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新说》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卷02(人教版)(原卷版)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卷02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60分)1.周礼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
如果元配妻于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这一规定意在A.维护分封统治秩序B.巩固西周礼乐制度C.稳定贵族政治基础D.构建良好社会风尚2.翦伯赞认为,“秦代的政府不是一开始就准备对于古典文献,不分青红皂白,非秦者烧;他们曾经从六国的宫廷和民间搜集了几乎是全部的古典文献,征聘了七十位老学者,授以博士之官,……焚书坑儒并不是秦代政府预定的计划之执行,而是逐渐演进出来的。
”材料表明焚书坑儒政策A.代表了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B.适应秦朝中央集权建设需要C.破坏了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D.表明文化专制主义愈演愈烈3.万历年间,御史叶永盛巡视两浙盐务,见“山陕新安诸商人子弟者,以外籍不得入试”,于是上奏朝廷,准盐商子弟在浙江设立商籍,可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
之后商籍逐渐推广及全国。
商籍的推行A.旨在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B.强化了政府对商人的控制C.为社会流动创造有利条件D.确保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4.论及清朝中枢权力演变,有清人说:“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其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起草)。
自雍正初年设军机处……机要章奏皆下焉……而政本悉出机庭,兼议政、视草而一之”。
这一演变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B.各衙门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C.地方政治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D.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5.梭伦在改革中既没有使用暴力镇压大贵族,也没有将全部利益赋予小土地所有者。
他说:“我手持大盾站稳,为双方挥舞,不让任何一方非法战胜。
”这说明梭伦改革A.意在维持雅典城邦的秩序与稳定B.损害了平民阶层利益C.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基础D.背离了其改革的初衷6.罗马人在解决自己的公民与外国人关系中,并不是适用自己的法律,而是适用共同的规范,当没有这种规范时,则尽可能从各种不同的规范和制度中提取比较简单的内容,去掉各民族特有的成分。
最新《留侯论》教案教学教材
单元选修(三)唐宋八大家——论辩课题《进学解》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认为商纣王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两千多年被冠以“暴君”称号,是一起最悠久的“冤案”,引起了学术文化界和读者们的广泛争议。
无独有偶,最近,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部)新书中,认为“焚书坑儒”的表述并不准确,“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活埋的是术士而非儒生,坑儒之说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成的”,由于古代典籍传播的口耳相传特征,以及秦朝的短命,焚书对典籍造成的影响也被放大了,希望历史教科书修改此项内容,还秦始皇一个公正的评价,,诸如对史事怀疑和推翻前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史论或翻案文学。
其实,千年之前,宋人就喜好翻空出奇,爱做这类“翻案文章”,他们大都不囿于成见,每每别具只眼,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一改前人对初汉三杰之一张良的看待,另立新说的。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2.文体:《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
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
“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
“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3.写作背景:嘉佑六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室,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与苏轼两人)。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1 2 汉代儒学
[解读] (1)史料一①反映了日食出现,百官上奏得失;从②中 可得出皇帝为“得失”承担责任。
(2)由史料二③可得出董仲舒新思想服务的对象,由④可概括特 点。
[思考] (1)史料体现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根据史料,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思想 有何显著特点?
