入院处,纠正错误信息。

输入或填写病人床头信息、所有病人均使用腕带同时建立腕带信息:包括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等病人信息。

7.在诊疗护理过程中需严格核对患者信息,包括腕带信息,准确无误方可执行。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二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二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一、目的和范围为加强医院内患者身份的识别和管理,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相关人员的患者身份识别和管理工作。

三、定义1. 患者:指在医院就诊或住院的个体。

2. 身份识别:指通过有效的身份证件等方式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

3.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指医院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一系列措施和规定进行患者身份的识别和管理。

四、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与要求1. 就诊患者的身份识别(1)门诊患者:患者在挂号时需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等),由挂号人员核对身份证件上的信息与患者本人提供的信息是否一致。

若患者无身份证件,可由家属提供患者的相关个人信息,并签署确认责任的授权书。

(2)急诊患者: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可通过患者自述的个人信息进行确认,但需患者亲自签署确认相关信息的准确性。

(3)体检患者:体检患者需提供有效身份证件,体检前由工作人员核实身份信息,并登记患者所需的体检项目。

2. 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1)住院患者首次入院时,需携带有效的身份证件,并进行身份信息的登记和确认。

同时记录患者的联系方式和家庭地址等信息。

(2)患者住院期间,如需出院或转院等情况,患者身份需再次核实和确认。

(3)住院患者每次进出病房或其他医疗区域,需出示佩戴有效的身份识别证件(如住院证、腕带等),并核对患者身份信息与身份证件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五、患者身份识别管理1.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系统,确保患者的身份信息存储和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医院应对患者身份识别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了解和遵守程度。

3. 医院应定期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

4. 医院应建立投诉和举报渠道,接收患者或家属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投诉和反馈,并及时进行处理和回复。

六、患者个人信息保护1. 医院应加强对患者个人信息的保护,确保其信息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病人进行身份确认并建立相应的程序和流程。

病人身份的准确识别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至关重要,只有确保病人的身份正确无误,才能保证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身份确认
2.标识登记
医疗机构应为每位病人建立统一的标识码,例如病历号。

这样可以避免因病人姓名变更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信息混淆。

3.身份确认流程
4.信息录入与处理
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信息录入与处理岗位,负责将病人的身份信息录入电子病历系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更新。

5.病人身份验证
6.病人身份信息保密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病人身份信息保密制度,严格限制访问权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病人身份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7.异常情况处理
如果发现病人身份存在异常情况,例如疑似身份冒用等,医疗机构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核实,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8.培训与监督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加强员工
对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理解和遵守程度。

同时,医疗机构应设立监督机构,对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总结起来,为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
程序的建立是必要的。

医疗机构应通过身份确认、标识登记、身份确认流程、信息录入与处理、病人身份验证、病人身份信息保密、异常情况处理、培训与监督等措施,建立起完善的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病人的安全。

医院护理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护理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护理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门(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门、急诊患者就诊由患者或家属提供患者身份证办理就诊卡,以保证信息准确;未携带身份证的,由患者或家属自己书写身份信息办理就诊卡。

2、急诊留观、昏迷、危重及抢救患者等须佩戴手腕带。

腕带应字迹清晰,须包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门((急)诊号等信息,腕带须双人核对后佩戴。

3、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护理活动前、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使用如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等两种以上的方法核对患者身份,并使用姓名、门((急)诊号等两种以上信息认定患者身份,准确无误后方能实施操作。

4、对无法陈述姓名的患者进行身份查对时,如昏迷、婴幼儿等,可由其家属或陪同人员陈述其姓名,并按患者姓名、门((急)诊号等两种以上身份查对方式实施查对确认并及时佩戴腕带。

5、对于无法陈述姓名且无人陪伴的患者可使用患者性别、就诊月日和24小时制的时分为患者临时命名,通过临时命名和或门、急诊号等建立就诊信息和腕带,并由双人进行查对确定。

如某位身份不明男性患者于2021年12月01日上午6点30分就诊,患者识别码为“男12010630+或门、急诊号。

待患者身份确认后,由指定人员采集患者的身份识别信息,核对无误后更换腕带等相关信息。

二、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腕带,腕带应规范管理。

2、核对患者入院资料与电脑录入信息,请患者或家属确认患者姓名是否正确,住院患者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3、医务人员在诊疗、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实施仪器检查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采用两种以上方法,如开放式询问、PDA扫描、核对腕带、核对床头卡等,进行患者姓名及住院号两种以上信息认定。