董仲舒新儒学得到全面肯定的原因 1.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内 有王国问题,外有匈奴入侵,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 2.理论创新: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 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因而汉武帝接受“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2)①“只读一种书”: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设立太 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②“利禄的诱引”:启用儒 学家参与国家大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
(3)视角:强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对文化发展的危害。 观点:不合理。理由: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有利于中国传 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传播。②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使读 书成为社会风尚。③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有利于维护 国家的统一。
【提示】 (1)“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2)主要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特点:神学化和宗教化。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评价 1.宣扬“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 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形成了文化专制,钳 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 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色彩,但也起到了 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带有民本思想。
知识点三 太学的出现 1.概况 (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并 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地方教育 系统。
历史趣谈秦始皇焚书坑儒没错 考古学家发现新证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秦始皇焚书坑儒没错考古学家发现新证据导语:说起秦始皇的罪名,焚书坑儒绝对是一项大罪,因此事秦始皇留下来千古骂名。
但是现在人们发现了新的证据,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错,扯不到什么说起秦始皇的罪名,焚书坑儒绝对是一项大罪,因此事秦始皇留下来千古骂名。
但是现在人们发现了新的证据,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错,扯不到什么专政上去,一直以来,都是后世之人误解了秦始皇。
其实,秦始皇坑杀的是那些欺骗他多年的术士,这些术士以寻找长生不老药为名,待在秦始皇身边多年骗钱,然而几十年后秦始皇仍然没有找到不老药,一气之下将这些欺骗他的术士全部杀死,这件事情被刘邦等后世篡改,变成了焚书坑儒。
始皇三十五年,众术士依然没能找到不死之药。
这时,卢生对秦始皇说,我们之所以一直找不到仙药,是因为皇上的住所让臣子们知道了,妨害了神仙。
现在皇上治理天下,还没能做到清静恬淡。
希望皇上所住的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或许能够得到。
”秦始皇信以为真,非但如卢生所说去做,还自称“真人”,不称“朕”。
可见秦始皇对不死之药的渴望之强烈。
但术士之言乃是谎话,终有一日会被揭穿。
由于担心事发被罚,侯生、卢生决定逃出咸阳。
在逃之前,两人还未自己求药不成找借口:“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于是乃亡去。
”始皇听到两人私逃并且还诽谤了皇帝,大怒,指责方士“韩众等去不生活常识分享。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11课《古诗三首》名师教案
《古诗三首》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4个汉字,掌握字形,给它们组词。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上的共同点。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志向。
教学重点:1.会写4个汉字,掌握字形,给它们组词。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上的共同点。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志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诗海拾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了,你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一起来谈一谈吧!预设一:我喜欢《示儿》,因为陆游在诗里表达的爱国之情让我震撼!我来背一背吧!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预设二:我喜欢《村居》,因为高鼎在诗中写的童真童趣令我向往!我也来背一背吧!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观察55页主题页面,你观察到了什么?预设:岁寒三友——松、竹、梅。
3.诗坛撷芳:在我们的诗歌百花园中,各种各样的诗词种类真是百花齐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类新的古诗——咏物诗。
4.什么是咏物诗?预设:咏物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是诗歌丰富多样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咏物诗是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
5.谈话导入:读一读这三首古诗,看看咏的是哪些“物”呢?预设:马、石灰、竹子。
6.闲话诗人:对这几位诗人你有哪些了解呢?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预设:(1)李贺:唐代诗人,人称诗鬼。
(2)于谦:明代著名政治家、诗人。
(3)郑燮:郑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之首。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4、正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5、冲击: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融合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年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一、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警句自勉。
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有同样的感受。
答案提示: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
二、收集一些现实生活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说应该如何辨证地看待传统思想文化。
答案提示:(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A、传统文化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B、传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C、传统文化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D、传统文化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A、尊卑等级观念;B、重男轻女的观念;C、因循守旧的观念;D、重利轻义的观念;E、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A、批判、继承、改造;B、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
其中,焚书坑儒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项。
这个故事发生在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11年。
当时,秦始皇认为六国的思想文化对秦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于是下令焚烧六国的书籍,坑杀了四百六十名儒士。
这个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秦始皇认为六国的思想文化是分裂国家的根源,只有通过焚烧书籍才能达到思想上的统一。
其次,秦始皇希望通过坑儒来打击六国知识分子的反抗,以维护秦朝的统治。
焚书坑儒的过程是这样的:秦始皇下令焚烧了六国的书籍,这些书籍包括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各个流派的思想著作。
同时,他还下令坑杀了四百六十名儒士,这些儒士大多是六国的重要知识分子。
焚书坑儒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首先,它对中国的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许多珍贵的书籍被焚烧,使得后世难以再重新发现。
其次,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断层,许多重要的思想学派逐渐消失。
总之,“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我们应该从这个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要尊
重知识、尊重文化、尊重人权。
抱歉,当前访问用户较多,请稍后重试。
文档助手持续学习升级中,期待为你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6讲汉代儒学课件新人教版
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说明了孔 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提示] 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 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术。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 36 讲 汉代儒学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 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 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 浩劫。 (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 “灭学之祸”。 (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_儒___学__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7.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 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 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 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 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视角 1 从社会发展角度命题 汉代儒学是在继承先秦儒学、吸收黄老之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 的,呈现出外儒内法的特点。解题时需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对点 1] (2017·北京高三统练)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
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
因焚书坑儒而挨骂的秦始皇,是不是被冤枉了?鲁迅评价的很干脆!