禁止使用床号、病房号进行身份核对。

4、医用腕带信息可以替代床头卡信息,但仍需患者以口语化方式陈述自己的姓名以确认身份。

对无法陈述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对于无法陈述姓名且无人陪伴的患者可使用患者性别、入院月日和24小时制的时分为患者临时命名,通过临时命名和住院号建立住院信息和腕带,并由双人进行查对确定。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腕带管理制度一、目的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病人身份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二、术语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能够有效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防止被调换或随意取下,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三、正文(一)适用范围1、需佩戴腕带的部门:住院部。

2、需佩戴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患者;急诊抢救;住院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等。

(二)使用注意事项1、不能随意调换或拆除。

2、腕带的材质良好,不会引起患者皮肤过敏。

3、腕带上的字迹不能被洗掉或被擦掉。

4、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腕带。

(三)腕带佩戴要求1、腕带一般应由二位护士核对后佩戴在病人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

优先顺序:右手腕、左手腕、右脚踝、左脚踝。

2、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病人病历。

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和过敏史,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身份腕带上。

3、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4、患者腕带佩戴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5、患者转科或腕带遗失、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1)核对患者病历。

(2)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身份。

(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6、患者出院、转院时由护士拆除腕带。

(四)佩戴腕带操作程序1、护士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确认患者身份;2、直接将患者资料用不褪色笔写在识别腕带上;3、请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4、将腕带环绕于患者手腕或脚踝部,松紧及位置适宜。

5、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6、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将腕带剪断取下。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患者进行身
份验证和识别的一套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注册和登记:患者在就医前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并在医疗机构进行注册
和登记。

注册和登记的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社会保险号码等。

2. 身份验证:医疗机构通过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明文件和注册信息,验证患者的身
份的真实性。

常用的身份验证方式包括比对身份证、社会保险卡等。

3. 患者标识:医疗机构为每位患者分配独一无二的患者标识,如就诊号、病历号等。

患者标识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准确地识别和追踪患者的就医记录。

4. 安全保障:医疗机构通过采用安全技术和措施,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记录的
安全性。

例如,建立数据加密和权限管理系统,限制医务人员对患者信息的访问权限。

5. 核对环节:在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检查、手术等,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操作对象是正确的患者。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医疗机构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防止患者身份混淆、信息泄露等问题的发生,保护患者的权益和隐私。

同时,也有助于医疗机构提供
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安全水平。

24.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24.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24.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背景在医院门诊中,为了方便患者就诊及开药,往往需要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

然而,由于患者数量较多,管理系统不完善等问题,患者信息可能被泄露,给患者带来不便和隐私泄露的风险。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制度的目的•确保门诊患者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确认患者的身份以便医生对其进行诊疗•定期检查患者信息,保持信息更新和准确性。

制度的具体实施1. 患者登记患者通过挂号机或前台登记时,需提供有效身份证件,登记时前台看护员需在系统中录入患者身份证信息和联系方式,并给予系统中的患者编号。

2. 患者就诊患者就诊时,门诊助理应确认患者身份,采取刷卡或输入身份证号等方式进行身份识别。

系统会自动在患者信息表中查找患者信息,显示其就诊记录和医嘱。

3. 患者信息维护门诊负责人应定期对患者信息进行维护,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进行患者信息备份和归档,以便管理和查询。

4. 系统数据保密门诊负责人应对患者数据采取保密措施,严格控制系统使用权限。

门诊助理应保证患者信息不被泄露或被其他人冒用。

制度实施后的效果1. 提高了门诊工作效率不再需要手写挂号表格,登记和查询患者信息的过程更加高效。

2. 提高了患者的就诊、开药效率合理使用了患者信息系统,对患者的就诊和开药提供了更高效准确的服务。

3. 改善了门诊内部管理系统化的管理提升了门诊内部的管理水平,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约束工作流程和员工素质。

4. 提高了患者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打击了身份信息的泄露,从而提高了身份识别的正确率和保密性。

总结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可以为门诊管理提供较高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患者的信息安全性和隐私性,有效保证制度的具体实施,可以推动医院门诊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当病人被收治住院时,使用医用腕带标识对病人身份进行24 小时随身标识。

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血型。

2、在各种治疗操作前,包括发送药品、输液、输血、样本采集、手术、转送病人到其它科室、进行尸体解剖等,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

除特殊情况外,对标识信息无法辨别或标识丢失的病人不能进行任何处理,必须首先确定病人身份并更换腕带标识。

3、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值班、护理和工作人员应经常检查病人腕带标识,确保病人随身佩带,确保病人腕带标识上记载的信息足够清晰并可以辨认。