因焚书坑儒⽽挨骂的秦始皇,是不是被冤枉了?鲁迅评价的很⼲脆!谈及秦始皇,传统观点⼏乎都会冠以“残暴”的标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焚书坑儒、严刑峻法、劳民伤财、穷兵黩武这四点。
其中,以“焚书坑儒”最让后世⽂⼈墨客们痛恨,⼏乎由此把秦始皇看成了“最坏”的皇帝,给予如潮的恶评。
然⽽,秦始皇的历史名声,为何“臭不可闻”?因焚书坑儒⽽挨骂的秦始皇,是不是被冤枉了?鲁迅⼀语说破!历史名⼈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呢?不妨看⼀看这三个!(1)汉代贾谊的评价:“秦王怀贪鄙之⼼,⾏⾃奋之志,不信功⾂,不亲⼠民,废王道⽽⽴私爱,焚⽂书⽽酷刑法,先诈⼒⽽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2)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缪公以来,稍蚕⾷诸侯,竞成始皇。
始皇⾃以为功过五帝,地⼴三王,⽽羞与之侔。
善哉乎贾⽣(贾谊)推⾔之也!”(3)李世民评价秦始皇,“始皇暴虐,⾄⼦⽽亡。
”当然,李世民也肯定了秦始皇“拓定边⽅”的功劳,但也更肯定了秦始皇的残暴。
总之,直⾄今天,如果不详细了解⼀下秦始皇,那么基本上也会认为,虽然有⼀统天下之功,但却是⼀个极为残暴之⼈。
所以,夸张⼀点说,秦始皇的历史名声可谓是臭不可闻!那么,秦始皇的名声,为何如此臭不可闻呢?对于这⼀话题,鲁迅⼀语说破!1933年,希特勒成为元⾸之后,就开始焚烧所谓“⾮德国思想”(即反法西斯主义)的书。
这⼀年,针对德国希特勒的焚书,和中⽇某些学者的异动,鲁迅写了⼀篇批判⽂章,即:《华德焚书异同论》!其中,就点出了秦始皇名声臭的原因。
德国的希特勒先⽣们⼀烧书,中国和⽇本的论者们都⽐之于秦始皇。
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世⽽亡,⼀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去讲他的坏话了。
这⾥有⼆点很关键,说明了秦始皇名声臭的原因,即:(1)秦朝⼆世⽽亡,秦始皇⼦孙也⼏乎死光了,(2)“⼀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去讲他的坏话了”,汉朝⽂⼈强调秦朝残暴,证明汉朝得天下的正当性,就如康熙总要强调“⼤清得国最正”⼀样。
其实,即便是司马迁也不能例外。
《饮酒其二十》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酒其二十》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饮酒其二十》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饮酒·其二十》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盛世修典兴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典籍的收藏保存,从而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
早在周朝时,由朝廷设立的守藏室就保存着历算、预测、谋略等方面的典籍,可谓是最早的“国家图书馆”。
史料显示,老子曾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类似后来的图书管理员。
秦朝收藏各类典籍的地方被称为“石室金匮”。
金匮指用金属封缄的柜子,石室即用石头修筑的房子,这种封闭性好的空间用来储藏典籍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秦朝的焚书坑儒导致不少先秦典籍损毁,实在是遗憾。
位于西安未央区的著名古迹天禄阁是汉朝廷御用收藏典籍和开展学术活动的地方,兼具图书馆和档案馆功能。
西汉学者刘向就曾在这里编校图书,搜集先秦典籍,为保存先秦文化做了大量工作。
《战国策》一书就是在这里辑录完成的。
唐朝廷在门下省设立修文馆保藏典籍,后更名为弘文馆。
据记载,当时的弘文馆有藏书二十余万卷,并有校书郎负责校理图籍,勘正错谬。
宋代的崇文院是中央藏书之所,宋仁宗景祐年间,欧阳修、宋祁等人奉诏整理图籍,编撰了《崇文总目》。
此外,崇文院还主持编纂了四部丛书,即《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厥功至伟。
蒙古族建立元朝后,积极学习汉文化。
元文宗图帖睦尔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曾在京师创建奎章阁,以收藏各类经史图书。
他还组织人员编修《经世大典》,整理并保存了大量元代典籍。
遗憾的是,这部图书已经散佚。
明清时期的文渊阁是赫赫有名的皇家藏书场所。
明朝时,一批饱学之士曾在此主持编修《永乐大典》,该书被称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清廷组织人员在此编修的《四库全书》也颇为有名。
因《四库全书》规模宏大,为方便收藏,朝廷先后建造7座藏书楼,因此有“四库七阁”之说。
除了朝廷建造的藏书设施,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著名的私人藏书楼,比如宁波范氏“天一阁”、苏州顾氏“过云楼”等,它们在保存中华典籍方面也功不可没。
(取材于《海南日报》)材料二中国国家版本馆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四馆分别选址北京燕山、西安秦岭圭峰山、杭州良渚、广州凤凰山,保藏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让文化典籍“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焚书坑儒”新说