4、当病人出院时,医护人员才能将病人佩带的腕带标识除去。

如果病人在医院死亡,应让腕带标识保留在尸体上。

5、腕带使用范围: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急诊室、普通病房的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言交流障碍、传染病、药物过敏的患者。

6、急诊室根据伤情采用不同的腕带进行识别,“绿色”为轻伤员,“黄色”为中重伤员,“红色”为危重伤员,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人核对。

7、“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特殊情况可佩带于健侧肢体上)。

8、手术病人术前使用蓝色“腕带”标识,手术室护士接病人时认真核对患者腕带及床头卡,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根据患者病情更换腕带。

9、抢救、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不同语言交流障碍、传染病、药物过敏的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红色“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护理部
2012年10月份修订。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

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 、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保证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医疗差错,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案规范(试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患者身份识别工作。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1.患者入院时,应通过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有效证件进行身份识别,并填写完整的个人资料。

2.患者住院期间,应佩戴腕带,腕带上应标明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等信息。

3.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前,应采用两种以上的身份识别方法,如核对床头卡、手腕带、身份证等,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四、患者身份识别流程1.入院时,由接待人员负责核对患者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有效证件,确保患者信息准确无误。

2.住院期间,护士应每日核对患者手腕带,确保手腕带信息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符。

3.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前,护士应再次核对患者身份,如询问患者姓名、住院号等,同时查看床头卡、手腕带等,确保操作正确。

4.手术、分娩等特殊环节,应由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手术、分娩等操作正确。

五、患者身份识别注意事项1.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确保识别过程准确无误。

2.在患者身份识别过程中,如发现患者信息有误,应立即报告上级医护人员,及时更正。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不通等,应采用其他有效身份识别方法,如核对家属提供的患者信息等。

4.对重点患者、无名氏患者等,应加强身份识别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5.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培训,提高识别能力。

六、违反本制度的处理1.未按规定进行患者身份识别,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2.故意隐瞒患者真实情况,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3.不配合患者身份识别工作,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4.违反本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身份识别制度

身份识别制度

身份识别制度身份识别制度1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订立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1、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2、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3、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本身填写的姓名、年龄、降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降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增补信息来确认病人。

4、当医师发觉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告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假如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适时诊治。

5、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护人员依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含: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1、住院患者必需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览卡。

2、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得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

3、临床治疗护理活动中,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别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实行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4、对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冷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需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本身姓名的患者,如有陪伴人员,还必需由陪伴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在患者就诊过程中,为了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医疗安全,采取的一种核对手段。

该制度的目的是避免患者信息的错误、混淆,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患者的权益。

1. 查对制度的实施范围和对象查对制度适合于所有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诊所、卫生院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制度的对象包括患者及其相关信息,例如个人基本信息、病历资料、医嘱、药品等。

2. 查对制度的具体操作流程(1)患者信息核对:在患者就诊前,医疗机构应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

核对的方式可以通过患者本人提供的身份证、医保卡等进行。

(2)病历资料核对:医疗机构在接诊患者后,应核对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等。

核对的方式可以通过患者本人提供的病历本、检查报告等进行。

(3)医嘱核对:在医生开具医嘱后,医疗机构应核对医嘱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药品名称、剂量、用法等。

核对的方式可以通过医嘱单、药品标签等进行。

(4)药品核对:在给患者配药时,医疗机构应核对药品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批号等。

核对的方式可以通过药品标签、药品包装等进行。

3. 查对制度的操作要求(1)严格按照制度操作: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查对制度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得到有效的核对。

(2)记录查对结果:医疗机构应将每次查对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核对人员、核对时间、核对内容等,以便日后追溯和核对。

(3)及时纠正错误:如果发现患者信息或者医疗资料存在错误或者矛盾,医疗机构应及时纠正,并记录纠正的过程和结果。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医疗安全,采取的一种识别手段。

该制度的目的是避免患者身份的混淆、错误,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患者的权益。

1.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范围和对象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适合于所有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诊所、卫生院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篇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目的:保证患者安全,医、护、技、药、总务后勤人员在为病人服务过程中使用相同的患者身份识别流程,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二原则:1 病人身份识别方式1.1 患者身份确认必须核对二种身份标识1.2 病历号和姓名,床号不能作为患者身份确认,病人佩戴的腕带上有该两种身份识别标识。