“焚书坑儒”新说文章作者:朱渊雷秦始皇“焚书坑儒”,早就定格为文化摧残的象征符号。
天下举凡读书人皆好称引,鲁迅用它来和希特勒焚书相比,博尔赫斯用它和造长城来对始皇帝大发议论。
独立的史家偏生有其独特的癖好,他不敢就在假设的基石上扑扇想象的翅膀,更不屑于人云亦云,总是费尽心机试图描绘一个更详细的过程或者寻找一个更合适的理由,而孜孜以求的结果常常竟真与所谓的“常识”大相径庭。
一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对书籍和读书人的迫害时时都在发生从未中止。
类似“焚书坑儒”这样的举动在中国历史上既非第一次,更远远算不上最大的一次。
史上大“革”文化之“命”的惨烈事历历可数,固不待言;而“焚书”更早在秦始皇之前一个半世纪即已发生:在商君教引下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
(《韩非子·和氏》)如果我们重新查账的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后果其实真算不得十分严重。
所谓的“焚书坑儒”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事件。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34年),在秦始皇的咸阳宫酒会上,70博士为这位始皇帝祝寿。
仆射周青臣大拍马屁,说什么“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被书呆子型的博士淳于越直斥为面腴;淳于越大唱“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的儒家老调,却惹得身为丞相的法家李斯大为不满,认为“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因此倡言:“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
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壮大的时期。
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汉朝的重振儒教的过程,形成了离经叛道的新儒家学派,以及经世致用的老儒家学派,这两大学派为后世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秦朝焚书坑儒对儒家思想的冲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秦朝。
同时,他对文化儒家思想产生了严重的扼杀,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事件--焚书坑儒。
在此期间,大量的文化典籍被烧毁,儒家学说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不少儒家被活生生地埋在坑中,这一事件对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大。
然而,即使秦始皇对文化的打击再厉害,这并没有摧毁儒家学说的库存。
在另一方面,由于秦朝的法家思想强调的是法治,注重国家的纪律和秩序,于是,在秦朝朝廷中,儒家思想常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检察体系。
因此,儒家学派以及其思想得以得到传承与发展。
二、汉朝重振儒教,形成新老儒家学派汉朝对儒家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最大程度上体现在汉武帝的时期。
历经秦朝的打击后,汉武帝意识到宏扬儒家思想是国家建设的基础,于是他大力重振儒家思想,着手整理、编纂初期各类文献,并聘请儒家学者进行选编工作,使得部分秦汉以前所埋没的经典能够重新得以传播。
在“何为正经”问题的争论中,儒家学派分成了老庄之争、新儒家、中庸之派等众多分支,但儒家思想也开始分为经世致用的派别和离经叛道的派别。
对于秦汉时期的新儒家学派来说,孔子学说的正统教义已经渐渐不能够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
新儒家思想的主张就是直面现实需求,摒弃传统经典,寻求抗击时代巨变的路线。
在实践上,新儒家学派企图通过知识新观念的创新,将传统文化学说更新起来,使儒家思想得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与新儒家不同的是,老儒家学派侧重于传承、整合、发扬儒家学说的“阳春有百花”的特性,深入探讨儒家经典、注重研究儒学原本的思想,力求从传统中求得中兴。
焚书坑儒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
焚书坑儒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
焚书坑儒,是汉语的一则成语,意指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其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
作为一项古代政策,“焚书坑儒”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实行的。
秦始皇认为天下皆为朕之所有,而朕的意志和权威是至高无上的。
他希望通过焚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典籍和经书,以及坑杀儒生,来达到统一思想、巩固统治的目的。
这项政策实施后,尽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破坏和冲击,但也有助于强化秦始皇的绝对权力和集权制度。
然而,对于“焚书坑儒”的评价,历来存在争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这是秦始皇为了维护政治统一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有助于打击分裂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是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残酷镇压,是对人性和思想的摧残。
因此,“焚书坑儒”在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争议性的政策。
习习题库第一章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特征是什么
习题库第一章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特征是什么?各时代有那些主要文化遗址?2.原始社会有哪几种婚姻形式?3.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特征是什么?4.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的原因?5.原始社会各阶段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是怎样的?6.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7.简述原始文化的成就。
第二章夏、商、西周1.夏朝是奴隶制的根据是什么?2.试述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的重要意义。
3.简述商代的青铜器及司母戊鼎的情况。
4.商代的文字有哪几种称呼?为什么?其主要内容反映了什么问题?5.商代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简述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及两者之关系。
7.西周的疆域相当于现在什么地区?8.简介西周的井田制。
9.西周的青铜器较之商代有那些方面变化?10. 西周奴隶制较之商代有何发展?11.西周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12.简述西周灭亡的原因。
13.举例说明商人饮酒成风的习气。
14. 试析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特点。
第三章春秋战国1.春秋时期的政治有何特点?2.春秋争霸为何要以“尊王攘夷”为口号?3.春秋中期为什么会出现“弭兵”运动?4.井田制破坏和土地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5.各国进行的赋税改革的原因及其影响是什么?6.战国时期各国为何要进行变法?变法内容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7.试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8.简介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9.简介战国时期各国使用金属货币的名称和形状。
10.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11.简述“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背景,主要派别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12.试述孔子、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章秦汉1.试述秦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2.史评“上农除末”和“焚书坑儒”。
3.秦始皇经略边地有何意义?4.析“楚汉战争”刘胜项败的原因。
5.评析西汉前期的政策和“文景之制”。
6."七国之乱”的原因和性质是什么?7.评价汉武帝。
8.分析董仲舒思想及其在汉代政治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始皇“焚书坑儒”,早就定格为文化摧残的象征符号。
天下举凡读书人皆好称引,鲁迅用它来和希特勒焚书相比,博尔赫斯用它和造长城来对始皇帝大发议论。
独立的史家偏生有其独特的癖好,他不敢就在假设的基石上扑扇想象的翅膀,更不屑于人云亦云,总是费尽心机试图描绘一个更详细的过程或者寻找一个更合适的理由,而孜孜以求的结果常常竟真与所谓的“常识”大相径庭。
一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对书籍和读书人的迫害时时都在发生从未中止。
类似“焚书坑儒”这样的举动在中国历史上既非第一次,更远远算不上最大的一次。
史上大“革”文化之“命”的惨烈事历历可数,固不待言;而“焚书”更早在秦始皇之前一个半世纪即已发生:在商君教引下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
(《韩非子·和氏》)如果我们重新查账的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后果其实真算不得十分严重。