2 下列操作前中必须进行病人身份识别。

2.1 给药前;2.2 输血或血制品前;2.3 抽血和其他标本采集前;2.4 进行治疗、手术和检查前;2.5 发放特殊饮食前;2.6 转运前。

3 特殊情况下病人身份识别:急诊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识别:急诊护士以性别和就诊24小时制时间为患者命名(男/女0531)建立就诊信息和腕带,男/女0531+病历号作为病人的识别。

4 使用“腕带”的相关事项:4.1 使用腕带的科室4.1.1 急诊抢救室和留观室病人佩戴蓝色腕带。

4.1.2 14岁以下儿童佩戴粉红色腕带。

4.1.3 每位住院患者(除NICU患儿)使用带有可扫描自动识别的条形码“腕带”。

4.2 腕带使用规范4.2.1 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患者病历。

4.2.2 要求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

4.2.3 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陈述患者的身份。

4.2.4 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条码身份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必须立即补上新腕带。

4.2.5 身份腕带一般应佩戴在患者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

4.2.6 住院患者有药物过敏应在腕带上注明。

三身份识别流程:1 病区护士对住院患者识别确认流程: PDA扫描腕带条码→反问患者姓名,由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治疗和护理。

2 病区医师/手术室医务对住院患者识别确认流程:核对病人腕带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有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检查/治疗/护理。

3 急诊抢救室/留观室/新生儿/NICU患者识别确认流程:核对病人腕带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有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检查/治疗/护理。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本(2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本(2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本一、引言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以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本文旨在制定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范本,以提供给各医院参考和应用。

二、目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医院内患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性,防止患者信息混淆、误诊、错药等问题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部所有与患者身份识别相关的活动,包括挂号、就诊、药房配药、检验检查等环节。

四、主要内容1. 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医院应为每位患者提供一个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识,如电子健康卡、就诊号码等,并将其与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绑定。

2. 患者身份核实:医院工作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其提供的证件进行比对,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3. 患者信息收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历、就诊记录等,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 就诊流程管理:医院应设立患者就诊流程,包括挂号、分诊、就诊等环节,确保患者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就诊,减少混淆和遗漏。

5. 患者身份确认:医院工作人员在每次接待患者时,应核实并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并与患者所持的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6. 匹配患者信息:医院工作人员在患者就诊时,应匹配患者的身份识别标识与患者信息,确保患者信息与就诊人一致。

7. 误诊和错药预防:医院应建立严格的药品配发和注射操作规程,确保患者不会因为混淆身份而接受错误的药物治疗。

8. 患者信息保密:医院应严格遵守患者信息保密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五、实施步骤1. 建立专门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岗位,负责患者身份信息的核实和管理工作。

2. 针对每位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其个人信息和就诊历史,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3. 给予患者电子健康卡或就诊号码,用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在每个就诊环节中,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将其与其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确认制度1. 背景随着医疗服务的不断发展,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加。

为了保证医疗服务的顺利进行,确保患者的合法身份和医疗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我们需要建立一套门诊住院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2.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门诊住院患者的身份真实可靠,并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得到合理的保护。

同时,该制度还旨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3. 实施步骤3.1 患者身份核实在患者初次就诊时,医务人员应要求患者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例如身份证或其他相关证件。

医务人员应核实患者身份证明的真实性,并记录下相关信息。

3.2 信息采集和存储医务人员应在患者的病历中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同时,医务人员还应妥善保管患者的个人信息,确保其安全性和保密性。

3.3 身份确认流程在门诊就诊或办理住院手续时,医务人员应进行身份确认。

可以通过确认患者的身份证件与记录中的信息是否一致来进行验证。

在身份确认无误后,方可继续进行后续医疗服务或入院手续。

4. 监督与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应的监督与监测机制,监督和评估门诊住院患者身份确认制度的执行情况。

定期进行内部检查和外部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5. 处理违规行为对于违反门诊住院患者身份确认制度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依照相关规定进行相应处理,包括但不限于纪律处分、法律追责等。

同时,对于恶意提供虚假身份信息的患者,也应依法予以处理。

6. 宣传与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宣传与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对门诊住院患者身份确认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定期开展相关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7. 结论门诊住院患者身份确认制度对于保障医疗服务的顺利进行和患者权益的保护至关重要。

我们将严格执行该制度,确保患者身份的真实性和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同时,我们将不断完善和优化该制度,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以上为《门诊住院患者身份确认制度》的文档内容。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果庄镇卫生院身份识别制度一、门诊患者身份识别1、门诊来院就诊患者应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2、结合我院实际,利用身份证号码作为就诊患者唯一标识管理。

3、急诊、急救、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必须使用手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4、医护人员所有的诊疗活动中,必须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姓名+身份证)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

5、在有创诊疗前,医护人员应主动请患者或家属陈述姓名,确保信息核对的准确性。

6、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人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

7、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情况佩戴手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二:住院患者身份识别1、住院患者应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护士根据患者提供的身份信息建立床头卡。

2、住院患者以住院号作为患者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识且在全院范围内统一实施。

3、手术室、手术、昏迷、意识不清、不能自理的重症患者、定向力障碍的患者、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患者、新生儿、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儿、无名患者、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必须使用手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4、腕带应清晰注明患者所在的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并与患者或家属彼此确认,保证信息准确无误。

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血运良好、松紧度适宜如腕带遗失、破损、字迹模糊应及时更换。

5、医护人员所有的诊疗活动中必须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

6、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标本采集、给药、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后执行并签名。

7、手术前一天,护士对手术患者进行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查对,手术医生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标识。

进入手术室后,在麻醉前,医生、麻醉师和护士共同核对患者的姓名、住院号、手术名称、部位等,无误后方可执行。

24.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24.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特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本制度由科主任,护士长制定,科室严格按制度执行.
1。

对预约患者认真核对预约单上患者姓名、手机号,对老年、体弱患者、住院患者,安排优先就诊。

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诊疗前,门诊患者仔细核对(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患者核对(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有家属陪同的,行再次确认。

对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如聋哑人),必须有家属陪同,确认身份。

3.在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做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4。

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认真为患者进行诊查。

门诊就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就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就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门诊管理
(一)参保患者初次来院就诊,应持医保卡和身份证到挂号窗口填写患者信息登记表,各窗口工作人员应主动询问是否为参保人员,校对医保卡与身份证是否相符,为参保人员实名制办理就诊卡。

(二)城镇职工、新农合等患者初次来院就诊,应持身份证到挂号窗口填写患者信息登记表,各挂号窗口工作人员为其实名制办理就诊卡。

(三)门诊就诊卡对应患者的门诊病历,为识别患者身份的唯一标识,一卡对应一名患者,存储有患者本人的基本信息和完整门诊就诊记录。

(四)接诊医师应按照医保有关规定,对就诊人员进行身份核实,杜绝冒名就诊。

医师对病人检查、治疗、用药应按规定认真书写门、急诊病历。

二、门诊慢性病管理
(一)门诊慢性病病种包括:各类恶性肿瘤(含白血病)、器官移植(含排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功能衰竭、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等47种(类)。

(二)“慢性病病种患者”的门诊慢性病就医卡为识别慢性病患者的唯一标识,慢性病患者就诊时应向医师主动出示慢性病患者就医卡,符合慢性病种的检查、治疗及用药应记在慢性病病种病历中。

(三)慢性病门诊建立慢性病病历档案,门诊慢性病病历档案包括专用病历、处方、化验检查报告及其他相关材料,保管时间不少于两年。

诊疗活动前病人身份辨别规定

诊疗活动前病人身份辨别规定

诊疗活动前病人身份辨别规定
目的
本规定旨在确保在医疗机构进行诊疗活动之前,正确辨别病人的身份,以便提供准确和安全的医疗服务。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内进行的诊疗活动。

辨别程序
1. 病人预约/来访登记:病人在预约或来访时,应提供有效的个人身份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等。

前台接待人员应核对病人提供的身份信息与系统记录的信息是否一致。

2. 身份证复印:前台接待人员应在病人身份信息确认无误后,将病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存档备查。

3. 口头确认:在病人进入诊疗区域前,诊疗人员应与病人进行口头确认,核对病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

病人隐私保护
1. 病人的个人身份信息应严格保密,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向合法授权的人员提供。

2. 医疗机构应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物理措施,保护病人的个人身份信息免受非法获取或泄露的风险。

违规处理
对于故意提供虚假身份信息,或者未经授权访问或使用病人个人身份信息的行为,将依法追究相应人员的责任,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参考法律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病人的个人身份信息保护作出具体规定。

以上规定将于颁布之日起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特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本制度由科主任,护士长制定,科室严格按制度执行。

1.对预约患者认真核对预约单上患者姓名、手机号,对老年、体弱患者、住院患者,安排优先就诊。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诊疗前,门诊患者仔细核对(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患者核对(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有家属陪同的,行再次确认。

对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如聋哑人),必须有家属陪同,确认身份。

3.在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做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4.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认真为患者进行诊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