所谓的“焚书坑儒”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事件。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34年),在秦始皇的咸阳宫酒会上,70博士为这位始皇帝祝寿。
仆射周青臣大拍马屁,说什么“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被书呆子型的博士淳于越直斥为面腴;淳于越大唱“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的儒家老调,却惹得身为丞相的法家李斯大为不满,认为“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因此倡言:“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自商鞅变法后,依靠法家的严刑峻法大大提高了它的军事实力和行政效率,并最终得以并吞六国、统一宇内,因此秦始皇自然批准了李斯的建议。
[!--empirenews.page--] 比较可惜的是各国的史书,烧了个精光,大大增加了司马迁写《史记》的难度,《史记·六国年表序》:“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也使得西晋挖出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身价倍增。
国家史志尽记些个颁历告朔、战争祭祀的大事,事关王统,秦始皇此举完全可以理解。
《诗》、《书》、百家语非博士官所职皆烧之,“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也就是说,民间不许再收藏、传授《诗》、《书》、百家语,但博士职掌的这些书籍还是被保留的。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儒、道、名、墨等诸家学说在民间被禁,唯法令可学,鼓励向“吏”学习各种法令。
此外,“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各种相关实用技艺的书籍也都受到保护。
项羽火烧咸阳,包括《诗》、《书》、百家语在内的博士官职掌的国家图书在劫难逃。
但《诗》、《书》之类终究还是很好地得到了传存。
《六国表序》:“《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秦始皇焚书令下,象伏生这样的读书人抱着简册就跑掉了。
汉惠帝“除挟书律”后,文、景、武帝时各种秦际遭禁的《诗》、《书》、百家语在民间大量出现。
其称大宗者如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的孔壁书,河间献王搜集的古文书,河内女子发老屋而得的古文书。
汉以后《诗》、《书》等儒家经典更是发扬光大。
反倒是秦际特准保护的医药、卜筮、种树这些相关实用技艺的书籍灭绝失传。
要不是这些年陆续发现了不少简帛日书、式法、五星占、养生方、病方、脉经、胎产书、导引图、美食方(最近在虎溪山沅陵侯吴阳墓中发现)等等,我们对古代伟大的实用技艺知识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汉书·艺文志》的那张书目单上。
秦始皇在“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之后,“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虽属冠冕堂皇的门面话,但儒生和方士事实上确实还是相当自在甚至可以说很活跃。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35年),秦始皇羡慕长生不死的“真人”,用侯生、卢生等方士以求灵芝仙药。
方士以无法交差而“亡去”。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益发谪徙边。
”(《史记·秦始皇本纪》) [!--empirenews.page--] 同样值得细细分析的一次事件。
首先,令秦始皇愤然的候、卢、韩、徐诸生皆是方士。
被逮着的诸生及其“传相告引”而供出的“犯禁者”中或有些是儒生,但确确实实司马迁时代,并没有“坑儒”一说。
《史记·儒林列传》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其次,方士以所谓仙药诱惑人主并造谣诽谤,罪当杀。
“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处置亦未见得有什么特别过分处;如果我们同样相信《史记》的话,比起长平之战大将白起坑杀40万降卒来,堂堂始皇帝坑杀460余人又算得了什么。
既然是两个实际影响并不算太大的事件,为什么会给国人世人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固定地作为文化摧残的象征符号?我一直怀疑有人作了手脚,进行了故意的夸大。
二首先应该考察的是司马迁。
《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正是司马迁最早把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
司马迁本人“年十岁则诵古文”,为太史令又“由石室金匮之书”,他学《书》从孔安国,《诗》当宗今文,《春秋》主公羊学,其父又是杨何《易》的传人,焚《诗》、《书》之痛在司马迁时代已经消释。
至于“坑术士”,且不说主要的肇事者事发之前早就逃亡,坑杀的460余人也是多在咸阳。
再者说秦始皇不久下世,秦二世时天下纷乱,很快秦亡,秦针对方士的报复再也看不出还有些什么。
相反,最近在湖南、湖北大量出土的秦汉简帛中日书、式法之类的方术书特别的多,说明坑术士对楚地流行方术没有什么不利影响;很多简帛延用楚系文字,甚至表明秦灭楚也未完全消弭楚地方性格的存在。
实际上,根本上戕害了文化的是秦严厉实行的以吏为师、严禁私学的文化专制政策。
颜之推对此或有所察觉,《颜氏家训·书证》:“史之阙文,为日久矣;加复秦人灭学,董卓焚书,典籍错乱,非止于此。
”说董卓“焚书”而秦“灭学”,其有意乎?法家倡导并推行了以吏为师、严禁私学的文化专制政策。
商鞅将《诗》、《书》、礼、乐看成是病国之虱,以为国家必去虱才可富强。
(《商君书·去强》、《商君书·靳令》)韩非子完整提出了法、术、势一整套强化君主统治的理论,站在极端扩张君主权力和威势立场上的韩非子激烈反对“藏书策、习谈论、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的“学士”,“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empirenews.page--] 西周时,学在王官,各种知识都掌握在官府中,同各种官守之职的实践活动相联系;教育只在贵族中进行,各项专门的技艺在王官职掌的职业内部传承。
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从而开创了传播知识、普遍教育、自由学术的新时代。
其后,原来有各门王官之学渊源的诸家纷纷办学授徒。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为图王霸称雄而革新变法;而乱世之际,各家各派之思想学说又都特别重视国家政治思想,因此备受君王重视。
诸子百家以此而兴。
齐国的稷下学宫最生动反映了诸子百家各种学说争鸣的盛况。
田齐桓公午光大齐桓公小白设“庭燎”、“啧室”之美,更设稷下学宫;齐威王、宣王礼贤下士,包容百家,言论学术充分自由,齐国也因此步入最强盛时期。
儒、道、名、墨、法各家学者云集稷下,著名学者如淳于髡、彭蒙、田骈、尹文、邹衍、接子、田巴、鲁仲连、慎到、宋研、环渊,晚期的荀子曾三为祭酒。
稷下学者在互相探讨、争论中,直陈己见,博采它长,学术自由而昌盛。
惜乎齐之亡于秦。
秦国任用法家,法家专制集权、钳制思想的政策对于战时经济和军事来说行之有效,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很自然地继续延用法家治国,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以吏为师、严禁私学的文化专制政策。
而对此政策负有根本责任的韩非子、李斯竟然就是提倡诵《诗》、《书》隆礼乐的稷下祭酒、儒学大师荀子的学生。
法家主张法今反对法古,但其文化政策恰恰就是在复辟学在王官愚昧黔首的旧时代。
司马迁写《史记》正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初倡,比较秦始皇的以吏为师、严禁私学,两项政策如出一辙。
除了儒家代替法家而外,两代的文化政策竟是同样专制霸道。
常说儒法斗争,质其实,汉代儒家就是秦代法家文化政策的传承者。
汉武帝即位之初,即用卫涫等人建议,罢黜黄老刑名。
但通常都认为董仲舒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倡导者。
汉武帝举贤良文学,董仲舒以贤良对策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在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这一对策得到汉武帝肯定。
《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
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谭,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
” [!--empirenews.page--] 汉武帝时,国家已从极度贫弱中恢复过来,代之而起的是旨在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大变革;对外政策也一改与匈奴委屈求全的和亲政策而为主动出击,在西域张骞凿空,开疆拓土。
相应的,在文化上,原来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再需要。
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是这样一个时代的产物。
司马迁固然有古史官的背景并受其父道家学说影响而有不同于董仲舒,以身遭摧残而怨恨于汉武帝;但作为那个时代的人,他身上同样浓厚地具有着那个时代的气息。
《史记·太史公自序》:“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司马迁以六经为治国之根本,效法《春秋》而作《史记》以为后世立王法,为人伦立准则。
司马迁之作《史记》,旨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而其所谓“一家之言”,正是“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太史公自序》)“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云云,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若合符契。
司马迁最早将秦始皇“焚《诗》、《书》”和“坑术士”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并夸张地认为至使了“六艺从此缺焉”;而针对孔子正定的治国之本六经的破坏,在自负承继人的司马迁眼中,其罪莫大。
“焚《诗》、《书》”和“坑术士”两次后果本不算严重的事件被联系,并由此自然推衍而夸大,从而实质性掩盖了秦始皇实行的危害极大的文化专制政策。
于是秦始皇对文化之摧残成了个人的行为、孤立的事件。
历代无数文人对秦始皇个人的暴戾行径痛加斥责,却无视文化专制政策的危害,可以说完全就是被故意导引的结果。